用于乘客输送机的制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乘客输送机的制动装置, 特别地涉及一种在紧急或其它异常 情形下用作乘客输送机的辅助制动器的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乘 客 输 送 机 为 ( 例 如 ) 自 动 扶 梯、 或 者 自 动 人 行 道 或 移 动 走 道 (moving walkways)。自动扶梯是乘客输送机, 其通常 ( 例如 ) 在建筑物中不同高度的楼梯平台之间 运载乘客。自动人行道通常用于在水平延伸或仅略微倾斜的高度运载乘客。
自 动 扶 梯 或 自 动 人 行 道 通 常 包 括 框 架、 带 可 移 动 扶 手 的 栏 杆、 踏 板 (tread plate)、 驱动系统和用于推进该踏板的梯级链 (step chain)。梯级链在分别位于上游平台 与下游平台之间的引导滑轮之间沿环状路径而行进。 该框架包括在框架左侧和右侧上的桁 架部段。每个桁架部段具有两个端部部段, 这两个端部部段形成由倾斜的或 ( 在自动人行 道的情况下 ) 可能也水平的中部而连接起来的平台。平台之一, 例如在自动扶梯的情况下 通常为上部平台, 容纳着定位于桁架之间的乘客输送机的驱动系统或机器。
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驱动系统通常包括梯级链、 梯级链驱动滑轮 ( 例如呈链 轮或齿轮的形式 )、 轮轴和驱动马达。梯级链行进了一条连续闭合环路, 从一个平台运行到 另一个平台且返回。踏板附连至梯级链。驱动马达驱动该驱动滑轮, 该驱动滑轮直接地、 或 经由另一传动装置而与梯级链成驱动连接。通常, 最终的驱动装置实现为位于绕区域的弯 处的一对滑轮。驱动滑轮基于踏板大小且对于大多数自动扶梯系统通常具有 750mm 直径。 该驱动滑轮驱动该梯级链。 替代办法涉及位于自动扶梯倾斜部或自动人行道中部的一或多 个机器。这些机器也经由驱动滑轮来驱动梯级链。
存在着应当启动制动器以自动地停止或阻止梯级链的进一步移动的很多种情况。 例如, 在自动扶梯中, 当在马达与梯级链之间的驱动传输存在故障时, 需要控制自动扶梯的 阶梯的位置, 因为如果没有马达的原动力, 则垂直或法向重力可造成自动扶梯的阶梯的不 当移动。
对于任何乘客输送机, 另外, 辅助制动装置应当可用于在异常情况下启动。 这种辅 助制动装置应允许安全地停止住乘客输送机的任何移动部件, 特别地是梯级链和踏板, 且 保持这些部件处于固定状态, 直到解决了异常情况。 对于辅助制动装置而言重要的是, 其甚 至能在乘客输送机的驱动系统和 / 或其控制装置完全故障或失效的情况下可靠地启动且 能维持阻挡状态相当长时间。
辅助制动器的已知构造包括楔型构造和卡钳型 (calliper-type) 构造。
楔型构造是机械控制的且使用由弹簧偏压的楔形件以便在启动时由弹簧在制动 盘与固定构件 ( 通常为横杆 ) 之间推压。楔型构造提供对于辅助制动器的自锁效果, 因为 一旦在制动盘与楔形件之间建立充分的摩擦配合, 制动盘的旋转移动将引起楔形件在制动 盘与固定构件之间的进一步移动。 但是为了释放辅助制动器且使乘客输送机返回到备用位 置, 乘客输送机必须起动并在反向进行操作一段较短时间。这是较为麻烦的。
卡钳型构造是电控的且使用制动杠杆, 在启动时, 制动杠杆在其重力作用下落到 制动盘上以向制动盘上施加制动力。为了充分发挥性能, 制动盘需要具有明确限定的形状 且因此制造起来较为复杂, 且另外该制动杠杆需要具有较大重量。 因此, 必需要有较大的力 使制动杠杆从其启动位置返回到停用位置以使乘客输送机返回到其备用状态。因此, 卡钳 型构造很昂贵且需要相当大空间, 特别是对于驱动装置而言。
希望这种辅助制动装置需要最小的力以用于启动和维持阻挡状态, 以及用于将制 动系统复位为停用的备用条件。特别地, 辅助制动装置应在启动时提供自锁效果。而且, 如 果辅助制动装置能提供对乘客输送机进行容易且方便重启的可能性, 则将会是有益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提供用于一种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部件的乘客输送机的 制动装置。 该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元件, 制动元件具有制动部分, 制动部分适于与乘客输送机 的可移动部件相接合。 制动元件可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到其中制动部分与所述乘客输送机的 可移动部件相接合的位置。在制动部分与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相接合的状态, 该制动 元件可在第二方向上从制动部分最初接合位置移动到制动元件的制动位置。 制动元件在第 二方向上的移动由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的移动来加以驱动。
本发明的再一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 其包括如上文所陈述的制动装 置, 特别是辅助制动装置。
将在下文中参看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 1 示出处于停用状态的辅助制动装置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 2 示出处于停用状态的图 1 的实施例的侧视立面图 ; 图 3 示出处于启动状态的图 1 和图 2 的实施例的侧视立面图 ; 图 4 示出根据图 3 处于启动状态的实施例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 图 5 示出图 4 所示实施例的细节的平面图 ; 以及 图 6 示出图 4 的放大细节。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 1 和所有随后的附图中, 根据实施例的辅助制动装置大体上由 10 标注。图 1 以透视图示出处于停用状态的辅助制动装置 10。12 描绘了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链轮, 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皆为乘客输送机的可能实施例。链轮 12 绕轴杆 14 可旋转地支承, 轴杆 14 直接地、 或经由传动装置连接到乘客输送机的驱动马达 ( 未图示 )。因此驱动马达 的操作将使链轮旋转。链轮 12 驱动乘客输送机的梯级链 ( 未图示 )。举例而言, 环状驱动 带 ( 未图示 ) 可绕链轮 12 传递以便与设于链轮 12 外围周围的径向突出齿 ( 其中之一在图 1 中标注为 16) 相接合。在操作中, 驱动带与乘客输送机的梯级链相接合, 从而使得梯级链 将会在介于链轮 12 所在处的乘客输送机的平台之一 ( 例如, 在乘客输送机为自动扶梯的情 况下的上部平台 ) 与乘客输送机平台之中另一个之间以循环方式行进。以此方式, 链轮 12 限定出垂直于轴杆 14 的平面,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链将在该平面中行进。链轮 12 可与驱动马达 ( 例如, 电动马达 ) 的输出轴杆直接连接, 以便由输出轴杆 的旋转来驱动。或者, 这种驱动连接可经由传动装置来实现, 例如利用与驱动马达 ( 其可也 为电动马达 ) 的输出轴杆牢固地联接的输出滑轮、 绕输出滑轮传递并且也绕较大直径的主 驱动滑轮 ( 未图示 ) 传递的马达驱动带, 该主驱动滑轮以可旋转固定的关系与链轮 12 相联 接, 例如, 该主驱动滑轮可以按可旋转固定的关系而紧固到轴杆 14 上、 或者可与链轮 12 一 体地形成。在图示实例中, 在乘客输送机的正常操作期间, 即, 在辅助制动装置 10 或任何其 它制动装置的停用位置, 链轮 12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由图 1 和图 2 中的箭头 A 所示。
辅助制动装置 10 包括制动元件 18, 具有止动元件功能的滑动件 20, 支承构件 22, 基座 24, 杆 ( 参看图 3 和图 4), 主弹簧构件 28, 返回弹簧构件 30 和螺线管 32, 螺线管 32 具 有辅助制动装置 10 的促动元件的功能。
制动元件 18 具有细长形状, 具有以 Y 表示的纵向轴线。制动部分 34 形成于制动 元件 18 的一个纵向端部处, 且邻接部 36( 参看图 2) 形成于制动元件 18 的相对纵向端部 处。制动元件 18 由支承构件 22 经由铰合部 (hinge)38 而加以支承以便绕着回转轴线 ( 以 X 表示 ) 在停用位置 ( 在图 1 和图 2 中描绘 ) 与制动位置 ( 在图 3 至图 5 中描绘 ) 之间旋 转。如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陈述地, 制动元件 18 绕轴线 X 的旋转限定了制动元件 18 可移 动的第二方向。制动元件 18 的旋转移动使得在制动元件 18 的停用位置, 其纵向轴线 Y 基 本上水平延伸, 且在制动元件 18 的制动位置, 其纵向轴线 Y 相对于水平方向以大约 25 度角 α 延伸 ( 参看图 3 和图 4)。 如在下文中更详细地陈述, 制动元件 18 连同支承构件 22 一起也可在第一方向 ( 或者, 更精确地, 在第一线性方向 ) 上, 即在所图示的实施例中, 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便使 制动元件 18 的接合部 34 与制动结构 50a 至 50h 相接合, 制动结构 50a 至 50h 设于链轮 12 的侧面之一中。制动结构 50a 至 50h 包括了在轴杆 14 方向上从链轮 12 的侧面向外突出的 一定数目的突出部 50a 至 50h。突出部 50a 至图 50h 绕链轮 12 的外围一个紧随着另一个。 在图示实例中, 在突出部 50a 至图 50h 的随后两个之间分别具有大约 45°的角距离。但在 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 仅一个制动结构 50a 至 50h 设于链轮 12 的侧面之一中, 应了解相同 的结构也可设于链轮 12 的相对侧面中, 该侧面在附图中看不到, 以用于若希望制动元件 18 的接合部 34 与制动结构的两侧接合的情况。
如在图 3 和图 4 中最佳地看出, 滑动件 20 具有基本上水平地延伸的楔形部 40, 且 楔形部 40 的顶部 42 指向链轮 12。楔形部 40 的底侧 46 可滑动地支承于支承构件 22 的顶 侧上, 且因此基本上水平地延伸。楔形部 40 的上侧 44 相对于底侧以大约 5°的角度 β 倾 斜。在楔形部 40 的上侧 44 中形成有邻接部 48, 在制动元件 18 的制动位置 ( 如图 3 和图 4 所描绘 ), 邻接部 48 与形成于制动元件 18 处的邻接部 36 相邻接。
在水平方向上与楔形部 40 相对着, 即在远离链轮 12 的方向中, 杆 26 的一端 52 牢 固地紧固在形成于滑动件 20 中的凹口内。杆 26 基本上水平地延伸、 且其相对端 54 插入 于螺线管 32 内, 螺线管 32 充当电动操作的促动元件。充当主弹簧的螺旋弹簧 28 包围着 杆 26, 并且其一个纵向端部邻靠着滑动件 20、 且其相对端邻靠着螺线管 32 的外壳。因此, 主弹簧 28 提供偏压力, 偏压力在由杆 26 的纵向轴线 Z 及滑动件 20 的纵向轴线所限定的第 二线性方向上远离螺线管 32 的外壳且朝向链轮 12 而对滑动件 20 进行偏压。这种偏压力 由螺线管 32 补偿, 螺线管 32 固定着杆 16 的延伸超过螺线管 32 外壳的长度。通过对螺线
管 32 加电或通电, 产生一种力以将杆 16 牵拉到螺线管 32 外壳内, 且因此可相应地缩短该 杆 16 延伸超过外壳的长度。因此, 在螺线管 32 的完全加电状态, 滑动件 20 将处于其最右 边的位置,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 即, 其位置在第二线性方向上、 距链轮 12 最远 )。在这个位 置, 制动元件 18 的制动部分 34 不能与链轮 12 的制动结构 50a 至 50h 相接合, 且因此这个 位置整体上限定着滑动件 20 和制动装置 10 的停用 “备用” 位置。在螺线管 32 的完全断电 状态下, 滑动件将处于在第二线性方向上最靠近链轮 12 的位置。如将在下文中所陈述, 使 滑动件 20 进入到这个位置将会启动辅助制动装置 10, 且随后使制动元件 18 进入到在图 3 至图 6 中所描绘的其制动位置。
滑动件 20 由支承构件 22 支承以便能在如由杆 16 的轴线 Z 所限定的第二线性方 向上的特定范围内滑动。而且, 支承构件 22 自身支承于基座 24 上, 以便能在第二线性方向 上的特定范围内滑动。支承构件 22 可 ( 例如 ) 包括线性引导布置, 其与滑动件 20 的相对 应结构接合、 且允许在第二线性方向上朝着链轮和远离链轮 12 而相对于支承构件 22 在滑 动件 20 的给定范围内相对移动。这种相对移动可 ( 例如 ) 被线性引导布置的相应的左邻 接件和右邻接件所限制。因此, 通过对螺线管 32 加电或断电来促动杆 16, 首先将会造成滑 动件 20 在第二线性方向上相对于支承元件 22 的移动, 且支承元件 22 相对于基座 24 而固 定。在滑动件 20 已到达左邻接件或右邻接件之后, 杆 16 在第二线性方向上的进一步移动 将造成支承构件 22 连同滑动件 20 一起在第二线性方向上的朝着或远离链轮 12 的相对应 移动。因此这种线性移动也将会使制动元件 18 更靠近链轮 12 或进一步远离链轮 12。 如下文所述来促动辅助制动装置 10 用于启动和释放其制动状态 :
如上文所陈述, 在停用的辅助制动装置 10 的正常操作中, 螺线管 32 将被加电以将 杆 16 牵拉到其在螺线管 32 的外壳内的最缩回的位置。因此, 滑动件 20 将处于根据图 1 和 图 2 的其最右边的位置 ( 即, 其在第二线性方向上距链轮 12 最远的位置 ), 且制动元件 18 不能与链轮 12 的制动结构 50a 至 50h 相接合。链轮 12 将在逆时针方向 ( 参看图 A) 上旋 转。
为了启动辅助制动装置 10, 螺线管 32 将被断电。在主弹簧 28 的张力下, 然后杆 16 将会从外壳延伸并在第二线性方向上朝着链轮 12 移动滑动件 20。在第一阶段, 滑动件 20 将相对于支承构件 22 移动, 支承构件 22 相对于基座 24 保持固定。因此, 滑动件 20 的楔 形部 40 将在制动元件 18 的邻接部 40 以下移动。在第二阶段, 在滑动件 20 已与支承构件 22 的相对应的左邻接件相邻接之后, 支承构件 22 和滑动件 20 二者将在第二线性方向上进 一步朝着链轮 12 移动。由于制动元件 18( 在这个阶段, 其水平地对准, 即其纵向轴线 Y 在 第二线性方向上延伸 ) 由支承构件 22 经由铰合部 38 来加以支承, 第二阶段中的移动使制 动元件 18 更靠近链轮 12。 制动元件 18 的这种移动限定第一线性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 线性方向与由滑动件 20 的移动限定的第二线性方向相同。但应当指出的是, 在其它实施例 中, 第一线性方向与第二线性方向可彼此不同。
最后, 制动元件 18 在第一线性方向上的移动将会导致制动元件 18 的接合部 34 与 制动结构的突起 50a 至 50h 之一 50h 相接合, 制动结构绕链轮 12 的外围而设于链轮 12 侧 面中。制动元件 18 与仍在逆时针方向 ( 参看箭头 A) 旋转的链轮 12 的突起 50b 相接合, 将 会造成制动元件 18 绕铰合部 38 在顺时针方向旋转, 使得角度 α 增加, 角度 α 为制动元件 18 的纵向轴线 Y 相对于第二纵向延伸而所成的角度。由于铰合部 38 位于制动元件的形成
有接合部 34 的端部与制动元件的与接合部 34 相对的端部 ( 形成有邻接部 36 的端部 ) 之 间, 且也位于比滑动件 20 的楔形部 40 的上侧 46 更大的高度 ( 即, 铰合部 38 相对于楔形部 40 的上侧 46 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偏离 ), 制动元件 18 在顺时针方向上的回转移动 将导致邻接部 36 朝向滑动件 20 的楔形部 40 移动。因此, 在回转移动的最后阶段, 邻接部 36 将邻接着在滑动件 20 的楔形部 40 的上侧 44 中形成的相对应的邻接部 48。这将使制动 元件 18 进入到其制动位置, 在该制动位置, 制动元件 18 不可在顺时针方向上进一步回转, 但仍与链轮 12 接合。因此在制动元件 18 的制动位置, 由楔入于链轮 12( 在一侧 ) 与楔形 部 40( 在另一侧 ) 之间的制动元件 18 阻止链轮 12 在逆时针方向的进一步旋转。在制动位 置, 角度 α 将为大约 25 度, 且制动元件 18 将相对于链轮 12 的外围具有基本上切向方位, 且制动元件的纵向轴线 Y 基本上垂直于链轮 12 的外围定向 ( 在图 4 中角度 Y = 90 度 )。
另外, 如图所示, 优选地, 铰合部 38 的位置使得从铰合部 38 至邻接部 36 的距离小 于从铰合部 38 至制动部分 38 的距离, 且因此由链轮 12 施加到滑动件 20 上的制动力将按 照从铰合部 38 到制动部分 34 的距离与从铰合部 38 到邻接部 36 的距离的比率而进一步增 加。
在制动元件 18 的制动位置的楔入效果还是自锁的, 如在图 4 和图 6 中可清楚地看 出。在点 A, 其中, 在制动元件 18 的制动位置, 制动元件 18 的邻接部 36 与楔形部 40 的邻 接部 48 彼此接触, 制动元件 18 向楔形部 40 施加力 F, 力 F 具有正交于滑动件 20 下表面 46 的分量 FN 和平行于滑动件 20 下表面 46 的分量 FH。正交于下表面 46 的分量 FN 将会经由滑 动件 30 而完全地反应于乘客输送机的框架上。由于铰合部 38 的位置高于在楔形部 40 的 上表面中所形成的邻接部 48, 分量 FH 指向链轮 12( 参看图 6)。因此, 在制动元件 18 的制 动位置, 链轮 12 将向滑动件 20 的楔形部 40 上施加力, 推压着滑动件 20 在第二线性方向上 朝向链轮 12。这将会进一步放大制动效果且一旦确立了制动位置, 则提供对制动位置的稳 定维持。甚至在释放由主弹簧 28 施加到滑动件 20 上的促动力的情况下 ( 例如, 通过对螺 线管 32 加电 ) 将会维持全制动力。
可由辅助制动装置 10 施加的最大制动力仅受到辅助制动装置 10( 特别是制动元 件 18 和滑动件 20) 的抗裂性能限制。该最大制动力或这个制动力可维持的最长时间都不 取决于螺线管 32 的加电状态。因此, 乘客输送机可维持于制动状态, 与是否向螺线管 32 施 加电能无关。而是螺线管 32 和主弹簧 18 仅必需将滑动件 20 和制动元件 18 移动到启动位 置, 在启动位置, 接合部 34 有可能与制动结构 50 接合。提供对辅助制动装置的这种启动所 必需的力可能远低于实际上将要由制动元件 18 施加以阻止乘客输送机的制动力。
有可能利用反向 ( =在图示实施例的顺时针方向 ) 旋转的链轮 12 以及利用在正 常方向 ( =在图示实施例的反时针方向 ) 运转的链轮 12 来释放辅助制动装置的制动状态。
在链轮 12 反向运行的情况下, 链轮 12 将使制动元件 18 在反时针方向往回朝向其 停用位置回转 ( 在图示实施例的水平方向 )。因此, 将螺线管 32 再次加电以使滑动件 20 和 制动元件 18 缩回, 即, 在第二线性方向上远离链轮 12 而移动滑动件 20 和制动元件 18, 将会 使制动元件 18 的接合部 34 与制动结构 50 脱离接合。为此, 略微减小由主弹簧 28 施加的 偏压力就足够了, 且因此仅需要对螺线管 32 进行比较弱的加电。一旦制动元件 18 不再与 链轮 12 接合, 返回弹簧 30 将使制动元件 18 回转到其原始停用位置 ( 在图中的水平位置 ), 且对螺线管 32 加电将会使滑动件 20 和制动元件 18 缩回到图 1 和图 2 所示的停用位置。但是, 也可利用在朝前方向运行的链轮 12 来释放辅助制动装置 10。在此情况下, 链轮 12 将施加力以使制动元件 18 在顺时针方向回转。因此, 释放制动器, 缩回滑动件 20, 即, 通过向螺线管 32 加电而使滑动件 20 在第二线性方向上远离链轮 12 移动。在将螺线管 32 加电之后, 杆 28 缩回到螺线管 32 外壳内, 将会在第一阶段中仅使得滑动件 20 相对于支 承构件 22 在第二线性方向上远离链轮 12 而移动, 且制动元件 18 仍接合着制动结构 50。由 于楔形部 40 的倾斜, 现在, 链轮 12 可使制动元件 18 在顺时针方向进一步回转、 且角度 α 将进一步增加, 结果导致接合部 34 与制动结构 50 的接合越来越少。
螺线管 32 仍将被加电以使滑动件 20 进一步缩回, 从而使得滑动件 20 与支承构件 22 的右邻接件相邻接、 且随后滑动件 20 与支承构件 22 一起缩回到原始停用位置。这将最 终使制动元件 18 与制动结构 50 完全脱离接合, 且因此释放辅助制动器 10。然后返回弹簧 30 与制动元件 18 的重量一起, 将会恢复制动元件的原始停用状态。
在辅助制动装置 10 的释放过程的最初阶段使滑动件 20 缩回所必需的力基本上低 于中断乘客输送机所必需的制动力, 且甚至与启动辅助制动装置 10 所必需的促动力大约 相同。这甚至适用于在该制动器释放期间链轮 12 在朝前方向运行的情况, 这是由于为了使 滑动件 20 基本上缩回, 仅须由主弹簧和螺线管 32( 参看图 6) 来补偿由链轮 12 经由制动元 件 18 施加到楔形部 40 上的力 ( 相当小 ) 的水平分量 FH 和这个力的法向分量 FN 乘以摩擦 系数。 如上文所述的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乘客输送机的楔型制动装置, 其可由仅 需较低功率的小型且紧凑的驱动机构启动。仅必需有比较小的启动力和 / 或释放力来启动 制动装置和 / 或释放其制动状态。另外, 制动装置一旦被启动, 则其可在乘客输送机在任一 方向运行时从其制动状态复位为其禁用状态。可使得释放制动状态所需的力保持为相当 低, 与释放制动状态时乘客输送机在向前还是相反方向运行无关。由于较小的启动和释放 力, 可使用较小且紧凑的促动装置。 在一实例中, 制动装置可受电控以借助于诸如螺线管这 样的电驱动器件来启动制动装置和 / 或释放其启动状态。
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元件, 制动元件具有制动部分, 制动部分可与乘客输送机的可 移动部件相接合。 制动元件可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到制动部分与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相 接合的位置和制动元件。在制动部分与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接合的状态, 制动元件还 可在第二方向上从与制动部分最初接合的位置移动到制动元件的制动位置。 制动元件在第 二方向上的移动由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的移动驱动。因此, 可看到制动装置的启动过 程 ( 促使制动装置进入制动状态 ) 和 / 或禁用过程 ( 促使制动装置释放其制动状态 ) 涉及 制动元件在第一方向的移动, 而这种制动过程将涉及制动元件在第二方向的移动。通过分 别提供制动元件用于启动 / 禁用和制动的不同移动, 有可能向这些移动中的每一个提供单 独驱动。 特别地, 制动元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可被限定为需要仅较小促动力, 第一方向将 大体上必须由外部驱动装置 ( 例如, 电控驱动装置 ) 提供。 相比而言, 为了提供较大制动力, 制动元件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可由乘客输送机自身的驱动装置驱动。因此, 仅具有较低力 要求的紧凑式触发和促动机构可用于该制动装置。这种促动装置可 ( 例如 ) 包括较小的电 磁驱动装置, 诸如螺线管。
如果制动元件也可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 制动装置在其一旦被促动后 可通过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施加比较低的促动力来复位。
在示范性实施例中, 乘客输送机可为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乘客输送机可包括 滑轮 ( 例如滑车或链轮 ), 用于驱动乘客输送机的循环牵引元件 ( 例如, 梯级链或托盘链 (pallet chain)) 绕其传递。 在此情况下, 可由滑轮或与滑轮牢固地连接着的部件来提供乘 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 滑轮可为由乘客输送机的驱动单元加以驱动的牵引滑轮或驱动滑 轮, 从而使得驱动滑轮直接地或经由传动机构来驱动循环牵引元件, 循环牵引元件驱动乘 客输送机。 在此情况下, 可移动部件可由驱动滑轮本身、 或由连接于驱动滑轮的驱动系中的 构件来提供。循环牵引元件可 ( 例如 ) 形成为自动扶梯的阶梯带 / 梯级链或自动人行道的 运行带 / 托盘链。
当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具有圆形外围时, 制动元件当处于制动位置时可相对 于所述可移动元件的外围具有基本上切向方位。在制动元件的制动状态, 这允许驱动力从 可移动部件到制动元件的最佳转移以维持该制动状态。 另外, 为了释放该制动状态, 制动元 件可相对于可移动部件的移动在朝前方向、 以及相对于可移动部件的移动在反向而移动。
在一个示范性实施例中, 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在其至少一个横向侧面中具备 制动盘结构。这种制动盘结构可设于可移动部件外围附近、 且可以按照摩擦配合和 / 或形 式配合方式与制动元件的制动部分接合, 例如, 制动盘结构可包括绕可移动部件的外围以 角度间隔而彼此紧随着的一定数目的制动部。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 制动装置还可包括支承构件, 支承构件支承着该制动元 件从而使得制动元件可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在这种布置中, 支承构件本身可在第一方向上 在停用位置与启动位置之间移动 : 在停用位置, 制动元件的制动部分与乘客输送机的可移 动部件脱离接合 ; 在启动位置, 制动元件的制动部分与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接合。
在又一示范性实施例中, 制动装置可包括返回弹簧构件, 其被布置成使得朝向停 用位置偏压该制动元件, 在该停用位置, 制动部分与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脱离。 在释放 制动装置的制动状态之后, 这种释放弹簧构件可保证制动元件返回到其原始禁用位置。
在再一示范性实施例中, 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彼此不同, 例如, 第一方向可为一 种线性方向、 且第二方向可指向圆的圆周方向。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 制动元件可被支承以便绕一条基本上与乘客输送机的可 移动部件的移动平面相垂直的回转轴线而回转、 且第二方向可相对于该回转轴线在周向指 向。举例而言, 制动元件可绕回转轴线以介于 10 度与 45 度之间的角度, 或者更精确地以介 于 20 与 30 度之间的角度, 更加精确地以大约 25 度的角度而在制动部分同乘客输送机的可 移动部件的最初接合位置与制动元件的制动位置之间回转。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 第一方向由第一线性方向限定, 且制动元件可在第一线 性方向上移动以使制动部分与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相接合。 这允许一定数目的装置和 布置用于在第一线性方向上移动该制动部分, 以便启动该制动装置。 特别地, 可使用电促动 装置, 例如, 使用螺线管和电枢的装置, 其可根据螺线管的加电状态而在线性方向上移动。
为了提供可靠的制动状态, 其中在制动装置已被促动之后, 制动元件维持于制动 位置较长时期,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 制动装置还可包括止动构件, 且制动元件还可具有 邻接部, 邻接部被按照如下方式布置 : 制动构件在第二方向上从制动部分的最初接合位置 到制动元件的制动位置的移动使得邻接部与止动构件邻接。 为了在制动元件的制动部分已 与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相接合之后允许制动元件从其制动位置中的其原始位置移动,
则在一实例中, 制动元件可绕着而发生回转的回转轴线可相对于所述楔形部的邻接部在与 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偏离。
止动构件可为固定的。 但是, 当止动元件本身可在第二线性方向上移动时, 可便于 制动元件的启动以引起制动元件移动来采取制动位置和 / 或从制动位置释放, 例如, 第二 线性方向可基本上平行于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的移动平面而延伸。在一实例中, 第二 线性方向可为水平方向。第一线性方向可平行于第二线性方向、 或者第二线性方向可甚至 等同于第一线性方向。在此情况下, 如果可由相同促动构件来促动所述制动元件在第一线 性方向的移动以及促动所述止动元件在第二线性方向的移动, 则将会较为方便。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 该止动构件可包括楔形部, 楔形部限定邻接面, 在制动元 件的制动位置, 制动元件的邻接部邻靠着楔形部的邻接面。 邻接面可限定于楔形部的面上, 其相对于第二线性方向朝着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呈锥形。举例而言, 邻接面可相对于 第二线性方向以介于 1 度与 20 度之间的角度、 或者更精确地以介于 3 度与 10 度之间的角 度、 或更加精确地以大约 5 度的角度倾斜。 止动元件的楔形形式的特定优点在于 : 在制动元 件从制动位置释放时移动部件在前向移动的情形下便利了制动元件从其制动位置释放, 因 为止动元件在与第二线性方向相反的方向 ( 即, 远离可移动部件的方向 ) 上缩回将会允许 由可移动部件驱动该制动元件以在第二方向移动超过制动元件的制动位置。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 止动元件可由支承构件支承以便能在第二线性方向上来 回滑动。 另外, 例如支承构件可包括第一邻接部, 第一邻接部限制了止动元件在第二线性方 向上朝向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的移动, 且支承构件可包括第二邻接部, 第二邻接部限 制了止动元件在第二线性方向上远离所述乘客输送机的可移动部件的移动。在此实施例 中, 第一邻接件与第二邻接件在第二线性方向上彼此偏离。
另一示范性实施例涉及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制动装置的乘客输送机。 在这种乘客输 送机的示范性实施例中, 制动装置可为辅助制动装置。
虽然参考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 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 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且可用等效物来代替本发明的元件。此外, 在 不偏离本发明的本质精神的情况下, 可做出许多修改以使特定情形或材料适应本发明的教 导内容。 因此, 预期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 但本发明包括属于所附权利要求 书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