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转移连铸板坯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由平行地彼此隔开相同距离设置的连铸流构成的连铸板坯转移到一个设置在其中一条连铸流的延长部分中的单个的生产线上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装置在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是公知的。
例如在EP 908 244B1中描述了一种设备,在该设备中,从两个或多个连铸机中出来的铸坯被输送给轧钢设备,也就是借助一个可摆动的导向区段,该导向区段一方面可对准连铸流,另一方面可对准轧制线。可摆动的导向区段,也被称作摆动渡运工具,在一个具有三条连铸流的设备中配属于中间的连铸流,并且以自由端可摆动到两条设置在其侧向的连铸流的线中。轧制线一般与中间的连铸流对准,从而到达两条侧向的连铸流上的分开的板坯被摆动渡运工具接收,并从摆动渡运工具转向到中间的连铸流,并接下来重新向前被引入到轧制线中。
为此利用一个摆动渡运工具控制三条连铸流在整个生产流程中是明显不足的。
通过基本上由于由外面的连铸坯构成的板坯或带钢坯输送给精轧机组所必需的时间所引起的很长的周期,不能利用精轧机组的潜力。
如果需要例如在精轧机组中进行换辊,则连铸流上的输送装置必须用作缓冲器。当它需要被拆卸时,在周期很长的情况下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此外,通过设置摆动渡运工具,中间的连铸流的停止的时间变得更短继而提供更小的壅塞空间或缓冲空间。
通过在转移到摆动渡运工具上或转交到精轧机组上过程中的两次换向,在炉系统中的滞留时间和因此氧化皮生成增加。由于很大的氧化皮损失,成材料降低并且要考虑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用于转移或转送连铸板坯的装置,该装置以短得多的周期工作,从而连铸设备的生产流程可以更好地与精轧机组的生产流程匹配。
依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一个渡运工具来实现,该渡运工具逐级地在所述连铸流的末端和所述生产线的始端之间可横向移动并且具有停泊处,这些停泊处用于基本上同时地接收和/或送出板坯。
这种解决方案在实施例中具有两种选择方案,也就是一方面渡运工具可以具有两个停泊处,它们彼此隔开一定距离设置,该距离对应于连铸流的彼此隔开的距离,其中,因此渡运工具分别可横向移动所述连铸流的距离。
另一方面渡运工具可以具有三个停泊处,其中,两个外面的停泊处具有连铸流彼此隔开的距离,而第三停泊处设置在两者之间。因此渡运工具分别可横向移动连铸流的距离的一半。
在渡运工具上的停泊处的长度至少对应于板坯长度。
依据一种优选的布置方案,停泊处可以相同地构成为保温炉。
上述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更短的周期,观察以下说明可以清楚这一优点。
如果从第一实施例出发,则设置三条连铸流,它们彼此隔开相同距离地设置,也就是并排地设置。中间的连铸流配备精轧机组,也就是说,中间的连铸流与精轧机组对准成行。
渡运工具具有两个所谓的停泊处,它们的在渡运工具上的侧向距离对应于连铸流的彼此隔开的距离。
渡运工具在连铸流的末端和精轧机组的始端之间可横向移动,而且是可逐级地横向移动时,也就是,在横向移动时在渡运工具上总是有一个停泊处与精轧机组或生产线对准,而第二个停泊处与侧向地连铸流之一对准。因此逐级的移动意味着,渡运工具可横向移动连铸流的彼此隔开的距离。
以上提到了在一个渡运工具上的两个停泊处,当然这也包括这样的可能性,即两个渡运工具分别与一个停泊处相联,从而它们在运动方面表现得像一个渡运工具那样。
此外下面还将说明,如何实施各个运动过程。
上述第二种实施方案设置一个带有三个停泊处的渡运工具,其中,两个外面的停泊处具有一个彼此隔开的距离,该距离对应于连铸流的彼此隔开的距离。
在这种解决方案中,渡运工具同样逐级地移动,但分别移动连铸流彼此隔开的距离的一半,从而在每一时刻总是其中一个停泊处相对于一条连铸流对准,而另一个停泊处相对于精轧机组或者生产线对准。
当然渡运工具在这里还可以由彼此相联的单个渡运工具组成。
这种解决方案在周期方面是最优的,这还要在随后观察运动可能性时进行说明。
然而在这种解决方案中引人注意的优点是,中间的连铸流在必要时可以双倍于两个侧向的连铸流那样频繁地投入生产。
这例如有这样的可能性,即与在两条侧向的连铸流中相比,在中间的连铸流中加工更短的板坯长度或者在该连铸流中选择更高的供给速度。
在缓冲形成的情况下,利用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在各个连铸流中实现不同快速的拆卸。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现在参考附图针对两种实施方案的运动过程进行说明,其中,在附图中只是示意地利用三条连铸流和一个渡运工具来描述所述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果首先从第一选择方案出发,其中在渡运工具上的各停泊处的彼此隔开的距离对应于连铸流的彼此隔开的距离,则可以在部分视图1a中看出,渡运工具位于中间的连铸流和右边的连铸流之前。在中间,一个板坯被送出到精轧机组上,而从右边的连铸流装载一个板坯。然后渡运工具向左移动一级(1b),这样一方面在中间又可以送出一个板坯,而另一方面左边接收一个板坯。
图1f示出了两个停泊处从中间的和右边的连铸流同时装载的情况,其中还同时将位于渡运工具上的板坯送出到精轧机组中。
清楚的是,在渡运工具的相应移动过程中,如果虽然接收一个新的板坯,但通过横渡中间的连铸流或精轧机组还接收一个第二板坯并且然后将该板坯再首先送出的话,还可以改变将板坯送出到精轧机组上的顺序。
在依据图1a-1h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以下公式得出一个平均周期(在三个板坯上平均):
(2×t0.5move+tout+2×t0.5move+tout+tout)/3=4/3×t0.5move+tout
在图2的各个图中示出了一个具有三个停泊处的渡运工具的工作原理,其中,两个外面的停泊处以连铸流彼此隔开的距离设置,而第三停泊处设置在两个外面的停泊处之间。
于是在这里为了到达下一个交换位置,也就是接收位置或送出位置,只需要半个连铸流距离的行程。在此,图2b示出了用于来自左边的连铸流的第三板坯的接收位置,而图2c示出了在左边的停泊处中的接收和从右边的停泊处同时送出到精轧机组中的情况。其他的交换过程从其他图中可清楚地看出,从而不要逐个进行研究。
平均周期(在四个板坯上平均)由以下公式得出:
(t0.5move+tout+t0.5move+tout+t0.5move+tout+t0.5move+tout)/4=t0.5move+tout
最后依据图3的方案应当指出,其中,从各个图3a至3j可以看出板坯的运动流程和逐个的转交或送出。
为此也可以利用以下公式得出平均周期(在三个板坯上平均):
(t0.5move+tout+2×t0.5move+tout+t0.5move+tout)/3=4/3t0.5move+tout
然而还要提到的是,在以上的说明中总是使用“板坯”这一概念。
然而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也适合于带钢坯或者在可比较的生产过程中要操纵的其他产品的转交或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