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pdf

上传人:凯文 文档编号:8858579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77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36642.8

申请日:

20110817

公开号:

CN102277378A

公开日:

2011121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12N15/82,C12R1/89

主分类号:

C12N15/82,C12R1/8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发明人:

胡赞民,张建辉,白丽莉,尹维波,左建儒,陈宇红,宋丽英

地址: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2号

优先权:

CN201110236642A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张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AtLEC1基因在提高小球藻油脂含量中的应用。该基因来源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CCAAT-Box结合因子HAP3家族的一个成员。AtLEC1基因转化小球藻可以提高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含量,同时提高藻株的总油脂含量。本发明可应用于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以藻类表达体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柴油。

权利要求书

1.AtLEC1基因在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α-亚麻酸的含量的应用。 2.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α-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AtLEC1基因转化到小球藻中。 3.权利要求1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AtLEC1基因来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4.权利要求1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AtLEC1基因的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为SEQ ID NO:2所示的序列。 5.权利要求1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AtLEC1基因包含在植物表达载体中。 6.权利要求5的应用或方法,其中所述表达载体选自植物表达载体pBIN19、pBI121、pBI221,pCambia 1300,pGreen,优选地为pGreen0029。 7.权利要求6的应用或方法,其中所述载体包含启动子,所述启动子选自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CaMV 35S、Ubiqutin启动子、或Actin启动子。 8.权利要求1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小球藻选自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或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编码基因在小球藻中的应用。具体地,涉及将一个来源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具有完整阅读框架的基因AtLEC1构建成小球藻表达载体,并转入小球藻,使小球藻的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含量,及总油脂含量显著提高。 

技术背景

微藻的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单位面积年产量是粮食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而且微藻脂类含量在10%~70%,这是陆地植物远远达不到的。它具有产能大、无污染、可再生、易培养、含有较多的脂类物质等优点。它生长和繁殖在水域中,不会引起与农业、牧业用地竞争的矛盾。由于以上多方面的优势,微藻被认为是当今最有开发前途的能源之一[1]。本发明使用的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繁殖速度快,以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可以进行光自养培养和无光照的异养培养,可规模化生产,本实验室有成熟的培养、筛选和转化技术[2]。 

基因工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作物改良,并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效,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真核藻类总的油脂含量的研究很少有报道[3]。Jarvis等曾将硅藻C.cryptica的acc1基因转入硅藻C.cryptica和Navicula saprophila过表达,在mRNA水平上均检测到该基因的过量表达,但两种转基因硅藻的油含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这是首次尝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硅藻含油量的研究,然而未达到理想结果[4]。目前提高藻类油脂含量的最有成效的手段,是通过调控培养过程、培养条件、营养成分等手段提高藻类的油含量[5-6]。然而在这些手段中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提高含油量要以生物量的降低为代价,当生物量增加时,油脂的含量就会比较低[7-8]。而基因工程技术有望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尚未 检索到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藻类油脂含量并且总生物量不减少的成功报道。 

转录调控是许多生物学调控的关键步骤,转录因子可调控特定代谢途径中的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得该代谢途径从整体水平上发生改变。LEC1(Leafy Cotyledon 1)是转录激活因子HAP3(CCAAT-Box结合因子)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在胚胎发育早期LEC1维持胚柄细胞的特性以及子叶的特性,而在胚胎发育的后期LEC1基因的表达与储藏物质的积累、胚抗脱水性的获得等种子成熟过程相关[9]。Loton等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LEC1的幼苗体内发现了油体蛋白和贮藏蛋白等种子特异RNA的积累,但是过表达的种子发芽率很低,植株生长很弱,最终不育或者死亡[10]。Mu等的研究表明,发育早期诱导过量表达拟南芥LEC1基因可影响ABI3、FUS3和WRINKLED1等转录因子,提高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整体水平,叶片中的油脂含量得到显著提高[11]。Shen等将玉米ZwLEC1基因置于胚特异性的弱启动子EPA1之下,获得高含油量的转基因玉米,但是植株叶片减小到野生型的一半左右;将玉米ZwLEC1基因置于胚特异性的强启动子OLE之下,种子萌发和叶片生长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缺陷[12]。Tan等将油菜来源的BnLEC1基因置于种子特异性的启动子napinA之下在芥菜中表达,结果转基因植株在发芽后出现严重异常,全部死亡或者不育;因此对启动子napinA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当启动强度只有原来的18%时,植株生长繁殖正常并且油含量得到显著提高[13]。在高等植物中,最重要的事件是种子发育并成熟以及再次萌发,LEC1基因在强启动子下启动表达的后果都是致死的。小球藻是低等真核植物,不需要形成种子并且是无性繁殖,不存在LEC1基因在强启动子下过表达造成致死的因素。目前尚未检索到利用拟南芥编码的LEC1基因转化藻类并提高油脂含量的研究。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Linoleic Acid,LA,18:2△9,12)、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GLA,18:3△6,9,12)、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20:4△5,8,11,14)、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 20:5△5,8,11,14,17)、二十二碳六烯酸(Decosahexaenoic Acid,DHA,20:5△4,7,10,13,16,19)等。其中,亚油酸及亚麻酸被公认为人体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可进一步衍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AA、EPA、DHA等[14]。藻类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Linoleic acid,LA,18:2△9,12)、γ-亚麻酸(γ-Llinolenic Acid,GLA,18:3△6,9,12)等。本发明发现AtLEC1使小球藻的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含量,及总油脂含量显著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基因AtLEC1用于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α-亚麻酸的含量的应用。 

脂肪酸的检测主要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来完成。其原理是通过GC(气相色谱)将不同的脂肪酸组分分离,然后通过MS(质谱)检测器分别对每种组分进行质谱定性分析,从而确定每一种组分的成分及含量的比较成熟的联用分析技术。 

索氏抽提法(Soxhlet extractor method)是公认测定油脂含量的经典方法,目前被国内外普遍采用。利用溶剂回流及虹吸原理,使固体物质连续不断地被纯溶剂萃取,最后萃取出的物质富集在烧瓶中。 

具体地,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AtLEC1基因在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α-亚麻酸的含量的应用。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α-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AtLEC1基因转化到小球藻中。 

在本发明的应用及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AtLEC1基因是拟南芥来源的。更优选地,AtLEC1基因的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为SEQ ID NO:2所示的序列。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AtLEC1基因包含在植物表达载体中。所述表达载体可以是引导外源基因在植物中表达的任一种表达载体。优选地,所述表达载体可以是植物表达载体pBIN19、pBI121、pBI221,pCambia 1300,pGreen。优选地为pGreen0029。 

本发明的载体也可含有适当的启动子。在本发明中可使用任何一种强 启动子。这些启动子包括但不限于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 35S)、Ubiqutin、Actin启动子。它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的植物启动子结合使用。 

本发明的表达载体可通过使用Ti质粒,Ri质粒,植物病毒载体,直接的DNA转化,微注射,电穿孔等方式导入植物细胞。 

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小球藻选自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附件说明 

图1含AtLEC1基因的载体pEB-AtLEC1。 

图2含nos终止子的载体图构建过程。 

图3空载(UN CK)植物表达载体图构建过程。 

图4基因AtLEC1的植物表达载体图构建过程。 

图5转基因藻株的PCR检测。M:Marker,1-3:阳性藻株,CK:阴性对照。 

图6转基因藻株的RT-PCR检测。M:Marker,1-4:阳性藻株,CK:阴性对照。 

图7转基因藻株的Southern检测。第四泳道为对照,其它均为阳性藻株。1:LEC1-1(EcoR I),2:LEC1-1(Xba I),3:LEC1-3(Xho I),4:UN CK(Xho I),5:LEC1-3(EcoR I),6:LEC1-8(Xba I),7:LEC1-8(Xho I),8:LEC1-9(EcoR I),9:LEC1-9(Xba I)。 

图8转基因藻株和对照生长曲线。 

图9纯化多代的转基因藻株脂肪酸GC-MS测定结果比较。 

SEQ ID NO:1.AtLEC1核苷酸序列。 

SEQ ID NO:2.AtLEC1氨基酸序列。 

SEQ ID NO:3.nos终止子片段克隆所用正向引物。

SEQ ID NO:4.nos终止子片段克隆所用反向引物。

SEQ ID NO:5.ubi启动子片段的克隆所用正向引物。 

SEQ ID NO:6.ubi启动子片段的克隆所用反向引物。 

SEQ ID NO:7.从pEB-AtLEC1载体中扩增基因AtLEC1的正向引物。 

SEQ ID NO:8.从pEB-AtLEC1载体中扩增基因AtLEC1的反向引物。 

SEQ ID NO:9.从基因AtLEC1内部扩增的正向引物。 

SEQ ID NO:10.从基因AtLEC1内部扩增的反向引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实施例和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下述实施例是举例说明的目的,其不应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后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实施例1.AtLEC1基因小球藻载体的构建 

1.按照公开的序列(NCBI Reference Sequence:NM 102046.4)合成基因AtLEC1,并连入T载体(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构成含有基因AtLEC1的载体pEB-AtLEC1,测序验证基因AtLEC1序列为SEQ IDNO:1,所表达的蛋白序列为SEQ ID NO:2,该质粒载体图见图1。 

2.以pGreen0029(购自the John Innes Centre)为基础载体,构建含Ubiquitin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的对照载体pG29-UN-CK。 

用高保真酶Pfu(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载体pGreen0029上扩增nos终止子,用引物SEQ ID NO:3(正向引物)和SEQ ID NO:4(反向引物)。 

PCR反应体系如下: 

PCR反应条件如下: 

1.95℃                            5min 

2.94℃                            30s 

3.55℃                            40s 

4.72℃                            1min    回复至2,32cycles 

5.72℃                            10min 

6.4℃                             pause 

扩增产物直接使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I和Sac I进行双酶切,与同样双酶切的pGreen0029连接,构建中间载体pGreen0029-nos(图2),测序验证。 

用高保真酶Pfu(来源同上)从含Ubi启动子的载体(pC1303,购自Cambia公司)上扩增Ubi启动子,所用引物SEQ ID NO:5(正向引物)和SEQ ID NO:6(反向引物)。 

PCR反应体系如下: 

PCR反应条件如下: 

1.95℃                            5m 

2.94℃                            30s 

3.55℃                            40s 

4.72℃                            4min    回复至2,32cycles 

5.72℃                             10min 

6.4℃                              pause 

扩增产物直接使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BamHI进行双酶切,与同样双酶切的pGreen0029-nos连接,构建含Ubiquitin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的对照载体pGreen0029-Ubi-Nos(简写UN-CK),测序验证,其载体图见图3。 

3.AtLEC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用高保真酶Pfu(来源同上)从含有基因AtLEC1的载体pEB-AtLEC1中扩增AtLEC1,使用引物为SEQ ID NO:7(正向引物)和SEQ ID NO:8(反向引物),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同Ubi启动子的克隆,利用Spe I、Not I酶切位点,双切后获得AtLEC1基因,定向克隆于经同样酶切的小球藻中间表达载体UN-CK,获得小球藻表达质粒p29-UN-LEC1,转化大肠杆菌DH-5α(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随机挑取单克隆,使用引物为SEQ ID NO:9和SEQ ID NO:10进行PCR验证,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同Ubi启动子的克隆,证明获得了含有SEQ ID NO:1的AtLEC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载体构建程序见图4。 

实施例2.转AtLEC1基因的小球藻的获得及检测 

1.小球藻的转化 

所用小球藻为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参照文献[2]培养小球藻至适宜的生长状态,离心收集藻细胞后进行高渗处理,采用上述文献[2]相同的电激转化条件对椭圆小球藻进行电激,将电激后小球藻细胞涂于含30mg/L G418固体培养基(参照文献[2])中培养,约4~6周后检测平板上长出的藻落。 

2.对转基因藻株进行PCR检测 

挑取平板上的单藻落细胞接种于15mg/L G418液体培养基(参照文献[2])中培养2周(浓度达到约为1×108个/mL),5000r/min离心10min收集藻细胞,在液氮中将细胞磨碎,参照文献[2]中的方法提取小球藻总DNA,得到的DNA溶于灭菌的双蒸水中放置-80℃保存。 

用高保真酶Pfu(来源同上)扩增基因AtLEC1,所用引物SEQ ID NO: 7(正向引物)和SEQ ID NO:8(反向引物),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参见实施例一的Ubi启动子的克隆,图5为部分转基因藻株PCR检测结果,共获得了52个转基因阳性藻株系,编号为LEC1-1,-2,-3...直到LEC1-52。 

3.对转基因藻株进行RT-PCR检测 

挑取PCR检测阳性的藻株单藻落细胞,培养收集方法同上,取约100mg置于液氮中研磨至材料完全破碎,加入TRIzol(购自Invitrogen公司)室温放置5分钟。加入氯仿抽提两次,取上清,用异丙醇沉淀总RNA,空气干燥后,溶于DEPC H2O。以试剂盒(FSK-100,TOYOBO Co.,LTD.)自带的Random primer进行逆转录获得cDNA,并进行RT-PCR(具体操作参见FSK-100,TOYOBO Co.,LTD.)。 

RT-PCR反应体系如下 

进行下列操作 

1.30℃         10min 

2.42℃         30min 

3.90℃         5min 

4.5℃          5min 

取适量上述逆转录产物以引物SEQ ID NO:9和SEQ ID NO:10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参见实施例1的Ubi启动子的克隆,图6为部分转基因藻株RT-PCR检测结果。 

4.对转基因藻株进行Southern检测 

Southern杂交是分子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检测的DNA样品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在与探针有同源序列的固相DNA的位置上显示出杂交信号。通过Southern杂交可 以判断被检测的DNA样品中是否有与探针同源的片段。本实验操作及所用试剂主要参考文献[15]。 

4.1探针标记 

使用引物SEQ ID NO:9和SEQ ID NO:10从载体pEB-AtLEC1(图1)PCR扩增基因AtLEC1,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参见实施例一,探针标记使用Random Primer DNA Labeling Kit ver.2.0(TAKARA BIOTECHNOLOGY(DALIAN)CO.,LTD.Code D6045)。PCR产物纯化回收后取10ng-1μg作为模板放于0.2mL离心管中,加Random Primer 2μL,ddH2O补齐16μL,95℃变性5min,立即置冰浴5min。 

在另一个1.5mL离心管中加入试剂盒DNA Labeling Kit ver.2.0自带的其它组分: 

将变性模板DNA加入到上管中,室温或37℃1hr。 

4.2小球藻总DNA提取和酶切 

挑取转AtLEC1单藻落细胞和对照(转UN-CK的藻落细胞)分别接种于15mg/L G418液体培养基(参照文献[2])中培养2周,5000r/min离心10min收集藻细胞,在液氮中将细胞磨碎,参照文献[2]中的方法提取小球藻总DNA,获得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进行酶切。LEC1-1-2分别用EcoR I和Xba I单酶切;LEC1-3-3分别用EcoR I和Xho I单酶切;UN CK用Xho I单酶切;LEC1-8-4分别用Xba I和Xho I单酶切;LEC1-9-5分别用EcoR I和Xba I单酶切。限制性内切酶均购自Takara公司。 

反应体系:100μL反应体系中包括DNA 10~20μg、buffer 10μL、限制性内切酶4μL,其余用ddH2O补平。 

反应条件:37℃过夜,补加1μL酶继续酶切3-5小时,然后1%琼脂糖电泳检测酶切效果,DNA需切成弥散的一条带,没有主带。酶切体系加ddH2O至体积200μL,加等体积氯仿抽提后乙醇醇沉,70%乙醇洗,晾干后加水不超过50μL,65℃热10min备用。 

4.3胶的制备及转膜 

配制0.8%的琼脂糖凝胶,加入酶切回收产物50μL,在1×TAE电泳缓冲液中,30V电压下电泳至溴酚蓝到胶下端,用ddH2O将胶洗两遍,浸于数倍体积的碱性缓冲液中轻摇15min,换一次碱性缓冲液浸泡并轻轻摇荡20min。同时剪一张比凝胶大1mm的尼龙膜(CAT.No:RPN303B,Amersham Biosciences UK Limited),预先在双蒸水中浸泡使其湿透,浸润后的尼龙膜浸入碱性转移缓冲液中至少15min。在0.4M的NaOH和1M NaCl碱性转移缓冲液条件下,用真空转膜仪(美国伯乐Bio-rad 785型真空转印仪)将琼脂糖凝胶上的DNA转到带正电荷的尼龙膜上,转膜条件为真空度50m bar转1h-2h。转膜完成后将膜浸泡于中和缓冲液II中室温15min。置于滤纸上晾干,紫外交联(1.245J/cm)8min,80℃烘烤1h,最后将尼龙膜立即用于杂交或用保鲜膜包好放在-20℃冰箱待用。 

4.4预杂交及杂交 

在杂交瓶中加入杂交液10-20mL(0.5M Na3PO4(pH7.2),1mM EDTA(pH8.0),7%SDS),将膜的背面贴紧杂交瓶壁,正面朝向杂交液,注意不要产生气泡,放入杂交炉中,使杂交体系升到65℃。预杂交2-3h后,倒出预杂交的杂交液,换入5mL左右的杂交液。在上述制作的探针中加0.4N的NaOH使其变性,迅速加到杂交瓶中,65℃杂交过夜。 

4.5洗膜与压片 

取出尼龙膜在65℃依次使用下列条件洗膜: 

2×SSC,0.5%SDS,15min 

1×SSC,0.5%SDS,15min 

0.5×SSC,0.1%SDS,15min 

在洗膜的过程中,不断振摇,并保持膜一直是湿润的状态,不断用放射性检测仪探测膜上的放射强度。期间洗膜2次后用monitor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降低到20μGy/h左右时即可。洗完的膜用滤纸吸干膜表面的水分,并用保鲜膜包裹。 

将膜正面向上,放入暗盒中(加双侧增感屏),在暗室的红光下,在膜的正面向上贴覆一张X光片,合上暗盒,置于-80℃低温冰箱中曝光。 根据信号强弱决定曝光时间,一般时间在2天左右。 

4.6显影及定影 

从-70℃中取出的暗盒在显影室打开后,取出X光片,显影液中浸泡1min,期间不断晃动光片,取出沥掉一些水分,浸到定影液中1min,ddH2O冲洗两遍并照相,见附图7。点样顺序如下:1:LEC1-1(EcoR I),2:LEC1-1(Xba I),3:LEC1-3(Xho I),4:UN_CK(Xho I),5:LEC1-3(EcoR I),6:LEC1-8(Xba I),7:LEC1-8(Xho I),8:LEC1-9(EcoR I),9:LEC1-9(Xba I)。 

4.7结果分析 

从质粒载体图4的酶切位点可以分析出,在插入小球藻基因组的片段上没有EcoR I、Xba I和Xho I的酶切位点,使用这三种酶分别进行单酶切。图7中的泳道4是对照藻株,没有条带说明没有杂交到内源的基因,其它泳道均各有一个条带,说明在各转基因藻株的基因组里面只插入了一个拷贝的AtLEC1基因。 

实施例3.小球藻的生长曲线 

实施例2中分子检测为阳性藻株的后代LEC1-1和LEC1-3,以及对照载体转化藻株CK,参照文献[2]在15mg/L G418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同时野生藻(WT)在不含抗生素的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使用50mL三角瓶培养4-6天后,按干重约0.2g/L的起始浓度在150mL新培养基中扩大培养,每天同一时间取样测定生物量,连续8天记录,测定结果见表1。 

依据测定结果,制作转基因藻和野生藻的生长曲线,见图8。 

在图8中可以发现小球藻从第6天开始进入平台期(生长量达到动态平衡),到第8天藻的生物量开始下降。使用SPSS软件(IBM公司)对测定的藻生物量分别进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转基因藻和对照(野生藻及对照载体转化藻株CK)的生物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实施例4.AtLEC1基因提高小球藻不同脂肪酸含量的GC-MS分析 

实施例2中分子检测为阳性的藻株,按参照文献[2]在30mg/L G418固体培养基上连续划板、点板进行纯化,在15mg/L G418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使用50mL三角瓶培养4-6天后,按干重0.1g/L的起始浓度在150mL新培养基扩大培养,7天后离心收集藻细胞使用GC-MS测定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变化。 

1.脂肪酸的提取 

离心收集生长达到平台期的小球藻(OD540=16),用去离子水洗涤,-80℃冷冻干燥,冻干后在85℃烘箱过夜烘干,在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细粉。称取50mg小球藻粉,加入80μL的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d17:0,购自Sigma公司,溶于甲醇浓度100μM/mL)作为脂肪酸含量测定的内参。5mL 5%KOH-CH3OH,70℃水浴5h后加入HCl酸化至其pH值达2.0。再加入4mL 14%BF3-CH3OH(购自Aldtich公司)溶液,70℃水浴1.5h。加入2mL 0.9%NaCl溶液,混匀后静止片刻。加入2mL氯仿:正己烷(V/V 1∶4)抽提,吸取抽提液,N2吹干。最后溶于150μL乙酸乙酯。 

2.终产物GC-MS检测分析实验 

所用GC-/MS仪为TurboMass(PerkinElmer公司),柱子:BPX-70,30m×0.25mm×0.25vm,柱温120℃,气化室温度230℃。取1μL终产物上样,分流比10∶1。 

3.GC-MS结果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在获得纯化多代藻落中,这两个藻株的C16:0(棕榈酸)均比对照提高,其中LEC1-1提高64%,LEC1-3提高27%;C18:1(油酸)均比对照提高,LEC1-1比对照提高94%,LEC1-3提高75%;LEC1-3的C18:2(亚油酸)比对照提高21%;LEC1-3的C18:3(亚麻酸)比对照提高36%(图9),以上这些差异均显著(P<0.01)。 

实施例5.AtLEC1基因提高小球藻总油脂含量的分析 

本实验使用藻株及培养方法同上实施例4,总油脂含量分析方法为索氏抽提法参见文献[16]。索氏提取器是由提取瓶、提取管、冷凝器三部分组成的,提取管两侧分别有虹吸管和连接管。提取时,将待测样品包在脱 脂滤纸包内,放入提取管内。提取瓶内加入适合该待测样品的低沸点有机溶剂,加热提取瓶,有机溶剂气化,由连接管上升进入冷凝器,凝成液体滴入提取管内,浸提样品中的脂类物质。待提取管内有机溶剂液面达到一定高度,溶有粗脂肪的有机溶剂经虹吸管流入提取瓶。流入提取瓶内的有机溶剂继续被加热气化、上升、冷凝,滴入提取管内,如此循环往复,使固体物质不断为纯的溶剂所苹取、将萃取出的物质富集在烧瓶中。 

首先将收集的藻离心,置于玻璃平皿中90℃-110℃过夜烘干,加入液氮研磨成均匀的粉末。使用低沸点有机溶剂氯仿∶甲醇(V/V=3∶1)将藻粉末浸润而将油脂浸出来,烘干称重计算油脂含量。离心收集生长达到平台期的小球藻(OD540=16),用去离子水洗涤,-80℃冷冻干燥,冻干后在85℃烘箱过夜烘干,在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细粉。称取0.5g小球藻粉,使用索氏提取器(货号:ST-80,购自北京赛福莱博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藻株油脂总含量。附表统计显示转基因藻株均比对照有较大提高。转AtLEC1藻株LEC1-1比对照提高31.36%,藻株LEC1-3总油脂含量比对照提高32.87%(表3),差异显著(P<0.01)。 

表1转基因藻和对照组生长量测定 

  藻株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8天   LEC11   0.213692   0.543672   2.2115   4.72168   6.44912   8.68805   10.3567   10.9453   10.4367   LEC11   0.209552   0.520398   2.4546   4.62926   6.28534   9.20525   10.1257   10.3214   10.2376   LEC11   0.219896   0.547551   2.44598   4.47342   6.25948   9.6147   10.9746   10.6324   10.7456   LEC13   0.266452   0.539971   2.42254   4.69926   6.12156   9.1251   10.6746   10.68145   10.9939   LEC13   0.240584   0.563245   2.71978   4.9127   6.25948   9.63625   10.7734   10.89115   10.67065   LEC13   0.259548   0.571003   2.64426   4.70788   6.43567   8.94665   11.2645   10.48115   10.42755   CK   0.227205   0.540232   2.1643   3.65794   5.30436   7.3473   10.51568   10.6111   10.58445   CK   0.225481   0.502644   2.06689   4.05276   5.58298   7.18178   10.77428   10.8697   10.71375   CK   0.229791   0.504368   2.17551   4.12172   5.24746   7.71522   10.11224   11.06365   10.88615   WT   0.236944   0.577468   2.44014   4.3148   5.4078   7.68348   10.76048   10.9421   10.6939   WT   0.236513   0.548504   2.61254   4.00032   5.73884   7.65418   10.89152   11.30845   10.77405   WT   0.237375   0.533332   2.51341   4.05204   5.34228   8.13176   10.25016   10.70505   11.17575

注:单位为g/L 

表2转LEC1藻株总含油量测定 

参考文献: 

1.Yusuf Chisti.Biodiesel from microalgae.(2007).Biotechnol Adv.25(3):294-306. 

2.Ying Chen,et al.(2001).Highly efficiencies expression of rabbit neutrophil peptide 1gene in Chlorella ellipsoidea cells.Curr Genet.39:365-370. 

3.Randor Radakovits,et al.(2010).Genetic engineering of algae for enhanced biofuel production.Eukaryotic cell.9(4):486-501. 

4.Jarivs Eric,et al.(1991).Transient expression of firefly luciferase in protoplast of the green alga Chlorella ellipsoidea.Curr Genet.19(6):317-332. 

5.Yanna Liang,et al.(2009).Biomass and lipid productivities of Chlorella vulgaris under autotrophic,heterotrophic and mixotrophic growth conditions.Biotechnol Lett.31:1043-1049. 

6.Yantao Li,et al.(2010).Inhibition of Starch synthesis results in overproduction of lipids in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07(2):258-268. 

7.Li Y.,et al.(2008).Effects of nitrogen sources on cell growth and lipid accumulation of green alga Neochloris oleoabundans.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81:629-636. 

8.Scragg A.H.,et al.(2002).Growth of microalgae with increased calorific values in a tubular bioreactor.Biomass and Bioenergy.23(1):67-73. 

9.Marilyn  A.L. West,et a1.(1994).LEAFY COTYLEDON 1 is an essential regulator of late embryogenesis and cotyledon identity in Arabidopsis.Plant  Cell.6:1731-1745. 

10.Lotan T.,et al.(1998).Arabidopsis LEAFY COTYLEDON1 is sufficient to induce embryo development in vegetative cells.Cell.93(6):1195-1205 

11.Jinye  Mu,et al.(2008).LEAFY COTYLEDON1 is a key regulator of fatty acid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Plant Physiol.148(10):1042-1054. 

12.Bo Shen,et al.(2010).Expression of ZmLEC1 and ZmWRI1 Increases Seed Oil Production in Maize l.Plant Physiol.153:980-987. 

13.Helin Tan,et al.(2011).Enhanced Seed Oil Production in Canola by Conditional Expression of Brassica napus LEAFY COTYLEDON1 and LEC1-LIKE in Developing Seeds.Plant Physiol.156:1577-1588. 

14.Zhiyou Wen,et al.(2003).Heterotrophic production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 by microalgae.Biotech Adv.21:273-94. 

15.Joe Sambrook,et al.(2001).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3rd ed.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502-509. 

16.Punin Crespo,et al.(2004).Determination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alga Himanthalia elongata.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57:226-230 。

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亚油酸或-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27737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12.14 CN 102277378 A *CN102277378A* (21)申请号 201110236642.8 (22)申请日 2011.08.17 C12N 15/82(2006.01) C12R 1/89(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 所 地址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 号院 2 号 (72)发明人 胡赞民 张建辉 白丽莉 尹维波 左建儒 陈宇红 宋丽英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 张莹 (54) 发明名称 提。

2、高小球藻中总油脂、 亚油酸或 - 亚麻酸 的含量的方法 (57) 摘要 本 发 明 提 供 了 AtLEC1 基 因 在 提 高 小 球 藻油脂含量中的应用。该基因来源于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是 CCAAT-Box 结合因 子HAP3家族的一个成员。 AtLEC1基因转化小球藻 可以提高亚油酸 (LA) 和 - 亚麻酸 (ALA) 含量, 同时提高藻株的总油脂含量。本发明可应用于采 用基因工程技术以藻类表达体系生产多不饱和脂 肪酸和生物柴油。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1 。

3、页 序列表 4 页 附图 5 页 CN 102277381 A1/1 页 2 1.AtLEC1 基因在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 亚油酸或 - 亚麻酸的含量的应用。 2. 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 亚油酸或 - 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将 AtLEC1 基 因转化到小球藻中。 3. 权利要求 1 的应用或权利要求 2 的方法, 其中所述 AtLEC1 基因来自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4.权利要求1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的方法, 其中所述AtLEC1基因的序列为SEQ ID NO : 1 所示的序列, 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为 SEQ ID NO : 2 所示的序列。 5.权。

4、利要求1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的方法, 其中所述AtLEC1基因包含在植物表达载体 中。 6. 权利要求 5 的应用或方法, 其中所述表达载体选自植物表达载体 pBIN19、 pBI121、 pBI221, pCambia 1300, pGreen, 优选地为 pGreen0029。 7. 权利要求 6 的应用或方法, 其中所述载体包含启动子, 所述启动子选自花椰菜花叶 病毒启动子 CaMV 35S、 Ubiqutin 启动子、 或 Actin 启动子。 8. 权利要求 1 的应用或权利要求 2 的方法, 其中所述小球藻选自椭圆小球 藻 (Chlorella ellipsoidea), 普 通 小。

5、 球 藻 (Chlorella vulgaris) 或 蛋 白 核 小 球 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77378 A CN 102277381 A1/11 页 3 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 亚油酸或 - 亚麻酸的含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植物编码基因在小球藻中的应用。具体地, 涉及将一个来源于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具有完整阅读框架的基因 AtLEC1 构建成小球藻表达载体, 并 转入小球藻, 使小球藻的亚油酸 (LA) 和 - 亚麻酸 (ALA) 含量, 及总油脂含量显著提高。 技术背景。

6、 0002 微藻的光合作用效率高, 生长周期短, 单位面积年产量是粮食的几十倍乃至上百 倍, 而且微藻脂类含量在 10 70, 这是陆地植物远远达不到的。它具有产能大、 无污 染、 可再生、 易培养、 含有较多的脂类物质等优点。它生长和繁殖在水域中, 不会引起与农 业、 牧业用地竞争的矛盾。 由于以上多方面的优势, 微藻被认为是当今最有开发前途的能源 之一 1。 本发明使用的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 繁殖速度快, 以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 殖, 可以进行光自养培养和无光照的异养培养, 可规模化生产, 本实验室有成熟的培养、 筛 选和转化技术 2。 0003 基因工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作物改良,。

7、 并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效, 而通过 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真核藻类总的油脂含量的研究很少有报道 3。Jarvis 等曾将硅藻 C.cryptica的acc1基因转入硅藻C.cryptica和Navicula saprophila过表达, 在mRNA水 平上均检测到该基因的过量表达, 但两种转基因硅藻的油含量并没有显著增加, 这是首次 尝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硅藻含油量的研究, 然而未达到理想结果 4。目前提高藻类油 脂含量的最有成效的手段, 是通过调控培养过程、 培养条件、 营养成分等手段提高藻类的油 含量 5-6。 然而在这些手段中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个问题, 那就是提高含油量要以生物量的 降低为代。

8、价, 当生物量增加时, 油脂的含量就会比较低 7-8。而基因工程技术有望解决这个 问题。目前尚未 检索到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藻类油脂含量并且总生物量不减少的成功 报道。 0004 转录调控是许多生物学调控的关键步骤, 转录因子可调控特定代谢途径中的一系 列相关基因的表达, 使得该代谢途径从整体水平上发生改变。LEC1(Leafy Cotyledon 1) 是转录激活因子 HAP3(CCAAT-Box 结合因子 ) 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 在胚胎发育早期 LEC1 维持胚柄细胞的特性以及子叶的特性, 而在胚胎发育的后期 LEC1 基因的表达与储藏物质 的积累、 胚抗脱水性的获得等种子成熟过程相关 。

9、9。Loton 等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 LEC1 的 幼苗体内发现了油体蛋白和贮藏蛋白等种子特异 RNA 的积累, 但是过表达的种子发芽率很 低, 植株生长很弱, 最终不育或者死亡 10。Mu 等的研究表明, 发育早期诱导过量表达拟南 芥 LEC1 基因可影响 ABI3、 FUS3 和 WRINKLED1 等转录因子, 提高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 整体水平, 叶片中的油脂含量得到显著提高 11。Shen 等将玉米 ZwLEC1 基因置于胚特异性 的弱启动子 EPA1 之下, 获得高含油量的转基因玉米, 但是植株叶片减小到野生型的一半左 右 ; 将玉米 ZwLEC1 基因置于胚特异性的强启动子 。

10、OLE 之下, 种子萌发和叶片生长发生了非 常严重的缺陷 12。Tan 等将油菜来源的 BnLEC1 基因置于种子特异性的启动子 napinA 之下 在芥菜中表达, 结果转基因植株在发芽后出现严重异常, 全部死亡或者不育 ; 因此对启动子 说 明 书 CN 102277378 A CN 102277381 A2/11 页 4 napinA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当启动强度只有原来的 18时, 植株生长繁殖正常并且油含 量得到显著提高 13。在高等植物中, 最重要的事件是种子发育并成熟以及再次萌发, LEC1 基因在强启动子下启动表达的后果都是致死的。小球藻是低等真核植物, 不需要形成种子 并且。

11、是无性繁殖, 不存在 LEC1 基因在强启动子下过表达造成致死的因素。目前尚未检索到 利用拟南芥编码的 LEC1 基因转化藻类并提高油脂含量的研究。 0005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双键且碳链长为 18 22 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 主要包括亚油酸 (Linoleic Acid, LA, 18:2 9, 12)、 -亚麻酸(-Linolenic Acid, GLA, 18:36, 9, 12)、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 20:4 5, 8, 11, 14)、 二十碳五烯酸 (。

12、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20:5 5, 8, 11, 14, 17)、 二十二碳六烯酸 (Decosahexaenoic Acid, DHA, 20:5 4, 7, 10, 13, 16, 19) 等。其中, 亚油酸及 亚麻酸被公认为人体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 可进一步衍化成具有不 同功能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如 AA、 EPA、 DHA 等 14。藻类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主 要包括亚油酸 (Linoleic acid, LA, 18:2 9, 12)、 - 亚麻酸 (-Llinolenic Acid, G。

13、LA, 18:3 6, 9, 12) 等。本发明发现 AtLEC1 使小球藻的亚油酸 (LA) 和 - 亚麻酸 (ALA) 含量, 及总油脂含量显著提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基因AtLEC1用于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 亚油酸或-亚 麻酸的含量的应用。 0007 脂肪酸的检测主要采用 GC-MS(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 ) 来完成。其原理是通 过 GC( 气相色谱 ) 将不同的脂肪酸组分分离, 然后通过 MS( 质谱 ) 检测器分别对每种组分 进行质谱定性分析, 从而确定每一种组分的成分及含量的比较成熟的联用分析技术。 0008 索氏抽提法(Soxhlet extra。

14、ctor method)是公认测定油脂含量的经典方法, 目前 被国内外普遍采用。 利用溶剂回流及虹吸原理, 使固体物质连续不断地被纯溶剂萃取, 最后 萃取出的物质富集在烧瓶中。 0009 具体地, 在一个方面, 本发明涉及 AtLEC1 基因在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 亚油酸或 - 亚麻酸的含量的应用。 0010 在另一个方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小球藻中总油脂、 亚油酸或 - 亚麻酸的含 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将 AtLEC1 基因转化到小球藻中。 0011 在本发明的应用及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 AtLEC1 基因是拟南芥来源的。更 优选地, AtLEC1 基因的序列为 SEQ ID NO。

15、 : 1 所示的序列, 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为 SEQ ID NO : 2 所示的序列。 0012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 AtLEC1 基因包含在植物表达载体中。所述表达 载体可以是引导外源基因在植物中表达的任一种表达载体。优选地, 所述表达载体可以是 植物表达载体 pBIN19、 pBI121、 pBI221, pCambia 1300, pGreen。优选地为 pGreen0029。 0013 本发明的载体也可含有适当的启动子。 在本发明中可使用任何一种强 启动子。 这 些启动子包括但不限于花椰菜花叶病毒 (CaMV 35S)、 Ubiqutin、 Actin 启动子。它可单独使 。

16、用或与其它的植物启动子结合使用。 0014 本发明的表达载体可通过使用 Ti 质粒, Ri 质粒, 植物病毒载体, 直接的 DNA 转化, 说 明 书 CN 102277378 A CN 102277381 A3/11 页 5 微注射, 电穿孔等方式导入植物细胞。 0015 在 又 一 个 具 体 的 实 施 方 案 中, 所 述 小 球 藻 选 自 椭 圆 小 球 藻 (Chlorella ellipsoidea),普 通 小 球 藻 (Chlorella vulgaris) 和 蛋 白 核 小 球 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0016 附件说明 0017 图 1 。

17、含 AtLEC1 基因的载体 pEB-AtLEC1。 0018 图 2 含 nos 终止子的载体图构建过程。 0019 图 3 空载 (UN CK) 植物表达载体图构建过程。 0020 图 4 基因 AtLEC1 的植物表达载体图构建过程。 0021 图 5 转基因藻株的 PCR 检测。M : Marker, 1-3 : 阳性藻株, CK : 阴性对照。 0022 图 6 转基因藻株的 RT-PCR 检测。M : Marker, 1-4 : 阳性藻株, CK : 阴性对照。 0023 图 7 转基因藻株的 Southern 检测。第四泳道为对照, 其它均为阳性藻株。1 : LEC1-1(Eco。

18、R I), 2 : LEC1-1(Xba I), 3 : LEC1-3(Xho I), 4 : UN CK(Xho I), 5 : LEC1-3(EcoR I), 6 : LEC1-8(Xba I), 7 : LEC1-8(Xho I), 8 : LEC1-9(EcoR I), 9 : LEC1-9(Xba I)。 0024 图 8 转基因藻株和对照生长曲线。 0025 图 9 纯化多代的转基因藻株脂肪酸 GC-MS 测定结果比较。 0026 SEQ ID NO : 1.AtLEC1 核苷酸序列。 0027 SEQ ID NO : 2.AtLEC1 氨基酸序列。 0028 SEQ ID NO 。

19、: 3.nos 终止子片段克隆所用正向引物。 0029 SEQ ID NO : 4.nos 终止子片段克隆所用反向引物。 0030 SEQ ID NO : 5.ubi 启动子片段的克隆所用正向引物。 0031 SEQ ID NO : 6.ubi 启动子片段的克隆所用反向引物。 0032 SEQ ID NO : 7. 从 pEB-AtLEC1 载体中扩增基因 AtLEC1 的正向引物。 0033 SEQ ID NO : 8. 从 pEB-AtLEC1 载体中扩增基因 AtLEC1 的反向引物。 0034 SEQ ID NO : 9. 从基因 AtLEC1 内部扩增的正向引物。 0035 SEQ 。

20、ID NO : 10. 从基因 AtLEC1 内部扩增的反向引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参考实施例和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下述实施例是举例说明的目的, 其不应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由后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0037 实施例 1.AtLEC1 基因小球藻载体的构建 0038 1.按照公开的序列(NCBI Reference Sequence : NM 102046.4)合成基因AtLEC1, 并连入 T 载体 ( 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构成含有基因 AtLEC1 的载体 pEB-AtLEC1, 测序验证基因At。

21、LEC1序列为SEQ IDNO : 1, 所表达的蛋白序列为SEQ ID NO : 2, 该质粒载体图见图 1。 0039 2. 以 pGreen0029( 购自 the John Innes Centre) 为基础载体, 构建含 Ubiquitin 启动子和 nos 终止子的对照载体 pG29-UN-CK。 0040 用高保真酶 Pfu( 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从载体 pGreen0029 上扩增 说 明 书 CN 102277378 A CN 102277381 A4/11 页 6 nos 终止子, 用引物 SEQ ID NO : 3( 正向引物 ) 和 SEQ ID NO 。

22、: 4( 反向引物 )。 0041 PCR 反应体系如下 : 0042 0043 0044 PCR 反应条件如下 : 0045 1.95 5min 0046 2.94 30s 0047 3.55 40s 0048 4.72 1min 回复至 2, 32cycles 0049 5.72 10min 0050 6.4 pause 0051 扩增产物直接使用限制性内切酶 Not I 和 Sac I 进行双酶切, 与同样双酶切的 pGreen0029 连接, 构建中间载体 pGreen0029-nos( 图 2), 测序验证。 0052 用高保真酶 Pfu( 来源同上 ) 从含 Ubi 启动子的载体 。

23、(pC1303, 购自 Cambia 公司 ) 上扩增 Ubi 启动子, 所用引物 SEQ ID NO : 5( 正向引物 ) 和 SEQ ID NO : 6( 反向引物 )。 0053 PCR 反应体系如下 : 0054 说 明 书 CN 102277378 A CN 102277381 A5/11 页 7 0055 PCR 反应条件如下 : 0056 1.95 5m 0057 2.94 30s 0058 3.55 40s 0059 4.72 4min 回复至 2, 32cycles 0060 5.72 10min 0061 6.4 pause 0062 扩增产物直接使用限制性内切酶 Hin。

24、dIII 和 BamHI 进行双酶切, 与同样双 酶 切 的 pGreen0029-nos 连 接, 构 建 含 Ubiquitin 启 动 子 和 nos 终 止 子 的 对 照 载 体 pGreen0029-Ubi-Nos( 简写 UN-CK), 测序验证, 其载体图见图 3。 0063 3.AtLEC1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0064 用高保真酶 Pfu( 来源同上 ) 从含有基因 AtLEC1 的载体 pEB-AtLEC1 中扩增 AtLEC1, 使用引物为 SEQ ID NO : 7( 正向引物 ) 和 SEQ ID NO : 8( 反向引物 ), 反应体系和反 应条件同 Ubi 。

25、启动子的克隆, 利用 Spe I、 Not I 酶切位点, 双切后获得 AtLEC1 基因, 定向克 隆于经同样酶切的小球藻中间表达载体 UN-CK, 获得小球藻表达质粒 p29-UN-LEC1, 转化大 肠杆菌DH-5(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挑取单克隆, 使用引物为SEQ ID NO : 9 和 SEQ ID NO : 10 进行 PCR 验证,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同 Ubi 启动子的克隆, 证明获得 了含有 SEQ ID NO : 1 的 AtLEC1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载体构建程序见图 4。 0065 实施例 2. 转 AtLEC1 基因的小球藻的获得及检测 0066。

26、 1. 小球藻的转化 0067 所用小球藻为椭圆小球藻 (Chlorella ellipsoidea, 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 研究所 ), 参照文献 2 培养小球藻至适宜的生长状态, 离心收集藻细胞后进行高渗处理, 采 用上述文献 2 相同的电激转化条件对椭圆小球藻进行电激, 将电激后小球藻细胞涂于含 30mg/L G418 固体培养基 ( 参照文献 2) 中培养, 约 4 6 周后检测平板上长出的藻落。 0068 2. 对转基因藻株进行 PCR 检测 0069 挑取平板上的单藻落细胞接种于 15mg/L G418 液体培养基 ( 参照文献 2) 中培养 2 周 ( 浓度达到约为 1108个。

27、 /mL), 5000r/min 离心 10min 收集藻细胞, 在液氮中将细胞磨 碎, 参照文献 2 中的方法提取小球藻总 DNA, 得到的 DNA 溶于灭菌的双蒸水中放置 -80保 存。 0070 用高保真酶 Pfu( 来源同上 ) 扩增基因 AtLEC1, 所用引物 SEQ ID NO : 7( 正向 引物 ) 和 SEQ ID NO : 8( 反向引物 ),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参见实施例一的 Ubi 启动子的 克隆, 图 5 为部分转基因藻株 PCR 检测结果, 共获得了 52 个转基因阳性藻株系, 编号为 LEC1-1, -2, -3. 直到 LEC1-52。 0071 3. 对转基。

28、因藻株进行 RT-PCR 检测 0072 挑取PCR检测阳性的藻株单藻落细胞, 培养收集方法同上, 取约100mg置于液氮中 研磨至材料完全破碎, 加入 TRIzol( 购自 Invitrogen 公司 ) 室温放置 5 分钟。加入氯仿 抽提两次, 取上清, 用异丙醇沉淀总 RNA, 空气干燥后, 溶于 DEPC H2O。以试剂盒 (FSK-100, TOYOBO Co., LTD.) 自带的 Random primer 进行逆转录获得 cDNA, 并进行 RT-PCR( 具体操作 参见 FSK-100, TOYOBO Co., LTD.)。 说 明 书 CN 102277378 A CN 1。

29、02277381 A6/11 页 8 0073 RT-PCR 反应体系如下 0074 0075 进行下列操作 0076 1.30 10min 0077 2.42 30min 0078 3.90 5min 0079 4.5 5min 0080 取适量上述逆转录产物以引物SEQ ID NO : 9和SEQ ID NO : 10进行PCR扩增, 反应 体系和反应条件参见实施例 1 的 Ubi 启动子的克隆, 图 6 为部分转基因藻株 RT-PCR 检测结 果。 0081 4. 对转基因藻株进行 Southern 检测 0082 Southern 杂交是分子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检测。

30、的 DNA 样品 固定在固相载体上, 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 在与探针有同源序列的固相 DNA 的位置 上显示出杂交信号。通过 Southern 杂交可 以判断被检测的 DNA 样品中是否有与探针同源 的片段。本实验操作及所用试剂主要参考文献 15。 0083 4.1 探针标记 0084 使用引物 SEQ ID NO : 9 和 SEQ ID NO : 10 从载体 pEB-AtLEC1( 图 1)PCR 扩增基因 AtLEC1,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参见实施例一, 探针标记使用 Random Primer DNA Labeling Kit ver.2.0(TAKARA BIOTECHNOL。

31、OGY(DALIAN)CO., LTD.Code D6045)。PCR 产物纯化回收 后取 10ng-1g 作为模板放于 0.2mL 离心管中, 加 Random Primer 2L, ddH2O 补齐 16L, 95变性 5min, 立即置冰浴 5min。 0085 在另一个 1.5mL 离心管中加入试剂盒 DNA Labeling Kit ver.2.0 自带的其它组 分 : 0086 0087 将变性模板 DNA 加入到上管中, 室温或 37 1hr。 0088 4.2 小球藻总 DNA 提取和酶切 说 明 书 CN 102277378 A CN 102277381 A7/11 页 9 。

32、0089 挑取转 AtLEC1 单藻落细胞和对照 ( 转 UN-CK 的藻落细胞 ) 分别接种于 15mg/L G418 液体培养基 ( 参照文献 2) 中培养 2 周, 5000r/min 离心 10min 收集藻细胞, 在液氮中 将细胞磨碎, 参照文献 2 中的方法提取小球藻总DNA, 获得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进行酶 切。LEC1-1-2 分别用 EcoR I 和 Xba I 单酶切 ; LEC1-3-3 分别用 EcoR I 和 Xho I 单酶切 ; UN CK 用 Xho I 单酶切 ; LEC1-8-4 分别用 Xba I 和 Xho I 单酶切 ; LEC1-9-5 分别用 。

33、EcoR I 和 Xba I 单酶切。限制性内切酶均购自 Takara 公司。 0090 反应体系 : 100L反应体系中包括DNA 1020g、 buffer 10L、 限制性内切酶 4L, 其余用 ddH2O 补平。 0091 反应条件 : 37过夜, 补加 1L 酶继续酶切 3-5 小时, 然后 1琼脂糖电泳检测酶 切效果, DNA 需切成弥散的一条带, 没有主带。酶切体系加 ddH2O 至体积 200L, 加等体积 氯仿抽提后乙醇醇沉, 70乙醇洗, 晾干后加水不超过 50L, 65热 10min 备用。 0092 4.3 胶的制备及转膜 0093 配制0.8的琼脂糖凝胶, 加入酶切回。

34、收产物50L, 在1TAE电泳缓冲液中, 30V 电压下电泳至溴酚蓝到胶下端, 用 ddH2O 将胶洗两遍, 浸于数倍体积的碱性缓冲液中轻摇 15min, 换一次碱性缓冲液浸泡并轻轻摇荡20min。 同时剪一张比凝胶大1mm的尼龙膜(CAT. No : RPN303B, Amersham Biosciences UK Limited), 预先在双蒸水中浸泡使其湿透, 浸润后 的尼龙膜浸入碱性转移缓冲液中至少 15min。在 0.4M 的 NaOH 和 1M NaCl 碱性转移缓冲液 条件下, 用真空转膜仪 ( 美国伯乐 Bio-rad 785 型真空转印仪 ) 将琼脂糖凝胶上的 DNA 转 到。

35、带正电荷的尼龙膜上, 转膜条件为真空度50m bar转1h-2h。 转膜完成后将膜浸泡于中和 缓冲液 II 中室温 15min。置于滤纸上晾干, 紫外交联 (1.245J/cm)8min, 80烘烤 1h, 最后 将尼龙膜立即用于杂交或用保鲜膜包好放在 -20冰箱待用。 0094 4.4 预杂交及杂交 0095 在杂交瓶中加入杂交液 10-20mL(0.5M Na3PO4(pH7.2), 1mM EDTA(pH8.0), 7 SDS), 将膜的背面贴紧杂交瓶壁, 正面朝向杂交液, 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放入杂交炉中, 使杂 交体系升到 65。预杂交 2-3h 后, 倒出预杂交的杂交液, 换入 5。

36、mL 左右的杂交液。在上述 制作的探针中加 0.4N 的 NaOH 使其变性, 迅速加到杂交瓶中, 65杂交过夜。 0096 4.5 洗膜与压片 0097 取出尼龙膜在 65依次使用下列条件洗膜 : 0098 2SSC, 0.5 SDS, 15min 0099 1SSC, 0.5 SDS, 15min 0100 0.5SSC, 0.1 SDS, 15min 0101 在洗膜的过程中, 不断振摇, 并保持膜一直是湿润的状态, 不断用放射性检测仪探 测膜上的放射强度。期间洗膜 2 次后用 monitor 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 降低到 20Gy/h 左 右时即可。洗完的膜用滤纸吸干膜表面的水分, 并。

37、用保鲜膜包裹。 0102 将膜正面向上, 放入暗盒中 ( 加双侧增感屏 ), 在暗室的红光下, 在膜的正面向上 贴覆一张 X 光片, 合上暗盒, 置于 -80低温冰箱中曝光。 根据信号强弱决定曝光时间, 一 般时间在 2 天左右。 0103 4.6 显影及定影 0104 从 -70中取出的暗盒在显影室打开后, 取出 X 光片, 显影液中浸泡 1min, 期间不 说 明 书 CN 102277378 A CN 102277381 A8/11 页 10 断晃动光片, 取出沥掉一些水分, 浸到定影液中 1min, ddH2O 冲洗两遍并照相, 见附图 7。点 样顺序如下 : 1 : LEC1-1(E。

38、coR I), 2 : LEC1-1(Xba I), 3 : LEC1-3(Xho I), 4 : UN_CK(Xho I), 5 : LEC1-3(EcoR I), 6 : LEC1-8(Xba I), 7 : LEC1-8(Xho I), 8 : LEC1-9(EcoR I), 9 : LEC1-9(Xba I)。 0105 4.7 结果分析 0106 从质粒载体图 4 的酶切位点可以分析出, 在插入小球藻基因组的片段上没有 EcoR I、 Xba I 和 Xho I 的酶切位点, 使用这三种酶分别进行单酶切。图 7 中的泳道 4 是对照藻 株, 没有条带说明没有杂交到内源的基因, 其它泳。

39、道均各有一个条带, 说明在各转基因藻株 的基因组里面只插入了一个拷贝的 AtLEC1 基因。 0107 实施例 3. 小球藻的生长曲线 0108 实施例 2 中分子检测为阳性藻株的后代 LEC1-1 和 LEC1-3, 以及对照载体转化藻 株CK, 参照文献 2 在15mg/L G418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 同时野生藻(WT)在不含抗生素 的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使用 50mL 三角瓶培养 4-6 天后, 按干重约 0.2g/L 的起始浓度 在 150mL 新培养基中扩大培养, 每天同一时间取样测定生物量, 连续 8 天记录, 测定结果见 表 1。 0109 依据测定结果, 制作转基因藻和野。

40、生藻的生长曲线, 见图 8。 0110 在图 8 中可以发现小球藻从第 6 天开始进入平台期 ( 生长量达到动态平衡 ), 到第 8 天藻的生物量开始下降。使用 SPSS 软件 (IBM 公司 ) 对测定的藻生物量分别进行 Student-Newman-Keuls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转基因藻和对照(野生藻及对照载体转化藻株 CK) 的生物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0111 实施例 4.AtLEC1 基因提高小球藻不同脂肪酸含量的 GC-MS 分析 0112 实施例 2 中分子检测为阳性的藻株, 按参照文献 2 在 30mg/L G418 固体培养基上 连续划板、 点板进行纯化, 在。

41、 15mg/L G418 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使用 50mL 三角瓶培养 4-6 天后, 按干重 0.1g/L 的起始浓度在 150mL 新培养基扩大培养, 7 天后离心收集藻细胞使 用 GC-MS 测定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变化。 0113 1. 脂肪酸的提取 0114 离心收集生长达到平台期的小球藻 (OD540 16), 用去离子水洗涤, -80冷冻干 燥, 冻干后在 85烘箱过夜烘干, 在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细粉。称取 50mg 小球藻粉, 加入 80L 的十七烷酸 (Heptadecanoic Acid, d17:0, 购自 Sigma 公司, 溶于甲醇浓度 100M/ mL) 作为脂肪酸。

42、含量测定的内参。5mL 5 KOH-CH3OH, 70水浴 5h 后加入 HCl 酸化至其 pH 值达 2.0。再加入 4mL 14 BF3-CH3OH( 购自 Aldtich 公司 ) 溶液, 70水浴 1.5h。加入 2mL 0.9 NaCl 溶液, 混匀后静止片刻。加入 2mL 氯仿 : 正己烷 (V/V 1 4) 抽提, 吸取抽提液, N2吹干。最后溶于 150L 乙酸乙酯。 0115 2. 终产物 GC-MS 检测分析实验 0116 所用 GC-/MS 仪为 TurboMass(PerkinElmer 公司 ), 柱子 : BPX-70, 30m0.25mm0.25vm, 柱温120。

43、, 气化室温度230。 取1L终产物上样, 分流比101。 0117 3.GC-MS 结果分析 0118 分析结果表明, 在获得纯化多代藻落中, 这两个藻株的 C16:0( 棕榈酸 ) 均比对照 提高, 其中 LEC1-1 提高 64, LEC1-3 提高 27 ; C18:1( 油酸 ) 均比对照提高, LEC1-1 比 说 明 书 CN 102277378 A CN 102277381 A9/11 页 11 对照提高 94, LEC1-3 提高 75; LEC1-3 的 C18:2( 亚油酸 ) 比对照提高 21; LEC1-3 的 C18:3( 亚麻酸 ) 比对照提高 36 ( 图 9)。

44、, 以上这些差异均显著 (P 0.01)。 0119 实施例 5.AtLEC1 基因提高小球藻总油脂含量的分析 0120 本实验使用藻株及培养方法同上实施例 4, 总油脂含量分析方法为索氏抽提法参 见文献 16。索氏提取器是由提取瓶、 提取管、 冷凝器三部分组成的, 提取管两侧分别有虹吸 管和连接管。提取时, 将待测样品包在脱 脂滤纸包内, 放入提取管内。提取瓶内加入适合 该待测样品的低沸点有机溶剂, 加热提取瓶, 有机溶剂气化, 由连接管上升进入冷凝器, 凝 成液体滴入提取管内, 浸提样品中的脂类物质。 待提取管内有机溶剂液面达到一定高度, 溶 有粗脂肪的有机溶剂经虹吸管流入提取瓶。流入提取。

45、瓶内的有机溶剂继续被加热气化、 上 升、 冷凝, 滴入提取管内, 如此循环往复, 使固体物质不断为纯的溶剂所苹取、 将萃取出的物 质富集在烧瓶中。 0121 首先将收集的藻离心, 置于玻璃平皿中 90 -110过夜烘干, 加入液氮研磨成均 匀的粉末。 使用低沸点有机溶剂氯仿甲醇(V/V31)将藻粉末浸润而将油脂浸出来, 烘干称重计算油脂含量。离心收集生长达到平台期的小球藻 (OD540 16), 用去离子水洗 涤, -80冷冻干燥, 冻干后在 85烘箱过夜烘干, 在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细粉。称取 0.5g 小球藻粉, 使用索氏提取器(货号 : ST-80, 购自北京赛福莱博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藻株。

46、油脂 总含量。附表统计显示转基因藻株均比对照有较大提高。转 AtLEC1 藻株 LEC1-1 比对照提 高 31.36, 藻株 LEC1-3 总油脂含量比对照提高 32.87 ( 表 3), 差异显著 (P 0.01)。 0122 表 1 转基因藻和对照组生长量测定 0123 藻株 0 天 1 天 2 天 3 天 4 天 5 天 6 天 7 天 8 天 LEC11 0.213692 0.543672 2.2115 4.72168 6.44912 8.68805 10.3567 10.9453 10.4367 LEC11 0.209552 0.520398 2.4546 4.62926 6.28。

47、534 9.20525 10.1257 10.3214 10.2376 LEC11 0.219896 0.547551 2.44598 4.47342 6.25948 9.6147 10.9746 10.6324 10.7456 LEC13 0.266452 0.539971 2.42254 4.69926 6.12156 9.1251 10.6746 10.68145 10.9939 LEC13 0.240584 0.563245 2.71978 4.9127 6.25948 9.63625 10.7734 10.89115 10.67065 LEC13 0.259548 0.571003 。

48、2.64426 4.70788 6.43567 8.94665 11.2645 10.48115 10.42755 CK 0.227205 0.540232 2.1643 3.65794 5.30436 7.3473 10.51568 10.6111 10.58445 CK 0.225481 0.502644 2.06689 4.05276 5.58298 7.18178 10.77428 10.8697 10.71375 CK 0.229791 0.504368 2.17551 4.12172 5.24746 7.71522 10.11224 11.06365 10.88615 WT 0.236944 0.577468 2.44014 4.3148 5.4078 7.68348 10.76048 10.9421 10.6939 WT 0.236513 0.548504 2.61254 4.00032 5.73884 7.65418 10.89152 11.30845 10.77405 WT 0.237375 0.533332 2.51341 4.05204 5.34228 8.13176 10.25016 10.70505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