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使1根针在进行左右摆动的同时与在对应摆针幅度的左右位置上的水平旋梭的梭芯线进行相互钩连(interlacing;线与其他线或其他线圈形成交叉)的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背景技术
实施了布料装饰棱(pin tuck)缝制的缝制物(布料)由于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和独特的装饰性,所以对其的需求日益增高。
通过在翻折缝制物(布料)后,沿着翻折部进行与相对部分的缝合,可形成布料装饰棱。
另外,首先通过绷线缝合来形成布料装饰棱,然后把该缝制物(布料)经过热处理形成固定的布料装饰棱形状,再通过拆缝来除去缝线,可形成半永久性的褶状布料装饰棱。如果大量地实施这样地布料装饰棱,则可构成具有良好伸缩性的基础材料,并且,如果被用于装饰在被褥等的表面,则可体现一种独特的材质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在进行绷线缝合的情况下,如何简便地除去该绷线,通常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另外,在把布料装饰棱作为装饰来使用的情况下,问题可能出现在其均匀性和设计的自由度等上,因此,人们希望有一种不依靠熟练操作者的技能便可确实地缝制出均匀美观的布料装饰棱的缝纫机。
另外,人们需要一种可简单地并保持其均匀性地缝制出不仅包括直线的,而且还包括曲线状的布料装饰棱的缝纫机,用于扩展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人们还希望有一种在用缝纫机进行缝制操作的过程中操作者可通过目视来确认针脚状态的缝纫机。
在过去,为了缝制由被翻折成U字状的缝制物(布料)所构成的布料装饰棱,或使用由现有的锯齿针脚缝纫机改造而成的布料装饰棱缝制用的缝纫机,或使用现有的平缝缝纫机。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如下的缝制方法进行缝制。
(以往例1)
对使用由现有的锯齿针脚缝纫机改造而成的缝纫机的情况(作为以往例1)参照图11(a)进行说明。
如图11(a)所示,在使用由现有的锯齿针脚缝纫机改造而成的缝纫机的情况下,在现有的锯齿针脚缝纫机的针棒1的下端配置2根针用的针固定部件6,通过针固定部件6设置针2a及针2b。分别在针2a及针2b上穿过面线(未图示)。在针板4上面形成突起7。从而可使缝制物(布料)3形成倒U字型的变形。通过改变该突起7的高度,可调整布料装饰棱的形状。
在锯齿针脚缝纫机的停止摆针的状态下使用。当把缝制物(布料)3放置在缝纫机上后,缝制物(布料)3沿着针板4上面的突起7形成倒U字状的布料装饰棱形状。当缝纫机进行运转时,左右的两根针2a、2b同时穿通缝制物(布料)3,被穿在左右针2a、2b上的面线与单一旋梭5的底线形成钩连。这样地在缝制物(布料)3上形成布料装饰棱。
(以往例2)
在使用现有的单针式平缝缝纫机(不进行摆针)的情况下,如图11(b)所示,把缝制物(布料)3对折,使针2沿着布料装饰棱的部位进行缝合,在完成缝合后,通过把缝制物(布料)3展开来确保布料装饰棱的形状。
但是,在以上使用由现有的锯齿针脚缝纫机改造而成的缝纫机的以往例中,存在者如下的问题。
其1:在以往例1中由于穿过左右针2a、2b的2根面线在锯齿缝制用的旋梭5内进行钩连,使旋梭必须要嵌套左右的面线,但要使旋梭5的梭尖来嵌套其间隔只相当左右针2a、2b的间隔的2根面线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存在着对左右线的钩连时间等梭尖的调整条件要求极为苛刻的问题。
其2:在以往例1中,在调整了旋梭5的梭尖后,由于左右面线的从旋梭5内的抽线时间不同,所以形成不均匀的缝制状态,并且在从左右面线被旋梭5的梭尖钩住的时刻到左右面线从旋梭5内抽出的时刻的期间内,左右面线在旋梭5内形成相互干扰,因此,导致了线状态不稳定的问题。
其3:在以往例1中,由于尽管是处于不稳定的缝制状态,在缝制时线的结节点都是在缝制物(布料)3的下面,所以存在着不能在进行缝制的同时对不稳定的缝制状态等进行确认的问题。即,对缝制针脚的直接观察性差。
其4:在以往例1中,存在着在布料装饰棱形状里形成缝皱、扭曲等不稳定形状的问题。
究其原因,可认为有如下3点等,①由于倒U字型布料装饰棱部分突出在缝制物(布料)3的上面,不与送布齿直接接触,被配置在远离送布齿的位置,所以在以缝制针脚的间隔进行移动时,送布力不容易被传导至布料装饰棱部分;②形成在缝制物(布料)3上面的倒U字型的布料装饰棱部分与压脚(未图示)和左右针2a、2b形成接触,易受其干扰,由此而形成的力作用在防碍缝制物(布料)3的输送的方向上;③由于倒U字型的布料装饰棱部分形成在缝制物(布料)3的上面,因受重力的影响,容易形成不稳定的形状。
为了矫正成布料装饰棱的形状,必须由操作者用两手把缝制物(布料)3拉向送布方向并且慎重地进行推进,制品的均匀性受到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的制约。对于曲线状的布料装饰棱等则更要求操作者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其5:在以往例1中,存在着不能进行一种拆缝操作简便的绷线缝合的问题。缝纫机在一般的情况下,相对面线的张力,底线的张力非常弱,即使增强底线的张力也很难作到使底线呈直线状的缝制。因此,在以往例1中由于构成了2根面线在直线上,底线均为锯齿状的针脚,所以任何一根线都不容易被抻出。
另一方面,使用现有的平缝缝纫机的以往例2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即,使用平缝缝纫机的缝制由于是把缝制物(布料)3在布料装饰棱的位置进行适当的翻折,操作者通过手动操作,一边输送翻折部一边进行缝合,因此,存在着操作性和生产性差,对熟练者的技术程度的依赖面大的问题,并且在缝制多列(2条以上)的布料装饰棱的情况等,存在着难于进行均匀缝制的问题。
另外,在以往例2中,由于是把缝制物(布料)3翻折,用1根面线和1根底线来缝合翻折部附近的重叠的缝制物(布料)3,所以布料装饰棱形成了线圈,因此存在着不能形成U字型的布料装饰棱,并且不能进行拆缝操作简便的绷线缝制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在所述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在使用锯齿缝制缝纫机形成布料装饰棱时,不需要进行条件苛刻的梭尖调整,提高线状态的稳定性、缝制物(布料)的送布稳定性和在缝制时的缝制针脚的易观察性,在不依赖于操作者的熟练技能的情况下能够容易、高效且稳定地缝制出均匀美观的布料装饰棱。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之一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具有左右转换1根针31的上下动作位置的摆针机构;
对应所述针的摆动幅度被配置在左右侧并进行相互逆向旋转的1对水平旋梭33、34;
在所述针31的左右两个上下动作位置之间,形成沿所述缝制物13的送布方向呈长尺状延伸的上面形成开口的槽12b的、被配置在所述1对水平旋梭33、34上方的针板11a;
被设置在所述针板11a的下方并且向与所述摆针方向呈直角的方向输送缝制物13的送布齿14及
设有从所述针板11a的上面侧能够自如进入所述槽12b内导板10把缝制物13向下方弯曲成U字状,并用于压住被放置在所述针板11a上面的缝制物13的压脚8。
因此,依照本发明之一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由于具有左右摆动1根针的摆针机构和对应所述针的摆动幅度配置在左右侧的进行相互逆向旋转的1对水平旋梭,所以,用左右旋梭的梭尖相互交替地钩连1根面线便可,由于不需要在1个旋梭内钩连2根面线,所以容易地进行梭尖的调整,避免了因2根线在1个旋梭内被钩连而导致的紊乱。另外,由于在针板上形成位于针的左右落针位置之间的、沿缝制物的送布方向延伸的、在针板上面形成开口的槽并且在压脚的下面形成从针板的上面侧能够自如进入这个槽内的导板,所以,通过该导板可将缝制物的一部分矫正成剖面为U字的布料装饰棱形状,并把其导入所述的槽内,使U字型的布料装饰棱部分下垂到缝制物的下面。由此,可不依赖于操作者的熟练技能,缝制物被均匀地输送,使布料装饰棱形状稳定,在布料装饰棱形状内不会发生缝皱、扭曲等,可容易、高效且稳定地缝制出均匀美观的布料装饰棱。例如,操作者即使不用手压住缝制物,也可获得稳定的布料装饰棱形状。
另外,由于布料装饰棱的针脚(面线与底线的结节点)形成在缝制物的上侧,所以可使缝制操作者一边确认布料装饰棱针脚的完成状态一边进行布料装饰棱的缝制,可及时地发现缝合的不良状态。
本发明之2是基于本发明之1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例如如图5(a)所示,其特征在于:在对应所述槽12b的形成范围的所述针板11b的背面部分形成隆起,所述槽12b一直延伸到该隆起的内部,在所述送布齿14b上相对所述隆起的范围内形成孔15b。
因此,依照本发明之二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由于在对应所述槽的形成范围的所述针板的背面部分形成隆起,所述槽一直延伸到该隆起的内部,所以通过形成深度大于针板板厚的槽,可形成立起高度大于针板板厚的布料装饰棱。
另外,在直接使用以往的送布齿的情况下,由于送布齿于针板背面的隆起部分形成接触,致使该送布动作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在送布齿的与所述隆起部分相对的范围内形成了孔。由此可避免与所述隆起部分的接触,可正常地进行送布动作。
本发明之3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具有左右转换1根针31的上下动作位置的摆针机;
被配置在对应所述摆针幅度的左右端并进行相互逆向旋转的1对水平旋梭33、34;
在所述针的左右两个上下动作位置之间,形成沿所述缝制物的送布方向呈长尺状延伸的孔12a的、被配置在所述1对水平旋梭33、34上方的针板11;
被设置在所述针板11的下方,与压脚8的下面共同向与所述摆针方向呈直角的方向输送缝制物13的送布齿14及
设有从所述针板11的上面侧能够自如进入所述孔12a内的导板10把缝制物向下方弯曲成U字状,并用于压住被放置在所述针板上面的缝制物13的压脚8。
因此,依照本发明之3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由于具有左右摆动1根针的摆针机构和对应所述针的摆动幅度配置在左右侧并且进行相互逆向旋转的1对水平旋梭,所以,用左右旋梭的梭尖相互交替地钩连1根面线便可,由于不需要在1个旋梭内钩连2根面线,所以容易地进行梭尖的调整,避免了因2根线同在1个旋梭内进行钩连而导致的紊乱。另外,由于在针板上形成位于针的左右落针位置之间的、沿缝制物的送布方向延伸的孔,并在压脚的下面形成从针板的上面侧能够自如进入这个孔内的导板,所以,通过该导板可将缝制物的一部分矫正成剖面为U字的布料装饰棱形状,并把其导入所述的槽内,使U字型的布料装饰棱部分下垂到缝制物的下面。由此,可不依赖于操作者的熟练技能,缝制物被均匀地输送,使布料装饰棱形状稳定,在布料装饰棱形状内不会形成缝皱、扭曲等,可容易、高效且稳定地缝制出均匀美观的布料装饰棱。例如,操作者即使不用手压住缝制物,也可获得稳定的布料装饰棱形状。
另外,由于在针板上设置了孔,所以,即使将要进行缝制的布料装饰棱的立起高度相对大于针板的厚度,也可以进行缝制。
并且,由于对穿过所述孔,下垂到针板下面的下方的布料装饰棱部的下端可通过被设置在针板下方的送布齿施加送布力,所以可使送布力直接作用在布料装饰棱部分上,可更均匀地输送缝制物全体。
另外,由于布料装饰棱的针脚(面线与底线的结节点)形成在缝制物的上侧,所以可使缝制操作者一边确认布料装饰棱针脚的完成状态一边进行布料装饰棱的缝制,可及时地发现缝合的不良状态。
本发明之4是基于本发明之3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例如图3(a)所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送布齿14d上形成与所述孔12a相对的在所述缝制物13的送布方向S上呈长尺状的槽15a。
因此,依照本发明之4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由于在针板上具有把缝制物的布料装饰棱部分导入的孔,在送布齿上形成与该孔相对的缝制物的送布方向上呈长尺状的槽,所以由设置在针板上的孔和设置在送布齿上的构成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槽的全体深度大于针板的板厚,可缝制立起高度高于针板板厚的布料装饰棱。
另外,穿过针板的孔并向针板下面的下方垂下的布料装饰棱部的下端接触到形成在送布齿上的槽的内面,可把送布力直接作用到布料装饰棱部分上。因此,可对缝制物整体进行更均匀的输送。
理想的是,槽的内面形状为沿着布料装饰棱形状的剖面U字状。这样可增加与布料装饰棱部的接触面积。
通过在槽的内面上形成齿来提高摩擦力,并且有效地进一步提高送布力的传导效率。
本发明之5是基于本发明之4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应所述槽15a的形成范围的所述送布齿14a的背面部分形成隆起,所述槽15a一直延伸到该隆起的内部。
因此,依照本发明之5的由锯齿针脚缝纫机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装置,由于在对应送布齿上所形成的所述槽15a的形成范围的所述送布齿的背面部分形成隆起,所述槽一直延伸到该隆起的内部,所以可形成立起高度大于送布齿厚度的布料装饰棱。
本发明之6是使用从本发明之1至本发明之5中的任意发明的锯齿针脚缝纫机,例如如图10(c)所示地,相对旋梭线Y2、Y3,适当提高针线Y1的张力,使其能够形成针线Y1为直线状、旋梭线Y2、Y3为锯齿状的缝制针脚。
从而,依照本发明之6,由于构成针线为直线状,旋梭线为锯齿状的缝制针脚,所以可容易地抽出针线,可进行容易拆缝的绷线缝制。通过使用本发明之1至本发明之5中的任意发明的锯齿针脚缝纫机,可使进行缝制作业的操作者在确认阵脚的形成状态的同时可容易地对针线的张力进行适度的设定。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主要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压脚8的俯视图(a)、主视图(b)、及沿B-B线的剖视图(c)。
图3是图1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沿C-C线的剖视图。
图5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对应图3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缝纫机形成的针脚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缝制针脚的缝纫机旋梭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缝制针脚的缝纫机旋梭的俯视图。
图9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布料装饰棱的形成方法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完成缝制的布料装饰棱的立体图(a)、针脚的俯视图(b)及其他针脚的俯视图(c)。
图11是说明一例传统的布料装饰棱的形成方法的立体图。
图中:1-针棒,2-针,3、13-缝制物(布料),4、11-针板,5-旋梭,6-针固定部,7-突起,8-压脚,9-落针部,10-导板,12a-孔,12b-U形槽,14a、14b、14c-送布齿,15a-U形槽,15b-孔,16-孔,17-齿部,18-缺口,19-中心线,20a、20b-落针位置,21-走线槽,22a、22b-针贯通部,31-针,32-针棒,33-侧旋梭,34-左侧旋梭,33a、34b-导线刃,Y1-机针线,Y2-右底线梭芯线(右旋梭的旋梭线),Y3-左底线梭芯线(左旋梭的旋梭线)。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视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但不以此来限定本发明。图中的箭头S表示送布的方向。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要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锯齿状缝制缝纫机,其中作为具有本发明特征构造的部件有压脚8、针板11a和送布齿14a。
压脚8在中央具有落针部9。另外,在压脚8的下面垂直配置导板10。
这里,参照图2对压脚8的构造进行说明。在图2中(a)是压脚8的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B-B剖视图。
如图2所示,压脚8的前端向上翘起,在其中央形成缺口18。在压脚8的中央形成穿通的落针部9。20a、20b表示落针位置。在压脚8的下面设有走线槽21。走线槽21位于落针部9的送布方向的前方侧。该走线槽21用于在挑线杆拉起缝纫线时,减小线的阻力,可顺利地把线拉起。
导板10的根部端被设置在压脚8下面的缺口18与落针部9之间的部分,垂直于压脚8的下面,并且,沿着送布方向的中心线19向送布方向S的前方延伸。从图2(a)中可以看出,导板10位于落针位置20a、20b的中间,从落针位置20a、20b延伸到送布方向S的前方。导板10具有规定的高度H,对应布料装饰棱的形成高度来选择确定该高度H。
再参照图1进行说明。在针板11a的中央,形成沿缝制物13的送布方向S延伸的长尺状的孔12a。孔12a位于左右落针位置20a、20b中间的位置,在缝制物13的送布方向上形成长尺状的延伸。另外,在针板11a上,对应左右落针位置20a、20b形成穿通针贯通部22a、22b。在缝制时,分别在左右规定位置上左右摆动地进行升降动作的针贯通部22a、22b。在图1中。表示出了针贯通部22a、22b与孔12形成相连,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把针贯通部22a、22b分别形成不延续到空12a的独立的针孔。
在与孔12a相对的送布齿14a的中央形成U形槽15a。形成在送布齿14a上的齿部17被插入在针板11a上的孔16内。
下面,参照图3、图4进行说明。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
如图3(a)、(b)所示,在形成在针板11a上的孔16内插入送部齿14a或14d的齿部17。在针板11a的上面放置缝制物(布料)13。
如图3(a)、(b)所示,U槽15a是剖面为U字状的槽。U槽15a的内侧面与孔12a的内侧面形成可延续的吻合。在图3(b)中,送布齿14a的背面侧向下隆起,U槽15a一直延续到该隆起部的内部。由孔12a和U槽15a构成在缝制物(布料)13上导入布料装饰棱的布料装饰棱形成槽的全体。
如图3所示,压脚8的下面压在缝制物(布料)13的上面。在中央用导板10压住缝制物(布料)13,在把缝制物(布料)13矫正为U字状的布料装饰棱形状后,导入由孔12a和U槽15a形成的槽内。
如图4所示,通过被设置在压脚8的下面的导板10将经过针板11a上的缝制物(布料)13向下方弯曲,导入由孔12a和U槽15a构成槽内。
如图4中的箭头a1~a4所示的那样,送布齿14a通过反复送布a1、下降a2、返回a3及上升a4的各个动作,来进行这种独特的送布运动。这样,与以往相同地在齿部17作用到缝制物布料13上,把输送力传导至缝制物(布料)13。并且在本实施例中,U槽15a的内面也对缝制物(布料)13起作用,直接地把输送力传导至布料装饰棱部。在上述的输送力的作用下,形成向送布方向S的缝制物(布料)13的输送。
在图4中,虚线表示在C-C剖面内的缝制物(布料)13的位置。另外,31为针。在C-C剖面内的缝制物(布料)13的任意一点,首先接触导板10,进入孔12a,然后进入U槽15a内,在完成缝合后,从孔12a的端部上升到针板11a上面。由此来形成布料装饰棱。
这里,参照图5对针板及送布齿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对应图3的剖视图。
上述的结构是由具有孔12a的针板11a和具有U槽15a的送布齿14b或14c构成,也可以如图5(a)所示的那样,使用针板11b与送布齿14b的组合结构。
如图5(a)所示,在针板11b的中央形成剖面为U字状的U槽12b,而不是孔。在针板的背面侧的中央形成隆起,U槽12b一直延续到该隆起的内部。
在送布齿14b的中央不形成U槽,而形成孔15b,并且使送布齿14b背面的隆起与送布齿不发生接触。
另外,也可以使用如图5(b)所示那样的针板11a与送布齿14c的组合结构。
针板11a就是上面所说的具有孔12a的针板。送布齿14c就是在孔12a的对向位置上没有特别形成孔、槽等的现有的送布齿。在布料装饰棱的高度要求低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这样的结构。尽管不能缝制厚度厚的布料装饰棱,但具有可直接使用现有的送布齿的优点。
下面,对使用具有上述的压脚、针板、送布齿的锯齿针脚缝纫机进行缝制的缝制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锯齿针脚缝纫机除了具有上述的压脚8、针板11a及送布齿14a,还有一根针31、包括把针31向左右摆动的针棒32的摆针机构及对应针31的摆动幅度被左右位置的进行相互逆向旋转的一对水平旋梭33、34。针板11a被配置在水平旋梭33、34中间部的上方。下面将要说明的缝制方法已在特开平9-299631中公开。
首先,参照图6、图7及图8,对该图所示的缝制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该缝纫机的缝合针脚由一根针线(面线)Y1和2根梭芯线(底线、旋梭线)Y2、Y3这3根线构成。
针线Y1在左右摆动的同时,与Y1、Y2形成相互的钩连(interlacing;一根线与其他线或其他线圈的交叉)。即,针线Y1的线圈从针的一侧穿过布料F,在其下面与一侧的梭芯线Y2形成钩连。然后把针线Y1向上拉起,使针线Y1与梭芯线Y2的交叉部分被拉到布料厚度的中间。然后,针线Y1被摆动到对应另一侧梭芯线Y3的一侧,穿过布料F,在其下面与梭芯线Y3形成钩连。然后把针线Y1向上拉起,使针线Y1与梭芯线Y3的交叉部分被拉到布料厚度的中间。
当把送布间隔设定为固定量的状态下,连续进行以上的动作时,在表面形成锯齿状的缝制针脚,在背面形成如同2根针缝制的基本针脚的形状。图6所示的是,针线Y1的左右摆动幅度为一定时的针脚,也可以使摆动幅度进行规则性地变化。
所使用的缝纫机是,具有使如图7所示的设有1根针的针棒32进行左右摆动的摆针机构的能够进行锯齿状针脚缝制的横臂,在底座内的对应针31的摆动宽度的位置上分别设有1个向右旋转的水平旋梭33和1个向左旋转的水平旋梭34。
由于具有所述摆针机构的横臂本身就是人们普遍了解的横臂,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横臂中,与以往的具有摆针机构的横臂相同地设定针31的摆动幅度。然后,如在以往二针式缝纫机中进行设定的那样,调整右旋梭33的位置(旋梭位置调整),使其梭尖33a可如图8所示那样地通过落针位置的右侧。
并且,把针31向左移动到图7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进行做旋梭34的位置调整。此时,如果是以往的二针式缝纫机,则由于各个针的镗孔部位于相互之间的外侧,针线线圈分别形成在针的外侧,所以只要把位置调整到使梭尖34a可通过落针位置的左侧便可。但是,在只有1根针31进行左右摆动的缝纫机中,由于针31的镗孔31a无论摆动到哪一侧,都是朝向右侧,针线线圈无论是在哪个位置,都可形成在针的右侧,因此,必须把旋梭的位置调整到使梭尖34如图8所示地可通过落针位置的右侧。不仅如此(与以往相同的旋梭),旋梭34还必须使针31下降到梭尖34a的左侧。即,使梭尖34a上升到外侧,并且为了在针线线圈的钩取期间内使旋梭34a不会撞到针31,必须要形成范围比较大的梭尖34a与主体之间的间隙。另外,图7中的A1、B1分别是梭尖33a、34a的通过位置。
在具有这样构造的缝纫机中,例如在针31摆动到右侧,穿过布料后进行少许上升时,在针31的镗孔部31a形成针线线圈。右侧的旋梭33的梭尖33a钩取住该针线线圈,随着梭尖33a的旋转,针线被卷在旋梭33的周围,与从旋梭33内的梭芯被拉出的梭芯线(Y2)形成钩连。然后,通过针31及挑线杆的上升,把针线拉起,使针线和梭芯线的交叉部分移动到布料厚度的中间部。然后,针31摆动到左侧,进行与在右侧中的同样的动作,但如图8所示的那样,该落针位置为左侧的旋梭34的梭尖34a左侧的间隙,针线线圈通过该梭尖34a形成钩连。而且,由于针31立即上升,所以梭尖34a在向左旋转时不会与针31相撞。其他的动作与在右侧中的动作相同,针线与旋梭34内的梭芯线(Y3)形成钩连,之后,交叉部分移动到布料的厚度的中间部。通过连续地反复这一系列的动作,形成图6所示的缝制针脚。
下面,参照图9及图10对布料装饰棱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9(a)所示,把通过导板10而形成的U字布料装饰棱形状的布料装饰棱部分的左右两侧作为落针位置,执行上述的缝制动作。即,调整为使布料装饰棱部分在摆针幅度G的范围内移动。调整摆针幅度G,执行上述的缝制动作。
于是,如图9(b)所示,针线Y1形成锯齿状的缝制针脚。在实际缝制时可在落针部9立即看到形成的针脚。
图10(a)是表示缝制后的布料装饰棱的立体图,图10(b)是表示缝制针脚的俯视图。图10(c)表示通过加强针线Y的张力而形成直线状的Y1的针脚。如图10(a)、(b)所示,在布料装饰棱40的背面,针线Y1形成锯齿状,在布料装饰棱40的两侧梭芯线Y2、Y3分别形成直线形的缝制针脚。
在加大针线(面线)Y1的张力,并与此相反地减小梭芯线(底线、旋梭线)Y2、Y3的张力的情况下,形成如图10(c)所示的,直线状的针线Y1与右梭芯线Y2、左梭芯线Y3相互交叉的针脚。由于本发明是在缝制物(布料)13的上面形成针脚,可在落针部9对针脚的形状进行确认,所以,为了形成两侧为直线的针脚,可容易且快速地调整应施加在针线Y1上的必要的张力。由于用这样的缝制方法形成的缝制针脚容易被拆缝,所以可用于进行绷线缝合。在用此方法进行了绷线缝合后,首先,通过抻拉针线Y1的端部,可容易地把针线Y1抻出,然后可容易地拆下右梭芯线Y2及左梭芯线Y3。在实施绷线缝合的状态下,进行规定的热处理,形成固定的布料装饰棱形状,拆缝后,可形成布料装饰棱。
作为不容易拆缝的缝合方法,是如图10(a)、(b)所示的,把针线Y1与右梭芯线Y2的交叉点(结节点)及针线Y1与左梭芯线Y3的交叉点(结节点)形成在缝制物(布料)13厚度的中心部位的针脚形成方法。该针脚也可通过调整针线Y1、右梭芯线Y2及左梭芯线Y3的张力来实现。
由于以上的针脚可通过在压脚8的中央形成窗口的落针部9进行确认,所以使操作者可以在进行缝制的同时确认针脚的均匀度。而且,具有在确认的同时进行调整的优点。因此,依照本实施例,可转换自如地进行如图10(c)所示的易拆缝的针脚的缝制和如图10(b)所示的不易拆缝的针脚的缝制。
综上所述,依照以上所述的发明之1,通过导板把缝制物的一部分矫正成剖面为U字型的布料装饰棱形状,使U字型的布料装饰棱部分下垂到缝制物的下面,从而可获得不需要操作者的熟练操作便可均匀地进行送布,保持稳定的布料装饰棱形状,避免了在布料装饰棱形状中形成缝皱、扭曲等,可容易地、高效地、稳定地缝制出均匀且美观的布料装饰棱的效果。
而且,不仅包括直线状,也包括曲线状的布料装饰棱都可以在保持其均匀性的状态下简单地进行缝制。
并且,由于可以把布料装饰棱的针脚(面线与底线的结节点)形成在缝制物的上侧,所以,使得缝制作业的操作者可一边确认布料装饰棱针脚的完成状态,一边进行布料装饰棱的缝制操作,因此,具有可及时地发现不良的缝合状态的效果。
而且,由于不是用1个旋梭来嵌套2根面线,所以可容易地调整梭尖的位置,避免了因2根线被1个旋梭进行嵌套,而导致的线状态的紊乱。
另外,依照以上所述的发明之2,形成其深度大于针板厚度的槽,由此,可形成其裁剪高度大于针板厚度尺寸的布料装饰棱。
并且,依照以上所述的发明之3,由于是在针板上形成用于形成布料装饰棱的孔,所以即使对其裁剪高度比针板厚度高的将要进行缝制的布料装饰棱,也可以进行缝制,并且由于可通过送布齿对布料装饰棱部的下端施加送布力,所以可把送布力直接作用到布料装饰棱部分,从而可获得缝制物的全体被更均匀地输送的效果。
并且,依照以上所述的发明之4,由形成在针板上的孔和形成在送布齿上的槽构成的布料装饰棱形成槽的全体的深度大于针板的厚度,从而可缝制裁剪高度大于针板的板厚的布料装饰棱。
另外,由于布料装饰棱部的下端与形成在送布齿上的槽的内面形成接触,可把送布力直接作用在布料装饰棱部分,因此具有可更均匀地进行缝制物全体的输送的效果。
另外,依照以上所述的发明之5,由于形成其深度大于送布齿厚度的槽,所以具有可形成裁剪高度高的布料装饰棱的效果。
另外,依照以上所述的发明之6,由于构成针线为直线状、旋梭线为锯齿状的缝制针脚,所以可进行针线容易被抻出的、容易被拆缝的绷线缝合。而且还具有使进行缝制作业的操作者在确认针脚形成状态的同时,可简便地对针线的张力进行适当的调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