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建筑物燃气供给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建筑物,尤其是对单体建筑物集中供给燃气的方法及其装置。
传统的燃气集中供给方法是采用一个庞大的集气总站,由总站通过埋设于地下的管路系统将燃气输送给各个建筑群体。通常,对单体建筑物内各用气单元供应燃气,是由埋设于地下的主体管路自下而上地与各用气单元的分支管路相接,该种连接方式虽然能对多个建筑群体同时供气,但主体管路在与分支管路相接时,主体管路或分支管路需穿过建筑物的基础砌体,实现对各用气单元供气。该种供气方式首先会对建筑物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且也不利于施工;其次是主体管路或分支管路一但发生泄漏,其泄漏地点本身就很难查找和排出,而且,由于该种结构的供气方式没有供泄漏的气体散发的足够大的空间,使这些气体只能在地层内或管路的周边区域迂回蠕动,并且还能逐渐地向地表面渗透,这不仅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如遇到明火,即会发生爆炸事故,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另外,这种自下而上地供气方式基本上不能对各用气单元实行统一计量。
另一种燃气供给方式或装置是将燃气强制装入到小体积的罐内,它主要适用于上述燃气主体管路不易达到的合场。由于使用燃气罐的用户,须要有周期性地更换罐的过程,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分体使用燃气罐使每个用户都存在潜伏的事故源,一个区域如能找到一个缺乏使用燃气罐基本常识的用户,就会出现难想象的后果。实践证明,这种分散管理方式也经常发生人为事故,所以该种燃气罐不利于大面积地推广使用。
本发明的任务是为建筑物,尤其是为单体建筑物提供一种施工简便、安全可靠、且可户外单体统一计量的集中供气的方法及其装置。
为完成上述任务,本发明所提出的为建筑物,尤其是为单体建筑物集中供气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首先预测出该建筑物内集中供给燃气的单元在指定时间内应能使用燃气量的总和,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结构及客观条件确定安装供气装置的位置及容量;
其次,在建筑物顶部向各用气单元自上而下地配置用于输送燃气的分支管路。
本发明还包括下列步骤:
在已设定了供气装置位置的同时,确定出安装计量表组的位置并安装计量表组。
为实现上述方法的所设计的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密闭的集气贮罐和通过管件与该贮罐相通的用于燃气转换的传送装置,且在该传送装置上配置有调压器、压力表、安全阀及进流孔;
和通过管件与集气贮罐相接的用于向用户输送燃气的管路组件。
所述管路组件上配置有用于统一计量的计量表组。
所述传送装置通过连接件安装在集气贮罐的上部,它可由弯曲的环形管件制成,且在该环形管件的中部区域安装有挡板,以形成两个分立的燃气传送通道,在每一个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流孔。
所述集气贮罐和传送装置均被放置在体积较大的砌体或壳体内,且在砌体或壳体内设置有温控装置。
所述的温控装置可由涂刷在其内壁上的电热涂料或具有正温度系数的导电聚合物构成。
所述集气贮罐安装在一个卸压组件的上部,该卸压组件由刚性板件和沿其边部向外延伸的或外接的分压杆件,及轴向设置在分压杆件端部的围栏构成。
所述输送燃气的管路组件,进入用户部分可由挠性的复合管件构成。
本发明可在建筑物闲置空间上或建筑物内安装供气装置,实现对该建筑物内各层用气单元集中供气,且能方便地进行户外统一计量,所以,它克服了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只有铺设地下管路输送燃气才能实现集中供气的技术偏见;同时对各层管路铺设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无须破坏建筑物基础砌体,所以安装过程相当简便,成本很低;另外,供气装置可安装在周边是开阔的房顶上,并且该装置还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即使燃气一但发生泄漏,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故,所以,该种供气方法和装置非常安全可靠。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图1中卸压组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户外计量表组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该燃气供给装置包括集气贮罐2和通过管件21与其连接的传送装置3。以及燃气贮瓶4。传送装置3由弯曲的环形管件构成,且在环形管件中部区域设置有阻碍燃气通过的且由法兰限定的挡板31,以形成两个独立的燃气传送通道(32,33),其中,传送通道32或33上均设置用于与燃气贮瓶4相接的进流孔36,为确保该装置能够更安全的运行,准确无误地反映燃气运行的随机状态,在传送通道32和33上分别设置有调压器34、压力表35,且在传送装置3的适当位安装有安全阀37。
燃气贮瓶4内通常装有大于大气压力的液化燃气,其内的燃气经进流孔36流入传送通道32内,再经管件21流进集气贮罐2内。特到与传送通道32相连接的所有燃气贮瓶4内的燃气释放完后,再打开与传送通道33连接的所有燃气贮瓶4,然后更换与传送通道32相连接的燃气贮瓶4,这样周而复始地交替转换,使该燃气装置能连续地为集气贮瓶2提供燃气。
本发明所提出的为建筑物,特别是为单体建筑物集中供气的方法及装置,首先应预测出所供给燃气的建筑物内各用气单元在正常情况下应能使用燃气的最大量,然后计算出最大使用量的总和,确定出供气装置能够满足其使用量的具体结构或容量。如附图1给出的供气装置,基本可供给百户左右住宅正常用气,而对于建筑物包含有更多或更少的用户,只要增加或减少上述传送装置3上设置的进流孔36的数量,即可完成正常供气任务。
供气装置安装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所处的客观条件来确定。如是方便于攀登的高层建筑物,且其顶部又是平行于地面的空间,供气装置最适合安装在其顶部,此时的供气装置除分支管路外的全部设备安装在共同的壳体1内。该壳体可由砌体或刚性的板件封闭而成,主要用来调节其内设备的温度和防止风雨的侵蚀,壳体1内温度的调节可采用安装在其内壁上的温控装置构成,该温控装置可由涂刷在内壁上的且通过调控部件与电源相连接的电热涂料或具有正温度系数的导电聚合物构成,因该种结构的温控装置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所以附图1中没有具体给出。
另外,对于客观条件不充许或不易将供气装置安装在顶部载放的场合,或者建筑物上部有顶楼存在,可在该建筑物内选择合适的房间或在顶楼内将该装置安装在其内,此种情况下,无须使用壳体1,温控装置可设置在房间的墙体上。
附图2给出卸压组件5外观结构示意图,它包括一个设置在供气装置底部的刚性板件51,该刚性板件最好制成矩形,且在其对角线方向向外延伸或焊接有分压杆件52。分压杆件52的端部轴向固定有杆件53,在相邻两个杆件53之间安装有防护网54。卸压组件5一方面是为减轻供气装置对载放所产生的局部压力,另一方面是防止供气装置一但发生意外的爆炸事件,以对其产生向下的强大冲击力进行卸压,以防止供气装置所在的部位因此而塌陷,而防护网54可用来减缓该冲击力向外扩散的速度和范围,保护其周边的砌体。
上述的集气贮罐2下部区域设置有出气孔22,参见图1,它与输气的主干管路相接,无论供气装置设置在上述建筑物的哪一位置,都应将主干管路的终端引到建筑物的上部且能方便于自上而下地配置分支管路的位置。分支管路可由挠性的复合管件构成。
附图3给出计量表组6的外观结构部分剖面示意图。它可对各用户单元实行统一计量,所以,计量表组6上设置有多个单个计量表61,每个计量表61可对单个用户进行计量。本实施例的计量表组6只给出八个计量表61,对于建筑物内有更多的用户,只要增加计量表61的数量即可适用。上述主干管路可直接与分气管62相接,在分气管62上分别设置有进入每个计量表的进气管63,而每个计量表61的出气管64都与上述的分支管路相接,然后经分支管路将燃气送给每个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