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胶粘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热胶带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OLED(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手机显示领域,且OLED技术在手机中的渗透逐年增加。
目前,在OLED屏幕制作中,通常采用玻璃或聚酰亚胺作为基底层,但由于玻璃或PI的导热效率差,往往需要增加散热措施。现有的对于OLED屏幕的散热措施主要采用在屏幕后贴覆导热胶带的方式。传统的导热胶带往往采用铜箔涂布压敏胶(PSA)的方式,即在厚度约为9μm的铜箔上涂布压敏胶层形成导热胶带。然而,虽然铜箔散热效率较高,但是在导热胶带中采用厚度约为9μm的铜箔,铜箔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弯折,对后续的屏幕贴合等生产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效率较好且不易弯折的导热胶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热胶带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采用厚度较厚的铜箔制作的导热胶带易弯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热胶带,其包括导热层和位于导热层一侧表面上的压敏胶层,其中导热层包括:石墨层,靠近压敏胶层设置;第一金属镀层,设置在石墨层远离压敏胶层一侧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导热层还包括第二金属镀层,第二金属镀层设置在石墨层靠近压敏胶层一侧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金属镀层的厚度为优选地,第二金属镀层的厚度为
进一步地,第一金属镀层和第二金属镀层的材料分别独立地选自金属铜、金属铝、金属银及金属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石墨层的厚度为10~30μm;优选地,压敏胶层的厚度为8~20μm。
进一步地,导热胶带还包括离型膜,离型膜设置在压敏胶层远离导热层一侧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导热胶带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石墨层;利用金属蒸镀或溅射的方式在石墨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第一金属镀层,进而形成导热层;在石墨层的远离第一金属镀层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压敏胶层,进而形成导热胶带。
进一步地,形成第一金属镀层的步骤之后,制作方法还包括:利用金属蒸镀或溅射的方式在石墨层远离第一金属镀层一侧的表面上形成第二金属镀层,进而形成导热层;在第二金属镀层远离石墨层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压敏胶层,进而形成导热胶带。
进一步地,提供石墨层的步骤中,石墨层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形成第一金属镀层的步骤之前,先移除第一保护膜;形成第二金属镀层的步骤之前,先移除第二保护膜。
进一步地,形成压敏胶层的步骤之后,制作方法还包括在压敏胶层远离导热层一侧的表面上设置离型膜的步骤。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热胶带及其制作方法。该导热胶带包括导热层和位于导热层一侧表面上的压敏胶层,其中导热层包括石墨层和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靠近压敏胶层设置;第一金属镀层设置在石墨层远离压敏胶层一侧的表面上。
上述导热胶带包括导热层和位于导热层一侧表面上的压敏胶层,利用压敏胶层可以将导热层粘结在OLED屏幕上。导热层包括石墨层和第一金属镀层,第一金属镀层设置在石墨层远离压敏胶层一侧的表面上。这样,利用石墨层可以有效改善导热层及导热胶带的耐弯折性能。与此同时,石墨层本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能够对散热性能起到很好地弥补作用,这样就可以将第一金属镀层设置的更薄一些。与此同时,本发明的金属层是第一金属镀层,镀层表明其是通过金属蒸镀、溅射等镀膜的方式设置在石墨层的表面上,两层之间没有传统胶带各层粘结时会采用的额外胶层即可实现较好的结合,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改善导热胶带的导热性能。以上几方面的因素使得本发明提供的导热胶带能够兼具较好的耐弯折性能和垂直、水平方向上的导热性能,非常适合在OLED屏幕散热措施中使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导热胶带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导热胶带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导热层;11、石墨层;12、第一金属镀层;13、第二金属镀层;20、压敏胶层;30、离型膜。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的采用厚度较厚的铜箔制作的导热胶带存在易弯折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热胶带,如图1所示,其包括导热层10和位于导热层10一侧表面上的压敏胶层20,其中导热层10包括石墨层11和第一金属镀层12,石墨层11靠近压敏胶层20设置;第一金属镀层12设置在石墨层11远离压敏胶层20一侧的表面上。
上述导热胶带包括导热层10和位于导热层一侧表面上的压敏胶层20,利用压敏胶层20可以将导热层10粘结在OLED屏幕上。导热层10包括石墨层11和第一金属镀层12,第一金属镀层12设置在石墨层11远离压敏胶层20一侧的表面上。这样,利用石墨层11可以有效改善导热层10及导热胶带的耐弯折性能。与此同时,石墨层11本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能够对散热性能起到很好地弥补作用,这样就可以将第一金属镀层12设置的更薄一些。与此同时,本发明的金属层是第一金属镀层12,镀层表明其是通过金属蒸镀、溅射等镀膜的方式设置在石墨层11的表面上,两层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力,且两层之间没有传统胶带各层粘结时会采用的额外胶层,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改善导热胶带的导热性能。以上几方面的因素使得本发明提供的导热胶带能够兼具较好的耐弯折性能和垂直、水平方向上的导热性能,非常适合在OLED屏幕散热措施中使用。
为了在提高胶带耐弯折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胶带的导热性能,如图2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热层10还包括第二金属镀层13,第二金属镀层13设置在石墨层11靠近压敏胶层20一侧的表面上。除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热性能以外,第二金属镀层13表明其是通过金属蒸镀、溅射等镀膜的方式设置的,第二金属镀层13和石墨层11之间不用粘结胶结合即可具有较好的结合力。
因石墨层11的导热性能具有一定的弥补作用,可以将第一金属镀层12和第二金属镀层13的厚度设置地较薄一些,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镀层12的厚度为优选地,第二金属镀层13的厚度为将二者的厚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一方面能够使胶带具有更好的耐弯折性能,另一方面也能使胶带的导热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镀层12和第二金属镀层13的材料分别独立地选自金属铜、金属铝、金属银及金属金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几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更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胶带的导热性能。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石墨层11的厚度为10~30μm。将石墨层11的厚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一方面能够使胶带具有更好的耐弯折性能,另一方面也能使胶带的导热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优选地,压敏胶层20的厚度为8~20μm。
优选地,石墨层11的导热系数为1000~1500w/(m.k)。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热胶带还包括离型膜30,离型膜30设置在压敏胶层20远离导热层10一侧的表面上。这样在将导热胶带卷绕入库及储存运输过程中可以有效方式胶带的自身粘连。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上述导热胶带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石墨层11;利用金属蒸镀或溅射的方式在石墨层11的一侧表面上形成第一金属镀层12,进而形成导热层10;在石墨层11的远离第一金属镀层12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压敏胶层20,进而形成导热胶带。
上述制作方法得到的导热胶带包括导热层10和位于导热层一侧表面上的压敏胶层20,利用压敏胶层20可以将导热层10粘结在OLED屏幕上。导热层10包括石墨层11和第一金属镀层12,第一金属镀层12设置在石墨层11远离压敏胶层20一侧的表面上,且第一金属镀层12是通过金属蒸镀的方式设置在石墨层11的表面上。这样,利用石墨层11可以有效改善导热层10及导热胶带的耐弯折性能。与此同时,石墨层11本身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能够对散热性能起到很好地弥补作用,这样就可以将第一金属镀层12设置的更薄一些。与此同时,本发明的第一金属镀层12是通过金属蒸镀或溅射的方式设置在石墨层11的表面上,两层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力,且两层之间没有传统胶带各层粘结时会采用的额外胶层,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改善导热胶带的导热性能。以上几方面的因素使得本发明制作的导热胶带能够兼具较好的耐弯折性能和导热性能,非常适合在OLED屏幕散热措施中使用。
为了在提高胶带耐弯折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胶带的导热性能,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金属镀层12的步骤之后,制作方法还包括:利用金属蒸镀或溅射的方式在石墨层11远离第一金属镀层12一侧的表面上形成第二金属镀层13,进而形成导热层10;在第二金属镀层13远离石墨层11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压敏胶层20,进而形成导热胶带。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石墨层11的步骤中,石墨层1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形成第一金属镀层12的步骤之前,先移除第一保护膜;形成第二金属镀层13的步骤之前,先移除第二保护膜。石墨层本身具有易碎的特性,在其表面设置两层保护膜,然后在制作导热胶带时按步骤移除保护膜进行生产,可以有效避免石墨层碎掉,从而有利于保证生产的良率。需说明的是,待将第一金属镀层12镀在石墨层11表面之后,石墨层11易碎的特性即可得到改善,形成整体性很高的一层,加之后续的压敏胶层20和可选地第二金属镀层13的设置,石墨层11的整体性更强,且能够有效改善胶带的耐弯折性。
出于方便储存和运输的目的,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形成压敏胶层20的步骤之后,制作方法还包括在压敏胶层20远离导热层10一侧的表面上设置离型膜30的步骤。
上述金属蒸镀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蒸镀时,将卷筒薄膜置放于真空室内,关闭真空室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一定(4×10-4Pa以上)时,将蒸发舟升温至1300~1400℃,然后再把纯度为99.9%的金属丝(铜、铝、银)连续送至蒸发舟上。调节好放卷速度(100~400m/min)、收卷速度(100~400m/min)、送丝速度(0.4~0.7m/min)和蒸发量,开通冷却源,使铝丝在蒸发舟上连续地熔化、蒸发,从而在移动的薄膜表面冷却后形成一层光亮的金属镀层。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测试方式:
剥离力测试仪器:万能拉力机,GBT-2792-2014
导热系数仪器:导热系数测试仪,LW9389,ASTM 5470
弯折测试:弯折角度0-3°对折,对折次数大于100次,无折痕,无涂层剥离即为OK。
实施例1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石墨片,且石墨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均为PET材质,厚度为50μm;石墨片厚度为17μm,导热系数为1500w/(m.k)。
撕掉第一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同时撕掉石墨片的第二保护膜,使压敏胶一侧和石墨片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12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1200w/(m.k);剥离力(180°):800gf;耐弯折性:OK。
实施例2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石墨片,且石墨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均为PET材质,厚度为50μm;石墨片厚度为25μm,导热系数为1500w/(m.k)。
撕掉第一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同时撕掉石墨片的第二保护膜,使压敏胶一侧和石墨片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12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1260w/(m.k);剥离力(180°):800gf;耐弯折性:OK。
实施例3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石墨片,且石墨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均为PET材质,厚度为50μm;石墨片厚度为17μm,导热系数为1500w/(m.k)。
撕掉第一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同时撕掉石墨片的第二保护膜,使压敏胶一侧和石墨片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18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1200w/(m.k);剥离力(180°):800gf;耐弯折性:OK。
实施例4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石墨片,且石墨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均为PET材质,厚度为50μm;石墨片厚度为30μm,导热系数为1500w/(m.k)。
撕掉第一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同时撕掉石墨片的第二保护膜,使压敏胶一侧和石墨片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16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1300w/(m.k);剥离力(180°):820gf;耐弯折性:OK。
实施例5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石墨片,且石墨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均为PET材质,厚度为50μm;石墨片厚度为10μm,导热系数为1500w/(m.k)。
撕掉第一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同时撕掉石墨片的第二保护膜,使压敏胶一侧和石墨片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11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1180w/(m.k);剥离力(180°):820gf;耐弯折性:OK。
实施例6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石墨片,且石墨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均为PET材质,厚度为50μm;石墨片厚度为8μm,导热系数为1500w/(m.k)。
撕掉第一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同时撕掉石墨片的第二保护膜,使压敏胶一侧和石墨片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10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1090w/(m.k);剥离力(180°):780gf;耐弯折性:OK。
实施例7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石墨片,且石墨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均为PET材质,厚度为50μm;石墨片厚度为17μm,导热系数为1000w/(m.k)。
撕掉第一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同时撕掉石墨片的第二保护膜,使压敏胶一侧和石墨片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12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1000w/(m.k);剥离力(180°):820gf;耐弯折性:OK。
实施例8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石墨片,且石墨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均为PET材质,厚度为50μm;石墨片厚度为17μm,导热系数为800w/(m.k)。
撕掉第一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同时撕掉石墨片的第二保护膜,使压敏胶一侧和石墨片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11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700w/(m.k);剥离力(180°):820gf;耐弯折性:OK。
实施例9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如图2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第一金属镀层、石墨层、第二金属镀层、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石墨片,且石墨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护膜,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二保护膜;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均为PET材质,厚度为50μm;石墨片厚度为17μm,导热系数为1500w/(m.k)。
撕掉第一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然后撕掉第二保护膜,在石墨片露出来的另一侧表面上蒸镀金属铜,蒸镀速度为300m/min,镀层厚度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使压敏胶一侧和第二保护膜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14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1300w/(m.k);剥离力(180°):810gf;耐弯折性:OK。
对比例1
该实施例提供了导热胶带,其结构由下至上包括铜箔、压敏胶层和离型膜。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提供厚度为9μm的铜箔;
在轻离型膜上涂布压敏胶,涂布厚度15μm,然后贴合重型离型膜。撕掉轻型离型膜,使压敏胶一侧和铜箔贴合,得到最终的导热胶带。
对导热胶带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
导热系数(z方向):400w/(m.k);导热系数(水平方向):0.5w/(m.k);剥离力(180°):800gf;耐弯折性:折痕明显。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导热胶带能够兼具较好的耐弯折性能和垂直、水平方向上的导热性能,非常适合在OLED屏幕散热措施中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