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末端位置后, 进行将插棒 105 插入到该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的拉链齿引导路内的 操作。 此时, 穿衣者为了容易进行将插棒 105 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的操作, 朝前方折回长外衣的底襟, 使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的朝向反转。另外, 有时形成为将 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抬起到容易进行插棒 105 的插入操作的位置的状态, 将插棒 105 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在该场合下, 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的位置关系反 转, 所以, 插棒 105 从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的下方侧进行插入。
然而, 在如上述那样将箱棒 104 及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抬起到了容易进 行插棒 105 的插入操作的位置的场合下, 若未预先用手指支承住第一拉头 106a、 第二拉头 106b, 则第一拉头 106a、 第二拉头 106b 从能够插入插棒 105 的箱棒侧末端位置 ( 以下将该 位置记载为插棒插入位置 ) 由自重朝下方移动而会偏移。
如果这样地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的位置从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偏移, 则当 将插棒 105 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内时, 插棒 105 会与对方的拉链齿列 103、 箱 棒 104 干涉, 存在不能将插棒 105 充分地插入到规定的位置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 1 的拉链 101 中, 由于如上述那样箱棒 104 具有 抑制部 114, 所以, 利用抑制部 114 与第二拉头 106b 之间的摩擦力, 能够将第二拉头 106b 保 持在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 使第二拉头 106b 的相对的位置稳定。与此相随, 能够抑制第二 拉头 106b 从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自由地滑动。
因此, 在进行插棒 105 的插入操作之前, 即使穿衣者使箱棒 104 及第一和第二拉头 106a、 106b 反转, 抬起到插棒 105 的插入操作容易进行的位置, 也能够防止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从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偏移。因此, 此后当将插棒 105 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内时, 能够顺利地进行插棒 105 的插入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9-95425 号公报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记载于专利文献 1 的拉链 101 中, 例如在箱棒 104、 插棒 105 由铜合金、 铝合金等 金属构成的场合下, 通过将成形为规定形状的金属制的箱棒构件紧固到拉链布带 107 的侧 端缘而将箱棒 104、 插棒 105 固定在拉链布带 107 上。然而, 存在如下的情况 : 由上述那样 的紧固加工固定了的箱棒 104 等的尺寸精度不高, 在例如箱棒 104 的布带正反方向的尺寸 产生偏差。
另外, 在制造用于该拉链 101 的第一及第二拉头 106a、 106b 的场合下, 具有上下翼 在该场合下, 存 板等的拉头胴体使用铝合金、 锌合金等金属材料进行压铸成形而进行制作。 在如下情况 : 在进行压铸成形后的冷却时, 因金属的热收缩使得拉头胴体中的各部位的尺 寸变化。
另外, 存在如下情况 : 在由上述那样的压铸成形获得了的金属制的拉头胴体上例 如一体化地成形用于安装拉片的拉片安装柱。在该场合下, 通过在将拉片保持于拉头胴体
的拉片安装柱上的状态下, 使该拉片安装柱产生塑性变形等, 从而组装拉头。
另一方面, 在例如成为拉片安装柱的拉片安装构件 ( 有时也称为盖构件 ) 与金属 制的拉头胴体分开成形的场合下, 通过在将拉片保持于拉片安装构件上的状态下, 将该拉 片安装构件紧固在拉头胴体上等, 从而组装拉头。
然而, 在如上述那样使拉片安装柱产生塑性变形而组装拉头的场合下、 将拉片安 装构件紧固而组装拉头的场合下, 存在如下情况 : 当使拉片安装柱产生塑性变形时或将拉 片安装构件紧固时, 拉头胴体的上翼板等受到应力而产生塑性变形。因此, 存在如下情况 : 对于被组装了的拉头而言, 尺寸精度也不高, 例如在拉头胴体的上下翼板间的间隔 ( 拉链 齿引导路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 产生偏差。
而且, 存在如下情况 : 在如上述那样在箱棒 104 的尺寸 ( 特别是箱棒 104 的布带正 反方向的尺寸 )、 第二拉头 106b 的尺寸 ( 特别是拉头胴体的上下翼板间的间隔 ) 产生了偏 差的场合下, 设在箱棒 104 上的抑制部 114 不能有效地作用。
例如, 在突出设置在箱棒 104 的上下表面上的抑制部 114 的顶部之间的布带正反 方向的尺寸相对于第一拉头 106a 或第二拉头 106b 的上下翼板间的间隔变得过大的场合 下, 存在如下之类的问题 : 在箱棒 104 的抑制部 114 进入到了第一拉头 106a 或第二拉头 106b 的拉链齿引导路内时, 第一拉头 106a 或第二拉头 106b 的滑动阻力急剧增大, 导致拉头 的滑动性、 操作性下降。 另一方面, 在突出设置在箱棒 104 的上下表面的抑制部 14 的顶部之间的链带正反 方向的尺寸相对于第二拉头 106b 的上下翼板间的间隔变得过小的场合下, 存在如下之类 的问题 : 不能充分地获得箱棒 104 的抑制部 114 与第二拉头 106b 之间的摩擦力, 不能在插 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 106b。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作出的, 其具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 该 拉链即使在箱棒、 拉头的尺寸产生了偏差的场合也不降低拉头的滑动性、 操作性, 能够在插 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拉头, 顺利地进行插棒的插入操作或拔出操作。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能够进行脱离嵌插操作, 作为基本构成, 其具备 : 在左右的拉链布带的相向的布带侧缘部上具有拉链齿列的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链 带、 从上述第一拉链链带中的上述拉链齿列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箱棒、 从上述第二拉链链带 中的上述拉链齿列的一端延伸设置的插棒、 以及能够沿上述拉链齿列滑动地配置的一对第 一及第二拉头 ; 上述第一拉头以上述第一及第二拉头的后口彼此相对的朝向与上述第二拉 头相比更靠上述箱棒侧配置 ; 上述箱棒具有箱棒主体、 止挡部及抑制部, 该箱棒主体固定在 上述拉链布带上, 该止挡部配置在该箱棒主体的前端侧, 使得上述第一拉头碰撞而使其停 止, 该抑制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 与上述第二拉头的拉 头胴体内面紧贴, 对该第二拉头的滑动进行抑制 ; 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 : 上述箱棒主体具 有主体区域和切去区域, 该主体区域将上述拉链布带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与插棒相 向的一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 该切去区域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并且去除了上述箱棒主 体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 ; 上述抑制部仅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的上述切去区域内。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 优选成为这样的构成, 即, 上述抑制部具有从上述箱棒主体的 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和使从该顶部向布带长度方向逐渐减小上述突出
高度的倾斜部或弯曲部。
另外,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 优选成为这样的构成, 即, 上述箱棒主体在比上述抑制 部更靠布带内侧处, 具有沿上述抑制部在布带长度方向上形成了的缝隙。
另外, 优选成为这样的构成, 即, 上述箱棒在比上述抑制部更靠箱棒前端侧的位置 具有隆起部, 该隆起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 与上述第一 拉头中的上述拉头胴体内面紧贴而抑制该第一拉头的滑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 配置在第一拉链链带上的箱棒具有箱棒主体、 止挡部及抑制 部, 该箱棒主体固定在拉链布带上, 该止挡部配置在箱棒主体的前端侧, 该抑制部突出设置 在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 对第二拉头的滑动进行抑制。 另外, 箱棒主体具有 主体区域和切去区域, 该主体区域将拉链布带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与插棒相向的一 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 该切去区域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并且去除了箱棒主体中的插棒 相向侧的侧面部。另外, 抑制部仅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的切去区域内。
通过这样构成本发明的拉链, 能够使箱棒主体的切去区域在上下方向上容易产生 弹性变形, 使抑制部在上下方向上产生位移。 因此, 例如即使在箱棒、 拉头的尺寸产生偏差, 突出设置在箱棒的上下表面上的抑制部的顶部之间的链带正反方向的尺寸相对于拉头的 上下翼板之间的间隔变大的场合下, 在箱棒的抑制部进入到了拉头的拉链齿引导路内时, 也容易向拉链布带侧产生位移。因此, 能够防止在箱棒的抑制部与拉头之间作用过大的摩 擦力而使得拉头的滑动性、 操作性下降。
另一方面, 例如考虑到箱棒、 拉头的尺寸精度等, 将突出设置在箱棒的上下表面上 的抑制部的顶部之间的布带正反方向的尺寸预先设定地比拉头的上下翼板之间的间隔变 大, 由此, 即使在箱棒、 拉头的尺寸产生偏差, 也能够防止突出设置在箱棒的上下表面上的 隆起部的顶部之间的尺寸比拉头的上下翼板之间的间隔小。
因此, 当第二拉头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时, 利用箱棒主体中的切去区域的弹性 力等, 能够切实地在抑制部与第二拉头之间产生适度的摩擦力。 这样, 箱棒能够在插棒插入 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 所以, 能够在此后顺利地进行将插棒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的 操作、 从第一及第二拉头将插棒拔出的操作。
另外,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 可形成这样的构成, 即, 上述抑制部具有从上述箱棒主 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和使从该顶部向布带长度方向逐渐减小上述 突出高度的倾斜部或弯曲部。
通过这样构成拉链, 在例如使第一拉头滑动的场合下, 当使抑制部从第一拉头的 肩口或后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内时, 能够防止抑制部与第一拉头的上下翼板的干涉, 使 第一拉头顺利地滑动。 另外, 第二拉头也同样, 当使抑制部从第二拉头的后口进入到拉链齿 引导路内时, 能够防止抑制部与第二拉头的上下翼板的干涉, 使第二拉头顺利地滑动。
另外,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 能够形成为这样的构成, 即, 上述箱棒主体在比上述抑 制部更靠布带内侧处具有沿上述抑制部在布带长度方向上形成了的缝隙。通过这样构成, 能够更容易产生位移地形成抑制部, 能够更切实地防止拉头的滑动性、 操作性下降。
另外,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 能够形成为这样的构成, 即, 上述箱棒在比上述抑制部 更靠箱棒前端侧的位置具有隆起部, 该隆起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 与上述第一拉头中的上述拉头胴体内面紧贴而抑制该第一拉头的滑动。通过这 样构成拉链, 能够由隆起部稳定地保持已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的第一拉头。 因此, 能够更 顺利地进行插棒的插入操作、 拔出操作。 附图说明
图 1 为省略了一部分地表示本发明实施例 1 的拉链的主视图。
图 2 为表示实施例 1 的箱棒的立体图。
图 3 为表示实施例 1 的插棒的立体图。
图 4 为说明第一拉头被保持在了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 5 为图 4 所示的 V-V 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 6 为说明第一及第二拉头被保持在了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 7 为放大地表示第二拉头被保持在了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时的隆起部的剖视 图。
图 8 为说明将插棒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内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 9 为表示将插棒插入到了第一及第二拉头内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 10 为表示使第二拉头向前方滑动而使左右的拉链齿列啮合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 11 为表示实施例 1 的变形例的箱棒的立体图。
图 12 为表示在实施例 1 的变形例中第一拉头被保持在了插棒插入位置的状态的 放大剖视图。
图 13 为表示实施例 1 的另一变形例的拉链的剖视图。
图 14 为放大地表示实施例 2 的箱棒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 15 为放大地表示实施例 3 的箱棒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 16 为省略了一部分地表示以往的能够反开的拉链的主视图。
图 17 为表示以往的拉链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列举具体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受以下 说明的实施例进行任何限定, 只要实质性地具有与本发明相同的构成而且产生同样的作用 效果, 则可进行多种变更。
例如, 在以下的实施例中, 说明在右侧的拉链链带的后端侧配置箱棒, 在左侧的拉 链链带的后端侧配置插棒的场合。 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在插棒被配置在右侧的拉链 链带, 箱棒被配置在左侧的拉链链带的场合, 或者箱棒、 插棒被配置在拉链链带的前端侧的 场合, 也同样能够适用。
实施例 1
图 1 为省略了一部分地表示本发明实施例 1 的拉链的主视图。另外, 图 2 为表示 该拉链具有的箱棒的立体图, 图 3 为表示该拉链具有的插棒的立体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 前后方向指拉链中的拉链布带的长度方向, 设对于拉链齿列 3 配置止件 8 的一侧为前方, 配置箱棒 4 及插棒 5 的一侧为后方。左右方向指拉链布带的布带宽度方向, 从正面 ( 表面侧 ) 观看拉链时的左侧及右侧分别为左方及右方。上下方向指 与拉链布带的布带面垂直的布带正反方向, 设对于拉链布带配置拉头的上翼板的一侧为上 方, 配置拉头的下翼板的一侧为下方。
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具有配置了拉链齿列 3 的左右一对拉链链带 2, 从右侧拉链链 带 2a( 第一拉链链带 ) 中的拉链齿列 3 的后端连续地设置的箱棒 4, 从左侧拉链链带 2b( 第 二拉链链带 ) 中的拉链齿列 3 的后端连续地设置的插棒 5, 以及能够沿拉链齿列 3 滑动地配 置的一对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在这里, 第一拉头 6a 为配置在箱棒 4 侧的反开用的拉头 ( 所谓下拉头 ), 第二拉头 6b 为配置在后述的止件 8 侧的拉头 ( 所谓上拉头 )。
左右的拉链链带 2 分别具有纤维制的拉链布带 7、 配置在该拉链布带 7 的布带侧缘 部的拉链齿列 3、 以及固定在该拉链齿列 3 的前端的止件 8。在该场合, 左右的各拉链布带 7 在相向的布带侧端缘具有芯线部 7a。
另外, 沿这些拉链布带 7 的包含芯线部 7a 的布带侧缘部 ( 拉链齿安装部 ) 隔开一 定间隔地安装多个拉链齿 9, 形成拉链齿列 3。另外, 在拉链布带 2 的后端部的正反面上粘 贴树脂制薄膜, 形成加强部 10。 构成拉链齿列 3 的各拉链齿 9 具有被固定在拉链布带 7 上的腿部和从腿部朝布带 外方延伸的啮合头部。这样的拉链齿 9 例如由铜合金、 铝合金等金属构成, 通过将具有规定 形状的 Y 字形的拉链齿元件紧固在拉链布带 7 上而进行安装。在本发明中, 拉链齿列的形 态、 材质不特别限定, 可任意地变更。
配置在右侧拉链链带 2a 的箱棒 4 和配置在左侧拉链链带 2b 的插棒 5 通过紧固 由铜合金、 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规定形状的箱棒构件及插棒构件, 从而被固定在拉链布带 7 上。
另外, 箱棒 4 如图 2 所示那样具有固定在拉链布带 7 的包含芯线部 7a 的布带侧缘 部的箱棒主体 41, 配置在箱棒主体 41 的后端侧的钩状的止挡部 42, 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 41 的上下表面上的抑制部 43 及隆起部 44, 以及从箱棒主体 41 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呈三角 形状突出的第一卡定片 45。
箱棒 4 的箱棒主体 41 具有主体区域 41a 和切去区域 41b, 该主体区域 41a 将拉链 布带 7 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插棒相向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 ; 该切去区域 41b 配置在 拉链齿列侧基端部, 去除了箱棒主体 41 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
即, 箱棒主体 41 的主体区域 41a 具有上表面部、 下表面部、 以及插棒相向侧的侧面 部, 而切去区域 41b 未设置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 仅具有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因此, 箱棒 主体 41 的切去区域 41b 成为露出了拉链布带 7 的芯线部 7a 的侧面侧的状态。 而且, 箱棒主 体 41 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包含钩挂到台阶部的弯曲部分, 上述台阶部形成于拉链布带 7 中的芯线部 7a 的布带内侧。
箱棒 4 的止挡部 42 形成为从箱棒主体 41 朝布带内侧弯曲的钩状, 具有使得在拉 链齿列 3 上滑动的第一拉头 6a 碰撞 ( 参照图 4) 而使该第一拉头 6a 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 的功能。
箱棒 4 的抑制部 43 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 41 中的切去区域 41b 内的上表面部及下 表面部上, 形成于上表面侧的抑制部 43 和形成于下表面侧的抑制部 43 以拉链布带 7 为中
心对称地形成。
在该场合下, 箱棒主体 41 中的切去区域 41b 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容易因弹性变 形在上下方向挠曲, 所以, 能够容易地使抑制部 43 在上下方向上 ( 特别是向拉链布带 7 侧 ) 相对地产生位移。另外, 配置在上下表面的抑制部 43 还向箱棒主体 41 的前端面侧延伸设 置, 与配置在拉链齿列 3 的最靠箱棒 4 侧的拉链齿 9( 以下将该拉链齿 9 称为第一拉链齿 9) 接触地配置。
另外, 抑制部 43 具有从箱棒主体 41 的上下表面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 43a 和从 该顶部 43a 朝布带长度方向逐渐减小突出高度的弯曲部 43b。在该场合下, 从形成在箱棒 主体 41 的上表面的抑制部 43 的顶部 43a 到形成于箱棒主体 41 的下表面的抑制部 43 的顶 部 43a 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中的后述的上翼板 63 的内面 ( 平面部 69a) 与下翼板 64 的内面 ( 平面部 69a) 之间的距离稍大地进行设定。
箱棒 4 的隆起部 44 在箱棒主体 41 中的主体区域 41a 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 在 箱棒主体 41 的整个布带宽度方向上形成。这些隆起部 44 设置在当使得第一拉头 6a 碰撞 于止挡部 42 而使其停止时, 隆起部 44 与第一拉头 6a 的后述的倒角部 69b 紧贴的位置。
另外, 该隆起部 44 具有从箱棒主体 41 的上下表面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和从该 顶部朝箱棒主体 41 的拉链齿列侧基端部及箱棒前端部逐渐减小突出高度的弯曲部, 当以 沿布带长度方向的剖视图观看时呈半圆形状。 在该场合下, 从形成于箱棒主体 41 的上表面侧的隆起部 44 的顶部到形成于箱棒 主体 41 的下表面侧的隆起部 44 的顶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第一拉头 6a 中的上翼板 63 的 内面与下翼板 64 的内面之间的距离稍大地进行设定。
本实施例 1 中的抑制部 43 及隆起部 44 设于箱棒主体 41 的上下两面, 但在本发明 中, 抑制部 43 及隆起部 44 也可仅形成在箱棒主体 41 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在该场合下, 在 箱棒 4 中, 从抑制部 43 的顶部到箱棒主体 41 中的相反侧的面 ( 未形成抑制部 43 的一侧的 面 ) 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及从隆起部 44 的顶部到箱棒主体 41 中的相反侧的面 ( 未形成隆起 部 44 的一侧的面 ) 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第一拉头 6a 中的上翼板 63 的内面与下翼 板 64 的内面之间的距离大。
箱棒 4 的第一卡定片 45 在箱棒主体 41 中的主体区域 41a 的前部侧在箱棒主体 41 的上下方向中的中间部从插棒相向侧的侧面朝插棒 5 突出地形成。另外, 在该第一卡定片 45 的前端设置与布带宽度方向平行的前端面。而且, 第一卡定片 45 的前端面与箱棒主体 41 的切去区域 41b 的切去面 ( 后端面 ) 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配置在左侧拉链链带 2b 上的插棒 5 具有 : 固定在左侧拉链布带 7 的包含芯线部 7a 的布带端缘部上的插棒主体 51 ; 与该插棒主体 51 的上表面平行地朝箱棒 4 侧延伸设置 的引导片 52 ; 从插棒主体 51 的前端部朝箱棒 4 侧延伸设置, 与引导片 52 的前端一体地形 成的平板状的第二卡定片 53 ; 以及突出设置在第二卡定片 53 的前面侧, 与配置在右侧拉链 链带的最靠箱棒 4 侧的拉链齿 9 卡合的突起部 54。另外, 在插棒主体 51 的箱棒相向面上, 形成当如后述那样将插棒 5 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时用于避免箱棒 4 的第一卡定片 45 与插棒主体 51 干涉的避让槽 55。
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分别具有由铝合金、 锌合金等金属构成的拉头胴体 61 和拉 片 62。 拉头胴体 61 具有 : 上下翼板 63、 64, 在拉头端部连接该上下翼板 63、 64 的连接柱 65,
设在上下翼板 63、 64 的各左右侧缘的凸缘 66, 以及立设在上翼板 63 的表面 ( 上表面 ) 上的 拉片安装柱 67。拉片 62 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拉片安装柱 67 上。
另外, 在拉头胴体 61 的配置了连接柱 65 的一侧的端部在左右形成肩口, 并且在其 相反侧的端部形成后口。在拉头胴体 61 内, 设置使左右的肩口与后口连通、 在正视时大致 为 Y 字形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另外, 在上翼板 63 及下翼板 64 的内面 ( 拉链齿引导路 68 侧的壁面 ) 上, 形成上 下翼板 63、 64 的板厚为一定的平面部 69a 和使得上下翼板 63、 64 的板厚朝后口逐渐减小的 倒角部 69b。而且, 在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中, 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以相互的后口相对的 朝向配置。
这样的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使用与以往同样的方法制作。具体地说, 首先, 用压 铸成形制作未配置拉片安装柱 67 的状态的拉头胴体 61。 另外, 同时由压力成形制作构成拉 片安装柱 67 的图中未表示的拉片安装构件。
接着, 在将拉片 62 保持于图中未表示的拉片安装构件的状态下, 将该拉片安装构 件紧固在拉头胴体 61 上, 形成拉片安装柱 67。这样, 组装将拉片 62 安装在了拉头胴体 61 的拉片安装柱 67 上的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而且, 在本实施例 1 中, 说明了箱棒 4、 插棒 5、 第一拉头 6a、 及第二拉头 6b 都由金 属形成的场合, 但在本发明中, 箱棒、 插棒、 第一拉头、 及第二拉头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
例如箱棒、 插棒也能够通过将聚酰胺、 聚缩醛、 聚丙烯等热塑性合成树脂注射成形 在拉链布带上等而形成。 另外, 第一及第二拉头也能够通过如下这样的方法等制造 : 注射成 形热塑性树脂, 形成拉头胴体、 拉片、 拉片安装构件等部件, 此后, 将获得了的部件组装。
下面, 对于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的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说明从左右的拉链链带 2 打开着的状态关闭该拉链链带 2 时的操作。
首先, 使第一拉头 6a 沿右侧拉链链带 2a 的拉链齿列 3 朝后方 ( 箱棒 4 侧 ) 滑动, 直到移动到第一拉头 6a 的肩口侧与箱棒 4 的止挡部 42 抵接的位置 ( 插棒插入位置 ) 为止。
此时, 首先, 箱棒 4 的抑制部 43 相对于第一拉头 6a 从肩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然后, 该抑制部 43 通过拉链齿引导路 68, 从第一拉头 6a 的后口排出。
在这里, 抑制部 43 如上述那样配置在箱棒主体 41 中的侧面部被去除了的切去区 域 41b 内。因此, 当箱棒 4 的抑制部 43 通过第一拉头 6a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时, 箱棒主体 41 中的切去区域 41b 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被推入于纤维性的芯线部 7a 中, 使该芯线部 7a 局部地凹下, 从而容易挠曲, 所以, 能够使抑制部 43 向拉链布带 7 侧产生位移。这样, 即 使例如在制造拉链 1 时箱棒 4、 第一拉头 6a 的尺寸产生误差的场合下, 也能够防止产生抑制 部 43 钩挂到第一拉头 6a 上等问题。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 1 中, 在抑制部 43 中, 弯曲部 43b 在布带长度方向形成, 所以, 抑制部 43 不会钩挂到第一拉头 6a, 能够顺利地从第一拉头 6a 的肩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
接着, 配置在箱棒 4 的主体区域 41a 中的隆起部 44 相对于第一拉头 6a 从肩口进 入到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此时, 隆起部 44 如上述那样, 当在沿布带长度方向的剖视图中观 看时具有半圆形状。 因此, 隆起部 44 不会钩挂到第一拉头 6a, 能够从该第一拉头 6a 的肩口 顺利地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另外, 进入到了第一拉头 6a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的隆起部 44 一边在第一拉头 6a 中的上翼板内面及下翼板内面的平面部 69a 上滑动, 一边朝第一拉头 6a 的后口侧相对地移 动。因此, 隆起部 44 与上下翼板 63、 64 之间的摩擦力增大, 对于第一拉头 6a 的滑动操作施 加阻力。
此后, 在第一拉头 6a 碰撞于止挡部 42 而停止时或正要碰撞停止之前, 箱棒 4 的隆 起部 44 从上翼板内面及下翼板内面的平面部 69a 到达倒角部 69b, 在隆起部 44 紧贴于倒角 部 69b 的状态下, 进入到由倒角部 69b 形成的空间部 ( 参照图 4 及图 5)。这样, 能够将第一 拉头 6a 保持在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
另外, 在该场合下, 当箱棒 4 的隆起部 44 从第一拉头 6a 的平面部 69a 移动到了倒 角部 69b 时, 隆起部 44 与上下翼板 63、 64 之间的摩擦力在瞬间减少, 所以, 能够对用于滑动 第一拉头 6a 的操作施加 “咔嚓” 这样的感觉。这样, 拉链 1 的使用者能够确认第一拉头 6a 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
接下来, 在将第一拉头 6a 保持在了插棒插入位置后, 使第二拉头 6b 朝后方 ( 箱棒 4 侧 ) 滑动, 使第二拉头 6b 抵接在第一拉头 6a 的后口侧端部, 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
此时, 配置于箱棒 4 的抑制部 43 从第二拉头 6b 的后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 在这里, 由于抑制部 43 在布带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弯曲部 43b, 所以, 能够顺利地进入到第二 拉头 6b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 另外, 抑制部 43 配置在箱棒主体 41 的切去区域 41b 内, 而且形成在箱棒主体 41 的上下表面的抑制部 43 的顶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第二拉头 6b 中的上下翼板 63、 64 的内面之间的距离稍大。
因此, 即使例如在制造拉链 1 时箱棒 4、 第二拉头 6b 的尺寸存在误差的场合下, 当 箱棒 4 的抑制部 43 通过第二拉头 6b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时, 也能够利用箱棒主体 41 的切 去区域 41b 中的弹性力, 使抑制部 43 稳定地与第二拉头 6b 的上下翼板 63、 64 的内面滑动 接触。
另一方面, 通过抑制部 43 与第二拉头 6b 接触而受到应力, 如图 7 所示那样, 箱棒 主体 41 中的切去区域 41b 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被推压到芯线部 7a 中, 容易挠曲, 所以, 抑制部 43 向拉链布带 7 侧产生位移。为此, 能够防止产生抑制部 43 与第一拉头 6a 干涉而 钩挂住等问题。
另外, 当第二拉头 6b 抵接于第一拉头 6a 而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时, 抑制部 43 与 第二拉头 6b 的上下翼板 63、 64 的内面接触, 在第二拉头 6b 与隆起部 44 之间产生摩擦力, 所以, 能够在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 6b( 参照图 6 及图 7)。
在如上述那样使第二拉头 6b 滑动到插棒插入位置而与第一拉头 6a 抵接了的场合 下, 拉链齿列 3 例如按图 6 所示那样沿第二拉头 6b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相对于箱棒 4 向右 侧弯曲。此时, 在本实施例 1 中, 抑制部 43 如上述那样延伸设置到箱棒主体 41 的前端面 侧, 与拉链齿列 3 的第一拉链齿 9 接触, 第一拉链齿 9 与箱棒主体 41 的前端面相互离开地 配置。
因此, 本实施例 1 的第一拉链齿 9, 与例如第一拉链齿与箱棒主体的前端面整体接 触的场合相比, 能够相对于箱棒主体 41 使其姿势更自由地倾斜。这样, 能够容易地使拉链 齿列 3 沿第二拉头 6b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弯曲, 所以, 能够防止在插棒插入位置处第二拉头
6b 的姿势倾斜。另外, 能够提高使第二拉头 6b 从插棒插入位置向前方 ( 拉链齿列啮合方 向 ) 滑动时的第二拉头 6b 的滑动性。
接着, 如图 8 所示那样, 使插棒 5 从第二拉头 6b 的肩口插入到第二拉头 6b 的拉链 齿引导路 68 及第一拉头 6a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此时, 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如上述那 样在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处稳定地受到保持。
因此, 插棒 5 不会在途中钩挂到右侧拉链链带 2a 的拉链齿列 3、 箱棒 4, 能够将插 棒 5 顺利而且稳定地插入到插棒 5 的第二卡定片 53 抵接于箱棒 4 的第一卡定片 45 的位置 ( 参照图 9)。
此后, 从图 9 的状态使第二拉头 6b 沿拉链齿列 3 朝前方滑动, 由此, 啮合左右的拉 链齿列 3, 能够顺利而且稳定地关闭左侧拉链链带 2b 和右侧拉链链带 2a( 参照图 10)。
再往后, 使保持在插棒插入位置 ( 箱棒 4 侧的末端位置 ) 的第一拉头 6a 沿拉链齿 列 3 朝前方滑动, 从而如图 1 所示那样容易地使关闭着的右侧及左侧拉链链带 2a、 2b 从箱 棒 4 及插棒 5 侧的端部 ( 后端部 ) 打开。
下面说明如图 1 所示那样从右侧及左侧拉链链带 2a、 2b 反开着的状态, 使左侧拉 链链带 2b 和右侧拉链链带 2a 完全地分离而打开的场合。 首先, 一边使第一拉头 6a 沿拉链齿列 3 朝后方滑动而使左右的拉链齿列 3 啮合, 一边使第一拉头 6a 移动到抵接于箱棒 4 的止挡部 42 的插棒插入位置。此时, 箱棒 4 的抑 制部 43 不会产生钩挂到第一拉头 6a 等问题地一边与上下翼板 63、 64 的内面滑动接触, 一 边从第一拉头 6a 的肩口在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通过, 从该第一拉头 6a 的后口排出。
接着, 箱棒 4 的隆起部 44 从第一拉头 6a 的肩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 一边 与上翼板 63 内面的平面部 69a 滑动接触一边朝后口侧相对地移动。而且, 当第一拉头 6a 碰撞到止挡部 42 而停止时或正要碰撞停止之前, 隆起部 44 从上下翼板 63、 64 的平面部 69a 到达倒角部 69b, 与该倒角部 69b 紧贴。这样, 第一拉头 6a 的滑动受到抑制, 能够稳定地保 持第一拉头 6a 与止挡部 42 接触的状态。
然后, 朝后方滑动第二拉头 6b, 从而将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拉链齿列分离, 进而使 第二拉头 6b 在抵接于第一拉头 6a 的后口侧端部的位置 ( 插棒插入位置 ) 处停止。此时, 箱棒 4 的抑制部 43 不会产生钩挂到第二拉头 6b 等问题地被推压接触于第二拉头 6b 中的 上下翼板 63、 64 的内面。因此, 在隆起部 44 与第二拉头 6b 的下翼板 63、 64 之间产生摩擦 力, 能够在插棒插入位置处保持第二拉头 6b。
此后, 从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将插棒 5 拔出。 此时, 第一及第 二拉头 6a、 6b 被保持在各自的插棒插入位置处, 所以, 能够顺利而且稳定地将插棒 5 拔出。 这样, 能够顺利而且稳定地将左侧拉链链带 2b 和右侧拉链链带 2a 打开。
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即使在箱棒 4、 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的尺寸产生偏差的场合下, 也能够使箱棒主体 41 的切去区域 41b 中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 在上下方向上容易产生弹性变形, 使抑制部 43 向拉链布带 7 侧产生位移。因此, 能够防止 抑制部 43 钩挂到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而使拉头的滑动性、 操作性下降。
另外, 抑制部 43 当进入到了第二拉头 6b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时, 能够利用箱棒 主体 41 的切去区域 41b 中的弹性力, 使抑制部 43 与第二拉头 6b 的上下翼板 63、 64 的内面 稳定地滑动接触。因此, 当第二拉头 6b 移动到插棒插入位置而停止了时, 能够在该插棒插
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 6b。 因此, 能够在此后顺利地进行插棒的插入操作或拔出操作, 容易地对左右的拉链链带 2 进行开闭。
在该实施例 1 中, 说明了在箱棒 4 中具有半圆形截面的隆起部 44 相对于第一拉头 6a 形成在规定的位置的场合。然而, 在本发明中, 隆起部 44 的配置位置、 形态等不特别限 定。
例如在本发明中, 如在图 11 及图 12 中表示实施例 1 的变形例那样, 能够在箱棒主 体 41 的前端部将隆起部 47 形成得较小。在该场合下, 从形成于箱棒主体 41 的上表面侧的 隆起部 47 的顶部到形成于箱棒主体 41 的下表面侧的隆起部 47 的顶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尺 寸被设定成比第一拉头 6a 中的上翼板 63 的平面部 69a 与下翼板 64 的平面部 69a 之间的 距离稍大。
因此, 当隆起部 47 进入到了第一拉头 6a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时, 配置于箱棒主 体 41 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的隆起部 47 与第一拉头 6a 中的上翼板 63 及下翼板 64 的平 面部 69a 滑动接触, 产生摩擦力。因此, 当第一拉头 6a 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时, 能够利用 隆起部 47 与第一拉头 6a 之间的摩擦力, 在该位置处稳定地保持第一拉头 6a。
另外, 在本发明中, 隆起部的布带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不仅能够形成为半圆形, 而 且能够形成三角形或矩形。另外, 根据拉链的用途等, 也能够例如如图 13 所示那样不形成 隆起部 44 地构成箱棒 4。 对于这样的隆起部的配置位置、 形态等, 在后述的实施例 2 及实施例 3 中也同样地 不受到限定。
实施例 2
图 14 为放大地表示实施例 2 的箱棒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 2 的拉链 81 中, 箱棒 82 中的箱棒主体 83 的切去区域 83b 的形态与抑 制部 84 的形态与上述实施例 1 中的箱棒 4 的箱棒主体 42 及抑制部 43 不同。
对于本实施例 2 中的箱棒主体 83 的切去区域 83b 及抑制部 84 以外的构成, 基本 上与上述实施例 1 中的拉链 1 相同。因此, 在本实施例 2 的拉链 81 中, 具有与在上述实施 例 1 中说明了的构件同样的构成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表示, 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 2 的箱棒主体 83 具有将拉链布带 7 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插棒相 向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的主体区域 83a 和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的、 将箱棒主体 81 中的 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去除了的切去区域 83b。
另外, 在箱棒主体 81 的切去区域 83b 中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中, 比抑制部 84 更 靠与插棒 5 相向的一侧的部分也被切去, 抑制部 84 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与箱棒主体 83 的切去区域 83b 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另外, 在箱棒主体 83 的切去区域 83b 中, 在比抑制部 84 更靠布带内侧的位置, 沿 抑制部 84 在布带长度方向上形成缝隙 85。通过具有这样的缝隙 85, 能够在上下方向更容 易挠曲地构成箱棒主体 83 的突出设置着抑制部 84 的部分, 所以, 能够更容易地使抑制部 84 向拉链布带 7 侧产生位移。
通过这样构成本实施例 2 的拉链 81, 即使在箱棒 4、 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的尺寸 产生了偏差的场合下, 也能够更容易地使抑制部 84 向拉链布带 7 侧产生位移, 因此, 能够更 切实地防止产生抑制部 43 钩挂到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等问题。
另外, 当抑制部 84 进入了第二拉头 6b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时, 利用箱棒主体 81 的弹性力等与第二拉头 6b 的上下翼板 63、 64 的内面稳定地滑动接触。 因此, 当第二拉头 6b 移动到插棒插入位置而停止了时, 能够在该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 6b。
实施例 3
图 15 为放大地表示实施例 3 的箱棒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 3 的拉链 91 中, 箱棒 92 中的箱棒主体 93 的切去区域 93b 的形态及抑 制部 94 的形态也与上述实施例 1 不同, 但除此以外具有与上述实施例 1 的拉链 1 基本上相 同的构成。
本实施例 3 的箱棒主体 93 具有将拉链布带 7 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插棒相 向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的主体区域 93a 和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的、 将箱棒主体 93 中的 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去除了的切去区域 93b。
另外, 在箱棒主体 93 的切去区域 93b 中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中, 比抑制部 94 更 靠与插棒 5 相向的一侧的部分被切去。另外, 在箱棒主体 93 中, 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的形 成了抑制部 94 的区域以从拉链布带 7 的芯线部 7a 离开的方式局部升起地形成。因此, 在 箱棒主体 93 的上表面部反面及下表面部反面与拉链布带 7 的芯线部 7a 之间形成间隙 95。
抑制部 94 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 93 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 该抑制部 94 的顶部 94a 在正视时具有矩形形状地形成。另外, 抑制部 94 具有从顶部 94a 朝后方侧及布带内方 侧逐渐减小其突出高度的倾斜部 94b。
通过这样构成本实施例 3 的拉链 91, 即使在箱棒 92、 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的尺 寸产生了偏差的场合下, 也能够与上述实施例 1 及 2 同样, 容易地使抑制部 94 向拉链布带 7 侧产生位移。特别是在本实施例 3 中, 在箱棒主体 93 的形成有抑制部 94 的区域中, 如上述 那样在与芯线部 7a 之间形成间隙 95, 所以, 能够更容易地朝该间隙 95 使抑制部 94 产生位 移。这样, 能够更切实地防止抑制部 94 钩挂到第一及第二拉头 6a、 6b 而使拉头的滑动性、 操作性下降。
另外, 当第二拉头 6b 移动到插棒插入位置而停止了时, 能够利用抑制部 94 与第二 拉头 6b 之间的摩擦力, 在该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 6b。
另外, 在本实施例 3 中, 由于在抑制部 94 形成了倾斜部 94b, 所以, 当抑制部 94 顺 利地进入到第一拉头 6a 或第二拉头 6b 的拉链齿引导路 68 内时, 能够使得抑制部 94 更顺 利地进入。
符号的说明
1 拉链
2 拉链链带
2a 右侧拉链链带
2b 左侧拉链链带
3 拉链齿列
4 箱棒
5 插棒
6a 第一拉头
6b 第二拉头14CN 102469860 A
说拉链布带 芯线部 止件 拉链齿 加强部 箱棒主体 主体区域 切去区域 止挡部 抑制部 顶部 弯曲部 隆起部 第一卡定片 隆起部 插棒主体 引导片 第二卡定片 突起部 避让槽 拉头胴体 拉片 上翼板 下翼板 连接柱 凸缘 拉片安装柱 拉链齿引导路 平面部 倒角部 拉链 箱棒 箱棒主体 主体区域 切去区域 抑制部 缝隙 拉链 箱棒明书13/14 页7 7a 8 9 10 41 41a 41b 42 43 43a 43b 44 45 47 51 52 53 54 55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a 69b 81 82 83 83a 83b 84 85 91 9215CN 102469860 A
说箱棒主体 主体区域 切去区域 抑制部 顶部 倾斜部 间隙明书14/14 页93 93a 93b 94 94a 94b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