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系统、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机系统、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31988A43申请公布日20141105CN104131988A21申请号201410339310622申请日20140716F04D25/16200601F24F1/0020110171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地址519070广东省珠海市前山金鸡西路六号72发明人张伟捷张辉熊军姚锋刘池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代理人李芙蓉李双皓54发明名称风机系统、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机系统、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风机系统包括壳体、第一产风装置以及第二产风装置,第一产风装置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第二产风装置设置在壳体的。
2、底部,且第一产风装置与第二产风装置相对设置,第一产风装置与第二产风装置均包括至少两个轴流风叶,第一产风装置的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第二产风装置的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壳体的底部。本发明的风机系统、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第一产风装置和第二产风装置,减小本发明的风机系统的外观尺寸,进而减小空调系统的尺寸。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31988ACN104131988A1/1页21一种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第一产风装置以及第二产风装置,。
3、所述第一产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产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均包括至少两个轴流风叶,所述第一产风装置的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产风装置的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风叶的直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系统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截面形状为V形或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的中心之间的距离。5一种空。
4、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系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所述轴流风叶运行;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不运行或者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的所有运行的所述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的所有运行的所述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反。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制热模式下,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所述轴流风叶运行;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不运行或者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所述第。
5、一产风装置中的所有运行的所述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的所有运行的所述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反。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第一产风装置处设置有第一进出风口,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第二产风装置处设置有第二进出风口。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进出风口为出风口,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为进风口;制热模式下,所述第一进出风口为进风口,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为出风口。10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下,第一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
6、叶运行,第二产风装置不运行或者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空气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向所述第一产风装置流动。11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制热模式下,第一产风装置不运行或者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第二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空气从所述第一产风装置向所述第二产风装置流动。权利要求书CN104131988A1/5页3风机系统、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含有轴流风叶的风机系统,含有上述风机系统的空调系统,以及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背景技术0002一般地,贯流风机因其具有简单的结构、平直均匀的出风以及较高的动压特性。
7、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电、激光仪等低压通风换气的场合,特别是分体式空调系统的室内机中。但为了保证贯流风机的性能参数如风量等,可以认为风机系统中的贯流风叶直径尺寸是影响分体式空调系统外形尺寸的关键参数之一,因此贯流风叶的直径尺寸一般设计较大。这样会导致分体式空调系统的风机系统结构尺寸偏大,导致分体式空调系统的厚度较大,且出风方式单一。发明内容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贯流风叶安装在分体式空调系统中,存在分体式空调系统结构尺寸偏大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分体式空调系统的结构尺寸的风机系统,含有上述风机系统的空调系统,以及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0004一种风机系统。
8、,包括壳体、第一产风装置以及第二产风装置,所述第一产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产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相对设置;0005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均包括至少两个轴流风叶,所述第一产风装置的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产风装置的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风叶的直径相同。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系统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截面形状为V形或形。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的中心之间的距离。000。
9、9还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风机系统。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所述轴流风叶运行;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不运行或者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0011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的所有运行的所述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的所有运行的所述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0012且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反。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热模式下,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所述轴流风叶说明书CN104131988A2/5页4运行;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不运行或者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至少。
10、一个轴流风叶运行;0014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的所有运行的所述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的所有运行的所述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0015且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反。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第一产风装置处设置有第一进出风口,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第二产风装置处设置有第二进出风口。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进出风口为出风口,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为进风口;0018制热模式下,所述第一进出风口为进风口,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为出风口。0019还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制冷模式下,第一产风装置中至少。
11、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第二产风装置不运行或者所述第二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空气从所述第二产风装置向所述第一产风装置流动。0020还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制热模式下,第一产风装置不运行或者所述第一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第二产风装置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空气从所述第一产风装置向所述第二产风装置流动。00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0022本发明的风机系统、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在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第一产风装置和第二产风装置,通过第一产风装置和第二产风装置保证风机系统的风量,进而可以减小第一产风装置和第二产风装中轴流风叶的直径尺寸,减小本发明的风机系统的外。
12、观尺寸,进而减小空调系统的尺寸。附图说明0023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机系统的立体图;0024其中0025100风机系统;0026110壳体;120第一产风装置;130第二产风装置;140换热器。具体实施方式0027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风机系统、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0028参见图1,本发明的风机系统100,包括壳体110、第一产风装置120以及第二产风装置130,第一产风装置120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第二产风装置130设置在壳体110。
13、的底部,且第一产风装置120与第二产风装置130相对设置,第一产风装置120与第二产风装置130均包括至少两个轴流风叶,第一产风装置的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第二产风装置130的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壳体110的底部。0029目前的分体式空调系统采用贯流风叶进行通风换气,但是为了保证分体式空调系统具有较大的通风换气的风量,贯流风叶的直径尺寸通常较大,这就导致了风机结构的结说明书CN104131988A3/5页5构尺寸偏大,进而导致分体式空调系统的厚度较厚。因此,本发明的风机系统100通过第一产风装置120和第二产风装置130代替直径较大的贯流风叶,同时第一产风装置120和第二产风装置1。
14、30均包括至少两个轴流风叶,通过第一产风装置120和第二产风装置130进行通风换气。为了保证风机系统100的产风量,本发明的风机系统100通过第一产风装置120和第二产风装置130至少四个轴流风叶产风,在保证风机系统100产风量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减小轴流风叶的直径尺寸,进而减小风机系统100的结构尺寸,最后能够减小空调系统的厚度。轴流风叶的直径尺寸减小,单个轴流风叶的产风量也相应的减少,可以通过增加轴流风叶的个数增加风机系统100的产风量,能够有效的控制风机结构的外观尺寸,进而保证空调系统的外观尺寸,使空调系统的厚度大大变薄。第一产风装置120和第二产风装置130中,轴流风叶的数量可以根据风机。
15、系统100的通风换气性能以及结构尺寸的需求来设计,轴流风叶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等等。00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产风装置120和第二产风装置130均包括三个轴流风叶,共六个轴流风叶,其中三个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壳体110的底部,另外三个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并且轴流风叶并排设置的方向为沿壳体110的长度方向。本发明的风机系统100通过将轴流风叶并排设置在壳体110内以达到减小风机系统100结构尺寸的目的。同时,通过将两组轴流风叶相对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与顶部,在保证风机系统100流量的同时,增加风机系统100的出风形式。进一步地,壳体110的顶部的每个轴流风叶的轴线与壳体110的。
16、底部的每个轴流风叶的轴线一一对应,即每两个相对设置的轴流风叶的中心连线为竖直线,这样可以保证轴流风叶占用较小的空间,减少风机系统的结构尺寸,进而较小空调系统的结构尺寸。0031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轴流风叶的直径相同,当轴流风叶的直径相同时,每个轴流风叶的产风量相一致,此时可以通过某一个或者某一个以上的轴流风叶运行,以产生不同的风速,进而产生不同的风量。当然,轴流风叶的直径也可以不同。当轴流风叶的直径不同时,每个轴流风叶所产的风量各不相同。此时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某一个轴流风叶运行,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某两个或者某两个以上的轴流风叶运行,以产生不同的风速,进而产生不同的风量。本实施例中,轴流风。
17、叶的直径相同,为了解决本发明的风机系统100出风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某一个、某两个或者某两个以上的轴流风叶运行,以产生不同的风速,进而产生不同的风量,以保证风机系统100出风形式的多样性。0032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风机系统100还包括换热器140,换热器140的截面形状为V形。当然,换热器140的截面形状还可以是倒V形,即形。V形或倒V形的换热器140能保证在风机系统100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证换热器140的换热面积及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40的截面形状为倒V形。换热器140的作用是利用液态的低温制冷剂在低压下易蒸发转变为蒸气,并吸收被冷却介质的热量,达到制冷目的。进一。
18、步地,第一产风装置120与换热器14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产风装置130与换热器14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本发明的风机系统100在制冷模式下,第一产风装置120运行,第二产风装置130不运行,即壳体110的顶部的轴流风叶转动,壳体110的底部的轴流风叶不转动,同时,第一进出风口为出风口,第二进出风口为进风口,换热器140的目的是用来制冷的,换热器140靠近第一产风装置120制冷效果比较好。因此,本发明要求第一产风装置120与换热器14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产风装置130与换热器140的中心之间的距说明书CN104131988A4/5页6离,即换热器140靠近第一产风装置120,远离第二产。
19、风装置130。0033参见图1,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包括控制装置和风机系统100,通过风机系统100实现通风换气的功能。控制装置分别与第一产风装置120和第二产风装置130电连接,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控制装置分别控制第一产风装置120和/或第二产风装置130运行。0034制冷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产风装置120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控制装置控制第二产风装置130不运行或第二产风装置中130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第一产风装置120中的所有运行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二产风装置130中的所有运行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且第二产风装置130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与第一产风装置120中的轴流。
20、风叶转动方向相反,使空气从第二产风装置130流向第一产风装置120。进一步地,第一产风装置120中的轴流风叶转动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二产风装置130的轴流风叶转动的数量。0035制热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产风装置120不运行或第一产风装置120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控制装置控制第二产风装置130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第一产风装置120中的所有运行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二产风装置130中的所有运行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同,且第一产风装置110中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产风装置130中的轴流风叶转动方向相反,使空气从第一产风装置120流向第二产风装置130。进一步地,第一产风装置120中。
21、的轴流风叶转动的数量小于等于第二产风装置130的轴流风叶转动的数量。0036第一产风装置120与第二产风装置130的运行是通过控制装置来实现的。制冷模式下,第一产风装置120中的至少一个轴流风叶旋转运行,第二产风装置130中的轴流风叶停止运行或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空气沿第二产风装置130向第一产风装置120的方向流动;当风机系统100为制热模式时,第一产风装置120中的轴流风叶停止运行或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第二产风装置130中的至少一个的轴流风叶旋转运行,空气沿第一产风装置120向第二产风装置130的方向流动。0037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进出风口与第二进出风口,壳体1。
22、10上对应第一产风装置120处设置有第一进出风口,壳体110上对应第二产风装置130处设置有第二进出风口。风机系统100通过设置在壳体110底部的第一产风装置120和第二产风装置130产风,并分别由第一进出风口或第二进出风口排出壳体110,能够实现风机系统100上出风或下出风,提高空调系统的舒适性。进一步地,第一进出风口位于壳体110的顶部,第一进出风口与第一产风装置120相对应,第二进出风口位于壳体110的底部,第二进出风口与第二产风装置130相对应。第一产风装置120所产的风可以通过第一进出风口排出壳体110,此时第一进出风口为出风口。当然,外界的空气也可以通过第一进出风口进入壳体110内。
23、,此时第一进出风口为进风口。第二产风装置130所产的风可以通过第二进出风口排出壳体110,此时第二进出风口为出风口。当然,外界的空气也可以通过第二进出风口进入壳体110内,此时第二进出风口为进风口。0038进一步地,制冷模式下,第一进出风口为出风口,第二进出风口为进风口;制热模式下,第一进出风口为进风口,第二进出风口为出风口。制冷模式下,壳体110顶部的第一产风装置120中的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轴流风叶旋转运行,壳体110底部的第二产风装置130中的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轴流风叶停止运行,第一产风装置120所产的风通过第一进说明书CN104131988A5/5页7出风口排出壳体110,外界的空气通过。
24、第二进出风口进入壳体110;制热模式下,壳体110顶部的第一产风装置120中的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轴流风叶停止运行,壳体110底部的第二产风装置130中的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轴流风叶旋转运行,第二产风装置130所产的风通过第二进出风口排出壳体110,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进出风口进入壳体110。0039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制冷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产风装置120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0040控制装置控制第二产风装置130不运行或第二产风装置130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且第二产风装置130至少一个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与第一产风装置120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转动方向相反,空气沿第二产风装置13。
25、0向第一产风装置120的方向流动。0041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制热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产风装置120不运行或中第一产风装置120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且第一产风装置120至少一个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产风装置130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转动方向相反;0042控制装置控制第二产风装置120中至少一个轴流风叶运行,空气沿第一产风装置120向第二产风装置130的方向流动。0043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风机系统100的第一产风装置120和/或第二产风装置130运行,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第一产风装置120的轴流风叶和第二产风装置130的轴流风叶的转动方向相反。004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说明书CN104131988A1/1页8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3198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