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口盖用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在可相对车辆的燃料用加油口装卸的加油口盖加油等中不遗失地支撑的情况的加油口盖用带。
背景技术
对象的加油口盖用带是,在一端侧连接在可相对车身侧的加油口装卸的加油口盖(以下简称为盖)上、另一端侧连接在车身侧对应部的状态下,防止加油时从加油口拆下的盖遗失的部件,如专利文献1或2所例示的那样,提出了各种改进品。
图9(a)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部件,标记20是安装在车身侧凹部内的加油口的盖,30是处在盖20与车身侧对应部之间的带机构。在该带机构30中,具备:转动自如地安装于盖外周的槽状环安装部25的旋转环32;连接部件36;以及旋转连接部39。连接部件36具有:连接部件主体36a;设置于连接部件主体36a的一端部并与旋转环32连接的第1支撑端37;与开闭配置有加油口的车身侧凹部的未图示的加油盖(外盖)连接的第2支撑端。旋转连接部39具有U字形的连接主体39a,连接部件主体36a以其长度方向的轴为中心,可旋转地安装于旋转环32上。即,该机构的特征在于,连接部件36通过旋转连接部39在盖20旋转操作时以免扭曲而提高操作性。
图9(b)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部件,标记1是安装于车身侧凹部内的加油口上的盖,7是带。盖1形成有:抓握用把手部2;设置于把手部2的下侧外周的环状槽部3;以及螺入加油口的螺合部4。带7的一端部连接在开闭配置有加油口的车身侧凹部的未图示的盖(外盖)上,另一端部通过角度限制部7E连接在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把手部侧环状槽部3的环状部件5上。即,在该结构中,通过环状部件5具有向外周突出的带有孔部的卡合片6、带7可将其另一端部相对于卡合片6的孔部仅旋转规定角度(该图的可动范围)地卡合,从而与带7的弯曲无关,可流畅地将盖1相对于环状部件5连续地旋转,另外,可将带7与盖1的位置关系始终保持一定以确保盖的螺合开始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27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66901号公报
在上述的各结构中,在加油时的盖装卸操作中,避免了带伴随盖的旋转而扭曲或者任意地弯曲,能良好地保持盖的操作性。可是,现有的带因将盖支撑在车身侧的关系,例如由于撞车事故等,连接带的一端侧的车身侧对应部(凹部用外盖或凹部附近)强制地脱落或者变形,则存在盖通过带向打开方向转动的可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防止在安装盖的状态下通过带向打开方向转动的主要原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加油口盖用带,在带状部件的两端具备安装部,将上述两安装部中的一端侧安装部连接在相对加油口可装卸地加油口盖上,将另一端侧安装部连接在上述车身侧对应部,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使上述加油口盖与上述车身侧对应部成为非连接状态的分离预定部。
在以上的本发明中,加油口是向燃料箱供给燃料的开口,例如配置于车身侧凹部内。车身侧对应部是上述凹部的内面或附近部、或开闭凹部的外盖。并且,本发明的分离预定部设定为,例如由于撞车事故等而连接有带的一端侧的车身侧对应部强制地脱离或变形,随之在带向打开方向拉伸加油口盖时,用比该盖从安装状态向打开方向转动时的力小的力将带分为两部分。
另外,以上的本发明优选如下被具体化的结构。
(1)在上述一端侧安装部设有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加油口盖的外周的环状体,并且上述环状体与上述带状部件通过连接机构而连接。
(2)上述连接机构是兼作上述分离预定部,并且由设置于上述环状体与上述带状部件的相对部并相互卡脱的卡合部及被卡合部构成。
(3)在上述一端侧安装部设有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加油口盖的外周的环状体,并且在上述环状体或上述带状部件上形成有兼作上述分离预定部的断开部。
(4)上述卡合部是设置于上述带状部件上的凸形的卡合部,上述被卡合部由设置于上述环状体的筒部构成,并且在该筒部设有从插入上述卡合部的插入开口侧延伸的狭缝。该场合,上述筒部的狭缝沿上述凸形的卡合部的插入方向设置。
(5)上述带状部件相对于上述环状体的外周具有倾斜角度地安装。
(6)就上述加油口盖而言,若向盖轴向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负荷,则可分离为上下部分,并且上述环状体安装在上述加油口盖的上下部分中的上侧部分。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安装加油口盖的状态下,例如由于撞车事故等而连接有带的一端侧的车身侧对应部(外盖或凹部附近)强制地脱离或变形,随之在带向打开方向拉伸加油口盖时,带通过分离预定部被分成两部分而使加油口盖与车身侧成为非连接状态。
如上述(1)那样将本发明具体化,则在环状体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在带状部件上的状态下,相对加油口盖相对转动自如地被安装,因此,能消除带由于加油口盖的转动操作而扭曲或者卷入盖周围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在如上述(2)那样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场合,通过设定为上述连接机构通过兼作分离预定部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也就是例如凹凸卡合并通过规定值以上的负荷而解除卡合,从而除了上述的效果以外,即使暂时分成两部分,也可以再利用,能提高商品价值。
如上述(3)那样将本发明具体化,则由于环状体相对加油口盖相对转动自如地安装,所以能消除带由于加油口盖的转动操作而扭曲或者卷入盖周围的问题,而且通过设置于环状体或带状部件上的分离预定部即断开部而能简单地赋予本发明的效果。
如上述(4)前半那样将本发明具体化,则由于上述连接机构由带状部件侧的凸形卡合部与环状体侧的筒部构成,因此可容易地简单成形,并且也可以容易地设定为通过设置于筒部侧的狭缝并通过规定值以上的负荷而解除卡合。而且,如上述(4)后半那样将本发明具体化,则由于狭缝沿凸形卡合部的插入方向设置,因此例如作为上述卡合解除时的负荷设定而能够根据例如狭缝的宽度或个数使设计值充足。
如上述(5)那样若将本发明具体化,当带状部件具有角度地倾斜附设在环状体外周时,例如在因车辆碰撞时车身变形而拉伸带状部件时,容易将该拉伸力分散在加油口盖的轴向和旋转方向,由此能赋予抑制加油口盖的不经意开栓的效果。
如上述(6)那样将本发明具体化,则当加油口盖受到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在环状体的安装部附近分离为上下。在该分离时加油口盖的下侧部分在拧紧在加油口12(接管嘴)的状态下残留。换言之,在以上结构中,相对加油口盖沿盖旋转方向施加的拉伸力,通过连接机构6解除卡合,或者通过兼作分离预定部的断开部而分离来进行对应,相对加油口盖施加盖轴向的拉伸力,通过盖自身分离为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而相对所有的方向能够对应。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将本发明方式的带安装在盖的状态下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带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中(a)是上述带的俯视图,(b)是(a)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4中(a)是图3(b)的B部放大图,(b)是图3(b)的C-C线向视剖视图,(c)是(b)的D向视放大图。
图5是图3(b)的E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上述带的使用例的模式图。
图7中(a)、(b)是对应图3(b)表示上述带的变形例的图。
图8中(a)、(b)是对应图3(a)、(b)表示上述带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9中(a)、(b)是表示专利文献1和2的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该说明中,在根据图1~图6明确本发明的带结构和动作后,对图7(a)、(b)和图8(a)、(b)的各变形例1~3进行说明。
(带结构)方式的带1具备:如图6所例示的带状部件2;连接于该带状部件2的一端侧的环状体3;以及设置于带状部件2或/及环状体3的分离预定部S·P。并且,带1是通过环状体3连接于带状部件2的一端可相对加油口12拆装的加油口盖4(以下简称为盖)上,且带状部件2的另一端通过卡夹25连接于开闭凹部11的外盖15上,在该使用状态下,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通过分离预定部S·P分离盖4和外盖15而成为非连接状态。以下,对这些进行详细叙述。
首先,对象的盖4与专利文献1或2的结构相同,具有:设置于上侧的凸形的操作部4a;设置于下侧并与加油口侧的内螺纹螺纹连接的外螺纹4b;以及设置于操作部4a与外螺纹4b之间的外周部的环状槽4c。另外,该盖4构成为若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施加在盖轴向上则可分离为上下部分。具体而言,若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施加在盖轴向上,则被分离为形成有操作部4a及环状槽4c的上侧部分和形成有外螺纹4b的下侧部分。另外,加油口12是向燃料箱供给燃料的开口,例如在汽车中配置于车身10上所设的凹部11内。凹部11通过借助于未图示的铰链转动的外盖15进行开闭。外盖15在关闭状态下与车身10的外表面对齐为同一平面地配置,在打开状态下露出安装于加油口12上的盖4。
带状部件2及环状体3虽然是树脂成形品,但只要是能将盖4支撑在车身侧对应部的部件,也可以是树脂以外的部件。除了防止盖遗失的作用以外,在赋予除去从盖4向车身侧流入的静电的除静电作用时,作为导电性材料,例如使用赋予了导电性的树脂材料。另外,分离预定部S·P作为可以拆装地连接带状部件2与环状体3的连接机构6而被具体化。
带状部件2整体为外形较细的棒状(15~25cm左右的长度),具有形成于一端的凸形的卡合部20和形成于另一端的安装孔24。卡合部20由前端鼓出部21、插入限制部22、设置于前端鼓出部21与插入限制部22之间的滑动轴部23构成。前端鼓出部21形成为前端具有圆形的大致半球状。插入限制部22与前端鼓出部21保持规定的间隔并鼓出形成,并且,形成为越向前端侧直径越大的形状。滑动轴部23连接前端鼓出部21的大直径侧端面与插入限制部22的大直径侧端面。与此相对,在安装孔24上组装卡夹25。
卡夹25如图5所示,由插入限制用上凸缘部26、下设于上凸缘部26的下面中央并嵌入安装孔24的头部27以及设置于头部27的下侧的锚状的卡合脚部28构成。并且,该卡夹25若卡合脚部28相对安装孔24伴随变形而被贯通,则贯通后恢复原来的锚状,如该图那样进行组装。图1~图3(b)的带1,在那样将卡夹25安装在安装孔24的状态下进行了图示。
环状体3具有内径与盖侧环状槽4c对应且在等分内周的部位突出设置的多个纵肋30,如图1~图3(b)所示,相对于环状槽4c相对转动自如地安装。另外,在环状体3的外周上通过接合部31设置有被卡合部32。该被卡合部32与卡合部20一起构成上述的分离预定部S·P即连接机构6。
即、被卡合部32具有:筒部33;设置于筒部内周的卡定突起34;以及设置于筒部33上的多个狭缝35。筒部33相对环状部3通过接合部31以规定的倾斜角而被一体化。在该例子中,筒部33入口比出口向上侧倾斜。该倾斜考虑带状部件2的另一端(安装孔24)的车身侧安装部位等而设定。卡定突起34在两侧的端面形状中,如图4(a)所示,筒部入口侧的端面为向入口侧逐渐变低的平缓的锥部34a,筒部出口侧的端面为比较锐角的锥部34b。各狭缝35是使筒部33(的卡定突起34)沿径向容易变形的部位,如图4(b)、(c)所示,设置成对置的状态,并且形成为从筒部入口侧过于通过卡定突起34的长度。换言之,各狭缝35是从插入卡合部20的插入开口侧延伸的槽,另外,相对筒部33沿卡合部20的插入方向设置。
另外,以上的被卡合部32,在卡合部20中的前端鼓出部21从筒部入口侧沿平缓的锥部34a被推压入,伴随筒部32借助于各狭缝35的扩径变形而通过卡定突起34,则通过筒部32恢复当初的形状而将卡合部20卡合在防脱状态,维持带状部件2相对环状体2的连接状态。另外,上述卡合若在带状部件2上拉拔方向的应力为规定值以上,则前端鼓出部21伴随筒部32借助于各狭缝35的扩径变形而脱离卡定突起34及锥部34a解除卡合,使环状体2与带状部件2分离。换言之,该连接机构6设定成,例如由于撞车事故等而使连接带1(带状部件2)的一端侧的车身侧对应部强制地脱落或者变形,随之带状部件2向打开方向拉伸盖4时,以比该盖4从安装状态向打开方向转动时的力小的力解除被卡合部32与卡合部20的卡合,带1分为环状体2与带状部件2两部分。
(动作)以上的带1例如在图1的状态下安装于车身10的对应部(外盖15或凹部附近部)。在该例子中,如图5及图6所示,带状部件2的另一端借助于卡夹5安装在附设于外盖15的内面的托架16等上。在该安装作业中,相对设置于托架16的安装孔17配合卡合脚部28而按压卡夹25。于是,带状部件2的另一端在卡合脚部28临时缩径的同时通过安装孔17,通过在通过后进行恢复从而卡合固定在安装孔17。因此,该带1借助于卡夹25通过一次操作而安装在车身侧。但是,带状部件2的另一端也可以取代卡夹25,而通过其他的夹具或焊接等安装在外盖15或凹部附近(例如,凹部11的内侧面)。
另外,盖4在借助于带1安装在外盖15的状态下,通过螺纹连接操作相对车体侧加油口12装卸。在该操作中,由于使环状体3相对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盖4(的环状槽4c),所以即使抓住操作部4a转动盖4,带状部件2也不会随着转动,由此与没有带1时同样能够操作盖4。另外,环状体3由于存在多个纵肋30而相对盖4减少滑动阻力变得容易自由转动。盖4若从加油口12被拆下,则以通过带1被悬挂于车身侧的状态支撑,由此能够消除遗失盖的担忧。
而且,在该结构中,因撞车事故等在车身10中,外盖15或其附近强制变形,例如如图6的单点划线所示,外盖15从打开状态进一步转动,则如上所述,带状部件侧卡合部的前端鼓出部21伴随借助于筒部32的各狭缝35的扩径变形脱离卡定突起34及锥部34a而解除卡合,带状部件2从环状体3分离。其结果,即使因撞车事故等使盖4通过带1受到向打开方向的负荷,带1也被分成两部分而使盖4与车身侧外盖15成为非连接状态。另外,在该结构中,即使带状部件2从环状体3解除卡合而被分离,也能够按照上述的要领将卡合部20再次卡合在被卡合部32而将带状部件2连接在环状体3上,因此能提高商品价值。
(变形例1和2)图7(a)和(b)是表示变更带状部件2相对以上的环状体3的连接角度的二个例子。还有,在各变形例中,在与上述方式相同的部件及部位上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即、图7(a)的结构是将带状部件2以与环状体外周大致平行地配置在环状体3上的方式连接的变形例1。总之,与上述方式相比,是将构成被卡合部32A的筒部33平行地设置于环状体3的外周的例子。该带1容易兼用于例如加油口配置于车身的左侧或右侧的两种类型。与此相对,图7(b)的结构与上述方式相比,是带状部件2相对环状体3以相反的倾斜状态连接的例子,构成被卡合部32B的筒部33相对环状体3使入口位于出口下侧地倾斜接合。这样,带状部件2与环状体3可以采用各种配置。
(变形例3)图8(a)和(b)表示将以上的带状部件2与环状体3形成为一体的例子。另外,即使在该变形例3中,与上述方式相同的部件及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即、在该带1中,通过注射成形模具将带状部件2与环状体3形成为一体。带状部件2的一端形成于连接片部24,并且该连接片部24相对设置于环状体3的外周的接合部31,通过断开部7而被连接一体化。断开部7是将连接连接片部24与接合部31的单侧部分通过两侧的狭缝36、36形成为宽度窄的结构,该部分最容易切断。
即使在以上的变形例3中,因撞车事故等在车体10中,外盖15或其附近强制变形,例如如图6的单点划线所示,若外盖15从打开状态进一步转动,则在断开部7被裁断,带状部件2从环状体3分离。其结果,即使因撞车事故等使盖4通过带1受到向打开方向的负荷,带1也被分成两部分而使盖4与车身侧外盖15成为非连接状态。
另外,作为其他结构,取代变形例3,如图8(a)的c部放大图所示,也可以在带状部件2的中途形成宽度窄地形成的分离预定部用断开部8也就是最容易切断的部分,或者如图8(b)的d部放大图所示,在环状体3的一部分上形成宽度窄地形成的分离预定部用断开部9也就是最容易切断的部分。
在以上的各结构中,如上所述,若盖4受到规定值以上的负荷,则在环状体3的安装部附近(外螺纹4b的上侧)分离为上下。在该分离时盖4的外螺纹4b也就是下侧部分在拧紧在加油口12(接管嘴)的状态下残留。换言之,作为以上结构的特征,关于相对盖4沿盖旋转方向施加的拉伸力,致力于通过连接机构6解除卡合而分离、或者通过兼作分离预定部S·P的断开部7~9而分离来进行对应,并且关于相对盖4沿盖轴向施加的拉伸力,致力于通过盖自身分离为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而能够对应。
另外,本发明只要具备权利要求书所特定的技术要素即可,细节根据需要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在此引用2007年8月21日提出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07-214990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并作为本发明说明书的公开而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