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差动电缆.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815601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8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11840.8

申请日:

2010.03.10

公开号:

CN102349116A

公开日:

2012.02.0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1B 11/00申请公布日:20120208|||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B 11/00申请日:20100310|||公开

IPC分类号:

H01B11/00; H01B7/08; H01B11/06

主分类号:

H01B11/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润工社

发明人:

下泽胜雄; 小田健; 新井修; 和田孝志; 久保雅人

地址:

日本茨城县

优先权:

2009.03.13 JP 2009-061119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代理人:

张鑫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高速差动电缆(1)中,两芯平行地配置有在内部导体(11)的外周设置有第一介质层(12)的信号线,在两芯信号线的外周设置有第二介质层(13),在位于第二介质层外侧的、两芯信号线的两侧,分别与信号线平行地配置有漏极线(14),在第二介质层和漏极线的外周沿纵向设置有外部导体(15),该外部导体(15)以绝缘侧为外侧,并以导体侧为内侧,在该外部导体的外周设置有套管(16),在配置有漏极线的第二介质层的外周部分,设置有漏极线用槽部(17),该漏极线用槽部(17)至少能与漏极线的圆周的一部分相嵌合。由此,由于能高精度地对称配置信号线和漏极线,因此,能使信号线的两芯具有良好的电气平衡,从而能获得优异的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另外,由于沿纵向设置有外部导体,因此,能防止在高频区域内发生衰减量的损失。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高速差动电缆, 其特征在于, 两芯平行地配置有在内部导体的外周设置有第一介质层的信号线, 在所述两芯的信号 线的外周设置有第二介质层, 在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外侧的、 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两侧, 分 别与所述信号线平行地配置有漏极线, 在所述第二介质层和所述漏极线的外周沿纵向设置 有外部导体, 所述外部导体以绝缘侧为外侧, 并以导体侧为内侧, 在该外部导体的外周设置 有套管, 在配置有所述漏极线的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外周部分, 设置有漏极线用槽部, 该漏极 线用槽部至少能与所述漏极线的圆周的一部分相嵌合。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速差动电缆,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漏极线用槽部设置成使所嵌合的所述漏极线的中心轴位于连接所述两芯的信 号线的中心轴的直线的延长线上。

说明书


高速差动电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两芯的信号线来对信号进行差动传输的高速差动电缆。背景技术 当前, 作为在以高比特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使用的传输线路, 有高速差动 电缆。这样的高速差动电缆如日本专利特开 2002-358841 号公报所示, 在该日本专利特开 2002-358841 号公报中, 揭示了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高速差动电缆 : 即, 在内部导体的外周 设置绝缘体层 ( 介质层 ) 以作为信号线, 将该信号线以两芯平行排列, 在其两个外侧配置漏 极线, 保持扁平四芯结构, 并在金属面内侧沿纵向或呈螺旋状地卷绕铝塑复合包带, 以形成 外部导体, 在该外部导体的外周设置套管。 根据该高速差动电缆, 由于采用了将漏极线配置 于两芯的信号线两侧的扁平四芯结构, 因此, 电缆的弯曲性自由度较大, 且装配性也较好, 因此, 电缆的操作性优异, 而且, 若从信号线两芯的相对接地的电气平衡度来看, 则能获得 良好的传输特性而较为理想, 但在实际制造这样的扁平四芯结构的差动电缆时, 配置于信 号线的两个外侧的各漏极线会从连接这些线的直线上偏离而发生移动, 从而极难将信号线 和漏极线置于平衡且呈平坦状的位置上。其结果是, 存在以下问题 : 即, 会因从直线上偏离 而发生移动的漏极线而失去电气平衡, 从而特性阻抗等电气特性会发生劣化。 另外, 在将用 于形成外部导体的铝塑复合包带呈螺旋状地进行卷绕的情况下, 在高频区域内, 会发生衰 减量的急剧下降 ( 所谓的损失 ( 脱落 ))。此外, 在该日本专利特开 2002-358841 号公报所 揭示的高速差动电缆中, 由于外部导体并不完全是导体, 因此, 两芯的信号线之间存在电位 差的导体电位会被感应到外部导体上而产生电位差, 其结果是, 由于在外部导体上有电流 流过, 从而会造成损耗, 因此, 会大幅降低衰减量。 另外, 当绝缘体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存在差 异时, 时滞会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的各种问题, 根据本发明人所持续进行的钻研、 研究、 和开发的结 果, 找出了一种高速差动电缆的结构, 从而终于完成了本发明, 所述高速差动电缆能利用扁 平四芯结构来维持电缆的操作性, 且能防止高频区域内的发生衰减量的损失, 并抑制伴随 频率增加而产生的衰减量的降低, 从而能减小时滞, 抑制特性阻抗等的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传输特性优异、 且电缆的 操作性优良的、 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优异的高速差动电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高速差动电缆的特征在于, 在该高速差动电缆中, 两 芯平行地配置有在内部导体的外周设置有第一介质层的信号线, 在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外 周设置有第二介质层, 在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外侧的、 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两侧, 分别与所 述信号线平行地配置有漏极线, 在所述第二介质层和所述漏极线的外周沿纵向设置有外 部导体, 所述外部导体以绝缘侧为外侧, 并以导体侧为内侧, 在该外部导体的外周设置有套 管, 在配置有所述漏极线的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外周部分, 设置有漏极线用槽部, 该漏极线用槽部至少能与所述漏极线的圆周的一部分相嵌合。
     由此, 由于能高精度地对称配置信号线和漏极线, 因此, 能使信号线的两芯具有良 好的电气平衡, 从而能获得优异的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另外, 由于沿纵向设置有外部导 体, 因此, 能防止在高频区域内发生衰减量的损失。另外, 由于两芯的信号线被第二介质层 所覆盖, 且漏极线与外部导体层内侧的导体侧相接触, 因此, 两芯的信号线之间的具有电位 差的导体电位不会感应到外部导体上, 其结果是, 能抑制产生于外部导体上的电流以减小 损耗, 从而能抑制衰减量的降低。 此外, 能提高成对的内部导体的耦合度, 从而能减小时滞。 另外, 由于将漏极线配置于两芯的信号线的两侧, 因此, 电缆的操作性优异, 从而能提高布 线操作的效率。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漏极线用槽部设置成使所嵌合的所述漏极线的 中心轴位于连接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中心轴的直线的延长线上。由此, 由于能更高精度地 对称配置信号线和漏极线, 因此, 能使信号线的两芯具有更良好的电气平衡, 从而能获得优 异的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 附图说明
     图 1 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速差动电缆的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图。 图 2 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的频率与衰减量之间的关系的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所涉及的发明, 另外, 实施方式中所说 明的特征的组合未必全都是本发明的成立所必须的。
     图 1 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速差动电缆的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图。该高 速差动电缆 1 中, 两芯平行地配置有在中心导体 11( 内部导体 ) 的外周形成有第一介质层 12 的信号线 10, 在两芯的信号线 10 的外周形成有第二介质层 13。在形成该第二介质层 13 时, 在位于第二介质层 13 的外侧的、 两芯的信号线 10 的两侧, 形成有漏极线用槽部 17, 该漏 极线用槽部 17 至少能与漏极线 14 的圆周的一部分相嵌合。形成该漏极线用槽部 17, 使所 嵌合的漏极线 14 的中心轴 14C 位于连接两芯的信号线 10 的中心轴 10C 的直线 L 的延长线 上。将漏极线 14 平行地配置在该漏极线用槽部 17 内, 在第二介质层 13 和漏极线 14 的外 周形成后述的屏蔽层 ( 外部导体层 )15, 该屏蔽层 15 以其绝缘侧为外侧, 并以导体侧为内 侧。然后, 采用在屏蔽层 15 的外周形成护套 ( 套管 )16 的结构。
     中心导体 11 例如可以使用镀银软铜线。 对于第一介质层 12, 例如可以使用多孔聚 四氟乙烯 (EPTFE)、 及发泡的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FEP) 等氟树脂。对于第二介质 层 13, 例如可以使用发泡的 FEP 等氟树脂。对于漏极线 14, 例如可以使用镀银软铜线。对 于屏蔽层 15, 可以使用 ALPET、 即将铝箔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隔着作为粘接层的 聚氯乙烯 (PVC) 进行层叠而形成为包带状的金属化包带。在位于导体侧的铝面 15b 与第二 介质层 13 和漏极线 14 相接触的状态下, 将屏蔽层 15 沿纵向设置于第二介质层 13 和漏极 线 14 的外周, 以包围第二介质层 13 和漏极线 14( 形成所谓的烟卷状 )。对于护套 16, 例如 可以使用聚酯 (PE)。
     利用以下步骤, 来制作具有这样的结构的高速差动电缆 1。首先, 在一根中心导体11 的外周卷绕 EPTFE 的包带, 以制作形成有第一介质层 12 的单线的信号线 10。当然, 也可 以用挤压机 ( 未图示 ) 挤压介质, 从而形成该第一介质层 12。接着, 平行地配置两根信号 线 10, 使第一介质层 12 沿轴向相接触, 用挤压机挤压介质并进行覆盖, 以包围两芯的信号 线 10 的第一介质层 12 的外周, 从而形成具有漏极线用槽部 17 的第二介质层 13。然后, 将 漏极线 14 配置于漏极线用槽部 17 内, 以 PET 面 15a 为外侧, 以铝面 15b 为内侧, 将金属化 包带沿纵向进行卷绕 ( 形成烟卷状 ), 以包围第二介质层 13 和漏极线 14 的外周, 从而形成 屏蔽层 15。最后, 在屏蔽层 15 的外周卷绕绝缘包带, 或用挤压机挤压绝缘体以覆盖屏蔽层 15 的外周, 从而形成护套 16。通过以上步骤, 完成高速差动电缆 1。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高速差动电缆 1, 由于能高精度地对称配置信号线 10 和 漏极线 14, 因此, 能使信号线 10 的两芯具有良好的电气平衡, 从而能获得优异的电气特性 和传输特性。另外, 由于沿纵向设置有屏蔽层 15, 因此, 能防止在高频区域内发生衰减量的 损失。另外, 两芯的信号线 10 被第二介质层 13 所覆盖, 漏极线 14 与屏蔽层 15 内侧的铝面 15b 相接触。因此, 由于两芯的信号线 10 之间的具有电位差的导体电位不会感应到屏蔽层 15 上, 因此, 能抑制产生于屏蔽层 15 上的电流以减小损耗, 从而能抑制衰减量的降低。此 外, 能提高成对的中心导体 11 的耦合度, 从而能减小时滞。另外, 由于漏极线 14 配置于两 芯的信号线 10 的两侧, 因此, 电缆的弯曲性自由度较大, 且装配性也较好, 因而, 电缆的操 作性优异, 从而能提高布线操作的效率。
     接着, 制作本实施方式的高速差动电缆 1 作为实施例 1、 2, 并制作现有的高速差动 电缆作为比较例, 由于对它们的衰减量和时滞进行了测定, 因此, 参照图 2, 对这些测定结果 进行说明。这里, 如下所述那样制作用于测定的、 实施例 1 的高速差动电缆 1。准备外径为 0.511mm 的镀银软铜线作为中心导体 11, 在该中心导体 11 的外周卷绕多孔 PTFE 的包带, 使 外径成为 0.9mm, 以形成第一介质层 12, 从而制成信号线 10。平行地配置两根信号线 10, 使 第一介质层 12 沿轴向相接触, 覆盖发泡的 FEP, 以包围两根信号线 10 的第一介质层 12 的外 周, 使厚度成为 0.45mm, 从而形成第二介质层 13。
     然后, 将外径为 0.254mm 的镀银软铜线作为漏极线 14 而平行地配置于漏极线用槽 部 17 内, 沿纵向卷绕 ALPET, 使得铝面 15b 紧贴, 以包围第二介质层 13 和漏极线 14 的外周, 从而形成屏蔽层 15, 所述 ALPET 通过将厚度为 10μm 的铝箔和厚度为 12μm 的 PET 隔着厚 度为 2 ~ 3μm 的 PVC( 粘接层 ) 进行层叠而形成。最后, 卷绕厚度为 0.008mm 的 PE 包带, 以包围屏蔽层 15 的外周, 从而形成护套 16。另外, 用于测定的实施例 2 的高速差动电缆 1 的第一介质层 12 由发泡的 FEP 所形成, 其第二介质层 13 的厚度形成为 0.5mm, 除以上两点 以外, 实施例 2 的高速差动电缆 1 的结构与实施例 1 的高速差动电缆 1 相同。
     另一方面, 如下所述那样制作用于测定的、 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准备外径为 0.511mm 的镀银软铜线作为中心导体, 在该中心导体的外周卷绕多孔 PTFE 的包带, 使外径 成为 1.25mm, 以形成介质层, 从而制成信号线。平行地配置两根信号线, 使介质层沿轴向相 接触, 将 ALPET 卷绕成螺旋状 ( 形成所谓的盘旋卷绕状 ), 使得 PET 面紧贴, 以包围两根信 号线的介质层的外周, 从而形成屏蔽层, 所述 ALPET 通过将厚度为 10μm 的铝箔和厚度为 12μm 的 PET 隔着厚度为 2 ~ 3μm 的 PVC( 粘接层 ) 进行层叠而形成。 将外径为 0.254mm 的 镀银软铜线作为漏极线而平行地配置于位于屏蔽层外侧的、 信号线的一侧, 最后, 覆盖 FEP, 以包围屏蔽层和漏极线的外周, 使厚度成为 0.05mm, 从而形成护套。图 2 是表示对于实施例 1、 2 的高速差动电缆 1 和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 使频率 (GHz) 在 0 ~ 20GHz 内变化时的衰减量 (dB/m) 的变化的图。由图 2 可知, 在比较例的高速 差动电缆中, 在频率为 11 ~ 16GHz 的范围内发生了损失, 与此不同的是, 在实施例 1、 2 的高 速差动电缆 1 中, 能防止发生损失。
     另外, 例如当频率为 1.0GHz、 2.0GHz、 3.125GHz、 5.0GHz、 6.0GHz 时, 比较例的高 速 差 动 电 缆 的 衰 减 量 为 0.757dB/m、 1.001dB/m、 1.221dB/m、 1.653dB/m、 1.845dB/m, 与此 不同的是, 实施例 1 的高速差动电缆 1 的衰减量成为 0.603dB/m、 0.732dB/m、 0.887dB/m、 1.164dB/m、 1.311dB/m, 实施例 2 的高速差动电缆 1 的衰减量成为 0.586dB/m、 0.758dB/m、 0.967dB/m、 1.262dB/m、 1.389dB/m, 与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的衰减量相比, 实施例 1、 2的 高速差动电缆 1 能抑制衰减量的降低。另外, 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的时滞为 9.0ps/10m, 与此不同的是, 实施例 1 的高速差动电缆 1 能将时滞减小为 2ps/10m。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高速差动电缆可以适用于以高比特率进行长距离的数据传输的设备, 例 如可以适用于计算机、 计算装置、 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 此外, 也可以适用于汽车、 飞机等的 控制电路。

高速差动电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速差动电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速差动电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速差动电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差动电缆.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49116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8CN102349116ACN102349116A21申请号201080011840822申请日20100310200906111920090313JPH01B11/00200601H01B7/08200601H01B11/06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润工社地址日本茨城县72发明人下泽胜雄小田健新井修和田孝志久保雅人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代理人张鑫54发明名称高速差动电缆57摘要在高速差动电缆1中,两芯平行地配置有在内部导体11的外周设置有第一介质层12的信号线,在两芯信号线的外周设置有第二介。

2、质层13,在位于第二介质层外侧的、两芯信号线的两侧,分别与信号线平行地配置有漏极线14,在第二介质层和漏极线的外周沿纵向设置有外部导体15,该外部导体15以绝缘侧为外侧,并以导体侧为内侧,在该外部导体的外周设置有套管16,在配置有漏极线的第二介质层的外周部分,设置有漏极线用槽部17,该漏极线用槽部17至少能与漏极线的圆周的一部分相嵌合。由此,由于能高精度地对称配置信号线和漏极线,因此,能使信号线的两芯具有良好的电气平衡,从而能获得优异的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另外,由于沿纵向设置有外部导体,因此,能防止在高频区域内发生衰减量的损失。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1090986PC。

3、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0/05447620100310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104203JA20100916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CN102349135A1/1页21一种高速差动电缆,其特征在于,两芯平行地配置有在内部导体的外周设置有第一介质层的信号线,在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外周设置有第二介质层,在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外侧的、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信号线平行地配置有漏极线,在所述第二介质层和所述漏极线的外周沿纵向设置有外部导体,所述外部导体以绝缘侧为外侧,并以导体侧为内侧,在该外部导体的。

4、外周设置有套管,在配置有所述漏极线的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外周部分,设置有漏极线用槽部,该漏极线用槽部至少能与所述漏极线的圆周的一部分相嵌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差动电缆,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漏极线用槽部设置成使所嵌合的所述漏极线的中心轴位于连接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中心轴的直线的延长线上。权利要求书CN102349116ACN102349135A1/4页3高速差动电缆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使用两芯的信号线来对信号进行差动传输的高速差动电缆。背景技术0002当前,作为在以高比特率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使用的传输线路,有高速差动电缆。这样的高速差动电缆如日本专利特开2002358841号公报所示,在。

5、该日本专利特开2002358841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高速差动电缆即,在内部导体的外周设置绝缘体层介质层以作为信号线,将该信号线以两芯平行排列,在其两个外侧配置漏极线,保持扁平四芯结构,并在金属面内侧沿纵向或呈螺旋状地卷绕铝塑复合包带,以形成外部导体,在该外部导体的外周设置套管。根据该高速差动电缆,由于采用了将漏极线配置于两芯的信号线两侧的扁平四芯结构,因此,电缆的弯曲性自由度较大,且装配性也较好,因此,电缆的操作性优异,而且,若从信号线两芯的相对接地的电气平衡度来看,则能获得良好的传输特性而较为理想,但在实际制造这样的扁平四芯结构的差动电缆时,配置于信号线的两个外侧的各漏极线会。

6、从连接这些线的直线上偏离而发生移动,从而极难将信号线和漏极线置于平衡且呈平坦状的位置上。其结果是,存在以下问题即,会因从直线上偏离而发生移动的漏极线而失去电气平衡,从而特性阻抗等电气特性会发生劣化。另外,在将用于形成外部导体的铝塑复合包带呈螺旋状地进行卷绕的情况下,在高频区域内,会发生衰减量的急剧下降所谓的损失脱落。此外,在该日本专利特开2002358841号公报所揭示的高速差动电缆中,由于外部导体并不完全是导体,因此,两芯的信号线之间存在电位差的导体电位会被感应到外部导体上而产生电位差,其结果是,由于在外部导体上有电流流过,从而会造成损耗,因此,会大幅降低衰减量。另外,当绝缘体层的相对介电常。

7、数存在差异时,时滞会增大。0003为了解决上述的各种问题,根据本发明人所持续进行的钻研、研究、和开发的结果,找出了一种高速差动电缆的结构,从而终于完成了本发明,所述高速差动电缆能利用扁平四芯结构来维持电缆的操作性,且能防止高频区域内的发生衰减量的损失,并抑制伴随频率增加而产生的衰减量的降低,从而能减小时滞,抑制特性阻抗等的劣化。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特性优异、且电缆的操作性优良的、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优异的高速差动电缆。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高速差动电缆的特征在于,在该高速差动电缆中,两芯平行地配置有在内部导体的外周设置有第一介质层的信。

8、号线,在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外周设置有第二介质层,在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外侧的、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信号线平行地配置有漏极线,在所述第二介质层和所述漏极线的外周沿纵向设置有外部导体,所述外部导体以绝缘侧为外侧,并以导体侧为内侧,在该外部导体的外周设置有套管,在配置有所述漏极线的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外周部分,设置有漏极线用槽部,该漏极线用说明书CN102349116ACN102349135A2/4页4槽部至少能与所述漏极线的圆周的一部分相嵌合。0006由此,由于能高精度地对称配置信号线和漏极线,因此,能使信号线的两芯具有良好的电气平衡,从而能获得优异的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另外,由于沿纵向设。

9、置有外部导体,因此,能防止在高频区域内发生衰减量的损失。另外,由于两芯的信号线被第二介质层所覆盖,且漏极线与外部导体层内侧的导体侧相接触,因此,两芯的信号线之间的具有电位差的导体电位不会感应到外部导体上,其结果是,能抑制产生于外部导体上的电流以减小损耗,从而能抑制衰减量的降低。此外,能提高成对的内部导体的耦合度,从而能减小时滞。另外,由于将漏极线配置于两芯的信号线的两侧,因此,电缆的操作性优异,从而能提高布线操作的效率。0007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所述漏极线用槽部设置成使所嵌合的所述漏极线的中心轴位于连接所述两芯的信号线的中心轴的直线的延长线上。由此,由于能更高精度地对称配置信号线和漏极。

10、线,因此,能使信号线的两芯具有更良好的电气平衡,从而能获得优异的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附图说明0008图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速差动电缆的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图。0009图2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的频率与衰减量之间的关系的图。具体实施方式0010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所涉及的发明,另外,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组合未必全都是本发明的成立所必须的。0011图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速差动电缆的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图。该高速差动电缆1中,两芯平行地配置有在中心导体11内部导体的外周形成有第一介质层12的信号线10,在两芯的信号线10的外周形成有第二介质层13。在形。

11、成该第二介质层13时,在位于第二介质层13的外侧的、两芯的信号线10的两侧,形成有漏极线用槽部17,该漏极线用槽部17至少能与漏极线14的圆周的一部分相嵌合。形成该漏极线用槽部17,使所嵌合的漏极线14的中心轴14C位于连接两芯的信号线10的中心轴10C的直线L的延长线上。将漏极线14平行地配置在该漏极线用槽部17内,在第二介质层13和漏极线14的外周形成后述的屏蔽层外部导体层15,该屏蔽层15以其绝缘侧为外侧,并以导体侧为内侧。然后,采用在屏蔽层15的外周形成护套套管16的结构。0012中心导体11例如可以使用镀银软铜线。对于第一介质层12,例如可以使用多孔聚四氟乙烯EPTFE、及发泡的四氟。

12、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等氟树脂。对于第二介质层13,例如可以使用发泡的FEP等氟树脂。对于漏极线14,例如可以使用镀银软铜线。对于屏蔽层15,可以使用ALPET、即将铝箔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隔着作为粘接层的聚氯乙烯PVC进行层叠而形成为包带状的金属化包带。在位于导体侧的铝面15B与第二介质层13和漏极线14相接触的状态下,将屏蔽层15沿纵向设置于第二介质层13和漏极线14的外周,以包围第二介质层13和漏极线14形成所谓的烟卷状。对于护套16,例如可以使用聚酯PE。0013利用以下步骤,来制作具有这样的结构的高速差动电缆1。首先,在一根中心导体说明书CN102349116ACN1023。

13、49135A3/4页511的外周卷绕EPTFE的包带,以制作形成有第一介质层12的单线的信号线10。当然,也可以用挤压机未图示挤压介质,从而形成该第一介质层12。接着,平行地配置两根信号线10,使第一介质层12沿轴向相接触,用挤压机挤压介质并进行覆盖,以包围两芯的信号线10的第一介质层12的外周,从而形成具有漏极线用槽部17的第二介质层13。然后,将漏极线14配置于漏极线用槽部17内,以PET面15A为外侧,以铝面15B为内侧,将金属化包带沿纵向进行卷绕形成烟卷状,以包围第二介质层13和漏极线14的外周,从而形成屏蔽层15。最后,在屏蔽层15的外周卷绕绝缘包带,或用挤压机挤压绝缘体以覆盖屏蔽层。

14、15的外周,从而形成护套16。通过以上步骤,完成高速差动电缆1。0014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高速差动电缆1,由于能高精度地对称配置信号线10和漏极线14,因此,能使信号线10的两芯具有良好的电气平衡,从而能获得优异的电气特性和传输特性。另外,由于沿纵向设置有屏蔽层15,因此,能防止在高频区域内发生衰减量的损失。另外,两芯的信号线10被第二介质层13所覆盖,漏极线14与屏蔽层15内侧的铝面15B相接触。因此,由于两芯的信号线10之间的具有电位差的导体电位不会感应到屏蔽层15上,因此,能抑制产生于屏蔽层15上的电流以减小损耗,从而能抑制衰减量的降低。此外,能提高成对的中心导体11的耦合度,从而能。

15、减小时滞。另外,由于漏极线14配置于两芯的信号线10的两侧,因此,电缆的弯曲性自由度较大,且装配性也较好,因而,电缆的操作性优异,从而能提高布线操作的效率。0015接着,制作本实施方式的高速差动电缆1作为实施例1、2,并制作现有的高速差动电缆作为比较例,由于对它们的衰减量和时滞进行了测定,因此,参照图2,对这些测定结果进行说明。这里,如下所述那样制作用于测定的、实施例1的高速差动电缆1。准备外径为0511MM的镀银软铜线作为中心导体11,在该中心导体11的外周卷绕多孔PTFE的包带,使外径成为09MM,以形成第一介质层12,从而制成信号线10。平行地配置两根信号线10,使第一介质层12沿轴向相。

16、接触,覆盖发泡的FEP,以包围两根信号线10的第一介质层12的外周,使厚度成为045MM,从而形成第二介质层13。0016然后,将外径为0254MM的镀银软铜线作为漏极线14而平行地配置于漏极线用槽部17内,沿纵向卷绕ALPET,使得铝面15B紧贴,以包围第二介质层13和漏极线14的外周,从而形成屏蔽层15,所述ALPET通过将厚度为10M的铝箔和厚度为12M的PET隔着厚度为23M的PVC粘接层进行层叠而形成。最后,卷绕厚度为0008MM的PE包带,以包围屏蔽层15的外周,从而形成护套16。另外,用于测定的实施例2的高速差动电缆1的第一介质层12由发泡的FEP所形成,其第二介质层13的厚度形。

17、成为05MM,除以上两点以外,实施例2的高速差动电缆1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高速差动电缆1相同。0017另一方面,如下所述那样制作用于测定的、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准备外径为0511MM的镀银软铜线作为中心导体,在该中心导体的外周卷绕多孔PTFE的包带,使外径成为125MM,以形成介质层,从而制成信号线。平行地配置两根信号线,使介质层沿轴向相接触,将ALPET卷绕成螺旋状形成所谓的盘旋卷绕状,使得PET面紧贴,以包围两根信号线的介质层的外周,从而形成屏蔽层,所述ALPET通过将厚度为10M的铝箔和厚度为12M的PET隔着厚度为23M的PVC粘接层进行层叠而形成。将外径为0254MM的镀银软铜线作为。

18、漏极线而平行地配置于位于屏蔽层外侧的、信号线的一侧,最后,覆盖FEP,以包围屏蔽层和漏极线的外周,使厚度成为005MM,从而形成护套。说明书CN102349116ACN102349135A4/4页60018图2是表示对于实施例1、2的高速差动电缆1和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使频率GHZ在020GHZ内变化时的衰减量DB/M的变化的图。由图2可知,在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中,在频率为1116GHZ的范围内发生了损失,与此不同的是,在实施例1、2的高速差动电缆1中,能防止发生损失。0019另外,例如当频率为10GHZ、20GHZ、3125GHZ、50GHZ、60GHZ时,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的衰减量为。

19、0757DB/M、1001DB/M、1221DB/M、1653DB/M、1845DB/M,与此不同的是,实施例1的高速差动电缆1的衰减量成为0603DB/M、0732DB/M、0887DB/M、1164DB/M、1311DB/M,实施例2的高速差动电缆1的衰减量成为0586DB/M、0758DB/M、0967DB/M、1262DB/M、1389DB/M,与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的衰减量相比,实施例1、2的高速差动电缆1能抑制衰减量的降低。另外,比较例的高速差动电缆的时滞为90PS/10M,与此不同的是,实施例1的高速差动电缆1能将时滞减小为2PS/10M。0020工业上的实用性0021本发明的高速差动电缆可以适用于以高比特率进行长距离的数据传输的设备,例如可以适用于计算机、计算装置、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此外,也可以适用于汽车、飞机等的控制电路。说明书CN102349116ACN102349135A1/2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49116ACN102349135A2/2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49116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