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805564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86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50585.1

申请日:

2009.12.16

公开号:

CN102101532A

公开日:

2011.06.2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4G 1/00申请公布日:20110622|||公开|||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B64G 1/00收件人:林茂森文件名称: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

IPC分类号:

B64G1/00

主分类号:

B64G1/00

申请人:

林茂森

发明人:

林茂森

地址:

116013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桃源街幸福巷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是由:隔热壳体、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航控动力系统、冷能制水发电装置、中层经济舱、顶层公务舱及自控装置组合构成。该飞行器利用液氮一次性加注在闭路循环中温差、压差交换中永远获得动力、电力、水。解决人类一切困境,交通所耗的巨资,终止对良田和原始生态的破坏。给全球化的世界再插上理想的臂膀,自由地翱翔或居住在在地球与宇宙之中,彻底摆脱地震给人类生命带来的危害。

权利要求书

1: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其特征在于 : 是由壳体 (01)、 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航控动力系统、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中层经济舱 (04)、 顶层公务舱 (06) 及自控 装置 (020) 组合构成。 所述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壳体 (01) 是由 : 公知的飞机、 航天器壳体材料和制造方 法制成各种流线型体的壳体。 所述的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是由 : 安装在壳体 (01) 顶部周边的多个紧急 救生伞舱、 舱底弹射器、 舱内串联的巨型救生伞组和壳体 (01) 下方的飞行器的液压起落架 (040) 构成。 所述的航控动力系统、 是由 : 驱动升降系统、 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构成。 所述的驱动升降系统是由 : 伞形吸气叶轮组 (08)、 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磁悬浮电机 (010) 和固定支架 (09) 构成 ; 所述的伞形吸气叶轮组 (08) 是安装在壳体 (01) 的上顶部中心位置的, 是由伞形中心 方型轴孔 (012) 外围直立连接按需所致四十五度斜角辐射向外与伞形吸气叶轮外环连接 叶片、 叶片外轮构成的伞形吸气叶轮组 (08)。 所述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是与两侧的固定支架 (09) 由螺栓紧 固相连的, 内装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上、 下各设轴孔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 所述的对合在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中的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是 顶端为由螺帽紧 (014) 固相连的紧固螺纹柱 (013), 螺纹柱下为方型套轴, 在轴中上端和 下末端各有一个球型磁悬浮球体, 在末端球体底端设方型轴孔 (016) 的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所述的磁悬浮电机 (010), 是固定在固定支架 (09) 下方, 由顶部的方型轴 (017) 套插 在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底端的方型轴孔 (016) 相连、 由自控装置控制的所有多个冷能制 水发电装置 (06) 中的蜗牛式磁悬浮七轮发电一体机 (117) 所发电力供电的磁悬浮电机 (010) ; 所述的固定支架 (09), 是下部固定在弧形高压气舱下部 (07), 上部与驱动升降系统的 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和磁悬浮电机 (010) 由螺栓紧固的支架 (09)。 所述的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是由 : 进风管柱 (018)、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构成 ; 所述的进风管柱 (018), 上入口为由多个多边形直立斗式进风管围成的环形管口、 下出 口为向外弯伸出的管出口 ; 其中进风管柱上 (018) 入口, 是与固定在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底端中心下弧形高 压 气舱 (07) 底部出气孔相连的进风管柱 (018) 上入风口 ; 其中进风管柱 (018) 向外弯伸出下出口, 是与固定在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底端中心底 部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侧面入口相连的进风管柱 (018) 向外弯 伸出下出口 ;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是由八段管组合及在 C 型内圆形环管两端异型操控上 下壳体 (033)、 (034) 构成 ; 其中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八段管中组合内, 每段管中设一个喷气口, 在管中还设 一条垂直于管内顶部的滑道和另外两条滑道设在管内侧各六十度角处, 在管内构成对称的 2 三条滑道 (021) ;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底部喷气口穿透底部隔热壳体 (01) 向下设八个喷气 口; 其中四个垂直向下的是起降喷气口 (05)、 四个固定在隔热壳体底部滚动转向外套中的 弯管是飞行转向喷气口 (04)。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中设一根分别固定四组起降滑板 (027)、 两组飞行转向 滑板 (028A)、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028B) 的通轴 (024) ; 所述的滑板组是由两组为一组的通轴外套上紧固各向上垂直伸出带弹簧的支腿插口 (026) 与顶部长条弧形带滑槽的滑板 (025) 两端固定柱套接, 两组轴套 (023) 两侧六十度角 各伸出带弹簧的两组支腿插口 (026) 分别与四个起降滑板 (027)、 两组飞行滑板 (028A)、 两 组飞行滑板 (028B) 的各两段四个支柱套插 (029) 组成 ; 其中所述的滑板底部为弧形两边向下有三角滑槽、 其中所述的四个起降滑板 (027) 是整板密封的滑板 ; 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 (028A) 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前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 ; 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 (028B) 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后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 ; 其中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两端的异型操控上下组合的壳体 (033)、 (034) 内 设有与内设弧型齿条 (030)、 换向电机带驱动齿轮 (031) 电机 (032) ; 其中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内的弧型通轴 (024) 两端与一根固定在 C 型内圆形 环管 (03) 两端相连的异型操控上下壳体 (033)、 (034) 内滑动槽内齿口向上的弧形齿条 (030) 两端连接, 弧形齿条与固定在异型操控上下壳体 (033)、 (034) 内滑动槽上方的换向 电机 (032) 的驱动齿轮齿 (031) 间滚动吻合。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是 : 气液交换装置 (33)、 A、 B 两个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 体机 A(30)、 (138)、 安全阀 (37)、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136)、 (131)、 活塞大口径高速送 风泵 (150)、 活塞注液泵 A、 B 组 (121)、 (106)、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 装置、 多个活塞增压泵组 (100)、 (96)、 (84)、 (74)、 (67)、 (49)、 (40)、 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和自控装置 (020) 及隔 热管路构成 ; 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是上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圆柱型上、 下带球顶, 外作隔热处 理的 : 上部一个交换罐 (33) 和下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由管路连接构成。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上部的为 : 交换罐 (33), 在交换罐 (33) 顶部设两个通孔 (28)、 (32)、 底部设三个通孔 (18)、 (21)、 (22) ; 其中交换罐 (33) 内设 : 各与顶部、 底部通孔穿通的交换盘管 (34) 的上入口 (32) 和下 出口 (21) ; 其中交换罐 (33) 顶部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28), 是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入口 (29) 相连的高压出口 (28) ; 是内与罐内交换盘管 (34) 上部的 其中交换罐 (33) 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32, 高压气入口, 外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152) 控 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 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出气口 31 相并连的高压入口 32 ; 其中交换罐 (33) 底部中心的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21), 是内与交换罐 (33) 内交换 3 盘管 (34) 下部的出口相连, 交换罐 (33) 外下部, 各由电磁阀 (19)、 (20) 控制分别与底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 内与交替罐 (13)、 (27) 内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上 部入口相连的高压入口 21 ; 其中交换罐 (33) 底部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通孔均为两个高压入口 (18)、 (22), 是与底部 A、 B 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由单向阀 (17)、 (23) 控制的高压出口相连的两个高压入 口 (18)、 (22) ;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是由耐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交换 盘管 (34) ;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上入口穿经交换罐 (33) 顶部与蜗牛式磁悬浮气 轮发电一体机 A(30)、 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相并连的上入 口;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下出口穿经交换罐 (33) 体底部各由电磁阀 (17)、 (23) 控制分别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高压其入口 (16)、 (24) 相连的下出 口。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下部为 :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在 A、 B 两个交替 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设三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外侧各设两各 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中心各设一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设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中心的通孔为高压出口 (16)、 (24), 是各 由单向阀 (17)、 (23) 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高压其入口 (18)、 (22) 相连的高 压出口 (16)、 (24)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是各由电磁阀 (19)、 (20) 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中心的高压出口 (21) 相连的高压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的第三个通孔为出气口, 是个各由电磁阀 (15)、 (25) 控制与安全阀 (37) 的高压出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 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出口 (57)、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49)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并 连的出气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外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通孔为低压液氮出口 (7)、 (4) 和入口 (6)、 (9), 是内与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内下部的低压液氮出口相连, 在 交替罐 (13)、 (27) 底外侧是各由单向阀 (8)、 (5) 控制经与相对的交替罐 (13)、 (27) 内下 侧相通的低压液氮出口 (7)、 (4) 和入口 (6)、 (9)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的第三个通孔为排液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2), 是由截止阀 (10)、 (3) 控制的注液入口、 排污阀 (11)、 (3) 控制的排液出口、 各由 单向阀 (153)、 (154) 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由单向阀 (116)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7) 相并连的排液、 注液并连的出入 口 (12)、 (1) 和一端与出入口 (12)、 (2) 相连, 另一端由单向阀 (158)、 (159) 控制并连后,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由电磁阀控制的 (119) 活塞注液泵 B 组底 部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相并连的液氮出口。 4 在 A 交替液化罐 (13) 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之 间的管段中并连着 : 由电磁阀 (157) 控制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的液氮入口和由电磁阀 (158) 控制的其中并连着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高压液氮总出 口 (112) 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是由耐低温、 耐 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上入口,是经 罐体 (13)、 (27) 顶部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分别由单向阀 (19)、 (20) 控制的高压出 口 (21) 相连的上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下低压液氮出 口 (7)、 (4), 是穿经罐体 (13)、 (27) 侧底的外部分别由单向阀 (8)、 (5) 控制与相对的交替 液化罐 (13)、 (27) 内下部相通的下低压液氮出口 (7)、 (4)。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是由 : 蜗牛式气轮机的高压入口 (29)、 高 压出口 (31) 和磁悬浮发电机构成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入口 (29), 是与交换罐 (33) 顶 部的高压出口 (28) 相连的高压入口 (29)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是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 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并连交换罐 (33) 内热交换盘管 (34) 上部高压入口 相并连的高压出口 (31)。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是作隔热处理的, 出口端为单向阀 (35) 控制、 入口端为 电磁阀 (157)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155)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和由电磁阀 (156)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9) 并连后连接 在 A 交替液化罐 (13) 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 段中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口端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是 与交换罐 (33) 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32)、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 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的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并 连的高压气出口。 所述的安全阀 (37) 的高压入口是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 口、 交换罐 (33) 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32)、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 动供汽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并连的安全阀 (37) 高压入口 ; 所述的安全阀 (37) 的高压出口是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由电磁阀 (15)、 (25) 控制的出气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 压氮气出口 (57)、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49)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并连的高压出口 ;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泵体 ((A08)) 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 (A012) 等构成。 5 其中所述的泵体 ((A08)),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 泵体 ((A08))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中 : 顶部高压腔通孔 (A05)、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A014)、 中 下部串气腔通孔 (A016)、 底部压注通孔 (A020)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 (A011) 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 (A011) 下表面的周边设 通气凹槽, 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 ((A08)) 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A016), 在窜气腔通孔 (A016) 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 (A022) 与各泵 ((A08)) 的每一个通孔 (A016) 串连成一体互相通气的窜气通口 (A016) ; 所述的设在泵体 ((A08)) 内的活塞组 (A012) 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 (A012) 一端活塞 (A07) 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 (A018) 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 (A012) 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 (A011) 中心通 轴孔, 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 (A018),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 (A012) 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 孔封头 ; 使泵体 ((A08)) 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A06))、 虹吸腔 ((A09))、 窜气腔 (A015) 和压注腔 ((A017))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A05)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 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 ((A03)) 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A014)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由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A020)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 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及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 风泵组 (150) 等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 的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 (129)、 1(127) 控制的进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的上入口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 (118)、 (126) 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 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相连的通孔。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一个通孔为热风入口, 是内与设在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 (139)、 (144) 控制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 柜 (116) 顶部的热风出口 (114) 相连的热风入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 电磁阀 (142)、 (147) 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相连的冷风出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各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 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与蜗 6 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 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 (142)、 (145) 控制冷凝水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是由 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顶部的高压 液氮入口, 是经隔热壳体 (136)、 (131) 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 (128)、 (130) 控制与活塞注液 泵 A 组 (121) 底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分别 相连的高压液氮入口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底部的高压 氮气出口, 是经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通孔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并连后的总管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是由管 材制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 (134)。 其中所述的集水箱 (148) 是设在隔热壳体下部的冷凝水聚集箱。 其中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 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49),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 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启始端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4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顶部高压腔 (A06) 的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 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 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 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154),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 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 (118) 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 (15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 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中的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 (142)、 (147) 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 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7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 并连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 体机 B(138)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 入口 (47) 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多个出口 (124)B 、 (125),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1) 等顶部由单向阀 (128)、 (130) 控制的高 压液氮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是与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23), 与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 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11)、 高压注液 (10) 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 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 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 送风泵组 (150)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 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8) 和涡旋 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相连的高压氮气 出口。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 (116) 和设在隔热风柜内的螺旋换 热盘管组 (115) 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 (106) 和多个活塞增压泵 组 (100)、 (96)、 (84)、 (74)、 (67)、 (53)、 (49)、 (40) 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114)、 侧面设多个通 孔 (55)、 (56)、 (70)、 (78)、 (92)、 (98)、 在底部设一个通孔 (118) 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16) 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114),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 (139)、 (144) 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 的热风总入口相连的热风出口 (114)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16) 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118),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 风泵组 (150) 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 (154) 相连的冷风入口 (118)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侧面多个通孔 (55)、 (56)、 (70)、 (78)、 (92)、 (98), 是隔热 8 换热风柜 (116) 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隔热风柜 (116) 侧面多个通孔与所有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相连的通孔 (55)、 (56)、 (70)、 (78)、 (92)、 (98)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 (116) 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98), 是穿过隔热 风柜 (116) 壳体与活塞增压泵组 (10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110) 相连的低压常温氮气总 出口 (98)。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 螺 旋盘管由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38) 并连的热氮气入口 (55)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6),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的热氮气出口 (58)、 (51)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56)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0),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2)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70)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8),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86)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78)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92),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94)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92)。 其中第六个是螺旋盘管常温氮气出口 (98),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100) 底部的常温 氮气总入口 (110) 相连的常温氮气出口 (98)。 所述的涡旋管组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的, 中 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多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8) 和蜗 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8 并连后与 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4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是与安全阀 (37) 出口、 各由电磁阀 (129)、 (127) 控 制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6)、 (131) 顶部的出气口, 并连后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 (61)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是与 (100)、 (40) 两组大口径活 塞增压泵组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109) 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8),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并连 后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38)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 气总入口 (6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9),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0)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69) ; 9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8),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1)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 (56)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58)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总入口 (82)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2)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 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3)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62)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1),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58) 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6)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51)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总入口 77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0), 是与 (74)、 (67) 两个高速活塞增 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1)、 (76) 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80)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2),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 (70)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7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 总入口 (91)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9)。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底部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90)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89)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86),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 (78)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86)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3),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96) 底部的低压低温总入口 (10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3)。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102),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96) 底部的高压氮 气总出口 (103)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102)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94),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 (92)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94)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111),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6)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 入口 (113)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 (111)。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5),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 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5)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7),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 连的总入口上 (87) 的高压氮气入口 (107)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是与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 10 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11)、 高压注液 (10) 并 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3),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 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111)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3)。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 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 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1)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 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09), 是与活塞增 压泵组 (40)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5)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44) 相 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 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0), 是与涡旋管 式制氮换热装置的换热风柜 (116) 第六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8)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110)。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96)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5)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97),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 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97)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03),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 氮入口 (102)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3)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04),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 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3)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104)。 11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3),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 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3)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5)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90),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 端的 高压液氮入口 (89)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0)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1), 是第五个低压低 温氮气出口 (79)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91)。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3),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 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3)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7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75)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8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6)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80)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1)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82), 是与第三个大口 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82)。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 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6)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6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12 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68)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76),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81)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79)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6)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77), 是与第四个大口 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77)。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 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2)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 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5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63),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 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5)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3)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64), 是与第二个大 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4)。 所述的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 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与末端的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46) 相 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0)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4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 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48)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 多个 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60),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 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9)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0)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 13 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61), 是与安全阀 (37) 出口、 各由电磁阀 (129)、 (127) 控制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6)、 (131) 顶部的出气 口并连后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4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9), 是与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末端对节 后, 与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46)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9)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42), 是与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 口 (87) 末端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2)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 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45),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109)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44) 相连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5)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46), 是与对接相连的低压低温 氮气总出口 (88) 末端、 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顶部的高压低温氮气出口 (39) 相连的低压 氮气总入口 (46)。 所述的中层经济舱是由 : 环型舱室 (04)、 舱室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 (03)、 舱内座椅 (038)、 楼梯 (037) 等构成 ; 所述的顶层公务舱是由 : 环型舱室 (06)、 舱室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 (035)、 舱内躺椅 (019)、 楼梯 (037) 等构成 ; 所述的自控装置 (020) 是由导线与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航控动力系统、 冷 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中层经济舱 (04)、 顶层公务舱 (06) 所有电路、 电器相连的自控装置 (020)。
2: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所述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其特征在于 : 是由壳体 (01)、 紧急救 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航控动力系统、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中层经济舱 (04)、 顶层 公务舱 (06) 及自控装置 (020) 组合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所述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壳体 (01) 其特征在于 : 是由公知 的飞机、 航天器壳体材料和制造方法制成各种流线型体的壳体。 所述的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是由 : 安装在壳体 (01) 顶部周边的多个紧急 救生伞舱、 舱底弹射器、 舱内串联的巨型救生伞组和壳体 (01) 下方的飞行器的液压起落架 (040) 构成。 所述的航控动力系统、 是由 : 驱动升降系统、 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构成。 所述的驱动升降系统是由 : 伞形吸气叶轮组 (08)、 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磁悬浮电机 (010) 和固定支架 (09) 构成 ; 14 所述的伞形吸气叶轮组 (08) 是安装在壳体 (01) 的上顶部中心位置的, 是由伞形中心 方型轴孔 (012) 外围直立连接按需所致四十五度斜角辐射向外与伞形吸气叶轮外环连接 叶片、 叶片外轮构成的伞形吸气叶轮组 (08)。 所述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是与两侧的固定支架 (09) 由螺栓紧 固相连的, 内装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上、 下各设轴孔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 所述的对合在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中的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是 顶端为由螺帽紧 (014) 固相连的紧固螺纹柱 (013), 螺纹柱下为方型套轴, 在轴中上端和 下末端各有一个球型磁悬浮球体, 在末端球体底端设方型轴孔 (016) 的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所述的磁悬浮电机 (010), 是固定在固定支架 (09) 下方, 由顶部的方型轴 (017) 套插 在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底端的方型轴孔 (016) 相连、 由自控装置控制的所有多个冷能制 水发电装置 (06) 中的蜗牛式磁悬浮七轮发电一体机 (117) 所发电力供电的磁悬浮电机 (010) ; 所述的固定支架 (09), 是下部固定在弧形高压气舱下部 (07), 上部与驱动升降系统的 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和磁悬浮电机 (010) 由螺栓紧固的支架 (09)。 所述的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是由 : 进风管柱 (018)、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构成 ; 所述的进风管柱 (018), 上入口为由多个多边形直立斗式进风管围成的环形管口、 下出 口为向外弯伸出的管出口 ; 其中进风管柱上 (018) 入口, 是与固定在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底端中心下弧形高 压 气舱 (07) 底部出气孔相连的进风管柱 (018) 上入风口 ; 其中进风管柱 (018) 向外弯伸出下出口, 是与固定在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底端中心底 部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侧面入口相连的进风管柱 (018) 向外弯 伸出下出口 ;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是由八段管组合及在 C 型内圆形环管两端异型操控上 下壳体 (033)、 (034) 构成 ; 其中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八段管中组合内, 每段管中设一个喷气口, 在管中还设 一条垂直于管内顶部的滑道和另外两条滑道设在管内侧各六十度角处, 在管内构成对称的 三条滑道 (021) ;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底部喷气口穿透底部隔热壳体 (01) 向下设八个喷气 口; 其中四个垂直向下的是起降喷气口 (05)、 四个固定在隔热壳体底部滚动转向外套中的 弯管是飞行转向喷气口 (04)。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中设一根分别固定四组起降滑板 (027)、 两组飞行转向 滑板 (028A)、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028B) 的通轴 (024) ; 所述的滑板组是由两组为一组的通轴外套上紧固各向上垂直伸出带弹簧的支腿插口 (026) 与顶部长条弧形带滑槽的滑板 (025) 两端固定柱套接, 两组轴套 (023) 两侧六十度角 各伸出带弹簧的两组支腿插口 (026) 分别与四个起降滑板 (027)、 两组飞行滑板 (028A)、 两 组飞行滑板 (028B) 的各两段四个支柱套插 (029) 组成 ; 15 其中所述的滑板底部为弧形两边向下有三角滑槽、 其中所述的四个起降滑板 (027) 是整板密封的滑板 ; 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 (028A) 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前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 ; 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 (028B) 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后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 ; 其中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两端的异型操控上下组合的壳体 (033)、 (034) 内 设有与内设弧型齿条 (030)、 换向电机带驱动齿轮 (031) 电机 (032) ; 其中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3) 内的弧型通轴 (024) 两端与一根固定在 C 型内圆形 环管 (03) 两端相连的异型操控上下壳体 (033)、 (034) 内滑动槽内齿口向上的弧形齿条 (030) 两端连接, 弧形齿条与固定在异型操控上下壳体 (033)、 (034) 内滑动槽上方的换向 电机 (032) 的驱动齿轮齿 (031) 间滚动吻合。
4: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所述的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其特征在于 : 是由气液交换装置 (33)、 A、 B 两个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138)、 安全阀 (37)、 多个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 (136)、 (131)、 活塞大口径高速送风泵 (150)、 活塞注液泵 A、B 组 (121)、 (106)、 涡 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多个活塞增压泵组 (100)、 (96)、 (84)、 (74)、 (67)、 (49)、 (40)、 液氮 气化启动器 (155) 和自控装置 (020) 及隔热管路构成 ; 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是上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圆柱型上、 下带球顶, 外作隔热处 理的 : 上部一个交换罐 (33) 和下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由管路连接构成。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上部的为 : 交换罐 (33), 在交换罐 (33) 顶部设两个通孔 (28)、 (32)、 底部设三个通孔 (18)、 (21)、 (22) ; 其中交换罐 (33) 内设 : 各与顶部、 底部通孔穿通的交换盘管 (34) 的上入口 (32) 和下 出口 (21) ; 其中交换罐 (33) 顶部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28), 是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入口 (29) 相连的高压出口 (28) ; 其中交换罐 (33) 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32, 是内与罐内交换盘管 (34) 上部的 高压气入口, 外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152) 控 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 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出气口 31 相并连的高压入口 32 ; 其中交换罐 (33) 底部中心的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21), 是内与交换罐 (33) 内交换 盘管 (34) 下部的出口相连, 交换罐 (33) 外下部, 各由电磁阀 (19)、 (20) 控制分别与底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 内与交替罐 (13)、 (27) 内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上 部入口相连的高压入口 21 ; 其中交换罐 (33) 底部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通孔均为两个高压入口 (18)、 (22), 是与底部 A、 B 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由单向阀 (17)、 (23) 控制的高压出口相连的两个高压入 口 (18)、 (22) ;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是由耐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交换 盘管 (34) ;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上入口穿经交换罐 (33) 顶部与蜗牛式磁悬浮气 轮发电一体机 A(30)、 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相并连的上入 16 口;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下出口穿经交换罐 (33) 体底部各由电磁阀 (17)、 (23) 控制分别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高压其入口 (16)、 (24) 相连的下出 口。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下部为 :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在 A、 B 两个交替 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设三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外侧各设两各 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中心各设一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设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中心的通孔为高压出口 (16)、 (24), 是各 由单向阀 (17)、 (23) 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高压其入口 (18)、 (22) 相连的高 压出口 (16)、 (24)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是各由电磁阀 (19)、 (20) 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中心的高压出口 (21) 相连的高压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的第三个通孔为出气口, 是个各由电磁阀 (15)、 (25) 控制与安全阀 (37) 的高压出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 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出口 (57)、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49)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并 连的出气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外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通孔为低压液氮出口 (7)、 (4) 和入口 (6)、 (9), 是内与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内下部的低压液氮出口相连, 在 交替罐 (13)、 (27) 底外侧是各由单向阀 (8)、 (5) 控制经与相对的交替罐 (13)、 (27) 内下 侧相通的低压液氮出口 (7)、 (4) 和入口 (6)、 (9)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的第三个通孔为排液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2), 是由截止阀 (10)、 (3) 控制的注液入口、 排污阀 (11)、 (3) 控制的排液出口、 各由 单向阀 (153)、 (154) 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由单向阀 (116)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7) 相并连的排液、 注液并连的出入 口 (12)、 (1) 和一端与出入口 (12)、 (2) 相连, 另一端由单向阀 (158)、 (159) 控制并连后,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由电磁阀控制的 (119) 活塞注液泵 B 组底 部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相并连的液氮出口。 在 A 交替液化罐 (13) 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之 间的管段中并连着 : 由电磁阀 (157) 控制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的液氮入口和由电磁阀 (158) 控制的其中并连着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高压液氮总出 口 (112) 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是由耐低温、 耐 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上入口,是经 罐体 (13)、 (27) 顶部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分别由单向阀 (19)、 (20) 控制的高压出 口 (21) 相连的上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下低压液氮出 口 (7)、 (4), 是穿经罐体 (13)、 (27) 侧底的外部分别由单向阀 (8)、 (5) 控制与相对的交替 17 液化罐 (13)、 (27) 内下部相通的下低压液氮出口 (7)、 (4)。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是由 : 蜗牛式气轮机的高压入口 (29)、 高 压出口 (31) 和磁悬浮发电机构成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入口 (29), 是与交换罐 (33) 顶 部的高压出口 (28) 相连的高压入口 (29)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是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 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并连交换罐 (33) 内热交换盘管 (34) 上部高压入口 相并连的高压出口 (31)。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是作隔热处理的, 出口端为单向阀 (35) 控制、 入口端为 电磁阀 (157)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155)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和由电磁阀 (156)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9) 并连后连接 在 A 交替液化罐 (13) 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 段中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口端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是 与交换罐 (33) 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32)、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 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的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并 连的高压气出口。 所述的安全阀 (37) 的高压入口是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 口、 交换罐 (33) 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32)、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 动供汽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并连的安全阀 (37) 高压入口 ; 所述的安全阀 (37) 的高压出口是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由电磁阀 (15)、 (25) 控制的出气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 压氮气出口 (57)、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49)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并连的高压出口。
5: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其特征在于 : 是由作隔热处理的泵体 ((A08)) 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 (A012) 等构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A08)),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 泵体 ((A08))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中 : 顶部高压腔通孔 (A05)、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A014)、 中 下部串气腔通孔 (A016)、 底部压注通孔 (A020)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 (A011) 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 (A011) 下表面的周边设 通气凹槽, 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 ((A08)) 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A016), 在窜气腔通孔 (A016) 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 (A022) 与各泵 ((A08)) 的每一个通孔 (A016) 串连成一体互相通气的窜气通口 (A016) ; 所述的设在泵体 ((A08)) 内的活塞组 (A012) 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 (A012) 一端活塞 (A07) 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 (A018) 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 (A012) 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 (A011) 中心通 轴孔, 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 (A018),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 (A012) 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 18 孔封头 ; 使泵体 ((A08)) 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A06))、 虹吸腔 ((A09))、 窜气腔 (A015) 和压注腔 ((A017))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A05)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 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 ((A03)) 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A014)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 是由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A020)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 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
6: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 是由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及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等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 的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 (129)、 1(127) 控制的进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的上入口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 (118)、 (126) 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 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相连的通孔。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一个通孔为热风入口, 是内与设在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 (139)、 (144) 控制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 柜 (116) 顶部的热风出口 (114) 相连的热风入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 电磁阀 (142)、 (147) 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相连的冷风出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各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 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与蜗 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 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 (142)、 (145) 控制冷凝水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是由 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顶部的高压 液氮入口, 是经隔热壳体 (136)、 (131) 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 (128)、 (130) 控制与活塞注液 泵 A 组 (121) 底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分别 相连的高压液氮入口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底部的高压 19 氮气出口, 是经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通孔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并连后的总管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是由管 材制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 (134)。 其中所述的集水箱 (148) 是设在隔热壳体下部的冷凝水聚集箱。 其中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 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49),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 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启始端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4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顶部高压腔 (A06) 的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 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 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 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154),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 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 (118) 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 (15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 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中的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 (142)、 (147) 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 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 并连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 体机 B(138)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 入口 (47) 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多个出口 (124)B、 (125),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1) 等顶部由单向阀 (128)、 (130) 控制的高 20 压液氮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是与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23), 与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 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11)、 高压注液 (10) 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 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 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 送风泵组 (150)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 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8) 和涡旋 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相连的高压氮气 出口。
7: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 是由隔热换热风柜 (116) 和设在隔热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 氮泵 B 组 (106) 和多个活塞增压泵组 (100)、 (96)、 (84)、 (74)、 (67)、 (53)、 (49)、 (40) 构 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114)、 侧面设多个通 孔 (55)、 (56)、 (70)、 (78)、 (92)、 (98)、 在底部设一个通孔 (118) 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16) 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114),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 (139)、 (144) 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 的热风总入口相连的热风出口 (114)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16) 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118),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 风泵组 (150) 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 (154) 相连的冷风入口 (118)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侧面多个通孔 (55)、 (56)、 (70)、 (78)、 (92)、 (98), 是隔热 换热风柜 (116) 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隔热风柜 (116) 侧面多个通孔与所有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相连的通孔 (55)、 (56)、 (70)、 (78)、 (92)、 (98)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 (116) 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98), 是穿过隔热 风柜 (116) 壳体与活塞增压泵组 (10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110) 相连的低压常温氮气总 出口 (98)。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 盘管由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38) 并连的热氮气入口 (55) ; 21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6),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的热氮气出口 (58)、 (51)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56)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0),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2)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70)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8),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86)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78)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92),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94)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92)。 其中第六个是螺旋盘管常温氮气出口 (98),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100) 底部的常温 氮气总入口 (110) 相连的常温氮气出口 (98)。 所述的涡旋管组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的, 中 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多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8) 和蜗 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8 并连后与 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4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是与安全阀 (37) 出口、 各由电磁阀 (129)、 (127) 控 制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6)、 (131) 顶部的出气口, 并连后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 (61)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是与 (100)、 (40) 两组大口径活 塞增压泵组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109) 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8),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并连 后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相连的热氮气出 口 (38)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 气总入口 (6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9),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0)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69)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8),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1)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 (56)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58)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总入口 (82)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2)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 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3)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62)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1),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58) 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6)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51)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总入口 77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22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0), 是与 (74)、 (67) 两个高速活塞增 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1)、 (76) 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80)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2),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 (70)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7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 总入口 (91)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9)。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底部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90)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89)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86),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 (78)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86)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3),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96) 底部的低压低温总入口 (10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3)。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102),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96) 底部的高压氮 气总出口 (103)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102)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94),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 入 口 (92)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94)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111),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6)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 入口 (113)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 (111)。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5),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 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5)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7),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 连的总入口上 (87) 的高压氮气入口 (107)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是与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 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11)、 高压注液 (10) 并 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3),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 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111)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3)。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23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 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 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1)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 个 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09),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45)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44) 相 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 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0), 是与涡旋管 式制氮换热装置的换热风柜 (116) 第六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8)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110)。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96)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5)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97),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 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97)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03),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 氮入口 (102)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3)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04),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 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3)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104)。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3),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 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3)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5)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24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90),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 高压液氮入口 (89)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0)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1), 是第五个低压低 温氮气出口 (79)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91)。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3),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 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3)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7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75)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8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6)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80)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1)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82), 是与第三个大口 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82)。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 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6)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6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68)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76),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 组 (74)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81)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79) 相 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6)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77), 是与第四个大口 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77)。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25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 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2)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 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5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63),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 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5)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3)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64), 是与第二个大 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4)。 所述的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 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与末端的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46) 相 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0)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 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4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 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48)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 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60),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 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9)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0)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 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61), 是与安全阀 (37) 出口、 各由电磁阀 (129)、 (127) 控制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6)、 (131) 顶部的出气 口并连后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4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9), 是与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末端对节 后, 与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46)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9)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 26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42), 是与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 口 (87) 末端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2)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 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45),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109)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44) 相连 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45)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46), 是与对接相连的低压低温 氮气总出口 (88) 末端、 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顶部的高压低温氮气出口 (39) 相连的低压 氮气总入口 (46)。
8: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所述的中层经济舱和公务舱其特征在于 : 是由环型舱室 (04)、 舱 室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 (03)、 舱内座椅 (038)、 楼梯 (037)、 环型舱室 (06)、 舱室隔热壳体周 边的窗口 (035)、 舱内躺椅 (019)、 等构成。
9: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自控装置 (020)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自控装置 (020) 是由导线 与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航控动力系统、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中层经济舱 (04)、 顶层公务舱 (06) 所有电路、 电器相连的自控装置 (020)。

说明书


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一种能在太空、 海洋随意翱翔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 特别可以取代 现今一切航天、 航空、 航海及陆地高铁、 磁悬浮列车、 地铁、 铁路机车及陆地上一切交通工 具。
     背景技术 现今航天, 只是人类无度地消耗纳税人的巨额税金, 为几个人实现航天梦想所搭 的天梯。而现今所有航天、 航空、 航海及陆路上一切交通工具, 都是由氢氧或石油燃烧获得 动力的。就航天飞机而然, 其氢氧一次性化合获得的动力只有 16MPa、 且回降地面的可靠性 极低。 航天是坐在氢氧可爆燃气体中、 航空是坐在巨型油罐中旅行, 一旦遭遇不测乘员生命 将随航天器一同消逝。并且上天前无论装载多少燃料, 当燃料耗尽时也不得不着地或者进 行空中加油, 再者航空器因为动力不足, 必须靠机场跑道来完成起降作业, 又迫使人类必须 耗巨资建造机场。 当今的陆路交通因为人类的急功进利, 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大力销售汽车, 造成人为的交通拥堵 ; 利益的驱使地铁在每一个城市中都争相开工 ; 城籍之间的交通由原 有的高速列车、 高速公路、 又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去建设高速铁路、 磁悬浮列车线路。人类 社会梦想有一天能插上理想的翅膀, 翱翔在广阔的宇宙空间, 但因人类的自傲、 狂妄、 愚笨 导致 10 年前就能实现的理想不去理睬、 去关注!现今只能在这拥挤狭小的地球陆地空间 生存。
     发明内容
     签于以上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将解决以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 切困境, 使人类从地球陆地 30%狭小空间中彻底解放出来, 终止为修建高速公路、 高速铁 路、 磁悬浮线路、 机场、 码头、 而无度肆意占用宝贵的良田和破坏的地球原始生态环境。 给全 球化的世界再插上理想的臂膀, 使人类自由地翱翔在地球与宇宙之中, 人类将从单纯以地 面居住生存, 扩展到在海面上、 大气平流层上及地球与宇宙广阔空间里自由居住生活, 人类 可由此脱离必须在地面居住地局限, 彻底摆脱地震给人类生命带来的危害 ;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是将航控动力系统冷能发电装置和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组 合成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是由 : 隔热壳体、 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航控动力 系统、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中层经济舱、 顶层公务舱及自控装置组合构成。
     所述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壳体是由 : 公知的飞机、 航天器壳体材料和制造方 法制成各种流线型体的壳体。
     所述的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是由 : 安装在壳体顶部周边的多个紧急救生伞 舱、 舱底弹射器、 舱内串联的巨型救生伞组和壳体下方的飞行器的液压起落架构成。
     所述的航控动力系统、 是由 : 驱动升降系统、 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构成。
     所述的驱动升降系统是由 : 伞形吸气叶轮组、 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双球式磁悬浮轴、 磁悬浮电机和固定支架构成 ;
     所述的伞形吸气叶轮组是安装在壳体的上顶部中心位置的, 是由伞形中心方型轴 孔外围直立连接按需所致 45%斜角辐射向外与伞形吸气叶轮外环连接叶片、 叶片外轮构 成。
     所述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是与两侧的固定支架由螺栓紧固相连的, 内装 双球式磁悬浮轴、 上、 下各设轴孔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
     所述的对合在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中的双球式磁悬浮轴, 是顶端为由螺帽紧 固相连的紧固螺纹柱, 螺纹柱下为方型套轴, 在轴中上端和下末端各有一个球型磁悬浮球 体, 在末端球体底端设方型轴孔的双球式磁悬浮轴。
     所述的磁悬浮电机, 是固定在固定支架下方, 由顶部的方型轴套插在双球式磁悬 浮轴底端的方型轴孔相连、 由自控装置控制的所有多个冷能制水发电装置中的蜗牛式磁悬 浮七轮发电一体机所发电力供电的磁悬浮电机 ;
     所述的固定支架, 是下部固定在弧形高压气舱下部, 上部与驱动升降系统的两瓣 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和磁悬浮电机由螺栓紧固的支架。
     所述的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是由 : 进风管柱、 C 型内圆形环管构成 ;
     所述的进风管柱, 上入口为由多个多边形直立斗式进风管围成的环形管口、 下出 口为向外弯伸出的管出口 ;
     其中进风管柱上入口, 是与固定在遥控冷能永久天河底端中心下弧形高压气舱底 部出气孔相连的进风管柱上入风口 ;
     其中进风管柱向外弯伸出下出口, 是与固定在遥控冷能永久天河底端中心底部环 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的 C 型内圆形环管侧面入口相连的进风管柱向外弯伸出下出口 ;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是由八段管组合及在 C 型内圆形环管两端异型操控上 下壳体构成 ;
     其中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八段管中组合内, 每段管中设一个喷气口, 在管中 还设一条垂直于管内顶部的滑道和另外两条滑道设在管内侧各六十度角处, 在管内构成对 称的三条滑道 ;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底部喷气口穿透底部隔热壳体向下设八个喷气口 ;
     其中四个垂直向下的是起降喷气口、 四个固定在隔热壳体底部滚动转向外套中的 弯管是飞行转向喷气口。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中设一根分别固定四组起降滑板、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A、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B 的通轴 ;
     所述的滑板组是由两组为一组的通轴外套上紧固各向上垂直伸出带弹簧的支腿 插口与顶部长条弧形带滑槽的滑板两端固定柱套接, 两组轴套两侧六十度角各伸出带弹簧 的两组支腿插口分别与四个起降滑板、 两组飞行滑板 A、 两组飞行滑板 B 的各两段四个支柱 套插组成 ;
     其中所述的滑板底部为弧形两边向下有三角滑槽、
     其中所述的四个起降滑板是整板密封的滑板 ;
     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 A 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前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 ;
     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 B 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后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其中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两端的异型操控上下组合的壳体内设有与内设弧 型齿条、 换向电机带驱动齿轮电机 ;
     其中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内的弧型通轴两端与一根固定在 C 型内圆形环管两端 相连的异型操控上下壳体内滑动槽内齿口向上的弧形齿条两端连接, 弧形齿条与固定在异 型操控上下壳体内滑动槽上方的换向电机的驱动齿轮齿间滚动吻合。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 : 气液交换装置、 A、 B 两个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安 全阀、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活塞大口径高速送风泵、 活塞注液泵 A、 B 组、 涡旋管式制氮 换热装置、 多个活塞增压泵组、 液氮气化启动器和自控装置及隔热管路构成 ;
     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是上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圆柱型上、 下带球顶, 外作隔 热处理的 : 上部一个交换罐和下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由管路连接构成。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上部的为 : 交换罐, 在交换罐顶部设两个通孔、 底部设三 个通孔 ;
     其中交换罐内设 : 各与顶部、 底部通孔穿通的交换盘管的上入口和下出口 ;
     其中交换罐顶部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是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的高 压入口相连的高压出口 ;
     其中交换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是内与罐内交换盘管上部的高压气入 口, 外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气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 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控制的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的出气口相并连的高 压入口 ;
     其中交换罐底部中心的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是内与罐内交换盘管下部的出口 相连, 罐外下部, 各由电磁阀控制分别与底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 内与罐内交换盘管 上部入口相连的高压入口 ;
     其中交换罐底部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通孔均为两个高压入口, 是与底部 A、 B 交替液 化罐顶部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出口相连的两个高压入口 ;
     其中交换罐内的交换盘管是由耐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交换盘 管;
     其中交换罐内的交换盘管上入口穿经罐体顶部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由单向阀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气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 入口、 安全阀控制的管入口相并连的上入口 ;
     其中交换罐内的交换盘管下出口穿经罐体底部各由电磁阀控制分别与 A、 B 两个 交替液化罐顶部高压其入口相连的下出口。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下部为 :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 部各设三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底外侧各设两各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底部 中心各设一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内设气液交换盘管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中心的通孔为高压出口, 是各由单向阀控制的与 顶部的交换罐底部的高压其入口相连的高压出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是各由电磁阀控制的 与顶部的交换罐底部的中心的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的第三个通孔为出气口, 是个各由电磁阀控制与安全阀的高压出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出口、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并连的出气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底外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通孔为低压液氮出口和入 口, 是内与气液交换盘管内下部的低压液氮出口相连, 在罐底外侧是各由单向阀控制经与 相对的交替罐内下侧相通的低压液氮出口和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底部的第三个通孔为排液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是由 截止阀控制的注液入口、 排污阀控制的排液出口、 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 高压液氮总出口、 由单向阀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相并连的排液、 注液并 连的出入口和一端与出入口相连, 另一端由单向阀控制并连后,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 低压液氮总入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的高压液氮总出口相并连的液氮出 口。
     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与单向阀之间的管段中并连 着: 由电磁阀控制液氮气化启动器的液氮入口和由电磁阀控制的其中并连着由单向阀控制 的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的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是由耐低温、 耐高压管材制成由 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气液交换盘管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内的气液交换盘管上入口, 是经罐体顶部与顶部的交 换罐底部的分别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出口相连的上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内的气液交换盘管下低压液氮出口, 是穿经罐体侧底 的外部分别由单向阀控制与相对的交替液化罐内下部相通的下低压液氮出。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是由 : 蜗牛式气轮机的高压入口、 高压出 口和磁悬浮发电机构成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的高压入口, 是与交换罐顶部的高压 出口相连的高压入口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的高压出口, 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液 氮气化启动器出气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控制的 管入口并连交换罐内热交换盘管上部高压入口相并连的高压出口。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是作隔热处理的, 出口端为单向阀控制、 入口端为电磁阀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入口端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和由电 磁阀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并连后连接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与单向阀相连的管段中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口端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是与交换 罐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的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的高压出口并连的高压气出口。
     所述的安全阀的高压入口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口、 交换罐顶部 的高压气出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 电一体机 A 的高压出口并连的安全阀高压入口 ;
     所述的安全阀的高压出口是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各由电磁阀控制的出气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出口、 特大口径 活塞增压泵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并连的安全阀高压出口 ;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外泵体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等构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泵体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 顶部高压腔通孔、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中下部窜气腔通孔和底部压注 腔通孔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上表面的周边设通气凹槽, 在 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在窜气腔通孔两端出口处各由 一根高压管与各泵的每一个通孔串连成一体的窜气通口 ;
     所述的设在泵体内的活塞组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一端活塞和一个 带罗纹口的活塞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中心通轴孔, 与底部 带罗纹口的活塞,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 ; 使泵体内由上至下分 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虹吸腔、 窜气腔和压注腔。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顶部高压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和高压氮气入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虹吸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和高压氮气入 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底部压注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单向 阀控制的高压入口和由单向阀控制的低压出口构成。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 器、 盘管式热风喷口、 集水箱等合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的进 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的上入口 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一个通孔为热风入口, 是内与设在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与涡旋管式制 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顶部的热风出口相连的热风入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控制 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相连 的冷风出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各由单向阀控制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 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控制冷凝 水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 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顶部的高压液氮入口, 是经隔热壳 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 高压液氮出口分别相连的高压液氮入口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经隔热壳 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出 口。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是由管材制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的各种角 度的热风喷出孔。
     其中所述的集水箱是设在隔热壳体下部的冷凝水聚集箱。
     其中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 高压氮气总出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启始端的高压氮气总出 口;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泵体顶部高压腔的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 高压氮气总入口,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 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 风出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 风入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热壳体底部相连各 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 总出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 入口,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 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多个出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 器等顶部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 并连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并连成底部高压液 氮总出口, 与液氮气化启动器入口端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 化罐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与单向阀相连的管段中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 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 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 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隔热壳体底部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 高压氮气总出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入 口;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 风泵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多种口径活 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和设在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 组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和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侧面设多个通孔、 在底 部设一个通孔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多 个隔热壳体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相连的热风出口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 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相连的冷风入口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侧面多个通孔, 是隔热换热风柜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由上 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风柜侧面多个通孔与所有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相连的通孔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是穿过风柜壳体与 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相连的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管由 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的热氮气入口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热 氮气入口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其中第六个是螺旋盘管常温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底部的常温氮气总 入口相连的常温氮气出口。
     所述的涡旋管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的, 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 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安全阀出口、 各由电磁阀控制 A、 B 两个交替液 化罐顶部的出气口, 并连后与特大口径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连的低 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两组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 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 热换热风柜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相 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 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 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 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相连的热 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入口相连的低压 低温氮气出口。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热氮气出口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连 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 总出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 入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 A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 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 口、 液氮气化启动器入口端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 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与单向阀相连的管段中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 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相连的低压 低温氮气总入口。
     所述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 气总出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 气总入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是与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泵体底部的由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是与涡旋管末端的低压氮气出口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 口。
     其中一个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由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氮气入口 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是与涡旋管末端的低压氮气出口、 安全阀的高压出口、 各由电磁阀控制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的出气口并连后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所述的中层经济舱是由 : 环型舱室、 舱室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 舱内座椅、 楼梯等 构成 ;
     所述的顶层公务舱是由 : 环型舱室、 舱室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 舱内躺椅、 楼梯等 构成 ;
     所述的自控装置是由导线与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航控动力系统、 冷能制水 发电装置、 中层经济舱、 顶层公务舱所有电路、 电器相连的自控装置。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是由 : 隔热壳体、 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航控动力 系统、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中层经济舱、 顶层公务舱、 自控装置组合构成。
     其中下隔热壳体、 航控动力系统、 多个冷能制水发电装置使这样组装的 ;
     首先, 液压起落架安装在隔热壳体的底部位液压起落架装配的部位, 并用液压起 落架将隔热壳体的下半部支起 ;
     然后, 将航控动力系统的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开始组装 :
     首先, 将四个起降滑板、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A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B 组装, 在两组 为一组的轴套紧固的各向上垂直伸出带弹簧的两组支腿插口与顶部长条弧形带滑槽的滑 板两端定位柱套接, 然后将轴套两侧度角各伸出带弹簧的两组支腿插口分别与四个起降滑 板、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A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B 的各个支柱套接, 完成八个不同滑板的组装。
     再将内设对称度角三角形滑道的 C 型内圆形环管五段连接在一起, 将下出气口与 隔热壳体下方的气孔相对并固定在隔热壳体上 ; 再分别将一个起降滑板、 一个飞行转向滑 板 A 一个起降滑板、 一个飞行转向滑板 A、 一个起降滑板、 一个飞行转向滑板 B 套装紧固在通 轴上, 然后将组装连接好的滑板组从 C 型内圆形环管内的对称度角三角形滑道对插沿三角 滑道推入 C 型内圆形环管内 ; 然后将余下的三段 C 型内圆形环管在连接在已组好的 C 型内 圆形环管上, 最后再将一个起降滑板、 一个飞行转向滑板 B 套装紧固在通轴上并将喷口调 在起降的位置上, 完成 C 型内圆形环管与通轴和八组滑板的组装 ;
     最后将异型操控壳体下半部固定在隔热壳体上, 使两端与固定在隔热壳体上的 C 型内圆形环管相对的管口连接紧固后, 将通轴两端与一根固定在异型操控壳体内滑动槽内 齿口向上的弧形齿条两端连接, 在将带驱动小齿轮的换向电机, 固定在异型操控壳体下半 部, 使驱动小齿轮与滑动槽弧型齿条间滚动吻合, 将电缆接好后端头引至在外, 调试后将异 型操控壳体上半部的两端与 C 型内圆形环管相对的管口连接紧固及异型操控壳体上、 下半 部接口密封连接, 再将四个带轴向轴承的弯管安装隔热壳体外底部的四个飞行转向喷口的 轴向轴承的套内, 将轴套固定在隔热壳体上 ; 完成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底部 C 型内圆形 环管的安装调试。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 : 气液交换装置、 A、 B 两个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安 全阀、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活塞大口径高速送风泵、 活塞注液泵 A、 B 组、 涡旋管式制氮 换热装置、 多个活塞增压泵组、 液氮气化启动器和自控装置及隔热管路构成 ;
     所述的气液交换装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是上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圆柱型上、 下带球顶, 外作隔热处理的 : 上部一个交换罐和下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由管路连接构成。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上部的为 : 交换罐, 在交换罐顶部设两个通孔、 底部设三 个通孔 ;
     其中交换罐内设 : 各与顶部、 底部通孔穿通的交换盘管的上入口和下出口 ;
     其中交换罐顶部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是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的高 压入口相连的 ;
     其中交换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是内与罐内交换盘管上部的高压气入 口, 外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气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 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控制的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的出气口相并连的 ;
     其中交换罐底部中心的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是内与罐内交换盘管下部的出口 相连, 罐外下部, 各由电磁阀控制分别与底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 内与罐内交换盘管 上部入口相连的 ;
     其中交换罐底部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通孔均为两个高压入口, 是与底部 A、 B 交替液 化罐顶部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出口相连的 ;
     其中交换罐内的交换盘管是由耐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交换盘 管; 其中交换罐内的交换盘管上入口穿经罐体顶部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由单向阀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气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 入口、 安全阀控制的管入口相并连的 ;
     其中交换罐内的交换盘管下出口穿经罐体底部各由电磁阀控制分别与 A、 B 两个 交替液化罐顶部高压其入口相连的。
     所述的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下部为 :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 部各设三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底外侧各设两各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底部 中心各设一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内设气液交换盘管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中心的通孔为高压出口, 是各由单向阀控制的与 顶部的交换罐底部的高压其入口相连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是各由电磁阀控制的 与顶部的交换罐底部的中心的高压出口相连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的第三个通孔为出气口, 是个各由电磁阀控制与 安全阀的高压出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出口、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并连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底外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通孔为低压液氮出口和入 口, 是内与气液交换盘管内下部的低压液氮出口相连, 在罐底外侧是各由单向阀控制经与 相对的交换罐内下侧相通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底部的第三个通孔为排液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是由截 止阀控制的注液入口、 排污阀控制的排液出口、 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高 压液氮总出口、 由单向阀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相并连的排液、 注液并连
     的出入口和一端与出入口相连, 另一端由单向阀控制并连后,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的高压液氮总出口相并连的。
     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与单向阀之间的管段中并连 着: 由电磁阀控制液氮气化启动器的液氮入口和由电磁阀控制的其中并连着由单向阀控制 的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的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是由耐低温、 耐高压管材制成由 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内的气液交换盘管上入口, 是经罐体顶部与顶部的交 换罐底部的分别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出口相连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内的气液交换盘管下低压液氮出口, 是穿经罐体侧底 的外部分别由单向阀控制与相对的交替液化罐内下部相通的。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是由 : 蜗牛式气轮机的高压入口、 高压出 口和磁悬浮发电机构成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的高压入口, 是与交换罐顶部的高压 出口相连的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 的高压出口, 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液 氮气化启动器出气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控制的 管入口并连交换罐内热交换盘管上部高压入口相并连的。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是作隔热处理的, 出口端为单向阀控制、 入口端为电磁阀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入口端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和由电 磁阀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并连后连接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与单向阀相连的管段中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口端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是与交换 罐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的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的高压出口并连的。
     所述的安全阀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安全阀的高压入口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出口、 交换罐顶部 的高压气出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 电一体机 A 的高压出口并连的 ;
     所述的安全阀的高压出口是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各由电磁阀控制的出气 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出口、 特大口径 活塞增压泵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并连的 ;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外泵体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等构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泵体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 顶部高压腔通孔、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中下部窜气腔通孔和底部压注 腔通孔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上表面的周边设通气凹槽, 在 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在窜气腔通孔两端出口处各由 一根高压管与各泵的每一个通孔串连成一体的窜气通口 ;
     所述的设在泵体内的活塞组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一端活塞和一个 带罗纹口的活塞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中心通轴孔, 与底部 带罗纹口的活塞,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 ; 使泵体内由上至下分 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虹吸腔、 窜气腔和压注腔。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顶部高压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和高压氮气入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虹吸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和高压氮气入 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底部压注腔通孔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由单向 阀控制的高压入口和由单向阀控制的低压出口构成。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及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 器、 盘管式热风喷口、 集水箱等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控制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的上入口 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一个通孔为热风入口, 是内与设在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控制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与涡旋管式制 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顶部的热风出口相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控制 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相连 的;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各由单向阀控制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 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控制冷凝 水出口。
     所述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 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顶部的高压液氮入口, 是经隔热壳 体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分别相连的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经隔热壳 体底部通孔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
     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是由管材制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的各种角 度的热风喷出孔。
     其中所述的集水箱是设在隔热壳体下部的冷凝水聚集箱。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其中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 高压氮气总出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启始端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泵体顶部高压腔的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 氮气入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 高压氮气总入口,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 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之间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 风出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相连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 风入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个隔热壳体底部相连各 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 总出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 入口,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 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之间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多个出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 器等顶部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 并连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并连成底部高压液 氮总出口, 与液氮气化启动器入口端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与单向阀相连的管段中的。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 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 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隔热壳体底部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 高压氮气总出口、 由电磁阀控制的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 风泵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多种口径活 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和设在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 组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和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侧面设多个通孔、 在底 部设一个通孔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多 个隔热壳体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相连的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底 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相连的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侧面多个通孔, 是隔热换热风柜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由上 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风柜侧面多个通孔与所有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相连的通孔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是穿过风柜壳体与 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相连的。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管由 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的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 连的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相连。
     其中第六个是螺旋盘管常温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底部的常温氮气总 入口相连的。
     所述的涡旋管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所述的涡旋管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的, 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 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安全阀出口、 各由电磁阀控制 A、 B 两个交替液 化罐顶部的出气口, 并连后与特大口径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连的。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两组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 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 热换热风柜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 相连的。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入口相 连的。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 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 换热风柜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 连的。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 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相连 的;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 连的。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 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低压低温入口相连的。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相连 的;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相连 的。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 总出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 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 入口,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 A 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 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是与由单向阀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 口、 液氮气化启动器入口端由电磁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 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与单向阀相连的管段中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 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相连 的。
     所述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 气总出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上的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泵体顶部的高压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 口和其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由多个电磁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 气总入口,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的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泵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氮气出 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是与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 ;
     其中多个活塞增压泵组泵体底部的由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是与涡旋管末端的低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其中一个活塞增压泵组泵体底部的由压注腔通孔由多个单向阀控制的低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是与涡旋管末端的低压氮气出口、 安全阀的高压出口、 各 由电磁阀控制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顶部的出气口并连后相连的。
     所述的中层经济舱、 顶层公务舱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将所述的中层经济舱环型舱室的座椅装好, 并将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装好, 再将 上顶层公务舱的楼梯安装好 ; 最后将顶层公务舱环型舱室内的躺椅装好, 并将隔热壳体周 边的窗口装好完成中舱与顶舱的安装布局 ;所述的驱动升降系统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首先, 将上半部中心为弧形下凹高压气舱的飞行器隔热壳体安装到位, 再将紧急 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的舱底弹射器、 串联的巨型救生伞组安装在壳体顶部周边的多个紧急 救生伞舱里。
     再将固定支架的底部固定在弧形高压气舱内底部, 在将磁悬浮电机紧固在上方支 架的底部, 将双球式磁悬浮轴对合在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中由螺栓紧固, 再将双球式 磁悬浮轴底端的方型轴孔套插在磁悬浮电机中心向上的方型轴上, 并由螺栓将两瓣球型中 空磁悬浮轴套固定在固定支架内, 最后将升降伞组中心的方型轴孔套插在双球式磁悬浮轴 顶端的方型轴段处后, 将紧固螺栓紧固在探出升降伞组的外顶部的双球式磁悬浮轴的螺纹 端上, 完成驱动升降系统的组装连接。
     所述的自控装置是这样连接组装的 :
     所述的自控装置是由导线与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航控动力系统、 冷能制水 发电装置、 中层经济舱、 顶层公务舱所有电路、 电器相连的自控装置。
     到此完成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隔热壳体、 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航 控动力系统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及自控装置组合安装工程。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优点 : 一次性启动, 用无需再添加液氮, 在闭路循环 中, 持久飞行、 安全、 环保、 可永住在空中 ;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做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
     图 1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示意图 ;
     图 2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示意图 ;
     图 2( 一 )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空气制水发电装置 示意图 ;
     图 2( 二 )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空气制水发电装置 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放大示意图 ;
     图 2( 三 )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空气制水发电装置 的活塞注液泵 A 组放大示意图 ;
     图 2( 四 )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空气制水发电装置 的多种活塞泵结构放大示意图 ;
     图 2( 五 )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冷能制水发电装置空气制水发电装置 的温差冷凝空气制水器放大展开示意图 ;
     图 3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伞形吸气叶轮示意图 ;
     图 4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经济舱、 公务舱平面图 ;
     图 5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环型航行操控装置装配示意图 ;
     图 6 为本发明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冷能动力交换罐与伞形吸气叶轮结构示 意图 ;
     本发明遥控冷能永久天河是由 : 壳体 01、 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航控动力 系统、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中层经济舱 04、 顶层公务舱 06 及自控装置 020 组合构成。
     所述的遥控冷能永久天河的壳体 01 是由 : 公知的飞机、 航天器壳体材料和制造方 法制成各种流线型体的壳体。所述的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是由 : 安装在壳体 01 顶部周边的多个紧急救 生伞舱、 舱底弹射器、 舱内串联的巨型救生伞组和壳体 01 下方的飞行器的液压起落架 040 构成。
     所述的航控动力系统、 是由 : 驱动升降系统、 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构成。
     所述的驱动升降系统是由 : 伞形吸气叶轮组 08、 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磁悬浮电机 010 和固定支架 09 构成 ;
     所述的伞形吸气叶轮组 08 是安装在壳体 01 的上顶部中心位置的, 是由伞形中心 方型轴孔 012 外围直立连接按需所致 45%斜角辐射向外与伞形吸气叶轮外环连接叶片、 叶 片外轮构成的伞形吸气叶轮组 08。
     所述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是与两侧的固定支架 09 由螺栓紧固相 连的, 内装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上、 下各设轴孔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
     所述的对合在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中的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是顶 端为由螺帽紧 014 固相连的紧固螺纹柱 013, 螺纹柱下为方型套轴, 在轴中上端和下末端各 有一个球型磁悬浮球体, 在末端球体底端设方型轴孔 016 的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所述的磁悬浮电机 010, 是固定在固定支架 09 下方, 由顶部的方型轴 017 套插在双 球式磁悬浮轴 012 底端的方型轴孔 016 相连、 由自控装置控制的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6 中的 A、 B 蜗牛式磁悬浮七轮发电一体机 30、 148 所发电力供电的磁悬浮电机 010 ;
     所述的固定支架 09, 是下部固定在弧形高压气舱下部 07, 上部与驱动升降系统的 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和磁悬浮电机 010 由螺栓紧固的支架 09。
     所述的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是由 : 进风管柱 018、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构成 ;
     所述的进风管柱 018, 上入口为由多个多边形直立斗式进风管围成的环形管口、 下 出口为向外弯伸出的管出口 ;
     其中进风管柱上 018 入口, 是与固定在遥控冷能永久天河底端中心下弧形高压气 舱 07 底部出气孔相连的进风管柱 018 上入风口 ;
     其中进风管柱 018 向外弯伸出下出口, 是与固定在遥控冷能永久天河底端中心底 部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侧面入口相连的进风管柱 018 向外弯伸出 下出口 ;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是由八段管组合及在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两端异型 操控上下壳体 033、 034 构成 ;
     其中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八段管中组合内, 每段管中设一个喷气口, 在管中 还设一条垂直于管内顶部的滑道和另外两条滑道设在管内侧各六十度角处, 在管内构成对 称的三条滑道 021 ;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底部喷气口穿透底部隔热壳体 01 向下设八个喷气 口;
     其中四个垂直向下的是起降喷气口 042、 四个固定在隔热壳体底部滚动转向外套 中的弯管是飞行转向喷气口 043。
     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中设一根分别固定四组起降滑板 027、 两组飞行转向 滑板 028A、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028B 的通轴 024 ;
     所述的滑板组是由两组为一组的通轴外套上紧固各向上垂直伸出带弹簧的支腿插口 026 与顶部长条弧形带滑槽的滑板 025 两端固定柱套接, 两组轴套 023 两侧六十度角 各伸出带弹簧的两组支腿插口 026 分别与四个起降滑板 027、 两组飞行滑板 028A、 两组飞行 滑板 028B 的各两段四个支柱套插 029 组成 ;
     其中所述的滑板底部为弧形两边向下有三角滑槽、
     其中所述的四个起降滑板 027 是整板密封的滑板 ;
     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 028A 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前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 ;
     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 028B 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后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 ;
     其中在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两端的异型操控上下组合的壳体 033、 034 内设 有与内设弧型齿条 030、 换向电机带驱动齿轮 031 电机 032 ;
     其中所述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内的弧型通轴 024 两端与一根固定在 C 型内圆形 环管 041 两端相连的异型操控上下壳体 033、 034 内滑动槽内齿口向上的弧形齿条 030 两端 连接, 弧形齿条与固定在异型操控上下壳体 033、 034 内滑动槽上方的换向电机 032 的驱动 齿轮齿 031 间滚动吻合。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是 : 气液交换装置 33、 A、 B 两个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 体机 30、 138、 安全阀 37、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136、 131、 活塞大口径高速送风泵 146、 活塞 注液泵 A、 B 组 121、 106、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多个活塞增压泵组 100、 96、 84、 74、 67、 49、 40、 液氮气化启动器 150 和自控装置 020 及隔热管路构成 ;
     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是上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圆柱型上、 下带球顶, 外作隔 热处理的 : 上部一个交换罐 33 和下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由管路连接构成。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上部的为 : 交换罐 33, 在交换罐 33 顶部设两个通孔 28、 32、 底部设三个通孔 18、 21、 22 ;
     其中交换罐 33 内设 : 各与顶部、 底部通孔穿通的交换盘管 34 的上入口 32 和下出 口 21 ;
     其中交换罐 33 顶部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28, 是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入口 29 相连的高压出口 28 ;
     其中交换罐 33 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32, 是内与罐内交换盘管 34 上部的 高压气入口, 外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 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 机 A30 的出气口 31 相并连的高压入口 32 ;
     其中交换罐 33 底部中心的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21, 是内与罐 33 内交换盘管 34 下部的出口相连, 罐 33 外下部, 各由电磁阀 19、 20 控制分别与底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 内与罐 13、 27 内交换盘管 14、 26 上部入口相连的高压入口 21 ;
     其中交换罐 33 底部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通孔均为两个高压入口 18、 22, 是与底部 A、 B 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由单向阀 17、 23 控制的高压出口相连的两个高压入口 18、 22 ;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是由耐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交换 盘管 34 ;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上入口穿经罐体 33 顶部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 电一体机 A30、 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管 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相并连的上入口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下出口穿经罐 33 体底部各由电磁阀 17、 23 控制 分别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高压其入口 16、 24 相连的下出口。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下部为 :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在 A、 B 两个交替液 化罐 13、 27 顶部各设三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外侧各设两各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中心各设一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设气液交 换盘管 14、 26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中心的通孔为高压出口 16、 24, 是各由单 向阀 17、 23 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高压其入口 18、 22 相连的高压出口 16、 24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是各由电磁阀 19、 20 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中心的高压出口 21 相连的高压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的第三个通孔为出气口, 是个各由电磁阀 15、 25 控制与安全阀 37 的高压出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 的低温低压氮气出口 57、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49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并连的出气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外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通孔为低压液氮出口 7、 4 和入口 6、 9, 是内与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内下部的低压液氮出口相连, 在罐 13、 27 底外 侧是各由单向阀 8、 5 控制经与相对的交替罐 13、 27 内下侧相通的低压液氮出口 7、 4 和入口 6、 9;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的第三个通孔为排液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2, 是由截止阀 10、 3 控制的注液入口、 排污阀 11、 3 控制的排液出口、 各由单向阀 153、 154 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由单向阀 116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7 相并连的排液、 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1 和一端与出入口 12、 2相 连, 另一端由单向阀 158、 159 控制并连后,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由 电磁阀控制的 119 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相并连的液氮出口。
     在 A 交替液化罐 13 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之间的 管段中并连着 : 由电磁阀 157 控制液氮气化启动器 150 的液氮入口和由电磁阀 158 控制的 其中并连着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的活塞注液 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是由耐低温、 耐高压 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上入口, 是经罐体 13、 27 顶部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分别由单向阀 19、 20 控制的高压出口 21 相连的上入口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下低压液氮出口 7、 4, 是穿经罐体 13、 27 侧底的外部分别由单向阀 8、 5 控制与相对的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下部 相通的下低压液氮出口 7、 4。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是由 : 蜗牛式气轮机的高压入口 29、 高 压出口 31 和磁悬浮发电机构成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入口 29, 是与交换罐 33 顶部 的高压出口 28 相连的高压入口 29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是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0 出气口、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 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并连交换罐 33 内热交换盘管 34 上部高压入口相并连的高压出 口 31。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是作隔热处理的, 出口端为单向阀 35 控制、 入口端为 电磁阀 157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155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和由电磁阀 156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9 并连后连接在 A 交 替液化罐 13 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口端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是 与交换罐 33 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32、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 入口、 安全阀 37 的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30 的高压出口 31 并连的高压气出 口。
     所述的安全阀 37 的高压入口是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口、 交换罐 33 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32、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 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并连的安全阀 37 高压入口 ;
     所述的安全阀 37 的高压出口是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由电磁阀 15、 25 控制的出气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出 口 57、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49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并连的高压出口 ;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泵体 A08 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 A012 等构 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A08,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 泵体 A08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中 : 顶部高压腔通孔 A05、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A014、 中下部串气 腔通孔 A016、 底部压注通孔 A020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 A011 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 A011 下表面的周边设通 气凹槽, 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 A08 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A016, 在窜气腔 通孔 A016 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 A022 与各泵、 A08 的每一个通孔 A016 串连成一体互 相通气的窜气通口 A016 ;
     所述的设在泵体 A08 内的活塞组 A012 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 A012 一 端活塞 A07 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 A018 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 A012 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 A011 中心通轴 孔, 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 A018,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 A012 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 ; 使泵体 A08 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A06、 虹吸腔 A09、 窜气腔 A015 和压注腔 A017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A05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 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 A03 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A014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 口, 是由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A020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 由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及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 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等 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 的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 129、 1127 控制的进汽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的上入口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 118、 126 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相连的通孔。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一个通孔为热风入口, 是内与设在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 139、 144 控 制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顶部的 热风出口 114 相连的热风入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 磁阀 142、 147 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底部 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相连的冷风出口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各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的管 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与蜗牛式磁悬 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 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 141、 145 控制冷凝水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是由耐低 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顶部的高压液氮 入口, 是经隔热壳体 136、 131 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 128、 130 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分别相连的高压液氮入口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底部的高压氮气 出口, 是经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通孔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 管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 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是由管材制 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 134。
     其中所述的集水箱 148 是设在隔热壳体下部的冷凝水聚集箱。
     其中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49,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出口 88 启始端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4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顶部高压腔 A06 的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19 控制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154,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 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 118 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 15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21 控制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 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 142、 147 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 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高压 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之间的高 压氮气总入口 122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 制的高压液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多个出口 124B、 125,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1 等顶部由单向阀 128、 130 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 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 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是与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23, 与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 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11、 高压注液 10 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 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 个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 制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由单向阀 140、 146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 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 塞送风泵组 150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 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8 和涡旋管式 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 116 和设在隔热风柜内的螺旋 换热盘管组 115 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 106 和多个活塞增压泵组 100、 96、 84、 74、 67、 53、 49、 40 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114、 侧面设多个通 孔 55、 56、 70、 78、 92、 98、 在底部设一个通孔 118 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16 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114,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 139、 144 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 入口相连的热风出口 114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16 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118,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 风泵组 150 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 154 相连的冷风入口 118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侧面多个通孔 55、 56、 70、 78、 92、 98, 是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隔热风柜 116 侧面多个通孔与所有 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相连的通孔 55、 56、 70、 78、 92、 98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 116 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98, 是穿过隔热 风柜 116 壳体与活塞增压泵组 10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110 相连的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98。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 盘管由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 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38 并连的热氮气入口 55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6,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 58、 51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56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0,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2 相连的热氮气入口 70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8,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86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78 ;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92,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94 相 连的热氮气入口 92。
     其中第六个是螺旋盘管常温氮气出口 98,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100 底部的常温 氮气总入口 110 相连的常温氮气出口 98。
     所述的涡旋管组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 的, 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多个 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8 和蜗牛式磁 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8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4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是与安全阀 37 出口、 各由电磁阀 129、 127 控制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6、 131 顶部的出气口, 并连后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低压 低温氮气入口 61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是与 100、 40 两组大口径活塞 增压泵组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109 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8,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并连 后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38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 气总入口 6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9,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0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69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8,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1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 56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58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总入口 82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2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 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3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62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1,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58 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6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51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总入口 77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0, 是与 74、 67 两个高速活塞增压 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1、 76 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80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2,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 70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7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 总入口 91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9。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底部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90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89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86,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 78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86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3,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96 底部的低压低温总入口 104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3。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102,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96 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3 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102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94,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 92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94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111,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6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 入口 113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 111。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5,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5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7,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 87 的高压氮气入口 107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 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是与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 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11、 高压注液 10 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 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3,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 压低温氮气出口 111 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3。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 一个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 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 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1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09,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 高压氮气出口 45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44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 出口 109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0, 是与涡旋管式制氮 换热装置的换热风柜 116 第六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8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110。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96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5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97,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 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97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 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03,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102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3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 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04,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的低压 低温氮气出口 93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104。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3,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3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5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90,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 口 89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0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1, 是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9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91。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3,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3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7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75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8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76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80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 出口 81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82,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底 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82。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6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6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68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76,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高 压氮气出口 81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79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 口 76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77,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底 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77。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 出口 88 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2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 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54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63,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 的高压液氮入口 65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3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64,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 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4。所述的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出口 88 上与末端的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46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0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4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 总入口 87 上的高压氮气入口 48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60,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 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9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0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61, 是与安全阀 37 出口、 各由电磁阀 129、 127 控制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6、 131 顶部的出气口并连后与第一个特大 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4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9, 是与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末端对节后, 与活塞增压泵 组 4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46 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9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41, 是与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末端相 连的高压氮气入口 41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 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45,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底部的 高压氮气出口 109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44 相连的高压氮气 总出口 45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 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46, 是与对接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出 口 88 末端、 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顶部的高压低温氮气出口 39 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 46。
     所述的中层经济舱是由 : 环型舱室 04、 舱室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 03、 舱内座椅 038、 楼梯 037 等构成 ;
     所述的顶层公务舱是由 : 环型舱室 06、 舱室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 035、 舱内躺椅 019、 楼梯 037 等构成 ;
     所述的自控装置 020 是由导线与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航控动力系统、 冷
     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中层经济舱 04、 顶层公务舱 06 所有电路、 电器相连的自控装置 020。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是由 : 隔热壳体 01、 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航 控动力系统、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中层经济舱 04、 顶层公务舱 06、 自控装置 020 组合构 成。
     其中下隔热壳体、 航控动力系统、 多个冷能制水发电装置使这样组装的 ;
     首先, 液压起落架 040 安装在隔热壳体 01 的底部位液压起落架 040 装配的部位, 并用液压起落架 040 将隔热壳体 01 的下半部支起 ;
     然后, 将航控动力系统的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开始组装 :
     首先, 将四个起降滑板 027、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028A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028B 组装, 在两组为一组的轴套 024 紧固的各向上垂直伸出带弹簧的两组支腿插口 026 与顶部长条弧 形带滑槽的滑板 025 两端定位柱套接, 然后将轴套 024 两侧度角各伸出带弹簧的两组支腿 插口 026 分别与四个起降滑板 027、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028A 两组飞行转向滑板 028B 的各个 支柱套接, 完成八个不同滑板的组装。
     在将内设对称度角三角形滑道 021 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五段连接在一起, 将下 出气口 05、 04 与隔热壳体 01 下方的气孔相对并固定在隔热壳体 01 上 ; 再分别将一个起降 滑板 027、 一个飞行转向滑板 028A 一个起降滑板 027、 一个飞行转向滑板 028A、 一个起降滑 板 027、 一个飞行转向滑板 028B 套装紧固在通轴 024 上, 然后将组装连接好的滑板组从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内的对称度角三角形滑道 021 对插沿三角滑道 021 推入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内 ; 然后将余下的三段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在连接在已组好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上, 最后再将一个起降滑板 027、 一个飞行转向滑板 028B 套装紧固在通轴 024 上并将喷口调在 起降的位置上, 完成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与通轴 024 和八组滑板的组装 ;
     最后将异型操控壳体下半部 034 固定在隔热壳体 01 上, 使两端与固定在隔热壳体 01 上的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相对的管口连接紧固后, 将通轴 024 两端与一根固定在异型操 控壳体 033 内滑动槽内齿口向上的弧形齿条 030 两端连接, 在将带驱动小齿轮 031 的换向 电机 032, 固定在异型操控壳体下半部 034, 使驱动小齿轮 031 与滑动槽弧型齿条 030 间滚 动吻合, 将电缆接好后端头引至在外, 调试后将异型操控壳体上半部 033 的两端与 C 型内圆 形环管 041 相对的管口连接紧固及异型操控壳体上 033、 下半部 034 接口密封连接, 再将四 个带轴向轴承的弯管 04 安装隔热壳体 021 外底部的四个飞行转向喷口的轴向轴承的套内, 将轴套固定在隔热壳体 01 上 ; 完成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底部 C 型内圆形环管 041 的安装 调试。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是 : 气液交换装置 33、 A、 B 两个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 体机 30、 138、 安全阀 37、 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136、 131、 活塞大口径高速送风泵 146、 活塞 注液泵 A、 B 组 121、 106、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 多个活塞增压泵组 100、 96、 84、 74、 67、 49、 40、 液氮气化启动器 150 和自控装置 020 及隔热管路构成 ;
     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是上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圆柱型上、 下带球顶, 外作隔 热处理的 : 上部一个交换罐 33 和下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由管路连接构成。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上部的为 : 交换罐 33, 在交换罐 33 顶部设两个通孔 28、 32、 底部设三个通孔 18、 21、 22 ;
     其中交换罐 33 内设 : 各与顶部、 底部通孔穿通的交换盘管 34 的上入口 32 和下出 口 21 ;
     其中交换罐 33 顶部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28, 是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入口 29 相连的 ;
     其中交换罐 33 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32, 是内与罐内交换盘管 34 上部的 高压气入口, 外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 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 机 A30 的出气口 31 相并连的 ;
     其中交换罐 33 底部中心的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 21, 是内与罐 33 内交换盘管 34 下部的出口相连, 罐 33 外下部, 各由电磁阀 19、 20 控制分别与底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 内与罐 13、 27 内交换盘管 14、 26 上部入口相连的 ;
     其中交换罐 33 底部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通孔均为两个高压入口 18、 22, 是与底部 A、 B 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由单向阀 17、 23 控制的高压出口相连的 ;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是由耐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交换 盘管 34 ;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上入口穿经罐体 33 顶部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 电一体机 A30、 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气口、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管 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相并连的 ;
     其中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下出口穿经罐 33 体底部各由电磁阀 17、 23 控制 分别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高压其入口 16、 24 相连的。
     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下部为 :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下部为 :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在 A、 B 两个交替液 化罐 13、 27 顶部各设三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外侧各设两各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中心各设一个通孔, 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设气液交 换盘管 14、 26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中心的通孔为高压出口 16、 24, 是各由单 向阀 17、 23 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高压其入口 18、 22 相连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 是各由电磁阀 19、 20 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中心的高压出口 21 相连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的第三个通孔为出气口, 是个各由电磁阀 15、 25 控制与安全阀 37 的高压出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 的低温低压氮气出口 57、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49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并连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外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通孔为低压液氮出口 7、 4 和入口 6、 9, 是内与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内下部的低压液氮出口相连, 在交替罐 13、 27 底外侧是各由单向阀 8、 5 控制经与相对的交替罐 13、 27 内下侧相通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的第三个通孔为排液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2, 是由截止阀 10、 3 控制的注液入口、 排污阀 11、 3 控制的排液出口、 各由单向阀 153、 154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由单向阀 116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7 相并连的排液、 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1 和一端与出入口 12、 2相 连, 另一端由单向阀 158、 159 控制并连后, 与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由 电磁阀控制的 119 活塞注液泵 B 组底部的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相并连的。
     在 A 交替液化罐 13 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之间的 管段中并连着 : 由电磁阀 157 控制液氮气化启动器 150 的液氮入口和由电磁阀 158 控制的 其中并连着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的活塞注液 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是由耐低温、 耐高压 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上入口, 是经罐体 13、 27 顶部与顶部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分别由单向阀 19、 20 控制的高压出口 21 相连的 ;
     其中在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26 下低压液氮出口 7、 4, 是穿经罐体 13、 27 侧底的外部分别由单向阀 8、 5 控制与相对的交替液化罐 13、 27 内下部 相通的。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是由 : 蜗牛式气轮机的高压入口 29、 高 压出口 31 和磁悬浮发电机构成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入口 29, 是与交换罐 33 顶部 的高压出口 28 相连的 ;
     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是与由单向阀 35 控 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0 出气口、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 口、 安全阀 37 控制的管入口并连交换罐 33 内热交换盘管 34 上部高压入口相并连的。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是作隔热处理的, 出口端为单向阀 35 控制、 入口端为 电磁阀 157 控制, 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 155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是和由电磁阀 156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 119 并连后连接在 A 交 替液化罐 13 底部的排液、 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 ;
     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口端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 是 与交换罐 33 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32、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 入口、 安全阀 37 的入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30 的高压出口 31 并连的。
     所述的安全阀 37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安全阀 37 的高压入口是与由单向阀 35 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出口、 交换罐 33 顶部的高压气出口 32、 由电磁阀 36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 口、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的高压出口 31 并连的 ;
     所述的安全阀 37 的高压出口是与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各由电磁阀 15、 25 控制的出气口,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出 口 57、 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49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61 并连的。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 : 作隔热处理的泵体 A08 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 A012 等构成。 其中所述的泵体 A08, 是由 A、 B、 C、 D、 E、 F 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 泵体 A08 上共分四个通孔, 其中 : 顶部高压腔通孔 A05、 中上部虹吸腔通孔 A014、 中下部串气 腔通孔 A016、 底部压注通孔 A020 ;
     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 A011 的中心设通轴孔, 隔板 A011 下表面的周边设通 气凹槽, 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 A08 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 A016, 在窜气腔 通孔 A016 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 A022 与各泵、 A08 的每一个通孔 A016 串连成一体互 相通气的窜气通口 A016 ;
     所述的设在泵体 A08 内的活塞组 A012 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 A012 一 端活塞 A07 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 A018 构成的活塞组 ;
     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 A012 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 A011 中心通轴 孔, 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 A018, 螺旋组装成活塞组 A012 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 ; 使泵体 A08 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 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 A06、 虹吸腔 A09、 窜气腔 A015 和压注腔 A017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通孔 A05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 口, 是由电磁阀控制 A03 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 A014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 口, 是由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 ;
     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 A020 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 是 由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 : 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及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 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等 构成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 的罐体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两个通孔, 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 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 129、 1127 控制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 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的上入口相连, 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 118、 126 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各个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相连的通孔。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一个通孔为热风入口, 是内与设在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 139、 144 控 制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顶部的 热风出口 114 相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 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 磁阀 142、 147 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底部 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相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第三个通孔, 是内各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的管 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 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与蜗牛式磁悬 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 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 ;
     其中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 141、 145 控制冷凝水出口。
     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是这样组装连 接的 :
     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是由耐低 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顶部的高压液氮 入口, 是经隔热壳体 136、 131 顶部通孔各由单向阀 128、 130 控制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 部 A、 B、 C、 D 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 124B、 125 分别相连的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底部的高压氮气 出口, 是经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通孔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 管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 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是这样组装连 接的 :
     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 135、 137, 是由管材制 成的螺旋盘管 ;
     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 134。
     其中所述的集水箱 148 是设在隔热壳体下部的冷凝水聚集箱。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49,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出口 88 启始端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顶部高压腔 A06 的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之间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 154, 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 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底部高压冷入风口 118 相连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21 控制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 153, 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 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 142、 147 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 口管相连的。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 12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 88 上的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高压 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之间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 制的高压液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多个出口 124B、 125,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 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1 等顶部由单向阀 128、 130 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 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 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是与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23, 与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 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11、 高压注液 10 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 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的。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 个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是与多个温差冷凝 制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由单向阀 140、 146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 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 ;
     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 塞送风泵组 150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多个 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8 和涡旋管式 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相连的。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 : 隔热换热风柜 116 和设在隔热风柜内的螺旋 换热盘管组 115 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 活塞液氮泵 B 组 106 和多个活塞增压泵组100、 96、 84、 74、 67、 53、 49、 40 构成。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 116 是由 : 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 114、 侧面设多个通 孔 55、 56、 70、 78、 92、 98、 在底部设一个通孔 118 的柜体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16 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 114, 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多个隔热壳体 136、 131 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 139、 144 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 入口相连的 ;
     其中隔热换热风柜 116 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 118,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 风泵组 150 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 154 相连的 ;
     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侧面多个通孔 55、 56、 70、 78、 92、 98, 是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隔热风柜 116 侧面多个通孔与所有 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 116 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 98, 是穿过隔热 风柜 116 壳体与活塞增压泵组 10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110 相连的。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 盘管由上至下组合构成 ;
     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 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38 并连的 ;
     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6,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 端的热氮气出口 58、 51 相连的 ;
     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0, 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2 相连的 ;
     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78,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86 相 连的。
     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92,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94 相 连的。
     其中第六个是螺旋盘管常温氮气出口 98,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100 底部的常温 氮气总入口 110 相连的。
     所述的涡旋管组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涡旋管组是由 : 耐低温、 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 的, 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 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 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
     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 组 150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51、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22、 多个 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 B 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88 和蜗牛式磁 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8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是与安全阀 37 出口、 各由电磁阀 129、 127 控制 A、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6、 131 顶部的出气口, 并连后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低压 低温氮气入口 61 相连的。
     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是与 100、 40 两组大口径活塞 增压泵组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 109 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38, 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42 并连 后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5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 气总入口 64 相连的。
     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9, 是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0 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8,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1 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 56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 总入口 82 相连的。
     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2 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 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3 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51,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 58 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 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 56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 总入口 77 相连的。
     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0, 是与 74、 67 两个高速活塞增压 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1、 76 并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72,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 70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72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 总入口 91 相连的。
     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9,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底部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90 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86,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 78 相连的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3,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96 底部的低压低温总入口 104 相连的低压。
     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102,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96 底部的高压氮 气总出口 103 相连的 ;
     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 94, 是与隔热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 92 相连的热氮气出口 94 ;
     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111, 是与活塞注液泵 A 组 106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 入口 113 相连的。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所述的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105,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7, 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 87 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 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12, 是与由单向阀 119 控制的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入口端由电磁阀 157 控制的低压低 温液氮入口、 并连在 A 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 11、 高压注液 10 并连的出入口 12 与单向阀 158 相连的管段中的 ;
     其中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 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3,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 压低温氮气出口 111 相连的。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 一个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9,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 出口 88 上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101,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 入口 87 上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09, 是与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 高压氮气出口 45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44 相连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10, 是与涡旋管式制氮 换热装置的换热风柜 116 第六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98 相连的。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96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96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9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上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97,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 的;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 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103, 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102 相连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96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 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04,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的低压 低温氮气出口 93 相连的。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83,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8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90, 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 口 89 相连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1, 是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9 相连的。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73,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75,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81,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高
     压氮气总出口 76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80 相连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82,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底 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71 相连的。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 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66,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 88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 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 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6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上的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76, 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高 压氮气出口 81 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79 相连 ;
     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77,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底 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65 相连的。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 个;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2,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 出口 88 上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54,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 口 87 上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63, 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 的高压液氮入口 65 相连的 ;
     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64, 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 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43 相连的。
     所述的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3 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 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50,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 的总出口 88 上与末端的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46 相连的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 阀 A04 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 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48, 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 总入口 87 上的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19 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60, 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 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69 相连的 ;
     其中特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9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 阀 A021 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61, 是与安全阀 37 出口、 各由电磁阀 129、 127 控制 A、 B 两个交替液化罐 136、 131 顶部的出气口并连后与第一个特大 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 57 相连的。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40 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 40 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3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0 控制的高压氮气 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9, 是与高压氮气总出口 88 末端对节后, 与活塞增压泵 组 40 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 46 相连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顶部的高压腔 A06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4 控制的 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 A08 中上部的虹吸腔 A09 通孔由多个电磁阀 A013 控制的高压氮气 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 41, 是与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 87 末端相 连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19 控制 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 45, 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底部的 高压氮气出口 109 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 44 相连的 ;
     其中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 A08 底部的压注腔 A017 通孔由多个单向阀 A021 控制 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46, 是与对接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 出口 88 末端、 活塞增压泵组 40 泵体顶部的高压低温氮气出口 39 相连的。
     所述的中层经济舱、 顶层公务舱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将所述的中层经济舱环型舱室 04 的座椅 038 装好, 并将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 03 装好, 再将上顶层公务舱 06 的楼梯安装好 037 ; 最后将顶层公务舱环型舱室 06 内的躺椅 019 装好, 并将隔热壳体周边的窗口 035 装好完成中舱 04 与顶舱 06 的安装布局 ;
     所述的驱动升降系统是这样组装连接的 :
     首先, 将上半部中心为弧形下凹高压气舱 07 的飞行器隔热壳体 01 安装到位, 再将 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的舱底弹射器、 串联的巨型救生伞组安装在壳体顶部周边的多个
     紧急救生伞舱 036 里。
     再将固定支架 09 的底部固定在弧形高压气舱 07 内底部, 在将磁悬浮电机 010 紧 固在上方支架 09 的底部, 将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对合在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中由螺栓紧固, 再将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底端的方型轴孔 016 套插在磁悬浮电机 010 中心 向上的方型轴 017 上, 并由螺栓将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 011、 015 固定在固定支架 09 内, 最后将升降伞组 08 中心的方型轴孔套插在双球式磁悬浮轴 012 顶端的方型轴段处后, 将紧固螺栓 014 紧固在探出升降伞组的外顶部的双球式磁悬浮轴的螺纹端 013 上, 完成驱 动升降系统的组装连接。
     所述的自控装置 020 是由导线与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036、 航控动力系统、 冷 能制水发电装置 044、 中层经济舱 04、 顶层公务舱 06 所有电路、 电器相连的自控装置 020。
     到此完成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隔热壳体、 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 航 控动力系统多个冷能制水发电装置及自控装置组合安装工程。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是这样启动工作的 :
     开机准备 :
     首先向 A、 B 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的高压注液阀内注液 10、 1, 使 A 罐 13 注至上 球体处、 B 罐 27 注至半罐, 至此开机前准备工作完毕。
     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气液交换装置、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和活塞液 氮泵 A 组 121 是这样启动工作的 :
     首先, 启动自控装置 020, 使整个装置按序开启, A 交替液化罐 13 内的液氮经底部 的出入口 12 因位差经开启由电磁阀 157 流入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内, 与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壳体外的环境温度换热, 瞬间吸热气化成氮气时间的集累形成高压氮气经液氮气化启 动器 155 顶部的单向阀 35 的出口, 进入气液交换装置的交换罐 33 内, 使交换罐 33 内瞬间 升压, 因密闭的交换罐 33 底部的 A 交替液化罐 13 与此时常压的 B 交替液化罐 27 内相连的 液氮出口形成的压差, 使高压氮气由上至下经交换罐内的交换盘管 34、 A 交替液化罐 13 内 的气液交换盘管 14 上 26 下 13 罐内的低温氮气和液氮进行气液交换, 冷凝成液氮被压入 此时常压的 B 交替液化罐 27 内。A 交替液化罐 13 内顶部的液氮瞬间吸热气化成低温高压 氮气, 经罐 13 外顶部的单向阀 17 从交换罐 33 底部进入, 与交换罐 33 内交换盘管 34 内的 常温氮气进行气、 气温差交换, 升温升压成高压氮气推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开始持续不断地转动发电,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出口的高压氮气再次循环由 上至下从进入顶部的交换罐 33 内的交换盘管 34 内进入底部的 A 交替液化罐 13 内的气液 交换盘管 14 内再次循环液化, 持续因温差所致的压差交换。在 A 交替液化罐 13 内的液氮 气化到半罐时, 自控装置 020 使 A、 B 交替液化罐 13、 27 顶部的两个高压入口电磁阀 19、 20, 两个排气单向阀 15、 25 交替关、 开, 使高压氮气从 B 交替液化罐 27 顶部进入, 气化 B 交替液 化罐 27 内的液氮, 依次按序交替液化、 气化进行闭路冷循环, 永久推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 发电一体机 A30 转动发电。
     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A30 正常发电后, 自控开启由电磁阀 152 控制的 空气制水发电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 36, 使高压氮气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入口进入推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转动发电后的高压气体, 经管路 进入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内, 先后按序被压入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内 A、 B、 C、 D、 E、 F 各泵体内的高压腔 A06 和由电磁阀 A013 控制的虹吸腔 A09 内 ; 与此同时, 泵体内的高压腔 A06 由 电磁阀 A03 控制的低压氮气出口和虹吸腔 A09 由电磁阀 A010 控制的低压氮气出口也与所 在腔内的高压氮气入口电磁阀按序蹉时关或开 ; 使泵体内活塞组 A012 受力不断地升、 降, 使高压腔 A06、 串气腔 A015 的容积在增大时、 虹吸腔 A09、 压注腔 A017 内的容积在减少 ; 相 反当泵体内虹吸腔 A09、 压注腔 A017 内的容积在增大时、 高压腔 A06、 串气腔 A015 的容积则 在减少, 依次反复持续地在压力的作用下永久工作 ;
     其中串气腔 A015 内的气体, 通过串连在 A、 B、 C、 D、 E、 f 各泵外串气腔 A015 出口处 的高压连通管 A022, 随着各泵内的活塞组 A012 升降衡量自行流出或流入。
     在泵体内虹吸腔 A09 容积增大时也同时使同一泵体底部的压注腔 A017 上升产生 吸力, 导致液氮从 A、 B 交替液化罐 13、 27 底部有单向阀 158、 159 控制的出口从活塞液氮泵 A 组 121 底部多个单向阀控制 A021 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按序先后源源不断地被吸入活 塞液氮泵 A 组 121 下部 A、 B、 C、 D、 E、 F 各个压注腔 A017 内 ;
     在同一泵体内高压腔 A06 容积增大时, 压注腔 A017 内的液氮又使单向阀控制 A021 的低压液氮入口自动受压关闭, 单向阀控制 A019 的高压液氮出口受压开启按序分别源源 不断地经管路 124、 124A、 124B、 125、 125A、 125B 注入温差制水装置的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管 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33、 132 的上部由单向阀 128、 130 等控制的液氮入口中 ; 使活塞液氮泵 A 组 121 达到正常工作状态。
     在整个装置达到正常运转工作压力后, 液氮气化启动器 155 自动关闭。
     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是这样工作系统启动概述 :
     其中所述的所有活塞式多种泵组是这样工作的 :
     在装置正常工作后, 高压氮气通过并连在蜗牛是磁悬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 氮气出口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之间的管段上的高压氮气总入 口 70 与活塞多种泵顶部的高压氮气入口相连的管路分别从各由电磁阀 A04 控制按序先、 后 进入活塞式多种泵组的 A、 B、 C、 D、 E、 F 各泵体内的高压腔 A06 和由电磁阀 A013 控制的虹 吸腔 A09 内 ; 与此同时, 泵体内的高压腔 A06 由电磁阀 A03 控制的低压氮气出口和虹吸腔 A09 由电磁阀 A010 控制的低压氮气出口也与所在腔内的高压氮气入口电磁阀按序蹉时关 或开, 使低压氮气先后从泵组的低压氮气总出口进入低压氮气总出口, 低压氮气总出口的 末端与活塞增压泵组 24 底部低压氮气入口相连, 在活塞增压泵组 24 下部的压注腔 A017 内 被增压成高压氮气, 再次从活塞增压泵组 24 下部的高压氮气出口 29 被压入第二个大口径 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气氮气入口 28 内。
     泵体内活塞组 A012 在受力不断升、 降, 使高压腔 A06、 串气腔 A015 的容积在增大 时、 虹吸腔 A09、 压注腔 A017 内的容积在减少 ; 相反当泵体内虹吸腔 A09、 压注腔 A017 内的 容积在增大时、 高压腔 A06、 串气腔 A015 的容积则在减少, 依次反复持续地在压力的作用下 永久工作 ;
     其中串气腔 A015 内的气体, 通过串连在 A、 B、 C、 D、 E、 f 各泵外串气腔 015 出口处 的高压连通管 A022, 随着各泵内的活塞组 A012 升降衡量自行流出或流入。
     在泵体内虹吸腔 A09 容积增大时也同时使同一泵体底部的压注腔 A017 上升产生 吸力, 导致涡旋管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或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换热风柜内的螺纹管 换热盘管组底部的低压常温氮气出口中的低压低温氮气从活塞式多种泵组底部多个单向阀控制 A021 的低压液氮入口, 按序先后源源不断地被吸入活塞式多种泵组下部 A、 B、 C、 D、 E、 F 各个压注腔 A017 内 ;
     在同一泵体内高压腔 A06 容积增大时, 压注腔 A017 内的低压低温氮气又使单向阀 控制 A021 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自动受压关闭, 多个单向阀控制 A019 的高压低温氮气出口 受压开启按序分别源源不断地经高压低温氮气总管注入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内 ; 使 活塞式多种泵组达到正常工作状态。
     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这样工作的 :
     首先, 将温差冷凝制水装置隔热壳体 136、 131 等多个与隔热壳体顶部相连的由电 磁阀 129、 127 控制的进汽口、 及所有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的内与隔热壳体 136、 131 内螺 旋热风喷口 135、 137 相连、 外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换热风柜 116 外顶部的热风出口由 热风管 117 相连多个高压热风入口电磁阀 139、 144 和一端与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相连、 一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底部低压风总入口 153 相连由低压风出口电磁阀 142、 147 及与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相连的冷凝水出口由等多个电磁阀 141、 147 控制由自控装 置 020 按序蹉时分别开启和关闭 ;
     同时, 源源不断地液氮从活塞液氮泵 A 组 121 底部的高压液氮 124、 A124、 B124、 125、 125A、 125B 等出口, 源源不断按次交替分别进入顶部由单向阀 128 控制的温差冷凝制 水装置隔热壳体 136 内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内和由单向阀 130 控制的温差冷凝制水装 置隔热壳体 131 内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2 等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隔热壳体内管式温差 冷凝制水器内时, 在隔热壳体 136、 131 顶部的由电磁阀 129、 127 控制的进汽口和隔热壳体 136、 131 底部由电磁阀控制 140、 147 的冷风出口开启, 使隔热壳体 136、 131 内管式温差冷凝 制水器 133、 132 内的液氮在壳体与环境温度进行交换中瞬间气化成高压氮气。
     高压氮气是从隔热壳体 136 内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底部由单向阀 140 控制的 高压氮气出口和隔热壳体 132 内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2 底部由单向阀 146 控制的高压氮 气出口, 交替压入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入口, 在从蜗牛式磁悬浮 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被压出进入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中端高压气入 口 47 内瞬间降压 ; 在高压氮气经过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时带动磁悬浮发电 转子飞速转动产生电流向外供电。
     气化后的液氮在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6、 132 外壳凝结一层冰霜时, 按次序关闭 隔热壳体 136、 132 顶部由电磁阀 129、 127 控制的进汽口和隔热壳体 133、 131 底部由电磁 阀 142、 147 控制的冷风出口, 开启隔热壳体 133、 131 底部由电磁阀 139、 144 控制的热风入 口和隔热壳体 136、 132 底部由电磁阀 141、 145 控制的冷凝水出口, 使凝结冰霜在隔热壳体 136、 132 内的螺旋热风喷口 135、 137 的高压热风的瞬间吹溶下, 溶化成冷凝水按序的从各 个隔热壳体 136、 132 底部由电磁阀 141、 145 控制的冷凝水出口按次序源源不断地流进集水 箱 148 内。
     在以上几个步骤永久闭路循环的交替中 : 即时液氮气化成高压氮气为蜗牛式磁悬 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又使空气中水分凝结成冰霜后被溶化成 冷凝水, 如果在夏季或在热带可以利用 0 度左右的冷凝水温换热为空调提供不尽的冷源, 另外还为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提供充足的冷源。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和自控装置是这样工作的 :当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的隔热壳体 136、 132 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 133、 132 底 部的高压氮气出口多个电控阀交替开、 关, 源源不断压出高压气体在推动蜗牛式磁悬浮气 轮发电一体机 B138 做工发电后, 被压入涡旋管组的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中端高压氮 气入口 47,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108 度的高温氮气从上端的热气出口 42 进入螺 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一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55 内 ; 下端的低温氮气出口 57 中的 -30 度左 右的低温氮气进入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 61 入口, 在特大口径 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 49 底 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 60 被压出进入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9, 高 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108 度的高温氮气从上端的热气出口 58 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 组第二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56 内 ; 下端的低温氮气出口 71 中的 -60 度左右的低温氮气, 进入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82, 在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 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74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 81 被压出进入第五个中口 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0 ;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68 度的热氮气从上端的 热气出口 72 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三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70 内 ; 下端的低温氮气出 口 79 中的 -110 度左右的低温氮气, 进入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91, 在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84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 90 被压出进入第六个涡旋 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9,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68 度的热氮气从上端的热气出 口 86 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四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78 内 ; 下端的低温氮气出口 93 中 的 -160 度左右的低温氮气, 进入活塞增压泵组 96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104, 在活塞 增压泵 96 组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活塞增压泵 96 组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 103 被压出进入第七个涡旋管中 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102,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68 度的热氮气从上端的热气出口 94 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五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92 内 ; 下端的低温氮气出口 111 中 的 -200 度左右的低压低温氮气, 进入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在 活塞注液泵 B 组 89 组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液氮, 经单向阀注入活塞注液泵 A 组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 123 或经单向阀 158、 159 从 A、 B 交替液化泵 13、 27 底部的出入口 12、 2 进入 A 或 B 交替液化泵的罐内。
     此时, 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换热风柜 116 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 115 由上至下的 多个进热氮气入口 55、 56、 70、 78、 92 的热气经换热风柜 116 底部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 组 150 底部的高压冷风总出口 154 相连的冷风进口 118 的冷风换热, 使换热风柜 116 内螺 旋换热盘管组 115 底部出口 98 的氮气温度降为常温, 被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的底 部低压常温氮气总入口 110 被吸入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泵体下部的压注腔中被增 压成高压常温氮气 ;
     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 109 被压出进入第二 个大口径涡旋管中部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108 度的热氮气 从上端的热气出口 38 并连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一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55 内 ; 下端 的低温氮气出口 43 中的 -30 度左右的低压低温氮气, 进入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 64, 在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 压低温氮气。
     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53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 63 被压出进入第四个 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62, 高压氮气从涡旋管的两端压出, 108 度的热氮气从 上端的热气出口 51 并连进入螺纹管换热盘管组第二个螺纹管换热盘管入口 56 内 ; 下端的 低温氮气出口 65 中的 -60 度左右的低温氮气, 进入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低压低温 氮气总入口 77, 在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67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 76 被压出并连进入第五个中 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80 中。
     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B138 的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组第一个特 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7 之间的高压氮气总支管 87 与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和 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96、 84、 67、 53、 49、 40 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 101、 97、 85、 68、 54、 50 并连后的末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0 顶部的高压氮气入口 41 相连, 使末端的 高压氮气全部进入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0 顶部泵体内的高压腔及虹吸腔, 又从大口 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0 顶部泵体内的高压腔及虹吸腔的高压氮气总出口 39 被大口径高速 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6 吸入泵体内的下部的压注腔内, 再从大口径高速 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高压氮气总出口压入第二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内 ;
     同时, 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 150、 活塞注液泵 A 组 121、 活塞注液泵 B 组 106、 大 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100、 96、 84、 74、 67、 53、 49 的低压氮气总出口 88 的末端也并连在大 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 46 上, 在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 的压注腔内被增压成高压低温氮气 ;
     从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 40 底部的高压低温氮气总出口 45 也被压出并连进入 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 44 中。
     其中, 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在运转中, 交换罐 33 因隔热损失使罐内压力升高, 在 达到安全阀所显的压力时, 安全阀自动开启, 高压气体进入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 49 底部的 低压总入口, 被液化, 保证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安全运转。
     该装置, 因利用了氮气在正常大气压下温度低于零下 196 摄氏度就会形成液氮, 如果加压, 可以在比较高的温度下得到液氮的自然现象。在氮的液态与气态的闭路循环中 将液氮在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内与环境温度的强制换热中被气化、 又在涡旋管与活塞泵地多 级交换中被液化。
     航控动力系统是这样工作的 :
     在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冷能制水发电装置正常工作后, 自控装置 020 开启由 A、 B 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 30、 138 所发的电力, 使磁悬浮电机 010 瞬时飞速转动, 气体 经叶轮被强制吸入高压气舱 07 又从进风管柱 018 进入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 03 内, 从敞 开的起降滑板喷口喷出 05, 磁悬浮气轮发电机 010 转速逐渐升至 1.5 万转时, 整个航天航空 飞行器在喷口的压力下徐徐上升飞行, 自控装置 020 使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 03 内的环型 航行操控遥控装置内的换向电机 032 的齿轮 031 转动使与其相连的齿条 030 移位, 与齿条 030 相连通轴移位密封的滑板的起降滑板 027 关闭升降喷口 ; 同时开启两 028A 和 028B 带 蝌蚪形向前或向后喷的滑板使航行转向喷口开启, 使其进入正常飞行状态, 在需要转向时只要轻微调整齿条 030 使 028A 和 028B 向前或向后移位就可以自由的转向飞行 ; 在需要降 落时降低磁悬浮气轮发电机 010 转速, 飞行器就逐渐降速下降, 在达到一定的降落高度时 在此移位滑板 027、 028A、 028B 使飞行转向喷口关闭同时升降喷口开启, 飞行器在转速逐渐 降低的同时徐徐平稳下降在指定的位置上。
     在空中如遇非常事件伞形吸其叶轮 08 停止工作, 飞行器的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 系统 036 的多个紧急救生伞舱中的巨型伞组自动弹出展开, 使飞行器平稳落地。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 本发明是利用 “热很难向下传导的现象” 以环境温度为 “高温热源” 人为的制造一个 “低温热源” 液氮, 利用氮气与液氮之间的温差和压差进行自控 闭路循环做功, 使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在空中自由翱翔。
     工业应用性 :
     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切困境, 使人类从地球陆地 30%狭小空间中彻底解放出来, 终止为修建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磁悬浮线路、 机场、 码头、 而无度肆意占用宝贵的良田和破坏的地球原始生态环境。给全球化的世界再插上理想的 臂膀, 使人类自由地翱翔在地球与宇宙之中, 人类将从单纯以地面居住生存, 扩展到在海面 上、 大气平流层上及地球与宇宙广阔空间里自由居住生活, 人类可由此脱离必须在地面居 住地局限, 彻底摆脱地震给人类生命带来的危害 ; 本发明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pdf(8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101532A43申请公布日20110622CN102101532ACN102101532A21申请号200910250585122申请日20091216B64G1/0020060171申请人林茂森地址116013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桃源街幸福巷7号72发明人林茂森54发明名称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是由隔热壳体、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航控动力系统、冷能制水发电装置、中层经济舱、顶层公务舱及自控装置组合构成。该飞行器利用液氮一次性加注在闭路循环中温差、压差交换中永远获得动力、电力、水。解决人类一切困境,交通所耗的巨资,终止对良田和原始。

2、生态的破坏。给全球化的世界再插上理想的臂膀,自由地翱翔或居住在在地球与宇宙之中,彻底摆脱地震给人类生命带来的危害。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6页说明书48页附图11页CN102101535A1/26页21本发明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是由壳体01、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036、航控动力系统、冷能制水发电装置044、中层经济舱04、顶层公务舱06及自控装置020组合构成。所述的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的壳体01是由公知的飞机、航天器壳体材料和制造方法制成各种流线型体的壳体。所述的紧急救生伞自动弹射系统036是由安装在壳体01顶部周边的多个紧急救生伞舱。

3、、舱底弹射器、舱内串联的巨型救生伞组和壳体01下方的飞行器的液压起落架040构成。所述的航控动力系统、是由驱动升降系统、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构成。所述的驱动升降系统是由伞形吸气叶轮组08、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011、015、双球式磁悬浮轴012、磁悬浮电机010和固定支架09构成;所述的伞形吸气叶轮组08是安装在壳体01的上顶部中心位置的,是由伞形中心方型轴孔012外围直立连接按需所致四十五度斜角辐射向外与伞形吸气叶轮外环连接叶片、叶片外轮构成的伞形吸气叶轮组08。所述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011、015,是与两侧的固定支架09由螺栓紧固相连的,内装双球式磁悬浮轴012、上、下各设轴孔的两。

4、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011、015;所述的对合在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轴套011、015中的双球式磁悬浮轴012,是顶端为由螺帽紧014固相连的紧固螺纹柱013,螺纹柱下为方型套轴,在轴中上端和下末端各有一个球型磁悬浮球体,在末端球体底端设方型轴孔016的双球式磁悬浮轴012。所述的磁悬浮电机010,是固定在固定支架09下方,由顶部的方型轴017套插在双球式磁悬浮轴012底端的方型轴孔016相连、由自控装置控制的所有多个冷能制水发电装置06中的蜗牛式磁悬浮七轮发电一体机117所发电力供电的磁悬浮电机010;所述的固定支架09,是下部固定在弧形高压气舱下部07,上部与驱动升降系统的两瓣球型中空磁悬浮。

5、轴套011、015和磁悬浮电机010由螺栓紧固的支架09。所述的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是由进风管柱018、C型内圆形环管03构成;所述的进风管柱018,上入口为由多个多边形直立斗式进风管围成的环形管口、下出口为向外弯伸出的管出口;其中进风管柱上018入口,是与固定在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底端中心下弧形高压气舱07底部出气孔相连的进风管柱018上入风口;其中进风管柱018向外弯伸出下出口,是与固定在航天航空冷能飞行器底端中心底部环型航行操控遥控装置的C型内圆形环管03侧面入口相连的进风管柱018向外弯伸出下出口;在所述的C型内圆形环管03,是由八段管组合及在C型内圆形环管两端异型操控上下壳体033、0。

6、34构成;其中在所述的C型内圆形环管八段管中组合内,每段管中设一个喷气口,在管中还设一条垂直于管内顶部的滑道和另外两条滑道设在管内侧各六十度角处,在管内构成对称的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2/26页3三条滑道021;在所述的C型内圆形环管03底部喷气口穿透底部隔热壳体01向下设八个喷气口;其中四个垂直向下的是起降喷气口05、四个固定在隔热壳体底部滚动转向外套中的弯管是飞行转向喷气口04。在所述的C型内圆形环管03中设一根分别固定四组起降滑板027、两组飞行转向滑板028A、两组飞行转向滑板028B的通轴024;所述的滑板组是由两组为一组的通轴外套上紧固各向上垂直。

7、伸出带弹簧的支腿插口026与顶部长条弧形带滑槽的滑板025两端固定柱套接,两组轴套023两侧六十度角各伸出带弹簧的两组支腿插口026分别与四个起降滑板027、两组飞行滑板028A、两组飞行滑板028B的各两段四个支柱套插029组成;其中所述的滑板底部为弧形两边向下有三角滑槽、其中所述的四个起降滑板027是整板密封的滑板;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028A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前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其中所述的两组飞行滑板028B是在板的一端设向后蝌蚪形状喷气口的滑板;其中在所述的C型内圆形环管03两端的异型操控上下组合的壳体033、034内设有与内设弧型齿条030、换向电机带驱动齿轮031电机032;其。

8、中所述的C型内圆形环管03内的弧型通轴024两端与一根固定在C型内圆形环管03两端相连的异型操控上下壳体033、034内滑动槽内齿口向上的弧形齿条030两端连接,弧形齿条与固定在异型操控上下壳体033、034内滑动槽上方的换向电机032的驱动齿轮齿031间滚动吻合。冷能制水发电装置044是气液交换装置33、A、B两个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A30、138、安全阀37、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136、131、活塞大口径高速送风泵150、活塞注液泵A、B组121、106、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多个活塞增压泵组100、96、84、74、67、49、40、液氮气化启动器155和自控装置020及隔热管路构。

9、成;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是上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圆柱型上、下带球顶,外作隔热处理的上部一个交换罐33和下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由管路连接构成。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上部的为交换罐33,在交换罐33顶部设两个通孔28、32、底部设三个通孔18、21、22;其中交换罐33内设各与顶部、底部通孔穿通的交换盘管34的上入口32和下出口21;其中交换罐33顶部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28,是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A30的高压入口29相连的高压出口28;其中交换罐33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32,是内与罐内交换盘管34上部的高压气入口,外与由单向阀35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55出气口、由电磁阀。

10、152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安全阀37控制的管入口、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A30的出气口31相并连的高压入口32;其中交换罐33底部中心的第一个通孔为高压出口21,是内与交换罐33内交换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3/26页4盘管34下部的出口相连,交换罐33外下部,各由电磁阀19、20控制分别与底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顶部,内与交替罐13、27内气液交换盘管14、26上部入口相连的高压入口21;其中交换罐33底部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通孔均为两个高压入口18、22,是与底部A、B交替液化罐13、27顶部各由单向阀17、23控制的高压出。

11、口相连的两个高压入口18、22;其中交换罐33内的交换盘管34是由耐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交换盘管34;其中交换罐33内的交换盘管34上入口穿经交换罐33顶部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A30、由单向阀35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55出气口、由电磁阀152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安全阀37控制的管入口相并连的上入口;其中交换罐33内的交换盘管34下出口穿经交换罐33体底部各由电磁阀17、23控制分别与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顶部高压其入口16、24相连的下出口。其中所述的气液交换装置下部为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顶部各设三。

12、个通孔、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底外侧各设两各通孔、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底部中心各设一个通孔,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内设气液交换盘管14、26;其中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顶部中心的通孔为高压出口16、24,是各由单向阀17、23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33底部的高压其入口18、22相连的高压出口16、24;其中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顶部的第二个通孔为高压入口,是各由电磁阀19、20控制的与顶部的交换罐33底部的中心的高压出口21相连的高压入口;其中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顶部的第三个通孔为出气口,是个各由电磁阀15、25控制与安全阀37的高。

13、压出口、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出口57、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49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61并连的出气口;其中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底外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通孔为低压液氮出口7、4和入口6、9,是内与气液交换盘管14、26内下部的低压液氮出口相连,在交替罐13、27底外侧是各由单向阀8、5控制经与相对的交替罐13、27内下侧相通的低压液氮出口7、4和入口6、9;其中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底部的第三个通孔为排液注液并连的出入口12、2,是由截止阀10、3控制的注液入口、排污阀11、3控制的排液出口、各由单向阀153、154控制与活塞注液泵B组106。

14、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112、由单向阀116与活塞注液泵A组121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117相并连的排液、注液并连的出入口12、1和一端与出入口12、2相连,另一端由单向阀158、159控制并连后,与活塞注液泵A组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123、由电磁阀控制的119活塞注液泵B组底部的高压液氮总出口112相并连的液氮出口。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4/26页5在A交替液化罐13底部的排液、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12与单向阀158之间的管段中并连着由电磁阀157控制液氮气化启动器155的液氮入口和由电磁阀158控制的其中并连着由单向阀119控制的活塞注液泵B组106底部高压液。

15、氮总出口112的活塞注液泵A组121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123;其中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内的气液交换盘管14、26,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管材制成由大至小多层套连接的气液交换盘管14、26;其中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内的气液交换盘管14、26上入口,是经罐体13、27顶部与顶部的交换罐33底部的分别由单向阀19、20控制的高压出口21相连的上入口;其中在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内的气液交换盘管14、26下低压液氮出口7、4,是穿经罐体13、27侧底的外部分别由单向阀8、5控制与相对的交替液化罐13、27内下部相通的下低压液氮出口7、4。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A3。

16、0是由蜗牛式气轮机的高压入口29、高压出口31和磁悬浮发电机构成;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A30的高压入口29,是与交换罐33顶部的高压出口28相连的高压入口29;其中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A30的高压出口31,是与由单向阀35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55出气口、由电磁阀152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安全阀37控制的管入口并连交换罐33内热交换盘管34上部高压入口相并连的高压出口31。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55,是作隔热处理的,出口端为单向阀35控制、入口端为电磁阀157控制,中间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155;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5。

17、5入口端由电磁阀157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是和由电磁阀156控制的活塞注液泵A组121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119并连后连接在A交替液化罐13底部的排液、高压注液并连的出入口12与单向阀158相连的管段中;其中所述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55出口端由单向阀35控制的高压常温氮气出口,是与交换罐33顶部的高压气出口32、由电磁阀152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安全阀37的入口、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A30的高压出口31并连的高压气出口。所述的安全阀37的高压入口是与由单向阀35控制的液氮气化启动器155出口、交换罐33顶部的高压气出口32、由电磁阀152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

18、动供汽管入口、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A30的高压出口31并连的安全阀37高压入口;所述的安全阀37的高压出口是与A、B两个交替液化罐13、27顶部各由电磁阀15、25控制的出气口,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出口57、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49底部低压氮气总入口61并连的高压出口;所述的活塞多种泵组是由作隔热处理的泵体A08和泵体内设的活塞组A012等构成。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5/26页6其中所述的泵体A08,是由A、B、C、D、E、F多个由耐高压耐低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泵体A08上共分四个通孔,其中顶部高压腔通孔A05、中上。

19、部虹吸腔通孔A014、中下部串气腔通孔A016、底部压注通孔A020;在所述的泵体内中下部隔板A011的中心设通轴孔,隔板A011下表面的周边设通气凹槽,在通气凹槽处的圆柱型泵体A08处设对称向外的两个窜气腔通孔A016,在窜气腔通孔A016两端出口处各由一根高压管A022与各泵A08的每一个通孔A016串连成一体互相通气的窜气通口A016;所述的设在泵体A08内的活塞组A012是由一个一端带紧固螺纹的活塞柱A012一端活塞A07和一个带罗纹口的活塞A018构成的活塞组;其中是将一端带螺纹的活塞柱A012由上至下穿插过泵体内的隔板A011中心通轴孔,与底部带罗纹口的活塞A018,螺旋组装成活塞。

20、组A012后在组装泵体两端带通孔封头;使泵体A08内由上至下分割形成,可不断变化容积的高压腔A06、虹吸腔A09、窜气腔A015和压注腔A017;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通孔A05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是由电磁阀控制A03的高压出口和由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其中活塞多种泵组泵体中上部的虹吸腔通孔A014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高压入口,是由电磁阀A010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电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入口构成;其中活塞多种泵组体底部的压注腔通孔A020是并连的高压出口和低压入口,是由单向阀A019控制的高压出口和由单向阀A021控制的低压入口构成。所述的温差冷凝制水装置是由多个。

21、隔热壳体136、131及隔热壳体136、131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3、132、盘管式热风喷口135、137、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等构成;所述的多个隔热壳体136、131是由隔热材料制成的两个圆管状上下带球形封顶的罐体;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36、131上端各设两个通孔,壳体下端各设四个通孔;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36、131上端各设的第一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顶部由电磁阀129、1127控制的进汽口;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36、131上端各设的第二个通孔,是内与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3、132的上入口相连,穿过该通孔外与由单向阀118、126控制的管端分别与活塞注液泵A组121底部各个高压液氮。

22、出口124B、125、相连的通孔。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36、131下端第一个通孔为热风入口,是内与设在隔热壳体136、131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135、137的下入口端相连穿过通孔外与由电磁阀139、144控制热风入口并连后的总热风入口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116顶部的热风出口114相连的热风入口;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36、131下端第二个通孔为冷风出口,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142、147控制冷风出口并连后的冷风出口经管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153相连的冷风出口;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36、131下端第三个通孔,是内各由单向阀140、146控制的管式温差冷。

23、凝制水器133、132的下出口穿经该通孔,并连后的总高压氮气出口与蜗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6/26页7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B138的高压氮气入口、由电磁阀152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通孔;其中每个隔热壳体136、131下端中心的第四个通孔是设在壳体外下部由电磁阀142、145控制冷凝水出口。其中所述设在每个隔热壳体136、131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3、132是由耐低温耐高压的钢材制成带鱼鳞片的管段串连组成;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136、131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3、132顶部的高压液氮入口,是经隔热壳体136、131顶部。

24、通孔各由单向阀128、130控制与活塞注液泵A组121底部A、B、C、D多个泵体各由单向阀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124B、125分别相连的高压液氮入口;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136、131内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3、132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是经隔热壳体136、131底部通孔由单向阀140、146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总管与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B138的高压氮气入口、由电磁阀152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出口。其中所述设在多个隔热壳体136、131内的盘管式热风喷口135、137,是由管材制成的螺旋盘管;其中在每个隔热壳体136、131内的盘管内侧均设多个直。

25、对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的各种角度的热风喷出孔134。其中所述的集水箱148是设在隔热壳体下部的冷凝水聚集箱。其中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49,是连接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88启始端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49;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泵体A08顶部高压腔A06的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

26、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51,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B138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47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51;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19控制的高压风出口并连成底部的高压风总出口154,是经管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的隔热换热风柜116底部高压冷入风口118相连的高压总出风口154;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21控制的低压风入口并连成底部的低压风总入口153,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

27、多个隔热壳体136、131底部相连各由电磁阀142、147控制的低压风出口并连后的低压风总出口管相连的低压风总入口153。所述的活塞注液泵A组121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21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3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7/26页8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出口120,是并连在所有活塞泵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总出口88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20;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21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氮气。

28、入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122,是并连在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B138高压氮气出口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的高压氮气入口47之间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22;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21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19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构成底部多个高压液氮多个出口124B、125,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3、131等顶部由单向阀128、130控制的高压液氮入口相连的多个高压液氮出口124B、125;其中活塞注液泵A组121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

29、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21控制的低压液氮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液氮总入口是与由单向阀119控制的活塞注液泵B组106底部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123,与液氮气化启动器155入口端由电磁阀157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并连在A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11、高压注液10并连的出入口12与单向阀158相连的管段中的低压液氮总入口123。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B138,是由在蜗牛式汽轮机的壳体内设的多个磁悬浮发电盒及壳体外设的高压氮气入口和高压氮气出口构成的;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B138的高压氮气入口,是与多个温差冷凝制水装置中的多组管式温差冷凝制水器133、132隔热壳体136、13。

30、1底部由单向阀140、146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后的高压氮气总出口、由电磁阀152控制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启动供汽管入口相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所述的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B138的高压氮气出口,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活塞注液泵A组121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多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B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88和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第一个特大口径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47相连的高压氮气出口。所述的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是由隔热换热风柜116和设在隔热风柜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115和多个涡旋管组成的涡旋管组、活塞液氮泵B组106和多个活。

31、塞增压泵组100、96、84、74、67、53、49、40构成。所述的隔热换热风柜116是由隔热材料制成顶部设一个通孔114、侧面设多个通孔55、56、70、78、92、98、在底部设一个通孔118的柜体;其中隔热换热风柜116外顶部设的通孔是热风出口114,是经管路与温差冷凝制水装置多个隔热壳体136、131外底部设的由电磁阀139、144控制的热风入口并连的热风总入口相连的热风出口114;其中隔热换热风柜116外底部设的通孔是冷风入口118,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底部的总高压冷风出口154相连的冷风入口118;其中与隔热换热风柜116侧面多个通孔55、56、70、78、92、98。

32、,是隔热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8/26页9换热风柜116内设的螺旋换热盘管组115由上至下多个热气管入口经隔热风柜116侧面多个通孔与所有涡旋管上端热氮气出口相连的通孔55、56、70、78、92、98;其中穿经隔热换热风柜116侧底部通孔的是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98,是穿过隔热风柜116壳体与活塞增压泵组100底部的低压氮气入口110相连的低压常温氮气总出口98。所述的设在隔热换热风柜116内的螺旋换热盘管组115是由多个带散热片的螺旋盘管由上至下组合构成;其中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55,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和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42、38并连。

33、的热氮气入口55;其中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56,是与第三个大口径和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58、51相连的热氮气入口56;其中第三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70,是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72相连的热氮气入口70;其中第四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78,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86相连的热氮气入口78;其中第五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92,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94相连的热氮气入口92。其中第六个是螺旋盘管常温氮气出口98,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100底部的常温氮气总入口110相连的常温氮气出口98。所述的涡旋管组是由耐低温、耐高压材料制成的管状壳体在壳体外做隔热处理。

34、的,中端为高压氮气入口、上端为热氮气出口的、下端为低压低温氮气出口;其中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47,是与大口径高速活塞送风泵组150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51、活塞注液泵A组121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22、多个多种口径活塞增压泵组顶部和一个活塞注液泵B组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入口88和蜗牛式磁悬浮气轮发电一体机B138的高压氮气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47;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42,是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38并连后与隔热换热风柜116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55相连的热氮气出口42;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57,是与安全阀37出口、各由电磁阀129、127控制A、B。

35、两个交替液化罐136、131顶部的出气口,并连后与特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49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61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57。其中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44,是与100、40两组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总高压氮气出口109并连后的总高压出口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44;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38,是与第一个特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42并连后与隔热换热风柜116内的第一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55相连的热氮气出口38;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43,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53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总入口64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43。其中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69,是与特大口径活。

36、塞增压泵组49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60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69;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9/26页10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58,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的热氮气出口51并连后与隔热换热风柜116内的螺旋盘管第二个热风入口56相连的热氮气出口58;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71,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74底部的低温低压氮气总入口82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71。其中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62是与大口径活塞增压泵组53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63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62;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51,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上端58的热氮气出口并连后与隔热换热风柜116内。

37、的第二个螺旋盘管热氮气入口56相连的热氮气出口51;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65,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7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77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65。其中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80,是与74、67两个高速活塞增压泵组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81、76并连的高压氮气入口80;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72,是与隔热换热风柜116内的螺旋盘管第三个热氮气入口70相连的热氮气出口72;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79,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4的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91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79。其中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89,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4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90相连的。

38、高压氮气入口89;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86,是与隔热换热风柜116内的螺旋盘第四个热氮气入口78相连的热氮气出口86;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93,是与活塞增压泵组96底部的低压低温总入口104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93。其中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氮气入口102,是与活塞增压泵组96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03相连的高压氮气入口102;其上端的热氮气出口94,是与隔热换热风柜116内的螺旋盘管第五个热氮气入口92相连的热氮气出口94;其下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111,是与活塞注液泵A组106底部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113相连的低压低温氮其出口111。所述的活塞注液泵B组106是活塞式多种泵组中的一种。

39、其中活塞注液泵B组106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05,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88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05;其中活塞注液泵B组106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107,是连接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上87的高压氮气入口107;其中活塞注液泵B组106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

40、多个单向阀A019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112,是与由单向阀119控制的活塞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10/26页11注液泵A组121底部的低压液氮总入口123、液氮气化启动器155入口端由电磁阀157控制的低压低温液氮入口、并连在A交替液化罐底部的排液11、高压注液10并连的出入口12与单向阀158相连的管段中的高压液氮总出口112;其中活塞注液泵B组106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21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113,是与第七个涡旋管末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111相连的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113。

41、。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100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100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99,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88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99;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100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101,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

42、口87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101;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100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19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109,是与活塞增压泵组40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45并连后与第二个大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44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09;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100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21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110,是与涡旋管式制氮换热装置的换热风柜116第六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98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110。所述的活塞增压泵组96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活塞增压。

43、泵组96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95,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88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95;其中活塞增压泵组96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97,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87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97;其中活塞增压泵组96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19控制的高压液。

44、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103,是与第七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102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103;其中活塞增压泵组96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21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104,是与第六个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93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104。权利要求书CN102101532ACN102101535A11/26页12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4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4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0。

45、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83,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88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83;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4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85,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87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85;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4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19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90,是与第六个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89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90;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84泵。

46、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21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91,是第五个低压低温氮气出口79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91。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74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74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73,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88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73;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74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A。

47、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75,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87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75;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74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19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81,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7底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76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80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81;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74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21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82,是与第三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71相连的。

48、低压氮气总入口82。所述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7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7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66,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88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66;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7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68,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权利要求书CN。

49、102101532ACN102101535A12/26页13的总入口87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68;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7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19控制的高压液氮出口并连成底部高压液氮总出口76,是与高速活塞增压泵组74底部的高压氮气出口81并连后与第五个中口径涡旋管中端的高压液氮入口79相连的高压氮气总出口76;其中高速活塞增压泵组67泵体A08底部的压注腔A017通孔由多个单向阀A021控制的低压低温氮气入口并连成底部低压低温氮气总入口77,是与第四个大口径涡旋管底端的低压低温氮气出口65相连的低压氮气总入口77。所述的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3是活塞式多种泵中的。

50、多个活塞增压泵组的一个;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3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3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0控制的高压氮气出口并连成顶部的高压氮气总出口52,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出口88上的高压氮气总出口52;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3泵体A08顶部的高压腔A06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4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和其泵体A08中上部的虹吸腔A09通孔由多个电磁阀A013控制的高压氮气入口并连成顶部高压氮气总入口54,是并连在所有活塞顶部高压氮气并连的总入口87上的高压氮气总入口54;其中大口径高速活塞增压泵组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飞行器;航空;宇宙航行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