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潜液式离心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NG潜液式离心泵.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00537A43申请公布日20141015CN104100537A21申请号201410318705822申请日20140707F04D13/08200601F04D29/42200601F04D29/2220060171申请人中船重工重庆智能装备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地址401122重庆市北部新区龙睛路9号(复城国际111)72发明人冀庆康王忠江陈红勋刘海川刘保岩张军锋74专利代理机构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1代理人方洪54发明名称LNG潜液式离心泵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NG潜液式离心泵,在后吸入端盖9的前方设置前吸入端盖11,后吸入端盖9前端中央的环形凸。
2、台内设有诱导轮12,导轮12的后方设有一级叶轮13,在一级叶轮13的后方设置一级导叶14,一级导叶14的后方设有二级叶轮15,二级叶轮15的后方设有二级导叶16,在导叶架2的后方设有两根出液管17,这两根出液管17在定子1的外围按圆周均匀分布。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而且抗气蚀能力强,可靠性好,能有效提高泵的扬程及效率,可以取代进口产品满足LNG加气站的要求,适宜于大规模推广应用。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00537ACN104100537。
3、A1/1页21一种LNG潜液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在定子1的前端设置导叶架2,后端设置出液端盖3,所述定子1内设有转子4,该转子4套装于转轴5的后部,转轴5的后端通过轴承与后轴承座6相支承,后轴承座6固定于出液端盖3的前端,所述转轴5的中前部通过轴承与前轴承座7相支承,前轴承座7固定于导叶架2内;在所述导叶架2的前方固定设置导叶罩8,该导叶罩8的前方设有后吸入端盖9,在所述后吸入端盖9的前方设置前吸入端盖11,该前吸入端盖11固套于后吸入端盖9前端中央的环形凸台上,在后吸入端盖9前端中央的环形凸台内设有诱导轮12,该诱导轮12固套于转轴5的前端,在诱导轮12的后方设有一级叶轮13,一级叶轮13位。
4、于后吸入端盖9内,并固套于转轴5上,在一级叶轮13的后方设置一级导叶14,一级导叶14固定于导叶罩8的前端,在一级导叶14的后方设有二级叶轮15,二级叶轮15固套于转轴5上,且二级叶轮15的后方设有二级导叶16,所述二级导叶16位于导叶罩8内,并与导叶架2相固定;在所述导叶架2的后方设有两根出液管17,这两根出液管17在定子1的外围按圆周均匀分布,各出液管17的进口与导叶架2上的出液接口连通,出液管17的出口与出液端盖3上的出液通道3A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NG潜液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吸入端盖9、导叶架2和出液端盖3三者之间通过圆周上均匀分布的螺杆10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
5、述的LNG潜液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吸入端盖11的前段为喇叭形,后段为直管,前吸入端盖11的前端口处安装过滤网18,前吸入端盖11的后段通过螺纹套装于后吸入端盖9前端中央的环形凸台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LNG潜液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轮12由轮毂12A和叶片12B组成,轮毂12A为直管结构,在轮毂12A的外圆周上设有螺旋形叶片12B,该叶片12B的前端设有楔形段,叶片12B的厚度从根部到边缘的方向逐渐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NG潜液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液端盖3后端的出口内装有防尘盖19。权利要求书CN104100537A1/3页3LNG潜液式离心泵技术领域0。
6、001本发明属于离心泵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LNG潜液式离心泵。背景技术0002潜液式离心泵是LNG加气站的重要设备,主要用于加液、卸车及调压。目前,我国大多数LNG加气站所使用的潜液式离心泵都依赖于进口,价格非常昂贵。有的厂家虽然也在积极研发用于LNG加气站的潜液式离心泵产品,但普遍存在结构复杂、装配困难、抗气蚀能力弱、扬程及效率不理想等不足,性能达不到加气站实际工况下的一泵两机的性能需求,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的LNG潜液式离心泵。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LNG潜液式离心泵,在定子1的前端设置导叶架2,后端设。
7、置出液端盖3,所述定子1内设有转子4,该转子4套装于转轴5的后部,转轴5的后端通过轴承与后轴承座6相支承,后轴承座6固定于出液端盖3的前端,所述转轴5的中前部通过轴承与前轴承座7相支承,前轴承座7固定于导叶架2内;在所述导叶架2的前方固定设置导叶罩8,该导叶罩8的前方设有后吸入端盖9,在所述后吸入端盖9的前方设置前吸入端盖11,该前吸入端盖11固套于后吸入端盖9前端中央的环形凸台上,在后吸入端盖9前端中央的环形凸台内设有诱导轮12,该诱导轮12固套于转轴5的前端,在诱导轮12的后方设有一级叶轮13,一级叶轮13位于后吸入端盖9内,并固套于转轴5上,在一级叶轮13的后方设置一级导叶14,一级导叶。
8、14固定于导叶罩8的前端,在一级导叶14的后方设有二级叶轮15,二级叶轮15固套于转轴5上,且二级叶轮15的后方设有二级导叶16,所述二级导叶16位于导叶罩8内,并与导叶架2相固定;在所述导叶架2的后方设有两根出液管17,这两根出液管17在定子1的外围按圆周均匀分布,各出液管17的进口与导叶架2上的出液接口连通,出液管17的出口与出液端盖3上的出液通道3A连通。0005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转子运转的时候,诱导轮、一级叶轮和二级叶轮随转子一起转动,叶轮运转产生的吸力将外面的液体吸入前吸入端盖,液体经诱导轮引导后流向一级叶轮,然后由一级导叶导向二级叶轮,再由二级导叶导向导叶架,最后通过两根出液管流。
9、向出液端盖,直至从出液端盖的出口流出泵外。0006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巧,拆装方便,成本低;采用诱导轮与主叶轮在水力流动上协调匹配,能有效提高泵的抗气蚀能力,使泵具有更高的扬程;两级叶轮协同工作,能进一步增加泵的流量及扬程;采用两根出液管连接在出液端盖上,构造简单,能减少沿程损失,有利于提高泵的效率;出液管对称布置,有效地减小了在深冷工况下热应力对泵变形的影响。说明书CN104100537A2/3页40007为了方便装配,增强连接的牢靠性,所述后吸入端盖9、导叶架2和出液端盖3三者之间通过圆周上均匀分布的螺杆10连接固定。0008所述前吸入端盖11的前段为喇叭形,后段为直管,前吸入端盖。
10、11的前端口处安装过滤网18,前吸入端盖11的后段通过螺纹套装于后吸入端盖9前端中央的环形凸台上。以上结构前吸入端盖造型简单,易于加工制作;前吸入端盖前段为喇叭形,有利于液体进入;过滤网能滤除液体中的杂质,防止杂质进入泵内造成堵塞及损坏过流部件;前吸入端盖采用后段的直管与后吸入端盖螺纹配合,不仅拆装方便、快捷,而且连接既牢固又可靠。0009所述诱导轮12由轮毂12A和叶片12B组成,轮毂12A为直管结构,在轮毂12A的外圆周上设有螺旋形叶片12B,该叶片12B的前端设有楔形段,叶片12B的厚度从根部到边缘的方向逐渐减小。以上结构不仅易于加工制作,而且引导液体流动的效果好,提高了叶轮进口的能量,。
11、保证叶轮的气蚀破坏发生在诱导轮的气蚀破坏之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泵的抗气蚀能力。0010为了防止灰尘从出口进入泵内,在所述出液端盖3后端的出口内装有防尘盖19。0011有益效果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而且抗气蚀能力强,可靠性好,能有效提高泵的扬程及效率,可以取代进口产品满足LNG加气站的要求,适宜于大规模推广应用。附图说明001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2为诱导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15如图1所示,在定子1的前端固定安装导叶架2,该导叶架2将定子1的前端封口。定子1的后端固定安装出液端盖3,出液端。
12、盖3将定子的后端封口。与定子1相配合的转子4位于定子1内,该转子4套装于转轴5的后部。转轴5的后端通过轴承与后轴承座6相支承,后轴承座6位于出液端盖3的前方,且后轴承座6通过螺栓与出液端盖3前端的中部相固定。转轴5的中前部通过轴承与前轴承座7相支承,前轴承座7位于导叶架2内,前轴承座7通过螺栓与导叶架2相固定。0016如图1、图2所示,在导叶架2的前方固定安装导叶罩8,该导叶罩8的前方设有后吸入端盖9,后吸入端盖9、导叶架2和出液端盖3三者之间通过圆周上均匀分布的螺杆10连接固定。在后吸入端盖9的前方设置前吸入端盖11,该前吸入端盖11的前段为喇叭形,后段为直管。前吸入端盖11的前端口处安装过。
13、滤网18,前吸入端盖11的后段通过螺纹套装于后吸入端盖9前端中央的环形凸台上。在后吸入端盖9前端中央的环形凸台内设有诱导轮12,该诱导轮12由轮毂12A和叶片12B组成。轮毂12A为直管结构,并固套于转轴5的前端。在轮毂12A的外圆周上一体形成有等螺距的螺旋形叶片12B,该叶片12B的前端设有楔形段,叶片12B的厚度从根部到边缘的方向逐渐减小。说明书CN104100537A3/3页50017如图1所示,在诱导轮12的后方设有一级叶轮13,一级叶轮13位于后吸入端盖9内,并固套于转轴5上,在一级叶轮13的后方设置一级导叶14,一级导叶14位于后吸入端盖9内,并紧靠一级叶轮13,且一级导叶14固定。
14、于导叶罩8的前端。在一级导叶14的后方设有二级叶轮15,二级叶轮15位于导叶罩8内,并固套于转轴5上。在二级叶轮15的后方设有二级导叶16,所述二级导叶16位于导叶罩8内,并紧靠二级叶轮15,且二级导叶16与导叶架2相固定。在所述导叶架2的后方设有两根出液管17,这两根出液管17在定子1的外围按圆周均匀分布,各出液管17的进口与导叶架2上的出液接口连通。在出液端盖3的前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出液通道3A,这两个出液通道3A与两根出液管17一一对应,出液管17的出口对应出液通道3A的进口连通。出液端盖3的后段为直管状,该直管的进口与出液通道3A的出口连通,直管后端的出口内装有防尘盖19。0018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0019在转子5运转的时候,诱导轮12、一级叶轮13和二级叶轮15随转子5一起转动,叶轮运转产生的吸力将外面的液体吸入前吸入端盖11,液体经诱导轮12引导后流向一级叶轮13,然后由一级导叶14导向二级叶轮15,再由二级导叶16导向导叶架2,最后通过两根出液管17流向出液端盖3,直至从出液端盖3的出口流出泵外。说明书CN104100537A1/2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00537A2/2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0053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