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7358732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043527.6

申请日:

20150611

公开号:

CN106818769A

公开日:

201706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43/60,A01N43/50,A01N43/80,A01N43/36,A01N57/12,A01P3/00

主分类号:

A01N43/60,A01N43/50,A01N43/80,A01N43/36,A01N57/12,A01P3/00

申请人:

四川利尔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发明人:

古越,李翔,陈熙

地址: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双拥路77号

优先权:

CN201710043527A,CN201510319355A,CN201510009500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恩赫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刘守宪;赵文成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含有申嗪霉素A和其余杀菌剂B,其中其余杀菌剂B选自磺胺咪唑类杀菌剂的氰霜唑、噁唑类杀菌剂的噁霉灵、吡咯类杀菌剂的咯菌腈或有机磷杀菌剂的三乙膦酸铝。A与B重量比为1:100~100:1。有效成分A与B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各单剂的施用量。对扩大杀菌谱和延缓植物抗药性有较好的作用,还能延长持效期,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该组合物可以添加其它农药中允许使用的辅助成分加工成任一剂型。该杀菌组合物能有效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锈病、白粉病、根腐病、菌核病、黑穗病、枯萎病等。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申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所述申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100~10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申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50~5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申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25~25: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杀菌剂为氰霜唑、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悬浮剂、干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或种子处理剂。 8.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制备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锈病、白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大豆根腐病、油菜菌核病、玉米丝黑穗病、辣椒枯萎病、瓜类枯萎病的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至7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效组分申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以上述的重量比施用,其按比例混合后施用、按比例同时施用或按比例依次施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特别是指一种含有有效成分申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能否健康生长,除受虫、草害影响外,对病害的防治亦很重要。随着环保观念的加强和可持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效、低毒、高活性、低残留已成为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即便是高效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也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等问题,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科学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提高药效,成为植物保护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

氰霜唑(CyazofaMid)又称赛座灭、4-氯-2-氰基-N,N-二甲基-5-对甲苯基咪唑-1-磺酰胺、氰唑磺菌胺、科佳,属于磺胺咪唑类杀菌剂。氰霜唑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卵菌所有生长阶段均有作用,与其他杀菌剂无交叉抗性,具有一定内吸和治疗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对作物、人类、环境安全,但长期单一使用,难免会使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噁霉灵(hymexazol),又称土菌消、恶霉灵,分子式为C4H5NO2,化学名称:3-羟基-5-甲基异噁唑。噁霉灵是内吸性杀菌剂,同时又是一种土壤消毒剂。该药与土壤中的铁、铝离子结合,抑制孢子的发芽。恶霉灵能被植物的根吸收及在根系内移动,在植株内代谢产生两种糖苷,对作物有提高生理活性的效果,从而能促进植株生长,根的分孽、根毛的增加和根的活性提高。噁霉灵是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较高的防治结果,但长期单一使用,难免会使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咯菌腈(fludioxonil),又称氟咯菌腈、咯菌酯、4-(2,2-二氟-1,3-苯并二氧-4-基)吡咯-3-腈、勿落菌恶、适乐时,咯菌腈为新型吡咯类非内吸性广谱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菌体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酶,能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导致病菌死亡。对链格孢属、壳二孢属、曲霉属、镰孢菌属、长蠕孢属、丝核菌属和青霉属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用于防治雪腐镰孢菌、小麦黑腐菌、立枯病菌等。

三乙膦酸铝(phosethyl-Al),又称疫霉灵、疫霜灵、乙磷铝、霉疫净、克霉灵、霉菌灵、三乙磷酸铝、乙膦铝,是一种有机磷类高效、广谱、内吸性低毒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其在植物体内可以上、下双向传导。该药水溶性好,内吸渗透性强,持效期较长,使用安全。

申嗪霉素,其结构式如(Ⅰ)所示,申嗪霉素是由荧光假单胞菌M18经生物培养分泌的一种抗菌素,同时具有广谱抑制植物病原菌并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双重功能的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杀菌剂的频繁使用,导致大多数病菌产生了抗药性,防效并不理想。因此,急需一种新型产品替代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菌产品,增加药效延缓病害的抗药性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申嗪霉素A和活性杀菌剂B,申嗪霉素A和活性杀菌剂B的重量比为1:100~100:1,优选为重量比为1:50~50:1,更优选重量比为1:25~25:1。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所述活性杀菌剂可以为:磺胺咪唑类杀菌剂的氰霜唑、噁唑类杀菌剂的噁霉灵、吡咯类杀菌剂的咯菌腈或有机磷杀菌剂的三乙膦酸铝等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干悬浮剂(DF)、可湿性粉剂(WP)、水分散粒剂(WDG)、悬浮剂(SC)、种子处理剂或悬浮种衣剂等。

A可湿性粉剂(WP),是在水中可均匀分散的固体粉末制剂。本发明可湿性粉剂除了向原药中加如白炭黑、轻质碳酸钙、陶土、硅藻土、凹凸棒土等稀释剂或惰性物质外,还有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分散剂),润湿剂例如,烷基苯磺酸盐(DBS-Na),烷基萘磺酸盐(拉开粉),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脂肪醇硫酸盐,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盐,烷酰胺基牛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JFC),含量0.1~30%;分散剂如萘磺酸盐,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NO、NN0、MF),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M-9、POLYFON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SOPA),PVA、CMC含量0.1~30%;还含有渗透剂JFC、氮酮、噻酮、渗透剂T之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含量0.3~30%;还可以含有稳定剂、抑泡剂、防结块剂等其它助剂。

B水分散粒剂(WDG),是能在水中较快崩解、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体系的颗粒剂。由活性成分,润湿剂、分散剂、隔离剂、崩解剂、稳定剂、黏结剂等助剂和载体等要素组成。其助剂与载体,以及前体(造粒前的预制物)的配制方法基本类同于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

C悬浮剂(SC),是不水溶固体农药或不混溶液体农药在水或油中的分散体。由活性成分、助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稳定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经湿法超微粉碎制得。润湿分散剂可以为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NO、NN0、MF)、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M-9、POLYFON等)、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缩合磷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0.1~12%;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为黄原酸胶(XG)、聚乙烯醇(PVA)、硅酸铝镁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0.05~0.5%;pH调节剂和消泡剂可视情况适量添加。

D干悬浮剂(Dry Flowable,简称DF),是能在水中较快崩解、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体系的颗粒剂。制备方法:由悬浮剂的脱水得到的制剂。其助剂与载体,以及前体(脱水干燥前的预制物)的配制方法与悬浮剂一致。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适用于制备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制剂。特别适用于制备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锈病、白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大豆根腐病、油菜菌核病、玉米丝黑穗病、辣椒枯萎病、瓜类枯萎病等的农药制剂。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杀菌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或者杀菌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者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病害的方法,有效组分A和组分B以1:100-100:1的重量比施用,进一步的施药比为1:50-50:1,更一步的施药比为1:50-50:1,其可按上述比例混合后施用、按比例同时施用或按比例依次施用。具体施用方式可以是喷粉法、喷雾法、烟雾法、熏蒸法及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超低容量喷雾、拌肥、撒施、灌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与单剂相比,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

2、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杀菌效果好,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3、药剂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大量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本发明组合物以申嗪霉素(A)为一种有效成分,活性杀菌剂(B)为另一有效成分,它们之间组合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叠加,这可以从室内毒力测试结果中清楚的了解到。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番茄晚疫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磺胺咪唑类杀菌剂的氰霜唑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采用番茄晚疫病为测试对象。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叶片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将实验用病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待产生孢子囊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囊悬浮液,置于4℃低温下,黑暗处理0.5h-3h,试其释放出游动孢子,并调节孢子浓度至1*105个孢子/L,备用;或直接配制1105个孢子囊/ml,悬浮液作为接种体。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将药剂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背面朝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每处理不少于10片叶,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做空白对照。用孢子囊或游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保护性试验一般为药剂处理后24h左右进行接种;治疗性试验一般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各12H交替、温度为18℃。以及接种后24H内保持叶面有水膜,以后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7天。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分级方法为:0级:不发病;1级:叶片上仅有少量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10%以下;3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10%-25%;5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25%-50%;7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9级:全叶发病枯萎。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调查各处理病情指数,计算防效。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申嗪霉素和氰霜唑复配对番茄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 —— Y=1.6974X+3.8406 4.8198 —— 氰霜唑(B1) —— Y=1.1207X+3.0833 51.3205 —— A:B1 1:100 Y=0.8133X+3.7145 38.0600 123.08 A:B1 1:50 Y=0.8392X+3.7158 33.9062 127.29 A:B1 1:25 Y=0.8094X+3.8296 27.9272 134.08 A:B1 1:1 Y=0.7258X+4.4771 5.2537 167.72 A:B1 25:1 Y=0.6666X+4.6275 3.6275 137.67 A:B1 50:1 Y=0.7039X+4.6006 3.6931 132.88 A:B1 100:1 Y=0.7284X+4.5749 3.83361 126.8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1显示,在重量比1:100-100:1,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尤其在重量比1:25-25: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氰霜唑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油菜菌核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噁唑类杀菌剂的噁霉灵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采用油菜菌核病为测试对象。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参照菌丝生长速率法,菌种的准备:在已灭过菌的培养基中倒入约10mLPDA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从油菜菌核病菌的菌种斜面上取一菌丝块,放在培养皿中间。连续培养几代,然后在试验前3d、在接种一次,在24~26℃条件下培养,备用。含毒平板的制作,先将已制备好的PDA培养基溶化后,放置冷却。在无菌条件下,将药液1mL加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然后用移液管吸取9mL培养基加入已有药液的培养皿中,轻轻的晃动摇匀(左3圈,右3圈),制成薄厚均匀的平板。接菌:将已准备好的病原菌用打孔器打制菌饼,然后用接种针挑取菌饼移入已凝固的含药平板上,菌丝一面朝下。标记,置24~26℃培养箱中培养。待对照组菌落直径长至6cm左右,十字交叉法调查其它处理的数据并记录。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记录病斑直径,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申嗪霉素和噁霉灵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2显示,在重量比1:100-100:1,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尤其在重量比1:25-25: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噁霉灵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小麦纹枯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吡咯类杀菌剂的咯菌腈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采用小麦纹枯病为测试对象。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杀菌剂生物测定模式──蚕豆叶片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选取蚕豆感病品种盆栽,剪取相同部分,长势一致,带有叶柄的叶片,置培养皿中,保湿备用,将实验药剂采用原药用水溶解稀释,设置5个质量浓度,将叶片在预配置好的药液中充分浸润5S,沥去多余药液,自然风干后,按处理标记后保湿培养,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用接种器将直径为5mm菌饼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处理叶片中央,每个处理接种30片叶。保护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后24h接种,治疗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置于人工气候箱或恒温实有光照保湿箱内,在温度26摄氏度-28摄氏度、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培养。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用卡尺测量记录每个接种点病斑长度和宽度,以长、宽平均值表示病斑直径记录病斑直径(单位mm).根据调查数据,按防治结果公示:防效=(空白直径-处理直径)/空白直径*100,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记录病斑直径,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申嗪霉素和咯菌腈复配对小麦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 —— Y=1.9338X+2.0570 33.2586 —— 咯菌腈(B3) —— Y=1.9057X+2.2920 26.3637 —— A:B3 1:100 Y=1.2830X+3.2849 21.5031 121.62 A:B3 1:50 Y=1.0906X+3.6234 18.2905 144.72 A:B3 1:25 Y=0.9393X+3.8792 15.6047 170.30 A:B3 1:1 Y=0.9717X+3.8323 15.6883 187.48 A:B3 25:1 Y=1.4046X+3.2208 18.4823 178.15 A:B3 50:1 Y=15701X+2.8471 23.5048 140.77 A:B3 100:1 Y=17365X+2.5490 25.7910 128.6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3显示,在重量比1:100-100:1,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尤其在重量比1:25-25: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咯菌腈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莴苣霜霉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有机磷杀菌剂的三乙膦酸铝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采用莴苣霜霉病为测试对象。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平皿叶片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选取莴苣感病品种盆栽,剪取相同部分,长势一致,带有叶柄的叶片,置培养皿中,保湿备用。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95%的范围内设定)。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备用,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用准备好的新鲜孢子点滴10uL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不少于5片叶,保护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后24小时接种,治疗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前24小时接种,然后盖上皿盖,置于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90%以上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5—7d,每天连续光照/黑夜12h交替;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记录病斑直径,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记录病斑直径,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4申嗪霉素和三乙膦酸铝复配对莴苣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 —— Y=1.8664X+1.9415 43.5238 —— 三乙膦酸铝(B4) —— Y=1.8435X+1.2674 105.8708 —— A:B4 1:100 Y=1.7797X+1.7255 69.1631 150.93 A:B4 1:50 Y=1.5902X+2.2177 56.1834 183.29 A:B4 1:25 Y=1.2482X+2.8734 50.5453 198.54 A:B4 1:1 Y=1.3733X+3.1105 23.7598 259.62 A:B4 25:1 Y=1.3500X+3.0151 29.5324 150.79 A:B4 50:1 Y=1.0815X+3.3718 32.0268 137.49 A:B4 100:1 Y=0.8909X+3.6372 33.8661 129.2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4显示,在重量比1:100-100:1,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尤其在重量比1:25-25: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三乙膦酸铝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室内毒力测定表1-表4结果显示,在重量比1:100-100:1,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氰霜唑、申嗪霉素与噁霉灵、申嗪霉素与咯菌腈、申嗪霉素与三乙膦酸铝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尤其在重量比1:25-25: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氰霜唑、申嗪霉素与噁霉灵申嗪霉素与咯菌腈、申嗪霉素与三乙磷酸铝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构建申嗪霉素分别与氰霜唑、噁霉灵、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复配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另外,发明人还通过实验发现,申嗪霉素分别与氰霜唑、噁霉灵、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的复配效果,优于其他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氰霜唑、噁霉灵、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的复配效果。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构建其他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氰霜唑、噁霉灵、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复配的对比例,进行详细描述。但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比例。应当指出的是,不仅局限在有限的对比例中。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悬浮剂、油悬浮剂、悬浮乳剂、水分散粒剂。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一、申嗪霉素与氰霜唑复配

实施例1:20.2%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1:100)

组分:申嗪霉素0.2%,氰霜唑20%,聚羧酸钠3%,脂肪醇氧乙烯醚4%,1,2-丙二醇6%,XG0.32%,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

对比例1:20.2%多抗霉素·氰霜唑悬浮剂(1:100)

组分:多抗霉素0.2%,氰霜唑20%,聚羧酸钠3%,脂肪醇氧乙烯醚4%,1,2-丙二醇6%,XG0.32%,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16.8%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1:55)

组分:申嗪霉素0.3%,氰霜唑16.5%,木质素萘磺酸钠6%,聚羧酸钠3%,无水硫酸钠10%,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16.8%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3:25.5%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50)

组分:申嗪霉素0.5%,氰霜唑25%,十二烷基硫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6%,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5.5%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2:25.5%春雷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50)

组分:春雷霉素0.5%,氰霜唑25%,十二烷基硫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6%,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4:35%申嗪霉素·氰霜唑干悬浮剂(1:34)

组分:申嗪霉素1%,氰霜唑34%,木质素萘磺酸钠10%,木质素磺酸钠8%,白炭黑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35%申嗪霉素·氰霜唑干悬浮剂。

实施例5:26%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1:25)

组分:申嗪霉素1%,氰霜唑25%,萘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3:26%宁南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1:25)

组分:宁南霉素1%,氰霜唑25%,萘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滑石粉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6:32%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1:15)

组分:申嗪霉素2%,氰霜唑30%,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4%,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6%,XG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

实施例7:20%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1)

组分:申嗪霉素10%,氰霜唑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6%,白炭黑6%,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4:20%多抗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1)

组分:多抗霉素10%,氰霜唑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6%,白炭黑6%,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对比例5:20%春雷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1)

组分:春雷霉素10%,氰霜唑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6%,白炭黑6%,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8:21%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19:2)

组分:申嗪霉素19%,氰霜唑2%,十二烷基硫酸钠3%,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6%,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1%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9:16%申嗪霉素·氰霜唑干悬浮剂(15:1)

组分:申嗪霉素15%,氰霜唑1%,木质素萘磺酸钠8%,木质素磺酸钠8%,白炭黑6%,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氰霜唑干悬浮剂。

实施例10:26%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25:1)

组分:申嗪霉素25%,氰霜唑1%,十二烷基硫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6:26%宁南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25:1)

组分:宁南霉素25%,氰霜唑1%,十二烷基硫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1:23%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45:1)

组分:申嗪霉素22.5%,氰霜唑0.5%,聚羧酸钠4%,脂肪醇氧乙烯醚3%,乙二醇5%,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3%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

实施例12:20.4%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50:1)

组分:申嗪霉素20%,氰霜唑0.4%,聚羧酸钠3%,脂肪醇氧乙烯醚3%,1,2-丙二醇5%,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0.4%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

对比例7:20.4%春雷霉素·氰霜唑悬浮剂(50:1)

组分:春雷霉素20%,氰霜唑0.4%,聚羧酸钠3%,脂肪醇氧乙烯醚3%,1,2-丙二醇5%,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3:20.2%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00:1)

组分:申嗪霉素20%,氰霜唑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8:20.2%多抗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00:1)

组分:多抗霉素20%,氰霜唑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二、申嗪霉素与噁霉灵复配

实施例14:20.2%申嗪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1:100)

组分:申嗪霉素0.2%,噁霉灵20%,十二烷基硫酸钠3%,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9:20.2%多抗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1:100)

组分:多抗霉素0.2%,噁霉灵20%,十二烷基硫酸钠3%,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5:16.8%申嗪霉素·噁霉灵悬浮剂(1:55)

组分:申嗪霉素0.3%,噁霉灵16.5%,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6%,XG 0.32%,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16.8%申嗪霉素·噁霉灵悬浮剂。

实施例16:25.5%申嗪霉素·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50)

组分:申嗪霉素0.5%,噁霉灵25%,萘磺酸钠5%,十二烷基硫酸钠3%,白炭黑1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5.5%申嗪霉素·噁霉灵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0:25.5%梧宁霉素·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50)

组分:梧宁霉素0.5%,噁霉灵25%,萘磺酸钠5%,十二烷基硫酸钠3%,白炭黑10%,滑石粉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7:35%申嗪霉素·噁霉灵干悬浮剂(1:34)

组分:申嗪霉素1%,噁霉灵34%,木质素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35%申嗪霉素·噁霉灵干悬浮剂。

实施例18:26%申嗪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1:25)

组分:申嗪霉素1%,噁霉灵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11:26%多抗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1:25)

组分:多抗霉素1%,噁霉灵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滑石粉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9:32%申嗪霉素·噁霉灵悬浮剂(1:15)

组分:申嗪霉素2%,噁霉灵30%,聚羧酸钠4%,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6%,XG 0.26%,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2%申嗪霉素·噁霉灵悬浮剂。

实施例20:20%申嗪霉素·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1)

组分:申嗪霉素10%,噁霉灵10%,木质素萘磺酸钠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申嗪霉素·噁霉灵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2:20%多抗霉素·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1)

组分:多抗霉素10%,噁霉灵10%,木质素萘磺酸钠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1:21%申嗪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19:2)

组分:申嗪霉素19%,噁霉灵2%,十二烷基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4%,无水硫酸钠1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1%申嗪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22:16%申嗪霉素·噁霉灵干悬浮剂(15:1)

组分:申嗪霉素15%,噁霉灵1%,聚羧酸钠4%,木质素萘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噁霉灵干悬浮剂。

实施例23:26%申嗪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25:1)

组分:申嗪霉素25%,噁霉灵1%,聚羧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4%,无水硫酸钠10%,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13:26%梧宁霉素·噁霉灵水分散粒剂(25:1)

组分:梧宁霉素25%,噁霉灵1%,聚羧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4%,无水硫酸钠10%,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4:23%申嗪霉素·噁霉灵悬浮剂(45:1)

组分:申嗪霉素22.5%,噁霉灵0.5%,聚羧酸钠3%,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3%,乙二醇6%,XG 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3%申嗪霉素·噁霉灵悬浮剂。

实施例25:20.4%申嗪霉素·噁霉灵干悬浮剂(50:1)

组分:申嗪霉素20%,噁霉灵0.4%,木质素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20.4%申嗪霉素·噁霉灵干悬浮剂。

对比例14:20.4%多抗霉素·噁霉灵干悬浮剂(50:1)

组分:多抗霉素20%,噁霉灵0.4%,木质素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6:20.2%申嗪霉素·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00:1)

组分:申嗪霉素20%,噁霉灵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白炭黑8%,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噁霉灵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5:20.2%梧宁霉素·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00:1)

组分:梧宁霉素20%,噁霉灵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白炭黑8%,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三、申嗪霉素与咯菌腈复配

实施例27:20.2%申嗪霉素·咯菌腈悬浮剂(1:100)

组分:申嗪霉素0.2%,咯菌腈20%,聚羧酸钠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6%,XG 0.32%,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咯菌腈悬浮剂。

对比例16:20.2%多抗霉素·咯菌腈悬浮剂(1:100)

组分:多抗霉素0.2%,咯菌腈20%,聚羧酸钠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6%,XG 0.32%,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8:16.8%申嗪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55)

组分:申嗪霉素0.3%,咯菌腈16.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16.8%申嗪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17:16.8%井冈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55)

组分:井冈霉素0.3%,咯菌腈16.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滑石粉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9:25.5%申嗪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50)

组分:申嗪霉素0.5%,咯菌腈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8%,白炭黑6%,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5.5%申嗪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8:25.5%春雷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50)

组分:春雷霉素0.5%,咯菌腈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8%,白炭黑6%,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30:35%申嗪霉素·咯菌腈干悬浮剂(1:34)

组分:申嗪霉素1%,咯菌腈34%,木质素萘磺酸钠10%,聚羧酸钠4%,白炭黑5%,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35%申嗪霉素·咯菌腈干悬浮剂。

实施例31:26%申嗪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25)

组分:申嗪霉素1%,咯菌腈25%,萘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1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19:26%宁南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25)

组分:宁南霉素1%,咯菌腈25%,萘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10%,滑石粉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32:32%申嗪霉素·咯菌腈悬浮剂(1:15)

组分:申嗪霉素2%,咯菌腈30%,聚羧酸钠3%,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3%,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2%申嗪霉素·咯菌腈悬浮剂。

对比例20:32%梧宁霉素·咯菌腈悬浮剂(1:15)

组分:梧宁霉素2%,咯菌腈30%,聚羧酸钠3%,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3%,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33:20%申嗪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1)

组分:申嗪霉素10%,咯菌腈10%,聚羧酸钠5%,十二烷基硫酸钠3%,白炭黑8%,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申嗪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21:20%多抗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1)

组分:多抗霉素10%,咯菌腈10%,聚羧酸钠5%,十二烷基硫酸钠3%,白炭黑8%,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对比例22:20%春雷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1)

组分:春雷霉素10%,咯菌腈10%,聚羧酸钠5%,十二烷基硫酸钠3%,白炭黑8%,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34:21%申嗪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9:2)

组分:申嗪霉素19%,咯菌腈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1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1%申嗪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35:16%申嗪霉素·咯菌腈干悬浮剂(15:1)

组分:申嗪霉素15%,咯菌腈1%,木质素萘磺酸钠8%,木质素磺酸钠8%,白炭黑6%,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咯菌腈干悬浮剂。

对比例23:16%井冈霉素·咯菌腈干悬浮剂(15:1)

组分:井冈霉素15%,咯菌腈1%,木质素萘磺酸钠8%,木质素磺酸钠8%,白炭黑6%,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36:26%申嗪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25:1)

组分:申嗪霉素25%,咯菌腈1%,十二烷基硫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24:26%宁南霉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25:1)

组分:宁南霉素25%,咯菌腈1%,十二烷基硫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37:23%申嗪霉素·咯菌腈悬浮剂(45:1)

组分:申嗪霉素22.5%,咯菌腈0.5%,聚羧酸钠4%,脂肪醇氧乙烯醚3%,乙二醇5%,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3%申嗪霉素·咯菌腈悬浮剂。

实施例38:20.4%申嗪霉素·咯菌腈干悬浮剂(50:1)

组分:申嗪霉素20%,咯菌腈0.4%,木质素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20.4%申嗪霉素·咯菌腈干悬浮剂。

对比例25:20.4%春雷霉素·咯菌腈干悬浮剂(50:1)

组分:春雷霉素20%,咯菌腈0.4%,木质素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39:20.2%申嗪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1)

组分:申嗪霉素20%,咯菌腈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26:20.2%多抗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1)

组分:多抗霉素20%,咯菌腈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对比例27:20.2%梧宁霉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1)

组分:梧宁霉素20%,咯菌腈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四、申嗪霉素与三乙膦酸铝复配

实施例40:20.2%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100)

组分:申嗪霉素0.2%,三乙膦酸铝2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28:20.2%多抗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100)

组分:多抗霉素0.2%,三乙膦酸铝2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41:16.8%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1:55)

组分:申嗪霉素0.3%,三乙膦酸铝16.5%,十二烷基硫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1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16.8%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42:25.5%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

组分:申嗪霉素0.5%,三乙膦酸铝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木质素萘磺酸钠8%,白炭黑1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5.5%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29:25.5%春雷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

组分:春雷霉素0.5%,三乙膦酸铝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木质素萘磺酸钠8%,白炭黑1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43:35%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干悬浮剂(1:34)

组分:申嗪霉素1%,三乙膦酸铝34%,木质素萘磺酸钠10%,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12%,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35%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干悬浮剂。

实施例44:26%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1:25)

组分:申嗪霉素1%,三乙膦酸铝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1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30:26%井冈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1:25)

组分:井冈霉素1%,三乙膦酸铝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15%,滑石粉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45:32%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15)

组分:申嗪霉素2%,三乙膦酸铝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聚羧酸钠5%,白炭黑12%,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2%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6:20%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干悬浮剂(1:1)

组分:申嗪霉素10%,三乙膦酸铝10%,聚羧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8%,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25%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干悬浮剂。

对比例31:20%梧宁霉素·三乙膦酸铝干悬浮剂(1:1)

组分:梧宁霉素10%,三乙膦酸铝10%,聚羧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8%,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制备方法:同上。

对比例32:20%春雷霉素·三乙膦酸铝干悬浮剂(1:1)

组分:春雷霉素10%,三乙膦酸铝10%,聚羧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8%,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47:21%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19:2)

组分:申嗪霉素19%,三乙膦酸铝2%,聚羧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4%,无水硫酸钠1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1%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48:16%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悬浮剂(15:1)

组分:申嗪霉素15%,三乙膦酸铝1%,聚羧酸钠4%,脂肪醇氧乙烯醚3%,乙二醇5%,XG0.3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悬浮剂。

实施例49:26%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25:1)

组分:申嗪霉素25%,三乙膦酸铝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无水硫酸钠6%,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33:26%梧宁霉素·三乙膦酸铝水分散粒剂(25:1)

组分:申嗪霉素25%,三乙膦酸铝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6%,无水硫酸钠6%,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50:23%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悬浮剂(45:1)

组分:申嗪霉素22.5%,三乙膦酸铝0.5%,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3%,脂肪醇氧乙烯醚3%,乙二醇5%,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3%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悬浮剂。

实施例51:20.4%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干悬浮剂(50:1)

组分:申嗪霉素20%,三乙膦酸铝0.4%,木质素磺酸钠8%,木质素萘磺酸钠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20.4%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干悬浮剂。

对比例34:20.4%春雷霉素·三乙膦酸铝干悬浮剂(50:1)

组分:春雷霉素20%,三乙膦酸铝0.4%,木质素磺酸钠8%,木质素萘磺酸钠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52:20.2%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00:1)

组分:申嗪霉素20%,三乙膦酸铝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6%,白炭黑6%,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35:20.2%多抗霉素·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00:1)

组分:申嗪霉素20%,三乙膦酸铝0.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6%,白炭黑6%,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上。

经过实验发现,以上实施例中的氰霜唑、噁霉灵、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可以相互替代,以形成新的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重复罗列,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试验。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20%氰霜唑悬浮剂、1%申嗪霉素SC及空白清水试验。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以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黄瓜霜霉病田间调查标准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试验结果见下表5、6:

表5申嗪霉素(A)和氰霜唑(B)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表5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氰霜唑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对黄瓜霜霉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番茄晚疫病田间调查标准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个别叶片上有个别病斑;

3级:1/3以下叶片有病斑;

5级:1/3-1/2叶片有病斑;

7级:几乎所有叶片都有病斑;

9级:全部叶片霉烂几乎无绿色部分;

其他统计、实验方法同上。

表6实施例与对比例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氰霜唑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宁南霉素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6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氰霜唑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氰霜唑复配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氰霜唑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氰霜唑复配的防治效果。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小麦根腐病、大豆根腐病试验。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30%噁霉灵水剂、1%申嗪霉素SC及空白清水试验。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以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茎基部和主、须根均无病斑;

1级:茎基部和主根上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积占茎和根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下;

3级:茎基部和主根上有较多病斑,病斑面积占茎和根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5级:茎基部和主根上有较多病斑,病斑面积占茎和根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三;

7级:茎基部和主根上病斑连片,但根系并未死亡;

9级:根系坏死,植株地上部分萎蔫接近死亡或死亡;

试验结果见下表7、8:

表7申嗪霉素(A)和噁霉灵(B)复配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表5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噁霉灵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对小麦根腐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表8实施例与对比例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噁霉灵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多抗霉素、梧宁霉素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8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噁霉灵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噁霉灵复配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噁霉灵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噁霉灵复配的防治效果。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草莓灰霉病、芒果炭疽病试验。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25g/l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申嗪霉素SC及空白清水试验。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以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以下;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试验结果见下表9、10:

表9申嗪霉素(A)和咯菌腈(B)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表9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咯菌腈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对草莓灰霉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表10实施例与对比例对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咯菌腈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宁南霉素、井冈霉素、梧宁霉素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10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咯菌腈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咯菌腈复配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咯菌腈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咯菌腈复配的防治效果。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白菜霜霉病、烟草黑胫病试验。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申嗪霉素SC及空白清水试验。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以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试验结果见下表11、12:

表11申嗪霉素(A)和三乙膦酸铝(B)复配对白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表11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三乙膦酸铝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对白菜霜霉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烟草黑胫病调查标准:

0级:全株无病;

1级:茎部病斑不超过茎围的二分之一,或半数一下叶片轻度凋萎,或下部少数叶片出现病斑;

3级:茎部病斑超过茎围的二分之一,或半数一上叶片轻度凋萎;

5级:茎部病斑环绕茎围,或三分之二以上叶片凋萎;

7级:病株全部叶片凋萎或枯死。

表12实施例与对比例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三乙膦酸铝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春雷霉素、多抗霉素、井冈霉素、梧宁霉素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12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三乙膦酸铝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三乙膦酸铝复配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三乙膦酸铝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三乙膦酸铝复配的防治效果。

发明人发现申嗪霉素与氰霜唑、申申嗪霉素与噁霉灵、申嗪霉素与咯菌腈、申嗪霉素与三乙磷酸铝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相同的比例范围1:100-100:1内,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尤其是1:25-25:1的范围内,发现申嗪霉素与氰霜唑、申嗪霉素与噁霉灵、申嗪霉素与咯菌腈、申嗪霉素与三乙磷酸铝复配也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由于篇幅有限,不再累述。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043527.6 (22)申请日 2015.06.11 (62)分案原申请数据 201510319355.1 2015.06.11 (71)申请人 四川利尔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地址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 双拥路77号 (72)发明人 古越 李翔 陈熙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恩赫律师事务所 11469 代理人 刘守宪 赵文成 (51)Int.Cl. A01N 43/60(2006.01) A01N 43/50(2006.01) A01N 43/80(。

2、2006.01) A01N 43/36(2006.01) A01N 57/12(2006.01) A01P 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涉 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 有效成分含有申嗪霉素A和其余杀菌剂B, 其中其 余杀菌剂B选自磺胺咪唑类杀菌剂的氰霜唑、 噁 唑类杀菌剂的噁霉灵、 吡咯类杀菌剂的咯菌腈或 有机磷杀菌剂的三乙膦酸铝。 A与B重量比为1: 100100: 1。 有效成分A与B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 作用, 可以有效降低各单剂的施用量。 对扩大杀 菌谱和延缓植物抗药性有较好的作用。

3、, 还能延长 持效期, 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该组合物可以添 加其它农药中允许使用的辅助成分加工成任一 剂型。 该杀菌组合物能有效防治纹枯病、 稻瘟病、 稻曲病、 锈病、 白粉病、 根腐病、 菌核病、 黑穗病、 枯萎病等。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9页 CN 106818769 A 2017.06.13 CN 106818769 A 1.一种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含有有效成分申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 所述申嗪霉素 和活性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 100100: 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申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的重量 比为1: 5050: 1。 3.根据权利要求。

4、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申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的重量 比为1: 2525: 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性杀菌剂为氰霜 唑、 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 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 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 乳 化剂、 分散剂、 稳定剂、 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悬浮剂、 干悬浮剂、 水分散粒剂、 。

5、可湿性粉剂或种子处理剂。 8.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在制备防治水稻纹枯病、 稻 瘟病、 稻曲病、 小麦锈病、 白粉病、 小麦根腐病、 小麦纹枯病、 大豆根腐病、 油菜菌核病、 玉米 丝黑穗病、 辣椒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的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至7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病害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有效组分申 嗪霉素和活性杀菌剂以上述的重量比施用, 其按比例混合后施用、 按比例同时施用或按比 例依次施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818769 A 。

6、2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特别是指一种含有有效成分申嗪霉素和活 性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在农业生产中, 农作物能否健康生长, 除受虫、 草害影响外, 对病害的防治亦很重 要。 随着环保观念的加强和可持发展战略的实施, 高效、 低毒、 高活性、 低残留已成为农药发 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 即便是高效杀菌剂, 长期单独使用, 也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 导致用 药量加大、 防效降低、 持效期缩短等问题, 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 因此, 如何科学用药, 降 低化学农药的用量, 提高药效, 成为植物。

7、保护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 0003 氰霜唑(CyazofaMid)又称赛座灭、 4-氯-2-氰基-N,N-二甲基-5-对甲苯基咪唑-1- 磺酰胺、 氰唑磺菌胺、 科佳, 属于磺胺咪唑类杀菌剂。 氰霜唑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 对卵菌所 有生长阶段均有作用, 与其他杀菌剂无交叉抗性, 具有一定内吸和治疗活性, 持效期长, 耐 雨水冲刷, 对作物、 人类、 环境安全, 但长期单一使用, 难免会使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0004 噁霉灵(hymexazol), 又称土菌消、 恶霉灵, 分子式为C4H5NO2, 化学名称: 3-羟基- 5-甲基异噁唑。 噁霉灵是内吸性杀菌剂, 同时又是一种土壤消毒剂。 该药。

8、与土壤中的铁、 铝 离子结合, 抑制孢子的发芽。 恶霉灵能被植物的根吸收及在根系内移动, 在植株内代谢产生 两种糖苷, 对作物有提高生理活性的效果, 从而能促进植株生长, 根的分孽、 根毛的增加和 根的活性提高。 噁霉灵是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较高的防治结 果, 但长期单一使用, 难免会使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0005 咯菌腈(fludioxonil), 又称氟咯菌腈、 咯菌酯、 4-(2,2-二氟-1,3-苯并二氧-4- 基)吡咯-3-腈、 勿落菌恶、 适乐时, 咯菌腈为新型吡咯类非内吸性广谱杀菌剂, 其作用机理 是通过抑制菌体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酶, 能抑制真菌菌丝体。

9、的生长, 导致病菌死亡。 对 链格孢属、 壳二孢属、 曲霉属、 镰孢菌属、 长蠕孢属、 丝核菌属和青霉属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用于防治雪腐镰孢菌、 小麦黑腐菌、 立枯病菌等。 0006 三乙膦酸铝(phosethyl-Al), 又称疫霉灵、 疫霜灵、 乙磷铝、 霉疫净、 克霉灵、 霉菌 灵、 三乙磷酸铝、 乙膦铝, 是一种有机磷类高效、 广谱、 内吸性低毒杀菌剂, 具有治疗和保护 作用。 其在植物体内可以上、 下双向传导。 该药水溶性好, 内吸渗透性强, 持效期较长, 使用 安全。 0007 申嗪霉素, 其结构式如( )所示,申嗪霉素是由荧光假单胞菌M18经生物培养分。

10、泌 的一种抗菌素, 同时具有广谱抑制植物病原菌并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双重功能的杀菌剂, 具有广谱、 高效的特点。 说 明 书 1/29 页 3 CN 106818769 A 3 0008 0009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杀菌剂的频繁使用, 导致大多数病菌产生了抗药性, 防效并不 理想。 因此, 急需一种新型产品替代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菌产品, 增加药效延缓病害的抗药性 风险, 减少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分合理, 增效作用显著, 杀菌效果好, 用药 成本低, 不易产生抗药性、 对作物安全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0011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11、: 0012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 其有效成分为申嗪霉素A和活性杀菌剂B, 申嗪霉素A和活性 杀菌剂B的重量比为1:100100:1, 优选为重量比为1: 5050: 1, 更优选重量比为1: 25 25: 1。 0013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 所述活性杀菌剂可以为: 磺胺咪唑类杀菌剂的氰霜唑、 噁 唑类杀菌剂的噁霉灵、 吡咯类杀菌剂的咯菌腈或有机磷杀菌剂的三乙膦酸铝等中的任意一 种。 0014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 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 的剂型。 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 乳化剂、 分散剂、 稳定剂、 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 或几种。 0015 本发明的杀。

12、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 比 较好的剂型为干悬浮剂(DF)、 可湿性粉剂(WP)、 水分散粒剂(WDG)、 悬浮剂(SC)、 种子处理剂 或悬浮种衣剂等。 0016 A可湿性粉剂(WP), 是在水中可均匀分散的固体粉末制剂。 本发明可湿性粉剂除了 向原药中加如白炭黑、 轻质碳酸钙、 陶土、 硅藻土、 凹凸棒土等稀释剂或惰性物质外, 还有离 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剂、 分散剂), 润湿剂例如, 烷基苯磺酸盐(DBS-Na), 烷基 萘磺酸盐(拉开粉),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 脂肪醇硫酸盐, 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

13、磺酸盐, 烷酰胺基牛磺酸盐, 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 (JFC), 含量0.130; 分散剂如萘磺酸盐, 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NO、 NN0、 MF), 木 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M-9、 POLYFON等),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 烷基酚聚氧乙 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SOPA), PVA、 CMC含量0.130; 还含有渗透剂JFC、 氮酮、 噻酮、 渗透剂T之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 含量0.330; 还可以含有稳定剂、 抑泡剂、 防结块剂等 其它助剂。 0017 B水分散粒剂(WDG), 是能在水中较快崩解、 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体系的颗粒剂。 由 活性成分, 润湿剂、 分散剂。

14、、 隔离剂、 崩解剂、 稳定剂、 黏结剂等助剂和载体等要素组成。 其助 说 明 书 2/29 页 4 CN 106818769 A 4 剂与载体, 以及前体(造粒前的预制物)的配制方法基本类同于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 0018 C悬浮剂(SC), 是不水溶固体农药或不混溶液体农药在水或油中的分散体。 由活性 成分、 助剂(润湿分散剂、 增稠剂、 稳定剂、 pH调节剂、 消泡剂、 防冻剂)经湿法超微粉碎制得。 润湿分散剂可以为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NO、 NN0、 MF)、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 (M-9、 POLYFON等)、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

15、 烷基 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 羧甲基纤维素(CMC)、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聚乙二醇(PEG)、 缩合磷 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含量0.112;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为黄原酸胶(XG)、 聚乙烯醇 (PVA)、 硅酸铝镁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含量0.050.5; pH调节剂和消泡剂可视情况适量添 加。 0019 D干悬浮剂(Dry Flowable, 简称DF), 是能在水中较快崩解、 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 体系的颗粒剂。 制备方法: 由悬浮剂的脱水得到的制剂。 其助剂与载体, 以及前体(脱水干燥 前的预制物)的配制方法与悬浮剂一致。 0020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适用于制备防治植物病害。

16、的农药制剂。 特别适用于制备 防治水稻纹枯病、 稻瘟病、 稻曲病、 小麦锈病、 白粉病、 小麦根腐病、 小麦纹枯病、 水稻纹枯 病、 大豆根腐病、 油菜菌核病、 玉米丝黑穗病、 辣椒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等的农药制剂。 0021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 即杀菌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 合, 或者杀菌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 使用前直接在桶或者罐中直接混合, 然 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0022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病害的方法, 有效组分A和组分B以1:100- 100:1的重量比施用, 进一步的施药比为1:50-50:1, 更一步的施药比为1:50-50:1。

17、, 其可按 上述比例混合后施用、 按比例同时施用或按比例依次施用。 具体施用方式可以是喷粉法、 喷 雾法、 烟雾法、 熏蒸法及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 超低容量喷雾、 拌肥、 撒施、 灌根。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4 1、 与单剂相比, 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提高了防治效果; 0025 2、 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 杀菌效果好, 有利于克服和延缓 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0026 3、 药剂混配减少了用药量, 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027 本发明组分合理, 治疗加保护作用, 用药成本低, 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 活性。

18、的简单叠加, 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对作物安全性好, 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用具体实施例 进行详细描述, 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 仅仅用以 解释本发明, 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凡在本发明的 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0029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 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 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

19、和快捷的方式。 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 通常表现出大量三种作用类 型: 相加作用、 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 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 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 降 说 明 书 3/29 页 5 CN 106818769 A 5 低农药的使用量, 从而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0030 本发明组合物以申嗪霉素(A)为一种有效成分, 活性杀菌剂(B)为另一有效成分, 它们之间组合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叠 加, 这可以从室内毒力测试结果中清楚的了解到。 0031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番茄晚疫病, 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磺胺咪唑类杀。

20、菌剂的氰 霜唑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 具体方法为: 0032 试验采用番茄晚疫病为测试对象。 0033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 试验方法(叶片法)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 业标准 。 将实验用病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 待产生孢子囊后, 用无菌水洗下孢子, 用 双层纱布过滤, 制成孢子囊悬浮液, 置于4低温下, 黑暗处理0.5h-3h,试其释放出游动孢 子, 并调节孢子浓度至1*105个孢子/L, 备用; 或直接配制1105个孢子囊/ml, 悬浮液作为接种 体。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 将药剂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 待药液自然风干后, 将各 处理叶片背面朝上, 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

21、湿盒中。 每处理不少于10片叶, 4次重复, 并设只 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做空白对照。 用孢子囊或游动孢子悬浮液喷雾 接种。 保护性试验一般为药剂处理后24h左右进行接种; 治疗性试验一般在药剂处理前24h 接种。 接种后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各12H交替、 温度为18。 以及接种后24H内保持叶面有 水膜, 以后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7天。 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 分 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 分级方法为: 0级: 不发病; 1级: 叶片上仅有少量小病斑, 病斑占叶 面积10以下; 3级: 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10-25; 5级: 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25-50;。

22、 7级: 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9级: 全叶发病枯萎。 0034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 调查各处理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 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 的共毒系数(CTC), 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0035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 CTC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36 表1申嗪霉素和氰霜唑复配对番茄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37 药剂处理配比毒力回归方程EC50(mg/L)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Y1.6974X+3.。

23、84064.8198 氰霜唑(B1)Y1.1207X+3.083351.3205 A:B11:100Y0.8133X+3.714538.0600123.08 A:B11:50Y0.8392X+3.715833.9062127.29 A:B11:25Y0.8094X+3.829627.9272134.08 A:B11:1Y0.7258X+4.47715.2537167.72 A:B125:1Y0.6666X+4.62753.6275137.67 A:B150:1Y0.7039X+4.60063.6931132.88 A:B1100:1Y0.7284X+4.57493.83361126.87 00。

24、38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1显示, 在重量比1:100-100:1,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 尤其在重量比1: 25-25: 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氰霜唑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 说 明 书 4/29 页 6 CN 106818769 A 6 用, 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 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0039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油菜菌核病, 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噁唑类杀菌剂的噁霉灵 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 具体方法为: 0040 试验采用油菜菌核病为测试对象。 0041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 参照菌丝生长速率法, 菌种的准备: 在已灭过菌的 培养基中倒入约10mLPDA培。

25、养基。 在无菌条件下, 从油菜菌核病菌的菌种斜面上取一菌丝 块, 放在培养皿中间。 连续培养几代, 然后在试验前3d、 在接种一次, 在2426条件下培 养, 备用。 含毒平板的制作, 先将已制备好的PDA培养基溶化后, 放置冷却。 在无菌条件下, 将 药液1mL加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 然后用移液管吸取9mL培养基加入已有药液的培养皿中, 轻轻的晃动摇匀(左3圈, 右3圈), 制成薄厚均匀的平板。 接菌: 将已准备好的病原菌用打孔 器打制菌饼, 然后用接种针挑取菌饼移入已凝固的含药平板上, 菌丝一面朝下。 标记, 置24 26培养箱中培养。 待对照组菌落直径长至6cm左右,十字交叉法调查其它处。

26、理的数据并 记录。 0042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 记录病斑直径, 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 通过 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共毒 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0043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 CTC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44 表2申嗪霉素和噁霉灵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45 0046 004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2显示, 在重量比1:100-100:1,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 尤其在重量比。

27、1: 25-25: 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噁霉灵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 用, 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0048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小麦纹枯病, 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吡咯类杀菌剂的咯菌腈 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 具体方法为: 0049 试验采用小麦纹枯病为测试对象。 0050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 试验方法: 杀菌剂生物测定模式蚕豆叶片法, 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 选取蚕豆感病品种盆栽, 剪取相同部分, 长势一致, 带有叶柄的叶片, 置培养皿中, 保湿备用, 将实验药剂采用原药用水溶解稀释, 设置5个质量 浓度, 将叶片在预配置好的药液中充分浸润5S, 沥去多余药。

28、液, 自然风干后, 按处理标记后 说 明 书 5/29 页 7 CN 106818769 A 7 保湿培养, 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 用接种器将直径为5mm菌饼有菌丝的一面接 种于处理叶片中央, 每个处理接种30片叶。 保护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后24h接种, 治疗性试验 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 接种后置于人工气候箱或恒温实有光照保湿箱内, 在温度26摄氏 度-28摄氏度、 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培养。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 用卡尺测量记录 每个接种点病斑长度和宽度, 以长、 宽平均值表示病斑直径记录病斑直径(单位mm).根据调 查数据, 按防治结果公示: 防效(空白直径-处理直径。

29、)/空白直径*100, 计算各处理抑制病 斑生长的百分率, 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各 药剂的EC50值, 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 活性。 0051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 记录病斑直径, 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 通过 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共毒 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0052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 CTC 120表现为相加。

30、作用。 0053 表3申嗪霉素和咯菌腈复配对小麦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54 药剂处理配比毒力回归方程EC50(mg/L)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Y1.9338X+2.057033.2586 咯菌腈(B3)Y1.9057X+2.292026.3637 A: B31:100Y1.2830X+3.284921.5031121.62 A: B31:50Y1.0906X+3.623418.2905144.72 A: B31:25Y0.9393X+3.879215.6047170.30 A: B31:1Y0.9717X+3.832315.6883187.48 A: B325:1Y1.4046。

31、X+3.220818.4823178.15 A: B350:1Y15701X+2.847123.5048140.77 A: B3100:1Y17365X+2.549025.7910128.61 0055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3显示, 在重量比1:100-100:1,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 尤其在重量比1: 25-25: 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咯菌腈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 用, 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0056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莴苣霜霉病, 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有机磷杀菌剂的三乙膦 酸铝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 具体方法为: 0057 试验采用莴苣霜霉病为测试对象。 0058。

32、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 试验方法(平皿叶片法)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 业行业标准 。 选取莴苣感病品种盆栽, 剪取相同部分, 长势一致, 带有叶柄的叶片, 置培养 皿中, 保湿备用。 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 根 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 浓度设置亦有所不同, 抑菌率在595的范围内设定)。 将 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 待药液自然风干后, 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 按处理标记后排放 在保湿盒中备用, 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 用准备好的新鲜孢子点滴10uL接种 于叶片背面, 每叶片接种4滴, 每处理不少于5片叶, 保护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后。

33、24小时接种, 说 明 书 6/29 页 8 CN 106818769 A 8 治疗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前24小时接种, 然后盖上皿盖, 置于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90 以上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57d, 每天连续光照/黑夜12h交替;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 况, 记录病斑直径, 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 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 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 (CTC), 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0059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 记录病斑直径, 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 通过 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

34、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共毒 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006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 CTC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61 表4申嗪霉素和三乙膦酸铝复配对莴苣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62 药剂处理配比毒力回归方程EC50(mg/L)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Y1.8664X+1.941543.5238 三乙膦酸铝(B4)Y1.8435X+1.2674105.8708 A: B41:100Y1.7797X+1.725569.1631150.93。

35、 A: B41:50Y1.5902X+2.217756.1834183.29 A: B41:25Y1.2482X+2.873450.5453198.54 A: B41:1Y1.3733X+3.110523.7598259.62 A: B425:1Y1.3500X+3.015129.5324150.79 A: B450:1Y1.0815X+3.371832.0268137.49 A: B4100:1Y0.8909X+3.637233.8661129.27 0063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4显示, 在重量比1:100-100:1,特别是1:50-50:1的范围内, 尤其在重量比1: 25-25: 1的。

36、范围内申嗪霉素与三乙膦酸铝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 作用, 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0064 室内毒力测定表1-表4结果显示, 在重量比1:100-100:1, 特别是1:50-50:1的范围 内, 申嗪霉素与氰霜唑、 申嗪霉素与噁霉灵、 申嗪霉素与咯菌腈、 申嗪霉素与三乙膦酸铝复 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尤其在重量比1: 25- 25: 1的范围内, 申嗪霉素与氰霜唑、 申嗪霉素与噁霉灵申嗪霉素与咯菌腈、 申嗪霉素与三乙 磷酸铝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 0065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在重量比1:100100。

37、: 1范围内, 构建申嗪霉素分别与氰霜唑、 噁霉灵、 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复配的实施例, 进行详 细描述, 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0066 另外, 发明人还通过实验发现, 申嗪霉素分别与氰霜唑、 噁霉灵、 咯菌腈或三乙膦 酸铝的复配效果, 优于其他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氰霜唑、 噁霉灵、 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的复配 效果。 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 构建其他抗生素类杀菌剂 与氰霜唑、 噁霉灵、 咯菌腈或三乙膦酸铝复配的对比例, 进行详细描述。 但由于篇幅有限, 只 能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比例。 应当指出的是, 不仅局限在有限的对比例中。 0067 本发明的杀。

38、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 比 说 明 书 7/29 页 9 CN 106818769 A 9 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 水悬浮剂、 油悬浮剂、 悬浮乳剂、 水分散粒剂。 所有配方中百分比 均为重量百分比。 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 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 所变化。 0068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0069 一、 申嗪霉素与氰霜唑复配 0070 实施例1: 20.2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1:100) 0071 组分:申嗪霉素0.2, 氰霜唑20, 聚羧酸钠3, 脂肪醇氧乙烯醚4, 1, 2-丙二 醇6, XG0.32, 有机硅。

39、消泡剂0.2, 苯甲酸钠0.4, 软水补足至100。 0072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 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 使平 均粒径达到1-5微米, 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 0073 对比例1:20.2多抗霉素氰霜唑悬浮剂(1:100) 0074 组分:多抗霉素0.2, 氰霜唑20, 聚羧酸钠3, 脂肪醇氧乙烯醚4, 1, 2-丙二 醇6, XG0.32, 有机硅消泡剂0.2, 苯甲酸钠0.4, 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 同上。 0075 实施例2:16.8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1:55) 0076 组分:申嗪霉素0.3, 氰霜唑16.5, 木。

40、质素萘磺酸钠6, 聚羧酸钠3, 无水硫 酸钠10, 高岭土补足至100。 0077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 经机械粉碎, 再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匀, 再经湿法造粒并 烘干, 即可制得16.8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 0078 实施例3:25.5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50) 0079 组分:申嗪霉素0.5, 氰霜唑25, 十二烷基硫酸钠4, 木质素磺酸钠6, 白炭 黑6, 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080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均匀, 先经过机械粉碎, 再经过气流粉碎后, 混合均匀, 即 可制得25.5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 0081 对比例2: 25.5春雷霉素氰霜唑可湿。

41、性粉剂(1:50) 0082 组分:春雷霉素0.5, 氰霜唑25, 十二烷基硫酸钠4, 木质素磺酸钠6, 白炭 黑6, 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 同上。 0083 实施例4:35申嗪霉素氰霜唑干悬浮剂(1:34) 0084 组分:申嗪霉素1, 氰霜唑34, 木质素萘磺酸钠10, 木质素磺酸钠8, 白炭黑 10, 有机硅消泡剂0.4, 苯甲酸钠0.1, 高岭土补足至100。 软水150-200。 0085 制备方法: 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 将各组分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 匀, 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 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 脱水干燥即可制得35申嗪霉 素氰霜。

42、唑干悬浮剂。 0086 实施例5:26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1:25) 0087 组分:申嗪霉素1, 氰霜唑25, 萘磺酸钠4, 聚羧酸钠4, 无水硫酸钠8, 滑 石粉补足至100。 0088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 经机械粉碎, 再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匀, 再经湿法造粒并 烘干, 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 0089 对比例3:26宁南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1:25) 0090 组分:宁南霉素1, 氰霜唑25, 萘磺酸钠4, 聚羧酸钠4, 无水硫酸钠8, 滑 说 明 书 8/29 页 10 CN 106818769 A 10 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 同上。 009。

43、1 实施例6:32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1:15) 0092 组分:申嗪霉素2, 氰霜唑30, 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4, 脂肪醇聚氧乙 烯醚3, 乙二醇6, XG0.25, 有机硅消泡剂0.2, 苯甲酸钠0.4, 软水补足至100。 0093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 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 使平 均粒径达到1-5微米, 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 0094 实施例7: 20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1) 0095 组分:申嗪霉素10, 氰霜唑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 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 缩合物6, 白炭黑6, 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

44、096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均匀, 先经过机械粉碎, 再经过气流粉碎后, 混合均匀, 即 可制得20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 0097 对比例4: 20多抗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1) 0098 组分:多抗霉素10, 氰霜唑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 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 缩合物6, 白炭黑6, 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 同上。 0099 对比例5: 20春雷霉素氰霜唑可湿性粉剂(1:1) 0100 组分:春雷霉素10, 氰霜唑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 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 缩合物6, 白炭黑6, 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 同上。 0101 实施例8:21。

45、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19:2) 0102 组分:申嗪霉素19, 氰霜唑2, 十二烷基硫酸钠3, 聚羧酸钠4, 无水硫酸钠 6, 滑石粉补足至100。 0103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 经机械粉碎, 再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匀, 再经湿法造粒并 烘干, 即可制得21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 0104 实施例9: 16申嗪霉素氰霜唑干悬浮剂(15:1) 0105 组分:申嗪霉素15, 氰霜唑1, 木质素萘磺酸钠8, 木质素磺酸钠8, 白炭黑 6, 有机硅消泡剂0.4, 苯甲酸钠0.1, 高岭土补足至100。 软水150-200。 0106 制备方法: 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 。

46、将各组分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 匀, 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 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 脱水干燥即可制得16申嗪霉 素氰霜唑干悬浮剂。 0107 实施例10:26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25:1) 0108 组分:申嗪霉素25, 氰霜唑1, 十二烷基硫酸钠3, 木质素萘磺酸钠6, 无水 硫酸钠8, 高岭土补足至100。 0109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 经机械粉碎, 再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匀, 再经湿法造粒并 烘干, 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 0110 对比例6:26宁南霉素氰霜唑水分散粒剂(25:1) 0111 组分:宁南霉素25, 氰霜唑1, 十二烷基硫酸钠3。

47、, 木质素萘磺酸钠6, 无水 硫酸钠8, 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 同上。 0112 实施例11:23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45:1) 0113 组分:申嗪霉素22.5, 氰霜唑0.5, 聚羧酸钠4, 脂肪醇氧乙烯醚3, 乙二醇 5, XG0.3, 有机硅消泡剂0.2, 苯甲酸钠0.4, 软水补足至100。 说 明 书 9/29 页 11 CN 106818769 A 11 0114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 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 使平 均粒径达到1-5微米, 即可制得23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 0115 实施例12:20.4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50:。

48、1) 0116 组分:申嗪霉素20, 氰霜唑0.4, 聚羧酸钠3, 脂肪醇氧乙烯醚3, 1,2-丙二 醇5, XG0.3, 有机硅消泡剂0.2, 苯甲酸钠0.4, 软水补足至100。 0117 制备方法: 将各组分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 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 使平 均粒径达到1-5微米, 即可制得20.4申嗪霉素氰霜唑悬浮剂。 0118 对比例7: 20.4春雷霉素氰霜唑悬浮剂(50:1) 0119 组分:春雷霉素20, 氰霜唑0.4, 聚羧酸钠3, 脂肪醇氧乙烯醚3, 1,2-丙二 醇5, XG0.3, 有机硅消泡剂0.2, 苯甲酸钠0.4, 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 同上。 0120 实施例13:20.2申嗪霉素氰霜唑可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