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用拉头.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5318084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78490.5

申请日:

2014.06.20

公开号:

CN106455766A

公开日:

2017.02.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44B 19/26申请日:20140620|||公开

IPC分类号:

A44B19/26

主分类号:

A44B19/26

申请人:

YKK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山岸宏次; 才津奈津子; 高泽成吉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陈伟;沈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拉攀安装于拉攀安装部、另外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的强度的拉链用拉头。具有:拉头主体(20),其通过引导柱(23)将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前端侧连结;以及拉攀(11),其安装于在上翼板(21)上形成的拉攀安装部(30),拉攀安装部(3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31L、31R)、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31L、31R)之间连结的第2部件(32),第1部件(31L、31R)具有基部(33)、以及从基部(33)朝向前方及后方中的至少一方延伸设置的壁部(34),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安装于拉攀安装部(30)。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拉链用拉头(10),具备:拉头主体(20),其通过引导柱(23)将上翼板(21)和下翼
板(22)在前端侧连结;以及拉攀(11、11B、11C),其安装于在所述上翼板(21)上形成的拉攀
安装部(30、40、50),所述拉链用拉头(10)的特征在于,
所述拉攀安装部(30、40、50)具有在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
第1部件(31L、31R、41L、41R、51L、51R)、以及将所述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31L、31R、41L、41R、
51L、51R)之间连结的第2部件(32、42、52),
所述第1部件(31L、31R、41L、41R、51L、51R)具有基部(33、43、53)、以及从所述基部(33、
43、53)朝向前方及后方中的至少一方延伸设置的壁部(34、44、54),
所述拉攀(11、11B、11C)具有绳状部件(12、12B、12C),该绳状部件(12、12B、12C)安装于
所述拉攀安装部(30、40、5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34、54)从所述基部
(33、53)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
(31L、31R、41L、41R)的彼此相对的侧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35、45),
左右的所述倾斜面(35、4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S1)设定得比左右的所述倾斜面(35、
45)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S2)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部件(32、
42)配置于所述第1部件(31L、31R、41L、41R)的左右方向宽度(W)成为最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部件(31L、
31R、41L、41R)的上表面(37、47)以所述第1部件(31L、31R、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朝
向前端侧及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2部件(32、42)配置于所述第1部件(31L、31R、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
最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部件(32、
42)上形成有凹部(32a、42a)。

说明书

拉链用拉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链用拉头。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拉链用拉头,已知如下拉头,具有拉头主体、和安装于在拉头主体的上
翼板的上表面形成的拉攀安装部的拉攀,拉攀安装部形成为沿着拉头主体的宽度方向的门
型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560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中,在拉攀安装部上安装具有绳状部
件的拉攀的情况下,由于拉攀安装部为门型形状,因此难以在拉攀安装部内插入拉攀的绳
状部件,从而难以向拉攀安装部安装拉攀。另外,由于拉攀安装部为宽度小的门型形状,因
此拉攀安装部的强度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能够容易地
将拉攀安装于拉攀安装部,另外,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的强度。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结构而实现。

(1)一种拉链用拉头,具备:拉头主体,其通过引导柱将上翼板和下翼板在前端侧
连结;以及拉攀,其安装于在上翼板上形成的拉攀安装部,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拉攀
安装部具有在上翼板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
之间连结的第2部件,第1部件具有基部、以及从基部朝向前方及后方中的至少一方延伸设
置的壁部,拉攀具有绳状部件,该绳状部件安装于拉攀安装部。

(2)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壁部从基部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
向延伸设置。

(3)如(1)或(2)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的彼此相对
的侧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左右的倾斜面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面的下
端部之间的间隔大。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配置于第1部件
的左右方向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

(5)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第1部件的上表面以第1
部件的上下方向宽度朝向前端侧及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第2部件配置于第1部件的
上下方向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

(6)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第2部件上形成有凹
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拉攀安装部具有在上翼板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
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之间连结的第2部件,第1部件具有基部、以及从基部朝向前方及
后方中的至少一方延伸设置的壁部,拉攀具有绳状部件,该绳状部件安装于拉攀安装部。因
此,在将拉攀安装于拉攀安装部时,拉攀的绳状部件由左右的第1部件的壁部引导,因此能
够容易地将拉攀的绳状部件插入于拉攀安装部内,能够容易地将拉攀安装于拉攀安装部。
另外,由于第1部件具有壁部,因此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的强度。此外,拉攀安装部的强度是
指,操作拉攀时的抗拉强度、防止在对由金属形成的拉头主体实施滚磨的情况等下拉攀安
装部被破坏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链的表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拉头的后视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B-B线剖视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3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C-C线剖视图。

图11是使图10所示的拉攀向前方移动的状态下的与图10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D-D线剖视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4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E-E线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F-F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后的说
明中,关于拉头,上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近前侧,下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内侧,
前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上侧,后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下侧,右侧是指相对于图3
的纸面的右侧,左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左侧。另外,左右方向也称为宽度方向。更详细
而言,将在拉头中拉链链牙分离而出的一侧作为前侧,将拉链链牙啮合而出的一侧作为后
侧,将拉头的滑动方向作为前后方向(长度方向),将与前后方向正交且与拉链带平行的方
向作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将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1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以下,也仅称为“拉头10”)的拉链
SF。如图1所示,该拉链SF具备左右一对的拉链带FT、安装在左右的拉链带FT的相对的带侧
缘部上的左右一对的拉链链牙列EL、以及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列EL啮合/分离的本实施方式
的拉头10。

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0是不具有自动停止功能的自由拉头,如图1所示,具备拉头主
体20、以及安装于拉头主体20的拉攀11。

如图1所示,拉攀11具备在大致中央折回而成为环状的绳状部件12、和在绳状部件
12的相对齐的两端形成的握持部13。本实施方式的绳状部件12为圆绳。握持部13例如通过
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此外,也可以不具有握持部13,在该情况下,将绳状部件12的
相对齐的两端捆绑。

如图2~图5所示,拉头主体20具备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且并列配置的上翼板21及
下翼板22、将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在前端部连结的引导柱23、以及沿下翼板22的左右两侧
缘朝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凸缘24。由此,在拉头主体20的前部形成通过引导柱23而分离的左
右的肩口25,在拉头主体20的后部形成后口26。而且,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形成有将
左右的肩口25和后口26连通的大致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27,该链牙引导路27构成供未图示
的拉链链牙列穿插的通路。另外,拉头主体20为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

而且,如图1及图2所示,在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安装拉攀
11的拉攀安装部30。

如图2~图5所示,拉攀安装部3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
纵向部件(第1部件)31L、31R、和将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
的横向部件(第2部件)32。而且,通过上翼板21的上表面和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形成用
于供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穿插的拉攀穿插路28。

纵向部件31L、31R具有由横向部件32连结的基部33、和从基部33朝向前方及后方
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34。此外,图3及图4中的单点划线是基部33与前方的壁部34的
边界线、以及基部33与后方的壁部34的边界线。而且,横向部件32的前后方向宽度L2形成得
比纵向部件31L、31R的前后方向宽度L1小。另外,基部33在纵向部件31L、31R中是从纵向部
件31L、31R和横向部件32相连结的部分以与横向部件32的前后方向宽度L2相同的尺寸向左
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部分。

而且,如图3及图5所示,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彼此相对的侧面(宽度方向内
侧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35,左右的倾斜面3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S1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
面35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S2大。另外,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形成
为向左右方向内侧凹陷的凹曲面36。

另外,如图4所示,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上表面37以纵向部件31L、31R的上下
方向宽度T朝向前端侧及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横向部件32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左右方向宽度W成
为最大的位置、且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另外,横向部
件32以左右方向中央的上下方向宽度成为最高的方式形成为拱状。

而且,通过在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的折回部从后方插入至拉攀穿插路28内之
后,使绳状部件12的折回部从横向部件32的上方通过并将其与横向部件32相比向后方拉
出,并使拉攀11的握持部13穿插于所拉出的折回部,从而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32。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拉攀安装部30具有在上翼板
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31L、31R、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31L、31R
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的横向部件32,纵向部件31L、31R具有由横向部件32连结的
基部33、以及从基部33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34,拉攀11的绳状部件
12安装于横向部件32。因此,在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32时,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由左右
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壁部34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
装部30内,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30。另外,由于纵向部件31L、31R具有壁
部34,因此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3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纵向部件31L、31R具有朝向前方及后方这
两个方向延伸的壁部34。因此,在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32时,无论是从前方插入还是从
后方插入,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均会由壁部34引导,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
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3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3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彼此相对的侧
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35,左右的倾斜面3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S1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面35
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S2大,因此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上端部侧形成得比下端部侧宽。
由此,由于由倾斜面35引导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
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3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3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横向部件32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左
右方向宽度W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拉攀安装部3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纵向部件31L、31R的上表面37以纵向部件
31L、3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朝向前端侧及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提高拉头10
的触感及外观性。另外,由于横向部件32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
大的位置,因此能够扩大横向部件32与上翼板21之间的间隔。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
的绳状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3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30。另外,
由于横向部件32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
横向部件32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的设计自由度。此外,若增大横向部件32的厚度,则能够提
高拉攀安装部30的强度。

接下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6~图8所示,也可以代替拉攀11而使用拉
攀11B。该拉攀11B具有作为绳状部件的带状部件12B,该带状部件12B是织制的能够弯曲的
带状体,具有作为握持部而沿拉头前后方向配置的第1带部14a、前后方向长度比第1带部
14a短的第2带部14b、以及将第1及第2带部14a、14b之间连结且宽度比第1及第2带部14a、
14b窄的折回部14c。

另外,在第1带部14a的一个面上形成有多个圈扣(loop)14d,在第2带部14b的一个
面上形成有能够与第1带部14a的多个圈扣14d卡合脱离的多个搭钩(hook)14e,由第1及第2
带部14a、14b构成粘扣带。此外,也可以在第1带部14a上形成多个搭钩14e且在第2带部14b
上形成多个圈扣14d。为了提高用指尖等握持时的触感,优选在成为握持部的第1带部14a上
形成圈扣14d。

而且,通过在将第1带部14a从后方插入至拉攀穿插路28内之后,将第1带部14a以
从横向部件32的上方通过的方式向后方折回,并使第1带部14a的圈扣14d和第2带部14b的
搭钩14e卡合,从而将拉攀11B安装于横向部件32。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如图6~图8所示,在拉攀安装部30的横向部件32的前表面及
后表面分别形成有凹部32a。由此,安装于横向部件32的拉攀11B嵌入于凹部32a内,因此能
够将拉攀11B定位于左右方向中央。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宽度方
向外侧面分别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外侧凸出的凸曲面38。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图12来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拉攀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
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或同等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
化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代替上
述拉攀安装部30而形成有拉攀安装部40,且在该拉攀安装部40上安装有拉攀11C。

如图9~图12所示,拉攀安装部4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
的纵向部件(第1部件)41L、41R、以及将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
连结的横向部件(第2部件)42。而且,通过上翼板21的上表面和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形
成用于供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穿插的拉攀穿插路28。

纵向部件41L、41R具有由横向部件42连结的基部43、以及从基部43朝向后方延伸
设置的壁部44。另外,纵向部件41L、41R的前端面和横向部件42的前端面形成为同一面。另
外,本实施方式的基部4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基部33相比配置于拉头前方。此外,图10中
的单点划线是基部43与壁部44的边界线。

如图9~图11所示,拉攀11C具备插入至拉攀安装部40的拉攀穿插路28的绳状部件
12C、安装于绳状部件12C的前端部的第1拉攀主体部15a、以及安装于绳状部件12C的后端部
的第2拉攀主体部15b。第1及第2拉攀主体部15a、15b为合成树脂制,通过粘结、熔接、注射成
型等而安装于绳状部件12C。

第1拉攀主体部15a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如图10所示,以在拉攀11C被向后方拉拽时
与纵向部件41L、41R的前端面和横向部件42的前端面抵接的方式构成,以使得拉攀11C不会
从拉攀安装部40脱离。

第2拉攀主体部15b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如图11所示,以在拉攀11C被向前方拉拽时
与横向部件42的后端面抵接的方式构成,以使得拉攀11C不会从拉攀安装部40脱离。另外,
第2拉攀主体部15b以在拉攀11C被向前方拉拽时嵌入至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壁部44
之间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9~图12所示,在拉攀安装部40的横向部件42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42a。
由此,穿插于拉攀安装部40的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嵌入于凹部42a内,因此绳状部件12C
被定位于左右方向中央,能够引导拉攀11C的前后移动。

另外,如图12所示,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彼此相对的侧面(宽度方向内侧面)
分别形成为倾斜面45,左右的倾斜面4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S1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面45的
下端部之间的间隔S2大。另外,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形成为向左
右方向内侧凹陷的凹曲面46。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上表面47以纵向部件41L、41R
的上下方向宽度T朝向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10及图12所示,横向部件42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左右方向宽度W
成为最大的位置、且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另外,横向
部件42以左右方向中央的上下方向宽度成为最高的方式形成为拱状。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拉攀安装部40具有在上翼板
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41L、41R、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41L、41R
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的横向部件42,纵向部件41L、41R具有由横向部件42连结的
基部43、以及从基部43朝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壁部44,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安装于横向部
件42。因此,在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装部40内时,绳状部件12C由左右的纵
向部件41L、41R的壁部44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装
部40内,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C安装于拉攀安装部40。另外,由于纵向部件41L、41R具有壁部
44,因此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4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彼此相对的侧
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45,左右的倾斜面4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S1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面45
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S2大,因此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上端部侧形成得比下端部侧宽。
由此,由于由倾斜面45引导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C的绳状部
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装部4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C安装于拉攀安装部4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横向部件42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左
右方向宽度W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拉攀安装部4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纵向部件41L、41R的上表面47以纵向部件
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朝向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提高拉头10的触感和
外观性。另外,由于横向部件42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
因此能够增大横向部件42与上翼板21之间的间隔。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C的绳状部
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装部4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C安装于拉攀安装部40。另外,由于横
向部件42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横向部
件42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的设计自由度。此外,若增大横向部件42的厚度,则能够提高拉攀
安装部40的强度。

其他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5来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拉攀的第3实施方式。此
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或同等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
简化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代替上
述拉攀安装部30而形成有拉攀安装部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拉攀安装部50上安装例
如图1所示的拉攀11。

如图13~图15所示,拉攀安装部5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
的纵向部件(第1部件)51L、51R、以及将左右的纵向部件51L、51R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
连结的横向部件(第2部件)52。而且,通过上翼板21的上表面和左右的纵向部件51L、51R,形
成用于供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穿插的拉攀穿插路28。

纵向部件51L、51R具有由横向部件52连结的基部53、以及从基部53朝向前方及后
方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54。此外,图14中的单点划线是基部53与前方的壁部54的边
界线、以及基部53与后方的壁部54的边界线。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拉攀安装部50具有在上翼板
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51L、51R、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51L、51R
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的横向部件52,纵向部件51L、51R具有由横向部件52连结的
基部53、以及从基部53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54,拉攀11的绳状部件
12安装于横向部件52。因此,在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52时,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由左右
的纵向部件51L、51R的壁部54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
装部50内,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50。另外,由于纵向部件51L、51R具有壁
部54,因此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5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纵向部件51L、51R具有朝向前方及后方这
两个方向延伸的壁部54。因此,在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52时,无论是从前方插入还是从
后方插入,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均会由壁部54引导,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
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5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50。

其他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例示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
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 拉链用拉头

11 拉攀

11B 拉攀

11C 拉攀

12 绳状部件

12B 带状部件(绳状部件)

12C 绳状部件

20 拉头主体

21 上翼板

22 下翼板

23 引导柱

28 拉攀穿插路

30 拉攀安装部

31L 纵向部件(第1部件)

31R 纵向部件(第1部件)

32 横向部件(第2部件)

32a 凹部

33 基部

34 壁部

35 倾斜面

37 上表面

40 拉攀安装部

41L 纵向部件(第1部件)

41R 纵向部件(第1部件)

42 横向部件(第2部件)

42a 凹部

43 基部

44 壁部

45 倾斜面

47 上表面

50 拉攀安装部

51L 纵向部件(第1部件)

51R 纵向部件(第1部件)

52 横向部件(第2部件)

53 基部

54 壁部

拉链用拉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拉链用拉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拉链用拉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拉链用拉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链用拉头.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拉攀安装于拉攀安装部、另外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的强度的拉链用拉头。具有:拉头主体(20),其通过引导柱(23)将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前端侧连结;以及拉攀(11),其安装于在上翼板(21)上形成的拉攀安装部(30),拉攀安装部(3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31L、31R)、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31L、31R)之间连结的第2部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服饰缝纫用品;珠宝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