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和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728226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80061816.X

申请日:

2011.10.07

公开号:

CN103270219A

公开日:

2013.08.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B 9/30申请日:20111007|||公开

IPC分类号:

E01B9/30

主分类号:

E01B9/30

申请人:

沃斯洛工厂有限公司

发明人:

马库斯·奥特曼; 迪克·布雷塞尔

地址:

德国韦尔多尔市

优先权:

2010.11.23 DE 102010060745.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代理人:

张天舒;张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侧面引导轨道(S)的引导板(1)以及一种具有这种引导板(1)的轨道固定系统。引导板(1)具有承重面和对应于支座(G)的、具有支撑面的支撑区段(28),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立于该承重面上,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该支撑面支撑在支座(G)上。在支撑区段(28)上形成凸肩(29),通过凸肩的对应于支座(G)的端面(31)延长了支撑区段(28)的支撑面(5);凸肩(29)超过对应于基座(U)的承重面的、引导板(1)的支承面(12)的最大高度(H29)大于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支撑引导板(1)的支座(G)超过基座(U)的承重面的最大高度(HG)。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在支座(G)上的、用于侧面引导轨道(S)的引导板,所述支座形成在具有承重面的基座上,所述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立于所述承重面上,其中,所述引导板(1)具有对应于所述支座(G)的、具有支撑面(29)的支撑区段(28),所述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所述支撑面支撑在支座(G)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区段(28)上形成凸肩(29),通过所述凸肩的对应于所述支座(G)的端面(31)延长了所述支撑区段(28)的所述支撑面(5),并且所述凸肩(29)超过对应于所述基座(U)的承重面的、所述引导板(1)的支承面(12)的最大高度(H29)大于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支撑所述引导板(1)的所述支座(G)超过所述基座(U)的承重面的最大高度(HG)。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在朝向所述引导板的对应于支座(G)的前侧(4)的方向上凸出地形成凸肩(29)。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根据槽的类型弯曲对应于支座(G)的、凸肩(29)的所述端面(31)并至少弯曲邻接在凸肩上的支撑区段(28)的支撑面(5)的区域。

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引导板在它的背离它的支承面(12)的顶侧上具有表面(17)以用于安放用于压紧待固定的轨道(S)的弹性部件(3),所述表面在向着所述凸肩(29)的方向上通过一个凹槽(23)限定,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所述弹性部件(3)的扭转区段(24)坐落于所述凹槽中。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23)的区域中设置至少一个出口并且凹槽(23)的底部朝向这个出口的方向向下倾斜地形成。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凹槽(23)在其两个末端上是敞开的并且凹槽(23)的底部的区段(25、26)分别朝向这两个末端的其中一个的方向(L)向下倾斜地形成。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23)的区段(25、26)之间形成横向于凹槽(23)的纵向(L)的腹板(27),所述腹板将区段(25、26)相互隔开。

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板具有从引导板(1)的顶侧通至引导板的底侧(11)的通孔(18),在底侧上形成支承面(12),并且在引导板(1)的表面(17)上形成包围着通孔(18)的、凸出到表面(17)上方的套环(19)。

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在引导板的底侧(11)处将至少一个槽(15)成型在引导板中。

10.
   一种借助于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形成的引导板(1)的、用于在所述基座(U)上对所述轨道(S)进行固定的系统,在所述基座上以凸出到形成在所述基座(U)上的承重面上方的凸肩(29)的形状形成支座(G),其中形成在所述引导板(1)上的凸肩(29)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其端面(4)对应于所述支座(G)并且以所述凸肩的自由的上边缘(30)设置在所述支座(G)上方。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引导板(1)的支撑区段(28)的所述支撑面(5)和引导板(1)的凸肩(29)的所述端面(31)形状配合地紧贴在所述支座(G)上。

12.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到所述支座(G)的过渡区域中在承重面和支座(G)之间成型出凹陷部(14),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形成在引导板(1)的所述底侧(11)上的凸起部(13)坐落在所述凹陷部中。

说明书

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和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支座上的、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该支座形成在具有一个承重面的基座上,引导板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立于该承重面上,其中,引导板具有对应于支座的、具有支撑面的支撑区段,引导板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该支撑面支撑在支座上。
此外,本发明涉及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前述类型的引导板装入在该系统中。
背景技术
正如在申请人所公开的文献“混凝土轨枕系统W14的轨道固定系统”中所述,这里所述类型的引导板和固定系统用于在将轨道固定在固定的基座上时,例如基座可以由混凝土轨枕或混凝土板构成。待固定的轨道通常通过弹性中间层直接立于固定的基座上。由多个引导板从侧面引导轨道,这些引导板在其之间分别成对地形成轨距精确的轨道槽。
在前述类型的、已知的固定系统中,通过轨道所引入的力经由引导板直接传入承载轨道的基座中。对此在各个基座上为每一个引导板都形成一个凸肩,在该凸肩上支撑着所对应的引导板。
引导板上通常安装ω形的张力夹,该张力夹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其弹簧臂的自由的末端区段压在待固定轨道的轨足的自由的顶侧。在分别位于弹簧臂的自由的末端区段的对面的、弯曲的并且支撑在引导板上的支撑区段上张力夹的弹簧臂转入到中间环中,该中间环借助于张力螺钉相对于固定的基座卡紧。
除了前述的现有技术以外,文献DE4101198C1中描述了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用于借助ω形的张力夹对轨道固定的角型引导板。对此在已知的角型引导板中设有多个切口,装配之后张力夹的呈U形弯曲的中间件位于这些切口中。此外,已知的角型引导板具有在装配位置中平行于轨道延伸的一个凹槽。装配之后张力夹的通向外部的区段纵向和横向于各个待固定的轨道在该凹槽中得到支撑。
为了改善角型引导板的持久的电绝缘性,已知的角型引导板具有从侧面模制在其上的区段,该区段的表面是倾斜的,从而将到达于该表面上的水从角型引导板导走。然而这仅适用于到达侧面区段的水。相反在角型引导板的中央区域可以继续地形成积水,由于积水一方面能够导致各个卡紧部件的位于积水中的部分上的腐蚀另一方面能够损害卡紧部件的电绝缘性以及从而损害与卡紧部件导电地相接触的轨道的绝缘性。
为了排除这些损害,文献DE10254679B4中提供在角型引导板的表面的中央区域中形成至少一个排水面,该排水面至少逐段地从各个相关区段将到达表面上的液体排出。通过适当地设置排水面可以避免例如雨水或其他液体积聚在角型引导板上。为了对此特别是用于引入固定螺栓的孔形成保护以防止水渗入,根据上述发明排水面这样邻接在孔上,使到达孔区域中的液体从该孔导走。对此,相关的排水面可以形成为至少部分地包围孔的套环。该套环同时可以用于在角型引导板上定位固定区段的位置,通过使角型引导板形成挡板,弹性部件的固定区段的内侧在装配位置中形状配合地紧贴在该挡板上。
在根据上述发明的角型引导板中可以这样形成顶侧,即,在弹性部件的完成装配的状态下横向于轨道延伸的至少一个区段的区域中从侧面引导装配在角型引导板上的、以传统方式形成的弹性部件。以这种方式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较高的弹力(该弹力用于施加用于持续可靠地对高负荷的轨道的固定所必须的高的保持力)而产生的弹性部件的展开。
尽管通过前述的措施改善了电绝缘性,但是在实践中表明,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轨道的保护,以防止与分别承载轨道的基座的导电的接触。
发明内容
在此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轨道固定的引导板和包括这种引导板的系统,其中以简单的方法和降至最低的花费进一步优化安全性以防止借助于这种引导板或相关的系统来固定的轨道与承载该轨道的基座的电气接触。
根据本发明实现该目的的引导板具有权利要求1中所给出特征。
鉴于系统,根据本发明的前述目的的实现方案在于,形成根据权利要求10的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支座上侧面地引导轨道的引导板根据开头所述的现有技术具有对应于支座的、具有支撑面的支撑区段,该支座形成在具有承重面的基座上,引导板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立于该承重面上,引导板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该支撑面支撑在支座上。
根据本发明在支撑区段上形成凸肩,通过该凸肩的、对应于支座的端面加长了支撑区段的支撑面。同时凸肩超过对应于基座的承重面的、引导板的支承面的最大高度大于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支撑引导板的支座超过基座的承重面的最大高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中这样对形成在支撑区段上的凸肩定尺寸,即,该凸肩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中向上伸出到支座上方。这样形成的凸肩相应地构成了对湿气的阻隔,该湿气在实际应用中聚集在引导板上并且在传统的引导板中和由于表面张力以及附着力或内聚力作为薄膜到达传统的引导板的表面上,在这些引导板上不会立即出现较大量的液体积聚。通过根据本发明设置的凸肩加长了与电气绝缘相关的爬电距离,从而在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中提高了抵抗越过支撑区段的泄漏电流和渗透到支座或承载引导板的基座的泄漏电流的生成的阻力。
同时根据本发明设置的凸肩降低了液体渗入到已装配状态下引导板和支座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缝隙中的风险。相应地在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中明显降低了由于毛细效应而原则上存在的、更大量的液体渗入到相关的缝隙中的可能性,否则有可能由此促进导电桥的出现。相应地根据本发明提高了的凸肩也形成了对湿气的阻挡,否则湿气可能通过支座到达引导板上并且在那里损害分别所使用的弹性部件的或轨道的电气绝缘性或导致腐蚀。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的形状以可能简单的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支撑在引导板上或旁的、由导电材料制成的零件的电气绝缘性。
原则上,如果模制在支撑区段上的凸肩提升超过支撑区段这样的高度,即,凸肩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向上伸出超过对应于引导板的支座,而对应于支座的、凸肩的端面没有紧贴在支座上,则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上的凸肩的有利作用就已经产生。然而此外,如果在已装配的状态下需要额外地保护在支座和引导板之间的缝隙,以免液体和脏污渗入,则可以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使对应于支座的、凸肩的端面的形状与支座的形状这样地匹配,即,对于完成装配的凸肩,凸肩的端面紧密地并且形状配合地紧贴在支座上。
凸肩可以以有利的方式这样成型,即,该凸肩在卡紧在基座上的引导板中以轻微的压力作用在支座上,从而额外地支持位于支座上的、凸肩的端面的密封效果。出于该目的可以朝向凸肩的、对应于支座的前侧的方向上突出地形成凸肩。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实践中实现了进一步的优势,即,引导板可以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不仅在横向于待固定的轨道的水平的方向上,而且在一个具有垂直分量的方向上支撑在支座上。
为了使在根据本发明设置的凸肩上的端面最佳地配合在对应于该端面的、支座的接触面上,可以根据槽的类型弯曲对应于支座的、凸肩的端面和至少弯曲邻接在凸肩上的支撑区段的支撑面的区域。
如开头所述类型的已知的引导板一样,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在实践中在它的背离它的支承面的顶侧上具有支承面以用于安放用于压紧待固定的轨道的弹性部件,该支承面在向着凸肩的方向上通过一个凹槽限定,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中弹性部件的扭转区段坐落于该凹槽中。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通过使凹槽在其至少其中一个末端上是敞开的并且凹槽的底部朝向这个末端的方向向下倾斜地形成,从而实现了额外的保护以防止在引导板上积水。到达凹槽的液体可以以这种方式经由凹槽的敞开的末端从侧面流走。当然也可以在凹槽的区域中设置单独的流出口,形成为斜面的底部区段通至该流出口并且液体可以通过流出口流走。
在本文中,本发明的特别简单且极为有效的变体的特征在于,凹槽在其两个末端为敞开的并且分别朝向这两个末端的方向倾斜向下地形成底部的区段。如果结合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使用ω形的张力夹作为弹性部件,则可以由此改善在完成装配在引导板上的张力夹中坐落在凹槽中的、张力夹的扭转区段的相互绝缘性,即,在凹槽的相关区段之间形成横向于凹槽纵向的腹板,该腹板将区段相互隔开。对此,腹板可以作为引导部起作用,额外地确保张力夹在引导板上的正确的位置。
为了卡紧坐落在引导板上的弹性部件通常使张力螺钉穿过成型在引导板中的、从引导板的顶侧通至引导板的底侧的通孔拧入安装在基座中的涨管中。通过在引导板的顶侧上形成包围着相关的通孔的、凸出到用于弹性部件的支承面上方的套环,可以避免积聚在引导板上的液体到达通孔中并且堵在那里。以这种方式可靠地保护通常由导电材料构成的、为了卡紧弹性部件而设置的卡紧装置免受腐蚀侵害。此外,也将由于留在通孔中的液体而在轨道和基座之间出现的导电接触的风险降至最低。
为了使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的重量最小化,可以从引导板的底侧开始至少将一个槽成型在引导板中。
根据前面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基座上固定轨道的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形成的引导板,在基座上以凸出到形成在基座上的承重面上方的凸肩的形状形成支座,其中形成在引导板上的凸肩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一方面以其端面对应于支座并且以凸肩的自由的上边缘设置在支座上方。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对实际应用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此外该设计方案对引导板特别精确的、位置可靠的定位是有利的)在于,在到支座的过渡区域中在承重面和支座之间成型出凹陷部,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形成在引导板的底侧上的凸起部坐落在该凹陷部中。该引导板以本身已知的、开头所述类型的角型引导板的类型形成,该角型引导板在实际应用中坐落在以同样已知的方式成型的基座上。
附图说明
以下将根据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引导板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引导板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对应于支座的、引导板的前侧的前视图;
图4示出了轨道固定点的从侧面部分截取的局部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引导板
2           ω形的张力夹
3           张力螺钉
4           对应于支座G的、引导板1的前侧
5           前侧4上的支撑面
6           支座G的支座面
7           支座G的边缘
8           支座G的顶侧
9           对应于轨足F的、引导板1的前侧
10          前侧9上的接触面
11          引导板1的底侧
12          底侧11上的支承面
13          凸起部
14          成型在基座U中的凹槽
15          引导板1的槽
16          引导板1的肋部
17          存在于引导板1的顶侧上的表面
18          通孔
19          套环
20          张力夹2的中间环
21、22      引导板1的侧壁
23          引导板1的凹槽
24          张力夹2的扭转区段
25、26      凹槽23的底部上的斜面
27          腹板
28          引导板1的支撑区段
29          凸肩
30          边缘
31          对应于支座G的、凸肩29的端面
32          接缝
H29         上侧自由边缘30超出引导板1的支承面12的高度
HG          支座G的顶侧8超出基座U的承重面的高度
L           纵向延伸
L1          引导板1的长度
L28         支撑区段28的长度
Q           横向于纵向延伸L的方向
S           轨道
S1          用于轨道S的固定的系统
U           由混凝土轨枕构成的基座
V           具有垂直分量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4示出了用于在由混凝土构成的轨枕所形成的基座U上对轨道S进行固定的系统S1。该系统S1同第二个、这里不能够看出的、相同构造的以及固定在轨道S的相对的一侧上的系统一起构成了固定点,在该固定点中轨道S具有弹性地固定在基座U上。
系统S1包括一个引导板1、一个ω形的张力夹2、及一个用于相对于基座U卡紧张力夹2的张力螺钉3。
由塑料或其他足够坚固的材料一件式制成的引导板1具有传统的角型引导板的基本形状并且具有带有支撑面5的前侧4,通过该支撑面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图4)在形成在固定的基座U上的支座G上得到支撑。
支座G具有在形成为轨枕的基座U的宽度上延伸的凸肩缩进部的形状,对应于引导板1的、斜向下延伸的支座面6形成在该凸肩缩进部上。支座面6在圆形的边缘7处过渡为平坦的、水平方向的、支座G的顶侧8。
此外引导板1具有带有接触面10的第二前侧9,对于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待固定的轨道S的轨足F紧贴在该接触面上。
在引导板1的底侧11上形成支承面12,引导板1在装配位置上以该支承面坐落于平的基座U的对应于引导板1的承重面上。在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上由在引导板1的长度L1上延伸的凸起部13限定支承面12,该凸起部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坐落在相应形成的凹槽14中,在支座G和基座U的承重面之间的该凹槽成型在基座U中。
从支承面12开始,为了使重量和制造所需的材料耗费降至最低,将槽15成型到引导板1中,该槽伸展直至第二前侧9的接触面10。在此,引导板1在槽15的区域中、另外通过横向于前侧4、9的、呈拱形结构的肋部16得到加固,从而在材料消耗降至最低情况下确保了最佳的结构刚性。
从引导板的自由表面17开始,使一个通至底侧11的通孔18成型到引导板1中,装配系统S1时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将张力螺钉3插入穿过该通孔,以使该张力螺钉拧入这里不能够看出的、嵌入基座U中的塑料涨管中以卡紧张力夹2。
为了优化电绝缘性,使通孔18在表面17上由包围的套环19环绕。这样就阻止了在表面17上积聚的液体到达通孔18中并在那里形成至基座U的导电桥。同时,包围的套环19用作待装配在引导板1上的张力夹2的中间环20的引导部和支撑部。
为了阻止液体通过张力夹2到达通孔18中,可以在套环19上形成这里未示出的排水斜面。该排水斜面可以从套环19的内侧边缘开始、朝向分别位于侧面的、在前侧4、9之间延伸的、引导板1的侧壁21、22的方向向下倾斜,从而使从张力夹2到达引导板1上的水或者其它液体从侧面在引导板1的表面17上导出。因此,表面17本身同样可以是轻度下降地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到达该表面上的液体能够朝向相关的前侧4的方向流出。
在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上,引导板1的表面17由在纵向L上延伸的凹槽23限定,以本身同样已知的方式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使ω形的张力夹2的扭转区段24坐落于该凹槽中,其中在图4中由于在那里所选择的截面方位和侧视图仅能够看到其中一个扭转区段24。
此外,在对应于侧壁21、22的末端上的开放的凹槽23的底部可以从凹槽23的中央开始分为两个斜面25、26,这两个斜面中的一个朝向壁21的方向下倾斜,而另一个朝向另一壁22的方向下倾斜。
在凹槽23的中央形成了横向于纵向L地越过凹槽23延伸的并且将两个斜面25、26彼此隔开的腹板27。在此,对腹板27的高度和在纵向L上测得的长度这样定尺寸,即,在完成装配的系统S1中,腹板27使ω形的张力夹2的两个扭转区段24以确定的间隔保持相互隔离。
在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上支撑区段28连接到凹槽23上,该支撑区段在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上构成了引导板1的终端并且在该支撑区段上形成了支撑面5。支撑区段28承载在它的长度L28上延伸的凸肩29,该凸肩一方面向上伸出超过引导板1的表面17,另一方面朝向前侧4的方向凸出。鉴于支座G的顶侧8设置在超出基座U的承重面的高度HG,这样对上侧自由边缘30超出引导板1的支承面12的高度H29定尺寸,即,凸肩29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高于支座G。同时使对应于支座G的、凸肩29的端面31这样呈拱形地匹配于支座G的、圆形的边缘7的形状,即,端面31作为引导板1的支撑面5的延长部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以其端面31平坦地且紧密地位于支座G上。通过凸肩29,这样遮盖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支座G和支撑区段28之间的接缝32,从而使液体不会从引导板1渗入该接缝中。
因此,凸肩29构成极为有效的阻碍以防止否则通过毛细效应而受益的、液体到接缝32中或基座U的多孔材料中的渗入。以这种方式凸肩29用于使通常由导电的钢构成的张力夹2以及从而伴随着使同样由导电的钢构成的轨道S相对于地基U实现最佳的绝缘性。凸肩29同样稳固了引导板1在支座上的位置,通过使引导板1不仅通过其支撑面5在横向于轨道S的纵向延伸L的方向Q上得到支撑,而且使引导板在具有垂直分量的方向V上支撑在支座G上。

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和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和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和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和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和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270219A43申请公布日20130828CN103270219ACN103270219A21申请号201180061816X22申请日20111007102010060745220101123DEE01B9/3020060171申请人沃斯洛工厂有限公司地址德国韦尔多尔市72发明人马库斯奥特曼迪克布雷塞尔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代理人张天舒张杰54发明名称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和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侧面引导轨道(S)的引导板(1)以及一种具有这种引导板(1)的轨道固定系统。引导板(1)具有承重面和对应于支座(。

2、G)的、具有支撑面的支撑区段(28),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立于该承重面上,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该支撑面支撑在支座(G)上。在支撑区段(28)上形成凸肩(29),通过凸肩的对应于支座(G)的端面(31)延长了支撑区段(28)的支撑面(5);凸肩(29)超过对应于基座(U)的承重面的、引导板(1)的支承面(12)的最大高度(H29)大于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支撑引导板(1)的支座(G)超过基座(U)的承重面的最大高度(HG)。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30621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EP2011/06755620111007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3、WO2012/069246DE20120531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270219ACN103270219A1/1页21一种在支座(G)上的、用于侧面引导轨道(S)的引导板,所述支座形成在具有承重面的基座上,所述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立于所述承重面上,其中,所述引导板(1)具有对应于所述支座(G)的、具有支撑面(29)的支撑区段(28),所述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所述支撑面支撑在支座(G)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区段(28)上形成凸肩(29),通过所。

4、述凸肩的对应于所述支座(G)的端面(31)延长了所述支撑区段(28)的所述支撑面(5),并且所述凸肩(29)超过对应于所述基座(U)的承重面的、所述引导板(1)的支承面(12)的最大高度(H29)大于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支撑所述引导板(1)的所述支座(G)超过所述基座(U)的承重面的最大高度(HG)。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在朝向所述引导板的对应于支座(G)的前侧(4)的方向上凸出地形成凸肩(2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根据槽的类型弯曲对应于支座(G)的、凸肩(29)的所述端面(31)并至少弯曲邻接在凸肩上的支撑区段(28)的支撑面(5)的区域。4根据前述。

5、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引导板在它的背离它的支承面(12)的顶侧上具有表面(17)以用于安放用于压紧待固定的轨道(S)的弹性部件(3),所述表面在向着所述凸肩(29)的方向上通过一个凹槽(23)限定,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所述弹性部件(3)的扭转区段(24)坐落于所述凹槽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23)的区域中设置至少一个出口并且凹槽(23)的底部朝向这个出口的方向向下倾斜地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凹槽(23)在其两个末端上是敞开的并且凹槽(23)的底部的区段(25、26)分别朝向这两个末端的其中一个的方向(。

6、L)向下倾斜地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23)的区段(25、26)之间形成横向于凹槽(23)的纵向(L)的腹板(27),所述腹板将区段(25、26)相互隔开。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板具有从引导板(1)的顶侧通至引导板的底侧(11)的通孔(18),在底侧上形成支承面(12),并且在引导板(1)的表面(17)上形成包围着通孔(18)的、凸出到表面(17)上方的套环(19)。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引导板,其特征在于,在引导板的底侧(11)处将至少一个槽(15)成型在引导板中。10一种借助于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

7、项所形成的引导板(1)的、用于在所述基座(U)上对所述轨道(S)进行固定的系统,在所述基座上以凸出到形成在所述基座(U)上的承重面上方的凸肩(29)的形状形成支座(G),其中形成在所述引导板(1)上的凸肩(29)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其端面(4)对应于所述支座(G)并且以所述凸肩的自由的上边缘(30)设置在所述支座(G)上方。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引导板(1)的支撑区段(28)的所述支撑面(5)和引导板(1)的凸肩(29)的所述端面(31)形状配合地紧贴在所述支座(G)上。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到所述支座(G)的过渡区域中在承重面和支座(G。

8、)之间成型出凹陷部(14),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形成在引导板(1)的所述底侧(11)上的凸起部(13)坐落在所述凹陷部中。权利要求书CN103270219A1/6页3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和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支座上的、用于侧面引导轨道的引导板,该支座形成在具有一个承重面的基座上,引导板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立于该承重面上,其中,引导板具有对应于支座的、具有支撑面的支撑区段,引导板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该支撑面支撑在支座上。0002此外,本发明涉及用于轨道固定的系统,前述类型的引导板装入在该系统中。背景技术0003正如在申请人所公开的文献“混凝土轨枕系统W14的轨道固定。

9、系统”中所述,这里所述类型的引导板和固定系统用于在将轨道固定在固定的基座上时,例如基座可以由混凝土轨枕或混凝土板构成。待固定的轨道通常通过弹性中间层直接立于固定的基座上。由多个引导板从侧面引导轨道,这些引导板在其之间分别成对地形成轨距精确的轨道槽。0004在前述类型的、已知的固定系统中,通过轨道所引入的力经由引导板直接传入承载轨道的基座中。对此在各个基座上为每一个引导板都形成一个凸肩,在该凸肩上支撑着所对应的引导板。0005引导板上通常安装形的张力夹,该张力夹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其弹簧臂的自由的末端区段压在待固定轨道的轨足的自由的顶侧。在分别位于弹簧臂的自由的末端区段的对面的、弯曲的并且支撑在。

10、引导板上的支撑区段上张力夹的弹簧臂转入到中间环中,该中间环借助于张力螺钉相对于固定的基座卡紧。0006除了前述的现有技术以外,文献DE4101198C1中描述了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用于借助形的张力夹对轨道固定的角型引导板。对此在已知的角型引导板中设有多个切口,装配之后张力夹的呈U形弯曲的中间件位于这些切口中。此外,已知的角型引导板具有在装配位置中平行于轨道延伸的一个凹槽。装配之后张力夹的通向外部的区段纵向和横向于各个待固定的轨道在该凹槽中得到支撑。0007为了改善角型引导板的持久的电绝缘性,已知的角型引导板具有从侧面模制在其上的区段,该区段的表面是倾斜的,从而将到达于该表面上的水从角型引导板导。

11、走。然而这仅适用于到达侧面区段的水。相反在角型引导板的中央区域可以继续地形成积水,由于积水一方面能够导致各个卡紧部件的位于积水中的部分上的腐蚀另一方面能够损害卡紧部件的电绝缘性以及从而损害与卡紧部件导电地相接触的轨道的绝缘性。0008为了排除这些损害,文献DE10254679B4中提供在角型引导板的表面的中央区域中形成至少一个排水面,该排水面至少逐段地从各个相关区段将到达表面上的液体排出。通过适当地设置排水面可以避免例如雨水或其他液体积聚在角型引导板上。为了对此特别是用于引入固定螺栓的孔形成保护以防止水渗入,根据上述发明排水面这样邻接在孔上,使到达孔区域中的液体从该孔导走。对此,相关的排水面可。

12、以形成为至少部分地包围孔的套环。该套环同时可以用于在角型引导板上定位固定区段的位置,通过使角型引导板形成挡板,弹性部件的固定区段的内侧在装配位置中形状配合地紧贴在该挡板上。0009在根据上述发明的角型引导板中可以这样形成顶侧,即,在弹性部件的完成装配说明书CN103270219A2/6页4的状态下横向于轨道延伸的至少一个区段的区域中从侧面引导装配在角型引导板上的、以传统方式形成的弹性部件。以这种方式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较高的弹力(该弹力用于施加用于持续可靠地对高负荷的轨道的固定所必须的高的保持力)而产生的弹性部件的展开。0010尽管通过前述的措施改善了电绝缘性,但是在实践中表明,需要进一步提高对。

13、轨道的保护,以防止与分别承载轨道的基座的导电的接触。发明内容0011在此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轨道固定的引导板和包括这种引导板的系统,其中以简单的方法和降至最低的花费进一步优化安全性以防止借助于这种引导板或相关的系统来固定的轨道与承载该轨道的基座的电气接触。0012根据本发明实现该目的的引导板具有权利要求1中所给出特征。0013鉴于系统,根据本发明的前述目的的实现方案在于,形成根据权利要求10的系统。0014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支座上侧面地引导轨道的引导板根据开头所述的现有技术具有对应于支座的、具有支撑面的支撑区段,该支座形成在具有承重面的基座上,引导板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立于该承。

14、重面上,引导板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以该支撑面支撑在支座上。0015根据本发明在支撑区段上形成凸肩,通过该凸肩的、对应于支座的端面加长了支撑区段的支撑面。同时凸肩超过对应于基座的承重面的、引导板的支承面的最大高度大于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支撑引导板的支座超过基座的承重面的最大高度。0016在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中这样对形成在支撑区段上的凸肩定尺寸,即,该凸肩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中向上伸出到支座上方。这样形成的凸肩相应地构成了对湿气的阻隔,该湿气在实际应用中聚集在引导板上并且在传统的引导板中和由于表面张力以及附着力或内聚力作为薄膜到达传统的引导板的表面上,在这些引导板上不会立即出现较大量的液体积聚。通过根据。

15、本发明设置的凸肩加长了与电气绝缘相关的爬电距离,从而在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中提高了抵抗越过支撑区段的泄漏电流和渗透到支座或承载引导板的基座的泄漏电流的生成的阻力。0017同时根据本发明设置的凸肩降低了液体渗入到已装配状态下引导板和支座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缝隙中的风险。相应地在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中明显降低了由于毛细效应而原则上存在的、更大量的液体渗入到相关的缝隙中的可能性,否则有可能由此促进导电桥的出现。相应地根据本发明提高了的凸肩也形成了对湿气的阻挡,否则湿气可能通过支座到达引导板上并且在那里损害分别所使用的弹性部件的或轨道的电气绝缘性或导致腐蚀。0018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的形状以可能简单的方法。

16、有效地改善了支撑在引导板上或旁的、由导电材料制成的零件的电气绝缘性。0019原则上,如果模制在支撑区段上的凸肩提升超过支撑区段这样的高度,即,凸肩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向上伸出超过对应于引导板的支座,而对应于支座的、凸肩的端面没有紧贴在支座上,则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上的凸肩的有利作用就已经产生。然而此外,如果在已装配的状态下需要额外地保护在支座和引导板之间的缝隙,以免液体和脏污渗入,则可以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使对应于支座的、凸肩的端面的形状与支座的形状这样说明书CN103270219A3/6页5地匹配,即,对于完成装配的凸肩,凸肩的端面紧密地并且形状配合地紧贴在支座上。0020凸肩可以以有利的。

17、方式这样成型,即,该凸肩在卡紧在基座上的引导板中以轻微的压力作用在支座上,从而额外地支持位于支座上的、凸肩的端面的密封效果。出于该目的可以朝向凸肩的、对应于支座的前侧的方向上突出地形成凸肩。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实践中实现了进一步的优势,即,引导板可以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不仅在横向于待固定的轨道的水平的方向上,而且在一个具有垂直分量的方向上支撑在支座上。0021为了使在根据本发明设置的凸肩上的端面最佳地配合在对应于该端面的、支座的接触面上,可以根据槽的类型弯曲对应于支座的、凸肩的端面和至少弯曲邻接在凸肩上的支撑区段的支撑面的区域。0022如开头所述类型的已知的引导板一样,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在实践中在。

18、它的背离它的支承面的顶侧上具有支承面以用于安放用于压紧待固定的轨道的弹性部件,该支承面在向着凸肩的方向上通过一个凹槽限定,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中弹性部件的扭转区段坐落于该凹槽中。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通过使凹槽在其至少其中一个末端上是敞开的并且凹槽的底部朝向这个末端的方向向下倾斜地形成,从而实现了额外的保护以防止在引导板上积水。到达凹槽的液体可以以这种方式经由凹槽的敞开的末端从侧面流走。当然也可以在凹槽的区域中设置单独的流出口,形成为斜面的底部区段通至该流出口并且液体可以通过流出口流走。0023在本文中,本发明的特别简单且极为有效的变体的特征在于,凹槽在其两个末端为敞开的并且分别朝向这两个。

19、末端的方向倾斜向下地形成底部的区段。如果结合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使用形的张力夹作为弹性部件,则可以由此改善在完成装配在引导板上的张力夹中坐落在凹槽中的、张力夹的扭转区段的相互绝缘性,即,在凹槽的相关区段之间形成横向于凹槽纵向的腹板,该腹板将区段相互隔开。对此,腹板可以作为引导部起作用,额外地确保张力夹在引导板上的正确的位置。0024为了卡紧坐落在引导板上的弹性部件通常使张力螺钉穿过成型在引导板中的、从引导板的顶侧通至引导板的底侧的通孔拧入安装在基座中的涨管中。通过在引导板的顶侧上形成包围着相关的通孔的、凸出到用于弹性部件的支承面上方的套环,可以避免积聚在引导板上的液体到达通孔中并且堵在那里。以。

20、这种方式可靠地保护通常由导电材料构成的、为了卡紧弹性部件而设置的卡紧装置免受腐蚀侵害。此外,也将由于留在通孔中的液体而在轨道和基座之间出现的导电接触的风险降至最低。0025为了使根据本发明的引导板的重量最小化,可以从引导板的底侧开始至少将一个槽成型在引导板中。0026根据前面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基座上固定轨道的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形成的引导板,在基座上以凸出到形成在基座上的承重面上方的凸肩的形状形成支座,其中形成在引导板上的凸肩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一方面以其端面对应于支座并且以凸肩的自由的上边缘设置在支座上方。0027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对实际应用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此外该设计方案对引导板。

21、特别精确的、位置可靠的定位是有利的)在于,在到支座的过渡区域中在承重面和支座之间成型出凹陷部,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形成在引导板的底侧上的凸起部坐落在该凹陷部中。该引导板以本身已知的、开头所述类型的角型引导板的类型形成,该角型引导板在实说明书CN103270219A4/6页6际应用中坐落在以同样已知的方式成型的基座上。附图说明0028以下将根据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其中0029图1示出了引导板的立体图;0030图2示出了引导板的侧视图;0031图3示出了对应于支座的、引导板的前侧的前视图;0032图4示出了轨道固定点的从侧面部分截取的局部视图。0033附图标记说明00341引导板00352形的张。

22、力夹00363张力螺钉00374对应于支座G的、引导板1的前侧00385前侧4上的支撑面00396支座G的支座面00407支座G的边缘00418支座G的顶侧00429对应于轨足F的、引导板1的前侧004310前侧9上的接触面004411引导板1的底侧004512底侧11上的支承面004613凸起部004714成型在基座U中的凹槽004815引导板1的槽004916引导板1的肋部005017存在于引导板1的顶侧上的表面005118通孔005219套环005320张力夹2的中间环005421、22引导板1的侧壁005523引导板1的凹槽005624张力夹2的扭转区段005725、26凹槽23的底部。

23、上的斜面005827腹板005928引导板1的支撑区段006029凸肩006130边缘006231对应于支座G的、凸肩29的端面006332接缝说明书CN103270219A5/6页70064H29上侧自由边缘30超出引导板1的支承面12的高度0065HG支座G的顶侧8超出基座U的承重面的高度0066L纵向延伸0067L1引导板1的长度0068L28支撑区段28的长度0069Q横向于纵向延伸L的方向0070S轨道0071S1用于轨道S的固定的系统0072U由混凝土轨枕构成的基座0073V具有垂直分量的方向具体实施方式0074图4示出了用于在由混凝土构成的轨枕所形成的基座U上对轨道S进行固定的系。

24、统S1。该系统S1同第二个、这里不能够看出的、相同构造的以及固定在轨道S的相对的一侧上的系统一起构成了固定点,在该固定点中轨道S具有弹性地固定在基座U上。0075系统S1包括一个引导板1、一个形的张力夹2、及一个用于相对于基座U卡紧张力夹2的张力螺钉3。0076由塑料或其他足够坚固的材料一件式制成的引导板1具有传统的角型引导板的基本形状并且具有带有支撑面5的前侧4,通过该支撑面引导板1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图4)在形成在固定的基座U上的支座G上得到支撑。0077支座G具有在形成为轨枕的基座U的宽度上延伸的凸肩缩进部的形状,对应于引导板1的、斜向下延伸的支座面6形成在该凸肩缩进部上。支座面6在圆形。

25、的边缘7处过渡为平坦的、水平方向的、支座G的顶侧8。0078此外引导板1具有带有接触面10的第二前侧9,对于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待固定的轨道S的轨足F紧贴在该接触面上。0079在引导板1的底侧11上形成支承面12,引导板1在装配位置上以该支承面坐落于平的基座U的对应于引导板1的承重面上。在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上由在引导板1的长度L1上延伸的凸起部13限定支承面12,该凸起部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坐落在相应形成的凹槽14中,在支座G和基座U的承重面之间的该凹槽成型在基座U中。0080从支承面12开始,为了使重量和制造所需的材料耗费降至最低,将槽15成型到引导板1中,该槽伸展直至第二。

26、前侧9的接触面10。在此,引导板1在槽15的区域中、另外通过横向于前侧4、9的、呈拱形结构的肋部16得到加固,从而在材料消耗降至最低情况下确保了最佳的结构刚性。0081从引导板的自由表面17开始,使一个通至底侧11的通孔18成型到引导板1中,装配系统S1时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将张力螺钉3插入穿过该通孔,以使该张力螺钉拧入这里不能够看出的、嵌入基座U中的塑料涨管中以卡紧张力夹2。0082为了优化电绝缘性,使通孔18在表面17上由包围的套环19环绕。这样就阻止了在表面17上积聚的液体到达通孔18中并在那里形成至基座U的导电桥。同时,包围的套说明书CN103270219A6/6页8环19用作待装配在引导。

27、板1上的张力夹2的中间环20的引导部和支撑部。0083为了阻止液体通过张力夹2到达通孔18中,可以在套环19上形成这里未示出的排水斜面。该排水斜面可以从套环19的内侧边缘开始、朝向分别位于侧面的、在前侧4、9之间延伸的、引导板1的侧壁21、22的方向向下倾斜,从而使从张力夹2到达引导板1上的水或者其它液体从侧面在引导板1的表面17上导出。因此,表面17本身同样可以是轻度下降地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到达该表面上的液体能够朝向相关的前侧4的方向流出。0084在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上,引导板1的表面17由在纵向L上延伸的凹槽23限定,以本身同样已知的方式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下使形的张力夹2的扭。

28、转区段24坐落于该凹槽中,其中在图4中由于在那里所选择的截面方位和侧视图仅能够看到其中一个扭转区段24。0085此外,在对应于侧壁21、22的末端上的开放的凹槽23的底部可以从凹槽23的中央开始分为两个斜面25、26,这两个斜面中的一个朝向壁21的方向下倾斜,而另一个朝向另一壁22的方向下倾斜。0086在凹槽23的中央形成了横向于纵向L地越过凹槽23延伸的并且将两个斜面25、26彼此隔开的腹板27。在此,对腹板27的高度和在纵向L上测得的长度这样定尺寸,即,在完成装配的系统S1中,腹板27使形的张力夹2的两个扭转区段24以确定的间隔保持相互隔离。0087在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上支撑区段28连接。

29、到凹槽23上,该支撑区段在朝向第一前侧4的方向上构成了引导板1的终端并且在该支撑区段上形成了支撑面5。支撑区段28承载在它的长度L28上延伸的凸肩29,该凸肩一方面向上伸出超过引导板1的表面17,另一方面朝向前侧4的方向凸出。鉴于支座G的顶侧8设置在超出基座U的承重面的高度HG,这样对上侧自由边缘30超出引导板1的支承面12的高度H29定尺寸,即,凸肩29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高于支座G。同时使对应于支座G的、凸肩29的端面31这样呈拱形地匹配于支座G的、圆形的边缘7的形状,即,端面31作为引导板1的支撑面5的延长部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以其端面31平坦地且紧密地位于支座G上。通过凸肩29,这。

30、样遮盖在完成装配的引导板1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支座G和支撑区段28之间的接缝32,从而使液体不会从引导板1渗入该接缝中。0088因此,凸肩29构成极为有效的阻碍以防止否则通过毛细效应而受益的、液体到接缝32中或基座U的多孔材料中的渗入。以这种方式凸肩29用于使通常由导电的钢构成的张力夹2以及从而伴随着使同样由导电的钢构成的轨道S相对于地基U实现最佳的绝缘性。凸肩29同样稳固了引导板1在支座上的位置,通过使引导板1不仅通过其支撑面5在横向于轨道S的纵向延伸L的方向Q上得到支撑,而且使引导板在具有垂直分量的方向V上支撑在支座G上。说明书CN103270219A1/3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3270219A2/3页10说明书附图CN103270219A103/3页11图4说明书附图CN103270219A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