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302222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8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3115107.4

申请日:

1993.11.29

公开号:

CN1092241A

公开日:

1994.09.2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申请日:1993.11.29公告日:1997.5.28|||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A01C1/00

主分类号:

A01C1/00

申请人:

南京农业大学;

发明人:

吴源英; 张荣铣; 杨图南; 胡冰

地址:

210014江苏省南京市卫岗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处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东南大学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楼高潮;王睿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室内鉴定方法,包括:计量种子,将种子于30~50℃预处理20—30小时后,于30—35℃浸种催芽3天,将种子播于铺在温箱内的湿纱布上,温度控制在30—40℃,见光10—15小时/天,4—5天后测苗高性状,对照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及其混杂株性状比较表进行分类,并计算纯度。本方法可以鉴定出不育系、保持系、大青稞、常规稻等的混杂状况,及时返回生产,加以纠正。

权利要求书

1: 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方法,包括: 1)计量杂交稻种子, 2)将杂交稻种子置于30~50℃条件下20~30小时, 3)25~35℃条件下浸种催芽3天, 4)将催芽后的种子播在湿纱布上,温度控制在30~40℃,见光10~15小时/天,4~5天后, 5)测量苗高,观察第一片真叶:叶长、叶宽、叶色及第二真叶出叶速度, 6)对照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及其混杂株性状比较表,将苗分类计数,再计算杂交稻种子纯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杂交稻种子置于45~50℃条件下处理20~25小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催芽后的种子播在湿沙布上,温度控制在34~36℃,见光13~14小时/天,籼稻处理4天,粳稻处理5天。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室内鉴定方法,专用于杂交籼稻、杂交粳稻种子纯度的室内苗期快速鉴定。

    多年来杂交稻生产在我国水稻生产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杂交稻分为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两种,由于杂交水稻为三系制种,混杂种经常出现,为当前生产上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大青棵,田间混杂造成长势混乱不堪。目前国内已有几种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法的报导,如同功酶法(见《种子》1984年第3期P15~18),操作麻烦,需进行电泳过程的制胶、灌胶等复杂程序,操作中专业性强等,另一种室内鉴定法是荧光扫描法(见《北京农业》1991年第7期P.11),用于种子鉴定速度较快,但所用的仪器较昂贵,成本高,而且只能用于籼稻。目前的室内鉴定法都不能鉴定出大青棵,只能鉴定小样,无法适应大面积种子鉴定的需要,因此,到目前为止,一直是把种子运到海南岛进行田间鉴定,时间达6个月,耗资也大,仅1990年江苏省杂交稻种子赴海南岛进行种子纯度鉴定国家补贴费达30万元。因而种子成本增加,而且调种速度也受到很大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室内鉴定法,用该方法鉴定种子纯度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能鉴定籼稻和粳稻的各种类型混杂株,适应大面积种子鉴定的需要。

    实现本发明所提供的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室内鉴定法,步骤如下:

    1)计量杂交稻种子,

    2)将杂交稻种子置于30~50℃条件下20~30小时,

    3)30~35℃条件下浸种催芽3天,

    4)将催芽后的种子播在湿纱布上,以保持湿度,温度控制在30~40℃,见光10~15小时/天,4~5天后,

    5)测量苗高,观察第一真叶:叶长、叶宽、叶色及第二真叶出叶速度,

    6)对照表1,将苗分类计数,再计算其杂交稻种子的纯度。

    表1        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及其混杂株性状比较

    不同类型的水稻对环境条件的反映有不同的差异,在特殊的光温条件下可以引起各种类型水稻特征性状地表现,据此,本发明首先研究并试验了苗期快速鉴定的环境条件。

    杂交稻的混杂株主要为它们的(1)不育系,(2)保持系,(3)大青棵(籼型杂种中为籼A×粳不育株,粳型杂交种中为粳A×籼不育株)(4)常规稻或其它。针对以上当前生产上杂种水稻的混杂株,分别进行温度反应试验,光照时间试验,光温处理开始和结束时间试验,大青棵的鉴定试验以及常规稻等的鉴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1)杂交稻和不育系、保持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叶片长度有明显差异,以30℃为分界点,30℃以下第一片叶片长差异不大,30℃以上差异明显,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也与其不育系、保持系的差异均在4cm以上。

    2)相同温度下,长时间光照,杂交稻与其不育系、保持系的差异较为明显,由此建立了鉴定方法的室内光照适合条件为10~15小时/天。

    3)高温处理不同芽长、苗长的水稻苗,杂种和不育系、保持系的第一片真叶叶长差异都是明显的,但是,为了避免高温对发芽率、发芽势和出苗率的影响,以芽长1mm时(即催芽3天后)处理最佳,处理延续时间可以至第一片真叶生长到10~15cm(即处理4~5天)。处理后的杂种、不育系、保持系除了叶片生长量的差异外,籼型杂交稻还有叶色淡、叶片开展度,基部紫色深淡等特征,杂交粳稻幼苗处理后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在生长量上也有明显差异,所以幼苗快速鉴定是苗的生长量(苗高)、第一真叶的叶长、叶色、第二真叶出叶速度等指标的综合鉴定,由此建立了鉴定方法的光温条件。

    4)在杂交稻的栽培中,大青棵的混杂是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多半是由于制种时隔离不当产生的,为此人工配制了籼A×粳或粳A×籼进行以上处理与鉴定,并与杂种不育系、保持系相比较,看出籼A×粳的大青棵不育株,第一真叶都比杂种短,与不育系、保持系相仿,但是要比不育系、保持系窄。苗高比不育系、保持系稍矮,基部叶鞘紫色无或偏淡,偏向父本粳型,但粒型为籼型;粳型杂交稻中大青棵则相反,幼苗第一真叶长、叶宽、出叶速度明显表现父本籼型特征,但粒型为粳型,说明大青棵的叶型是偏父本的,由此获得了表1中在本发明鉴定方法中大青棵的幼苗特征。

    5)处理后的常规稻和籼A×籼、粳A×粳等的特征表现为叶长、宽均低于杂种,常规籼稻基部无色,这些特征也体现在表1中,可以用于区别杂种。

    在杂交稻纯度苗期鉴定方法确定以后,1989年冬起,连续3年对汕优63(籼型杂交稻)种子样品221份和六优1号(粳型杂交稻种子样本)30余份进行了种子纯度的室内鉴定,与此同时,由镇江地区农科所在海南和江苏句容两地进行田间种植鉴定,每份样品鉴定500~1000苗,表2说明室内鉴定结果与海南岛及本省田间鉴定结果都比较一致,误差小,杂株平均误差在±1%左右,大青棵鉴定平均误差在+0.15%以内。

    表2:汕优63、六优一号室内纯度鉴定结果与田间种植结果比较

    本反映所提供的室内种子纯度鉴定方法除鉴定结果准确外,还具有如下优点:

    1)方法简便,一般工作人员即可操作,

    2)速度快,一批样品只需7~8天即可拿出纯度鉴定结果,

    3)成本低廉,由于不需购置特殊仪器设备,只需一个温室或保温箱即可,自制一只一次能鉴定30~35个样本的保温箱,每样品鉴定400~500苗,温度误差±2℃,光照200~300lx,由于每处理一批样品需3天浸种催芽,5天保温箱培养幼苗,5只保温箱一月可鉴定800~900个样本,操作2~3人,连续工作5个月可鉴定4000~5000个样本与海南岛鉴定样本费用比,本法只占南繁费用的1/3,大大节约了人力、财力。

    4)不受季节、气候限制,适合于大面积种子纯度鉴定,及时为调种提供依据,保证了种子质量。

    5)本法不仅用于籼稻,也可用于粳稻,对照表1,还可查出其不育系,保持系,及大青棵的温杂状况,从中找到混杂原因,及时返回到生产上加以纠正。

    图1为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方法步骤图

    实施例1:1989年冬季,对江苏镇江农科所提供的汕优63种子样品进行鉴定,共数70份样本,每份样本1000粒,将所取种子样本放在30℃温箱内预处理30小时,取出样本在35℃温箱内浸种催芽3天后,已达到匀苗的程度,芽长1mm左右。在温箱内铁丝网架上铺上5层湿纱布,将催芽种子播在温箱内湿沙布上,温箱内温度控制在30℃,光照控制在10小时/天,4天后取出幼苗进行检查苗高及第一真叶的叶长、叶宽、叶色,第二真叶速度,对照表1所提供的数据将幼苗进行分类计数,再将杂种幼苗数除以总幼苗数,则得到该样本的纯度,70个样本的纯度平均值为98.14%,同时在海南进行鉴定纯度平均值为97.5%,相差+0.64%,结果一致。

    实施例2:1990年春采用上述汕优63种子样本49份,每份样本500粒,将选取的种子样本放在恒温箱内50℃预处理20小时后,将种子样本置于30℃恒温箱内进行浸种催芽3天,达到苗匀齐,芽长1mm左右,取出幼苗播于温箱内铺好的8层湿沙布上,温度控制40℃,见光15小时/天,4天后观察苗高,第一真叶的叶长、叶宽、叶色,第二真叶出叶速等,对照表1,将幼苗分类、计数,计算得到样品种子纯度平均为97.6%,与此同时在江苏句容田间种植的鉴定纯度平均值98.35%相比,相差-0.75%,结果一致。

    实施例3:1990年冬,选用上述汕优63样品71份,样品种子预处理温度为40℃,24小时后,将种子在32℃恒温箱内浸种催芽3天,然后将种子播在温箱内的湿沙布上,温度控制在36℃,光照控制在12小时/天,4天后取出幼苗观察,查表,得到纯度的计均值为96.6%,与海南鉴定的平均值97.8%相差-1.24%,差异不明显。

    实施例4:1991年冬,选用上述汕优63样本30份,将样本种量于45℃预处理28小时,将种子在34℃恒温箱内浸种催芽3天,将种子播在温箱内的湿沙布上,温度控制在36℃,见光14小时/天,4天后观察幼苗,并查得纯度平均值为97.1%,与海南鉴定纯度平均值96.14%相差0.96%,大青棵鉴定差异+0.13%,结果一致。

    实放施例5:1991年冬,选用由江苏省泗洪县原种场提供的杂交粳稻六优一号种子样本,称量样本30余份,每份25克,将称取的样本50℃预处理24小时后,在33℃恒温箱内浸种催芽3天,将种子播在温箱内的湿纱布上,温箱温度控制34℃,光照控制在15小时/天,5天后,查苗,对照表1得出种子纯度平均值96.2%,与田间鉴定平均值97.1%相差-0.9%,大青棵差异在-0.11%,说明鉴定结果比较理想。

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交稻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属于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室内鉴定方法,包括:计量种子,将种子于3050预处理2030小时后,于3035浸种催芽3天,将种子播于铺在温箱内的湿纱布上,温度控制在3040,见光1015小时/天,45天后测苗高性状,对照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及其混杂株性状比较表进行分类,并计算纯度。本方法可以鉴定出不育系、保持系、大青稞、常规稻等的混杂状况,及时返回生产,加以纠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