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99702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1.10.05 CN 201997023 U *CN201997023U* (21)申请号 201020683989.8 (22)申请日 2010.12.28 A62C 19/00(2006.01) F42B 12/46(2006.01) (73)专利权人 国营第一四厂 地址 045000 山西省阳泉市南大街 271 号 (72)发明人 王虎 孟宪宝 史朝阳 李良俊 李宝明 张跃平 赵林元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 中心 11011 代理人 刘东升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
2、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器材技术领域。其目的 是为了克服现有灭火手段和灭火器材机动性差、 使用不灵活, 难以满足森林火灾扑救的实战需求 的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一种单 人肩扛发射使用的火箭弹包括战斗部、 火箭发动 机及稳定装置, 稳定装置固定在火箭发动机上, 火 箭发动机连接到战斗部上, 装配成灭火弹。 本实用 新型提供的灭火弹使用方式为单人肩扛发射, 有 特殊需要时亦可手持发射 ; 使用方便快捷 ; 可以 组成一组对某一点集中群射 ; 可以在地形环境较 为复杂的情况下快速实施。本实用新型用于对火 灾实施远距离扑救, 亦可以用于消防灭虫及农场、 林场灭虫。 (51)。
3、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CN 201997027 U1/1 页 2 1. 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 包括战斗部 (1)、 火箭发动机 (2) 及稳定装置 (3) ; 稳 定装置 (3) 固定在火箭发动机 (2) 上, 火箭发动机 (2) 固定连接到战斗部 (1) 上, 装配成灭 火弹 ;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战斗部(1)包括顶螺(4)、 顶盖(5)、 壳体(6)、 中心爆药(7)、 灭火 剂 (8)、 开舱延时机构 (9)、 底座 (10) ; 开舱延时机构 (9) 和中心爆药 (7) 的。
4、一端固定连接, 将开舱延时机构 (9) 固定连接到底座 (10) 上 ; 壳体 (6) 涂胶后套在底座 (10) 外圆周的定 位台阶上, 且壳体 (6) 的轴向通过底座 (10) 外圆周的定位台阶的端面定位 ; 装灭火剂 (8) ; 将顶盖 (5) 封堵壳体 (6) 的开口端, 并压紧, 壳体 (6) 开口端与顶盖 (5) 通过顶盖 (5) 的止 口定位 ; 顶螺 (4) 通过顶盖 (5) 的中心孔与中心爆药 (7) 的另一端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火箭发动 机 (2) 包括燃烧室 (11)、 固体火箭推进剂 (12)、 电点火具。
5、 (14)、 挡药板 (13)、 密封塞 (15)、 喷管 (16) ; 电点火具 (14) 插入到密封塞 (15) 的孔内 ; 密封塞 (15) 涂胶后从喷管 (16) 药 室部位塞入喷管 (16) 喷喉部, 把电点火具 (14) 药包塞入喷管 (16) 药室内, 导线穿过密封 塞 (15) 中心孔与稳定装置 (3) 连接 ; 挡药板 (13) 放置在燃烧室 (11) 底部 ; 将固体火箭推 进剂 (12) 从燃烧室头部装入 ; 将喷管 (16) 与燃烧室 (11) 旋合紧。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稳定 装置 (3) 包括尾翼。
6、 (18) 与接电片 (17) ; 带有导线的接电片 (17) 固定到尾翼 (18) 上对称 的两个小孔内, 尾翼 (18) 装好接电片 (17) 后从尾部方向套在火箭发动机 (2) 的喷管 (16) 的定位处 ; 火箭发动机 (2) 的电点火具 (14) 的导线与接电片 (17) 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燃烧室 (11) 为普通钢或玻璃钢材料 ; 挡药板 (13) 为三磷铬锰钢或普通钢 ; 电点火具 (14) 采用电 点火头加黑药药包组成 ; 密封塞 (15) 材料为聚乙烯, 中心带孔 ; 喷管 (16) 材料为三磷铬锰 钢。 。
7、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尾翼 (18) 为高密度聚氯乙烯 ; 接电片 (17) 为黄铜。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1997023 U CN 201997027 U1/3 页 3 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器材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森林灭火使用的火箭弹。 背景技术 0002 火灾是当今世界上多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灾害, 也是时空跨度最大的 一种灾害, 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灾难性问题, 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 财产损 失。据联合国 “世界火灾统计中心” 统计的资料介绍, 全世界每。
8、天发生火灾 1 万多起, 造成 数百人死亡。我国每年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 10 多亿元, 尤其是造成几十人、 几百人死 亡的特大恶性火灾时有发生。 0003 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恶性影响则更为深远。森林火灾会危及野生动物生存, 造成林 木烧毁, 导致水土流失及下游河流水质下降, 破坏生态平衡 ; 还会引起环境污染甚至直接威 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妨碍社会稳定。一场特大型森林火灾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持续数十 年甚至上百年, 例如, 1987 年 “5.6” 特大森林火灾之后, 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地段的森林在经 历过严重火烧之后基本变成了荒草坡, 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要恢复森林几乎不可能。 0004 目。
9、前森林火灾扑救能够使用的器材主要为常规人力工具、 水泵、 风力灭火机、 灭火 水枪、 手抛灭火弹等, 有些条件下可以用直升飞机吊运水箱或化学灭火剂灭火。 我国地域广 袤, 地形错综复杂, 在山高沟深林密的地区或其他特殊条件下灭火作战难度非常大, 水泵灭 火受到水源限制, 在一些较大的火场风力灭火机、 灭火水枪和手抛灭火弹等近距离使用的 灭火器材难以发挥作用, 而直升飞机的使用往往受到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目前也 出现了新型的大型炮射灭火弹和远程大型火箭灭火弹, 但是这些笨重的灭火装备的使用受 到公路、 地形等因素的限制, 一般大火都伴随有大风, 火线发展速度比较快, 这些大型设备 的使用灵。
10、活性和反应机动都不能满足实际森林灭火要求, 丛林环境下的运输和后勤保障也 比较艰难。 0005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 我们现有的灭火手段和灭火器材难以满足森林火灾扑救的实 战需求。我们除了要做好消防工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的发生, 研制新型的携带方便、 操 作简单、 能够安全可靠灭火的灭火设备, 丰富灭火器材种类也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灭火手段和灭火器材机动性差、 使用不灵活, 难以满足森林火灾扑救的实战需求的缺陷, 提供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0008 一种肩扛发射的森。
11、林灭火弹, 包括战斗部、 火箭发动机及稳定装置 ; 稳定装置固定 在火箭发动机上, 火箭发动机固定连接到战斗部上, 装配成灭火弹 ; 所述的战斗部包括顶 螺、 顶盖、 壳体、 中心爆药、 灭火剂、 开舱延时机构、 底座 ; 开舱延时机构和中心爆药的一端固 定连接, 将开舱延时机构固定连接到底座上 ; 壳体涂胶后套在底座外圆周的定位台阶上, 且壳体的轴向通过底座外圆周的定位台阶的端面定位 ; 装灭火剂 ; 将顶盖封堵壳体的开口 说 明 书 CN 201997023 U CN 201997027 U2/3 页 4 端, 并压紧, 壳体开口端与顶盖通过顶盖的止口定位 ; 顶螺通过顶盖的中心孔与中心爆。
12、药的 另一端固定。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001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肩扛发射的森林灭火弹属于单兵携带的灭火器材 ; 使用时 将灭火弹装入发射器即可实施发射, 使用方式为单人肩扛发射, 有特殊需要时亦可手持发 射 ; 使用方便快捷 ; 可以组成一组对某一点集中群射 ; 可以在地形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快速实施。 0011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 0012 1、 体积小、 质量轻, 便于山地丛林等复杂环境运输携带 ; 0013 2、 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不用修筑专业发射工事、 无需专业校瞄 ; 0014 3、 作用距离 80 米 100 米, 灭火人员。
13、可根据火线发展实施有效机动 ; 0015 4、 射击精度高, 作用安全可靠。 0016 此外, 今年来发生过多起马蜂伤人事故, 并造成人员伤亡, 将杀虫剂装入该灭火弹 即可达到灭虫目的 ; 也可用于反恐任务等。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 0018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的战斗部示意图 ; 0019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的火箭发动机结构示意图 ; 0020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装置示意图 ; 0021 图 5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 该实用新型的思路是 : 在灭火人员难以靠近的。
14、火灾现场, 用发射器向火场区域发 射灭火弹, 达到对火场实施远距离扑救和压制的目的。 灭火弹及发射器应具有质量轻、 体积 小、 使用方便、 操作简单、 便于丛林及其他复杂环境下运输携带等特点。对较大的火场采用 多具发射器集群发射来达到增强灭火效果的目的。 0024 使用时将灭火弹装填到发射器内, 装填到位后弹上接电部位与发射器上供电部位 接触, 打开发射器上的电源开关后扣动扳机即可接通发火电路, 点燃火箭发动机电点火具, 电点火具点燃固体推进剂, 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 将弹丸发射出膛 ; 火箭发动机工作同时, 启动战斗部开舱延时机构开始工作, 战斗部经延期后作用, 炸开弹壳, 抛撒灭火剂, 完。
15、成整 个作用过程。 0025 如图 1 所示, 该灭火弹包括战斗部 1、 火箭发动机 2 及稳定装置 3。稳定装置 3 固 定在火箭发动机 2 上, 火箭发动机 2 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战斗部 1 上, 装配成灭火弹。 0026 如图 2 所示, 战斗部 1 包括顶螺 4、 顶盖 5、 壳体 6、 中心爆药 7、 灭火剂 8、 开舱延时 机构 9、 底座 10。 0027 顶螺 4 和顶盖 5 均为普通钢或铝合金 ; 底座 10 材料为铝合金或普通钢 ; 壳体 6 使 用弹药筒纸或塑料卷制而成 ; 中心爆药 7 为中心管内装黑火药和双基药的混合药, 中心管 说 明 书 CN 201997023 。
16、U CN 201997027 U3/3 页 5 中心部位装有带传火孔的导爆管 ; 灭火剂8为超细干粉灭火剂(当用于灭虫时, 也可为灭虫 剂) ; 开舱延时机构9为钨延期药压成的台阶式延期体并压入到连接件底部构成 ; 顶盖5中 心有孔、 外圆周有止口 ; 底座 10 外圆周有定位台阶。 0028 开舱延时机构 9 和中心爆药 7 的一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将开舱延时机构 9 通过 螺纹固定连接到底座10的连接孔内 ; 壳体6涂胶后套在底座10外圆周的定位台阶上, 且壳 体 6 的轴向通过底座 10 外圆周的定位台阶的端面定位 ; 装灭火剂 8 ; 将顶盖 5 封堵壳体 6 的开口端, 并压紧, 。
17、壳体 6 开口端与顶盖 5 通过顶盖 5 的止口定位 ; 顶盖 5 用于定心和密封 灭火剂 8 ; 顶螺 4 通过顶盖 5 的中心孔与中心爆药 7 的另一端采用螺纹连接方式固定在一 起, 达到紧固战斗部 1 的目的。 0029 如图 3 所示, 火箭发动机 2 包括燃烧室 11、 固体火箭推进剂 12、 电点火具 14、 挡药 板 13、 密封塞 15、 喷管 16。火箭发动机 2 为飞行动力系统, 火箭发动机 2 启动战斗部 1 的开 舱延时机构 9 开始工作。 0030 燃烧室 11 材料为普通钢或玻璃钢材料, 目前采用旋压技术一次成型, 具有耐高 温, 机械强度高等特点 ; 挡药板 13。
18、 材料为三磷铬锰钢或普通钢 ; 电点火具 14 采用电点火头 加黑药药包组成 ; 密封塞 15 材料为聚乙烯, 中心带孔 ; 喷管 16 材料为三磷铬锰钢。 0031 将电点火具 14 插入到密封塞 15 的孔内 ; 密封塞 15 涂胶后从喷管 16 药室部位塞 入喷管 16 喷喉部, 把电点火具 14 药包塞入喷管 16 药室内 ; 挡药板 13 放置在燃烧室 11 底 部 ; 将固体火箭推进剂12从燃烧室头部装入, 将喷管16与燃烧室11旋合紧 ; 装配成火箭发 动机。火箭发动机 2 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到战斗部 1 的底座 10 的另一连接孔内, 该连接孔与 连接延时机构 9 的连接孔对称分。
19、布在底座 10 中心的两端。 0032 如图 4 所示, 稳定装置 3 采用同口径裙式尾翼, 包括尾翼 18 与接电片 17。尾翼 18 材料为高密度聚氯乙烯, 采用同口径裙式设计, 前端带有一定的坡度, 上有通风孔, 圆周上 对称的有两个定位耳和固定接电片 17 的两个小孔, 尾翼 18 保证灭火弹飞行稳定。接电片 17 材料为黄铜或其他导电性能好的金属。 0033 带有导线的接电片17固定到尾翼18上对称的两个小孔内, 尾翼18装好接电片17 后从尾部方向套在火箭发动机 2 的喷管 16 的定位处。火箭发动机 2 的电点火具 14 的导线 端从密封塞 15 孔内穿过, 与接电片 17 连接。
20、。将装好稳定装置 3 的火箭发动机 2 与战斗部 1 的底座 10 旋合紧。装填到位后, 由接电片 17 接通发射器与战斗部 1 之间的电路。 0034 工作过程 : 位于尾翼18两侧的接电片17是灭火弹电流采集的输入点, 有一定的电 流输入并能够形成回路, 即可点燃火箭发动机电点火具 14, 点燃发动机装药后火箭发动机 2开始工作, 将灭火弹发射出膛 ; 同时启动战斗部1的开舱延时机构9, 由开舱延时机构9引 爆中心爆药 7, 分裂壳体 6 抛撒灭火剂 8, 完成整个作用过程。 说 明 书 CN 201997023 U CN 201997027 U1/2 页 6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997023 U CN 201997027 U2/2 页 7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997023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