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养殖网笼.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7147035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1060046.9

申请日:

20151219

公开号:

CN205357746U

公开日:

2016070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重庆井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彭观清

地址:

408418 重庆市南川区白沙镇大竹村2社85号

优先权:

CN201521060046U

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蒙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专利公开了一种牡蛎养殖网笼,包括网体、若干个分隔网和若干个滑动网,网体上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密封盖上固接有细绳,若干个分隔网等距固接于网体内,若干个滑动网等距滑动连接于网体内,且每个分隔网与每个滑动网相对设置,每个分隔网上均铰接有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且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上分别设有凹槽,每个滑动网上固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且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一养殖板的下方,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二养殖板的下方,第三支撑板位于第三养殖板的下方,网体上还铰接有若干个活动网。本方案主要解决了现有牡蛎因群聚养殖而导致牡蛎大小不一致、壳形不规则美观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牡蛎养殖网笼,其特征在于:包括网体、若干个分隔网和若干个滑动网,所述网体上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固接有细绳,若干个所述分隔网等距固接于网体内,若干个所述滑动网等距滑动连接于网体内,且每个所述分隔网与每个所述滑动网相对设置,每个所述分隔网上均铰接有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且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上分别设有用于牡蛎养殖的凹槽,每个所述滑动网上固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且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一养殖板的下方,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二养殖板的下方,第三支撑板位于第三养殖板的下方,所述网体上还铰接有若干个活动网,每个所述活动网位于分隔网与滑动网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养殖网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养殖板的长度小于第二养殖板的长度,所述第二养殖板的长度小于第三养殖板的长度;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大于第三支撑板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牡蛎养殖网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分别与分隔网之间固接有拉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牡蛎养殖网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用于牡蛎滑落的缓冲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贻贝、蜊蛄、龙虾、海绵、珍珠等的养殖,具体涉及一种牡蛎养殖网笼。

背景技术

牡蛎别名又叫生蚝,是所有食物中含锌最丰富的(每100g牡蛎,不包括壳的重量,含水87.1%,含锌71.2mg,富含蛋白锌,是很好的补锌食物,要补锌可以常吃牡蛎或蛋白锌。为牡蛎科动物牡蛎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是海产贝壳。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

现有的养殖方法中,大多都是根据牡蛎群聚习性,由于各个年龄段的牡蛎堆积在一起,受生长空间的限制,就会阻碍一些牡蛎的生长,影响牡蛎的大小,壳形不规则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能够单独养殖的牡蛎养殖网笼。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如下:牡蛎养殖网笼,包括网体、若干个分隔网和若干个滑动网,所述网体上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固接有细绳,若干个所述分隔网等距固接于网体内,若干个所述滑动网等距滑动连接于网体内,且每个所述分隔网与每个所述滑动网相对设置,每个所述分隔网上均铰接有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且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上分别设有用于牡蛎养殖的凹槽,每个所述滑动网上固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且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一养殖板的下方,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二养殖板的下方,第三支撑板位于第三养殖板的下方,所述网体上还铰接有若干个活动网,每个所述活动网位于分隔网与滑动网之间。

基础方案的原理:操作时,首先打开密封盖,将牡蛎放置于网体中的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的凹槽内,再关闭密封盖,将整个装置放置于海水里,等待牡蛎成熟后,通过细绳将整个装置从海水里取出,打开密封盖;然后再驱使滑动网带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向上移动,使得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分别绕其铰接点逆时针旋转,当取走滑动网后,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分别绕其铰接点顺时针旋转,使得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上的牡蛎掉落至网体的底部,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将网体内的牡蛎收集至网体的底部;最后抬高网体的一侧,使得网体呈倾斜状,同时活动网处于打开状态,网体内的牡蛎即可从开口处倒出。

基础方案的优点:本方案将牡蛎放置于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的凹槽内,通过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对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进行定位,以此实现对牡蛎的单独养殖,使得牡蛎大小一致、壳形美观。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分别与分隔网的侧壁铰接,配合滑动网向上移动,即可将牡蛎从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的凹槽内掉落至网体的底部,再通过活动网,即可将牡蛎从网体内移出,其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第一养殖板的长度小于第二养殖板的长度,第二养殖板的长度小于第三养殖板的长度;第一支撑板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板的长度,第二支撑板的长度大于第三支撑板的长度。通过上述设置,驱使滑动网向上移动,第三支撑板与第三养殖板分开,使得第三养殖板顺时针旋转,且第三养殖板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三养殖板滑落至网体的底部;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养殖板分开,使得第二养殖板顺时针旋转,且第二养殖板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二养殖板先滑落至第三养殖板上,再经第三养殖板滑落至网体的底部;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养殖板分开,使得第一养殖板顺时针旋转,且第一养殖板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一养殖板先滑落至第二养殖板上,再经第二养殖板滑落至第三养殖板上,最后经第三养殖板滑落至网体的底部,即可使得第三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一养殖板上凹槽内的牡蛎逐一滑落至网体的底部,且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均可以作为牡蛎的运输板,有效的降低了牡蛎滑落的冲击力,减少牡蛎外壳的损坏。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分别与分隔网之间固接有拉簧,驱使移动网向上移动,拉簧进一步减少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顺时针旋转的时间。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在第一养殖板、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用于牡蛎滑落的缓冲部,在牡蛎滑落至网体底部的过程中,进一步降低牡蛎滑落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牡蛎养殖网笼的网体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分隔网与滑动网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网体1、分隔网2、滑动网3、密封盖4、细绳5、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第三养殖板8、第一支撑板9、第二支撑10、第三支撑板11、活动网12、拉簧13、缓冲部14。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图2所示:牡蛎养殖网笼,包括网体1、若干个分隔网2和若干个滑动网3,网体1上螺纹连接有密封盖4,密封盖4上固接有细绳5,若干个分隔网2等距固接于网体1内,若干个滑动网3等距滑动连接于网体1内,且每个分隔网2与每个滑动网3相对设置。

结合图3所示,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的左端从上至下分别与分隔网2铰接,且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上分别设有用于牡蛎养殖的凹槽,第一支撑板9、第二支撑10板和第三支撑板11的右端从上至下分别与滑动网3固接,且第一支撑板9的左端支撑第一养殖板6的右端,且使得第一养殖板6处于水平,第二支撑10板的左端支撑第二养殖板7的右端,且使得第二养殖板7处于水平,第三支撑板11的左端支撑第三养殖板8的右端,且使得第三养殖板8处于水平,网体1上还铰接有若干个活动网12,每个活动网12位于分隔网2与滑动网3之间。

此外,第一养殖板6的长度小于第二养殖板7的长度,第二养殖板7的长度小于第三养殖板8的长度;第一支撑板9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10板的长度,第二支撑10板的长度大于第三支撑板11的长度。通过上述设置,驱使滑动网3向上移动,第三支撑板11与第三养殖板8分开,使得第三养殖板8顺时针旋转,且第三养殖板8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三养殖板8滑落至网体1的底部;第二支撑10板与第二养殖板7分开,使得第二养殖板7顺时针旋转,且第二养殖板7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二养殖板7先滑落至第三养殖板8上,再经第三养殖板8滑落至网体1的底部;第一支撑板9与第一养殖板6分开,使得第一养殖板6顺时针旋转,且第一养殖板6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一养殖板6先滑落至第二养殖板7上,再经第二养殖板7滑落至第三养殖板8上,最后经第三养殖板8滑落至网体1的底部,即可使得第三养殖板8、第二养殖板7和第一养殖板6上凹槽内的牡蛎逐一滑落至网体1的底部,且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均可以作为牡蛎的运输板,有效的降低了牡蛎滑落的冲击力,减少牡蛎外壳的损坏。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分别与分隔网2之间固接有拉簧13,驱使移动网向上移动,拉簧13进一步减少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顺时针旋转的时间。在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用于牡蛎滑落的缓冲部14,在牡蛎滑落至网体1底部的过程中,进一步降低牡蛎滑落的冲击力。

本实施例中,操作时,首先打开密封盖4,将牡蛎放置于网体1中的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的凹槽内,再关闭密封盖4,将整个装置放置于海水里,等待牡蛎成熟后,通过细绳5将整个装置从海水里取出,打开密封盖4;然后再驱使滑动网3带动第一支撑板9、第二支撑10板和第三支撑板11向上移动,使得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分别绕其铰接点逆时针旋转,当取走滑动网3后,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在拉簧13的作用下分别绕其铰接点顺时针旋转,使得第三养殖板8、第二养殖板7和第一养殖板6上的牡蛎逐一滑落至网体1的底部,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将网体1内的牡蛎收集至网体1的底部;最后抬高网体1的一侧,使得网体1呈倾斜状,同时活动网12处于打开状态,网体1内的牡蛎即可从开口处倒出。本方案将牡蛎放置于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的凹槽内,通过第一支撑板9、第二支撑10板和第三支撑板11对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进行定位,以此实现对牡蛎的单独养殖,使得牡蛎大小一致、壳形美观。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分别与分隔网2的侧壁铰接,配合滑动网3向上移动,即可将牡蛎从第一养殖板6、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的凹槽内逐一滑落至网体1的底部,再通过活动网12,即可将牡蛎从网体1内移出,其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牡蛎养殖网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牡蛎养殖网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牡蛎养殖网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牡蛎养殖网笼.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蛎养殖网笼.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1060046.9 (22)申请日 2015.12.19 A01K 61/00(2006.01) (73)专利权人 重庆井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 408418 重庆市南川区白沙镇大竹村 2 社 85 号 (72)发明人 彭观清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50217 代理人 蒙捷 (54) 实用新型名称 牡蛎养殖网笼 (57) 摘要 本专利公开了一种牡蛎养殖网笼, 包括网体、 若干个分隔网和若干个滑动网, 网体上可拆卸连 接有密封盖, 密封盖上固接有细绳, 若干个分隔网 等距固接于网体。

2、内, 若干个滑动网等距滑动连接 于网体内, 且每个分隔网与每个滑动网相对设置, 每个分隔网上均铰接有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 和第三养殖板, 且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 养殖板上分别设有凹槽, 每个滑动网上固接有第 一支撑板、 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 且第一支撑 板位于第一养殖板的下方, 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二 养殖板的下方, 第三支撑板位于第三养殖板的下 方, 网体上还铰接有若干个活动网。本方案主要 解决了现有牡蛎因群聚养殖而导致牡蛎大小不一 致、 壳形不规则美观的问题。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

3、1页 CN 205357746 U 2016.07.06 CN 205357746 U 1.牡蛎养殖网笼, 其特征在于: 包括网体、 若干个分隔网和若干个滑动网, 所述网体上 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 所述密封盖上固接有细绳, 若干个所述分隔网等距固接于网体内, 若 干个所述滑动网等距滑动连接于网体内, 且每个所述分隔网与每个所述滑动网相对设置, 每个所述分隔网上均铰接有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 且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 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上分别设有用于牡蛎养殖的凹槽, 每个所述滑动网上固接有第一支撑 板、 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 且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一养殖板的下方, 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二。

4、 养殖板的下方, 第三支撑板位于第三养殖板的下方, 所述网体上还铰接有若干个活动网, 每 个所述活动网位于分隔网与滑动网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养殖网笼,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养殖板的长度小于第二 养殖板的长度, 所述第二养殖板的长度小于第三养殖板的长度;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大 于第二支撑板的长度, 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大于第三支撑板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牡蛎养殖网笼,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 第三养殖板分别与分隔网之间固接有拉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牡蛎养殖网笼,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 第三养殖板的自由端分别设有。

5、用于牡蛎滑落的缓冲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357746 U 2 牡蛎养殖网笼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 贻贝、 蜊蛄、 龙虾、 海绵、 珍珠等的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牡蛎 养殖网笼。 背景技术 0002 牡蛎别名又叫生蚝, 是所有食物中含锌最丰富的(每100g牡蛎,不包括壳的重量, 含水87.1%, 含锌71.2mg, 富含蛋白锌, 是很好的补锌食物, 要补锌可以常吃牡蛎或蛋白锌。 为牡蛎科动物牡蛎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 是海产贝壳。 在亚热带、 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 殖, 我国分布很广, 北起鸭绿江, 南至海南岛, 沿海皆可产蚝。 蚝乃软体有壳, 依。

6、附寄生的动 物, 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 0003 现有的养殖方法中, 大多都是根据牡蛎群聚习性, 由于各个年龄段的牡蛎堆积在 一起, 受生长空间的限制, 就会阻碍一些牡蛎的生长, 影响牡蛎的大小, 壳形不规则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能够单独养殖的牡蛎养殖网笼。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如下: 牡蛎养殖网笼, 包括网体、 若干 个分隔网和若干个滑动网, 所述网体上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 所述密封盖上固接有细绳, 若 干个所述分隔网等距固接于网体内, 若干个所述滑动网等距滑动连接于网体内, 且每个所 述分隔网与每个所述滑动网相对设置, 每个。

7、所述分隔网上均铰接有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 板和第三养殖板, 且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上分别设有用于牡蛎养殖的凹 槽, 每个所述滑动网上固接有第一支撑板、 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 且第一支撑板位于第 一养殖板的下方, 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二养殖板的下方, 第三支撑板位于第三养殖板的下方, 所述网体上还铰接有若干个活动网, 每个所述活动网位于分隔网与滑动网之间。 0006 基础方案的原理: 操作时, 首先打开密封盖, 将牡蛎放置于网体中的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的凹槽内, 再关闭密封盖, 将整个装置放置于海水里, 等待牡蛎成 熟后, 通过细绳将整个装置从海水里取出, 打开。

8、密封盖; 然后再驱使滑动网带动第一支撑 板、 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向上移动, 使得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分别绕 其铰接点逆时针旋转, 当取走滑动网后, 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分别绕其铰 接点顺时针旋转, 使得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上的牡蛎掉落至网体的底部, 重复上述操作, 即可将网体内的牡蛎收集至网体的底部; 最后抬高网体的一侧, 使得网体呈 倾斜状, 同时活动网处于打开状态, 网体内的牡蛎即可从开口处倒出。 0007 基础方案的优点: 本方案将牡蛎放置于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的 凹槽内, 通过第一支撑板、 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对第一。

9、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 板进行定位, 以此实现对牡蛎的单独养殖, 使得牡蛎大小一致、 壳形美观。 第一养殖板、 第二 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分别与分隔网的侧壁铰接, 配合滑动网向上移动, 即可将牡蛎从第一 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的凹槽内掉落至网体的底部, 再通过活动网, 即可将牡蛎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357746 U 3 从网体内移出, 其整体结构简单、 操作便捷。 0008 优选方案一: 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 第一养殖板的长度小于第二养殖板的长 度, 第二养殖板的长度小于第三养殖板的长度; 第一支撑板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板的长度, 第二支撑板的长度大于第。

10、三支撑板的长度。 通过上述设置, 驱使滑动网向上移动, 第三支撑 板与第三养殖板分开, 使得第三养殖板顺时针旋转, 且第三养殖板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三 养殖板滑落至网体的底部; 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养殖板分开, 使得第二养殖板顺时针旋转, 且 第二养殖板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二养殖板先滑落至第三养殖板上, 再经第三养殖板滑落至 网体的底部; 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养殖板分开, 使得第一养殖板顺时针旋转, 且第一养殖板上 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一养殖板先滑落至第二养殖板上, 再经第二养殖板滑落至第三养殖板 上, 最后经第三养殖板滑落至网体的底部, 即可使得第三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一养殖板 上凹槽内的牡蛎逐一滑落至。

11、网体的底部, 且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均可以作 为牡蛎的运输板, 有效的降低了牡蛎滑落的冲击力, 减少牡蛎外壳的损坏。 0009 优选方案二: 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 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板 分别与分隔网之间固接有拉簧, 驱使移动网向上移动, 拉簧进一步减少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 殖板和第三养殖板顺时针旋转的时间。 0010 优选方案三: 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 在第一养殖板、 第二养殖板和第三养殖 板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用于牡蛎滑落的缓冲部, 在牡蛎滑落至网体底部的过程中, 进一步降 低牡蛎滑落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牡蛎养殖网笼的网体的主。

12、视图; 0012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3 图3为分隔网与滑动网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网体1、 分隔网2、 滑动网3、 密封盖4、 细绳5、 第一养 殖板6、 第二养殖板7、 第三养殖板8、 第一支撑板9、 第二支撑10、 第三支撑板11、 活动网12、 拉 簧13、 缓冲部14。 0016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 图2所示: 牡蛎养殖网笼, 包括网体1、 若干个分隔网2和若干 个滑动网3, 网体1上螺纹连接有密封盖4, 密封盖4上固接有细绳5, 若干个分隔网2等距固接 。

13、于网体1内, 若干个滑动网3等距滑动连接于网体1内, 且每个分隔网2与每个滑动网3相对设 置。 0017 结合图3所示, 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的左端从上至下分别与 分隔网2铰接, 且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上分别设有用于牡蛎养殖的凹 槽, 第一支撑板9、 第二支撑10板和第三支撑板11的右端从上至下分别与滑动网3固接, 且第 一支撑板9的左端支撑第一养殖板6的右端, 且使得第一养殖板6处于水平, 第二支撑10板的 左端支撑第二养殖板7的右端, 且使得第二养殖板7处于水平, 第三支撑板11的左端支撑第 三养殖板8的右端, 且使得第三养殖板8处于水平, 网体。

14、1上还铰接有若干个活动网12, 每个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357746 U 4 活动网12位于分隔网2与滑动网3之间。 0018 此外, 第一养殖板6的长度小于第二养殖板7的长度, 第二养殖板7的长度小于第三 养殖板8的长度; 第一支撑板9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10板的长度, 第二支撑10板的长度大于 第三支撑板11的长度。 通过上述设置, 驱使滑动网3向上移动, 第三支撑板11与第三养殖板8 分开, 使得第三养殖板8顺时针旋转, 且第三养殖板8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三养殖板8滑落至 网体1的底部; 第二支撑10板与第二养殖板7分开, 使得第二养殖板7顺时针旋转, 且第二养 殖板7。

15、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二养殖板7先滑落至第三养殖板8上, 再经第三养殖板8滑落至网 体1的底部; 第一支撑板9与第一养殖板6分开, 使得第一养殖板6顺时针旋转, 且第一养殖板 6上凹槽内的牡蛎经第一养殖板6先滑落至第二养殖板7上, 再经第二养殖板7滑落至第三养 殖板8上, 最后经第三养殖板8滑落至网体1的底部, 即可使得第三养殖板8、 第二养殖板7和 第一养殖板6上凹槽内的牡蛎逐一滑落至网体1的底部, 且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 三养殖均可以作为牡蛎的运输板, 有效的降低了牡蛎滑落的冲击力, 减少牡蛎外壳的损坏。 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分别与分隔网2之间固接有拉簧13,。

16、 驱使移动网 向上移动, 拉簧13进一步减少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顺时针旋转的时 间。 在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用于牡蛎滑落的缓冲部 14, 在牡蛎滑落至网体1底部的过程中, 进一步降低牡蛎滑落的冲击力。 0019 本实施例中, 操作时, 首先打开密封盖4, 将牡蛎放置于网体1中的第一养殖板6、 第 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的凹槽内, 再关闭密封盖4, 将整个装置放置于海水里, 等待牡蛎 成熟后, 通过细绳5将整个装置从海水里取出, 打开密封盖4; 然后再驱使滑动网3带动第一 支撑板9、 第二支撑10板和第三支撑板11向上移动, 使得第一。

17、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 养殖板8分别绕其铰接点逆时针旋转, 当取走滑动网3后, 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 养殖板8在拉簧13的作用下分别绕其铰接点顺时针旋转, 使得第三养殖板8、 第二养殖板7和 第一养殖板6上的牡蛎逐一滑落至网体1的底部, 重复上述操作, 即可将网体1内的牡蛎收集 至网体1的底部; 最后抬高网体1的一侧, 使得网体1呈倾斜状, 同时活动网12处于打开状态, 网体1内的牡蛎即可从开口处倒出。 本方案将牡蛎放置于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 养殖板8的凹槽内, 通过第一支撑板9、 第二支撑10板和第三支撑板11对第一养殖板6、 第二 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

18、进行定位, 以此实现对牡蛎的单独养殖, 使得牡蛎大小一致、 壳形美 观。 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分别与分隔网2的侧壁铰接, 配合滑动网3向 上移动, 即可将牡蛎从第一养殖板6、 第二养殖板7和第三养殖板8的凹槽内逐一滑落至网体 1的底部, 再通过活动网12, 即可将牡蛎从网体1内移出, 其整体结构简单、 操作便捷。 0020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 在此未作过多描述。 应当指出,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 提下, 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这些都不会影 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 容为准, 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357746 U 5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5357746 U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