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使体积缩小,且使焊接点不易松动,并能防止溢胶现象的电连接器组件。 目前,电连接器已被广泛地利用在不同的场合,如电脑及其周边设备等。在电脑的体积日渐缩小之际,连接器的体积也必须随之缩小以便于携带及减少所占的空间。尤其是携带型笔记型电脑更需要这种小体积的连接器以充分发挥其轻薄短小及易于携带的特性。但因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组件内部使用导线或金属片来连接两端,当导线或金属片数目多时,其体积将相当可观。此外,在制作过程中,已知的直接射出成形一内模的方法也使得产品的不良率无法降低,制作成本也因此居高不下。
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是直接将导线焊接于连接器端子,然后直接灌胶形成一内模于导线及连接器端子外部。由于此内模要将导线固定于内,故内模的厚度将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要缩小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组件在技术上会有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灌胶必须使用高压射出成形,此将使焊接于连接器端子的导线端容易松动,且一旦发现松动也无法再补强,且灌胶的过程必须在巨大压力下将胶射出,此将使射出之胶由连接器的插入口溢出而造成无法使用的不良品。
现有技术地连接器的制作过程为了防止溢胶现象,必须以一组公端子预先插于电连接器的插入口,然后再灌胶形成一内模。此方法不但效果差,且很明显的会增加制作成本。
为了克服前述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缺点,本发明利用一印刷电路板代替已知利用导线将连接器两端连接的方法,以有效地缩小电连接器的体积,并使用活动内模代替习知直接灌胶成形成之内模,如此可有效地解决溢胶及接点松动的问题,且在形成外模之前,若发现接点松动,仍可加以分解补强。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一印刷电路板,用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导线部分,使连接器的体积得以缩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活动内模用来代替现有技术直接灌胶所形成的内模,以防止溢胶,并使焊接点不因装置过程而松动,且能提高可维修性,降低产品不良率。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其主要特征在于利用活动式内模保护电连接器的插入口,然后于内模外部再灌胶形成一外模,使溢胶问题得以完全改善。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由绝缘体与金属端子组成的第一连接器;一印刷电路板,其上预设有导电路径,第一连接器的金属端子的一端连接于印刷电路板第一端的印痕上;一第一内模,包覆于第一连接器与印刷电路板,并使第一连接器相对于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一端及印刷电路板的第二端露出于第一内模之外;一第二连接器由一绝缘座及金属端子所组成,金属端子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而其第一端和露出于第一内模外部的印刷电路板第二端的印痕相连接;一外模,包覆于第一内模与绝缘座之外,并使该组公端子的第二端成一可耦合状态。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一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由一绝缘体及金属端子组成,金属端子有一端露于绝缘体外;准备一印刷电路板,它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准备一第一内模,它具有一卡合装置;准备一第二连接器,它由一绝缘座和一组合金属端子所组成;将露于第一连接器绝缘体外的端子焊接于印刷电路板的第一侧;将焊接后的印刷电路板与第一连接器套入第一内模内,并使印刷电路板的第二端露于第一内模之外;将第二连接器的金属端子焊接于印刷电路板的第二端;射出成型一外模于第一内模的外部。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发明,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装后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形成外模后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其公端子于外模内的顶视图。
请参阅图1,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绝缘体110,其中有若干通道111贯穿其间,每个通道内设置有一端子P,该端子P的一端露于绝缘体110的外部。一金属套120,包括一凸起121,此金属套120用来套于绝缘体110外部。一印刷电路板130,其上具有预设的导电路径,且包含具有若干端子的第一端131及第二端132,每一端均有若干个可与外界连接之印痕,而第一端131的端子和端子P一对一焊接。一第一内模140,其包覆套有金属套120之绝缘体110的一部分以及印刷电路板130,且印刷电路板130的第二端132露于第一内模140之外。一组公端子150,其具有第一端151及第二端152,此第一端151和印刷电路板130的第二端132的端子焊接。一绝缘座153,用以使该组公端子150相互绝缘,并固定该组公端子150。一第二内模160,用来套于绝缘座153外部,并和第一内模140结合。一外模300(参见图3),包覆于该第一、第二内模140及160之外,并使公端子150的第二端152成可藉合状态,并容纳于外模300内(参见图4)。
印刷电路板130的第一端131具有一接地端子133。为了避免静电对电子元件产生伤害,金属套120的凸起121焊接至该接地端子133以移走静电。
请参见图2,第一内模140内部有一卡合装置200,该卡合装置200为两阶梯式块状平台,其中较低阶的块状平台有一导槽201,用来使金属套120及其凸起121进入第一内模140,并能紧密卡合。
再参见图2,第一内模140让印刷电路板130伸出之端部有导引部202,用来引导并固定印刷电路板130,并与第二内模160接合。
参见图3,卡榫301位于第一内模140上,使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能和周边设备紧密接合。
以下将详述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制造过程:首先将金属套120套入绝缘体110中,接着将绝缘体110的通道111中的端子P焊接于印刷电路板130的第一端131,并将金属套120的凸起121焊接于印刷电路板130的接地端子133(此部分即是已知的将导线连接于电连接器两端的结构)。接着将焊接好的印刷电路板130插入第一内模140,并使金属套120与其凸起121与第一内模140内的卡合装置200卡合结合(已知的内模为直接射出成形),此时,部分金属套120及印刷电路板130的第二端132是凸出于第一内模140外部的。部分金属套120露出是为了导移静电,避免静电对电子元件产生损害,而印刷电路板130的第二端132露出则是为了便于焊接。接着将一组套于绝缘座153的公端子150焊接于印刷电路板130的第二端132,再将第二内模160套入绝缘座153之外,并透过引导部202与第一内模140接合。此时,复数通道111的端子P伸出端及印刷电路板已完全被第一及第二内模140及160包覆于内,于是在第一、第二内模140及160外部灌注一密合胶后,再成形一外模,此将使不致产生溢胶及使焊接点松动的缺点,因此不良品的产生率微乎其微。
虽然本发明以较佳实施例叙述如上,但必须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实施例,相反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下,可有不同形态之改变及等效之应用。例如卡合装置200可依绝缘体110及金属套120的形状、结构而做改变;以及第一内模140和第二内模160也可改为上下卡合方式等。
由上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范围下做出改动及变型。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当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