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烷二酮衍生物、其制造方法及含有该衍生物的除草剂.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332125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102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86108416

申请日:

1986.10.10

公开号:

CN86108416A

公开日:

1987.07.2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专利权有效期届满)授权公告日:1994.12.21|||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C07D263/44; A01N43/76

主分类号:

C07D263/44; A01N43/76

申请人:

相模中央化学研究所; 齐索株式会社科研制药株式会社

发明人:

平井宪次; 渕上高正; 村田敦子; 广濑弘明; 横多正浩; 长户松阴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985.10.11 日本 226270/85; 1985.10.11 日本 226294/85; 1985.10.11 日本 226294/85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代理人:

孙令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由通式表示的、新的唑烷衍生物(式中R1,R2,R3,R4和R5见说明书记载),其制造方法及以该衍生物为有效成分的除草剂。本发明衍生物对有害杂草显示了优异的除草活性,而对农作物却具有低药害作用的优异特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噁唑烷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它由通式 表示,式中R 1 ,R 2 及R 3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卤素原子,硝基,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炔氧基或环烷氧基;R 4 及R 5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R 4 和R 5 成为一体而形成聚亚甲基链;上述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环烷氧基和芳基也可以被取代。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R 1 ,R 2 和R 3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卤素原子;硝基;碳数为1~5的直链或支链烷基(也可以由1个或2个以上的卤素原子取代);或是碳数为1~8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R 4 和R 5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碳数为1~8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碳数为6~10的芳基(也可以由1个或2个以上的卤素原子取代);或R 4 和R 5 作为一体成为碳数3~10的直链或支链聚亚甲基。
4: 根据权利要求1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R 1 ,R 2 和R 3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卤素原子;也可以是由碳数为2~18的烷氧羰基取代的、碳数为1~8的烷氧基;也可以是由碳数为1~5的烷基或卤素原子取代的、碳数为3~8的环烷基;也可以是由1个或2个以上的卤素原子取代的、碳数为2~8的直链或支链烯 基;也可以是由1个或2个以上的卤素原子取代的、碳数为2~8的直链或支链炔基。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4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R 4 和R 5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或碳数为1~8的直链或支链烷基。
6: 一种由通式 表示的噁唑烷二酮(式中,R 1 ,R 2 ,R 3 ,R 4 和R 5 如前所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用碱来处理由如下通式表示的氨基甲酸酯: (式中,R 1 ,R 2 和R 3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卤素原子,硝基,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炔氧基或环烷氧基;R 4 和R 5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R 4 和R 5 成为一体而形成聚亚甲基链;R 6 为烷基;上述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环烷氧基和芳基也可 以被取代)。
7: 根据权利要求6的噁唑烷二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是在惰性有机溶剂中、室温乃至回流温度下进行的。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噁唑烷二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碱为有机叔胺;芳香族胺;烃氧基碱金属;碱金属氢化物;碱金属氢氧化物或碱性无机盐类。
9: 一种由通式 表示的噁唑烷二酮〔式中,R 1 ,R 2 ,R 4 和R 5 如前所记,R 3′ 为-O-R 7 (R 7 如下所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通式 表示的苯酚衍生物(式中,R 1 和R 2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卤素原 子,硝基,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炔氧基或环烷氧基;R 4 及R 5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它们作为一体形成聚亚基链;上述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环烷氧基和芳基也可以被取代;M为氢原子或碱金属)和由通式R 7 -Y表示的化合物(式中R 7 为取代或非取代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烯基或炔基或取代、非取代的环烷基;Y为脱离基)在M为氢原子并有碱存在时进行反应。
10: 根据权利要求9的噁唑烷二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在惰性有机溶剂中进行。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的噁唑烷二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上述通式中M为氢原子时使用的碱是有机叔胺;芳香族胺;碱金属醇盐;碱金属氢化物;碱金属氢氧化物或碱性无机盐类。
12: 一种除草剂,其特征在于:它由农业上容许的载体或稀释剂和由通式 表示的噁唑烷二酮(式中,R 1 ,R 2 和R 3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卤素原子,硝基,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炔氧基或环烷氧基;R 4 和R 5 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R 4 和R 5 成为一体形成聚亚甲基链;上述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环烷氧基和芳基也可以被取代)组成。

说明书


本发明是关于新的恶唑烷二酮衍生物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是关于用下述通式表示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衍生物为活性成分的除草剂,其通式如下:

    (式中,R1,R2及R3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卤素原子,硝基,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炔氧基或环烷氧基;

    R4及R5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烷基,芳基或它们也可以作为一体形成聚亚甲基链;

    上述烷基,烷氧基,烯氧基,环烷氧基及芳基也可以被取代。)

    在恶唑烷二酮环的第5位上有取代基的各种衍生物已为众所周知,但在第5位上有亚甲基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由于其合成困难,至今还未见过报导。

    虽然至今已有许多具有除草活性的杂环化合物被合成并实际在使用着,但具有除草活性的,实用的噁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却仍不为人们所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于杂草既有很高的选择性又有很强的除草活性的新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工业制造方法及以此种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除草剂。

    本发明者们发现了由于在噁唑烷二酮衍生物的第5位上导入了有各种取代基的甲川基,而使得该化合物对于各种杂草具有很强的除草活性及很高的选择性。

    本发明的化合物是用通式(1)表示的,式中R1,R2和R3为彼此独立的氢原子;硝基;氟,氯,溴,碘那样的卤素原子;甲基,乙基,n-丙基,异丙基,n-丁基,n-戊基,n-己基,n-庚基,n-辛基等碳数为1~8,最好为1~5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也可以用一个以上的卤素原子取代这些基;甲氧基,乙氧基,n-丙氧基,异丙氧基,n-丁氧基,t-丁氧基等碳数为1~18,最好为1~8的烷氧基,而这些基也可以用1个或2个以上的烷氧羰基(碳数为2~18),卤素原子等来取代;环己氧基,环戊氧基,环丙氧基那样的碳数为3~12,最好为3~8的环烷氧基,而这些基也可以用1个或2个以上的低级烷基(碳数1~5)及卤素原子等取代;烯丙基,甲代烯丙基,丙烯基,丁烯基,戊烯基,己烯基等碳数为2~12,最好为2~8的直链或支链的烯基,而这些基也可以用1个或2个以上的卤素原子等来取代;炔丙基,1-甲基炔丙基,1,1-二甲基炔丙基,2-丁炔基,3-丁炔基,2-戊炔基,3-戊炔基等碳数为2~12,最好为2~8的直链或支链的炔基,这些基也可以用1个或2个以上的卤素原子等取代。

    R4及R5是彼此独立的氢原子;甲基,乙基,n-丙基,异丙基,n-丁基,异丁基,n-己基,n-辛基等碳数为1~18,最好为碳数1~8的直链或支链烷基,这些基也可以用1个或2个以上的卤素原子等取代;或苯基,p-氯苯基,p-氟苯基,m,p-二甲氧基苯基,p-甲苯基等碳数为6~10的芳基,而这些基也可以用卤素原子,碳数为1~3的低级烷烃取代;或R4及R5成为一体形成碳数为3~10的直链或支链的聚亚甲基。

    对R1,R2及R3与苯基的结合位置没有特别的限定,R1~R3之中有2个不是氢原子时,其位置在2,4-,2,5-,3,4-,3,5-是理想的,而三个都不是氢原子时,2,4,5-或2,4,6位是理想的。

    现将由通式(1)所表示的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化合物列于表1。

    1)表中的略记符号如下

    n-Pr:正-丙基

    n-C5H11:正-戊基

    P-Cl-C6H4:对氯苯基

    C6H5:苯基

    i-Pro:异丙氧基

    2)带*号的化合物为噁唑烷二酮环5位上双键结合的立体化学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

    本发明新颖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用于水田时,对稗草、鸭舌草、蒿草等一年生杂草及水木草、藨草、干田草及牛毛毡等多年生杂草也显示了强力除草效果。另外,在旱田中使用时,也能选择性地除掉野苋草、马唐草、狗尾草、藜草、蓼草、西风古草、马齿苋及车前草等旱田杂草。

    另外,本发明的化合物不仅除草活性强,只用少量即可获得期待的效果,而且对于栽培作物的药害作用也极低。亦即,本发明化合物可以除掉禾草科杂草-稗草、马唐草及狗尾草等,但对禾本科作物的移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却几乎没有药害。对禾本科以外的作物,如大豆、棉花等也同样几乎没有药害。

    本发明化合物配合了各种载体、增量剂、溶剂、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等,用常法得到所期望的形态,例如:水和剂、乳剂、粒剂等作为除草剂来使用。

    另外,在制剂时也可以混入其它的活性成分,例如,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

    含有本发明化合物的除草剂的用量,因使用方法、时期及对象植物的种类而异,但其中本发明化合物的量每10公亩为10~500克,最理想的是30~300克。

    上述用通式(Ⅰ)表示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通过用碱来处理通式(Ⅱ)所示的氨基甲酸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反应一般最好在有机溶剂中加热或在回流条件下进行。

    通式(Ⅱ)如下:

    (式中,R1,R2,R3,R4及R5如前所记,R6表示低级烷基(C1~C4))

    上述本发明的第一种方法必须以用碱来处理通式(Ⅱ)所示的氨基甲酸酯作为必要的条件。所用的碱可以是:三乙胺、三丙胺、三丁胺、N-甲基吗啉、二甲基苯胺等叔胺、吡啶、二甲基吡啶、嘧啶等芳香族胺,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钾等碱金属烷氧化物和氢化钠、氢化钾等碱金属氢化物或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性无机化合物。碱性物的用量一般为催化剂量就足够了。

    另外,用下述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制造出通式(Ⅱ)所示的本反应的原料化合物,例如:将通式(Ⅲ)所示的芳基异氰酸酯或氨基甲酰氯化物与通式(Ⅳ)所示的β、γ-不饱和-α-羟基羧酸酯进行反应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到通式(Ⅱ)的化合物。

    通式(Ⅲ):

    (式中,R1、R2和R3如前所记,Y表示异氰酰基或氯化氨基甲酰基。)

    通式(Ⅳ):

    (式中,R4,R5和R6如前所记)

    通式(Ⅲ)所示的芳基异氰酸酯和氨基甲酰氯化物可用对应的苯胺衍生物简单地得到,作为芳基异氰酸酯的有:苯基异氰酸酯、o.m或p-氟苯基异氰酸酯、o.m或p-氯苯基异氰酸酯、o.m或对-溴苯基异氰酸酯、o.m或p-碘苯基异氰酸酯、2,3-二氯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2,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3,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2,3-二氟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氟苯基异氰酸酯、2,5-二氟苯基异氰酸酯、3,4-二氟苯基异氰酸酯、3,5-二氟苯基异氰酸酯、2,4-二溴苯基异氰酸酯、2,4,6-三氯苯基异氰酸酯、2,4,5-三氯苯基异氰酸酯、3,4,5-三氯苯基异氰酸酯、2,4,6-三氟苯基异氰酸酯、2-氯-4-氟苯基异氰酸酯、2-氟-4-氯苯基异氰酸酯、2-氯-4-溴苯基异氰酸酯、2-氟-4-溴苯基异氰酸酯、2-氯-4-碘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氯-6-氟苯基异氰酸酯、3,5-二氯-4-氟苯基异氰酸酯、3,5-二氯-4-溴苯基异氰酸酯、3,4-二氯-5-氟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氯-6-溴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氯-5-氟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氟-6-氯苯基异氰酸酯、o,m或p-甲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乙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异丙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t-丁基苯基异氰酸酯、2-氯-5-甲基苯基异氰酸酯、2-氟-5-甲基苯基异氰酸酯、4-氯-5-甲基苯基异氰酸酯、2-氯-4-异丙基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氯-5-甲基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氟-5-甲基苯基异氰酸酯、2-氟-4氯-5-甲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甲氧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异丙氧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t-丁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氯-5-甲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氟-5-甲氧基苯基异氰酸酯、4-氯-5-甲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氯-5-异丙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氟-5-异丙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氯-5-甲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氯-5-乙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氟-4-氯-5-甲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氟-4-氯-5-乙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氟-4-溴-5-异丙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4-二氯-5-t-丁氧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硝基苯基异氰酸酯、2-氯-4-硝基苯基异氰酸酯、2-氟-4-硝基苯基异氰酸酯。2-硝基-4-氯苯基异氰酸酯、2-硝基-4-氟苯基异氰酸酯、o,m或p-三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氯甲基)苯基异氰酸酯、o,m或p-(溴甲基)苯基异氰酸酯、2-氯-5-三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2-氟-5-三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4-氯-5-三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2-硝基-4-三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2-三氟-甲基-4-硝基苯基异氰酸酯、3,5-二氯-4-硝基苯基异氰酸酯、2-硝基-5-甲基苯基异氰酸酯、3-硝基-4-甲基苯基异氰酸酯、2-三氟甲基-4-溴苯基异氰酸酯、3,5-双(三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等取代的异氰酸酯。而氨基甲酰基衍生物可以使用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以及如下置换了的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溴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碘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3-二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3,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3-二氟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氟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3,5-二氟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溴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6-三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5-三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氯-4-氟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4-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氯-4-溴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氯-4-碘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3,5-二氯-4-氟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3,5-二氯-4-溴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氯-6-氟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异丙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氯-5-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5-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4-氯-5-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4-异丙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氯-5-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t-丁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氯-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4-氯-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氯-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氯-5-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氟-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氟-5-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4-二氟-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4-氯-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4-氯-5-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4-氯-5-t-丁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氯-4-氟-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4-溴-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硝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氯-4-硝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4-硝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硝基-4-氟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溴-4-硝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氯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o,m或p-(溴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氯-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氟-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4-氯-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硝基-4-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三氟甲基-4-硝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硝基-4-三氟甲基-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3,5-二氯-4-硝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硝基-5-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2-三氟甲基-4-溴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3,5-双(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等。另外,通式(Ⅳ)所示的2-羟基羧酸酯可以用市场上出售的廉价的原料很容易地制出,例如下列的低级烷基酯: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羟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乙基-3-戊烯酸甲酯、2-羟基-3-丁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甲基-3-庚烯酸甲酯、2-羟基-3-甲基-壬烯酸甲酯、2-羟基-3-己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1′-环戊烯基)醋酸甲酯、2-羟基-3-(1′-环己烯基)醋酸甲酯、2-羟基-3-(1′-环庚烯基)醋酸甲酯、2-羟基-3-(1′-环十二烯基)醋酸、2-羟基-3-丁基-3-戊烯酸甲酯、2-羟基-3-乙基-3-庚烯酸甲酯、2-羟基-3-戊基-3-辛烯酸甲酯、2-羟基-3-苯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苯基-3-戊烯酸甲酯、2-羟基-3-苯基-3-己烯酸甲酯、2-羟基-3-(4′-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4′-氟苯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4′-溴苯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3′,4′-二甲氧基苯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3′4′-二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4′-甲基苯基)-3-丁烯酸甲酯、2-羟基-3-(4′-氯苯基)-3-戊烯酸甲酯、2-羟基-3-(4′氟苯基)-3-戊烯酸甲酯、2-羟基-3-(3′,5′-二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以及上述这些物质的乙酯、异丙酯、异丁酯、t-丁酯等低级烷基酯。反应是将通式(Ⅲ)的化合物与通式(Ⅳ)的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有时在碱的存在下,在室温乃至回流温度下进行,即可制造出通式(Ⅱ)的化合物(参照下述参考例1~3)。

    可以举出如下由通式(Ⅱ)所表示的氨基甲酸酯:α-(N-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乙酯、α-(N-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α-{N-(2′-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3′-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α′-溴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4′-溴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2′,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2′,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3′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3′5′-二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2′4′-二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2′,4′-二溴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氯-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2′-溴-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α-{N-(2′,4′,6′-三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4′,6′-三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丁烯酸甲酯、α-{N-(2′4′6′-三溴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5′-二氯-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氯-4′-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氟-4′-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乙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5′-双(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氯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溴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硝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硝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硝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4′-二硝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5′-二硝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氯-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三氟甲基-4′-溴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三氟甲基-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氯-4′-硝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氯-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硝基-4′-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硝基-2′-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苯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硝基-4′-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硝基-3′-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3′-甲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甲氧基-5′-硝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4′-二氯-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2′-氟-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溴-2′-氟-5-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4′-二氯-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4′-二氯-5′-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乙酯、2-{N-(2′,4′-二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2′,4′-二氯-5′-t-丁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2′,4′-二氯-5′-己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2′-氟-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2′-氟-5′-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乙烯酸乙酯、2-{N-(4′-氯-2′-氟-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2′-氟-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2′-氟-5′-t-丁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2′-氟-5′-异丁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4′-氯-2′-氟-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异丁酯、2-{N-(4′-氯-2′-氟-5′-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4′-氯-2′-氟-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4′-氯-2-氟-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辛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2′-氟-5′-t-丁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4′-氯-2′-氟-5′-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2′-氟-5′-己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丁烯酸异丁酯、2-{N-(4′-氯-2′-氟-5′-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2′-氟-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2′-氟-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辛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2′-氟-5′-t-丁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3′-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3′-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3′-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乙酯、2-{N-(4′-氯-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3′-戊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3′-己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3′-庚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3′-辛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3′-壬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氟-3′-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氟-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氟-3′-辛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乙酯、2-{N-(4′-氯-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4′-氯-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己酸甲酯、2-{N-(4′-氟-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庚烯酸甲酯、2-{N-(4′-氯-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辛烯酸甲酯、2-{N-(4′-氯-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辛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辛基-3-辛烯酸异丁酯、2-{N-(4′-氟-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戊烯酸甲酯、2-{N-(4′-氟-3′-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十二烷基-3-戊烯酸异丁酯、2-{N-(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异丁酯、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N-(4′-溴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2-{N-(4′-溴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2′,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戊烯酸甲酯、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2-(1″-环乙烯基)醋酸甲酯、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庚烯酸甲酯、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丁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壬烯酸甲酯、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己基-3-丁烯酸甲酯、2-(N-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戊烯酸甲酯、2-{N-(3′,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苯-3-丁烯酸甲酯、2-{N-(3′,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4″-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4″-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4″-氟苯基)-3-丁烯酸甲酯、2-{N-(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4″氟苯基)-3-丁烯酸甲酯、2-(N-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4′-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戊烯酸甲酯、2-{N-(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2-(1″-环戊烯基)醋酸甲酯、2-{N-(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2-(1″-环己烯基)醋酸甲酯、2-{N-(2′,4′-二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2-(1″-环十二碳烯基)醋酸甲酯、2-{N-(2′-氯-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庚烯酸甲酯、2-{N-(2′-氯-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丁基-丁烯酸甲酯、2-{N-(2′-氯-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乙酯、2-{N-(2′-氯-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异丁酯、2-{N-(2′-氯-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丁基-丁烯酸异丁酯、2-{N-(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丁基-3-丁烯酸甲酯、2-{N-(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丁基-3-丁烯酸异丁酯、2-{N-(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2-{N-(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异丁酯、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4′-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4″-氟苯基)-3-丁烯酸乙酯、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3″,5″-二氯苯甲基)-3-丁烯酸异丁酯、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4-(4″-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4-(4″-氟苯基)-3-丁烯酸乙酯、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4-(3″,5″-二氯苯基)-3-丁烯酸异丁酯等,可作为本发明的原料使用。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反应时,不必把由通式(Ⅲ)和通式(Ⅳ)的化合物反应时生成的、如通式(Ⅱ)所示的氨基甲酸酯从反应系中单独分离出来,而用碱进行处理便可以制出如通式(Ⅰ)所示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

    本反应中使用如下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溶剂,二噁烷、四氢呋喃、二甲氧基乙烷等醚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系溶剂或醋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反应完了之后,可以从反应混合物中除去溶剂,用硅胶柱等分离并提纯混合物,加入不溶性溶剂,例如:醇类溶剂,必要时要进行冷却,将析出的结晶加以过滤分离,这样,便可以很容易地单独分离出噁唑烷二酮衍生物来。

    用下述第二种方法可以制造出属于通式(Ⅰ)化合物中的、由通式(Ⅰ′)所示的化合物。亦即可以通过通式(Ⅴ)表示的酚衍生物和通式(Ⅵ)表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来制造。(通式(Ⅴ)的M为氢原子时,要在碱存在下进行反应。)

    (式中,R1,R2,R4和R5如前所述,R3是-O-R7〔R7是碳数与通式(Ⅰ)的R3相同的取代或非取代的烷基、烯基、炔基或环烷基〕。)

    (式中,R1,R2,R4和R5如前所述,M为氢原子或碱金属。)

    (式中,R7为取代或非取代的烷基、烯基、炔基或环烷基,Y为脱离基。)

    反应最好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可使用下列有机溶剂:己烷、庚烷、轻溶剂油等脂肪族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二乙醚、二异丙醚、二噁烷、四氢呋喃、乙二醇二甲醚等醚类,丙酮、甲乙酮等酮类,乙腈、异丁腈等腈类,N,N-二甲基甲酰胺等酰胺类,二甲亚砜、环丁砜等硫化合物类或它们的混合物。

    当通式(Ⅴ)中M为氢原子时,在与通式(Ⅵ)的化合物进行反应时,所用的碱是氮杂苯、三乙胺、N,N-二甲基苯胺等有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等无机碱,甲醇钠、乙醇钠等碱金属烃氧化物、醋酸钠、醋酸钾等羧酸碱金属盐等。

    还有,本反应通式(Ⅵ)所示的化合物,在使用氯化物和溴化物或磺酸酯时,根据不同的化合物还要添加碘化钾和碘化钠等碘化物,四乙基铵溴化物、苯基三乙基铵溴化物或碘化物等季铵盐以加速反应进行,提高回收率。

    反应完了后,再进行通常的后处理便得到本反应的生成物。必要时,可以用柱型色层分离法再结晶进行提纯。

    另外,本反应的原料(通式Ⅵ所示化合物)可以用市场出售的原料进行配制,例如:溴甲烷、碘甲烷、溴乙烷、碘乙烷、溴异丙烷、碘异丙烷、溴丁烷、碘丁烷、仲-溴丁烷、碘环己烷、溴环己烷、溴环戊烷、碘环戊烷、溴环丙烷等烷基卤化物,炔丙基氯化物,炔丙基溴化物、炔丙基碘化物、1-溴-2-丁炔、1-氯-2-丁炔、2-氯-1-丁炔、2-溴-1-丁炔、3-溴-3-甲基-1-丁炔、3-氯-3-甲基-1-丁炔、1-溴-2-戊炔、6-氯-1-己炔、1-溴-3-戊炔、3-溴-1-丁炔、3-氯-1-丁炔、4-溴-1-丁炔等炔系化合物,炔丙基溴、烯丙基氯、甲代烯丙基溴、丁烯基氯、丁烯基溴、1,3-二氯-1-丙烯、2,3-二氯-1-丙烯、4-溴-3-甲基-1-丁烯、异戊二烯溴化-3-溴-3-甲基-1-丁烯、2,3-二溴-1-丁烯等烯烃化合物,2-溴醋酸乙酯、2-氯醋酸乙酯、2-溴丙酸甲酯、2-溴醋酸异丙酯、2-溴丙酸(2′-乙基)己酯等取代烷基卤素化合物或丙炔醇、1-丁炔-3-醇、3-甲基-1-丁炔-3-醇、1-丁炔-4-醇、烯丙基醇、甲代烯丙基醇、3-甲基-3-丁烯-1-醇、乙二醇酸甲酯、乳酸甲酯等醇类和普通低级脂肪族醇类的磺酸酯、p-甲苯磺酸酯、苯磺酸酯等。

    在有碱存在的条件下,在普通的有机溶剂中处理通式(Ⅶ)所示的碳酸酯衍生物就能很容易地制造出通式(Ⅴ)所示的用于制造本发明化合物的原料-苯酚衍生物。(参照下述参考例4~12)

    通式(Ⅶ)

    (式中,R1、R2、R4和R5如前所记,R8为碳数1~4的低级烷基或碳数7~10的芳烷基。)

    另外,实施本发明反应时,不必把在碱作用下处理通式(Ⅶ)后所得的化合物-苯酚衍生物的金属盐〔通式(Ⅴ)的M为碱金属时〕从反应系中单独分离出去,而是使之与通式(Ⅵ)的化合物进行反应便可以制造出通式(Ⅰ′)所示的1,3-噁唑烷-2,4-二酮衍生物。

    用下述方法可以制造出通式(Ⅶ)所示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

    亦即,在氧化铂、铂-碳、钯-碳等催化剂作用下,把硝基苯衍生物(Ⅷ)(式中,R1和R2如前所记,R8是低级烷基或芳烷基)还原成苯胺衍生物(Ⅸ),(式中,R1,R2和R8如前所记。)然后用碳酰氯气体或氨甲酸三氯甲酯处理该苯胺衍生物就能得到异氰酸盐衍生物(Ⅹ)(式中,R1,R2和R8如前所记。)。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在碱的作用下,异氰酸盐衍生物(Ⅹ)和β、γ-不饱和乙二醇酸酯(Ⅺ)(式中,R4和R5如前所记,R9是碳数1~4的低级烷基)进行反应便可以产生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Ⅻ)(式中,R1,R2,R4,R5,R8和R9如前所记)。并且使用三乙胺、三丁胺等叔胺类或碳酸钾、甲氧基钠等无机盐类或醋酸钠等羧酸盐类作为碱,将生成的氨基甲酸酯衍生物进行环化,这样就可以制造出噁唑烷二酮衍生物(Ⅶ)。

    以下,通过实施例,参考例及实验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共有38个。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值及光谱测定值示于表2及表3。

    实施例1

    把三乙胺(1.0ml)加到含有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2.71g,10mmol)的苯溶剂(50ml)中,加热回流5小时,在减压条件下完全除掉溶剂,然后加入甲醇,将析出的白色结晶(1.87g)过滤分离出来。经过核磁共振和红外线测定,可确认此物是3-(4′-氯苯基)-5-异丙烯-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2

    将(0.1g)甲醇钠加到含(1.82g,5.0mmol)2-{N-(2′,4′-二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苯溶液(50ml)中,并加热回流1小时,然后蒸出溶剂,再加入(20ml)的甲醇,将冷却后析出的白色结晶(1.10g)过滤分离出来。经过核磁和红外测定,可确认此物是3-(2′,4′-二氯-5′-异丙氧基苯基)-5-异丙烯-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3

    将(0.1g)甲醇钠加到含有(1.79g,5mmol)2-{N-(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甲苯溶液(50ml)中,并加热回流2小时,然后完全馏出溶剂,再加入(20ml)甲醇,将冷却后析出的白色结晶(0.98g)过滤分离出来,经过核磁和红外测定,可确认此物是3-(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5-异丙烯-1,3-噁唑烷-二酮。

    实施例4

    将(50ml)甲醇钠加到含有(1.43g,5mmol)2-{N-(2′,4′-二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甲苯溶液(30ml)中,并加热回流3小时。在减压条件下完全馏出溶剂,然后加入甲醇,将析出的白色结晶(0.76g)过滤分离出来。经过核磁和红外测定,可确认此物是3-(2′,4′-二氟苯基)-5-异丙烯-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5

    将(0.5ml)N-甲基吗啉加到含有(1.40g,5mmol)2-{N-(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和2-{N-(2′,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的混合物的苯溶液(30ml)中,加热回流3小时使之反应。完全馏出溶剂,然后加入甲醇,将析出的白色结晶(1.05g)单独分离出来。经过核磁及红外的测定,可确认此物是3-(2′,4′-二氯苯基)-5-(2′-丁烯)-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6~10

    实施例6~10与实施1一样,用下述的氨基甲酸酯合成相对应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

    实施例6

    2-{N-(4′-溴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及2-{N-(4′-溴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

    实施例7

    2-{N-(2′,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8

    2-{N-(4′-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9

    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及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

    实施例10

    2-{N-(2′-硝基-4′-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11~14

    实施例11~14与实施例2相同,用下述的氨基甲酸酯合成相对应的噁唑烷二酮衍生物。

    实施例11

    2-{N-(2′,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12

    2-{N-(2′,4′,6′-三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13

    2-{N-(2′,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乙基-3-戊烯酸甲酯。

    实施例14

    2-{N-(4′-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2-(1′-环己烯基)醋酸甲酯。

    实施例15

    将(4.16g,22.2mmol)2,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与(5.72g,44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苯溶液(60ml)加热回流2.5小时使之反应,从对反应混合物的核磁及红外测定,可以确认异氰酸酯原料完全消失,得到了氨基甲酸酯加成物〔2-{N-(2′,4′-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然后加入(100mg)甲醇钠,加热回流5小时,馏出溶剂,加入(20ml)甲醇,过滤、分离出冷却后析出的白色结晶(3.32g),经过核磁及红外测定,可以确认生成物是3-(2′,4′-二氯苯基)-5-异丙烯-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16

    将(2.30g,10mmol)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异氰酸酯与(3.0g,23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甲苯溶液(50ml)在80℃反应3小时。通过对反应混合物的H-核磁光谱及红外测定,可确认异氰酸酯完全消失,得到了氨基甲酸酯〔2-{N-(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接着,加入(0.1g)甲醇钠,加热回流5小时使之反应。在完全馏出溶剂后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进(10ml)甲醇,然后过滤、分离出冷却后析出的白色结晶(1.49g)。经过核磁和红外测定,可以确认此生成物是3-(2′-氟-4′-氯-5′-异丙氨基苯基)-5-异丙烯-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中,除了将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作为异氰酸酯用之外,反应与实施例15相同,反应结果得到了:3-(3′,5′-二氯苯基)-5-异丙烯-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中,除了将2-羟基-3-乙基-3-戊烯酸甲酯作为2-羟基羧酸酯用之外,反应与实施例15相同,反应结果得到了:3-(2′,4′-二氯苯基)-5-(3′-亚戊基)-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19

    将(1.19g,10mmol)苯基异氰酸酯和(2.0g,15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苯溶液(50ml)在室温下反应2小时。经过对反应混合物的核磁和红外测定,确认异氰酸酯原料消失并生成了氨基甲酸乙酯加成物〔2-(N-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之后,再加入三乙胺,在苯回流下进行3小时的反应。接着,馏出溶剂、加入(10ml)甲醇,析出白色结晶(1.51g)。经过核磁和红外线的测定,可以确认此生成物是:3-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20~26

    实施例20~26与实施例15相同,用下述的芳基异氰酸酯与2-羟基羧酸酯合成对应的氨基甲酸酯,然后用碱进行处理进而合成噁唑烷二酮衍生物。

    实施例20

    2-氟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20′

    4-氯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甲基-3-庚烯酸甲酯以及2-羟基-3-丁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21

    4-氯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甲基-3-壬烯酸甲酯及2-羟基-3-己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22

    3,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23

    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乙基-3-戊烯酸甲酯

    实施例24

    3,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苯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25

    3,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4′-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26

    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4′-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27~31

    实施例27~31与实施例19相同,用下述的芳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羧酸酯合成对应的氨基甲酸酯,然后用碱进行处理进而合成噁唑烷二酮衍生物。

    实施例27

    4-氯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乙基-3-戊烯酸甲酯

    实施例28

    4-氟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29

    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4′-氯苯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30

    4-氯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31

    4-氟苯基异氰酸酯和2-羟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及2-羟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

    实施例32

    在用(3.24g,20mmol)3,5-二氯苯胺和氯甲酸三氯甲酯配制的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和(1.30g,10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苯溶液(50ml)中,加入(2ml)三乙胺在室温下反应3小时。过滤出析出的三乙胺的盐酸盐,除去过剩的三乙胺和溶剂。经过对混合物进行核磁和红外的测定可以确认生成了:2-{N-(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接着再加入(50mg)甲醇钠,并加热回流使之进行3小时的反应。反应完了后,除掉所有的溶剂。然后在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0.1N的盐酸,用乙醚萃取。干燥后除掉所有的溶剂,再加入甲醇,于是得到析出的白色结晶(1.80g)。可以确认此生成物是3-(3′,5′-二氯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33

    在用(2.22g,20mmol)4-氟苯胺和氯甲酸三氯甲酯配制的N-(4-氟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和(1.30g,10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苯溶液(50ml)中,加入(2ml)三乙胺,在室温下进行3小时的反应。接着加热反应混合物,反应3小时,反应完了后除去所有的溶剂。再在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0.1N的盐酸,用乙醚萃取。待干燥后除去所有的溶剂,然后加入甲醇,冷却后析出白色结晶(1.17g)。经过光谱等测定,可以确认此生成物是,3-(4′-氟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34

    本实施例除了用2-羟基-3-乙基-3丁烯酸甲酯和2-羟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的混合物作为2-羟基羧酸酯以外,其他和实施例27都相同,反应结果得到了:(0.41g)3-(4′-氟苯基)-5-异亚丁基-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35

    在用(3.63g,30mmol)4-乙基苯胺和氯甲酸三氯甲酯配制的4-乙基苯基异氰酸酯中加入(3.6g,25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乙酯,在(1.0ml)吡啶存在于苯溶液(50ml)中加热并使之回流。反应2小时后馏出所有的溶剂。再在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甲醇,过滤并分离析出的白色结晶(3.3g),经过核磁及红外的测定,可以确认此生成物是:3-(4′-乙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36

    在(1.88g,10mmol)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中加入2-羟基-2-环戊烯基醋酸甲酯(1.95g,15mmol),使之在(30ml)苯溶剂中进行反应,经过光谱测定,确认异氰酸酯消失并生成了氨基甲酸酯之后,再加入三乙胺(0.5ml)使之回流,反应3小时,然后除去所有的溶剂,再加入甲醇,过滤分离析出的白色结晶(1.24g)。经过核磁和红外的测定,可以确认此生成物是:3-(3′,5′-二氯苯基)-5-环亚戊基-1,3-烷-2,4,二酮

    实施例37

    本实施例除了用2-羟基-3-乙基-3-戊烯酸甲酯代替2-羟基羧酸酯以外,其他与实施例36一样,反应结果得到的是:3-(3′,5′-二氯苯基)-5-(3′-亚戊基)-1,3-噁唑烷-2,4-二酮。

    实施例38

    在2-{N-(2′-氯-5′-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庚烯酸甲酯及3-丁基-3-丁烯酸甲酯(1.97g,5mmol)的甲苯(30ml)溶液中加入(50mg)叔丁醇钾,将其加热并使之回流,进行2小时反应。反应完了后除去溶剂,在所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甲醇并进行冷却,然后过滤分离析出的白色结晶(0.85g)。经过核磁和红外的测定,可以确认此生成物是:3-(2′-氯-5′-三氟甲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

    上述实施例1~38的原料化合物可用下述参考例1~4的方法来制造。

    参考例1

    将(1.72g,7mmol)2,4-二氯-5-异丙基氧基苯基异氰酸酯和(1.04g,8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苯溶液(20ml)加热2小时并使之回流。用硅胶柱分离精制,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得到无色透明的油状物-(0.67g)2-{N-(2′,4′-二氯-5′-异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

    1H-NMR(CDCl3-TMS,ppm):δ1.37(d,6H,J=6Hz)、1.82(d,3H,J=1.5Hz)、3.72(s,3H)、4.53(sept,1H,J=6Hz)、5.07(q,1H,J=1.5Hz)、5.17(br,s,1H)、5.30(s,1H)、7.13(br,s,1H)、7.25(s,1H)、7.87(s,1H)。

    LR(neat,cm-1):3350、1740、1410、1210、860。

    参考例2

    将(3.0,23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加到含有(2.58g,20mmol)N-(2,4-二氟苯基)氨基甲酰基氯化物的苯溶液(30ml)中,然后再加入N-甲基吗啉(2.5ml),在室温下反应3小时,反应完了后加水分离有机层,干燥后除去溶剂,再用硅胶柱分离提纯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最后生成了:2-{N-(2′,4′-二氟苯基)氨基甲酰氧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3.99g)。

    1H-NMR(CDCl3-TMS,ppm):δ1.80(d,3H)、3.71(s,3H)、5.03(q,1H)、5.15(s,1H)、5.30(d,1H)、6.78(m,2H)、7.07(br,s,1H)、8.03(m,1H)。

    IR(neat,cm-1):3350、1740、1430、1220、850。

    参考例3

    将(3.80g,20.2mmol)2,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和(3.05g,23.5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的甲苯溶液(80ml)加热5小时并使之回流进行反应。用硅胶柱分离提纯,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最后生成了无色透明的油状物-2-{N-(2′,4′-二氯苯基)氨基甲氧酰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4.02g)。

    1H-NMR(CDCl3-TMS,ppm):δ1.85(d,3H)、3.78(s,3H)、5.23(q,1H)、5.23(br s,1H)、5.48(s,1H)、7.12(m,1H)、7.35(m,2H)、8.13(d,1H)。

    LR(neat,cm-1):3350、1738、1420、1215、855。

    表3    噁唑烷二酮的光谱

    测定结果

    化合物号1)1H-NMR IR

    (实施例号) (CDCl3,ppm) (cm-1)

    1    2.03(s,3H)、    1810

    (19)    2.26(s,3H)、    1728

    7.12(s,5H)    1685

    2    1.15    and    1.17    1820

    (23)    (each    t,total    1732

    6H)、2.45(q,    1685

    2H)、2.77(q,

    2H)、7.40(m,

    5H)

    3*2.60(s,3H)、 1804

    (26)    7.47(m,9H)    1728

    1632

    4    2.05(s,3H)、    1813

    (1,30)    2.30(s,3H)、    1730

    7.43(s,4H)    1685

    5    2.03(s,3H)、    1819

    (8,28,33)    2.28(s,3H)、    1722

    7.30(m,4H)    1683

    6    2.02(s,3H)、1820

    (20)    2.24(s,3H)、    1736

    7.10~7.50    1685

    (m,4H)

    7*1.12 and 1.15 1820

    (9)    (each    t,total    3H)、    1740

    2.00    and    2.23    1688

    (each    s,total    3H)、

    2.37    and    2.70

    (each    q,total    2H)、

    7.39(s,4H)

    8*1.15 and 1.18 1823

    (6)    (each    t,total    3H)、    1740

    2.02    2.26(each    s,    1690

    total    3H)、2.38    and

    2.72(each    q,total

    2H)、7.38(d,2H)、

    7.58(d,2H)

    9*1.17(t,3H)、2.03 1818

    (5,31,34)2.28(each s, 1728

    total    3H)、2.42    and    1690

    2.75(each    q,total

    2H)、7.14(dd,2H)、

    7.43(m,2H)

    10*0.95(m,3H)、1.2 1820

    (20′)    ~1.37(m,4H)、1.83    1730

    and    2.23(each    s,    1685

    total    3H)、2.13~

    2.60(m,2H)、7.38

    (s,4H)

    11*0.92(t,3H)、1.35 1817

    (21)    (m,8H)、1.68    and    1730

    2.23(each    s,total    1690

    3H)、2.0~2.4(m,

    2H)、7.43(s,4H)

    12    1.13    and    1.15(each    1805

    (27)    t,total    6H)、2.40    1730

    (q,2H)、2.72(q,    1680

    2H)、7.43(s,4H)

    13    1.67(m,6H)、2.45    1818

    (14)    (t,2H)、2.84(t,    1730

    2H)、7.39(s,4H)    1681

    14    2.05(s,3H)、2.30    1814

    (22)    (s,3H)、7.33~    1735

    7.66(m,3H)    1688

    15    2.05(s,3H)、2.28    1812

    (17,32)    (s,3H)、7.37(t,    1743

    1H)、7.50(d,2H)    1683

    16    2.07(s,3H)、2.29    1824

    (7,11,15)    (s,3H)、7.28(dd,    1746

    1H)、7.41(dd,    1695

    1H)、7.58(d,1H)

    17    1.08    and    1.10(each    1805

    (13,18)    t,total    6H)、2.37    1730

    (q,2H)、2.71(q,    1678

    (2H)、7.20(d,1H)、

    7.37(dd,1H)、7.56

    (d,1H)

    18    1.16(t,3H)、2.43    1820

    (37)    (q,2H)、2.86(q,    1739

    2H)、7.40(m,1H)、    1672

    7.48(d,2H)

    19    1.85(m,4H)、2.5~    1810

    (36)    2.95(m,4H)、7.35    1750

    ~7.60(m,3H)    1700

    20*2.67(s,3H)、7.3~ 1803

    (24)    7.7(m,8H)    1728

    1653

    21*2.30 and 2.60(each 1805

    (25)    s,total    3H)、7.2~    1726

    7.65(m,7H)    1635

    22*2.62(s,3H)、7.3 1804

    (29)    ~7.6(m,7H)    1720

    1633

    23*2.03(s,3H)、2.25 1822

    (4)    (s,3H)、6.90~    1740

    7.5(m,3H)    1692

    24    2.08(s,3H)、2.30    1810

    (12)    (s,3H)、7.48(s,    1753

    2H)    1685

    25    1.60(t,3H)、1.98    1814

    (35)    (s,3H)、2.33(s,    1726

    3H)、2.67(q,2H)、    1685

    7.25(m,4H)

    26    1.38(d,6H)、2.07    1820

    (2)    (s,3H)、2.28(s,    1745

    3H)、4.53(sept,    1695

    1H)、6.96(s,1H)、

    7.62(s,1H)

    27    1.38(d,6H)、2.05    1813

    (3,16)    (s,3H)、2.28(s,    1746

    3H)、4.44(sept,    1695

    1H)、0.85(d,1H)、

    7.28(d,1H)

    28    2.08(s,3H)、2.27    1817

    (10)    (s,3H)、7.65(d,    1742

    1H)、8.03(dd,1H)、    1692

    8.42(d,1H)

    29    0.97(t,3H)、1.48    1825

    (38)    (m,4H)、2.05(s,    1750

    3H)、2.70(m,3H)、    1687

    7.58(br    s,1H)、

    7.68(d,2H)

    1)带有*号的化合物是在噁唑烷二酮环5位上双键结合的立体化学顺-及异构体的混合物。

    下述实施例39~46将就本发明的其他制法进行说明。

    实施例39

    在(0.72g,25mmol)3-(2′-氟-4′-氯-5′-羟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的乙腈溶液(30ml)中,加入(0.16g)碳酸钠,使之回流、反应1小时,然后加入(0.36g,3.0mmol)炔丙基溴化物使之回流、反应1小时。反应完了后,再加入0.1N的盐酸,使之成为弱酸性,用氯仿进行萃取,干燥后除去溶剂,得到淡黄色的油。再用硅胶柱色谱法提纯此淡黄色的油,于是得到了纯的3-(2′-氟-4′-氯-5′-炔丙氧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回收量:0.53g,收率:65%)

    实施例40

    将(0.11g)碳酸钠加入含有(0.26g,0.82mmol)3-(2′-氟-4′-溴-5-羟基苯基)-5-(仲-亚丁基)-1,3-噁唑烷-2,4-二酮的乙腈溶液(25ml)中,使之回流、反应1小时。然后加入(0.1g,0.83mmol)炔丙基溴化物,继续反应1小时。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方法,可以得到:3-(2′-氟-4′-溴-5-炔丙氧基)-5-(仲-亚丁基)-1,3-噁唑烷-2,4-二酮(0.24g,77%)。

    实施例41

    将(0.5g,2.2mmol)1-丁炔-3-醇的p-甲苯磺酸酯和以催化剂量的苯基三乙基铵溴化物约2.0g加入含有(0.57g,20mmol)3-(2′-氟-4′-氯-5′-羟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和(0.27g)碳酸钾的乙腈溶液(30ml)中,加热、回流,反应15小时。反应完了后,加入醚,再用1N的盐酸洗净溶液,干燥后除去溶剂,得到淡褐色的油状物。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提纯此油状物,得到了3-{2′-氟-4′-氯-5′(1′-甲基炔丙基)氧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0.34g,收率50%)。

    实施例42

    将(0.69g)碳酸钠加入含有(1.58g,5.0mmol)3-(2′,4′-二氯-5′-羟基苯基)-5-(仲-亚丁基)-1,3-噁唑烷-2,4-二酮的乙腈溶液(30ml)中,加热、回流2小时。然后加入(0.93g,5.1mmol)2-溴丙酸乙酯,回流1小时。反应完了后,将乙醚加入溶液,再用1N的盐酸清洗混合溶液,干燥后除去溶剂,用硅胶柱分离、提纯所得到的油状物,最后得到了:3-{2′4′-二氯-5′-〔1″-乙氧基羰基乙基)氧苯基}-5-(仲-亚丁基)-1,3-噁唑烷-2,4-二酮(1.51g,收率73%)。

    实施例43

    将含有(2.85g,10mmol)3-(2′-氟-4′-氯-5′-羟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和(3ml)异丙基碘化物以及(3.5g)碳酸钾的乙腈溶液(50ml)加热、回流3小时。反应完了后减压馏出溶剂,加入1N的盐酸,用乙醚进行萃取干燥后减压蒸出乙醚,在得到的油中加入甲醇。然后过滤并分离出已析出的结晶。此生成物经过确认是:3-(2′-氟-4′-氯-5′-异丙氧基苯基)-5-异亚丙基-,3-噁唑烷-2,4-二酮(化合物27)(3.10g,收率95%)。

    实施例44

    将(42mg)碳酸钾加入含有(175mg,0.61mmol)3-(2-氟-4′-氯-5′-羟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的DMF溶液(10ml)中,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接着,加入(0.5ml)2,3-二氯-1-丙烯,在室温下再搅拌1小时。反应完了后减压并馏出溶剂,加入0.1N的盐酸,用乙醚进行萃取。干燥后减压下从溶液中除去乙醚,再加甲醇、冷却,这时析出的白色结晶(80mg,收率36%)得到3-{2′-氟-4′-氯-5-(2″-氯烯丙基)氧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目的化合物。

    实施例45

    将(1.38g,10mmol)K2CO3加入含有(3.43g,10mmol)3-(2′-氟-4′-氯-5′-甲氧基羰基氧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的甲醇溶液(50ml)中,加热、回流反应7小时。然后减压并完全馏出溶剂,重新加入(50ml)乙腈,再加入(5ml)炔丙基溴化物,在室温下反应2小时。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处理反应混合物并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提纯,结果得到:3-(2′-氟-4′-氯-5′-炔丙基氧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0.89g,收率28%)。

    实施例46

    用己烷清洗(5.0mmol)油性(约60%)氢化钠并除去溶剂后进行干燥,加入(10ml)四氢呋喃,然后再加入(1.43g,5.0mmol)3-(2′-氟-4′-氯-5′-羟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在室温下搅拌直至不再产生氢,除去溶剂,得到3-(2′-氟-4′-氯-5′-钠氧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的白色固体。接着,再加入(10ml)乙腈和(1ml)碘甲烷,加热搅拌3小时。反应完了后,加入0.1N盐酸使之成为弱酸性,再用氯仿萃取、干燥后,除去溶剂,得到淡黄色油状物。再向此油状物中加入少量的甲醇,冷却后即得到:3-(2′-氟-4-氯-5′甲氧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的白色结晶(1.42g,收率95%)。

    用实施例39~46中所述的方法,可合成表1所示的化合物30~56。这些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光谱测定值列于表4和表5。

    以下,将用参考例4~11来说明实施例38~46中所用的原料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参考例4

    在用下记参考例12的方法合成的、含有(3.44g,10mmol)3-(2′-氟-4′-氯-5-甲氧基羰氧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的干燥甲醇溶液(100ml)中加入碳酸钾(1.38g,10mmol),回流2小时。再在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铵水溶液,并用乙醚进行萃取。干燥后除去溶剂,再用色谱柱法提纯所得到的粗油,得到了(1.60g)纯净的3-(2′-氟-4′-氯-5′-羟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1H-NMR(CDCl3,TMS,ppm):δ2.06(3H,s),2.29(3H,s),5.78(1H,brs),6.98(1H,d),7.25(d,1H)。IR(KBr disk,cm-1):3425,1820,1738,1685。M.P:133~135℃。

    参考例5

    在含有(3.60g,10mmol)3-(2′-4′-二氯-5′-甲氧基羰酰氧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此化合物是以2,4-二氯-5-甲氧基羰基氧硝基苯为原料,用参考例6、9、10所示的方法合成的)的(100ml)干燥甲醇溶液中,加入(0.69g,5mmol)碳酸钾,使之回流2小时,用参考例1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到了(1.72g)3-(2′,4′-二氯-5′-羟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1H-NMR(CDCl3,TMS,ppm):δ2.03(3H,s),2.27(3H,s),6.90(1H,s),7.48(1H,s)。IR(KBr disk,cm-1):3400,1820,1739,1690,M.P.166~168°。

    参考例6

    将(1.5g)二氧化铂加入含有(52.1g,0.24mol)2-氟-4-氯-5-甲氧基羰酰氧基硝基苯的乙醇溶液(600ml)中,在常压的氢气气氛中,在室温下反应,直至停止吸收氢气。反应完了后过滤、分离出催化剂,在减压下从所得到的淡黄色透明溶液中除去溶剂,得到淡红褐色的油状物。经过核磁共振光谱测定,可以确认得到的几乎是纯净的2-氟-4-氯-5-甲氧基羰基氧苯胺。可以再用硅胶色谱柱进行提纯,然后可以原封不动地应用于后面的反应。1H-NMR(CDCl3,TMS,ppm),δ3.86(3H,s),4.13(2H,brs),6.48(1H,d,JHF=8Hz),6.92(1H,d,JHF=10Hz)。

    参考例7

    将(1.0g)=氧化铂加入含有(30.4g,0.1mol)2-氟-4-溴-5-甲氧基羰酰氧基硝基苯的乙醇溶液(300ml)中,在氢气气氛中搅拌直至停止吸收氢为止。反应完了后,过滤分离出催化剂,减压后从溶液中馏出溶剂,得到(28.0g)2-氟-4-溴-5-甲氧基羰基氧苯胺的褐色固体。1H-NMR(CCl4-,TMS,ppm):δ3.83(3H,s),5.01(2H,br s),6.63(1H,d,JHF=7.6Hz),7.06(1H,d,JHF=9.8Hz)。

    参考例8

    在安装了滴液漏斗和蒸馏装置的500ml三口烧瓶中。将含有(15ml,125mmol)氯甲酸三氯甲酯的醋酸乙酯(150ml)加入该烧瓶中,在20分钟内将含有(28.0g,113mmol)2-氟-4-溴-5-甲氧基羰酰氧基苯胺(用参考例4的方法合成的)的醋酸乙酯溶液滴入其中。滴完后,在80℃下加热,馏出醋酸乙酯。冷却后再加入四氯化碳(150ml),过滤分离出不溶物之后,减压下从滤液中馏出溶剂,得到:2-氟-4-溴-5-甲氧基羰基氧苯基异氰酸(29.1g,收率94%)的褐色固体。

    1H-NMR(CCl4,TMS,ppm):δ3.87(3H,s),6.89(1H,d,JHF=6.8Hz),7.31(1H,d,JHF=8.6Hz)。IR(KBr disk cm-1):2260,1770。

    参考例9

    用(21.9g,10mmol)2-氟-4-氯-5-甲氧基羰酰氧基苯胺和(19ml)氯甲酸三氯甲酯,采用参考例7的操作方法,能得到用参考例3所示方法合成的:2-氟-4-氯-5-甲氧基羰酰氧基苯基异氰酸酯(20.6g,收率84%)。

    1H-NMR(CDCl3,TMS,ppm):δ3.88(3H,s),6.97(1H,d),7.37(1H,d)。IR(KBr disk,cm-1):2260,1770。

    参考例10

    在用参考例6和9所示的方法合成的(2.45g,10mmol)2-氟-4-氯-5′-甲氧基羰酰氧基苯基异氰酸酯和(1.44g,10mmol)2-羟基-3-甲基-3-丁烯酸乙酯的苯溶液中(50ml)中,加入催化剂用量的三乙胺,在室温下搅拌半小时。反应完了后,用1N的盐酸洗净溶液,干燥有机层后在减压下进行浓缩。再用硅胶柱分离、提纯化所得到的淡黄色油状物,得到了(收率85%)N-(2-氟-4-氯-5-甲氧基羰酰氧基苯基)氨基甲酸(1′-乙氧基羰基)甲代烯丙酯。1H-NMR(CDCl3,TMS,ppm):δ1.29(3H,t),1.84(3H,br s),3.93(3H,s),4.24(2H,q),5.14(1H,m),5.23(1H,m),5.45(1H,s),7.20(1H,d),7.0~7.35(1H,brS),8.10(1H,d)。

    参考例11

    将含有用参考例7和8所示方法合成的、(2.74g,9.5mmol)2-氟-4-溴-5-甲氧基羰氧基苯基异氰酸酯和稍过量的2-羟基-3-甲基-3-戊烯酸甲酯在苯溶液中(50ml)加热回流1小时。再用1N的盐酸清洗反应混合物,干燥后馏出溶剂,用硅胶柱分离提纯所得到的油状物,得到了(2.47g,收率57%)N-(2′-氟-4-溴-5-甲氧基羰酰氧基苯基氨基甲酸(1′-甲氧基羰基-2′-甲基-2′-丁烯酯,1H-NMR(CCl4,TMS,ppm):δ1.67(3H,s),1.70(3H,d),3.70(3H,s),3.87(3H,s),5.27(1H,s),5.68(1H,m),7.0(1H,brS),7.27(1H,d),8.03(1H,d)。

    参考例12

    在含有用参考例6、9和10所示方法合成的、(1.95g,5.0mmol)N-(2-氟-4-氯-5-甲氧基羰酰氧基苯基)氨基甲酸(1′-乙氧基羰基)甲代烯丙酯的苯溶液(20ml)中,加入催化剂用量的醋酸钠,回流12小时。反应完了后,用1N的盐酸清洗溶液,干燥后馏出溶剂。再用硅胶柱提纯所得到的油状物,最后得到了(1.27g,收率74%)3-(2′-氟-4′-氯-5′-甲氧基羰酰氧基苯基)-5-异亚丙基-1,3-噁唑烷-2,4-二酮,1H-NMR(CDCl3,TMS,ppm):δ2.05(3H,s),2.28(3H,s),3.95(3H,s),7.32(d,1H),7.42(1H,d)。

    1)带*号的化合物是在噁唑烷二酮的环5位上的双键结合的立体化学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

    如前所述,用以上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制备的本发明化合物作为除草剂,是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的。

    用本发明的化合物作除草剂时,可以单独使用这种化合物,也可以在其中混入一种或多种其他的辅助剂来作为本发明的除草剂。一般来说,辅助剂可以是各种载体、增量剂、溶剂、表面活性剂及稳定剂等,最好用常法制成例如:水合剂、乳剂、粉剂及粒状等形态来使用。

    作为本发明除草剂中辅助剂的一种溶剂,可采用例如:水、醇类、酮类、醚类、脂肪族及芳香族的烃类、卤化烃类、酰胺类、酯类、腈类等,使用这些溶剂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理想的增量剂可举出如下:高岭土、膨润土等粘土类,滑石粉、叶蜡石等滑石粉类,珪藻土、石碳黑等氧化物的矿物性粉末和大豆粉、CMC等植物性粉等,使用这些增量剂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物。

    另外,也可以把表面活性剂作为展着剂、分散剂、乳化剂和浸透剂来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举出如下,例如:离子系表面活性剂、阳离子系表面活性剂、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两性系表面活性剂等,根据用途的不同,使用这些表面活性剂的一种或将二种混合起来用。

    本发明的除草剂最理想的使用方法是土壤处理、水面处理和茎叶部处理等。为防除杂草,从杂草发芽前到幼芽时期施用,则会产生特别好的效果。

    另外,在使用本发明除草剂时,可与其他不妨碍本除草剂中有效成分的除草活性的活性成分混合使用或同时使用,其他活性成分例如:其他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下面,将举出本发明除草剂的制剂例及本发明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实施例,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具体例,另外,其中“份”表示“重量”单位

    制剂例1(乳剂)

    将本发明化合物20(份)、二甲苯75(份)和索罗勃耳900A(东邦化学制)5份均匀混合,制成乳剂。

    制剂例2(水和剂)

    将本发明化合物50(份)、珪藻土25(份)、陶土22(份)和鲁诺克斯R100C(3份)均匀地混合、粉碎,制成水和剂。

    制剂例3(粒剂)

    将5份本发明化合物、35份膨润土、55份滑石粉和5份木素磺酸苏打均匀混合粉碎后,加水混炼,用挤压造粒和制成粒状后,干燥、整粒后制成粒剂。

    实验例1(对水田杂草的效果)

    在0.02平方米面积的氟磷镁制容器中铺上水田土壤,在其上播种或移植稗草、鸭舌草、蒿草的种子以及3~4时期的稻苗(品种:日本晴)并保持灌满水的状态。5天后,按“制剂例3”制成的本发明粒剂除草剂,以其有效成份相当于每公亩50克、25克、12.5克、10克和5克的比例量撒在水面上。用粒剂处理后第30天,根据下记判定基准,将对供试植物的除草效果及对水稻的药害作用的调查结果列于表6。

    判定基准:

    除草程度:残草量比例(%)

    0:81~100

    1:61~80

    2:41~60

    3:21~40

    4:6~20

    5:0~5

    药害:生育量比例

    -:无

    +:微量

    ++:小害

    +++:中害

    ++++:甚害

    ×:枯死

    实验例2(旱田土壤处理的效果)

    在0.02平方米面积的氟磷镁制容器中铺上旱田土壤,在其上播种杂草:马唐草、蓼草和野苋草和农作物:玉米、棉花或大豆的种子,然后盖上1cm的土。第二天,将制剂例2所示的水和剂的稀释液(其有效成分相当于每公亩50克、25克、20克、12.5克、10克及5克)均匀地撒在盖土上。处理后第20天,按实验例1的方法进行调查,并将其除草效果及药害作用列于表7。

    实验例3(茎叶处理的效果)

    在0.02平方米面积的氟磷镁制容器中铺上旱田土壤,在其上播种稗草、马唐草、蓼草、野苋草及藜草等杂草,20天后,将由制剂例1所示方法制备的各种乳剂化合物用水稀释为一定浓度的药液,以100l/10公亩比例的撒布量,向长出的杂草的茎叶部均匀地喷雾。处理后的第20天,按实验例1的方法进行调查并将其除草效果及对小麦、玉米的药害作用列于表8。

    

唑烷二酮衍生物、其制造方法及含有该衍生物的除草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唑烷二酮衍生物、其制造方法及含有该衍生物的除草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唑烷二酮衍生物、其制造方法及含有该衍生物的除草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唑烷二酮衍生物、其制造方法及含有该衍生物的除草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唑烷二酮衍生物、其制造方法及含有该衍生物的除草剂.pdf(10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由通式表示的、新的唑烷衍生物(式中R1,R2,R3,R4和R5见说明书记载),其制造方法及以该衍生物为有效成分的除草剂。本发明衍生物对有害杂草显示了优异的除草活性,而对农作物却具有低药害作用的优异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