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藏药,具体涉及一种抗炎解热镇痛的复方藏药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藏药能治疗淋巴结核、扁桃腺、热感、头痛、发烧炎症消除,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消炎、百日咳。
背景技术
藏医学与西方医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 有其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藏医学的文献和实践中并没有痛风的直接文字记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藏医对痛风有了初步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治疗手段。
藏医认为, 人体内存在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 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保持着相互协调平衡的状态, 当人体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失调,
藏医将“龙”、“赤巴”、“培根”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都归结为“寒症”、 “热症”两大类型,藏药方剂亦按其性质将药区分为“热性”、 “寒性”两大性能。藏医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
藏药学是藏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内容, 在整个传统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独树一帜。藏药药理学的基础理论是五源、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功效等, 要进一步发展藏药, 更好地发挥藏药的独特作用, 必须掌握藏药基础理论。
在临床上藏药治病多采用数药合成,很少使有单方。许多药方配药都在25种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十种、一百多种。 藏医用药讲究调伏增效、适当配制,即各类药物适配对治。根对治骨骼病,枝对治脉络病,茎对治肌肉病,叶对治六腑病,叶液对治骨髓病,芽对治骨血精液病,花对治眼病,果实对治内脏病,尖对治头部病,外皮即树干下部之皮对治皮肤病,韧皮治筋病,树脂对治四肢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性、味、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藏医对味的认识: 藏医学认为味是舌对药物的感觉,药味有甘、酸、苦、咸、涩、辛6种, 其滋养身体的作用依次由强到弱。其中甘味在口中能长时间的停留, 能引起食欲; 酸味会使牙酸, 口水外流: 咸味一接触舌头, 口水会聚集; 苦味能使口臭消失, 引起反胃; 辛味一到口里就感觉刺舌头, 流眼泪; 涩味一到口中使觉粘舌, 粘腭, 有粗糙的感觉。
酸味药物能生胃火, 增加食欲、增长消化吸收能力并顺通隆, 治培根病。但长期使用或过量, 则会生隆及赤巴引起肌肉松弛、头晕、眼花、水肿、丹毒、疥癣、皮疹、瘟疫等疾病。
苦味药物具有开胃、驱虫、止渴、解毒、收敛等作用; 治麻风病、昏迷、瘟疫、赤巴病, 并能减肥, 生肌疗疮, 但服用或过量, 则会体力减弱,诱发隆及培根病。
发明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经多年苦心研制而成,本发明藏药是针对淋巴结核、扁桃腺、热感、头痛、发烧、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所引起的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咽喉肿痛、口疮痈肿、疗毒症, 败毒抗癌、泻火清热,利尿通便、健脑、降低胆固醇等作用。同时,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治急性咽喉炎,声音嘶哑。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等症。
本发明所述配方涉及如下药材:
察翁(别名: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中国植物志》 第76(2)卷 菊科 Compositae 蒿属 Artemisia,《迪庆藏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P514以察翁名称记载);茵陈蒿的药性:茵陈蒿味甘、性凉,无毒,归入肝、脾、膀胱经。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清热利湿、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保肝,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驱虫,抑制病菌。茵陈蒿的适应症:常用于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牛黄的功效与作用: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凉。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治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肿痛、口疮痈肿、疗毒症。
人工牛黄:Rengong Niuhuang,BOVIS CALCULUS ARTIFACTUS;本品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加工制成。甘,凉。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化痰定惊。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石栎(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属山毛榉目,壳斗科栎属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 (L. ) Kurz)_ 种子、树皮入药,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疏肝和胃。用于肺热咳嗽,喉痹,音哑,肝胃气痛。
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folium Linn. var. sibiricum Regel et Tiling)功能主治:一般以用种子入药:清肺热,利咽喉,止咳,止痛。用于急性咽喉炎,声音嘶哑,支气管炎,百日咳,胃痛。树皮:清热利湿。用于传染性肝炎,膀胱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炎解热镇痛的复方藏药,原料组成是: 察翁3-90克、牛黄1-15克、石栎3-90克、唐松草3-90克、木蝴蝶3-90克、肉桂2-100克。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炎解热镇痛的复方藏药,原料组成是: 察翁3-90克、人工牛黄1-15克、石栎3-90克、唐松草3-90克、木蝴蝶3-90克、肉桂2-100克。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炎的复方藏药,原料组成是: 察翁30克、牛黄5克、石栎15克、唐松草15克、木蝴蝶15克、肉桂20克。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炎的复方藏药,原料组成是: 察翁30克、人工牛黄5克、石栎15克、唐松草15克、木蝴蝶15克、肉桂20克。。
藏药由:从藏药的提取物,提取物混合制备得到。
本发明提供藏药由:从藏药的提取物和、或部分生药制备得到。
本发明提供复方藏药由: 生药研成细粉制备得到。
本发明提供复方藏药,提取物按照本领域常用的藏药的提取方法制备;提取物和其他生药研成细粉制备得到。
本发明提供复方藏药,将人工牛黄之外的其他药材洗净研粉,用水反复熬煮(熬煮用土陶器为佳) ,小火慢熬,然后阴干后研粉。其中牛黄单独研粉,与阴干粉末混合。
本发明提供复方藏药,将人工牛黄之外的其他药材洗净研粉,用水反复熬煮(熬煮用土陶器为佳) ,小火慢熬,然后阴干后研粉。其中人工牛黄单独研粉,与阴干粉末混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抗炎的复方藏药,原料组成是: 察翁30克、牛黄5克、石栎15克、唐松草15克、木蝴蝶15克、肉桂20克。将牛黄之外的其他药材洗净研粉,用水反复熬煮(熬煮用土陶器为佳) ,小火慢熬三天三夜,然后阴干后研粉。其中牛黄单独研粉,与阴干粉末混合。
实施例2.
一种抗炎的复方藏药,原料组成是: 察翁30克、人工牛黄5克、石栎15克、唐松草15克、木蝴蝶15克、肉桂20克。将人工牛黄之外的其他药材洗净研粉,用水反复熬煮(熬煮用土陶器为佳) ,小火慢熬三天三夜,然后阴干后研粉。其中人工牛黄单独研粉,与阴干粉末混合。
实施例3.
经服用本发明藏药七天后或者三个月(一个疗程)使其淋巴结核、扁桃腺、热感、头痛、发烧炎症消除,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消炎等症炎症消除,百日咳减轻,异常声音消除,呼吸顺畅,小儿惊风,抽搐等症消除,面色恢复正常。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临床试验如下:
患者情况:
能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临床试验如下:
治疗方案:口服本发明藏药,每人每天二次,每次三克,小儿酌减,每个疗程3天
患者情况:9—65岁患者。
淋巴结核、扁桃腺、热感、头痛、发烧炎症80例,
热感、头痛60例,
高热神志昏迷,癫狂40例,
小儿惊风,抽搐40例,
咽喉肿痛、口疮痈肿80例。
分为两组,服用实施例1-2的产品
疗效标准:
痊愈—口服本发明藏药七十二小时,其中淋巴结核、扁桃腺、热感、头痛、发烧炎症消除,热感消失、头痛消除,高热神志昏迷癫狂恢复正常,小儿惊风停止,抽搐停止、咽喉肿痛疼痛消除、口疮痈肿愈合。
显效—热感、头痛、发烧炎症消除,热感消失、头痛消除,高热神志昏迷癫狂恢复正常,小儿惊风停止,抽搐停止、咽喉肿痛疼痛消除、口疮痈肿愈合。
有效—以上症状恢复正常。
无效—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变。
治疗结果:
实施例1的产品
实施例1的产品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淋巴结核、扁桃腺、热感、头痛、发烧炎症40例 30 5 5 0 热感、头痛例30例 22 6 1 1 高热神志昏迷,癫狂20例 15 3 1 1 小儿惊风,抽搐20例 15 2 2 1 咽喉肿痛、口疮痈肿40例 32 2 4 2
实施例2的产品
实施例2的产品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淋巴结核、扁桃腺、热感、头痛、发烧炎症40例 30 6 4 0 热感、头痛例30例 21 7 2 0 高热神志昏迷,癫狂20例 14 5 0 1 小儿惊风,抽搐20例 16 2 1 1 咽喉肿痛、口疮痈肿40例 33 2 4 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组方系特别为治疗淋巴结核、扁桃腺、热感、头痛、发烧炎症消除,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消炎、小儿惊风、抽搐等症等症所研制,因此对治疗淋巴结核、扁桃腺、热感、头痛、发烧炎症消除,百日咳、支气生产管炎、肺炎、消炎、小儿惊风、抽搐等症治疗效果好,无毒副作用;此外由于所用原料仅为天然植物药,因此成本低。可工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