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口腔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
现将常见的几种口炎分述如下:
1.卡他性口腔炎:卡他性口腔炎为口腔黏膜在全身感染或局部刺激下发生的炎症反应。多与上呼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或某些全身性感染同时发生。口腔不洁也是发病的条件。卡他性口炎也常是其他口腔炎的最初表现。(1)临床表现口腔黏膜普遍充血、水肿,有大量稠黏液分泌,有烧灼感和疼痛。表皮易剥脱,对刺激和食物敏感,一般无溃疡,严重时局部淋巴结肿大。(2)预防和治疗保持口腔卫生。发病后加强口腔护理。病情轻者可不作任何处理,疼痛明显时可局部涂冰硼散、蒙脱石散等。
2.细菌感染性口炎:细菌感染性口炎主要由口腔常驻菌在全身抵抗力降低时引起的口腔黏膜的急性损害,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主要有假膜,故又称膜性口炎,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球菌。(1)临床表现口腔黏膜普遍充血、水肿,表面出现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糜烂面,并有纤维素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剥脱假膜则呈现出血面,不久又有假膜覆盖。有时出现浅溃疡。假膜多为暗灰白色。患处疼痛明显,流涎增多,伴有轻微口臭。所属淋巴结肿大,体温升高,有时伴寒战。全身症状数日内可消退,但局部症状持续一段时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多,口腔溃疡分泌物涂片可见大量链球菌或葡萄球菌,也可能是混合感染。(2)治疗作好口腔护理,多清洗口腔(不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溶液),黏膜病损清洗后,可局部涂药,如2.5%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冰硼散、蒙脱石散等。重症多与全身情况有关,应治疗全身性疾病。
3.鹅口疮: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1)临床表现可见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而危及生命。重症患儿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2)治疗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或局部涂抹10万U-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预防应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此病。
4.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损害。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也可单独发生在唇及口周皮肤。从患者的唾液、皮肤病变和大小便中均能分离出病毒。(1)临床表现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齿龈、唇内、舌、颊黏膜等多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软腭、舌和咽部。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所属淋巴结经常肿大,有压痛。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2)治疗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禁用刺激性药物。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撒西瓜霜,锡类散等。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疼痛严重者可在餐前用2%利多卡因涂抹局部。食物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发热时可用退热剂,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目前,治疗小儿口腔炎炎的内服药物,副作用大,治标不治本,长期使用患者有依赖性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口腔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具有滋阴消肿,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和祛瘀止血的功效,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疗效确切、治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价格低等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口腔炎的药物,其中,包括以下原料药材:麦斛、连蕊茶、蔊菜、裂叶翼首花、罗勒、葛藟汁、韶子、残槁蔃、地皮消、淡竹叶、伴蛇莲、拳参、紫珠、苦蒿、雾水葛、缬草、醍醐和金不换。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0-20重量份、连蕊茶14-32重量份、蔊菜11-21重量份、裂叶翼首花15-35重量份、罗勒11-27重量份、葛藟汁15-35重量份、韶子8-17重量份、残槁蔃11-23重量份、地皮消12-36重量份、淡竹叶15-25重量份、伴蛇莲12-22重量份、拳参9-18重量份、紫珠13-33重量份、苦蒿11-21重量份、雾水葛9-18重量份、缬草14-26重量份、醍醐7-14重量份和金不换11-31重量份。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5重量份、连蕊茶28重量份、蔊菜16重量份、裂叶翼首花24重量份、罗勒15重量份、葛藟汁32重量份、韶子16重量份、残槁蔃20重量份、地皮消34重量份、淡竹叶21重量份、伴蛇莲13重量份、拳参9重量份、紫珠27重量份、苦蒿14重量份、雾水葛17重量份、缬草23重量份、醍醐10重量份和金不换27重量份。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8重量份、连蕊茶30重量份、蔊菜14重量份、裂叶翼首花33重量份、罗勒21重量份、葛藟汁32重量份、韶子11重量份、残槁蔃21重量份、地皮消35重量份、淡竹叶19重量份、伴蛇莲13重量份、拳参16重量份、紫珠25重量份、苦蒿14重量份、雾水葛11重量份、缬草24重量份、醍醐7重量份和金不换28重量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还包括:翼首草、微毛柃、捆仙丝、炙红芪和岩陀。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0-20重量份、连蕊茶14-32重量份、蔊菜11-21重量份、裂叶翼首花15-35重量份、罗勒11-27重量份、葛藟汁15-35重量份、韶子8-17重量份、残槁蔃11-23重量份、地皮消12-36重量份、淡竹叶15-25重量份、伴蛇莲12-22重量份、拳参9-18重量份、紫珠13-33重量份、苦蒿11-21重量份、雾水葛9-18重量份、缬草14-26重量份、醍醐7-14重量份、金不换11-31重量份、翼首草2-4重量份、微毛柃15-35重量份、捆仙丝14-26重量份、炙红芪13-31重量份和岩陀10-20重量份。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8重量份、连蕊茶30重量份、蔊菜14重量份、裂叶翼首花33重量份、罗勒21重量份、葛藟汁32重量份、韶子11重量份、残槁蔃21重量份、地皮消35重量份、淡竹叶19重量份、伴蛇莲13重量份、拳参16重量份、紫珠25重量份、苦蒿14重量份、雾水葛11重量份、缬草24重量份、醍醐7重量份、金不换28重量份、翼首草3重量份、微毛柃34重量份、捆仙丝19重量份、炙红芪22重量份和岩陀15重量份。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颗粒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9Mpa下减压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4~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第二步,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喷雾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40~60分钟,获得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混合粉料质量2~3倍的去离子水,煎煮2~4小时,过滤,获得药汁为喷雾剂。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含漱液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残槁蔃、地皮消和淡竹叶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倍~5倍量醇浓度为55%~6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4次,每次2小时~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1.32的膏体,备用;
第二步,将剩余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5倍量水,煮沸2~4小时,过滤,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27~1.29的膏体;
第三步,将第一步、第二步获得的所述膏体混合,55℃~6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四步,将第三步获得的所述干膏粉中加入乙醇,得到含醇膏体,所述含醇膏体的含醇量为65%~70%;将所述含醇膏体依次进行冷藏处理、沉淀处理、过滤处理、脱醇处理,得到脱醇膏体,其中,冷藏处理时间为30~40小时;
第五步,将所述脱醇膏体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稀释处理,得到半成品;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1~0.3;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0.002;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20~40分钟,温度为100℃~110℃;
第六步,再将第五步获得的所述半成品依次进行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即得所述药物含漱液成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滋阴消肿,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和祛瘀止血的功效,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疗效确切、治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价格低等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以滋阴消肿,清热解毒和消炎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小儿口腔炎,其中,包括以下原料药材:麦斛、连蕊茶、蔊菜、裂叶翼首花、罗勒、葛藟汁、韶子、岩陀、残槁蔃、地皮消、捆仙丝、淡竹叶、伴蛇莲、拳参、翼首草、微毛柃、紫珠、炙红芪、苦蒿、雾水葛、缬草、醍醐和金不换。
其中,上述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
醍醐:出处:《雷公炮炙论》。来源: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性味:①《千金·食治》:"味甘,平,无毒。"③《唐本草》:"性冷。"主治:养营,滋阴,润燥,止渴。治虚劳肺痿,咳唾脓血,消渴,便秘,风痹,皮肤瘙痒。①《千金·食治》:"补虚,去诸风痹。去月蚀疮,添髓补中填骨。"②《唐本草》:"主风邪痹气,通润骨髓,可为摩药,功优于酥。"③《日华子本草》:"止惊悸,心热,头疼,明目,敷脑顶心。"④《本草衍义》:"润养疮痂。"⑤《随息居饮食谱》:"润燥充液滋阴,止渴耐饥,养营清热。"
炙红芪:性味:甘,温。归经:归肺、脾经。主治:补中益气。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微毛柃: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微毛柃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ryahebecladosL.K.Ling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洗净,切段,晒干。性味:辛;平。主治:祛风;消肿;解毒;止血。主风湿关节炎;肝炎;无名肿毒;烫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蛇咬伤。
雾水葛:别名:粘榔根、啜脓羔。来源:荨麻科雾水葛属植物雾水葛Pouzolziazeylanica(L.)Benn.,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甘,凉。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捆仙丝:别名:青龙筋。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萝草科植物青龙藤的带根全草。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淡,温。主治:活血舒筋,理气祛风。治跌打损伤,下肢冷痛麻木,风湿手足麻木,牙痛。
残槁蔃:别名:大疳根、潺槁木姜、香胶木、山胶木、青桐胶、野果木、牛耳枫、山加龙、潺果、三苦花。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潺槁树的树皮、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seaglutinosa(Lour.)C.B.Rob.[SebiferaglutinosaLour.]采收和储藏:树龄在4-5年后,秋后冬初采收叶片,以晾干为佳。树龄在10年以上可在7-8月剥取树皮,晾干或熏干为佳。若用日光晒干,每天上午晒4h,连晒1星期即可。性味:苦;甘;性凉。归经:心;肝经。主治:拔毒生肌止血;消肿止痛。
葛藟汁: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葛藟的藤汁。性味:①《别录》:"无毒。"②崔禹镐《食经》:"味甘,平、小冷。"主治:补五脏,续筋骨,益气,止渴。①《别录》:"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②崔禹锡《食经》:"食之补五脏,以薯蓣为粉和汁煮作粥食,主哕逆。又合白蜜食之益人。"③《日华子本草》:"止渴,悦色。"
裂叶翼首花:别名:岩七[四川西昌]、爬岩夕[会理]、小铜锤[木里]。来源:川续断科翼首花属植物裂叶翼首花Pterocephalusbretschneideri(Batal.)Pritz.,以根及全草入药。主治:祛风除湿,活血祛瘀,止痛。
连蕊茶: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毛花连蕊茶的根、叶、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fraternaHance采收和储藏:根、叶,全年均可采,根切片,晒干,叶鲜用;花,春季采集,晒干。性味:微苦;微寒。归经:肺经。主治:清热解毒消肿。
拳参:别名:紫参、草河车、刀剪药、铜罗、虾参、地虾、山虾。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bistortaL.的干燥根茎。春初发芽时或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去须根。性味:苦、涩,微寒。归经:归肺、肝、大肠经。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痔疮出血,毒蛇咬伤。
淡竹叶:别名:竹叶门冬青(《分类草药性》),迷身草(《岭南科学杂志》),山鸡米(《华南经济禾草植物》),竹叶麦冬(《中国药植志》),金竹叶(《广西中兽医药植》),长竹叶(《江苏植药志》),山冬、地竹、野麦冬(《广西中药志》),淡竹米(《药材学》),林下竹、土麦冬(《闽东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5~6月未开花时采收,切除须根,晒干。性味:甘淡,寒。①《纲目》:"甘,寒,无毒。"②《生草药性备要》:"味甜辛淡,性寒。"归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阴、厥阴经。"主治: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①《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②《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③《握灵本草》:"去胃热。"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⑥《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捕。"⑦《现代实用中药》:"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⑧《广西中药志》:"治鼻衄。"
韶子:别名:山韶子(《桂海虞衡志》),毛荔枝(《植物名实图考》),毛召(《陆川本草》)。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韶子的果实。夏季采收。性味:①《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②《植物名实图考》:"味酸。"主治:①《本草拾遗》:"主暴痢,心腹冷。"②《陆川本草》:"果壳,消炎杀菌。治口腔炎、痢疾,洗溃疡。"
缬草:别名:拔地麻、小救驾[陕西]、鹿子草、臭草。来源:败酱科缬草属植物缬草ValerianaofficinalisL.及黑水缬草V.amurensisP.Smirn.,以根状茎及根入药。秋季采集,去净秧苗及泥土,晒干。性味:辛、甘,温。主治:安神,理气,止痛。
紫珠:别名:紫珠草、止血草。来源: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杜虹花CallicarpapedunculataR.Brown及白棠子树C.dichotoma(Lour.)K.Koch.,以茎、叶及根入药。春、夏、秋采叶及嫩茎,鲜用或晒干研末;根四季可采,切片晒干。性味:苦、涩,平。主治:止血,散瘀,消炎。用于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
岩陀:别名:毛青红、九叶岩陀、毛七、毛头三七、血三七[云南]。来源: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西南鬼灯檠RodgersiasambucifoliaHemsl.,以根状茎及根入药。秋冬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涩,凉。主治:清热凉血,调经止痛。用于肠炎,痢疾,痛经,月经过多,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阴囊湿疹。
金不换:别名:独脚乌桕(《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石琴薯、山乌龟(《广西中草药》),地乌龟(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地不容(《文山中草药》)。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防己科植物华千金藤的块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主治:清热解毒,健胃止痛,散瘀消肿。治外感咳嗽,咽痛,口舌生疮,呕吐腹泻,痢疾,胃痛,痈疽肿毒,跌打损伤。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痔疼痛,跌打肿痛,神经痛,牙痛,急性胃肠炎,菌痢,上呼吸道感染,咽痛。"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健胃止痛,消肿解毒。"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肺结核,痈疮,脓肿,消化不良,口腔炎。"④《文山中草药》:"治胃痛,腹胀,腹泻,疟疾。"⑤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对口疮及汤火伤。"
蔊菜:别名:野菜子、铁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来源: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蔊菜Rorippamontana(Wall.)Small或江剪刀草Rorippaindica(L.)Hier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性味:甘、淡,凉。主治:清热解毒,镇咳,利尿。
伴蛇莲:别名:拳参、鸡爪大王、马蜂七(《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蓼科植物革叶蓼的根茎。秋季采挖,洗净,硒干。性味:《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涩微苦,平,无毒。"主治:清热,解毒,收敛,生肌。治痢疾,腹泻,痈肿,痔疮,汤火伤。①《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解毒,收敛,生肌。治毒蛇咬伤,汤火伤,痢疾,腹泻。"②《广西药植名录》:"清热.收敛,去积,产后补血。治肠胃湿热,赤痢,口糜,痈肿,痔疮,火伤。"
翼首草:别名:棒子头、狮子草。来源:川续断科翼首花属植物匙叶翼首花Pterocephalushookeri(Clarke)Hoeck,以带根全草入药。7月末在花蕾期间挖取带根全草,洗净切段,晒干。性味:苦,寒。有小毒。主治:清热解表,清心凉血。用于感冒发热及各种温热病引起的发烧,心中烦热,咳血,吐血,尿血,便血。
罗勒:别名:零陵香[华东]、九层塔、香草、鸭香、省头草、矮糠、香佩兰[江苏]。来源:唇形科罗勒属植物罗勒OcimumbasilicumL.var.pilosum(Willd.)Benth的全草。夏秋采收全草,除去细根和杂质,切细晒干。性味:辛,温。主治:发汗解表,祛风利湿,散瘀止痛。
苦蒿:别名:克可日(维名)。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夏、秋采收。主治:《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痈疽疖疮,无名肿毒,关节炎。"
麦斛:别名:果上叶、石豆、一挂鱼、羊奶草、青兰、单叶石枣。来源:为兰科石豆兰属植物麦斛BulbophylluminconspicuumMaxim.,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蒸后晒干备用。性味:甘、淡,凉。主治:滋阴清热,化痰止咳。用于肺燥咳嗽,肺结核咯血,热病烦渴,扁桃体炎。
地皮消:别名:地皮胶、刀口药、蛆药(《云南中草药》)。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爵床科植物喜栎小苞爵床的全草。夏、秋采集,切碎,晒干。性味:《云南中草药》:"甘淡,平。"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瘰疬,脓肿疮毒,骨折,创伤感染。①《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骨折,淋巴结结核,腮腺炎,外伤出血。"②《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拔毒,生肌,散瘀生新,杀虫。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疮毒脓肿,伤口感染生蛆。"③《贵州药植目录》:"治劳伤,发表。"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0-20重量份、连蕊茶14-32重量份、蔊菜11-21重量份、裂叶翼首花15-35重量份、罗勒11-27重量份、葛藟汁15-35重量份、韶子8-17重量份、残槁蔃11-23重量份、地皮消12-36重量份、淡竹叶15-25重量份、伴蛇莲12-22重量份、拳参9-18重量份、紫珠13-33重量份、苦蒿11-21重量份、雾水葛9-18重量份、缬草14-26重量份、醍醐7-14重量份和金不换11-31重量份。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5重量份、连蕊茶28重量份、蔊菜16重量份、裂叶翼首花24重量份、罗勒15重量份、葛藟汁32重量份、韶子16重量份、残槁蔃20重量份、地皮消34重量份、淡竹叶21重量份、伴蛇莲13重量份、拳参9重量份、紫珠27重量份、苦蒿14重量份、雾水葛17重量份、缬草23重量份、醍醐10重量份和金不换27重量份。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8重量份、连蕊茶30重量份、蔊菜14重量份、裂叶翼首花33重量份、罗勒21重量份、葛藟汁32重量份、韶子11重量份、残槁蔃21重量份、地皮消35重量份、淡竹叶19重量份、伴蛇莲13重量份、拳参16重量份、紫珠25重量份、苦蒿14重量份、雾水葛11重量份、缬草24重量份、醍醐7重量份和金不换28重量份。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0-20重量份、连蕊茶14-32重量份、蔊菜11-21重量份、裂叶翼首花15-35重量份、罗勒11-27重量份、葛藟汁15-35重量份、韶子8-17重量份、残槁蔃11-23重量份、地皮消12-36重量份、淡竹叶15-25重量份、伴蛇莲12-22重量份、拳参9-18重量份、紫珠13-33重量份、苦蒿11-21重量份、雾水葛9-18重量份、缬草14-26重量份、醍醐7-14重量份、金不换11-31重量份、翼首草2-4重量份、微毛柃15-35重量份、捆仙丝14-26重量份、炙红芪13-31重量份和岩陀10-20重量份。
所述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材制成:麦斛18重量份、连蕊茶30重量份、蔊菜14重量份、裂叶翼首花33重量份、罗勒21重量份、葛藟汁32重量份、韶子11重量份、残槁蔃21重量份、地皮消35重量份、淡竹叶19重量份、伴蛇莲13重量份、拳参16重量份、紫珠25重量份、苦蒿14重量份、雾水葛11重量份、缬草24重量份、醍醐7重量份、金不换28重量份、翼首草3重量份、微毛柃34重量份、捆仙丝19重量份、炙红芪22重量份和岩陀15重量份。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颗粒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9Mpa下减压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4~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第二步,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喷雾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40~60分钟,获得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混合粉料质量2~3倍的去离子水,煎煮2~4小时,过滤,获得药汁为喷雾剂。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含漱液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残槁蔃、地皮消和淡竹叶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倍~5倍量醇浓度为55%~6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4次,每次2小时~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1.32的膏体,备用;
第二步,将剩余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5倍量水,煮沸2~4小时,过滤,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27~1.29的膏体;
第三步,将第一步、第二步获得的所述膏体混合,55℃~6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四步,将第三步获得的所述干膏粉中加入乙醇,得到含醇膏体,所述含醇膏体的含醇量为65%~70%;将所述含醇膏体依次进行冷藏处理、沉淀处理、过滤处理、脱醇处理,得到脱醇膏体,其中,冷藏处理时间为30~40小时;
第五步,将所述脱醇膏体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稀释处理,得到半成品;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1~0.3;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0.002;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20~40分钟,温度为100℃~110℃;
第六步,再将第五步获得的所述半成品依次进行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即得所述药物含漱液成品。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颗粒剂
本发明颗粒剂的制作过程为:取麦斛15重量份、连蕊茶28重量份、蔊菜16重量份、裂叶翼首花24重量份、罗勒15重量份、葛藟汁32重量份、韶子16重量份、残槁蔃20重量份、地皮消34重量份、淡竹叶21重量份、伴蛇莲13重量份、拳参9重量份、紫珠27重量份、苦蒿14重量份、雾水葛17重量份、缬草23重量份、醍醐10重量份和金不换27重量份;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倍的醇浓度为90%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4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7Mpa下减压浓缩至55℃时相对密度为1.07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80℃,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第二步,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3倍的蔗糖粉和0.15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5℃干燥,获得颗粒剂。
实施例2喷雾剂
本发明喷雾剂的制作过程为:取麦斛18重量份、连蕊茶30重量份、蔊菜14重量份、裂叶翼首花33重量份、罗勒21重量份、葛藟汁32重量份、韶子11重量份、残槁蔃21重量份、地皮消35重量份、淡竹叶19重量份、伴蛇莲13重量份、拳参16重量份、紫珠25重量份、苦蒿14重量份、雾水葛11重量份、缬草24重量份、醍醐7重量份和金不换28重量份;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7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4倍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7℃的条件下静置35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5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50分钟,获得0.7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混合粉料质量2倍的去离子水,煎煮3小时,过滤,获得药汁为喷雾剂。
实施例3含漱液
本发明的含漱液的制作过程为:取麦斛18重量份、连蕊茶30重量份、蔊菜14重量份、裂叶翼首花33重量份、罗勒21重量份、葛藟汁32重量份、韶子11重量份、残槁蔃21重量份、地皮消35重量份、淡竹叶19重量份、伴蛇莲13重量份、拳参16重量份、紫珠25重量份、苦蒿14重量份、雾水葛11重量份、缬草24重量份、醍醐7重量份、金不换28重量份、翼首草3重量份、微毛柃34重量份、捆仙丝19重量份、炙红芪22重量份和岩陀15重量份;
第一步,将残槁蔃、地皮消和淡竹叶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倍量醇浓度为6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5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1的膏体,备用;
第二步,将剩余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倍量水,煮沸3小时,过滤,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28的膏体;
第三步,将第一步、第二步获得的所述膏体混合,60℃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四步,将第三步获得的所述干膏粉中加入乙醇,得到含醇膏体,所述含醇膏体的含醇量为70%;将所述含醇膏体依次进行冷藏处理、沉淀处理、过滤处理、脱醇处理,得到脱醇膏体,其中,冷藏处理时间为35小时;
第五步,将所述脱醇膏体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稀释处理,得到半成品;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25;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5;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30分钟,温度为100℃;
第六步,再将第五步获得的所述半成品依次进行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即得所述药物含漱液成品。
急性毒性试验:应用NIH小鼠40只,S痊愈F级,雌雄各半,体重18~25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即对照组和给药组,实验前禁食12小时;将本发明的实施例3制备的含漱液溶解在水中,(浓度为5.74g生药/ml,最高浓度)灌胃,灌胃容积为5ml/kg(即单次给药剂量为28.7生药/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小鼠未见明显差异,实验连续观察14天,小鼠全身状况、饮食、饮水、体重增长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含漱液LD50>28.7生药/kg,每日最大给药量为57.4生药/kg/日。本发明的药物临床用药量为4.6g生药/日/人,成人体重以60KG计,平均用药剂量为0.077g生药/kg/日。按体重计:小鼠(平均体重以21g计)口服灌胃本发明的药物的耐受量为临床用量的745倍。因此本发明的药物急性毒性低,临床用药安全。
长期毒性实验:将本发明实施例1的颗粒剂对小鼠按6.43、15.72和36.41g生药/kg连续用药16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4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6周及停药4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药物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蓄积毒性试验报告:试验方法:选用20只健康小白鼠,雌、雄各10只,以本发明实施例2的喷雾剂为对象,剂量设计每5天为一期,每期剂量分别为0.10LD50、0.15LD50、0.22LD50、0.34LD50、0.50LD50,此样品的雌性、雄性小鼠的LD50均为5000m份/k份BW(五个剂量为500、750、1100、1700、2500m份/k份BW)。每5天称体重一次,调整给药量,按0.1ml/10份BW经口灌胃。20天后,动物无死亡情况发生,试验结束,按递增剂量给受试物20天后,雌性、雄性动物均无死亡情况发生。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门诊或住院的200例口腔炎患儿,年龄1个月-5岁,就诊时病程1至3天,均表现为流涎,拒食,哭闹,发热、体温可达38℃-40℃。患儿口腔黏膜和(或)牙龈充血水肿,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3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软腭、舌和咽部。有时口角及唇周亦见疱疹及糜烂,所属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对200例患者随机分为颗粒剂治疗组、喷雾剂治疗组、含漱液治疗组和对照组,每个实验组50人。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组中:
颗粒剂治疗组: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颗粒剂,每日3次,一次一袋,每袋6g,每5天为1个疗程;
喷雾剂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喷雾剂,每日3次,一次1粒,每5天为一个疗程;
含漱液治疗组: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含漱液,每日3次,一次15ml/次,每5天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服用口炎清片,每日3次,一次4片,每5天为一个疗程。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小儿口腔炎症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好转:小儿口腔炎症的临床症状减轻,病情得到控制。无效:小儿口腔炎症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治疗结果:
参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药物治疗小儿口腔炎,相对于传统药物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显著的改进;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药物治疗小儿口腔炎,相对于传统药物,在治疗疗程上显著缩短。
表1各组分别治疗4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治愈数好转数无效数总好转率(%)颗粒剂治疗组50462296%喷雾剂治疗组50481198%含漱液治疗组505000100%对照组503112786%
表2四组分别治疗4个疗程后治愈和好转人数时间比较例(%)组别例数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第3个疗程第4个疗程颗粒剂治疗组4810(20.8%)11(22.9%)13(27.1%)14(29.2%)喷雾剂治疗组4910(20.4%)12(24.5%)13(26.5%)14(28.6%)含漱液治疗组5011(22%)12(24%)13(26%)14(28%)对照组431(2.3%)3(7%)5(11.6%)34(79.1%)
根据上述表格内的临床统计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药物具有起效快、好转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同时对治疗组治愈和好转人数的147例以及对照组治愈和好转的43例患者随访1年半,结果统计,颗粒剂治疗组48例中治愈46例无复发,好转2例中无复发1例,复发率为2.1%;喷雾剂治疗组49例中治愈48例无复发,好转1例中复发1例,复发率为2.0%;含漱液治疗组50例中治愈50中都无复发,复发率为0%;对照组治愈和好转人数43例,治愈的31例患者中复发7例,好转的12例患者中复发9例,复发率37.2%;上述复发是指患者治疗效果达到治愈或好转后,在随访的1年半中明显出现治疗前的症状。
典型病例:王某,男性,3岁,出现拒食,哭闹,发热、体温38℃,患儿口腔黏膜和(或)牙龈充血水肿,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3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软腭、舌和咽部;经确诊为小儿口腔炎。服用本发明药物实施例1的颗粒剂,每日3次,一次一袋,用药一个疗程基本好转,继续用药半个月治愈,随访1年半未复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