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6871889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2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53622.9

申请日:

20151010

公开号:

CN105166844B

公开日:

2016090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L27/50

主分类号:

A23L27/50

申请人:

湖北土老憨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付彩霞,李军鹏,赵述淼,梁建明,余红波,邹涛,王应喜

地址:

443300 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宜红大道666号土老憨科技园

优先权:

CN201510653622A

专利代理机构: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成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豆粕45‑65份、麸皮30‑42份、甘蔗渣2‑20份、玉米秸秆渣0.0001‑8份,乳酸菌0.001‑0.009份,酵母菌0.001‑0.009份,米曲霉3.042孢子0.0001‑0.008份,黑曲霉3.350孢子0.0001‑0.008份。酿造工艺,包括原料处理、多菌种制曲、加入盐水、中盐稀态发酵等步骤。本发明在原料中首次加入了甘蔗渣、玉米秸秆渣,促进发酵,使发酵程度完全,同时使酱油的压榨效率提高,缩短过滤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用途范围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豆粕45-65份、麸皮30-42份、甘蔗渣2-20份、玉米秸秆渣0.0001-8份,乳酸菌菌液0.001-0.009份,酵母菌菌液0.001-0.009份,米曲霉3.0420.0001-0.008份,黑曲霉3.3500.0001-0.008份;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2.5×10-4.5×10CFU/mL;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0×10-3.0×10CFU/mL;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1.5×10-3×10个/g干曲;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1×10-1×10个/g干曲;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处理:豆粕用65-80℃水浸润,与麸皮、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混匀后灭菌,冷却至30-36℃,得到物料1;2)多菌种制曲1: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第一次制曲时间9-13h,得到物料2;3)多菌种制曲2: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喷洒入物料2中,得到物料3;4)多菌种制曲3: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20h后第二次松曲,再进行第三次制曲24-26h后第三次松曲,再进行第四次制曲36-48h结束,得到物料4;5)加入盐水:物料4中均匀拌入1-4倍重量比的19-22°Beˊ盐水,得到物料5;6)中盐稀态发酵:物料5进行发酵10-30天后接种乳酸菌,继续发酵20-30天后接种酵母菌,并同时淋浇盐水,料水重量比为1:1-2.5,得到物料6;7)后期发酵:物料6发酵30-40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发酵期间间隔5-10天通气搅拌一次;完成中盐稀态酱油酿造工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豆粕50-57份、麸皮33-38份、甘蔗渣4-16份、玉米秸秆渣0.001-5份,乳酸菌菌液0.003-0.006份,酵母菌菌液0.003-0.007份,米曲霉3.0420.001-0.005份,黑曲霉3.3500.001-0.005份;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0×10-4.0×10CFU/mL;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2×10-2.0×10CFU/mL;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10-2.5×10个/g干曲;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3×10-0.8×10个/g干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黑曲霉3.350液态培养6-8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和步骤4)中控制曲室湿度≥90%,第一次制曲、第二次制曲和第三次制曲温度为30-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第四次制曲温度为27-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盐水温度为30-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物料6含盐量为9%-1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发酵温度40-4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物料6发酵温度为35-4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背景技术

酱油是一种传统液体调味品,也叫豉油,主要是由大豆、豆粕、小麦、淀粉、麸皮、食盐等经过制曲、发酵等过程酿制而成。调味品酱油已被广泛使用,其生产厂家多位于亚洲地区。我国的年产量已超过500万吨,人均消费3.7kg,但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低。欧美地区多喜欢日本的高盐稀态酱油,因此我国酱油面临着很大的国际竞争。目前我国的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是主要产品,虽然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也有生产,但因压榨成本高,发酵周期长而不被生产厂家所亲睐,高档酱油还不到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酱油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酱油企业生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平品质酱油的生产和销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酱油酿造方法分为低盐固态高温发酵和高盐稀态低温发酵两种,前者酶解迅速,周期短,形成的风味物质少,酱油品质差,后者提高盐度,抑制杂菌污染,发酵周期长,风味较好,但压榨耗时。此两种方法微生物单一,酶系单调,原料利用率不高。与酱油酿造有关专利有很多:专利CN1252952介绍了低盐固态酱油的酿造方法;专利CN102077978A介绍了米曲霉制曲,发酵后期添加耐盐酵母以增加风味的酱油酿造工艺;专利CN102318813A介绍了一种对发酵后大豆进行复合酶解,产物再调配的一种生产工艺;专利CN103039944A介绍了高盐稀态酱油的酿造方法。但是对发酵原料的改进研究较少,这也是提高酱油风味品质,提高原料利用率,缩短生产周期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为探索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增加风味物质,以提高酱油品质,同时能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缩短过滤时间,降低酱油的生产成本。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45-65份、麸皮30-42份、甘蔗渣2-20份、玉米秸秆渣0.0001-8份,乳酸菌菌液0.001-0.009份,酵母菌菌液0.001-0.009份,米曲霉3.042 0.0001-0.008份,黑曲 霉3.350 0.0001-0.008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2.5×107-4.5×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0×108-3.0×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1.5×107-3×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1×107-1×107个/g干曲。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50-57份、麸皮33-38份、甘蔗渣4-16份、玉米秸秆渣0.001-5份,乳酸菌菌液0.003-0.006份,酵母菌菌液0.003-0.007份,米曲霉3.0420.001-0.005份,黑曲霉3.350 0.001-0.005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0×107-4.0×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2×108-2.0×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107-2.5×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3×107-0.8×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置于酪蛋白合成培养基液态培养6-8h。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处理:豆粕用65-80℃水浸润,与麸皮、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混匀后灭菌,冷却至30-36℃,得到物料1;

2)多菌种制曲1: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第一次制曲时间9-13h,得到物料2;

3)多菌种制曲2: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孢子液均匀喷洒入物料2中,得到物料3;

4)多菌种制曲3: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20h后第二次松曲,再进行第三次制曲24-26h后第三次松曲,再进行第四次制曲36-48h结束,得到物料4;

5)加入盐水:物料4中均匀拌入1-4倍重量比的19-22°Beˊ盐水,得到物料5;

6)中盐稀态发酵:物料5进行发酵10-30天后接种乳酸菌,继续发酵20-30天后接种酵母菌,并同时淋浇盐水,料水重量比为1:1-2.5,得到物料6;

7)后期发酵:物料6发酵30-40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发酵期间间隔5-10天通气搅拌一次;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酿造工艺。

所述步骤2)和步骤4)中控制曲室湿度≥90%,第一次制曲、第二次制曲和第三次制曲温度为30-35℃。

所述步骤4)中第四次制曲温度为27-31℃。

所述步骤5)盐水温度为30-40℃。

所述步骤6)中物料6含盐量为9%-17%。

所述步骤6)中发酵温度40-44℃。

所述步骤7)中物料6发酵温度为35-40℃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有益效果如下:

1、在原料中首次加入了甘蔗渣、玉米秸秆渣,可增加原料空间空隙和比表面积,使成曲中中性蛋白酶活性与不添加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提高了81.4%,达到了5388.23U/g干基。

2、甘蔗渣中纤维素在酱油原油中起到了膨松作用,使酱油的压榨效率提高,缩短过滤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在制曲过程中为米曲霉和黑曲霉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糖原;

3、采用了米曲霉和黑曲霉混菌制曲,在发酵过程中分别加入了乳酸菌和酵母菌,使发酵程度较完全,原料利用率高,同时此工艺生产的酱油呈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有浓郁柔和的酱香和酯香味,滋味咸甜合适,体态均匀。

4、本发明严格控制发酵温度、时间以及曲室条件,保证在菌种发酵充分,保证酿造的顺利进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60份、麸皮35份、甘蔗渣15份、玉米秸秆渣3份,乳酸菌菌液0.004份,酵母菌菌液0.003份,米曲霉3.042 0.003份,黑曲霉3.350 0.004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2.5×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0×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1.5×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1×107个/g干曲。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处理:豆粕用70℃热水浸润,与麸皮、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混匀后121℃灭菌20min,冷却至33℃,得到物料1;

2)多菌种制曲1: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曲室湿度93%,制曲温度33℃,第一次制曲时间11h,得到物料2;

3)多菌种制曲2: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喷洒入物料2中,得到物料3;

4)多菌种制曲3: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5h后,进行第二次松曲,再进行第三次制曲25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调节温度29℃,进行第四次制曲40h结束,得到物料4;

5)物料4中均匀拌入2倍重量比的19°Beˊ盐水,盐水温度为40℃,得到物料5;

6)中盐稀态发酵:物料5进行发酵,发酵温度41℃,发酵30天接种乳酸菌;继续发酵20天接种酵母菌,并同时淋浇19°Beˊ盐水,料水重量比为1:2,得到物料6,物料6含盐量为17%;

7)后期发酵:调整发酵温度为38℃,发酵35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发酵期间间隔8天通气搅拌一次;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实施例2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65份、麸皮42份、甘蔗渣20份、玉米秸秆渣8份,乳酸菌0.009份,酵母菌0.009份,米曲霉3.042 0.008份,黑曲霉3.350 0.008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4.5×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3.0×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3×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1×107个/g干曲。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处理:豆粕用80℃热水浸润,与麸皮、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混匀后121℃灭菌25min,冷却至36℃,得到物料1;

2)多菌种制曲1: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曲室湿度95%,制曲温度35℃,第一次制曲时间13h,得到物料2;

3)多菌种制曲2: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喷洒入物料2中,得到物料3;

4)多菌种制曲3: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20h后,进行第二次松曲,再进行第三次制曲25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调节温度31℃,进行第四次制曲40h结束,得到物料4;

5)物料4中均匀拌入4倍重量比的22°Beˊ盐水,盐水温度为35℃,得到物料5;

6)中盐稀态发酵:物料5进行发酵,发酵温度44℃,发酵10天接种乳酸菌;继续发酵20天接种酵母菌,并同时淋浇21°Beˊ盐水,料水重量比为1:1.5,得到物料6,物料6含盐量为13%;

7)后期发酵:调整发酵温度为38℃,发酵32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发酵期间间隔5天通气搅拌一次;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实施例3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45份、麸皮30份、甘蔗渣8份、玉米秸秆渣0.0001份,乳酸菌菌液0.001份,酵母菌菌液0.001份,米曲霉3.042 0.001份,黑曲霉3.350 0.001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0×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2×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3×107个/g干曲。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处理:豆粕用65℃热水浸润,与麸皮、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混匀后121℃灭菌20min,冷却至30℃,得到物料1;

2)多菌种制曲1: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曲室湿 度95%,制曲温度35℃,第一次制曲时间9h,得到物料2;

3)多菌种制曲2: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喷洒入物料2中,得到物料3;

4)多菌种制曲3: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h后,进行第二次松曲,再进行第三次制曲24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调节温度27℃,进行第四次制曲40h结束,得到物料4;

5)物料4中均匀拌入1倍重量比的20°Beˊ盐水,盐水温度为30℃,得到物料5;

6)中盐稀态发酵:物料5进行发酵,发酵温度43℃,发酵12天接种乳酸菌;继续发酵28天接种酵母菌,并同时淋浇21°Beˊ盐水,料水重量比为1:1.3,得到物料6,物料6含盐量为15%;

7)后期发酵:调整发酵温度为38℃,发酵38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发酵期间间隔9天通气搅拌一次;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实施例4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50份、麸皮33份、甘蔗渣16份、玉米秸秆渣5份,乳酸菌菌液0.005份,酵母菌菌液0.006份,米曲霉3.042 0.005份,黑曲霉3.350 0.005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4.0×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2.0×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5×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8×107个/g干曲。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处理:豆粕用78℃热水浸润,与麸皮、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混匀后121℃灭菌25min,冷却至33℃,得到物料1;

2)多菌种制曲1: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曲室湿度95%,制曲温度34℃,第一次制曲时间12h,得到物料2;

3)多菌种制曲2: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喷洒入物料2中,得到物料3;

4)多菌种制曲3: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9h后,进行第二次松曲,再进行第三次制曲25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调节温度29℃,进行第四次制曲42h结束,得到物料4;

5)物料4中均匀拌入2.5倍重量比的21°Beˊ盐水,盐水温度为38℃,得到物料5;

6)中盐稀态发酵:物料5进行发酵,发酵温度42℃,发酵17天接种乳酸菌;继续发酵28天接种酵母菌,并同时淋浇20°Beˊ盐水,料水重量比为1:1.5,得到物料6,物料6含盐量为16%;

7)后期发酵:调整发酵温度为39℃,发酵38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发酵期间间隔9天通气搅拌一次;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实施例5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52份、麸皮34份、甘蔗渣12份、玉米秸秆渣2.5份,乳酸菌菌液0.005份,酵母菌菌液0.005份,米曲霉3.042 0.003份,黑曲霉3.350 0.003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5×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5×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2×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4×107个/g干曲。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处理:豆粕用75℃热水浸润,与麸皮、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混匀后121℃灭菌25min,冷却至32℃,得到物料1;

2)多菌种制曲1: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曲室湿度96%,制曲温度34℃,第一次制曲时间12h,得到物料2;

3)多菌种制曲2: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喷洒入物料2中,得到物料3;

4)多菌种制曲3: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9h后,进行第二次松曲,再进行第三次制曲24.5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调节温度28℃,进行第四次制曲40h结束,得 到物料4;

5)物料4中均匀拌入2倍重量比的21°Beˊ盐水,盐水温度为38℃,得到物料5;

6)中盐稀态发酵:物料5进行发酵,发酵温度43℃,发酵25天接种乳酸菌;继续发酵28天接种酵母菌,并同时淋浇19°Beˊ盐水,料水重量比为1:1.6,得到物料6,物料6含盐量为15%;

7)后期发酵:调整发酵温度为39℃,发酵35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发酵期间间隔7天通气搅拌一次;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实施例6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56份、麸皮36份、甘蔗渣10份、玉米秸秆渣0.5份,乳酸菌菌液0.0045份,酵母菌菌液0.0033份,米曲霉3.042 0.0025份,黑曲霉3.350 0.0035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6×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8×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3×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5×107个/g干曲。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处理:豆粕用68℃热水浸润,与麸皮、甘蔗渣、玉米秸秆渣,混匀后121℃灭菌30min,冷却至32℃,得到物料1;

2)多菌种制曲1: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曲室湿度92%,制曲温度31℃,第一次制曲时间11h,得到物料2;

3)多菌种制曲2: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喷洒入物料2中,得到物料3;

4)多菌种制曲3: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5h后,进行第二次松曲,再进行第三次制曲26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调节温度27℃,进行第四次制曲47h结束,得到物料4;

5)物料4中均匀拌入2.5倍重量比的22°Beˊ盐水,盐水温度为39℃,得到物料5;

6)中盐稀态发酵:物料5进行发酵,发酵温度40℃,发酵28天接种乳酸菌;继续发酵28天接种酵母菌,并同时淋浇19°Beˊ盐水,料水重量比为1:1.6,得到物料6,物料6含盐量为10%;

7)后期发酵:调整发酵温度为36℃,发酵32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发酵期间间隔9天通气搅拌一次;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品质对比:

将传统工艺、本发明工艺、工艺1(未添加酵母菌)、工艺2(未添加乳酸菌)的酱油过滤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其中工艺1与本发明工艺的区别是步骤6)未添加酵母菌,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一致,工艺2与本发明工艺的区别是步骤6)未添加乳酸菌,其他条件与本发明工艺一致。

表1本发明对酱油过滤时间的影响

工艺类别 过滤时间(min) 传统工艺 48±2 本发明工艺 6±0.5 工艺1(未添加酵母菌) 7.5±0.5 工艺2(未添加乳酸菌) 10±0.5

由表1可知,添加辅料可加强通风制曲,有利于发酵后过滤,本发明工艺、工艺1和工艺3与传统工艺中不添加甘蔗渣、玉米秸秆渣相比显著降低了过滤时间。本发明工艺比工艺1、工艺2相比过滤时间更短,发酵过程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增多。在添加菌种的过滤时间中,未添加乳酸菌的工艺2酱油中的大分子物质较多于工艺1、本发明工艺,过滤时间稍长。

将本发明工艺、工艺1(未添加酵母菌)、工艺2(未添加乳酸菌)的制作的酱油和市售酱油理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表2酿造工艺对酱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氨基酸态氮g/100mL 全氮g/100mL 还原糖g/100mL 无盐固形物g/100mL 本发明工艺 1.11 1.9 0.5 18.5 工艺1 0.7 1.65 0.6 18.1 工艺2 0.9 1.64 0.55 17.5 市售酱油 1.2 1.6 0.45 18.3

由表2可知,工艺1和工艺2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较低,本发明酱油的氨基酸含量较高,且全氮明显高于其他组。工艺1中还原糖和与盐固形物的含量较高,乳酸菌在酱醅中没有完全进行发酵利用,生长产酸使pH降低,抑制蛋白酶的活性,氨基酸态氮含量偏低。工艺2氨基酸态氮含量稍高于工艺1,但无盐固形物含量偏低,发酵后产生的氨基酸、糖类等小分子物质少,这与工艺2酱油过滤时间高于本发明工艺、工艺1的结果是一致的。总体来看,本发明工艺指标含量都较高。发酵结束后,酱油指标都达到了国标中特级酱油标准,其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低于普通酱油,但是全氮含量高于市售酱油,这可能是普通酱油配料中添加了谷氨酸钠所致。

将本发明工艺的酱油与普通市售酱油成分对比,市售酱油配料表中有谷氨酸钠、酵母抽提物、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苯甲酸钠。通过游离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见表3,市售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很高,证实添加了谷氨酸钠。

表3本发明工艺对酱油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由表3可知,所测的21种游离氨基酸中,大部分氨基酸是本发明工艺酿造酱油中的含量高,至少高15.2%。市售酱油中的鸟氨酸等比本发明酱油高,其中的谷氨酸远远高出本发明酱油,高了4.87倍,因此市售酱油中添加了大量的谷氨酸而使氨基酸态氮含量高于本发明酱油。

表4本发明酱油与市售酱油感官对比结果

对本发明工艺的酱油与市售酱油的色泽、香气、滋味、体态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本发明酿造的酱油在感官上优于市售酱油。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10653622.9 (22)申请日 2015.10.10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516684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12.23 (73)专利权人 湖北土老憨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 司 地址 443300 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宜红大 道666号土老憨科技园 (72)发明人 付彩霞 李军鹏 赵述淼 梁建明 余红波 邹涛 王应喜 (74)专利代理机构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代理人 成钢 (51)Int.Cl. A23L 27/。

2、50(2016.01) 审查员 徐瑾 (54)发明名称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57)摘要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 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 以下组分: 豆粕45-65份、 麸皮30-42份、 甘蔗渣2- 20份、 玉米秸秆渣0.0001-8份, 乳酸菌0.001- 0.009份, 酵母菌0.001-0.009份, 米曲霉3.042孢 子0.0001-0.008份, 黑曲霉3.350孢子0.0001- 0.008份。 酿造工艺, 包括原料处理、 多菌种制曲、 加入盐水、 中盐稀态发酵等步骤。 本发明在原料 中首次加入了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 促进发酵, 使 发酵程度完全, 同时使酱油的压榨效率提。

3、高, 缩 短过滤时间, 降低了生产成本, 并且甘蔗渣、 玉米 秸秆渣来源广泛, 价格低廉, 用途范围广。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 CN 105166844 B 2016.09.07 CN 105166844 B 1.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 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45-65份、 麸皮30-42份、 甘蔗渣2-20份、 玉米秸秆渣0.0001-8份, 乳酸菌菌液 0.001-0.009份, 酵母菌菌液0.001-0.009份, 米曲霉3.042 0.0001-0.008份, 黑曲霉3.350 0.0001-0.008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

4、为2.5107-4.5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0108-3.0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1.5107-3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1107-1107个/g干曲;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处理: 豆粕用65-80 水浸润, 与麸皮、 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混匀后灭菌, 冷却至 30-36 , 得到物料1; 2) 多菌种制曲1: 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 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 第一次制曲时间 9-13 h, 得到物料2; 3) 多菌种制曲2: 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 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喷洒。

5、 入物料2中, 得到物料3; 4) 多菌种制曲3: 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20 h后第二次松曲, 再进行第三次制曲24- 26h后第三次松曲, 再进行第四次制曲36-48 h结束, 得到物料4; 5) 加入盐水: 物料4 中均匀拌入1-4倍重量比的19-22 Be 盐水, 得到物料5; 6) 中盐稀态发酵: 物料5进行发酵10-30天后接种乳酸菌, 继续发酵20-30天后接种酵母 菌, 并同时淋浇盐水, 料水重量比为1:1-2.5, 得到物料6; 7) 后期发酵: 物料6发酵30-40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 发酵期间间隔5-10天通气搅拌一 次;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酿造工艺。 2.根据权利要求。

6、1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 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豆粕50-57份、 麸皮33-38份、 甘蔗渣4-16份、 玉米秸秆渣0.001-5份, 乳酸菌菌液0.003- 0.006份, 酵母菌菌液0.003-0.007份, 米曲霉3.0420.001-0.005份, 黑曲霉3.350 0.001- 0.005份;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0107-4.0107CFU/mL;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2108-2.0108CFU/mL;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107-2.5107个/g干曲;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3107-0.8107。

7、个/g干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黑曲霉3.350液 态培养6-8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 和步骤4) 中控制曲室湿度90%, 第一次制曲、 第二次制曲和第三次制曲温度为30-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 中第四次 制曲温度为27-31。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5166844 B 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5) 盐水温度 为30-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8、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6) 中物料6 含盐量为9%-1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6) 中发酵温 度40-4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7) 中物料6 发酵温度为35-40。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5166844 B 3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发酵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酱油是一种传统液体调味品, 也叫豉油, 主要是由大豆、 豆粕、 小麦、 淀粉、 麸皮、 食 。

9、盐等经过制曲、 发酵等过程酿制而成。 调味品酱油已被广泛使用, 其生产厂家多位于亚洲地 区。 我国的年产量已超过500万吨, 人均消费3.7kg, 但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低。 欧美地区多喜 欢日本的高盐稀态酱油, 因此我国酱油面临着很大的国际竞争。 目前我国的低盐固态发酵 酱油是主要产品, 虽然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也有生产, 但因压榨成本高, 发酵周期长而不被生 产厂家所亲睐, 高档酱油还不到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 酱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我国的酱油企业生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高平品质酱油的生产和销 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0003 酱油酿造方法分为低盐固态高温发酵和高盐稀。

10、态低温发酵两种, 前者酶解迅速, 周期短, 形成的风味物质少, 酱油品质差, 后者提高盐度, 抑制杂菌污染, 发酵周期长, 风味 较好, 但压榨耗时。 此两种方法微生物单一, 酶系单调, 原料利用率不高。 与酱油酿造有关专 利有很多: 专利CN1252952介绍了低盐固态酱油的酿造方法; 专利CN102077978A介绍了米曲 霉制曲, 发酵后期添加耐盐酵母以增加风味的酱油酿造工艺; 专利CN102318813A介绍了一 种对发酵后大豆进行复合酶解, 产物再调配的一种生产工艺; 专利CN103039944A介绍了高 盐稀态酱油的酿造方法。 但是对发酵原料的改进研究较少, 这也是提高酱油风味品质。

11、, 提高 原料利用率, 缩短生产周期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目的为探索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增加风味物质, 以提高酱油品 质, 同时能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缩短过滤时间, 降低酱油的生产成本。 0005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0006 豆粕45-65份、 麸皮30-42份、 甘蔗渣2-20份、 玉米秸秆渣0.0001-8份, 乳酸菌菌液 0.001-0.009份, 酵母菌菌液0.001-0.009份, 米曲霉3.042 0.0001-0.008份, 黑曲霉3.350 0.0001-0.008份; 0007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2。

12、.5107-4.5107CFU/mL; 0008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0108-3.0108CFU/mL; 0009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1.5107-3107个/g干曲; 0010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1107-1107个/g干曲。 0011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 0012 豆粕50-57份、 麸皮33-38份、 甘蔗渣4-16份、 玉米秸秆渣0.001-5份, 乳酸菌菌液 0.003-0.006份, 酵母菌菌液0.003-0.007份, 米曲霉3.0420.001-0.005份, 黑曲霉3.350 0.001-0.005份; 说 明 书 。

13、1/9 页 4 CN 105166844 B 4 0013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0107-4.0107CFU/mL; 0014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2108-2.0108CFU/mL; 0015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107-2.5107个/g干曲; 0016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3107-0.8107个/g干曲。 0017 所述黑曲霉3.350置于酪蛋白合成培养基液态培养6-8h。 0018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包括以下步骤: 0019 1)原料处理: 豆粕用65-80水浸润, 与麸皮、 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混匀后灭菌, 冷 却至30-36, 得到物料1。

14、; 0020 2)多菌种制曲1: 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 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 第一次制曲 时间9-13h, 得到物料2; 0021 3)多菌种制曲2: 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 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孢子液 均匀喷洒入物料2中, 得到物料3; 0022 4)多菌种制曲3: 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20h后第二次松曲, 再进行第三次制曲 24-26h后第三次松曲, 再进行第四次制曲36-48h结束, 得到物料4; 0023 5)加入盐水: 物料4中均匀拌入1-4倍重量比的19-22 Be 盐水, 得到物料5; 0024 6)中盐稀态发酵: 物料5进行发酵10-30天后接种。

15、乳酸菌, 继续发酵20-30天后接种 酵母菌, 并同时淋浇盐水, 料水重量比为1:1-2.5, 得到物料6; 0025 7)后期发酵: 物料6发酵30-40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 发酵期间间隔5-10天通气搅 拌一次; 0026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酿造工艺。 0027 所述步骤2)和步骤4)中控制曲室湿度90, 第一次制曲、 第二次制曲和第三次 制曲温度为30-35。 0028 所述步骤4)中第四次制曲温度为27-31。 0029 所述步骤5)盐水温度为30-40。 0030 所述步骤6)中物料6含盐量为9-17。 0031 所述步骤6)中发酵温度40-44。 0032 所述步骤7)中物料6发酵温。

16、度为35-40 0033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 有益效果如下: 0034 1、 在原料中首次加入了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 可增加原料空间空隙和比表面积, 使 成曲中中性蛋白酶活性与不添加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提高了81.4, 达到了5388.23U/g干 基。 0035 2、 甘蔗渣中纤维素在酱油原油中起到了膨松作用, 使酱油的压榨效率提高, 缩短 过滤时间, 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来源广泛, 价格低廉, 在制曲过程中为 米曲霉和黑曲霉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糖原; 0036 3、 采用了米曲霉和黑曲霉混菌制曲, 在发酵过程中分别加入了乳酸菌和酵母菌, 使发酵程度。

17、较完全, 原料利用率高, 同时此工艺生产的酱油呈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 有浓郁 柔和的酱香和酯香味, 滋味咸甜合适, 体态均匀。 0037 4、 本发明严格控制发酵温度、 时间以及曲室条件, 保证在菌种发酵充分, 保证酿造 的顺利进行。 说 明 书 2/9 页 5 CN 105166844 B 5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 例表述的范围。 0039 实施例1 0040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 下组分: 0041 豆粕60份、 麸皮35份、 甘蔗渣15份、 玉米秸秆渣3份, 。

18、乳酸菌菌液0.004份, 酵母菌菌 液0.003份, 米曲霉3.042 0.003份, 黑曲霉3.350 0.004份; 0042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2.5107CFU/mL; 0043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0108CFU/mL; 0044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1.5107个/g干曲; 0045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1107个/g干曲。 0046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47 1)原料处理: 豆粕用70热水浸润, 与麸皮、 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 混匀后121灭 菌20min, 冷却至33, 得到物料1; 0048 2)多菌种制曲1: 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

19、, 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 曲室湿度 93, 制曲温度33, 第一次制曲时间11h, 得到物料2; 0049 3)多菌种制曲2: 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 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 喷洒入物料2中, 得到物料3; 0050 4)多菌种制曲3: 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5h后, 进行第二次松曲, 再进行第三次 制曲25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 调节温度29, 进行第四次制曲40h结束, 得到物料4; 0051 5)物料4中均匀拌入2倍重量比的19 Be 盐水, 盐水温度为40, 得到物料5; 0052 6)中盐稀态发酵: 物料5进行发酵, 发酵温度41, 发酵30天接种乳酸菌; 继续。

20、发酵 20天接种酵母菌, 并同时淋浇19 Be 盐水, 料水重量比为1: 2, 得到物料6, 物料6含盐量为 17; 0053 7)后期发酵: 调整发酵温度为38, 发酵35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 发酵期间间隔8 天通气搅拌一次; 0054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0055 实施例2 0056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 下组分: 0057 豆粕65份、 麸皮42份、 甘蔗渣20份、 玉米秸秆渣8份, 乳酸菌0.009份, 酵母菌0.009 份, 米曲霉3.042 0.008份, 黑曲霉3.350 0.008份; 0058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4.。

21、5107CFU/mL; 0059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3.0108CFU/mL; 0060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3107个/g干曲; 0061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1107个/g干曲。 0062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说 明 书 3/9 页 6 CN 105166844 B 6 0063 1)原料处理: 豆粕用80热水浸润, 与麸皮、 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 混匀后121灭 菌25min, 冷却至36, 得到物料1; 0064 2)多菌种制曲1: 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 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 曲室湿度 95, 制曲温度35, 第一次制曲时间13h, 得到物料2; 0。

22、065 3)多菌种制曲2: 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 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 喷洒入物料2中, 得到物料3; 0066 4)多菌种制曲3: 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20h后, 进行第二次松曲, 再进行第三次制 曲25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 调节温度31, 进行第四次制曲40h结束, 得到物料4; 0067 5)物料4中均匀拌入4倍重量比的22 Be 盐水, 盐水温度为35, 得到物料5; 0068 6)中盐稀态发酵: 物料5进行发酵, 发酵温度44, 发酵10天接种乳酸菌; 继续发酵 20天接种酵母菌, 并同时淋浇21 Be 盐水, 料水重量比为1: 1.5, 得到物料6, 物料6含。

23、盐量为 13; 0069 7)后期发酵: 调整发酵温度为38, 发酵32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 发酵期间间隔5 天通气搅拌一次; 0070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0071 实施例3 0072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 下组分: 0073 豆粕45份、 麸皮30份、 甘蔗渣8份、 玉米秸秆渣0.0001份, 乳酸菌菌液0.001份, 酵母 菌菌液0.001份, 米曲霉3.042 0.001份, 黑曲霉3.350 0.001份; 0074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0107CFU/mL; 0075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2108CFU/mL; 00。

24、76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107个/g干曲; 0077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3107个/g干曲。 0078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79 1)原料处理: 豆粕用65热水浸润, 与麸皮、 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 混匀后121灭 菌20min, 冷却至30, 得到物料1; 0080 2)多菌种制曲1: 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 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 曲室湿度 95, 制曲温度35, 第一次制曲时间9h, 得到物料2; 0081 3)多菌种制曲2: 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 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 喷洒入物料2中, 得到物料3; 0082 4)多菌种。

25、制曲3: 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h后, 进行第二次松曲, 再进行第三次制 曲24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 调节温度27, 进行第四次制曲40h结束, 得到物料4; 0083 5)物料4中均匀拌入1倍重量比的20 Be 盐水, 盐水温度为30, 得到物料5; 0084 6)中盐稀态发酵: 物料5进行发酵, 发酵温度43, 发酵12天接种乳酸菌; 继续发酵 28天接种酵母菌, 并同时淋浇21 Be 盐水, 料水重量比为1: 1.3, 得到物料6, 物料6含盐量为 15; 0085 7)后期发酵: 调整发酵温度为38, 发酵38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 发酵期间间隔9 天通气搅拌一次; 说 明 书 4/9。

26、 页 7 CN 105166844 B 7 0086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0087 实施例4 0088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 下组分: 0089 豆粕50份、 麸皮33份、 甘蔗渣16份、 玉米秸秆渣5份, 乳酸菌菌液0.005份, 酵母菌菌 液0.006份, 米曲霉3.042 0.005份, 黑曲霉3.350 0.005份; 0090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4.0107CFU/mL; 0091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2.0108CFU/mL; 0092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5107个/g干曲; 0093 所述黑曲霉3.350孢。

27、子数为0.8107个/g干曲。 0094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95 1)原料处理: 豆粕用78热水浸润, 与麸皮、 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 混匀后121灭 菌25min, 冷却至33, 得到物料1; 0096 2)多菌种制曲1: 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 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 曲室湿度 95, 制曲温度34, 第一次制曲时间12h, 得到物料2; 0097 3)多菌种制曲2: 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 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 喷洒入物料2中, 得到物料3; 0098 4)多菌种制曲3: 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9h后, 进行第二次松曲, 再进行第三次制 曲25h后。

28、进行第三次松曲, 调节温度29, 进行第四次制曲42h结束, 得到物料4; 0099 5)物料4中均匀拌入2.5倍重量比的21 Be 盐水, 盐水温度为38, 得到物料5; 0100 6)中盐稀态发酵: 物料5进行发酵, 发酵温度42, 发酵17天接种乳酸菌; 继续发酵 28天接种酵母菌, 并同时淋浇20 Be 盐水, 料水重量比为1: 1.5, 得到物料6, 物料6含盐量为 16; 0101 7)后期发酵: 调整发酵温度为39, 发酵38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 发酵期间间隔9 天通气搅拌一次; 0102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0103 实施例5 0104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 其特征在于, 所。

29、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 下组分: 0105 豆粕52份、 麸皮34份、 甘蔗渣12份、 玉米秸秆渣2.5份, 乳酸菌菌液0.005份, 酵母菌 菌液0.005份, 米曲霉3.042 0.003份, 黑曲霉3.350 0.003份; 0106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5107CFU/mL; 0107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5108CFU/mL; 0108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2107个/g干曲; 0109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4107个/g干曲。 0110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111 1)原料处理: 豆粕用75热水浸润, 与麸皮、 甘蔗渣、 玉米秸。

30、秆渣, 混匀后121灭 菌25min, 冷却至32, 得到物料1; 0112 2)多菌种制曲1: 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 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 曲室湿度 说 明 书 5/9 页 8 CN 105166844 B 8 96, 制曲温度34, 第一次制曲时间12h, 得到物料2; 0113 3)多菌种制曲2: 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 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 喷洒入物料2中, 得到物料3; 0114 4)多菌种制曲3: 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9h后, 进行第二次松曲, 再进行第三次制 曲24.5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 调节温度28, 进行第四次制曲40h结束, 得到物料4;。

31、 0115 5)物料4中均匀拌入2倍重量比的21 Be 盐水, 盐水温度为38, 得到物料5; 0116 6)中盐稀态发酵: 物料5进行发酵, 发酵温度43, 发酵25天接种乳酸菌; 继续发酵 28天接种酵母菌, 并同时淋浇19 Be 盐水, 料水重量比为1: 1.6, 得到物料6, 物料6含盐量为 15; 0117 7)后期发酵: 调整发酵温度为39, 发酵35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 发酵期间间隔7 天通气搅拌一次; 0118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0119 实施例6 0120 一种中盐稀态酱油,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盐稀态酱油的原料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 下组分: 0121 豆粕56份、 麸皮。

32、36份、 甘蔗渣10份、 玉米秸秆渣0.5份, 乳酸菌菌液0.0045份, 酵母 菌菌液0.0033份, 米曲霉3.042 0.0025份, 黑曲霉3.350 0.0035份; 0122 所述酵母菌菌液浓度为3.6107CFU/mL; 0123 所述乳酸菌菌液浓度为1.8108CFU/mL; 0124 所述米曲霉3.042孢子数为2.3107个/g干曲; 0125 所述黑曲霉3.350孢子数为0.5107个/g干曲。 0126 酿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127 1)原料处理: 豆粕用68热水浸润, 与麸皮、 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 混匀后121灭 菌30min, 冷却至32, 得到物料1; 0。

33、128 2)多菌种制曲1: 将物料1接种米曲霉3.042, 接种后进行第一次制曲, 曲室湿度 92, 制曲温度31, 第一次制曲时间11h, 得到物料2; 0129 3)多菌种制曲2: 对物料2进行第一次松曲, 同时将液态培养的黑曲霉3.350液均匀 喷洒入物料2中, 得到物料3; 0130 4)多菌种制曲3: 物料3进行第二次制曲18.5h后, 进行第二次松曲, 再进行第三次 制曲26h后进行第三次松曲, 调节温度27, 进行第四次制曲47h结束, 得到物料4; 0131 5)物料4中均匀拌入2.5倍重量比的22 Be 盐水, 盐水温度为39, 得到物料5; 0132 6)中盐稀态发酵: 物。

34、料5进行发酵, 发酵温度40, 发酵28天接种乳酸菌; 继续发酵 28天接种酵母菌, 并同时淋浇19 Be 盐水, 料水重量比为1: 1.6, 得到物料6, 物料6含盐量为 10; 0133 7)后期发酵: 调整发酵温度为36, 发酵32天过滤提取得到酱油, 发酵期间间隔9 天通气搅拌一次; 0134 完成中盐稀态酱油工艺。 0135 品质对比: 0136 将传统工艺、 本发明工艺、 工艺1(未添加酵母菌)、 工艺2(未添加乳酸菌)的酱油过 说 明 书 6/9 页 9 CN 105166844 B 9 滤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 其中工艺1与本发明工艺的区别是步骤6)未添加酵母菌, 其他 。

35、条件与实施例1一致, 工艺2与本发明工艺的区别是步骤6)未添加乳酸菌, 其他条件与本发 明工艺一致。 0137 表1本发明对酱油过滤时间的影响 0138 工艺类别过滤时间(min) 传统工艺482 本发明工艺60.5 工艺1(未添加酵母菌)7.50.5 工艺2(未添加乳酸菌)100.5 0139 由表1可知, 添加辅料可加强通风制曲, 有利于发酵后过滤, 本发明工艺、 工艺1和 工艺3与传统工艺中不添加甘蔗渣、 玉米秸秆渣相比显著降低了过滤时间。 本发明工艺比工 艺1、 工艺2相比过滤时间更短, 发酵过程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增多。 在添加菌种的过滤时间 中, 未添加乳酸菌的工艺2酱油中的大分子物质。

36、较多于工艺1、 本发明工艺, 过滤时间稍长。 0140 将本发明工艺、 工艺1(未添加酵母菌)、 工艺2(未添加乳酸菌)的制作的酱油和市 售酱油理化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2。 0141 表2酿造工艺对酱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0142 氨基酸态氮g/100mL全氮g/100mL还原糖g/100mL无盐固形物g/100mL 本发明工艺1.111.90.518.5 工艺10.71.650.618.1 工艺20.91.640.5517.5 市售酱油1.21.60.4518.3 0143 由表2可知, 工艺1和工艺2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较低, 本发明酱油的氨基酸含量较 高, 且全氮明显高于其他组。 工艺1中还。

37、原糖和与盐固形物的含量较高, 乳酸菌在酱醅中没 有完全进行发酵利用, 生长产酸使pH降低, 抑制蛋白酶的活性, 氨基酸态氮含量偏低。 工艺2 氨基酸态氮含量稍高于工艺1, 但无盐固形物含量偏低, 发酵后产生的氨基酸、 糖类等小分 子物质少, 这与工艺2酱油过滤时间高于本发明工艺、 工艺1的结果是一致的。 总体来看, 本 发明工艺指标含量都较高。 发酵结束后, 酱油指标都达到了国标中特级酱油标准, 其中氨基 酸态氮含量低于普通酱油, 但是全氮含量高于市售酱油, 这可能是普通酱油配料中添加了 谷氨酸钠所致。 0144 将本发明工艺的酱油与普通市售酱油成分对比, 市售酱油配料表中有谷氨酸钠、 酵母抽。

38、提物、 5 -肌苷酸二钠、 5 -鸟苷酸二钠、 苯甲酸钠。 通过游离氨基酸含量检测, 结果见 表3, 市售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很高, 证实添加了谷氨酸钠。 0145 表3本发明工艺对酱油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说 明 书 7/9 页 10 CN 105166844 B 10 0146 0147 0148 由表3可知, 所测的21种游离氨基酸中, 大部分氨基酸是本发明工艺酿造酱油中的 含量高, 至少高15.2。 市售酱油中的鸟氨酸等比本发明酱油高, 其中的谷氨酸远远高出本 发明酱油, 高了4.87倍, 因此市售酱油中添加了大量的谷氨酸而使氨基酸态氮含量高于本 发明酱油。 0149 表4本发明酱油与市售。

39、酱油感官对比结果 说 明 书 8/9 页 11 CN 105166844 B 11 0150 0151 对本发明工艺的酱油与市售酱油的色泽、 香气、 滋味、 体态进行评价对比, 结果见 表4, 由表4可知本发明酿造的酱油在感官上优于市售酱油。 0152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 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本申 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 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 案为保护范围。 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 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9/9 页 12 CN 105166844 B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