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500056 B (45)授权公告日 2013.12.25 CN 102500056 B *CN102500056B* (21)申请号 201110327155.2 (22)申请日 2011.10.25 A61N 1/05(2006.01) A61B 17/06(2006.01) A61L 17/12(2006.01) (73)专利权人 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 800 号 (72)发明人 刘景全 康晓洋 田鸿昌 杨春生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36 代理人 郭国中 CN 101460218 A,2。
2、009.06.17, 说明书第 15 页第 7 段、 第 42 页第 4 段 -46 页第 2 段 ; 附图 17. US 5009229 A,1991.04.23, 附图 1-6 ; 说明 书第 3 栏第 10 行 - 第 4 栏第 15 行 . US 2006/0142790 A1,2006.06.29, 全文 . (54) 发明名称 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及其制 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 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所述电极包括柔性微电 极、 可吸收缝合线和医用缝合针, 所述柔性微电极 被由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 线包裹, 柔。
3、性微电极成为可吸收缝合线的一部分, 所述医用缝合针与可吸收缝合线两端连接。本发 明把柔性微电极与缝合线制备在一起, 通过缝合 线在组织中穿行时植入柔性微电极, 由本发明辅 助植入柔性微电极, 可操作性强, 使用时只需要把 制备好的带柔性微电极的缝合线使用外科缝合技 术植入到目标组织内并固定即可, 这样即可长期 保证微电极植入部位的精确度。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孙丹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500056 B CN 1。
4、02500056 B *CN102500056B* 1/1 页 2 1. 一种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 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微电极、 可吸收缝 合线和医用缝合针, 所述柔性微电极被由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线包 裹, 柔性微电极成为可吸收缝合线的一部分, 所述医用缝合针与可吸收缝合线两端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由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线的长度为 1cm-25cm。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 述的聚乳酸 - 羟。
5、基乙酸共聚物中乳酸与羟基乙酸的质量比为 95:5。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 其特征是, 所述的由 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线的横截面积为 2500m2-90000m2。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柔性微电极的电极点的面积为 1m2-10000m2; 所述的柔性微电极的电极点是一个, 或者 多个。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5 所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 其特征 在于 : 所述的柔性微电极的长度为 10mm-150mm ; 所述的柔性微电极的横截面积为 10。
6、0m2-40000C2。 7. 一种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 在于 : 首先把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解到乙酸乙酯-丙酮溶液中, 然后把柔性微电极放 到准备好的槽中, 倒入配制好的溶液, 把医用缝合针放到两端, 等溶剂挥发之后即可。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 所述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溶解到乙酸乙酯 - 丙酮溶液中, 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9. 根据权利要求 7 或 8 所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的制备方法, 其特 征在于 : 所述的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
7、中乳酸与羟基乙酸的质量比为 95:5。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的制备方法, 其特 征在于 : 所述的乙酸乙酯 - 丙酮溶液中乙酸乙酯和丙酮的质量比为 1:1。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500056 B 2 1/4 页 3 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医用器械技术领域的微电极, 具体是一种面向瘫痪康复的可 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随着微机电系统 (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技术的不 断进步,。
8、 使得微电子设备和微传感器等微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特别是医学领域。 0003 面向瘫痪康复的微电极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骨骼肌是由神经支配的, 但是如果神 经出现损伤, 骨骼肌就会麻痹或者瘫痪, 不能完成运动功能。 如果使用微电极把功能性电刺 激信号加载到目标肌肉或者目标部位上, 那么骨骼肌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 恢复一部 分或者全部运动机能。 0004 目前, 对于植入式微电极的植入方法有很多种, 常见的有 : 外科手术切开组织, 在 目标部位植入微电极, 适用于长期植入 ; 把微电极放在空心注射针头中, 利用注射针头刺入 组织, 完成植入, 适用于临时植入及在解剖。
9、学上比较简单的目标部位植入。 0005 对于外科手术植入的方法, 一方面创伤较大, 另一方面在微电极植入后, 微电极比 较容易发生移位, 与一开始植入时的部位发生偏离, 造成微电极的刺激效果变差等不利影 响。 对于注射针头辅助植入的方法, 由于注射针头可以在较少创伤的情况下刺入较深部位, 所以对于相关实验是比较有用的, 但临床上也存在植入后微电极易于移动的缺点。 另外, 对 于解剖上比较复杂的部位, 使用注射针头辅助植入的方法还容易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 引 起难以预计的问题。 0006 经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 Sachs, N. A., E. L. Chang 等人在 IEEE Trans 。
10、Neural Syst Rehabil Eng 15(1): 67-75 , 2007 撰文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paralyzed orbicularis oculi in rabbit” (用于兔子眼轮匝肌麻痹的电刺激) , 该技术采 用在兔子上眼睑的皮下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植入刺激电极,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兔子 的闭眼动作。 但是对于需要长期植入的电极来说, 这种方法会使电极比较容易滑动, 偏离原 来植入的部位, 造成刺激效果变差, 所以该方法在长期植入应用方面受到较多限制。 0007 美 国 专 利 号 : US8, 010, 200,“Sy。
11、stem for permanent electrode placement utilizing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methods”(一种利用微电极记录方法辅助放置永久 微电极的系统) , 该技术公开了一种结合记录微电极与脑深部电刺激电极来改善植入电极 部位的方法。该技术在脑深部电刺激电极中间做一个腔室, 腔室容许记录微电极通过。可 以根据需要, 在植入脑深部电刺激电极之前, 之后以及植入的过程中随时插入记录微电极 来确定脑深部电刺激电极的植入位置是否合适。综上, 目前对微电极植入方法的有关研究 集中在植入时如何提高植入部位精确度的问题上, 对由微电极植入后的长。
12、期部位精确度研 究较少, 因此, 没有可用于长期保证微电极植入部位精确度的方法或系统。 说 明 书 CN 102500056 B 3 2/4 页 4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 提供一种面向瘫痪康复的可吸收缝合线辅 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该柔性微电极植入时, 操作相对简便, 受过一般外科手 术训练即可, 能有效长期保证微电极植入部位精确度。 0009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0010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 包括柔性微电极、 可吸 收缝合线和医用缝合针, 所述柔性微电极被由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
13、 线包裹, 柔性微电极成为可吸收缝合线的一部分。所述医用缝合针与可吸收缝合线两端连 接。 0011 本发明上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的制备方法, 具体为 : 首先把 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溶解到乙酸乙酯 - 丙酮溶液中, 然后把柔性微电极放到准备好的 槽中, 倒入配制好的溶液, 把医用缝合针放到两端, 等溶剂挥发之后即可。 0012 上述制备方法中, 所述的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中乳酸与羟基乙酸的质量比为 95:5。 0013 上述制备方法中, 所述的溶液乙酸乙酯与丙酮的质量比为 1:1。 0014 上述制备方法中, 所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解到乙酸乙酯-丙酮溶液中, 。
14、得 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方便溶液挥发后可吸收缝合线的形成。 0015 本发明中, 所述的柔性微电极可以是贵金属丝状微电极 (如铂丝、 铱丝、 金丝等) , 聚合物微电极 (如 Parylene 薄膜微电极、 导电聚合物薄膜微电极等) 中的一种。 0016 本发明利用缝合线在组织中穿行方便, 位置相对固定的特点, 把柔性微电极与缝 合线制备在一起, 通过缝合线在组织中穿行时植入柔性微电极。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外科缝 合技术包括打结等方法固定柔性微电极与植入部位的相对位置。 利用本发明植入柔性微电 极, 可操作性强, 使用时只需要把制备好的带柔性微电极的缝合线使用外科缝合技术植入 到目标组织内并固定。
15、即可, 这样可以长期保证微电极植入部位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 实施, 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 例。 0019 实施例 1 0020 如图 1 所示, 本实施例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包括 : 医用缝合针 1、 柔性微电极 4、 由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线 6。柔性微电极 4 被由聚乳 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线 6 包裹, 柔性微电极。
16、 4 成为可吸收缝合线 6 的一 部分。医用缝合针 1 与可吸收缝合线 6 两端连接。 0021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医用缝合针 1 为商品化的各种外科用医用缝合针。 0022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柔性微电极 4 可以是贵金属丝状微电极 (如铂丝、 铱丝、 金丝 说 明 书 CN 102500056 B 4 3/4 页 5 等) , 聚合物微电极 (如 Parylene 薄膜微电极、 导电聚合物薄膜微电极等) 中的一种。 0023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柔性微电极设有电极点 3, 电极点 3 可以是一个, 或者多个。 0024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柔性微电极的电极点 3 的面积为 1m2 -10。
17、000m2。 0025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柔性微电极 4 的长度为 10mm-150mm。 0026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柔性微电极 4 的横截面积为 100m2 -40000m2。 0027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 : 乳酸与羟基乙酸的质量比为 95:5。 0028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由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线 6 的长度为 1cm-25cm。 0029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由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线 6 的横截面 积为 2500m2 -90000m2。 0030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 如图 1 所示, 当使用外科缝合技。
18、术在组织中穿行时, 柔性 微电极4随着可吸收缝合线6在组织中穿行, 当到达目标位置时, 将线材固定即可完成柔性 微电极 4 的植入。然后将可吸收缝合线 6 打结, 即可起到固定作用。打结的方向要顺着垂 直于肌肉收缩的方向, 防止把柔性微电极 4 拉断。其中, 柔性微电极 4 要作为打结的部分或 者全部参与, 防止可吸收缝合线 6 降解后柔性微电极 4 相对于组织滑动。 0031 本实施例的实际应用要求所用尺寸如表 1 所示, 表 1 面向瘫痪康复的可吸收缝合 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的一组典型设计参数。 0032 表 1 0033 0034 实施例 2 0035 本实施例提供实施例 1 所述的可。
19、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的制备方法, 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 首先把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解到乙酸乙酯-丙酮溶液中, 然后把 柔性微电极 4 放到准备好的细槽中, 倒入配制好的溶液, 把医用缝合针 1 放到两端, 等溶剂 说 明 书 CN 102500056 B 5 4/4 页 6 挥发之后即可。 0036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 : 乳酸与羟基乙酸的质量比为 95:5。 0037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乙酸乙酯 - 丙酮溶液中 : 乙酸乙酯与丙酮的质量比为 1:1。 0038 本实施例中, 把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解到乙酸乙酯-丙酮溶液中, 所得溶液 配制要近似。
20、饱和或者饱和, 方便溶液挥发后可吸收缝合线的形成。 0039 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 : 柔性微电极 4 被由聚 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可吸收缝合线 6 包裹, 柔性微电极 4 成为可吸收缝合线 6 的 一部分, 医用缝合针 1 与可吸收缝合线 6 两端连接。 0040 上述描述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还可以是其他的实施形式, 包括所用材 料的配比变化以及尺寸变化等, 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都可以理解的, 在此不一一列举。 0041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 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 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 对于本发明的 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说 明 书 CN 102500056 B 6 1/1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00056 B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