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6859897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6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0870308.1

申请日:

20151104

公开号:

CN205082285U

公开日:

2016031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1/04

主分类号:

A01G1/04

申请人:

无锡灵山之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乃华

地址:

214101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春雷路101号

优先权:

CN201520870308U

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英特东华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邵鋆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包括一个栽培平台,所述栽培平台上设有2行2列的四个支撑杆,所述同一列的支撑杆上设有多个间隔层叠的细杆;所述栽培平台的上方还设有具有4个面的细纱帐,所述细纱帐与支撑杆中间还设有阻水膜;所述细纱帐与栽培平台以及阻水膜形成封闭的六面体结构;所述细纱帐的上方还设有水雾喷头。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利用率高、密度大,保湿好效果好、食用菌产量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包括一个栽培平台(3),其特征是:所述栽培平台上设有2行2列的四个支撑杆(11),所述同一列的支撑杆上设有多个间隔层叠的细杆(2);所述栽培平台的上方还设有具有4个面的细纱帐(6);所述细纱帐与支撑杆中间还设有阻水膜(5);所述细纱帐与栽培平台以及阻水膜形成封闭的六面体结构;所述细纱帐的上方还设有水雾喷头(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其特征是:所述栽培平台(3)上设有泄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其特征是:所述栽培平台(3)下方设有平台支架。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

背景技术

食用菌特别是灵芝的工厂化生产是一直困扰着世界食用菌界的一大难题,从灭菌开始,至灵芝收粉的这个过程,至今还是全部采用传统的手工业方式进行竖式栽培。

传统的方法在菌袋制作时,将培养基(含水量60%的木屑等)装入菌袋,再将菌袋竖式栽培在土壤中。这种方式的菌袋在栽培时只能一个一个独立的竖栽在土壤中,其占地空间大,人工劳动量大,其保湿性能都比较差,而且最重要的是该领域内还没有针对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的专用装置,还处于一个欠缺的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方法,该方法中的菌袋是卧式堆叠的栽培方式,能够大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减少劳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包括一个栽培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平台上设有2行2列的四个支撑杆,所述同一列的支撑杆上设有多个间隔层叠的细杆;所述栽培平台的上方还设有具有4个面的细纱帐,所述细纱帐与支撑杆中间还设有阻水膜;所述细纱帐与栽培平台以及阻水膜形成封闭的六面体结构;所述细纱帐的上方还设有水雾喷头。

优选的:所述栽培平台上设有泄水孔。

优选的:所述栽培平台下方设有平台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栽培床的结构简单,便于食用菌的无土堆叠栽培,采用支撑杆与细杆的配合,大大节省了占用面积,采用层叠的方式将菌种堆覆在细杆上,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节省了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菌袋堆叠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优选的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是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的结构示意图。该栽培床包括一个栽培平台3,所述栽培平台上设有2行2列的四个支撑杆11,所述同一列的支撑杆11上设有多个间隔层叠的细杆2;所述栽培平台3的上方还设有具有4个面的细纱帐6,所述细纱帐6与支撑杆11中间还设有阻水膜5,所述细纱帐6与栽培平台3以及阻水膜5形成封闭的六面体结构;所述细纱帐6的上方还设有水雾喷头4。

实施例:本实施例结合优选的方案对具体实施方式说明,具体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的菌袋堆叠有三层,具体如附图2所示,上层的菌袋1设于下层的两个菌袋1中间。首先按照常规方法制作菌袋1,并准备两根细杆2和一个栽培平台3;将菌袋1一排一排卧式排放在所述栽培平台3上,每排菌袋1之间的距离为8cm;将两根细杆2放置在同排菌袋1的两端,再在细杆2上卧式堆叠一排菌袋1,细杆2上的菌袋1堆叠在细杆2下的两个菌袋1之间;在菌袋1的一端进行开袋,确保子实体能够从开袋端长出,待子实体透过袋口长出时,将菌袋的另一端的半段塑料膜环切剥除,并在该端密封地套有装有保水剂的开有多个小孔的塑料袋;在最上层的菌袋1的塑料袋的上方处设置自动水雾喷头4,并在子实体生长的一端覆上阻水膜5,在阻水膜5对应子实体的位置开孔,将阻水膜5包覆在菌种堆上;待子实体进入成熟阶段时,在子实体的周围蒙上细纱帐6,所述细纱帐6由4个立体面组成,与栽培平台3和阻水膜5衔接构成六面体结构,子实体位于六面体结构中间,被六面体结构全面包围;待食用菌的子实体完全成熟进入采收阶段,开始打开细纱帐6进行收集。

本实用新型采用无土堆叠栽培的方式,将菌袋卧式堆叠在栽培平台上,其空间利用率大、密度大;采用无土方式进行栽培,其食用菌的子实体干净;采用自动水雾喷头对保水剂以及菌袋补水保湿,其保湿效果好,人工工作量少;采用细纱帐进行采集,其效率高、产量高。

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0870308.1 (22)申请日 2015.11.04 A01G 1/04(2006.01) (73)专利权人 无锡灵山之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地址 214101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山经济 技术开发区春雷路 101 号 (72)发明人 李乃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英特东华律师事务所 32229 代理人 邵鋆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装置, 具体 涉及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 包括一个栽培 平台, 所述栽培平台上设有 2 行 2 列的四个支撑 杆, 所。

2、述同一列的支撑杆上设有多个间隔层叠的 细杆 ; 所述栽培平台的上方还设有具有 4 个面的 细纱帐, 所述细纱帐与支撑杆中间还设有阻水膜 ; 所述细纱帐与栽培平台以及阻水膜形成封闭的六 面体结构 ; 所述细纱帐的上方还设有水雾喷头。 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利用率高、 密度大, 保湿好效果 好、 食用菌产量高。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5082285 U 2016.03.16 CN 205082285 U 1.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 包括一个栽培平台。

3、 (3) , 其特征是: 所述栽培平台上设 有2行2列的四个支撑杆 (11) , 所述同一列的支撑杆上设有多个间隔层叠的细杆 (2) ; 所述栽 培平台的上方还设有具有4个面的细纱帐 (6) ; 所述细纱帐与支撑杆中间还设有阻水膜 (5) ; 所述细纱帐与栽培平台以及阻水膜形成封闭的六面体结构; 所述细纱帐的上方还设有水雾 喷头 (4)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 其特征是: 所述栽培平台 (3) 上设有 泄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 其特征是: 所述栽培平台 (3) 下方设 有平台支架。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08。

4、2285 U 2 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 背景技术 0002 食用菌特别是灵芝的工厂化生产是一直困扰着世界食用菌界的一大难题, 从灭菌 开始, 至灵芝收粉的这个过程, 至今还是全部采用传统的手工业方式进行竖式栽培。 0003 传统的方法在菌袋制作时, 将培养基 (含水量60%的木屑等) 装入菌袋, 再将菌袋竖 式栽培在土壤中。 这种方式的菌袋在栽培时只能一个一个独立的竖栽在土壤中, 其占地空 间大, 人工劳动量大, 其保湿性能都比较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该领域内还没有针对食用菌无 土堆叠栽培的专用装置,。

5、 还处于一个欠缺的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提供了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 培方法, 该方法中的菌袋是卧式堆叠的栽培方式, 能够大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减少劳动 量。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 栽培床, 包括一个栽培平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平台上设有2行2列的四个支撑杆, 所述 同一列的支撑杆上设有多个间隔层叠的细杆; 所述栽培平台的上方还设有具有4个面的细 纱帐, 所述细纱帐与支撑杆中间还设有阻水膜; 所述细纱帐与栽培平台以及阻水膜形成封 闭的六面体结构; 所述细纱帐的上方还设有。

6、水雾喷头。 0006 优选的: 所述栽培平台上设有泄水孔。 0007 优选的: 所述栽培平台下方设有平台支架。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栽培床的结构简单, 便于食用菌的无土堆叠栽培, 采 用支撑杆与细杆的配合, 大大节省了占用面积, 采用层叠的方式将菌种堆覆在细杆上, 大大 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节省了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09 图1,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菌袋堆叠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优选的方案,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 明。 0012 如附图1所示,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

7、图, 具体是一种食用菌无土堆叠栽培床的 结构示意图。 该栽培床包括一个栽培平台3, 所述栽培平台上设有2行2列的四个支撑杆11, 所述同一列的支撑杆11上设有多个间隔层叠的细杆2; 所述栽培平台3的上方还设有具有4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5082285 U 3 个面的细纱帐6, 所述细纱帐6与支撑杆11中间还设有阻水膜5, 所述细纱帐6与栽培平台3以 及阻水膜5形成封闭的六面体结构; 所述细纱帐6的上方还设有水雾喷头 4。 0013 实施例: 本实施例结合优选的方案对具体实施方式说明, 具体的是本实施例中的 的菌袋堆叠有三层, 具体如附图2所示, 上层的菌袋1设于下层的两个菌袋。

8、1中间。 首先按照 常规方法制作菌袋1, 并准备两根细杆2和一个栽培平台3; 将菌袋1一排一排卧式排放在所 述栽培平台3上, 每排菌袋1之间的距离为8cm; 将两根细杆2放置在同排菌袋1的两端, 再在 细杆2上卧式堆叠一排菌袋1, 细杆2上的菌袋1堆叠在细杆2下的两个菌袋1之间; 在菌袋1的 一端进行开袋, 确保子实体能够从开袋端长出, 待子实体透过袋口长出时, 将菌袋的另一端 的半段塑料膜环切剥除, 并在该端密封地套有装有保水剂的开有多个小孔的塑料袋; 在最 上层的菌袋1的塑料袋的上方处设置自动水雾喷头4, 并在子实体生长的一端覆上阻水膜5, 在阻水膜5对应子实体的位置开孔, 将阻水膜5包覆。

9、在菌种堆上; 待子实体进入成熟阶段时, 在子实体的周围蒙上细纱帐6, 所述细纱帐6由4个立体面组成, 与栽培平台3和阻水膜5衔接 构成六面体结构, 子实体位于六面体结构中间, 被六面体结构全面包围; 待食用菌的子实体 完全成熟进入采收阶段, 开始打开细纱帐6进行收集。 0014 本实用新型采用无土堆叠栽培的方式, 将菌袋卧式堆叠在栽培平台上, 其空间利 用率大、 密度大; 采用无土方式进行栽培, 其食用菌的子实体干净; 采用自动水雾喷头对保 水剂以及菌袋补水保湿, 其保湿效果好, 人工工作量少; 采用细纱帐进行采集, 其效率高、 产 量高。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5082285 U 4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5 CN 205082285 U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