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图像采集的一体化装置及对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图像采集的一体化装
置及该装置对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传统长条状工件机箱的生产流程为:冲压成形→加装背孔→脚垫→
前后面板铆钉→条形码扫描→检测工序(检测各孔是否少打)→装机箱盖→
上机箱螺丝,在这其中,检测工序是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如果机箱的孔少
打了,检测时没成功筛选出来,将影响到机箱产品的质量和寿命,同时危害
到机箱内所装元件的安全和可靠性,因此对于这一道工序应该严格把关。
目前检测工序一般采用人工检测,即通过人的肉眼检测机箱三个面上的
孔是否少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道工序的效率,而且由于人眼在长
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会出现疲惫现象,导致检测出现错误,这也是一个
很大的隐患,因此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机器视觉检测方法来取代传统的人工检
测方法,以解决上述种种弊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专利CN104749801A提出了一种高精度自动光学检测方法和系统,该方
法主要应用于液晶显示屏缺陷检测,通过利用机器视觉检测系统代替人工操
作,每次仅需对单个有效区域图像进行处理,拍摄精度高,能准确检测缺陷,
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
专利CN104535583A提出了一种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及方法,该方法能够
解决以往图像处理模块中CPU使用率低、检测效率低下的问题,然而该方法
更多是属于理论上的指导,并没有进一步落实方案和结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图像采集的一体化
装置及该装置对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方法,所述装置及方法通过利用先进的
机器视觉检测方法代替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及其可
靠性,节约人力及管理成本。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现图像采集的一体化装置,所述装置是实现三平面图像采集的相
机与光源的一体化装置,该装置包括:导轨、托板、相机和光源;
所述托板安装于导轨上,并且在导轨上设置有限位装置;
所述相机安装在相机导轨上;
所述光源安置于光源固定装置上。
实现图像采集的一体化装置对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方法,所述方法是面
向直棱柱工件的可动式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且该检测方法通过三平面图像
采集的相机与光源的一体化装置实现;所述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A打开光源,将待检测工件放置于托板上,使待检测工件沿着导轨移动
进入检测工位;
B通过导轨上设置的限位装置对托板的位置进行限定,以使待检测工件
与三部相机保持相对位置;
C通过相机采集第一次图片;
D通过相机导轨上的气动装置移动相机到第二个设定位置;
E采集第二次图片,再将采集到的图片上传到上位机,以识别出待检工
件是否出现异常;
F工件退出检测工位,使下一个托板上的待检测工件进入检测工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利用先进的机器视觉检测方法代替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极大地提
高检测效率及其可靠性,节约人力及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现三平面图像采集的相机与光源的一体化装置结构图;
图2是面向直棱柱工件的可动式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及附图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为实现三平面图像采集的相机与光源的一体化装置结构,包
括:导轨101、托板102、相机103和光源104;
所述托板安装于导轨上,并且在导轨上设置有限位装置;
所述相机安装在相机导轨上;
所述光源安置于光源固定装置上。
上述托板可沿着导轨进行移动,导轨上具有限位装置,用以保证托板进入
工位时位置精确。
上述相机设有三部,分别位于所述一体化装置的顶部、左边和右边。
上述相机导轨上配备二位三通气动装置,并且在该二位三通气动装置上设
有电磁阀;该电磁阀用于对二位三通气动装置上移动的相机进行减振。
上述光源设有四个,并对称安置于一体化装置两旁的光源固定装置上。
实现图像采集的一体化装置对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方法,所述方法是面
向直棱柱工件的可动式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且该检测方法通过三平面图像
采集的相机与光源的一体化装置实现;所述三平面自动光学检测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步骤201打开光源,将待检测工件放置于托板上,使待检测工件沿着导
轨移动进入检测工位;
步骤202通过导轨上设置的限位装置对托板的位置进行限定,以使待检
测工件与三部相机保持相对位置;
步骤203通过所述相机采集第一次图片;
步骤204通过相机导轨上的气动装置移动相机到第二个设定位置;
步骤205采集第二次图片,再将采集到的图片上传到上位机,以识别出
待检工件是否出现异常;
步骤206工件退出检测工位,使下一个托板上的待检测工件进入检测工
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
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