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608030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7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429091.7

申请日:

2011.12.20

公开号:

CN102425153A

公开日:

2012.04.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2D 3/10申请公布日:2012042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D 3/10申请日:20111220|||公开

IPC分类号:

E02D3/10

主分类号:

E02D3/10

申请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力设计院

发明人:

李长风

地址:

75000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长城路27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宁夏专利服务中心 64100

代理人:

贾冬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特别是一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该方法是在在拟建场地或厂区边界形成了一圈地下桩墙,形成捅型隔水帷幕,在隔水帷幕围护范围内进行浸水消陷,阻隔了场地浸水向场地外的渗透,有效的防止了“跑水”和穿洞,大大降低了用水量;由于不“跑水”,在土体浸透,沉降稳定后即可抽水,加速压密过程,大大缩短了浸水到沉降稳定的时间;沉降范围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消除了对场地周边已有建筑物及农田的不良影响,同时大大降低了引起浸水土体产生滑坡的可能性。施工时,地下桩墙又可作为基坑护坡设施和厂区围墙地基。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 该方法包括一下步骤 : 1) 沿工程施工图围墙位置设置地下桩墙, 地下使桩墙形成完整的闭合圈 ; 2) 在地下桩墙圈外 5 米内按 50 米间距设置抽水井 ; 3) 在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渗水砂井和内抽水井 ; 4) 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沉降观测标尺 ; 5) 沿地下桩墙圈筑高 0.5 米的一圈土堤, 使场地形成一个水池 ; 6) 向上述形成的水池场地内灌水至地面水深 0.3 米, 观测沉降直至沉降稳定 ; 7) 地下桩墙圈内沉降稳定后, 将地下桩墙圈内渗水砂井和抽水井中的水抽干 ; 抽干水 后放置 15 天, 继续观测场地土的固结过程, 待地基土再次沉降稳定即可根据建筑物荷载要 求进行后续处理和基础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 其特征在于上述地下桩墙的上 端与地面平齐, 地下桩墙的下端必须穿透湿陷性土层, 进入隔水层 0.5 米。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 其特征在于上述地下桩墙开采 用水泥混凝土制成。

说明书


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 特别是一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消除自重湿陷性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必要条 件。 目前成熟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有强夯法、 浸水法, 碎石挤密桩、 灰土桩等, 每一种 方法都受到环境、 运输等因素的限制。
     浸水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地基加固和处理在我国是 60 年 代开始的, 浸水法的原理是在建筑物施工前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大面积浸水, 使土体在饱和 自重压力作用下发生湿陷, 产生压密, 以消除全部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和深部土层的外荷湿 陷性。它的最大特点是节约建筑材料, 节约工程投资。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地面下 6 米以下 全部土层的湿陷性, 不留死角。使用于厚度大的湿陷性黄土。但浸水法在我国应用多年后 也暴露出它的缺陷。 1. 因为没有周边限制, 水浸入土层后向周边渗透流失, 用水量大 ; 2. 由 于浸水时场地周围地表下沉开裂, 并容易造成 “跑水” , 穿洞, 影响附近建筑物安全 ; 3. 由于 浸水后土体压密沉降, 土的孔隙度减小, 阻止了水的渗出, 造成一个场地从浸水起至下沉稳 定以后, 土的含水量降低到一定要求时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 4. 在山区, 当黄土层底面倾向 下坡且倾角较大时, 浸水后由于饱和土体容重增加, 土体滑动力增加, 黄土层底面浸水导致 抗滑力降低, 容易引起浸水土体滑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浸水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可以限制浸水范围的湿陷性 黄土场地浸水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 该方法包括一下步骤 : 1) 沿工程施工图围墙位置设置地下桩墙, 地下使桩墙形成完整的闭合圈 ; 2) 在地下桩墙圈外 5 米内按 50 米间距设置抽水井 ; 3) 在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渗水砂井和内抽水井 ; 4) 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沉降观测标尺 ; 5) 沿地下桩墙圈筑高 0.5 米的一圈土堤, 使场地形成一个水池 ; 6) 向上述形成的水池场地内灌水至地面水深 0.3 米, 观测沉降直至沉降稳定 ; 7) 地下桩墙圈内沉降稳定后, 将地下桩墙圈内渗水砂井和抽水井中的水抽干 ; 抽干水 后放置 15 天, 继续观测场地土的固结过程, 待地基土再次沉降稳定即可根据建筑物荷载要 求进行后续处理和基础配置。
     上述地下桩墙的上端与地面平齐, 地下桩墙的下端必须穿透湿陷性土层, 进入隔 水层 0.5 米。
     上述地下桩墙开采用水泥混凝土制成。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 1、 由于在拟建场地或厂区边界形成了一圈地下桩墙, 形成捅型隔水帷幕, 在隔水帷幕围护范围内进行浸水消陷, 阻隔了场地浸水向场地外的渗透, 有 效的防止了 “跑水” 和穿洞, 大大降低了用水量 ; 2、 由于不 “跑水” , 在土体浸透, 沉降稳定后 即可抽水, 加速压密过程, 大大缩短了浸水到沉降稳定的时间 ; 3、 沉降范围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消除了对场地周边已有建筑物及农田的不良影响, 同时大大降低了引起浸水土体产生 滑坡的可能性。4、 施工时, 地下桩墙又可作为基坑护坡设施和厂区围墙地基。 附图说明
     附图 1 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 附图 2 为本发明的 A-A 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 1、 2 所示, 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的施工工艺 : 1、 按照审定的工程施工图围墙位置布置地下桩墙 1, 使地下桩墙形成完整的闭合圈, 也 就是捅型隔水帷幕。 地下桩墙的上端与地面平齐, 地下桩墙的下端必须穿透湿陷性土层, 进 入隔水层 0.5 米。 这样在进行浸水消陷时, 阻隔了场地内的浸水向场地外渗透 ; 地下桩墙开 采用水泥混凝土制成 ; 2、 在地下桩墙圈外 5 米内按 50 米间距设置抽水井 2 ; 3、 在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渗水砂井 3 和内抽水井 4 ; 4、 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沉降观测标尺, 用于观测沉降量 ; 5、 沿地下桩墙圈筑高 0.5 米的一圈土堤 5, 使场地形成一个水池 ; 6、 向上述形成的水池场地内灌水至地面水深 0.3 米, 观测沉降直至沉降稳定 ; 7、 地下桩墙圈内沉降稳定后, 将地下桩墙圈内渗水砂井和抽水井中的水抽干 ; 抽干水 后放置 15 天, 继续观测场地土的固结过程, 待地基土再次沉降稳定即可根据建筑物荷载要 求进行后续处理和基础配置。 本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适用于黄土层之下有稳定的隔水层, 如第三系泥岩 ; 地下桩墙的高度一般≤ 20 米。
    

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25153A43申请公布日20120425CN102425153ACN102425153A21申请号201110429091722申请日20111220E02D3/1020060171申请人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力设计院地址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长城路277号72发明人李长风74专利代理机构宁夏专利服务中心64100代理人贾冬生54发明名称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特别是一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该方法是在在拟建场地或厂区边界形成了一圈地下桩墙,形成捅型隔水帷幕,在隔水帷幕围护范围内进行浸水消陷,阻隔了场地浸水向场地外。

2、的渗透,有效的防止了“跑水”和穿洞,大大降低了用水量;由于不“跑水”,在土体浸透,沉降稳定后即可抽水,加速压密过程,大大缩短了浸水到沉降稳定的时间;沉降范围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消除了对场地周边已有建筑物及农田的不良影响,同时大大降低了引起浸水土体产生滑坡的可能性。施工时,地下桩墙又可作为基坑护坡设施和厂区围墙地基。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CN102425160A1/1页21一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该方法包括一下步骤1)沿工程施工图围墙位置设置地下桩墙,地下使桩墙形成完整的闭合圈;2)在地下桩墙圈外5米内按50米间距设置抽水。

3、井;3)在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渗水砂井和内抽水井;4)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沉降观测标尺;5)沿地下桩墙圈筑高05米的一圈土堤,使场地形成一个水池;6)向上述形成的水池场地内灌水至地面水深03米,观测沉降直至沉降稳定;7)地下桩墙圈内沉降稳定后,将地下桩墙圈内渗水砂井和抽水井中的水抽干;抽干水后放置15天,继续观测场地土的固结过程,待地基土再次沉降稳定即可根据建筑物荷载要求进行后续处理和基础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地下桩墙的上端与地面平齐,地下桩墙的下端必须穿透湿陷性土层,进入隔水层05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地下桩墙开采。

4、用水泥混凝土制成。权利要求书CN102425153ACN102425160A1/2页3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所属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特别是一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背景技术0002针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消除自重湿陷性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必要条件。目前成熟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有强夯法、浸水法,碎石挤密桩、灰土桩等,每一种方法都受到环境、运输等因素的限制。0003浸水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地基加固和处理在我国是60年代开始的,浸水法的原理是在建筑物施工前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大面积浸水,使土体在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发生湿陷,产生压密,以消除全部土层。

5、的自重湿陷性和深部土层的外荷湿陷性。它的最大特点是节约建筑材料,节约工程投资。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地面下6米以下全部土层的湿陷性,不留死角。使用于厚度大的湿陷性黄土。但浸水法在我国应用多年后也暴露出它的缺陷。1因为没有周边限制,水浸入土层后向周边渗透流失,用水量大;2由于浸水时场地周围地表下沉开裂,并容易造成“跑水”,穿洞,影响附近建筑物安全;3由于浸水后土体压密沉降,土的孔隙度减小,阻止了水的渗出,造成一个场地从浸水起至下沉稳定以后,土的含水量降低到一定要求时所需要的时间较长;4在山区,当黄土层底面倾向下坡且倾角较大时,浸水后由于饱和土体容重增加,土体滑动力增加,黄土层底面浸水导致抗滑力降低,容。

6、易引起浸水土体滑坡。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浸水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限制浸水范围的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该方法包括一下步骤1)沿工程施工图围墙位置设置地下桩墙,地下使桩墙形成完整的闭合圈;2)在地下桩墙圈外5米内按50米间距设置抽水井;3)在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渗水砂井和内抽水井;4)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沉降观测标尺;5)沿地下桩墙圈筑高05米的一圈土堤,使场地形成一个水池;6)向上述形成的水池场地内灌水至地面水深03米,观测沉降直至沉降稳定;7)地下桩墙圈内沉降稳定后,将地下桩墙圈内渗水砂井和抽水井中的水抽干;抽干水后放置15。

7、天,继续观测场地土的固结过程,待地基土再次沉降稳定即可根据建筑物荷载要求进行后续处理和基础配置。0006上述地下桩墙的上端与地面平齐,地下桩墙的下端必须穿透湿陷性土层,进入隔水层05米。0007上述地下桩墙开采用水泥混凝土制成。0008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在拟建场地或厂区边界形成了一圈地下桩墙,形成说明书CN102425153ACN102425160A2/2页4捅型隔水帷幕,在隔水帷幕围护范围内进行浸水消陷,阻隔了场地浸水向场地外的渗透,有效的防止了“跑水”和穿洞,大大降低了用水量;2、由于不“跑水”,在土体浸透,沉降稳定后即可抽水,加速压密过程,大大缩短了浸水到沉降稳定的时间;3、沉降。

8、范围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消除了对场地周边已有建筑物及农田的不良影响,同时大大降低了引起浸水土体产生滑坡的可能性。4、施工时,地下桩墙又可作为基坑护坡设施和厂区围墙地基。附图说明0009附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发明的AA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0如附图1、2所示,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的施工工艺1、按照审定的工程施工图围墙位置布置地下桩墙1,使地下桩墙形成完整的闭合圈,也就是捅型隔水帷幕。地下桩墙的上端与地面平齐,地下桩墙的下端必须穿透湿陷性土层,进入隔水层05米。这样在进行浸水消陷时,阻隔了场地内的浸水向场地外渗透;地下桩墙开采用水泥混凝土制成;2、在地下桩墙圈外5米内按。

9、50米间距设置抽水井2;3、在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渗水砂井3和内抽水井4;4、地下桩墙圈内设置沉降观测标尺,用于观测沉降量;5、沿地下桩墙圈筑高05米的一圈土堤5,使场地形成一个水池;6、向上述形成的水池场地内灌水至地面水深03米,观测沉降直至沉降稳定;7、地下桩墙圈内沉降稳定后,将地下桩墙圈内渗水砂井和抽水井中的水抽干;抽干水后放置15天,继续观测场地土的固结过程,待地基土再次沉降稳定即可根据建筑物荷载要求进行后续处理和基础配置。0011本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方法适用于黄土层之下有稳定的隔水层,如第三系泥岩;地下桩墙的高度一般20米。说明书CN102425153ACN102425160A1/1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42515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