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304828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3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3104796.X

申请日:

1993.04.23

公开号:

CN1094565A

公开日:

1994.11.0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7/02

主分类号:

A01K67/02

申请人:

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发明人:

高其双

地址:

430065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张家塆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湖北省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守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人工喂养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它是将蛙类装在具有叠层结构的蛙笼中,在室内于20—40℃下饲养,采用填喂装置,由蛙嘴直接将糊状饲料挤入蛙胃,每次喂料量为蛙体重的2—7%(以风干料为计算基础)。本发明的优点是:填喂方法简单,一开始就使全部的蛙吃到饲料;不会造成饲料浪费,可充分利用饲养舍,提高单产,改变了蛙类冬眠或冬天不食的习性,变半年生产为周年生产。总之,本发明可使牛蛙等蛙类的商品生产成为现实。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蛙类笼养技术,其特征是将蛙类装在笼中,在室内于20-40℃的温度下进行饲养,采用填喂装置,由蛙嘴直接将糊状饲料挤入蛙胃,每次喂料量为蛙体重的2-7%(以风干料为计算基础)。
2: 一种按照权1所述的蛙类笼养技术而专门设计的笼养工具,其特征是工具包括蛙笼及填喂装置,蛙笼是叠层结构,每层均设有水槽(2)和笼网(3),靠支架(6)的横撑支撑,层间间隙大于或等于笼网(3)的高度,笼网(3)是由能容纳1-3只蛙类的小笼子组成,其下部呈“V”或“ ”形并伸入水槽(2)中,水槽(2)的左、右侧分别设有进、出水管(7)、(1)。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笼养工具,其特征是填喂装置是一种类似注射器结构的喂料管,其由活塞(10)和带有刻度的管筒(11)组成,在管筒(11)下部设有一个带有楔形端头的细管。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般生物的养殖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人工喂养的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

    众所周知,蛙类例如牛蛙、美国青蛙是两栖动物。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及视觉特性,自然情况下,它们只能摄食活动的小动物,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则视而不见。这给牛蛙的人工养殖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长期以来,牛蛙的饲料问题一直是牛蛙养殖业发展的第一限制因素,牛蛙养殖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牛蛙的人工饲料配制及投喂方式研究的历史。现在,人们已研究成功了许多加工饲料及驯喂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全部都局限在将饲料制成颗粒状,并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使其被动运动。造成死饲料活动的假现象,从而引诱牛蛙捕食的思路中。如中国86208328、87102109、87215928、89103648、89105800、89213834等专利文献所公布的内容,即属于此。这些方法尽管对牛蛙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们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无法克服的缺陷:

    其一,驯饵有一个过程,从驯食开始到大部分牛蛙开始“上料”需要较长时间,这势必会影响蛙的生长速度与成活率。

    其二,即使驯饵成功,从饵料投放到被蛙吞食也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而任何颗粒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都是有限的,这就会造成饲料浪费,达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其三,饲养密度仍然较低,单位面积上的产量仍较低。

    其四,不利于制造人工环境打破蛙的冬眠习性,因而一年中地生产时间短暂,年生产量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人工喂养的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从而为发展蛙类例如牛蛙、美国青蛙的养殖业做出了新贡献,使牛蛙、美国青蛙的商品生产成为现实。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蛙类装在蛙笼中,在室内于20-40℃的温度下进行饲养,采用填喂装置,由蛙嘴直接将糊状饲料挤入蛙胃,每次喂料量为蛙体重的2-7%(以风干料为计算基础)。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笼养工具,包括蛙笼和填喂装置。蛙笼采用叠层结构,每层均设有水槽和笼网。靠支架的横撑支撑。层间间隙大于或等于笼网的高度,以便于将笼网升起后,能让手伸进水槽用抹布擦洗。笼网是由能容纳1-3只蛙的小笼子组成,其下部呈“”或“”形状并伸入水槽中,此种结构的出发点是便于给蛙类喂食和考虑蛙类的两栖习性。在水槽的两端分别设有进出水管,以便于换清槽中水。

    上述的填喂装置,是一种类似注射器结构的喂料管,其由活塞和带有刻度的管筒组成,为了便于由蛙嘴插入食道直至管筒下部的细管端头大概进入蛙胃,细管端头应制成楔形状()。这是一种手动喂料管装置。

    如果,将上述的2个或2个以上的喂料管,用一个固定杆(扳)将其活塞杆的上端固定,再添些附件使喂料管固定和用软管连接喂料管下部的细管,软管另一端接有楔形的插入管,那么,采用一个电驱动机构代替手推压活塞挤压饲料,此种结构就成了机动喂料管了。

    本发明由于突破了养殖牛蛙、美国青蛙等蛙类的传统方法的束缚,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故有以下优点:

    一是采用笼中人工填喂饲料方法后,饲料不需要进行特殊加工,一开始即能使全部的蛙吃到饲料,因而能使蛙类从变态后即顺利地成长。

    二是填喂方法简单,不会造成饲料浪费。

    三是可充分利用饲养舍的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四是更利于制造人工环境,打破牛蛙等蛙类冬眠或冬天不食的习性,变半年生产为周年生产。同时,可减少疾病的危害。

    五是可使牛蛙、美国青蛙等蛙类的商品生产成为现实。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蛙笼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手动喂料管结构示意图。

    图1、图2显示了实施本发明的笼养技术所采用的工具。

    如图1所示:蛙笼是叠层结构,可以是两层,也可以是两层以上。一般以五层结构较好(这主要是从节约饲舍和便于饲养者操作考虑)。层间间隙应大于或等于或略小于笼网3的高度。每层均设有水槽2和笼网3,靠支架6横撑支撑。笼网3可由能容纳1-3只蛙的小笼子组成。小笼子可通过横、直隔网4、5将笼网3划分而成。由横隔网4可使笼网3一分为二形成前、后笼网。在前、后笼网中,每个小笼子均设有一个笼门8,用搭扣9或插销关住笼门。笼网3的下部呈“”或“”形状,伸入水槽2中。在水槽2的左、右侧,设有进、出水管7、1。

    如图2所示:手动喂料管的结构类似注射器,其由活塞10、管筒11组成。在管筒11下部细管中,细管的端头是楔形状()。

    本发明所提供的蛙类(如牛蛙、美国青蛙等)笼养技术,是将蛙类装在图1所示的蛙笼中,在室内于20-40℃的温度下进行饲养,采用填喂装置,由蛙嘴直接将糊状饲料挤入蛙胃,每次喂料量为蛙体重的2-7%(以风干料为计算基础)。

    具体饲养操作过程如下:

    饲养者一手将蛙从笼中提出,小指卡在蛙的两腿之间,拇指与食指分别卡在蛙的两腿之间,拇指与食指分别卡在蛙的两“肩”前缘将蛙提住。另一手持图2所示的喂料管,将其楔形尖端抵住蛙的一侧口角,以此“撬”开蛙嘴,并顺势将整个喂料管插入蛙的食道,直至尖端大概进入蛙胃,手推活塞将饲料挤入蛙胃。稍停片刻抽出喂料管,将蛙放回笼中。机动喂料管操作,除了用机械力代替手推活塞的动作外,余均同前述。

    下面简略叙述一下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一、在将粉状饲料调成糊状饲料时,应视饲料粘稠程度而确定加水量,以能方便挤压和压出的饲料又能成形为原则。

    二、饲料填喂量及间隔时间应随温度变化而相应改变。温度在20-28℃左右时,可隔日喂一次,28℃以上时应每日喂一次,或者,当温度变化幅度较大时,应视蛙的消化情况及其精神状态而定。

    三、每次喂料前2小时左右,应将水槽水换清,并冲洗一下水槽,每7-15日应将蛙笼升起,将水槽擦洗一次。

    四、饲料营养成份应相对全面。

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人工喂养蛙类笼养技术及工具。它是将蛙类装在具有叠层结构的蛙笼中,在室内于2040下饲养,采用填喂装置,由蛙嘴直接将糊状饲料挤入蛙胃,每次喂料量为蛙体重的27(以风干料为计算基础)。本发明的优点是:填喂方法简单,一开始就使全部的蛙吃到饲料;不会造成饲料浪费,可充分利用饲养舍,提高单产,改变了蛙类冬眠或冬天不食的习性,变半年生产为周年生产。总之,本发明可使牛蛙等蛙类的商品生产成为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