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及其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说是将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安装于大厦窗户上,使得能方便的实现室内空间的换气及空气调节,并能够提高空气调节性能,而且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便利,尤其是能够提高大厦的可用面积的一种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及其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都市中心的高层建筑物呈增加的趋势。高层建筑物的外墙考虑到居住者的安全一般呈封闭状。高层建筑物中一般设置有中央空调,因此能够给居住者创造良好舒适的室内环境。
图1是以往建筑物的外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为了能够更好的采光,在高层建筑物的墙壁上设置有透明的封闭式窗户(1)。并且窗户(1)采用封闭式是由于考虑到居住者地安全。尤其封闭式窗户(1)由于完全封闭大厦的内部和外部,因此外部的空气无法通过封闭式窗户(1)进入大厦内部。因此,居住者为了呼吸外部的新鲜空气,只能上楼顶或者下楼到一层的出入口,从而给居住者带来了很多不便。
考虑到上述状况,以往高层建筑物中理应安装特定形状的空调系统,但是由于建筑物本身结构及形态的特殊性,上述想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图2是以往高层建筑物的空调系统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描述适用于以往高层建筑物的空调系统的结构。高层建筑物的楼顶放置室外机(3)。并且,高层建筑物的墙壁上形成有完全封闭建筑物外部和内部的封闭式窗户(1)。在这里,封闭式窗户(1)与上述说明相同。
室外机(3)和设置在各自建筑物内部空间里的室内机(2)是通过冷媒管(5)相连接的。冷媒通过冷媒管(5)从室外机(3)流入室内机(2)。流入到室内机(2)的冷媒,在室内机(2)中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通过室内机(2)调节室内的温度。毫无疑问,室内机(2)和室外机(3)为热交换器。建筑物内部的温度能够通过综上所述的结构调节至合适的温度。
建筑物上还形成有换气通道(6)。被灰尘或异物所污染的室内空气是通过换气通道(6)强制排出到室外。换气通道(6)与室内空间的换气口(4)相连接,因此能够吸入外部空气或者排出室内空气。另外,为了通过换气通道(6)强制吸入或排出空气,需要在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安装大容量的电机和风扇。电机和风扇能够使空气的吸入/排出过程顺利的完成。但是,设置换气通道(6)就需要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复杂的空气流路。而且,设置复杂的空气流路就需要大量的空间和很多的费用。
为了通过换气通道(6)强制吸入或排出空气,需要在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安装大容量的电机和风扇。设置大容量的电机和风扇,建筑物内部的一定空间就会被占用。设置换气系统,建筑物内部的一定空间就会被占用,因此会相应的降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使用率,因而是不可取的。
尤其高层建筑物位于土地价格昂贵的大城市时,不能充分的利用高层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顺畅的让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得到换气,并且能够降低换气装置的成本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及其空调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改善设置于建筑物外墙上的封闭型窗户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室内空间的使用率,并且能够让居住者更能强烈的感受换气所带来的舒适感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同时具备窗户功能和空气调节功能的实用性进一步得到增强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及其空调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窗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空调系统,包括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进行完热交换的冷媒流入后,使冷媒在室内侧进行热交换的至少两台以上的室内热交换器,调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的冷媒量的分配器,其支持外窗及/或者内窗的外壳内部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
所述的空调系统,其外窗和内窗之间的空间中设置百叶窗。
所述的空调系统,其外窗的一侧与外墙铰链连接。
所述的空调系统,其内窗往单一方向作并进移动。
所述的空调系统,其内窗能够往单一方向作并进移动。
所述的空调系统,与室内热交换器邻接的外壳内部设置有促使强制流动空气的风扇。
所述的空调系统,形成于外壳的内周面上,并且往室内热交换器侧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形成于外壳前面,并且排出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完成热交换的空气的排出口。
一种窗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空调系统,包括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冷媒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完成热交换后被分配器分配,然后使分配后流入的冷媒在室内侧进行热交换的至少两台以上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空调系统中,还包括形成于建筑物外墙内侧的内窗,形成于建筑物外墙外侧的外窗,支持内窗及/或者外窗的四角框架,形成于四角框架的内部并和室外热交换器相连,而在室内侧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
所述的空调系统,其形成于四角框架的内周面上,从而使空气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的吸入口。
所述的空调系统,其形成于四角框架的室内侧面上,从而使完成热交换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热交换器形成于四角框架内部的一个角落。
一种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冷媒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完成热交换后被分配器分配,然后使分配后流入的冷媒在室内侧进行热交换的至少两台以上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收容于建筑物外窗和内窗之间的框架内部。
所述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其内窗及外窗采用能够开启的形式。
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可以提高室内空气的换气及室内空气的调节效果,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居住于建筑物内的居住者的舒适感。而且,本发明和以往空气调节装置相比节省了安装空气调节装置所需要的空间,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物内部空间的使用率。并且能够降低设置成本。另外,本发明因改善了设置于建筑物外墙上的封闭型窗户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室内空间的使用率。
本发明把空调装置的功能和窗户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性能。尤其可以简便的适用于大厦上,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往建筑物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以往高层建筑物的空调系统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在高层建筑物上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内窗动作过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9至图11是本发明各种换气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在高层建筑物上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只在空调上形成有吸入口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空调部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至图20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说明各自运行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作为空调机系统构成要素的使用状态框图。
对图面中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10:窗框 11:外窗
12:百叶窗 13:内窗
14: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不应只局限于体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的范畴内,具备本发明的相关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化,从而容易的提出其它形态的实施例。本发明是以提供的专利申请范围为依据进行解释。
图3是本发明在高层建筑物上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从外部观察适用本发明思想的大厦首先就能够看到一般的封闭式窗户。不仅如此,还能够看到:设置在和封闭式窗户相似的位置,并且形状上也相似的外窗(11),能够牢固的固定住外窗(11)的所定形状的窗框(10),往外窗(11)内侧凹陷一定距离而形成的百叶窗(12)。
外窗(11)能够往外侧开启。一旦开启上述外窗(11),外部空气就能够流入到室内。然后,上述百叶窗(12)是为了遮住太阳光而设置的。在强光照射到室内的日子里,上述百叶窗(12)能够挡住阳光,从而给居住者带来了居住上的便利。
图4是依据本实施形态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的斜视图。图4描述的是从室内侧观察窗式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形。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是由窗框(10),形成于窗框(10)内周面所定位置的四角框架形状的外壳(14),形成于外壳(14)的内侧面上的内窗(13),形成于内窗(13)的外侧的百叶窗(12)所构成。在这里,百叶窗(12)的外侧设置有外窗(11)。
更为详细的说,依据本发明还包括有:形成于外壳(14)的上侧及下侧,从而排出空气的排出导向部(15),形成于外壳(14)内侧面下侧的吸入部(16),操作窗式空气调节运行状态的操作部(17)。当然,内窗(13)的另一侧设置一般的封闭式窗户(18),从而能够封闭室内。在这里,可以设置数个同样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本发明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内窗(13)往室内侧移动,从而使内窗(13)和外壳(14)之间形成所定缝隙,使得空气能够通过缝隙流动。例如,通过内窗(13)和外壳(14)之间缝隙流入的空气,会继续通过吸入部(16)流入到空调内部,然后经过所定的空气调节过程后,通过排出导向部(15)排出。在这里,吸入部(16)不仅可以设置在外壳(14)的下侧,而且还可以设置于外壳(14)的上侧。
外壳(14)的内部设置有进行空气调节所需的机械部件。例如,外壳(14)的内部可以安放过滤掉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的过滤器,能够完成空气的冷却,加热,加湿的空气调节装置等部件。不仅如此,外壳(14)的上侧和下侧形成有排出空气的排出导向部(15),因此,以内窗(13)为基准时,从外壳(14)的上侧和下侧排出空气。
百叶窗(12)是由数个百叶片构成。百叶窗(12)的具体动作是由百叶片完成,从而能够遮挡阳光。百叶窗(12)的具体结构及动作将后述。
下面将参考图5至图8,详细说明本发明各部分的具体构成和动作。
图5是本发明的纵剖结构示意图。为了使说明不至于变得混乱,图中只描述与内窗和百叶窗相关联的部分。图5中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窗框(10),形成于窗框(10)内侧的外壳(14),在外壳(14)的厚度方向上,形成于内侧的内窗(13),在外壳(14)的厚度方向上,形成于外侧的外窗(11),在内窗(13)和外窗(11)之间的空间中,往上下方向放置的百叶窗(12)。另外,外壳(14)周边部位上侧和下侧形成有进行空气调节过程的空调部(70)。
外壳(14)的两侧内面设置有:至少一部分被固定的导向部(19),被导向部(19)所引导的滑动部(20)。滑动部(20)的至少一端设置在导向部(19)中,并且滑动部(20)的另一端与内窗(13)连接,从而使得滑动部(20)能够更为顺畅的前后运动。滑动部(20)及导向部(19)在内窗(13)两侧面上各设置有两个,从而能够更好的支撑内窗(13)。在这里,一侧的滑动部(20)及导向部(19)的个数可以是两个以上。而且,为了使内窗(13)的前后方向的开启及关闭动作更为稳定的进行,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持内窗(13)的开启/关闭状态,在内窗(13)的关闭和开启状态下,形成有支持其位置所定的挂钩装置。
更为详细的说,空调部(70)中设置有:吸入室内空气或者室外空气的吸入部(16),过滤掉通过吸入部(16)吸入空气中污染物质的过滤器(21),为了使空气强制流动的电机(未图示)及风扇(23),形成于外壳(14)前面的排出导向部(15)等部件。在这里,风扇(23)形成为长长的圆柱形状。风扇(23)可以使用贯流风扇。即,空气沿风扇(23)轴的切线方向流入后,往轴的另外切线方向排出。外壳(14)的内部还形成有流路导向部(22)。由于风扇(23)的送风作用,空气的流动方向是由流路导向部(22)所引导。另外,排出导向部(15)的格栅方向不会对着内窗(13)设置,因此不会使通过排出导向部(15)排出的空气,再次往内窗(13)方向流动。即,在排出导向部(15)中,形成于上侧的排出导向部的格栅面向上侧,形成于下侧的排出导向部的格栅面向下侧。因此,形成于上侧的排出导向部排出的空气流向上部空间,形成于下侧的排出导向部排出的空气流向下部空间,即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都远离内窗(13)。
外壳(14)的上侧和下侧各自形成有一个空调部(70)。这样设置空调部(70)有如下效果。即,离空气调节装置较远的使用者和离空调装置较近的使用者能够同时感受到空调装置的作用。
更为详细的说,过滤器(21)可以使用高效率微粒子滞留过滤器及/或者等离子过滤器及/或者把氧化钛作为催化剂的催化剂型过滤器等多种多样的过滤器。
更为详细的说,百叶窗(12)是为了调整太阳光照射的强度而设置的。百叶窗(12)可以适用数个百叶片被绳子捆为一串的百叶片往上下方向翻转的形态。百叶窗(12)也可以采用百叶片的上侧端被绳子捆住的百叶片往左右方向翻转的形态,或者可以采用数个百叶片固定于外壳(14)的状态下,通过旋转大概形成于百叶片中心部位的所定的轴,而调整遮阳程度的形态。换言之,只要能调整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可以采用任何一种形态的百叶窗。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百叶片可以整体性的开启或关闭。
图6是本发明内窗动作过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形态下,内窗(13)关闭时,是和外壳(14)面接,而内窗(13)开启时,是和外壳(14)相隔所定距离。如上所述,当关闭内窗(13)的状态下,室外空气是无法进入室内的,而且室内空气也无法循环。但是,当开启内窗(13)的状态下,室外空气能够流入到室内,而且室内空气也能循环。
内窗(13)的具体动作过程说明如下。
滑动部(20)的一侧是被固定于外壳(14)的导向部(19)所支持。根据滑动部(20)的滑动动作,内窗(13)能够往外侧移动。更为详细的说,导向部(19)的至少一部分是固外壳(14)上,而上述滑动部(20)的至少一部分是固定在内窗(13)上。另外,可以用使用者的外力或者人为的动力开启或关闭内窗(13)。内窗(13)的开启或关闭动作是被滑动部(20)和导向部(19)所引导和支持。图中的箭头是说明滑动部(20)的同步运动。
内窗(13)的某一侧设有固定棒(24)。固定棒(24)和从内窗(13)的内侧面凸出的凸出部(25)是一并插入于滑动部(20)的部件。形成于凸出部(25)上的孔和形成于滑动部(20)上的孔对正后,固定棒(24)插入于对正的孔中。固定棒(24)插入后,为了把固定棒(24)固定在插入位置,固定棒(24)的上端形成为折弯一定角度的形状。
为了维修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或者为了更换过滤器,有必要敞开内窗(13)。在有必要敞开内窗(13)的情况出现时,可以把固定棒(24)从孔中拔出后,以形成于另一侧滑动部上的铰链(未图示)为中心敞开内窗(13)。箭头表示内窗(13)的旋转方向。
图7是本发明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7主要描述的是与外窗关联的部分。为了便于说明,图中省略了没有与外窗直接关联的其它部分。如图7所示,窗框(10),内窗(13),吸入部(16),过滤器(21)排出导向部(15),风扇(23),外壳(14)流动导向部(22)等部件是与以上说明的一样。
外窗(11)能够以窗框(10)为中心,以上端为支点定轴转动。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上述动作,本发明设置有:能使外窗(11)的上端和窗框(10)以定轴转动的形式结合的铰链(26),为了能够稳定的开启外窗(11)下部的开启端(27)而设置的齿条(28)及小齿轮(29)。另外,为了能使位于外窗(11)下端的开启端(27)稳定的转动,齿条(28)是以稍微弯曲的形状形成的。并且,齿条(28)的一端位于外壳(14)的内部,另一端固定于开启端(27)上。然后,齿条(28)和设置于外壳(14)内部的小齿轮(29)啮合。小齿轮(29)与所定的电机相连接,并且能够产生旋转运动。随着小齿轮(29)的旋转运动,齿条(28)能够被推出或拉进。随着齿条(28)的移动,开启端(27)也随之往开启或关闭方向移动同样距离。因此,外窗(11)是由小齿轮(29)及齿条(28)的配合开启或关闭。但是,外窗(11)的开启或关闭并非只限于小齿轮(29)及齿条(28)一种结构形式,可以采用其它的驱动方式来开启或关闭外窗(11)。
外窗(11)被开启时,外部的空气就可以流入,并且流入的空气被过滤器(21)净化后流入到室内。但是,当外窗(11)和内窗(13)同时被开启时,室外空气可以不通过过滤器(21),而是可以直接经由内窗(13)和外壳(14)之间的缝隙自然的流入到室内。
为了能够使齿条(28)收容于外壳(14)的内部,过滤器(21)及/或者风扇(23)不应占满外壳(14)下侧部分的全部空间,而应留出部分空间给齿条(28)。
图8是本发明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齿条(28)把开启端(27)推向室外侧,从而开启外窗(11)。随着外窗(11)的开启,室外的新鲜空气就能够通过开启端(27)和外壳(14)之间形成的缝隙流入。另外,通过开启端(27)和外壳(14)之间形成的缝隙流入的室外空气,不仅可以通过风扇(23)的吸力强制吸入,而且内窗(13)也在开启状态时,使空气能够自然的流入到室内侧。
图9至图11是本发明各种换气状态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内窗(13)是往室内侧移动后被开启,外窗(11)是开启端(27)往室外侧移动后被开启。如上所述,室内侧的内窗(13)和室外侧的外窗(11)同时被开启的情况下,室外的空气就能够自然的流入到室内,同时室内的空气能自然的排出到室外。因此,室内和室外同时被开放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空气流动能够自然的形成。在这里,这种状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室外自然换气状态”。
室外的空气非常清新或者室内的空气质量非常差时,室内的居住者就会希望室外空气的顺畅流入。这时,就需要上述的“室外自然换气状态”。尤其是在春天或者秋天等室外环境好的状况下,居住者就可以采用“室外自然换气状态”。
如上所述,室内侧的内窗(13)和室外侧的外窗(11)同时被开启的情况下,居住者可以打开百叶窗(12),从而使外部的太阳光能够充分的照射到室内。
如图10所示,内窗(13)呈现关闭状态,外窗(11)呈现开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室外空气是无法直接进入室内的。但是,室外空气能够通过风扇(23)和过滤器(21)流入到室内。换言之,室外空气能够根据风扇(23)的强制送风作用而通过吸入部(16)吸入。然后,通过过滤器(21)的过滤作用,流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21)后得到净化,最后通过排出导向部(15)流入到室内。上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室外强制换气状态”。
当室外空气的质量差时,室内居住者可以采用上述的“室外强制换气状态”。即,煤烟污染严重的都市环境下,居住者可以启动上述的“室外强制换气状态”,从而过滤掉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后,把净化后的室外空气吸入到室内。
如图11所示,内窗(13)呈现开启状态,外窗(11)呈现关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室外空气是无法直接进入室内空间的,而且也无法通过风扇(23)和过滤器(21)进入室内空间。只是,内窗(13)被开启的状态下,室内空气能够通过内窗(13)和外壳(14)之间的缝隙流动。更为详细的说,室内空气能够根据风扇(23)的强制吸入作用而通过吸入部(16)吸入。这时,室内空气是通过内窗(13)和外壳(14)之间的缝隙流入。然后,通过吸入部(16)流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21)过滤后,通过排出导向部(15)重新流入到室内。通过排出导向部(15)重新排出到室内的空气,因为已是过滤掉污染物质的净化空气,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因此,这样的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室内强制净化状态”。
当室外空气的质量差,并且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含量高时,可以采用上述的“室内强制净化状态”。即,吸入室内空气,并用过滤器过滤掉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后,重新把净化后的室内空气排出在室内。在这里,上述的“室内强制净化状态”是在室外空气的温度非常高的夏天或者室外空气的温度非常低的冬天首要选择的运行状态。
在“室内强制净化状态”下,为了能够使室内空气通过内窗(13)和外壳(14)之间形成的缝隙顺畅的流入,并且也为了不让通过排出导向部(15)排出的净化后空气直接流入到过滤器(21)侧,排出导向部(15)的各格栅是非水平设置的。即,以外壳(14)为基准,形成于外壳(14)上侧的排出导向部的各格栅是往上侧倾斜形成;形成于外壳(14)下侧的排出导向部的各格栅是往下侧倾斜形成。
以上所述的实施状态只具备有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换气功能。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没能进一步提供积极调整空气湿度以及温度的功能。
图12至图20中所描述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另一种实施例。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以形成有调节空气的温度及湿度的空气调节装置为特征。
如图12所示,对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描述如下。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为大厦“一拖多”空调形式。即,在本发明中适用,以单一或者两个以上室外机来运作数个室内机的空调系统。为此,在建筑物上至少设置一个室外机(30),并且通过室外机(30)进行热交换的冷媒,是由冷媒管(31)流入于各自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而且,为了控制流入到个别空调装置的冷媒的流量,个别的空调装置的流入端还形成有分配器(32)。本实施例不仅具备有换气功能,而且还具备有积极的调节空气状态的功能。例如,增加具备有提高或者降低空气温度的功能。
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与本发明的原实施例相同,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也设置有:百叶窗(12),外窗(11),内窗(13)等构件。因为各构成部件的结构与原实施例相同或者大同小异,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增加形成有:能够利用通过冷媒管(31)供给的冷媒来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33)和膨胀阀(60)。更为详细的说,在室外机(30)中被压缩和冷凝的冷媒是通过冷媒管(31)流入到室内侧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然后,经膨胀阀(60)膨胀后,在热交换器(33)中进行热交换。但是,需要进行说明,膨胀阀(60)不一定必须设置在图中所示的位置上,而是可以形成于窗式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部分。
依据上述构成,经由吸入部(16)及过滤器(21)吸入的空气,不仅可以通过过滤器(21)过滤空气中含有的异物,并且能够被热交换器(33)冷却或者加热。因此,空气能够通过过滤,冷却或加热后流入到室内侧。
图14是图13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如图所示,图中设置有:吸入部(16),过滤器(21),形成于过滤器(21)的下侧的热交换器(33)等构件。空气是在热交换器(33)中冷却或者加热后,通过排出导向部(15)排出,因此能够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另外,热交换器(33)的两端是往下侧弯曲形成,因此在热交换中生成的冷凝水是能够通过所定的盛水装置顺利的排出到外部。在这里,以外壳(14)为基准,放置于上侧的热交换器中,弯曲形成的中心部的下侧设置有盛水装置。而且,冷媒是被膨胀阀(60)膨胀后流入到热交换器(33),并且在热交换器(33)中进行热交换后蒸发。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当开启内窗(13)或者外窗(11)的情况下才能运行空气调节装置。因此,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图1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只在空调上形成有吸入口的纵剖结构示意图。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只是在空调上形成有特定吸入口,并以此为特征。
更为详细的说,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有:设置于空调部(70)前面壳(43)上的由数个孔所形成的第1吸入流路(42),形成于第1吸入流路(42)的前侧的前侧门(41),形成于壳(43)后侧的前面过滤器(44),支持前面过滤器(44)的过滤器支撑台(45)等构件。另外,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可以有:在外壳(14)的下侧面中,设置有第2吸入流路(47)的吸入部(16),设置于吸入部(16)的下侧面的上面过滤器(46)等构件。而且,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可以设置:能够调节通过上面过滤器(46)和前面过滤器(44)流入空气温度的热交换器(48),供给热交换器(48)膨胀冷媒的膨胀阀(61)等构件。当然,还包括:强制流通空气的风扇(50),流路导向部(49)等构件。
更为详细的说,前侧门(41)采用自由开放、封闭的形式。在这里,前侧门(41)的下侧端与壳(43)铰链连接,因此,前侧门(41)可以以下侧端为中心定轴转动。而且,前面过滤器(44)及上面过滤器(46)可以采用上述的各种各样形态的过滤器。
更为详细的说,热交换器(48)形成为能够覆盖前面过滤器(44)的排出部和上面过滤器(46)的排出部的大小程度。
以下说明上述实施例的运行动作。通过风扇(50)的强制吸入作用,空气经由吸入部(16)和上面过滤器(46)流入,同时/或者经由壳(43)和前面过滤器(44)流入。吸入的空气同时通过热交换器(48)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排出导向部(51)排出到室内。
图1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空调部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图中包括:形成有吸入流路(42)的壳(43),设置在壳(43)的前侧,并与壳(43)的下端铰链连接的前侧门(41),形成在前侧门(41)的下方的排出导向部(51),被过滤器支撑台(45)所支持的前面过滤器(44),支持风扇(50)的风扇支持装置(54),在长度方向上与风扇连接,并且使风扇旋转的风扇驱动电机(52),在风扇(50)的驱动过程中,能够使空气的流动更为顺畅的流路导向部(49),形成在风扇(50)的前侧,并且,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48)等构件。
另外,过滤器支撑台(45)不仅支撑着前面过滤器(44),而且起到明确分割形成有热交换器的内部空间和室内空间的作用。因此,过滤器支撑台(45)能够防止已完成热交换的空气往室内侧逆流的现象,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而且,冷媒是经由膨胀阀(61)供给到热交换器(48),并且冷媒在热交换器(48)中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48)上形成有所定的盛水装置,从而排出冷凝水。
另外,虽未图示,本发明还设有:形成在排出导向部(51)内部,调节排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的方向引导棒,能使冷凝水顺利排出的排水泵等部件。
图17至图20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说明各自运行状态的示意图。图17中说明的是“室外自然换气运行”状态。如图17所示,内窗(13)和外窗(11)都处于开启状态。上述状态为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自然的完成换气的状态。即,在上述状态下,不运行空调部(70),室外的空气也能够自然的流入到室内。
图18中说明的是“室外强制空气调节运行”状态。如图18所示,内窗(13)处于关闭状态,外窗(11)处于开启状态。在上述状态下,室内空气无法流入,而是室外空气通过第2吸入流路(47)及吸入部(16)强制吸入。尤其随着风扇(23)(50)及热交换器(33)(48)的运行,外部空气从室外侧被强制吸入,从而不仅能够换气,而且能够冷却或者加热吸入的空气。
如果不运行热交换器(33)(48),而是只让风扇(23)(50)运行,就只会进行换气。上述运行状态与前所述的“室外强制换气状态”类似。
但是,在“室外强制空气调节运行”状态下,即使不运行热交换器(33)(48),从室外流入的外部空气也能够被过滤器净化,空气会变得干净,因此能够增进使用者的舒适感。
另外,在“室外强制空气调节运行”状态中,可以开启形成于空调部(70)前面的前侧门(41),从而使室内空气通过第1吸入流路(42)流入。但是,在图中前侧门(41)处于关闭状态。
图19中说明的是“室内强制空气调节运行”状态。如图19所示,内窗(13)处于开启状态,而外窗(11)处于关闭状态。在上述状态下,室外空气无法流入,而是室内空气通过第2吸入流路(47)及吸入部(16)强制吸入。尤其随着风扇(23)(50)及热交换器(33)(48)的运行,室内空气从室内侧被强制吸入,从而可以进行空气的调节。
如果不运行热交换器(33)(48),而是只让风扇(23)(50)运行,就只会进行室内空气的净化。上述运行状态与前所述的“室内强制净化状态”类似。
但是,在“室内强制空气调节运行”状态下,即使不运行热交换器(33)(48),从室内流入的室内空气也能够被过滤器净化,空气会变得干净,因此能够增进使用者的舒适感。
另外,在“室内强制空气调节运行”状态中,可以开启形成于空调部(70)前面的前侧门(41),从而使室内空气通过第1吸入流路(42)流入。
图20中说明的是另外形式的“室内强制空气调节运行”状态。如图20所示,内窗(13)和外窗(11)都处于关闭状态。在上述状态下,开启前侧门(41),从而使室内空气只通过第1吸入流路(42)流入。这种运行状态与窗户设置型空调相同。在上述运行状态下,内窗(13)和外窗(11)都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以隔离外部的室外机产生的噪音。
图2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作为空调机系统构成要素的使用状态框图。如图21所示,能够使热量发散到室外的室外热交换部(71),形成于窗式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的第1,2,3室内热交换部(76)(77)(78),能够确切的分配流入第1,2,3室内热交换部(76)(77)(78)中的冷媒的第1,2,3分配器(73)(74)(75),控制流入到第1,2,3分配器(73)(74)(75)的冷媒的全量的组分配器(72)等构件。另外,虽未图示,可以根据室外热交换部(71)的容量,设置数个室内热交换部。设置的室内热交换部被组分配器(72)分为几个组。但是,本发明没规定一定要使用组分配器(72),根据需要也可以不使用组分配器(72)。即,组分配器(72)是可有可无的。
室外热交换部(71)是已前述的室外机(参考图12中的30),室内热交换部(76)(77)(78)为热交换器(参考图13中的33)。而且,分配器(72)(73)(74)(75)是已经说明的分配器(参考图12中的32)。另外,室内热交换部(76)(77)(78)设置于已经说明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的空调部(70)内部,因此运行本发明时冷气能够供给到室内。
下面描述上述空调系统的动作。首先,在设置于建筑物楼顶等位置的室外热交换部(71)中凝缩冷媒,然后凝缩的冷媒通过组分配器(72)及第1,2,3分配器(73)(74)(75)流入到窗式空气调节装置。然后,流入到窗式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且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空气将排出在室内。冷媒经过一系列热交换重新回归到室外热交换部(71)中。因此,适用本发明的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就不再需要为了把冷媒引入到室内热交换器上使用长长的冷媒管,从而节省了冷媒管。而且,能够通过分配器(73)(74)(75)调节流入到各自室内热交换部(76)(77)(78)中的冷媒的量,并且由组分配器(72)控制。
综上所述,在空调系统中交叉冷媒的流动,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就能够当作热交换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