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件储存运输系统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件储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零件储存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零件移动输送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加工所必须具备的措施之一,一般的处理方式,大多较为随意,使用不方便,存在使用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一些零件具有特殊的要求,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改进,便于更好地使用移动汽车零件,改善使用效果,对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零件储存运输系统,以便更好地针对汽车零件进行移动储存,方便储存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零件储存运输系统,包括物料系统,物料系统左右两侧均设有排气机构,物料系统上部安装有底部支撑系统,底部支撑系统上部安装有第一承载机构,第一承载机构上部安装有第一储存系统,第一储存系统上部安装有第二承载机构,第二承载机构上部安装有第二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上部安装有第三承载机构,第三承载机构上部安装有第三储存系统;物料系统上部左右分别安装有左吸尘器和右吸尘器,左吸尘器和右吸尘器上部分别设有左进尘系统和右进尘系统,左进尘系统右侧和右进尘系统左侧分别设有多个左进尘管系统和右进尘管系统;第三储存系统上部安装有风机系统,风机系统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出风机构和右出风机构,左出风机构和右出风机构下部设有出风系统;出风系统下部安装有供气系统,供气系统右侧设有第一出气系统,第一出气系统下部设有第二出气系统,第二出气系统下部设有第三出气系统,第三出气系统左侧设有出气机构。
进一步地,第一承载机构、第二承载机构和第三承载机构上部分别安装有多个第一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和第三储存系统。
进一步地,物料系统下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万向传动机构。
该系统中,操作人员将汽车零件分别放置在第一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和第三储存系统内进行储存处理。在左吸尘器和右吸尘器的作用下,第一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和第三储存系统内的粉尘从左进尘管系统和右进尘管系统被吸入左进尘系统和右进尘系统,粉尘再分别进入左吸尘器和右吸尘器进行收集,使汽车零件在无尘环境下储存,保证汽车零件的干净。打开第一出气系统上部的阀门开关,供气系统内储存的干燥绝缘气体进入第一出气系统、第二出气系统和第三出气系统,利用干燥绝缘气体对第三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和第一储存系统内储存的汽车零件进行储存处理。多余的干燥绝缘气体进入出气机构进行收集,打开排气机构上的阀门开关,干燥绝缘气体从排气机构排出收集后继续使用。在风机系统的作用下,风从左出风机构和右出风机构进入出风系统后吹出,带动空气流动,将残留的干燥绝缘气体吹离。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发明系统能有效地针对汽车零件进行移动储存,改善了汽车零件储存使用效果,方便除尘,也方便储存使用,并方便移动该系统,使用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
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汽车零件储存运输系统,包括物料系统,物料系统左右两侧均设有排气机构,物料系统上部安装有底部支撑系统,底部支撑系统上部安装有第一承载机构,第一承载机构上部安装有第一储存系统,第一储存系统上部安装有第二承载机构,第二承载机构上部安装有第二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上部安装有第三承载机构,第三承载机构上部安装有第三储存系统;物料系统上部左右分别安装有左吸尘器和右吸尘器,左吸尘器和右吸尘器上部分别设有左进尘系统和右进尘系统,左进尘系统右侧和右进尘系统左侧分别设有多个左进尘管系统和右进尘管系统;第三储存系统上部安装有风机系统,风机系统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出风机构和右出风机构,左出风机构和右出风机构下部设有出风系统;出风系统下部安装有供气系统,供气系统右侧设有第一出气系统,第一出气系统下部设有第二出气系统,第二出气系统下部设有第三出气系统,第三出气系统左侧设有出气机构。第一承载机构、第二承载机构和第三承载机构上部分别安装有多个第一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和第三储存系统。物料系统下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万向传动机构。
该系统在具体实施时,操作人员将汽车零件分别放置在第一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和第三储存系统内进行储存处理。在左吸尘器和右吸尘器的作用下,第一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和第三储存系统内的粉尘从左进尘管系统和右进尘管系统被吸入左进尘系统和右进尘系统,粉尘再分别进入左吸尘器和右吸尘器进行收集,使汽车零件在无尘环境下储存,保证汽车零件的干净。打开第一出气系统上部的阀门开关,供气系统内储存的干燥绝缘气体进入第一出气系统、第二出气系统和第三出气系统,利用干燥绝缘气体对第三储存系统、第二储存系统和第一储存系统内储存的汽车零件进行储存处理。多余的干燥绝缘气体进入出气机构进行收集,打开排气机构上的阀门开关,干燥绝缘气体从排气机构排出收集后继续使用。在风机系统的作用下,风从左出风机构和右出风机构进入出风系统后吹出,带动空气流动,将残留的干燥绝缘气体吹离。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