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摄像装置.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52737 上传时间:2018-01-20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9.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39396.8

申请日:

2014.04.09

公开号:

CN104101930A

公开日:

2014.10.1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B 5/22申请日:20140409|||公开

IPC分类号:

G02B5/22; G03B11/00; H04N5/225

主分类号:

G02B5/22

申请人: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久保雄一郎; 河津光宏; 新毛胜秀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3.04.09 JP 2013-08154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李辉;黄纶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入射角依赖性小的、具有良好红外线截止特性,而且具有高耐擦伤性和耐环境性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具备透明电介质基板(12)、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一个面上形成的反射红外线的红外线反射层(14)、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另一个面上形成的吸收红外线的红外线吸收层(16)。红外线吸收层(16)通过使红外线吸收色素内包于通过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基质中而制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透明电介质基板、
在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的反射红外线的红外线反射层、以及
在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板的另一个面上形成的吸收红外线的红外线吸收层,该红外线吸收层是使红外线吸收色素内包于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作为主成分的基质中而制成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反射层由电介质多层膜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红外线反射层的透射率达到50%的波长记作λRT50%nm、将所述红外线吸收层的透射率达到50%的波长记作λAT50%nm时,以满足λAT50%RT50%的方式形成所述红外线反射层和所述红外线吸收层。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以满足λAT50%RT50%≤-10nm的方式形成所述红外线反射层和所述红外线吸收层。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以满足λAT50%RT50%≤-20nm的方式形成所述红外线反射层和所述红外线吸收层。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以满足λAT50%RT50%≤-30nm的方式形成所述红外线反射层和所述红外线吸收层。

7.
  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以满足-50nm≤λAT50%RT50%的方式形成所述红外线反射层和所述红外线吸收层。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吸收层含有配比为50:50至80:20的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四乙氧基硅烷的混合物作为原料。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板由玻璃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反射层以反射紫外线的方式形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吸收层上还具备防止可见光线反射的防反射层。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射层具有防止紫外线透射的功能。

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反射层以与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板侧的面对置的面成为凸面的方式翘曲。

14.
  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
被入射透过所述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后的光的摄像元件。

说明书

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使用了该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搭载了CCD(电荷耦合元件)、CMOS(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等半导体固态摄像元件。这些固态摄像元件的灵敏度跨及可见光区域到红外线区域。因此,在摄像装置中,在摄像镜头和固态摄像元件之间设置了用于阻断红外线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利用该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可以将固态摄像元件的灵敏度修正为接近人的视觉灵敏度。
以往,作为这种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已知有在树脂制基板上形成由电介质多层膜构成的红外线反射层的滤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83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由电介质多层膜构成的红外线反射层具有红外线截止特性因入射角而发生变化这样的入射角依赖性,因此在拍摄透射过该红外线反射层的光时,可能在图像的中央部和周边部产生色调的差异。
另外,红外线截止滤波器设置在固态摄像元件前面,因此要求高度的耐擦伤性、耐环境性。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仅具有入射角依赖性小的良好红外线截止特性、同时具有较高的耐擦伤性和耐环境性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以及使用了该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摄像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一种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具备透明电介质基板、 在透明电介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的反射红外线的红外线反射层、以及在透明电介质基板的另一个面上形成吸收红外线的红外线吸收层,所述红外线吸收层通过使红外线吸收色素内包于经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基质中而形成。
红外线反射层可以由电介质多层膜形成。
当将红外线反射层的透射率达到50%的波长记作λRT50%nm,将红外线吸收层的透射率达到50%的波长记作λAT50%nm时,可以以满足λAT50%RT50%的方式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和红外线吸收层。
进而,可以以满足λAT50%RT50%≤-10nm的方式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和红外线吸收层。
进而,可以以满足λAT50%RT50%≤-20nm的方式形成所述红外线反射层和所述红外线吸收层。
进而,可以以满足λAT50%RT50%≤-30nm的方式形成所述红外线反射层和所述红外线吸收层。
此外,可以以满足-50nm≤λAT50%RT50%的方式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和红外线吸收层。
红外线吸收层,可以含有配比为50:50~80:20的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四乙氧基硅烷的混合物作为原料。
透明电介质基板可以由玻璃形成。红外线反射层可以以反射紫外线的方式形成。
本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可以进一步在红外线吸收层上具备防止可见光线反射的防反射层。该防反射层可以具有防止紫外线透射的功能。
红外线反射层可以以与透明电介质基板侧的面对置的面成为凸面的方式翘曲。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是摄像装置。该装置具备上述红外线截止滤波器、被入射透射过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后的光的摄像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将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本发明的表达在方法、装置、系统等之间变换后的实施方式,作为本发明的方案也是有效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入射角依赖性小且具有良好的红外线截止特性、同时具有高的耐擦伤性和耐环境性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以及使用了该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2是示出溶胶凝胶原料和色素的溶解性的图。
图3示出第1比较例的由电介质多层膜构成的红外线反射层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一例。
图4示出第2比较例的红外线吸收层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一例。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四乙氧基硅烷的配比、以及水解所必需的水的添加量的研究结果的图。
图7是示出第1~第3实施例中使用的红外线吸收层的组成的图。
图8是示出第1~第3实施例的仅形成红外线吸收层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a)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6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的图。
图9(b)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5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的图。
图9(c)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4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d)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3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e)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2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f)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g)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h)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i)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2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j)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3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k)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4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l)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5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9(m)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λAT50%RT50%=-6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a)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6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的图。
图10(b)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5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的图。
图10(c)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4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d)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3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e)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2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f)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g)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h)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i)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2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j)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3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 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k)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4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l)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5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0(m)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λAT50%RT50%=-6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a)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6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的图。
图11(b)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5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的图。
图11(c)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4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d)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3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e)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2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f)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g)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h)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i)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2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j)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3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k)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4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l)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5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1(m)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6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图。
图12是示出汇总了图9(a)~(m)所示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主要参数的表的图。
图13是示出汇总了图10(a)~(m)所示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主要参数的表的图。
图14是示出汇总了图11(a)~(m)所示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主要参数的表的图。
图15(a)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的截止波长和红外线反射层的截止波长之差、与光谱透射率曲线的过渡区域的陡峭度之间关系的图。
图15(b)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的截止波长和红外线反射层的截止波长之差、与入射角从0°变化成35°时的截止波长的偏移量之间关系的图。
图16(a)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的截止波长和红外线反射层的截止波长之差、与光谱透射率曲线的过渡区域的陡峭度之间关系的图。
图16(b)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的截止波长和红外线反射层的截止波长之差、与入射角从0°变化成35°时的截止波长的偏移量之间关系的图。
图17(a)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的截止波长和红外线反射层的截止波长之差、与光谱透射率曲线的过渡区域的陡峭度之间关系的图。
图17(b)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的截止波长和红外线反射层的截止波长之差、与入射角从0°变化成35°时的截止波长的偏移量之间关系的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摄像装置的图。
标号说明
10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2透明电介质基板、14红外线反射层、16红外线吸收层、18防反射层、100摄像装置、102摄像镜头、104摄像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构成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那样,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具备透明电介质基板12、红外线反射层14、及红外线吸收层16。红外线反射层14形成于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一个面上。红外线吸收层16形成于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另一个面上。
图1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例如在数码相机中被设置在摄像镜头和摄像元件之间。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被以从红外线反射层14入射光、从红外线吸收层16射出光的方式安装。即,在安装状态下,红外线反射层14与摄像镜头对置,红外线吸收层16与摄像元件对置。
透明电介质基板12例如可以是厚度0.1mm~0.3mm左右的板状体。构成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材料只要是透射可见光线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玻璃。由玻璃形成的玻璃基板由于价格低廉,因此从成本角度讲是优选的。或者,作为透明电介质基板12,也可以使用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C(聚碳酸酯)、PI(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膜或合成树脂基板。
红外线反射层14如上述那样被形成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一个面上,作为光入射面发挥作用。红外线反射层14以透射可见光线、并反射红外线的方式构成。红外线反射层14可以由将折射率不同的电介质层叠多层后的电介质多层膜形成。电介质多层膜可以通过控制各层的折射率和层厚而自由地设计光谱透射率特性等光学特性。红外线反射层14例如可以通过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上交替地蒸镀折射率不同的氧化钛(TiO2)层和氧化硅(SiO2)层而获得。作为电介质多层膜的材料,除了TiO2和SiO2以外,还可以使用MgF2、Al2O3、MgO、ZrO2、Nb2O5、Ta2O5等电介质。
红外线吸收层16如上述那样被形成于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另一个面上,作为光射出面发挥作用。红外线吸收层16以透射可见光线、并吸收红外线的方式构成。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入射的光在透过红外线反射层14和透明电介质基板12之后,入射到红外线吸收层16,因此红外线吸收层16会吸收未被红外线反射层14和透明电介质基板12截止的红外线。
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红外线吸收层16由采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基质(matrix)、和红外线吸收色素构成。以往常见的红外线吸收膜,是使由酞菁系、花青系、二亚铵系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红外线吸收色素 内包于聚酯、聚丙烯酸、聚烯烃、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碳酸酯等属于透明电介质的树脂基质而成的。然而,有机系树脂基质因其物性,硬度较低,且耐擦伤性也存在问题,在实际使用时有必要在其上表面层叠硬涂层等保护层。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着眼于该问题,作为红外线吸收层16,采用了通过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为基质主要成分的材料。对于采用经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为基质主要成分的红外线吸收层16的效果,以下进行说明。
第一,可举出能高硬度地获得红外线吸收层16这一效果。以往由酞菁系、花青系、二亚铵系等有机化合物的红外线吸收色素内包于其中,此时通常含于由有机系基质构成的粘合剂。然而,有机系基质因其物性,硬度低,也存在耐擦伤性的问题,在实际使用时有必要在其上表面层叠硬涂层等保护层。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层16,因为由被称为有机-无机杂化物的以二氧化硅为其主要成分的基质构成的层来形成,因此针对硬度,在适用的技术领域变得没有任何问题,不仅在物性上面没问题,事实上为了保护该层的硬涂层等也没有必要,故还可以获得将制造成本控制得较低的优点。
第二,可举出能够提高耐环境性这一效果。红外线吸收层16由于是从以二氧化硅为其主要成分的基质来获得,因此与以往的有机系粘合剂制成的红外线吸收膜相比,对湿气的阻隔性等也提高,能进一步期待抑制周围环境对由内包的有机化合物构成的红外线吸收色素的坏影响的效果。
第三,可举出能获得对玻璃等基板的强固的密合力这一效果。如果考虑将以往经常使用的由树脂系粘合剂构成的红外线吸收膜施工到属于无机物的玻璃基板上,则在施工前,事实上需要预先在玻璃基板上涂覆硅烷耦合剂等等离子处理。如果不这样的话,在一定的过于严酷的环境下,会存在红外线吸收膜从玻璃基板剥离的问题。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吸收层16由于采用了由二氧化硅作为其主要成分的基质,因此可以期待对相同种类的玻璃基板的密合性的提高。
接下来,对形成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二氧化硅系膜时需要的材料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对二氧化硅的原料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作为红外线吸收层16的材料,主成分使用四乙氧基硅烷(TEOS/化学式=Si(OC2H54)),利用溶胶凝胶法进行红外线吸收层16基质的形成。四乙氧基硅烷是后述的烷 氧基硅烷(SiR4-m(OCnH2n+1m)的一种(R为官能基、m为0到4的整数)。
一般的玻璃是通过在超过1500℃的高温下熔化原料、并将其冷却的熔融法来制造的。与此不同,溶胶凝胶法是在低温下制作玻璃、陶瓷的较新方法。所谓溶胶凝胶法,是如下方法:以金属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溶液为起始原料,利用溶液中化合物的水解?缩聚反应,将溶液形成为溶解了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微粒的溶胶,然后进行反应使其凝胶化而固化,将该凝胶加热得到氧化物固体。溶胶凝胶法是由溶液制作玻璃的,故可以在各种基板上制作薄膜,而且,与利用熔融法的玻璃的制造温度相比,具有可以在低温下制造玻璃的特点。
对溶胶凝胶工艺进行说明。作为一个例子,对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二氧化硅系膜的形成进行说明。例如,对于以烷氧基硅烷为起始原料的溶胶凝胶法,烷氧基硅烷可以在溶液中利用水和催化剂的水解反应和脱水缩合反应,由硅氧烷键构成的低聚物形成溶胶。如果将该溶胶溶液涂覆在基板等上,则水、溶媒挥发,低聚物被浓缩,由此分子量增大,失去流动性,变为凝胶状态。凝胶化后,则处于在网络的间隙充满了溶媒、水的状态。该凝胶干燥,水、溶媒挥发后,硅氧烷聚合物进一步收缩引起固化。
一般来讲,烷氧基硅烷与水的水解反应如下这样表示。以四乙氧基硅烷为例,
n·Si(OC2H54+4n·H2O→n·Si(OH)4+4n·C2H5OH
nSi(OH)4→n·SiO2+2n·H2O
即,从化学计量上来讲,若相对于1摩尔烷氧基硅烷,水为4摩尔以上,则所有的烷氧基(-O-CnH2n+1)水解。另外,通常地,碱、酸可作为反应的催化剂来添加。
作为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二氧化硅系膜的起始材料,很多情况采用以上述的四乙氧基硅烷为代表的四烷氧基硅烷。在以它们为起始点制作溶胶凝胶膜时,采用4个反应活性基形成强固的网络,容易获得致密的玻璃质的理想膜。作为其他四烷氧基硅烷,可以使用四甲氧基硅烷、四丙氧基硅烷、四异丙氧基硅烷等。对于所述硅烷类,Si上的配位烷氧基(-O-CnH2n+1)越大,则水解速度变得越小,因此可以根据产物的特性、工程的情况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所述四乙氧基硅烷之外还可以混合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这样的3官能基构成的三烷氧基硅烷作为溶胶凝胶膜的原料。上述中采用的四乙氧基硅烷,可以优选地作为构成溶胶凝胶膜的二氧化硅原料来使用。原因在于通过在较低的温度下煅烧,容易获得玻璃质的理想的外观、特性。
然而,对于仅以四乙氧基硅烷为原料的溶胶凝胶膜,在膜形成过程中凝胶化时,存在降低交联结构中的空间富余的倾向,因此在膜中容易产生裂纹。这样的情况在想要增加膜厚时显著地出现。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使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一个种类以上的红外线吸收色素内包于该膜中,存在仅以四乙氧基硅烷为原料的溶胶凝胶膜中无法内包规定量的红外线吸收色素这样的问题。
若对溶胶凝胶膜赋予某种程度的柔软性,则不易产生所述裂纹。因此,已知的方法是对四乙氧基硅烷添加具有3个反应官能基的三烷氧基硅烷。三烷氧基硅烷是在Si的周围具有3个烷氧基、剩余的1个具有由甲基、乙基、苯基构成的反应活性较低的修饰基的硅烷类的总称。由反应官能基为3个的三烷氧基硅烷形成的二氧化硅膜,产生空间的富余,因此凝胶化时的产生应力较低,不易产生裂纹。另外,由于具有3个反应官能基,因此一个含硅化合物形成3个强固的硅氧烷键,可以形成交联的网络。具有2个烷氧基的二烷氧基硅烷在事实上是存在的,然而在利用水解的缩聚时容易成为直链状,仅形成链状的网络,产生膜的耐磨损性等下降等的不理想情况。
所述三烷氧基硅烷可以使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
其中,优选具有苯基(-C6H5)的三烷氧基硅烷作为官能基。在100~200℃左右的煅烧条件下,即使在溶胶凝胶反应后,苯基也会残留在膜中产生柔软性。
另外,具有苯基的三烷氧基硅烷已知对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红外线吸收色素的内包起到有效的作用。后面也有表述,在研究作为三烷氧基硅烷类的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与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hTEOS/化学式=Si(C6H5)(C2H5O)3)的色素内包性时发现,前者在溶胶凝胶反应后色素凝聚,不能形成同样透明的二氧化硅主成分膜。后者无法充分地内包规定的红外线吸收色素。这被认为是由含有苯基的烷氧基硅烷形成的二氧化硅主成分膜中产生的气孔中,可以导入大量有机化合物的红外线吸收色素。作为具有苯基作为官能基的三烷氧基硅烷,除了所述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之外,还可以列举例如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苯基三正丙氧基硅烷等。
将具有这些优点的、具有苯基的三烷氧基硅烷(以下为苯基三烷氧基硅烷),与 前述的四乙氧基硅烷这样的四烷氧基硅烷混合制成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二氧化硅膜的原料。原因是,在投入过剩的苯基三烷氧基硅烷、或仅以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时,因其柔软性,在想要形成经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二氧化硅膜时,不论是未固化还是已经固化,需要非常高的煅烧温度,或产生未满足膜的机械强度的情况。因此,由3官能构成的苯基三烷氧基硅烷,需要与由4官能构成的四烷氧基硅烷适当地配合。
图2表示分别在四乙氧基硅烷中混合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将酞菁系红外线吸收色素和花青系红外线吸收色素内包化时的实验结果。
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可知当将四乙氧基硅烷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混合物作为溶胶凝胶膜的原料时,添加了任一种色素时都会变得凝聚,而内包的量也存在难以容许的限制。另一方面,可知当将四乙氧基硅烷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混合物作为溶胶凝胶膜的原料时,对于添加任一种的色素来讲,可以获得足够的内包容量和膜厚的选择性,在内包红外线吸收色素时,会带来有利的效果。
接下来,对水进行说明。水是对烷氧基硅烷的水解而言必需的成分。如上所述,从化学计量上来讲,相对于1摩尔的烷氧基硅烷,需要4摩尔的水。然而,在形成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二氧化硅膜时,水继续蒸发,因此通常来讲,存在化学计量以上的水的量的情况较多。
然而,大量水的存在有时也会成为红外线吸收膜内包化的障碍。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红外线吸收色素通常来讲极性低,且为疏水性。另一方面,水的极性高,因此过剩的水成为对疏水性红外线吸收色素的溶媒的溶解、烷氧基硅烷内包化的障碍。
接下来,对溶媒进行说明。溶媒是为了提高烷氧基硅烷、水和作为催化剂的酸的相溶性而添加的。本发明中,除此之外,溶媒对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红外线吸收色素具有高溶解性是有必要的。因此,优选具有适度极性的溶媒。
进而,溶媒在形成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二氧化硅膜时,需要至少在煅烧温度以下使其蒸发,相反地,如果过剩地沸点过低,则对基板涂覆后,在形成二氧化硅的网络的过程中会急剧地挥发,在色素内包化时产生不理想情况。进而,如果溶媒的沸点比水低,则在煅烧时,表面张力高的水最后会残留在二氧化硅膜中,可能因急剧的膜收缩而产生裂纹等不理想情况。
另外,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红外线吸收色素在高温环境下劣化,吸收特性与最初相差很大,无法获得目标红外线吸收膜。因此,所述煅烧温度需要在红外线吸收色素 不发生热劣化的温度范围下进行。红外线吸收色素的耐热温度因其特性而不同,通常来讲煅烧温度为200℃(酞菁系)、140~160℃(花青系),需要至少在该温度以下完成煅烧。
从以上的研究出发,溶媒所要求的沸点为100℃以上且在200℃以下,更优选在100℃以上、160℃以下。
通常使用的溶媒,例如可以列举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丙酮、乙腈、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咪唑啉酮、乙二醇、四甘醇、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四氢呋喃、二噁烷、甲基乙基酮、环己酮、环戊酮、2-甲氧基乙醇(甲基溶纤剂)、2-乙氧基乙醇(乙基溶纤剂)、乙酸乙酯等。
本发明中,从与红外线吸收色素的溶解性和沸点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环己酮(沸点131℃)、环戊酮(沸点156℃)。
接着,对酸进行说明。酸起到作为烷氧基硅烷水解时的催化剂的作用。强酸是优选的,可以列举以下的强酸,如盐酸、硝酸、三氯乙酸、三氟乙酸、硫酸、磷酸、甲磺酸、对甲苯磺酸、草酸等。
对以上这样构成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作用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比较例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3示出作为第1比较例,在玻璃基板上仅形成由电介质多层膜构成的红外线反射层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一例。另外,图4示出作为第2比较例,在玻璃基板上仅形成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基质和红外线吸收色素构成的红外线吸收层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一例。
在第1比较例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中,如图3所示,可见作为电介质多层膜特点的截止特性的入射角依赖性。在图3中,实线表示入射角为0°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虚线表示入射角为25°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点划线表示入射角为35°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如果将透射率成为50%的波长记作λRT50%,则入射角变为0°时λRT50%=约655nm,入射角变为25°则λRT50%=约637nm,如果入射角变为35°时,λRT50%=约625nm。这样,第1比较例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如果从入射角为0°开始变化到35°,则λRT50%向短波长侧偏移约30nm。
当将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应用于摄像元件时,通常在摄像元件的中央部,会入射对 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入射角小(例如入射角为0°等的)的光,而在摄像元件周边部,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入射角大的(例如入射角25°、35°的)光入射。因此,当将具有如图3所示那样的红外线截止特性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应用于摄像装置时,根据摄像元件受光面的位置不同,向摄像元件入射的光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特性(特别是波长650nm附近的分光特性)变得不同。这会产生在图像中央部与周边部色调不同的现象,可能会对色彩再现性产生不好影响。
另外,第2比较例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不同于第1比较例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截止特性不存在入射角依赖性。然而,如图4所示,第2比较例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光谱透射率曲线从透射率较高的区域向低的区域变化的过渡区域缓慢地下降。一般来讲,要求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在不影响色彩再现性的波长600nm到700nm附近具有所述过渡区域,且在该区域内的透射率急剧变化(被称为“锐截止特性”)。因此,第2比较例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难以良好地实现色调再现性的控制。
考虑到这些比较例的缺点,本发明人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一个面上形成红外线反射层14,在另一个面上形成红外线吸收层16,从而出现截止特性的入射角依赖性小且可以实现良好的锐截止特性。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一例。在图5中,实线表示入射角为0°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虚线表示入射角为25°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点划线表示入射角为35°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特性由红外线反射层14的光学特性和红外线吸收层16的光学特性的组合来决定。此处,对于红外线反射层单体,将入射角为0°时透射率达到50%的波长记作λRT50%(nm),对于红外线吸收层单体,透射率成为50%的波长记作λAT50%(nm)。图4示出了λAT50%RT50%-30nm、即,λAT50%比λRT50%短3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光谱透射率曲线。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入射角0°时,将透射率成为50%的波长记作λT50%(nm),则如图5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入射角为0°时λT50%=约650nm,入射角为25°时λT50%=约650nm,入射角为35°时λT50%=约642nm。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即使入射角从0°变化到35°,λT50%仅向短波长侧偏移约8nm,λT50%的入射角依赖性比上述第1比较例的λRT50%的入射角依赖性小。另外,观察图5可知,在透射率比50%高的区域,即使入射角变 化,光谱透射率曲线也几乎没有差异。另一方面,在透射率低于50%的区域,如果入射角变化,则光谱透射率曲线出现差别。然而,透射率低于50%的区域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差别对色彩再现性的影响小,因此不会特别成为问题。
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波长600nm到700nm附近具有过渡区域,在该区域内透射率急剧地变化,可以实现良好的锐截止特性。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光学特性由红外线反射层14和红外线吸收层16的组合来决定。下面,对红外线反射层14和红外线吸收层16各自的理想光学特性进行说明。
首先,对红外线反射层14的优选光学特性进行说明。红外线反射层14,从被要求的性能来讲,被设计成至少透射波长400nm~600nm范围的可见光线、同时至少反射波长超过750nm的红外线。将在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光谱透射率超过50%的波长定义为截止波长λRT50%。红外线反射层14的λRT50%也依赖于摄像元件等的分光灵敏度区域,但在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λAT50%附近,优选决定为λAT50%RT50%。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λRT50%优选在630nm~690nm的范围内。
另外,红外线反射层14被设计得可见区域的透射率尽可能地提高。这是由于从构成图像上来讲,尽可能地使需要的可见区域的光到达摄像元件的受光面。另一方面,红外线反射层14被设计得尽可能降低红外线区域透射率。这是为了尽可能阻断对图像构成无益或有害的频带的光线。红外线反射层14例如优选至少在波长400nm~600nm范围的可见区域具有90%以上的平均光谱透射率,并且至少在波长超过750nm的红外线区域具有低于2%的光谱透射率。
进而,红外线反射层14在过渡区域中优选光谱透射率急剧地变化(称为“锐截止特性”)。这是由于如果失去锐截止特性,过渡区域变得过大,则变得不易控制色调的再现性。过渡区域的透射率的急剧度以λRSLOPE=|λRT50%RT2%|来定义时(λRT2%为光谱透射率变为2%的波长),红外线反射层14的λRSLOPE优选尽可能地小,例如优选λRSLOPE低于70nm。
在图3所示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入射角0°、25°、35°的任一种情况下,可见区域的平均光谱透射率都在90%以上,红外线区域的平均光谱透射率低于2%。进而,在图3所示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中,入射角0°、25°、35°的任一种情况下,λRSLOPE都低 于70nm。因此,具有图3所示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的红外线反射层14,能合适地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
接着,对红外线吸收层16的优选光学特性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吸收层16所被要求的光学特性根据所组合的红外线反射层14的光学特性而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λAT50%比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λRT50%小,即,优选λAT50%RT50%。通过使红外线吸收层16满足该条件,可以减小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红外线截止特性的入射角依赖性、换言之、减小入射角从0°变化到35°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截止波长λT50%的偏移量。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λAT50%优选处于630nm~690nm的范围内。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红外线吸收层16的可见区域的平均透射率尽可能地高。这是由于红外线吸收层16的平均透射率低时,到达摄像元件的光量会减少。例如红外线吸收层16的波长40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优选在75%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λRT2%的波长长的区域,红外线吸收层16的光谱透射率不限。这是由于在该区域,红外线反射层14的光谱透射率非常小,因此可以降低作为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整体的透射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吸收层16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优选在过渡区域(例如600nm~λRT2%)单调减少。这是由于能得到如下优点:容易获得基于与红外线反射层14的合成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截止波长λT50%的目标,设定容易且能自由进行;色彩再现性的控制较容易。
下面,将使用了完全满足上述优选条件的红外线反射层和红外线吸收层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实施例作为第1~第3实施例示出,同时详细研究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λRT50%与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λAT50%的关系。
首先对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四乙氧基硅烷的适应性的配比进行说明。图6示出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四乙氧基硅烷的配比、以及水解所需的水添加量(水/Si比率)的研究结果。
在图6所示的表中,标记○表示可以内包后述的实施例1~3所示的色素,且机械强度也合格。标记×是上述情况之外。对于机械强度的指标,规定了(a)在成膜后即使是用含有乙醇的柔软的纸制擦拭器进行擦拭作业也不会出现剥离等膜的脱落、(b)在预先划好棋盘格的膜上贴上规定的胶带后,将其撕下,不会出现膜的剥离等脱落。
从图6所示的表中可知,优选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四乙氧基硅烷的配比为50:50~80:20的范围,作为应添加的水的量,优选相对于1摩尔Si在4摩尔以上,优选为6~8摩尔。
另外,从图6所示的表可知,当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四乙氧基硅烷的配比在40:60以下时,即使添加规定量的规定色素,也会凝聚而无法内包化。
图7示出使用了在第1~第3实施例中使用的红外线吸收层16的组成。在图7中,CY-10、IRG-022为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NIA-7200H为ハツコ一ケミカル株式会社制、SEPc-6为山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CIR-RL2为日本Carlit株式会社制。从图6中示出的研究结果来看,以将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四乙氧基硅烷的配比设定为50:50作为溶胶凝胶膜的原料。溶媒均使用环戊酮。作为酸性催化剂,使用1摩尔/升的盐酸。相对于1摩尔Si,投入6摩尔的水。为了得到规定的红外线吸收膜的分光特性,投入图7所示的色素组,作为第1~第3实施例。
各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16按下面这样的顺序来形成。首先,将溶胶凝胶原料、水及作为酸催化剂的盐酸(相对于水为1/10wt%左右)加入适当的容器,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左右得到溶胶。然后,将规定的色素计量规定量后投入到作为溶媒的环戊酮中,将在室温下搅拌20分钟的溶液混合于溶胶中。
另一方面,各实施例的红外线反射层14按照以下的顺序形成。在成为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シヨツト公司制的D263玻璃(□76~90mm2×t0.1~0.2mm左右)的已洗净单面上,例如通过离子电镀法、溅射法或蒸镀法等形成由具有图3所示光谱透射率曲线的电介质多层膜构成的红外线反射层14。成为材料的电介质可以是从SiO2、TiO2、Ta2O3、MgF2等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材料。
在通过上述方法中的任一者形成由电介质多层膜构成的红外线反射层14时,需要在后述的红外线吸收层16形成之前进行。在这些多层膜形成方法中,会在其过程中将透明电介质基板12暴露于真空且高温(100℃左右~200℃左右)下,因此如果在形成红外线吸收层16之后形成,则红外线吸收色素可能会劣化。
对于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未形成红外线反射层14的面,进行规定的洗涤后,涂覆含有红外线吸收色素的溶胶。涂覆时在室温环境下以转速500rpm左右进行旋涂。
对于涂覆了溶胶的透明电介质基板12,例如以140℃在烘箱内加热20分钟。这是为了促进基于水解的溶胶凝胶反应,并使剩余的水、溶媒等蒸发。这样得到的红外 线吸收层16,其表面为玻璃质,硬度高,是适合的。
图8表示仅形成了第1~第3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可知任一个实施例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其可见区域400~600nm的平均透射率都在75%以上,且在630~690nm之间具有截止波长λAT50,满足了作为红外线吸收层16的要求特性。
对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λRT50%与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λAT50%的更为优选的条件进行说明。图9(a)~图9(m)表示第1实施例的λAT50%与λRT50%之差每变化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10(a)~图10(m)表示第2实施例的λAT50%与λRT50%之差每变化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11(a)~图11(m)表示第3实施例的λAT50%与λRT50%之差每变化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在图9(a)~(m)、图10(a)~(m)、图11(a)~(m)中,实线表示入射角为0°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虚线表示入射角为25°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点划线表示入射角为35°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实施例的情况下,都将红外线吸收层16的λAT50%固定,使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λRT50%变化,由此设定λAT50%与λRT50%之差。红外线反射层14是由电介质多层膜形成的,故通过调整其膜厚、层数,可以容易地实现过渡区域的变化。
图9(a)、图10(a)、图11(a)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60nm、即λAT50%比λRT50%长6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b)、图10(b)、图11(b)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50nm、即λAT50%比λRT50%长5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c)、图10(c)、图11(c)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40nm、即λAT50%比λRT50%长4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d)、图10(d)、图11(d)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30nm、即λAT50%比λRT50%长3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e)、图10(e)、图11(e)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20nm、即λAT50%比λRT50%长2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f)、图10(f)、图11(f)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10nm、即λAT50%比λRT50%长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g)、图10(g)、图11(g)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0nm、即λAT50%与λRT50%相等时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h)、图10(h)、 图11(h)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10nm、即λAT50%比λRT50%短1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i)、图10(i)、图11(i)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20nm、即λAT50%比λRT50%短2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j)、图10(j)、图11(j)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30nm、即λAT50%比λRT50%短3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k)、图10(k)、图11(k)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40nm、即λAT50%比λRT50%短4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l)、图10(l)、图11(l)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50nm、即λAT50%比λRT50%短5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图9(m)、图10(m)、图11(m)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λAT50%RT50%=-60nm、即λAT50%比λRT50%短60nm时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光谱透射率曲线。
图12表示图9(a)~(m)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第1实施例)的主要参数。图13表示图10(a)~(m)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第2实施例)的主要参数。图14表示图11(a)~(m)的光谱透射率曲线(第3实施例)的主要参数。
在评价图9(a)~(m)、图10(a)~(m)、图11(a)~(m)中示出的光谱透射率曲线时,本发明人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中对于被基本要求的特性(以下称为“要求特性”),设定了以下的(1)和(2)。
(1)波长400nm~600nm的平均透射率Tave>70%
(2)λSLOPE=|λT50%T2%|<70nm(锐截止特性)
关于上述(1)中示出的平均透射率Tave的要求特性,图10(a)中示出的λAT50%RT50%=60nm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不满足该条件,但图9(a)~(m)和图10(b)~(m)、图11(a)~(m)示出的光谱透射率曲线满足了该要求特性。
图15(a)、图16(a)、图17(a)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中的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λAT50%和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λRT50%之差λAT50%RT50%、与光谱透射率曲线的过渡区域的陡峭度λSLOPE=|λT50%T2%|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中,光谱透射率曲线的过渡区域的陡峭度(锐截止特性)优选尽可能地小,根据上述条件(2),希望不足70nm。因此根据图15(a)、图16(a)、图17(a),希望-50≤λAT50%RT50%
进而可知,若基于光谱透射率曲线特性因仅由上述红外线反射膜构成的红外线截 止滤波器的问题点之所在的入射角度而变化的观点,则人感到色调不同,是基于透射率在50%以上的区域的光谱透射率的差异而导致的。因此,本发明人对于用于提高红外线截止特性的入射角依赖性的要求特性,设定了以下的(3-1)~(3-3)。将入射角从0°到35°变化时的截止波长λT50%的偏移量记作ΔλT50%
(3-1)ΔλT50%<25nm、更优选(3-2)ΔλT50%<20nm、进而优选(3-3)ΔλT50%<12.5nm
对于仅由通常的红外线反射膜构成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容易满足上面的(1)及(2)的要求特性,但对于作为入射角度依赖性指标的ΔλT50%,30~40nm以上是普遍的,表现为该截止波长λT50%的偏移的大小在图像面内的色调的不同。
图15(b)、图16(b)、图17(b)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λAT50%和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λRT50%之差λAT50%RT50%、与入射角从0°变化到35°时的截止波长λT50%的偏移量ΔλT50%之间的关系。从上述的要求特性(3-1)~(3-3)可知,ΔλT50%低于25nm,更优选低于20nm,进而优选低于12.5nm。因此,根据图15(b)、图16(b)、图17(b),优选λAT50%RT50%≤-10nm,更优选λAT50%RT50%≤-20nm,进而更优选λAT50%RT50%≤-30nm。
从以上研究可知,优选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λAT50%与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λRT50%之差满足以下的条件(4)。
(4)-50nm≤λAT50%RT50%≤-10nm
进而,优选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λRT50%和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λAT50%满足以下的条件(5)。
(5)630nm≤λRT50%、λAT50%≤690nm
通过以满足上述条件(4)和(5)的方式形成红外线反射层14和红外线吸收层16,可以取得透射率、色调品质等的画质要素得到平衡的良好图像。已知人感觉到色调不同是基于透射率在50%以上的区域的光谱透射率的差异的。如果观察第1~第3实施例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光谱透射率曲线,则可知在满足上述条件(4)和(5)时,即使入射角改变,在透射率50%以上的区域,光谱透射率曲线也几乎不变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要求特性是一例,例如也可以适应摄像元件的特性地改变要求标准。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一个面上形成红外线反射层14,在另一个面上形成红外线吸收层16,由此能够提供入射角依赖性少的具有良好红外线截止特 性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作为透明电介质基板12,可以使用通常的玻璃基板。没有必要使用氟磷酸玻璃这样脆、难以进行研磨等加工的玻璃,因此能进行通常的研磨、切断等加工,其结果,容易进行薄型化等厚度的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通过红外线反射层14的光学特性和红外线吸收层16的光学特性的组合,确定作为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整体的特性。红外线反射层14的光学特性可以通过调整电介质多层膜的层结构而容易地改变。另外,红外线吸收层16的光学特性,可以通过调整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基质中所含的红外线吸收色素的种类、浓度,以及调整红外线吸收层厚度的调整而容易地改变。另一方面,例如当为了具备红外线吸收功能而使用氟磷酸玻璃时,因需要使用了炉的氟磷酸玻璃的熔化、氟磷酸玻璃的切断、厚度调整用的氟磷酸玻璃的研磨等,红外线吸收特性的变更并不容易。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能容易地改变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光学特性这一点上是优异的。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作为红外线吸收层16,采用了以通过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二氧化硅作为基质主要成分的构造。由此,可以提高红外线吸收层16的硬度,因此即使不层叠硬涂层等保护层,也可以实现高的耐擦伤性。此外,通过由以二氧化硅为其主要成分的基质形成红外线吸收层16,从而对湿气的阻挡性等得到提高,可以实现高的耐环境性。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作为红外线吸收层16,使用以二氧化硅为其主要成分的基质,因此可以提高相对作为同类的玻璃基板的密合性。其结果,不需要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上形成红外线吸收层16时的等离子处理,因此可以实现低成本化。
在图1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红外线反射层14可以以反射紫外线的方式形成。当以电介质多层膜形成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时,通过调整层结构,可以容易地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组入紫外线反射功能。摄像元件中设置的滤色器,存在因紫外线而发生寿命下降等坏影响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在位于摄像元件前面的红外线反射层14中除去紫外线,能避免产生这样的坏影响的事态。另外,当在红外线反射层14中组入了紫外线反射功能时,在到达由树脂基质形成的红外线吸收层16之前就能除去紫外线,因此可以防止红外线吸收层16的劣化。
图18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图18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对与图1中示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附以相同的标号,并且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红外线吸收层16上形成了防止可见光的反射的防反射层18,这点不同于图1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如图18所示那样,防反射层18被形成在与红外线吸收层16的透明电介质基板12侧的面对置的面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从防反射层18射出光。
如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那样,在红外线吸收层16上形成了防反射层18时,可以提高作为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整体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
在图18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防反射层18可以以防止紫外线透射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阻止从光的射出面侧入射的紫外线到达摄像元件,因此可以防止摄像元件中所设的滤色器的劣化。
图19示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图19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对与图1中示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附以相同的标号,并且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其红外线反射层14翘曲这点与图1中示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不同。红外线反射层14以与透明电介质基板12侧的面对置的面成为凸面的方式翘曲。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透明电介质基板12和红外线吸收层16也随着红外线反射层14的翘曲而翘曲。
如上述这样,当将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用于摄像装置时,以红外线反射层14与摄像镜头对置、红外线吸收层16与摄像元件对置的方式安装。然而,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非常薄、小,因此区分红外线反射层14和红外线吸收层16是不易的。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红外线反射层14翘曲,可以通过目视来判定是哪个面为红外线反射层14。当将电介质多层膜蒸镀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上时,通过控制膜面的应力,能在不影响光学特性的范围内调整红外线反射层14的翘曲程度。
图20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摄像装置100的图。如图20所示那样,摄像装置100具备摄像镜头102、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摄像元件104。摄像元件104可以是CCD、CMOS等半导体固态摄像元件。如图20所示那样,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被设置成在摄像镜头102与摄像元件104之间、红 外线反射层14与摄像镜头102对置,红外线吸收层16与摄像元件104对置的方式。
如图20所示那样,来自被摄物的光被摄像镜头102聚光,在被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除去红外线后,入射到摄像元件104。如图20所示那样,光会从摄像镜头102以各种入射角入射到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但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不论入射角如何,都能恰当地阻断红外线,因此可以拍摄到色彩再现性高的良好图像。
在上述说明中,对于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应用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用途。例如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能作为例如汽车的风挡玻璃、侧窗、建筑用玻璃等的红外线截止膜来使用。另外,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也可以作为PDP(plasma display panel: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使用。
以上,以实施方式为基础说明了本发明。本实施方式为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理解这些各构成要素、各处理工艺的组合可以有各种变形例,而且这样的变形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摄像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摄像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摄像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摄像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摄像装置.pdf(4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01930A43申请公布日20141015CN104101930A21申请号201410139396822申请日20140409201308154520130409JPG02B5/22200601G03B11/00200601H04N5/22520060171申请人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久保雄一郎河津光宏新毛胜秀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代理人李辉黄纶伟54发明名称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和摄像装置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入射角依赖性小的、具有良好红外线截止特性,而且具有高耐擦伤性和耐环境性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

2、0)具备透明电介质基板(12)、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一个面上形成的反射红外线的红外线反射层(14)、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另一个面上形成的吸收红外线的红外线吸收层(16)。红外线吸收层(16)通过使红外线吸收色素内包于通过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基质中而制成。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6页附图29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6页附图29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01930ACN104101930A1/1页21一种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透明电介质基板、在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的反射。

3、红外线的红外线反射层、以及在所述透明电介质基板的另一个面上形成的吸收红外线的红外线吸收层,该红外线吸收层是使红外线吸收色素内包于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作为主成分的基质中而制成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反射层由电介质多层膜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红外线反射层的透射率达到50的波长记作RT50NM、将所述红外线吸收层的透射率达到50的波长记作AT50NM时,以满足AT50700162(2)SLOPE|T50T2|70NM(锐截止特性)0163关于上述(1)中示出的平均透射率TAVE的要求特性,图10(A)。

4、中示出的AT50RT5060NM时的光谱透射率曲线不满足该条件,但图9(A)(M)和图10(B)(M)、图11(A)(M)示出的光谱透射率曲线满足了该要求特性。0164图15(A)、图16(A)、图17(A)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中的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AT50和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RT50之差AT50RT50、与光谱透射率曲线的过渡区域的陡峭度SLOPE|T50T2|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中,光谱透射率曲线的过渡区域的陡峭度(锐截止特性)优选尽可能地小,根据上述条件说明书CN104101930A1514/16页16(2),希望不足70NM。因此根据图15(A)、。

5、图16(A)、图17(A),希望50AT50RT50。0165进而可知,若基于光谱透射率曲线特性因仅由上述红外线反射膜构成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问题点之所在的入射角度而变化的观点,则人感到色调不同,是基于透射率在50以上的区域的光谱透射率的差异而导致的。因此,本发明人对于用于提高红外线截止特性的入射角依赖性的要求特性,设定了以下的(31)(33)。将入射角从0到35变化时的截止波长T50的偏移量记作T50,0166(31)T5025NM、更优选(32)T5020NM、进而优选(33)T50125NM0167对于仅由通常的红外线反射膜构成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容易满足上面的(1)及(2)的要求特性,。

6、但对于作为入射角度依赖性指标的T50,3040NM以上是普遍的,表现为该截止波长T50的偏移的大小在图像面内的色调的不同。0168图15(B)、图16(B)、图17(B)分别表示第1第3实施例的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AT50和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RT50之差AT50RT50、与入射角从0变化到35时的截止波长T50的偏移量T50之间的关系。从上述的要求特性(31)(33)可知,T50低于25NM,更优选低于20NM,进而优选低于125NM。因此,根据图15(B)、图16(B)、图17(B),优选AT50RT5010NM,更优选AT50RT5020NM,进而更优选AT50RT5030N。

7、M。0169从以上研究可知,优选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AT50与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RT50之差满足以下的条件(4)。0170(4)50NMAT50RT5010NM0171进而,优选红外线反射层14的截止波长RT50和红外线吸收层16的截止波长AT50满足以下的条件(5)。0172(5)630NMRT50、AT50690NM0173通过以满足上述条件(4)和(5)的方式形成红外线反射层14和红外线吸收层16,可以取得透射率、色调品质等的画质要素得到平衡的良好图像。已知人感觉到色调不同是基于透射率在50以上的区域的光谱透射率的差异的。如果观察第1第3实施例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光谱透。

8、射率曲线,则可知在满足上述条件(4)和(5)时,即使入射角改变,在透射率50以上的区域,光谱透射率曲线也几乎不变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要求特性是一例,例如也可以适应摄像元件的特性地改变要求标准。0174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的一个面上形成红外线反射层14,在另一个面上形成红外线吸收层16,由此能够提供入射角依赖性少的具有良好红外线截止特性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017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作为透明电介质基板12,可以使用通常的玻璃基板。没有必要使用氟磷酸玻璃这样脆、难以进行研磨等加工的玻璃。

9、,因此能进行通常的研磨、切断等加工,其结果,容易进行薄型化等厚度的变更。0176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通过红外线反射层14的光学特性和红外线吸收层16的光学特性的组合,确定作为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整体的特性。红外线反射层14的光学特性可以通过调整电介质多层膜的层结构而容易地改变。另外,红外线吸收层16的光学特性,可以通过调整利用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基质中所含说明书CN104101930A1615/16页17的红外线吸收色素的种类、浓度,以及调整红外线吸收层厚度的调整而容易地改变。另一方面,例如当为了具备红外线吸收功能而使用氟磷酸玻璃时,因需要使用了炉的氟磷酸玻。

10、璃的熔化、氟磷酸玻璃的切断、厚度调整用的氟磷酸玻璃的研磨等,红外线吸收特性的变更并不容易。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能容易地改变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光学特性这一点上是优异的。0177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作为红外线吸收层16,采用了以通过溶胶凝胶法形成的二氧化硅作为基质主要成分的构造。由此,可以提高红外线吸收层16的硬度,因此即使不层叠硬涂层等保护层,也可以实现高的耐擦伤性。此外,通过由以二氧化硅为其主要成分的基质形成红外线吸收层16,从而对湿气的阻挡性等得到提高,可以实现高的耐环境性。0178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作为红外线吸收层。

11、16,使用以二氧化硅为其主要成分的基质,因此可以提高相对作为同类的玻璃基板的密合性。其结果,不需要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上形成红外线吸收层16时的等离子处理,因此可以实现低成本化。0179在图1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红外线反射层14可以以反射紫外线的方式形成。当以电介质多层膜形成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时,通过调整层结构,可以容易地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组入紫外线反射功能。摄像元件中设置的滤色器,存在因紫外线而发生寿命下降等坏影响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在位于摄像元件前面的红外线反射层14中除去紫外线,能避免产生这样的坏影响的事态。另外,当在红外线反射层14中组入了紫外线反射功能时,在到达由树。

12、脂基质形成的红外线吸收层16之前就能除去紫外线,因此可以防止红外线吸收层16的劣化。0180图18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图18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对与图1中示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附以相同的标号,并且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0181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红外线吸收层16上形成了防止可见光的反射的防反射层18,这点不同于图1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如图18所示那样,防反射层18被形成在与红外线吸收层16的透明电介质基板12侧的面对置的面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从防反射层18射出光。0182如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

13、滤波器10那样,在红外线吸收层16上形成了防反射层18时,可以提高作为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整体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0183在图18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防反射层18可以以防止紫外线透射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阻止从光的射出面侧入射的紫外线到达摄像元件,因此可以防止摄像元件中所设的滤色器的劣化。0184图19示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在图19所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中,对与图1中示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附以相同的标号,并且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0185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其红外线反射层14翘曲这点与图1中示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

14、不同。红外线反射层14以与透明电介质基板12侧的面对置的面成为凸面的方式翘曲。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透明电介质基板12和红外线吸收层16也随着红外线说明书CN104101930A1716/16页18反射层14的翘曲而翘曲。0186如上述这样,当将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用于摄像装置时,以红外线反射层14与摄像镜头对置、红外线吸收层16与摄像元件对置的方式安装。然而,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非常薄、小,因此区分红外线反射层14和红外线吸收层16是不易的。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红外线反射层14翘曲,可以通过目视来判定是哪个面为红外线反射层14。当将电介质多层膜蒸镀在透明电介质基板12上时,通过控制膜。

15、面的应力,能在不影响光学特性的范围内调整红外线反射层14的翘曲程度。0187图20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的摄像装置100的图。如图20所示那样,摄像装置100具备摄像镜头102、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摄像元件104。摄像元件104可以是CCD、CMOS等半导体固态摄像元件。如图20所示那样,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被设置成在摄像镜头102与摄像元件104之间、红外线反射层14与摄像镜头102对置,红外线吸收层16与摄像元件104对置的方式。0188如图20所示那样,来自被摄物的光被摄像镜头102聚光,在被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除去红外线后,入射到摄像元件104。如图20。

16、所示那样,光会从摄像镜头102以各种入射角入射到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但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不论入射角如何,都能恰当地阻断红外线,因此可以拍摄到色彩再现性高的良好图像。0189在上述说明中,对于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应用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用途。例如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能作为例如汽车的风挡玻璃、侧窗、建筑用玻璃等的红外线截止膜来使用。另外,红外线截止滤波器10也可以作为PDP(PLASMADISPLAYPANEL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使用。0190以上,以实施方式为基础说明了本发明。本实施方式为。

17、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理解这些各构成要素、各处理工艺的组合可以有各种变形例,而且这样的变形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说明书CN104101930A181/29页19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192/29页20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03/29页21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14/29页22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25/29页23图9A图9B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36/29页24图9C图9D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47/29页25图9E图9F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58/29页26图9。

18、G图9H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69/29页27图9I图9J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710/29页28图9K图9L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811/29页29图9M图10A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2912/29页30图10B图10C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013/29页31图10D图10E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114/29页32图10F图10G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215/29页33图10H图10I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316/29页34图10J图10K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417/。

19、29页35图10L图10M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518/29页36图11A图11B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619/29页37图11C图11D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720/29页38图11E图11F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821/29页39图11G图11H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3922/29页40图11I图11J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4023/29页41图11K图11L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4124/29页42图11M图12图13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4225/29页43图14图15A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4326/29页44图15B图16A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4427/29页45图16B图17A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4528/29页46图17B图18图19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4629/29页47图20说明书附图CN104101930A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