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上补下丸.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1523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4112693.5

申请日:

1994.12.20

公开号:

CN1125102A

公开日:

1996.06.2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主分类号:

A61K35/78

申请人:

王占伟;

发明人:

王占伟

地址:

110021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宏伟小区19号楼292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辽宁利泰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刘忠达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清上补下丸,属于一种中药丸剂的配方。该药由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寸冬、天冬、枳实、贝母、桔梗、杏仁、半夏、蒌仁、枯苓、甘草配制而成。本发明对哮喘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对自幼哮吼已成痼疾的患者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权利要求书

1: 清上补下丸,其特征是该药的配伍为:生地10~25 g、山药7~15g、茯苓10~20g、丹皮10~20g、泽泻10~20 g、五味子10~20g、寸冬10~20g、天冬10~20g、枳实10~ 22g、贝母10~22g、桔梗10~20g、杏仁10~20g、半夏10~ 20g、篓仁10~20g、枯苓10~20g、甘草0.7g。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上补下丸,其特征是该药的 最佳配伍为:生地20g、山药10g、茯苓15g、丹皮15g、泽泻 15g、五味子15g、寸冬15g、天冬15g、枳实17g、贝母17g、 桔梗15g、杏仁15g、半夏15g、篓仁15g、枯苓15g、甘草 0.7g。

说明书


清上补下丸

    本发明属于一种中药丸剂的配方。

    哮吼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时喉中有哮鸣声。西医认为哮吼病,是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引起支气管阻塞所致。中医则认为,是痰饮内伏所致。脾虚则运化失常,津液不能输布全身,凝聚成痰。肾虚则水不化气,水湿停积而成痰浊。痰浊形成后,则上侵于肺。若遇到风寒外邪,则痰随气上,痰气交阻,闭寒气道,而使肺气升降失调,则哮吼病发作,在临床上哮吼病,与喘同时并发。哮吼之病,由于反复发作,患者很痛苦,且不易治愈。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哮吼病具有良好疗效的清上补下丸。

    清上补下丸地配伍是:生地10~25g、山药7~15g、茯苓10~20g、丹皮10~20g、泽泻10~20g、五味子10~20g、寸冬10~20g、天冬10~20g、枳实10~22g、贝母10~22g、桔梗10~20g、杏仁10~20g、半夏10~20g、篓仁10~20g、枯苓10~20g、甘草0.7g。

    在上述配伍中生地、山药、茯苓、丹皮为君药;泽泻、五味子、寸冬为臣药;天冬、枳实、贝母、桔梗为佐药;杏仁、半夏、篓仁、枯苓、甘草为使者(本药系祖传秘方)。

    清上补下丸的一种实施例的配伍是:生地20g、山药10g、茯苓15g、丹皮15g、泽泻15g、五味子15g、寸冬15g、天冬15g、枳实17g、贝母17g、桔梗15g、杏仁15g、半夏15g、篓仁15g、枯苓15g、甘草0.7g。

    将上述中草药粉碎,加炼密制成丸剂,即为清上补下丸中成药。

    清上补下丸,具有清肺、补脾肾、顺气化痰、疏风散寒平哮喘之功能,对哮喘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对自幼哮吼已成痼疾的患者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清上补下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上补下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上补下丸.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上补下丸.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上补下丸.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清上补下丸,属于一种中药丸剂的配方。该药由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寸冬、天冬、枳实、贝母、桔梗、杏仁、半夏、蒌仁、枯苓、甘草配制而成。本发明对哮喘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对自幼哮吼已成痼疾的患者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