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颗粒剂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颗粒剂。
背景技术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又称非酒精
性脂肪肝(NAFL),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imple fatty liver, 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非酒精性相关肝纤维化及其相关肝硬化,是指
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
病理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机制可能包括两个打击。第一个打击是脂肪变性,第二
个打击是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反应。主要包括:外脂肪酸动员增加,肝脏合成脂肪酸增
加,肝脏分解代谢脂肪酸的功能受损,肝脏和成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能力受损,坏死性炎症
改变。SFL如积极治疗,可完全恢复。NASH如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多可恢复。近年国外几个
对NASH的前瞻性研究显示,部分NASH可发展为肝硬化,因此认为NASH是仅次于酒精和病毒
性肝炎导致肝硬化的第三大病因。
中医学中没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众多学者将非酒
精性脂肪肝性肝病归属于中医的“积聚”、“胁痛”、“痞满”、“痰癖”等范畴。其主要症状为胁
痛、胁胀,脘腹痞胀,倦怠乏力、纳差、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舌苔腻等。其病因主要有饮食不
节、情绪失调、久病体虚。《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甘,饮食不节,脾
胃损伤,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导致痰湿内生;情志失调,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三焦水
道不通,水液代谢紊乱,痰湿互结于肝而致;久病体虚,脾胃运化无力,水谷不能化精,聚湿
生痰,痰湿阻络,血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肝。其主要病机可归结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聚
为痰,痰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瘀血阻滞肝脉而成。值得提出的是痰、饮、瘀、热等有形之
邪,即是诸病因相互作用的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成为新的病因导致肝、脾、肾等脏气功能
力不胜邪,愈加虚疲,迁延日久,恶性循环,后期则演变为肝硬化等多种危重证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及预防保健措施相对滞后,我国非酒精性脂
肪肝发病率逐年上升,它现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慢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
病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常无症状,NAFLD是导致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的首要病因,被认为是
隐源性肝硬化的常见病因之一。
近年国外研究显示,部分NAFLD可发展为肝硬化,成为导致肝硬化的“第三杀手”,
在治疗方面,现脂肪肝的防治多联合应用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行为修正治疗等综合措施,
其中去除病因诱因,积极控制原发基础病最为重要,目前临床应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胰岛
素增敏剂,但常规的西药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治疗非酒
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颗粒剂,中药组分配伍合理,能有效解除了患者病痛、无毒副作用,见
效快;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单,易于控制。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颗粒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它包括如下
组分:
丹参13份、泽泻10份、柴胡15份、绞股蓝15份、姜黄9份、生山楂12份、首乌藤10份、水红
花子10份、决明子15份、茺蔚子15份。
上述组分中各味药的药理药效如下:
丹参、泽泻:活血化瘀、泄热利水为君,直指非酒精性脂肪肝基本病理特点湿、热、瘀;
柴胡、绞股蓝、姜黄:疏利肝胆,清化湿热,协助君药降解脂肪,共为臣药;
生山楂、首乌藤、水红花子:共入肝经,起活血化瘀降脂之效,均为佐药;
决明子、茺蔚子清肝,为使药。
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泻热清肝,活血降脂之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颗粒剂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1)所有的中药原料加原料三倍重量的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1h,合并两次煎液,过滤,
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08(90-95℃),待冷至室温,加等量的乙醇使其沉淀,静置;
(2)取上述步骤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至1.20(60-65℃),加等量的水搅拌,静置8h,取
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8-1.40(60-65℃)的清膏。
(3)取清膏1份、蔗糖粉3份、糊精1.25份及乙醇2份,制成颗粒,干燥后,即得。
本发明所提供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颗粒剂,药物组分间发挥了协同效
应,该中药能有效解除了患者病痛、无毒副作用,见效快,效果显著。
本发明适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
设备和方法为本技术领域常规市购的试剂、设备和常规使用的方法。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实施例为一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颗粒剂它包括以下组分:
丹参13g、泽泻10 g、柴胡15 g、绞股蓝15 g、姜黄9 g、生山楂12 g、首乌藤10 g、水红花
子10 g、决明子15 g、茺蔚子15 g。
该中药颗粒剂按照如下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1)所有的中药原料加原料三倍重量的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1h,合并两次煎液,过滤,
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08(90-95℃),待冷至室温,加等量的乙醇使其沉淀,静置;
(2)取上述步骤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至1.20(60-65℃),加等量的水搅拌,静置8h,取
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8-1.40(60-65℃)的清膏。
(3)取清膏1g、蔗糖粉3g、糊精1.25g及乙醇2g,制成颗粒,干燥后,即得。
服用方法:一周为一个疗程,一天服用两次,每次一剂(上述所得颗粒剂为一剂),
一个疗程后,病症有所缓解,一般三个疗程后,痊愈。
实施例2 典型病例:
(1)、患者杨某,男,50岁。
现主症:右胁肋隐痛伴胃脘胀满,嗳气频频,情绪焦躁,头胀痛,纳少,食欲欠佳,寐
欠安,大便溏结不调,舌苔薄白,脉弦。体检查血脂示:CHOL5.7mmol/L, TG2.01mmol/L,HDL-
C2.16mmol/L。肝胆胰脾彩超示:轻度脂肪肝。
西医诊断为脂肪肝(轻度),混合型高脂血症。
中医诊断为胁痛病 肝郁气滞证。
服药实施例1的颗粒剂7剂后,诸症缓解,纳食增,时有头痛,前方去焦三仙,加白芷
止头痛,继服14剂,未再诉胁痛,情绪平和,查血脂正常,肝胆胰脾彩超示:未见明显占位性
病变。
(2)、患者时某某,女,49岁。
患者胃脘胀满,嗳气,纳呆,寐欠安,入睡困难,大便希溏,舌边齿痕,质淡,苔薄白,
脉细弱。西医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
中医诊断为胃痞病,心脾两虚证。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服用实施例1所提供的颗粒剂7剂,胃胀减轻,纳寐均好转,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
白,脉细。
5.患者于某,女,56岁。
主因右胁肋胀痛3个月。3月前患者情致不畅后出现右胁肋胀痛,现患者右胁肋胀
痛,夜间明显,晨起口苦,无烧心反酸,纳食少,厌食油腻,夜寐可,大便质尚可,日一行。舌红
苔薄黄腻,脉弦滑。辅助检查:血脂:CHOL6.1mmol/L,LDL-C5.0mmol/L。查肝胆胰脾彩超示:
中度脂肪肝,胆囊泥沙样结石。
西医诊断为:中度脂肪肝 高胆固醇血症 胆结石(泥沙样)。
中医诊断为:胁痛病 肝胆湿热。治以疏肝理气,消脂化石。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十味
调脂颗粒加减。
服本实施例1所提供的药14剂后,患者右胁胀痛减轻,偶有口苦,纳好转,夜寐安,
大便质可。舌红苔薄黄腻,脉滑。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所作的其它形式的
限定,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技术内容作为启示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
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出的简
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