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有源漂移区带的半导体布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有源漂移区带的半导体布置.pdf(4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47015A43申请公布日20141224CN104247015A21申请号201380007440322申请日2013013013/36203820120131USH01L27/06200601H01L27/088200601H01L21/84200601H01L29/40200601H01L29/78200601H01L27/12200601H01L29/0620060171申请人英飞凌科技德累斯顿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德国德累斯顿72发明人R魏斯M特罗伊G德博瓦A维尔梅罗特H韦伯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代理人申屠伟进徐红燕54发明名称具有有源。
2、漂移区带的半导体布置57摘要一种半导体器件布置包括第一半导体器件,具有负载路径;以及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每个具有第一负载端子和第二负载端子与控制端子之间的负载路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使得其负载路径串联连接并且串联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的负载路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其它第二半导体器件之一的负载端子,并且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之一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的负载端子之一。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每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器件特征。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器件特征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其它半导体器件的对应器件特征不同。30优先权数据85PCT国际申请进。
3、入国家阶段日20140731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PCT/EP2013/05182720130130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3/113771EN2013080851INTCL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16页附图2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16页附图25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47015ACN104247015A1/3页21一种半导体器件布置,包括第一半导体器件(2),具有负载路径;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每个具有第一负载端子和第二负载端子(32132N,33133N)与控制端子(31131N)之间的负载路径;其中,所述第二。
4、半导体器件(313N)使得其负载路径串联连接并且串联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控制(31131N)端子连接到其它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之一的所述第一负载端子和第二负载端子之一,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之一(31)使得其控制端子(31131N)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一个负载端子;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中的每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器件特征;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器件特征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其它半导体器件的对应器件特征不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
5、件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是MOSFET、MISFET、MESFET、FINFET、JFET、HEMT、IGBT或纳米管器件,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器件特征选自栅极电阻;阈值电压;栅极源极电容;栅极漏极电容;漏极源极电容;沟道宽度;主体厚度;沟道长度;栅极氧化物厚度;以及源极区域、主体区域和漏极区域之一的掺杂浓度。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是晶体管。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晶体管是正常关闭晶体管。5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是正常打开晶体管。6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
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使得其负载路径直接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之一(31)使得其控制端子(311)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第一负载端子(22);并且其中,其它第二半导体器件(323N)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控制端子(31231N)连接到另一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的第一负载端子(32132N)。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其它第二半导体器件(323N)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控制端子(31231N)连接到相邻第二半导体器件的第一负载端子(32132N)。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电阻器(41)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
7、二半导体器件(3I)的所述控制端子(31I)与另一第二半导体器件(3I1)的所述第一负载端子(32I1)之间。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整流器元件(42)与所述电阻器(41)并联连接。10如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电容器(43)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半导体器件(3I)的所述控制端子(31I)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32I)之间,所述电容器(43)附加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半导体器件(3I)的栅极源极电容(CGS)。权利要求书CN104247015A2/3页311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是N沟道晶体管或P沟道晶体管之一。。
8、12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是N沟道晶体管或P沟道晶体管之一。13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是FINFET,每个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鳍片(52);源极区域(53)、主体区域(55)和漏极区域(54),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鳍片(52)中,其中,所述主体区域(55)被布置在所述源极区域(53)与所述漏极区域(54)之间;以及栅极电极(56),被布置为与所述主体区域(55)相邻并且通过栅极介质(57)与所述主体区域(55)介质绝缘。14一种半导体器件布置,包括第一半导体器件(2),具有负载路径;多个第二半导体。
9、器件(313N),每个具有第一负载端子和第二负载端子(32132N,33133N)与控制端子(31131N)之间的负载路径,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使得其负载路径串联连接并且串联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其中,具有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的所述串联电路连接在所述半导体器件布置的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所述串联电路的抽头,所述抽头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中的两个的负载路径之间;和第三负载端子(13),耦合到所述抽头。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还包括开关元件(35),连接在所述第三负载端子(13)。
10、与所述抽头之间,其中,所述第三负载端子(13)连接到所述第二负载端子(13)。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开关元件(35)是机械开关元件或半导体开关元件。17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还包括熔断器,连接在所述第三负载端子(13)与所述抽头之间,其中,所述第三负载端子(13)连接到所述第二负载端子(13)。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其它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之一的负载端子,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之一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的负载端子之一。19一。
11、种半导体器件布置,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串联电路(111P),每个串联电路(111P)包括第一半导体器件(2),具有负载路径和控制端子;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每个具有第一负载端子和第二负载端子与控制端子之间的负载路径;驱动端子(11);至少一个电阻器(R1RP),连接在一个串联电路的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所述控制端子(21)与所述驱动端子(11)之间;权利要求书CN104247015A3/3页4其中,每个串联电路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使得其负载路径串联连接并且串联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其中,每个串联电路(111P)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中的。
12、每一个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其它第二半导体器件之一的所述负载端子,并且其中,每个串联电路(111P)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之一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所述负载端子之一。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所述控制端子中的每一个经由电阻器(R1RP)耦合到所述驱动端子(11),其中,这些电阻器(R1RP)中的至少两个是不同的。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阻器是RC元件的一部分。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的所述控制端子中的每一个经由RC元件耦合到所述驱动端子,其中。
13、,这些RC元件中的至少两个具有不同的时间常数。23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包括3个、4个、5个、多于5个、多于10个或多于20个的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权利要求书CN104247015A1/16页5具有有源漂移区带的半导体布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半导体布置,并且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第一半导体器件并且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布置。背景技术0002在开发功率半导体器件(例如功率晶体管或功率二极管)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制造具有高电压阻断能力但却具有低开态电阻(RON)并且具有低开关损耗的器件。0003功率晶体管通常包括在主体区域与漏极区域之间所布置。
14、的并且比漏极区域更低掺杂的漂移区域。传统功率晶体管的开态电阻取决于漂移区域在电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以及漂移区域的掺杂浓度,其中,当漂移区域的长度减少时,或当漂移区域中的掺杂浓度增加时,开态电阻降低。然而,减少区域的长度或增加掺杂浓度减少了电压阻断能力。0004用于减少具有给定电压阻断能力的功率晶体管的开态电阻的一种可能方式是在漂移区域中提供补偿区域,其中,所述补偿区域与漂移区域互补地受掺杂。另一可能方式是在漂移区域中提供与漂移区域介质绝缘并且例如连接到晶体管的栅极或源极端子的场板。在这些类型的功率晶体管中,当组件处于其关闭状态时,补偿区带或场板部分地“补偿”漂移区域中的掺杂电荷。这允许提供漂移区。
15、域的更高的掺杂这减少了开态电阻而不减少电压阻断能力。0005功率二极管(PIN二极管)通常在第一掺杂类型的第一发射极区域与第二掺杂类型的第二发射极区域之间包括低掺杂的漂移区域或基极区域。功率二极管被配置为当在第一发射极区域与第二发射极区域之间施加具有第一极性的电压(阻断电压)时阻断,并且被配置为当在第一发射极区域与第二发射极区域之间施加具有第二极性的电压时传导电流。然而,在导通状态下,在基极区域中生成具有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电荷载流子(P型和N型电荷载流子)的电荷载流子等离子体。基极区域中所存储的电荷载流子等离子体的量取决于基极区域的长度,并且因此取决于电压阻断能力,其中,当电压阻断能力增加时。
16、,电荷载流子等离子体的量增加。必须在二极管当施加阻断电压时可能阻断之前移除这种电荷载流子等离子体。0006然而,这些已知的器件具有高输出电容,这当器件将工作状态从打开状态改变或关闭状态并且反之时可能导致时延。因此,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类似于具有高电压阻断能力、低开态电阻以及低输出电容的功率半导体器件而进行动作的半导体布置。发明内容0007通过如权利要求1、14和19所述的半导体布置来解决该问题。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具体实施例。0008第一实施例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布置。所述半导体器件布置包括第一半导体器件,具有负载路径;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每个具有第一负载端子和第二负载端子与控制端子之间的负载路径。
17、。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使得其负载路径串联连接并且串联连接到所述第说明书CN104247015A2/16页6一半导体器件的负载路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其它第二半导体器件之一的负载端子,并且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之一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的负载端子之一。此外,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每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器件特征,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器件特征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其它半导体器件的对应器件特征不同。0009第二实施例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布置。所述半导体器件布置包括第一半导体器件,具有负载路径;多个第二晶体管,每个具有第一负载端子和第二负载端子与控。
18、制端子之间的负载路径。所述第二晶体管使得其负载路径串联连接并且串联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的负载路径,具有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串联电路连接在所述半导体器件布置的第一负载端子与第二负载端子之间。所述半导体器件布置还包括所述串联电路的抽头,所述抽头位于所述第二晶体管中的两个晶体管的各负载路径之间;和第三负载端子,耦合到所述抽头。0010第三实施例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布置。所述半导体器件布置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串联电路。每个串联电路包括第一半导体器件,具有负载路径和控制端子;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每个具有第一负载端子和第二负载端子与控制端子之间的负载路径。所述半导体器件布置还包括驱动端。
19、子。至少一个电阻器连接在一个串联电路的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的所述控制端子与所述驱动端子之间,每个串联电路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使得其负载路径串联连接并且串联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的负载路径,每个串联电路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其它第二半导体器件之一的负载端子,并且每个串联电路的所述第二半导体器件之一使得其控制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器件的负载端子之一。0011在阅读以下详细描述并且浏览附图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附加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0012现在将参照附图解释示例。附图用于示出基本原理,从而仅示出对于理解基本原理所必须的各方面。附图并非成比例。在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
20、同特征。0013图1示出具有实现为晶体管的第一半导体器件并且具有彼此串联连接且与第一半导体器件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布置。0014图2示出作为用于切换负载的电子开关的图1的半导体布置的应用。0015图3示出具有实现为二极管的第一半导体器件并且具有彼此串联连接并且与第一半导体器件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布置。0016图4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有具有不同栅极电阻的两个第二晶体管的串联电路。0017图5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有具有不同栅极电阻的两个第二晶体管的串联电路。0018图6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有具有不同栅极电阻的两个第二晶体管的串联电路。0019图7示出带有具有不。
21、同栅极源极电容的两个第二晶体管的串联电路。0020图8示出通过阻性分压器驱动的具有若干第二晶体管和一个第二晶体管的串联说明书CN104247015A3/16页7电路。0021图9示出通过容性分压器驱动的具有若干第二晶体管和一个第二晶体管的串联电路。0022图10示出带有具有不同栅极漏极电容的两个第二晶体管的串联电路。0023图11示出带有具有不同漏极源极电容的两个第二晶体管的串联电路。0024图12示意性示出一个第二晶体管作为耗尽MOSFET的实现。0025图13示出图1的电路布置的修改。0026图14包括图14A至图14C,示出实现为FINFET的一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第一实施例。0027图1。
22、5包括图15A至图15C,示出实现为FINFET的一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第二实施例。0028图16示出在一个半导体鳍片中实现第一半导体器件和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主体的垂直截面图。0029图17示出在一个半导体鳍片中实现第一半导体器件和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主体的垂直截面图。0030图18示出实现第一半导体器件和均包括若干FINFET单元的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主体的顶视图。0031图19示出包括并联连接的若干FINFET单元的一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垂直截面图。0032图20包括图20A至图20C,示出包括并联连接的若干FINFET单元的。
23、一个第二半导体器件的另一实施例。0033图21示出串联连接的图20所示的类型的两个第二半导体器件。0034图22示出半导体布置的另一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0035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附图形成其一部分,并且通过说明的方式示出可以实践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应理解,在此所描述的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可以彼此组合,除非具体地另外声明。0036图1示出包括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313N的半导体布置1的第一实施例。第一半导体器件2具有第一负载端子22与第二负载端子23之间的负载路径,并且可以假设负载路径传导电流的打开状态或负载路径阻断的关闭状态。根据图1的第一半导体器件2实现为晶体管。
24、,并且还包括控制端子21。具体地说,根据图1的第一半导体器件2实现为MOSFET,其中,控制端子21是栅极端子,并且第一负载端子22和第二负载端子23分别是源极端子和漏极端子。0037在图1以及以下附图中,后随下标的标号“3”表示单独第二半导体器件。单独第二半导体器件的相同部分,例如控制端子和负载端子,具有相同的后随下标的标号字符。例如,31表示具有控制端子311以及第一负载端子321和第二负载端子331的第二半导体器件中的第一个。在以下,当引用任一第二半导体器件或多个第二半导体器件时,并且当单独第二半导体器件之间无需区分时,没有角标的标号3、31、32、33将用于表示第二半导体器件说明书CN。
25、104247015A4/16页8及其单独部分。0038第二半导体器件3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实现为晶体管,并且在以下将被称为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3中的每一个具有控制端子31以及在第一负载端子32与第二负载端子33之间的负载路径。第二半导体器件的负载路径3233彼此串联连接,从而一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一负载端子连接到相邻第二晶体管的第二负载端子。此外,第二晶体管3的负载路径与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2223串联连接,从而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多个第二晶体管3形成类似共射共基的电路。0039参照图1,存在N个第二晶体管3,其中,N1。在这N个第二晶体管3当中,第二晶体管中的第一个31是在具有N个第二晶体。
26、管3的串联电路中最靠近第一半导体器件2而布置的第二晶体管,并且使得其负载路径321331直接连接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2223。第二晶体管中的第N个3N是具有N个第二晶体管3的串联电路中最远离第一半导体器件2而布置的第二晶体管。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存在N4个第二晶体管3。然而,这仅是示例,第二晶体管3的数量N可以是任意选择的,也就是说,取决于半导体器件布置1的期望的电压阻断能力。以下在此更详细地解释该情况。0040第二半导体器件3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控制端子31连接到第二半导体器件3中的另一个的负载端子之一或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端子之一。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1第二晶体管31使得其控制。
27、端子311连接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第一负载端子22。其它第二晶体管323N1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控制端子31231N连接到在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方向上串联电路中相邻的第二晶体管的第一负载端子321323。为了解释目的,假设3I是除了第一晶体管31之外的第二晶体管323N之一。在此情况下,该第二晶体管(上第二晶体管)3I的控制端子31I连接到相邻第二晶体管(下第二晶体管)3I1的第一负载端子32I1。上第二晶体管3I的控制端子所连接到的下第二晶体管3I1的第一负载端子32I1并不直接连接到该上第二晶体管3I的负载端子32I、33I之一。根据另一实施例(未示出),一个第二晶体管3I的控制端子31I不连接。
28、到直接连接到第二晶体管3I的该第二晶体管3I1的第一负载端子31I1,而是连接到远离晶体管的第二晶体管3IK的负载端子32IK,其中K1。如果例如K2,则第二晶体管3I的控制端子31I连接到在串联电路中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方向上作为远离第二晶体管3I的两个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晶体管3I2的第一负载端子32I2。0041参照图1,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可以实现为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这些MOSFET中的每一个具有作为控制端子21、31的栅极端子、作为第一负载端子23的源极端子以及作为第二负载端子33的漏极端子。MOSFET是压控器件,其可以受控于在栅极端子与源极端子(控。
29、制端子与第一负载端子)之间所施加的电压。因此,在图1所示的布置中,第1第二晶体管31通过与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电压对应的电压而受控,其它第二晶体管3I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晶体管3I1或3I2的负载路径电压而受控。一个MOSFET的“负载路径”电压是在该MOSFET的第一负载端子与第二负载端子(漏极端子与源极端子)之间的电压。0042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半导体器件2是常关(增强)晶体管,而第二晶体管3是常开(耗尽)晶体管。然而,这仅仅是示例。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中的每一个可以实现为常开晶体管或常关晶体管。单独晶体管可以实现为N型晶体管或P型晶体管。0043将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
30、二晶体管3实现为MOSFET仅是示例。任何类型的晶体管说明书CN104247015A5/16页9可以用于实现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例如MOSFET、MISFET(金属绝缘体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SFET(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JFET(结型栅场效应晶体管)、FINFET(鳍片FET)、纳米管器件、HEMT(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等。独立于用于实现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半导体器件3的器件的类型,连接这些器件,从而第二晶体管3中的每一个受控于串联电路中至少一个其它第二晶体管3或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电压。0044可以通过将合适的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一半。
31、导体器件2而类似传统晶体管那样打开并且关闭具有实现为晶体管的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的半导体器件布置1。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控制端子21形成整体布置1的控制端子11,并且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第一负载端子21和第N第二晶体管3N的第二负载端子分别形成整体布置1的第一负载端子12和第二负载端子13。0045图2示出半导体器件布置1作为用于切换负载Z的电子开关的使用。半导体布置1的负载路径(其为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的路径)与负载串联连接。具有半导体器件布置1和负载Z的串联电路连接在用于第一(正)供电电势V的端子与用于第二(负)供电电势GND的端子之间。0046以下解释半导体布置1。
32、的工作原理。仅为了解释目的,假设第一半导体器件2实现为N型增强MOSFET,第二晶体管3实现为N型耗尽MOSFET或N型JFET,并且单独器件2、3互连,如图1中所示。然而,基本工作原理也应用于通过其它类型的第一半导体器件和第二半导体器件所实现的半导体器件布置。0047公知的是,可以用于实现第二晶体管3的耗尽MOSFET或JFET是当施加大约零的驱动电压(栅极源极电压)时处于打开状态的半导体器件,而当驱动电压的绝对值高于器件的夹断电压时,MOSFET或JFET处于关闭状态。所述“驱动电压”是器件的栅极端子与源极端子之间的电压。在N型MOSFET或JFET中,夹断电压是负电压,而在P型MOSFE。
33、T或JFET中,夹断电压是正电压。0048当在第二负载端子13与第一负载端子12之间施加(正)电压时,以及当通过将合适的驱动电势施加到控制端子11来打开第一半导体器件2时,第1第二晶体管31导通(处于打开状态下),跨过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2223的电压的绝对值太低而无法夹断第1第二晶体管31。因此,第1第二晶体管31的负载路径电压所控制的第2第二晶体管32也开始导通,依此类推。换句话说,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中的每一个最终导通,从而半导体布置1处于打开状态下。当半导体布置1处于打开状态下时,并且当半导体器件2关闭时,跨过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的电压降增加,从而当负载路径电压的。
34、绝对值达到第二晶体管3中的第1个的夹断电压时,第1第二晶体管31开始关闭。当在整体布置1的第二负载端子13与第一负载端子12之间施加正电压时,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第二负载端子23与第一负载端子22之间的电压当第一半导体器件2关闭时也是正电压。在此情况下,第1第二晶体管31的栅极源极电压是适合于夹断该晶体管31的负电压。0049当第1第二晶体管31关闭时,跨过其负载路径的电压降增加,从而第2第二晶体管32关闭,其进而关闭第3第二晶体管33,依此类推,直到第二晶体管3中的每一个关闭,并且半导体器件布置1最终处于稳定关闭状态下。在第二端子13与第一端子12之间所施加的外部电压将所需数量的第二晶体管3从。
35、打开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以将外部电压分布在第说明书CN104247015A6/16页10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上。当施加低外部电压时,一些第二晶体管3仍然处于打开状态下,而其它处于关闭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下的第二晶体管2的数量随着外部电压增加而增加。因此,当施加处于整体半导体器件布置1的电压阻断能力的范围中的高外部电压时,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中的每一个处于关闭状态下。0050当半导体器件布置1处于关闭状态下时并且当第一半导体器件2打开时,跨过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的电压降降低,从而其打开第1第二晶体管31,其进而打开第2第二晶体管32,依此类推。该情况继续,直到第二晶体管3。
36、中的每一个再次打开。0051与第一半导体器件2串联连接的第二晶体管3的开关状态取决于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开关状态,并且跟随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开关状态。因此,半导体布置1的开关状态由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开关状态限定。当第一半导体器件2处于打开状态下时,半导体布置1处于打开状态下,而当第一半导体器件2处于关闭状态下时,半导体布置1处于关闭状态下。0052当半导体布置1处于打开状态下时,其在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具有低电阻,而当其处于关闭状态下时,在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具有高电阻。在打开状态下,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的欧姆电阻与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
37、管3的开态电阻RON的总和对应。电压阻断能力是在雪崩击穿开始之前当半导体布置1处于关闭状态下时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可以施加的最大电压,其与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的电压阻断能力的总和对应。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单独第二晶体管3可以具有相对低的电压阻断能力,例如在3V至50V之间的电压阻断能力。然而,取决于第二晶体管3的数量N,可以获得高达几个100V(例如600V或更大)的高整体电压阻断能力。0053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的电压阻断能力以及第二晶体管3和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开态电阻分别限定半导体布置1的电压阻断能力和开态电阻。当实现明显多于两个的第二晶体管3(N2)(。
38、例如实现多于5个,多于10个或甚至多于20个的第二晶体管3)时,半导体布置1的电压阻断能力和开态电阻主要由具有第二晶体管3的布置30限定。整体半导体布置1可以类似于传统功率晶体管而工作,其中,在传统功率晶体管中,集成的漂移区域主要限定开态电阻和电压阻断能力。因此,具有第二晶体管3的布置30具有与传统功率晶体管中的漂移区域等同的功能。具有第二晶体管30的布置30因此在此又称为有源漂移区域(ADR)。当第一半导体器件2实现为MOSFET时,图1的整体半导体器件布置1可以被称为ADZ晶体管或ADR晶体管(ADZ晶体管)或ADRFET(ADZFET)。0054当半导体器件布置1处于关闭状态时,在第一负。
39、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所施加的电压得以分布,从而该电压的一部分跨过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2223下降,而该电压的其它部分跨过第二晶体管3的负载路径下降。然而,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该电压并未均等地分布到第二晶体管3。反之,更靠近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那些第二晶体管3可以比更远离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那些第二晶体管3具有更高的电压负载。0055为了将电压更均等地分布到第二晶体管3,半导体布置1可选地包括电压限制装置10110N,其被配置为对跨过第二晶体管3的负载路径的电压进行限制或钳位。可选地,钳位元件100还与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源极端子与漏极端子之间的)负载路径并联连接。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
40、方式来实现电压钳位装置10010N。仅为了说明目的,图1中所示的钳说明书CN104247015A107/16页11位装置10010N可以包括齐纳二极管10010N,其中,每个齐纳二极管10010N与第二晶体管3之一的并且可选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负载路径并联连接。0056并非齐纳二极管10010N,同样可以使用隧道二极管、PIN二极管、雪崩二极管等等。根据另一实施例(未示出),当第二晶体管3是N型MOSFET时,单独钳位元件10010N实现为晶体管,例如比如P型MOSFET。这些钳位MOSFET中的每一个使得其栅极端子连接到其漏极端子,并且每个MOSFET的负载路径(漏极源极路径)与一个第二晶体。
41、管3的负载路径并联连接。0057单独钳位元件(例如图1所示的齐纳二极管10010N)可以集成在与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相同的半导体主体中。然而,这些钳位元件也可以实现为在半导体主体外部所布置的外部器件。0058图3示出半导体器件布置1的另一实施例。在图3的布置中,第一半导体器件2实现为二极管,其中,阳极端子形成第一负载端子21,而阴极端子形成第二负载端子。图3的半导体布置1的工作原理与图1的半导体布置1的工作原理对应,其中差别在于二极管的打开状态(正向偏置状态)和关闭状态(反向偏置)状态不能(类似于在根据图1的晶体管中)经由控制端子而受控,而是受控于第二负载端子23与第一负载端子22之。
42、间所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当通过N型耗尽MOSFET或N型JFET实现为第二晶体管3时,当在半导体布置1的第一负载端子13与第二负载端子12之间施加正电压时,图3的半导体布置1处于打开状态下,而当在半导体布置1的第一负载端子13与第二负载端子12之间施加负电压时,图3的半导体布置1处于关闭状态下。已经参照图1的半导体布置1解释的其它所有情况相应地应用于具有图3的二极管2的半导体布置1。可以类似于传统(高电压)二极管而使用根据图3的具有二极管的半导体布置1。0059以下,当无需在第一半导体器件2与第二半导体器件(第二晶体管)3之间区分时,第一半导体器件2和第二晶体管3将简称为“器件”。0060第二晶。
43、体管3每个具有限定或影响单独晶体管的工作或开关行为的至少一个器件特征。当第二晶体管3例如实现为MOSFET时,可能的器件特征是栅极电阻、阈值电压、栅极源极电容、栅极漏极电容、漏极源极电容、沟道宽度、栅极介质的厚度或源极区域、主体区域或漏极区域的掺杂浓度。以下进一步详细解释这些器件特征。0061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半导体器件3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器件特征与第二半导体器件3中的其它的对应器件特征不同。通过单独第二半导体器件3的器件特征的变化,整体半导体器件布置1的开关行为可以受调整并且适用于特定需求。0062根据一个实施例,受变化的至少一个器件特征是栅极电阻。因此,存在具有与第二晶体管3中的其它。
44、晶体管的栅极电阻不同的并且具体地高于第二晶体管3中的其它晶体管的栅极电阻的栅极电阻的至少一个第二晶体管3。结合栅极电阻,但也结合以下解释的其它器件特征,“不同”表示明显不同,从而不包括源自制造工艺中的普通变化或波动的差异。根据一个实施例,当两个器件特征之间的比例是至少11、至少2、至少5或至少10时,一个半导体器件的器件特征(例如栅极电阻)被看作与另一半导体器件的对应器件特征不同。0063公知的是,MOSFET的栅极电阻限定MOSFET的开关速度。开关速度是MOSFET可以从打开状态改变为关闭状态(或反之亦然)的快速程度的测量。公知的是,MOSFET包括可以经由MOSFET的栅极端子充电或放电。
45、的内部栅极电容(栅极源极电容和栅极漏极电容)。说明书CN104247015A118/16页12该栅极电容的充电状态限定MOSFET的开关状态(打开或关闭)。MOSFET的栅极电阻是用于MOSFET的驱动电势可用的端子与MOSFET的栅极电极之间的电阻。在图1的半导体器件布置1中,用于单独第二晶体管3的栅极电极的驱动电势可用的端子分别是其它第二晶体管3的第一负载端子(源极端子)32或第一晶体管2的第一负载端子(源极端子)21。当存在高栅极电阻时,栅极电容可以仅相对缓慢地充电并且放电,从而MOSFET相对缓慢地从一种开关状态(打开或关闭)切换到另一开关状态(关闭或打开)。因此,通过相对于其它第二晶。
46、体管3的栅极电阻增加至少一个第二晶体管3的栅极电阻,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晶体管的开关速度可以相对于第二晶体管中的其它晶体管的开关速度减缓。单独第二晶体管3的开关速度的减少在不同应用中可能是有益的。0064当例如半导体器件布置1实现为开关转换器(例如反激转换器)中的开关时,当半导体器件布置1关闭时,电压过冲可能产生。在关闭半导体器件布置1的过程中,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的电压增加,其中,电压增加的速率取决于单独第二晶体管3的开关速度,其开始于第1第二晶体管31随后从打开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通过减少当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的电压已经明显地增加时关闭的这些第二晶体管3的开。
47、关速度,可以防止或至少减少电压过冲。假设例如在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施加520V的最大电压。在该最大电压,过冲产生。在此情况下,可以实现半导体器件布置1,从而在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的电压已经增加到大约450V或更一般地已经增加到最大电压的大约80或85之后关闭的这些第二晶体管3的栅极电阻增加(相对于其它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阻)。为了解释目的,假设半导体器件布置1具有大约620V的电压阻断能力。在此情况下,半导体器件布置1可以包括一个第一晶体管2以及N30个第二晶体管3,其中,实现第二晶体管3,从而在半导体器件布置1的关闭状态下,第一晶体管2以及第二晶体管3中的每。
48、一个具有大约20V的负载路径电压。在此情况下,当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的电压增加到450V时,第一晶体管2以及N21个第二晶体管3关闭。因此,第二晶体管3N9到3N的开关速度应减少以便符合以上所解释的要求。0065当例如半导体器件布置1用作升压(BOOST)转换器(例如生成大约400V的DC链路电压的功率因子校正(PFC)电路中的升压转换器)中的开关元件时,半导体器件布置1例如得以实现,从而这些第二晶体管3的栅极电阻增加,这些第二晶体管3当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的电压已经增加到大约350V或最大电压的大约90时开始关闭。因此,这些晶体管的开关速度减小。0066当。
49、例如半导体器件布置1用作作为接收400V的DC链路电压的逆变器的一部分的半桥电路中的开关时,半导体器件布置1例如得以实现,从而这些第二晶体管3具有增加的栅极电阻,这些第二晶体管3当第一负载端子12与第二负载端子13之间的电压处于大约175V与225V之间或最大电压的45与55之间时关闭。这是半桥的负载路径电压的最高梯度产生的电压范围,从而通过减缓在该电压范围中关闭的这些第二晶体管3的开关速度,负载路径电压的梯度可以减少。0067具有与第二晶体管3中的其它晶体管不同的栅极电阻的至少一个第二晶体管3的栅极电阻可以通过很多不同方式而受调整(具体地说,增加)。以下参照附图解释用于调整栅极电阻或其它器件特征的一些实施例。在这些附图中,示出串联连接的两个第二晶体管说明书CN104247015A129/16页133I、3I1。第二晶体管3I(以下将被称为上晶体管)受控于第二晶体管3I1(以下将被称为下晶体管)的负载路径电压。上晶体管3I的栅极端子31I连接到下晶体管3I1的源极端子32I1。上晶体管3I的至少一个器件特征与下第二晶体管3I1的对应器件特征不同。上晶体管3I和下晶体管3I1可以是串联电路中的任何一对第二晶体管3。当下晶体管3I1是第一第二晶体管31时,该晶体管31的第一负载端子321不连接到另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二负载端子,而是连接到第一半导体器件2的第一负载端子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