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38596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3.21 CN 102385960 A *CN102385960A* (21)申请号 201110316340.1 (22)申请日 2011.10.18 H01B 13/016(2006.01) (71)申请人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214206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环科园俊 知路 1 号 (72)发明人 张爱军 吴健真 姚文讯 冯玲芳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32218 代理人 夏平 (54) 发明名称 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57) 摘要 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它包括底轮托架 。
2、(1) 、 喇叭模 (2) 、 连接板 (3) 、 过线模 (4) 、 上导轮 (5) 、 下导轮 (6) 、 底座 (7) 。所述喇叭模 (2) 与过线模 (4) 之间设有连接板 (3) 。本发明采用了铜管内头 上引法结构, 减小了占地面积, 并可以同时放置两 个线盘, 并且提前可以将接头做好, 更换线盘时不 会造成停顿, 保证了连续生产, 从而提高了整条生 产线的工作效率。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 成本低、 生产效率高、 产品质量更可靠。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4 页 CN 10238597。
3、9 A1/1 页 2 1. 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它包括底轮托架 (1)、 喇叭模 (2)、 连接板 (3)、 过线模 (4)、 上 导轮(5)、 下导轮(6)和底座(7), 所述喇叭模(2)与过线模(4)之间连接板(3), 喇叭模(2) 与过线模 (4) 通过连接板 (3) 连接为一体, 喇叭模 (2) 和上导轮 (5) 设置在底座 (7) 的一 侧, 上导轮(5)设置在喇叭模(2)上方, 下导轮(6)设置在底座(7)的另一侧, 底轮托架(1) 设置在喇叭模 (2) 下方。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轮托架 (1) 上设 有 3 个至 4 个动滑轮。
4、。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喇叭模 (2) 的材料 为硬铝。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喇叭模 (2) 设有内 锥角, 该内锥角为 30 度至 120 度。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线模 (4) 的材料 为尼龙或胶木。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线模 (4) 设有内 锥角, 该内锥角为 10 度至 30 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导轮(5)、 下导轮 (6) 的直径为铜管内放线。
5、装置所放导体直径的 50 倍至 100 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导轮(5)、 下导轮 (6) 上设有 U 型槽或 V 型槽。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 (7) 总高度为 2 米至 5 米。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385960 A CN 102385979 A1/3 页 3 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缆领域, 特别是一种同轴电缆用铜管内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通信传输领域中, 同轴电缆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传输介质, 可广泛应用于基站 馈线、 通信设备连接线及室内分布。
6、等通信信号传输领域。现有的同轴电缆内导体放线装置 包括 : 立式龙门放线架、 位置感应器、 张力舞蹈轮三大部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如图 1, 现 有的放线装置有几个缺点 : 一是, 整个放线装置的占地面积较大 ; 二是, 换盘不方便, 即每 次只能放置一个线盘, 更换线盘时, 会增长换盘时间, 影响生产效率 ; 三是, 设备造价成本 高, 为了保证张力的均匀性, 必须采用主动式放线架, 配套可移动地轨、 位置感应器、 张力舞 蹈轮一起工作 ; 四是, 随着铜资源的日益紧张, 且国际铜价也在不断攀升, 以致于现有的铜 管厚度越减越薄, 这样就造成了铜管在铁盘二次缠绕过程中圆整度大大下降, 铜管。
7、弯曲、 压 扁、 擦伤、 排线不良等问题日趋严重, 大大降低了同轴电缆的质量。 0003 综上所述, 现有的铜管放线装置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工艺要求, 且生产效率低、 运输成本高, 因此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0004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制造工艺简单、 占地面积 小、 并可提高换盘效率的铜管内放线装置。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本发明的铜管内放线装置, 通过将整托铜管的内头沿圆周向上引线, 依次穿过喇叭模、 过线模, 再经过上、 下导向轮直接引出。 0007 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它包括底轮托架、 喇叭模、 连接板、 过线模、 上导轮。
8、、 下导轮 和底座, 所述喇叭模与过线模之间连接板, 喇叭模与过线模通过连接板连接为一体, 喇叭模 和上导轮设置在底座的一侧, 上导轮设置在喇叭模上方, 下导轮设置在底座的另一侧, 底轮 托架设置在喇叭模下方。 0008 所述的底轮托架上设有 3 个至 4 个动滑轮。 0009 所述的喇叭模的材料为硬铝。 0010 所述的喇叭模设有内锥角, 该内锥角为 30 度至 120 度。 0011 所述的过线模的材料为尼龙或胶木。 0012 所述的过线模设有内锥角, 该内锥角为 10 度至 30 度。 0013 所述的上导轮、 下导轮的直径为铜管内放线装置所放导体直径的 50 倍至 100 倍。 001。
9、4 所述的上导轮、 下导轮上设有 U 型槽或 V 型槽。 0015 所述的底座总高度为 2 米至 5 米。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说 明 书 CN 102385960 A CN 102385979 A2/3 页 4 本发明采用了铜管内头上引法结构, 减小了占地面积, 并可以同时放置两个线盘, 并且 提前可以将接头做好, 更换线盘时不会造成停顿, 保证了连续生产, 从而提高了整条生产线 的工作效率。 0017 本发明的制造工艺简单、 占地面积小、 换盘效率高。其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 制造工艺简单、 成本低 : 本发明采用无电源设计, 整体结构简单, 操作简便、 安全可 靠, 其。
10、成本相当于现有技术的 1/20, 大大节约了制造成本 ; 生产效率高 : 本发明可以同时放置两个线盘, 并且提前可以将接头做好, 更换线盘时 不会造成停顿, 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 产品质量更可靠 : 本发明结构设计简单, 利用铜管内头上引法结构, 较好地保持了铜 管原有的形态和圆整度, 有效地避免了铜管弯曲、 压扁、 擦伤等不良现象, 提高了产品质量 的一致性。 0018 以下结合一个优化具体实施例, 事例性说明及帮助进一步理解发明, 但实施例具 体细节仅是为了说明发明, 并不代表发明构思下全部技术方案, 因此不应理解为对发明总 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一些在技术人员看来, 不偏离发明构思的非。
11、实质性改动, 例如以具有相 同或相似技术效果的技术特征简单改变或替换, 均属发明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0019 图 1 为现有盘式放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 2 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 3 是本发明的喇叭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 图 4 是本发明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 5 是本发明的过线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 图中 : 1为底轮托架、 2为喇叭模、 3为连接板、 4为过线模、 5为上导轮、 6为下导轮、 7 为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 一种铜管内放线装置, 它包括底轮托架 1、 喇叭模 2、 连。
12、接板 3、 过线模 4、 上导轮 5、 下导 轮 6 和底座 7, 所述喇叭模 2 与过线模 4 之间连接板 3, 喇叭模 2 与过线模 4 通过连接板 3 连接为一体, 喇叭模 2 和上导轮 5 设置在底座 7 的一侧, 上导轮 5 设置在喇叭模 2 上方, 下 导轮 6 设置在底座 7 的另一侧, 底轮托架 1 设置在喇叭模 2 下方。 0026 底轮托架 1 上设有 3 个至 4 个动滑轮。 0027 喇叭模 2 的材料为硬铝。 0028 喇叭模 2 设有内锥角, 该内锥角为 30 度至 120 度。 0029 过线模 4 的材料为尼龙或胶木。 0030 过线模 4 设有内锥角, 该内锥。
13、角为 10 度至 30 度。 0031 上导轮 5、 下导轮 6 的直径为铜管内放线装置所放导体直径的 50 倍至 100 倍。 0032 上导轮 5、 下导轮 6 上设有 U 型槽或 V 型槽。 0033 底座 7 总高度为 2 米至 5 米。 说 明 书 CN 102385960 A CN 102385979 A3/3 页 5 0034 比如对直径为9.2毫米铜管进行放线生产时, 首先将整托铜管置于底轮托架1上, 保证铜管内圈的中心与喇叭模 2 的中心相一致, 将铜管内头拉出, 依次穿过内锥角为 60 度 的喇叭模 2、 内锥角为 11 度的过线模 4, 再将铜管置于直径为 800 毫米的。
14、上导轮 5、 下导轮 6, 铜管与导轮的外圆呈相切位置, 上导轮 5、 下导轮 6 上设有 V 型槽结构。 0035 底座 7 总高度为 4 米, 上导轮 5 位于底座 7 顶端的 0.3 米处, 下导轮 6 位于底座 7 下端的 1.5 米处。 0036 本发明采用了铜管内头上引法结构, 减小了占地面积, 并可以同时放置两个线盘, 并且提前可以将接头做好, 更换线盘时不会造成停顿, 保证了连续生产, 从而提高了整条生 产线的工作效率。 0037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并非对本发明的构 思和范围进行限定, 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前提下, 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 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 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 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说 明 书 CN 102385960 A CN 102385979 A1/4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85960 A CN 102385979 A2/4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85960 A CN 102385979 A3/4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85960 A CN 102385979 A4/4 页 9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85960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