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 / 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 / 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尤其涉及使用多输入多 输出 (MIMO) 方式以及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 (AMC) 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 / 编码方 式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 从无线通信的快速大容量化的观点出发, MIMO( 多输入多输出 ) 方式的通 信技术倍受关注。在该 MIMO 方式中, 通过使多个发送流的信号在空间内分别单独传播, 从 而实现传输速度以及信号质量的提高。在接收侧, 需要对这样的多个发送流适当进行分离 而得到接收信号。作为根据多个发送流实现最佳的特性的信号分离法, 已知最大似然估计 检测 (MLD : maximum Likelihood detection) 信号分离法。
在该 MLD 信号分离法中, 假设将同时发送的多个发送流中的多个码元集中为一个 的码元组, 并在全部的可能的码元组中, 确定最确切的码元组, 从而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 元。具体来说, 实际的接收信号与受到信道变动的影响的码元组之间的距离 ( 通过码元星 座 (Constellation) 内的欧几里得距离的平方来评价 ) 最小的码元组成为最终通过 MLD 信 号分离法检测的码元组。
此外, 在该 MIMO 方式中, 根据与时间一同变化的信道状态以适当的传输速率进 行传输, 从而改善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从这一观点触发, 进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 (AMC :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在该 AMC 中, 选择根据信道状态, 能够达成相应传输 速率的调制 / 编码方式 (MCS :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在 MIMO 方式中, 存在多个发送流数, 各个发送流以不同的信道状态 ( 即, 传输路 径 ) 进行传输。作为简化这样的在选择每个发送流的 MCS 时的处理的技术, 预先准备将各 种 MCS、 假设在全部的发送流中使用了相同的调制方式的情况下的 CQI( 信道质量指示符 ) ( 接收 SINR)、 以及错误率特性相关联而决定的表格, 提出了根据从各个发送流测定的 CQI 而选择 MCS 的方法 ( 例如, 参照非专利文献 1)。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 1 : N.Maeda, T.Kataoka, J.Kawamoto, K.Higuchi, and M.Sawahashi, “Experiments on real-time 1Gbps packet transmission using antenna-independent AMC in MIMO-OFDM broadband packet radio access, ” in Proc.IEEE VTC2005-Fall, vol.3, pp.1628-1632, Sep.200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 根据上述的非专利文献 1 记载的方法, 虽然能够简化选择 MCS 时的处理, 但 在各发送流之间存在的接收电平差大的情况下不能对各个发送流选择最佳的 MCS, 导致降
低系统整体的吞吐量。因此, 要求不发生这样的缺陷, 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 MCS。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 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 最佳的 MCS 的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 / 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解码部件, 对多个下行发送流的 CQI 进行解码 ; 以及选择部件, 具有表格, 所述表格是与下行发送流数 N 对应的 N 维的表格, 且决 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 CQI 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 / 编码方式的组合, 所述选 择部件基于在所述解码部件进行了解码的各下行发送流的 CQI, 选择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 的调制 / 编码方式的组合。
此外,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解码部件, 对多个下行发送流的 CQI 进行解码 ; 以及选择部件, 具有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 CQI 对应的调制 / 编码方式的 表格, 从在所述解码部件中进行了解码的 CQI 小的下行发送流起, 依次选择对应于该下行 发送流的 CQI 的调制 / 编码方式。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 从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 CQI 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 / 编码方式的组合的表格, 根据各下行发送流的 CQI, 选择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 / 编 码方式的组合, 从而能够对各下行发送流一并选择最佳的调制 / 编码方式, 因此能够简单 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调制 / 编码方式。 在本发明中, 基于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 CQI 对应的调制 / 编码方式的表格, 从 CQI 小的下行发送流起, 依次选择与该下行发送流的 CQI 对应的调制 / 编码方式, 从而不考 虑与 CQI 大的下行发送流的调制 / 编码方式的依赖关系就能够进行调制 / 编码方式的选择 处理, 此外, 能够参考先选择的下行发送流的调制 / 编码方式而进行调制 / 编码方式的选择 处理, 因此能够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调制 / 编码方式。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无线基站装置的发送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 2 是表示实施方式 1 的移动台装置的接收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 3 是表示实施方式 1 的无线基站装置的 MCS 选择单元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的一 例的示意图。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无线基站装置 MCS 选择单元具有的二维参照表 格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 的无线基站装置的发送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 6 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 3 的无线基站装置 MCS 选择单元具有的一维参照表格的 内容的示意图。
图 7 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 3 的无线基站装置的 MCS 选择单元具有的一维参照表格 的内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 MIMO 方式中的 MLD 信号分离法是如下的方法 : 假设将同时发送的多个 发送流中的多个码元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 并在全部的可能的码元组中, 确定实际的接收 信号与受到信道变动的影响的码元组之间的距离 ( 通过码元星座 (Constellation) 内的欧 几里得距离的平方来评价 ) 最小的码元组, 从而估计被发送的多个码元。因此, 为了适当地 估计被发送的多个码元, 需要明确地识别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
此 时, 集 中 为 一 个 的 码 元 组 根 据 在 发 送 侧 选 择 的 调 制 / 编 码 方 式 (MCS :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来增减其码元数。在这样增减码元数的情况下, 有可能 发生不能适当地估计被发送的多个码元的情况。例如, 不能测定实际的接收信号与受到信 道变动的影响的码元组之间的距离的情况等符合这一情况。即, 在考虑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时, 某发送流中的最佳的 MCS 并非是仅从各发送流的 CQI 独立得到, 而是还可依赖于其他的 发送流中的 MCS( 尤其是调制方式 )。因此, 在发送侧, 在选择多个发送流中的 MCS 时, 优选 地, 考虑它们的依赖关系。
本发明人关注上述这一点, 为了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 MCS 而完成本发 明。 即, 本发明的精髓是测定多个下行发送流的 CQI, 并从与下行发送流数 N 对应的 N 维的、 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 CQI 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 / 编码方式的组合的表 格, 基于上述测定的各下行发送流的 CQI, 选择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 / 编码方式的组 合, 从而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 MCS。
( 实施方式 1)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无线基站装置 ( 以下, 称为 “基站” )100 的发送 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图 2 是表示实施方式 1 的移动台装置 ( 以下, 称为 “移动台” )200 的 接收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另外, 在图 1 以及图 2 所示的基站 100 以及移动台 200 的结构 中, 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简化的结构, 包括通常的基站以及移动台分别具有的结构。此外, 说明在图 1 以及图 2 所示的基站 100 以及移动台 200 中, 总共具有两个发送接收天线的情 况, 但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发送接收天线。
在图 1 所示的基站 100 中, 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 ( 参照信号 ) 输入到起到 解码部件的作用的 CQI 信息解码单元 101。CQI 信息解码单元 101 对 CQI 进行解密, 所述 CQI 是对于在移动台 200 中从宽带的质量测定用参考信号测定的下行发送流 ( 以下, 简称为 “流” ) 的 CQI。此时, CQI 信息解码单元 101 解码来自移动台 200 的对于被反馈的流 #1、 #2 的 CQI( 流 #1CQI、 流 #2CQI), 并输出给 MCS 选择单元 102 以及调度器 103。
MCS 选择单元 102 起到选择部件的作用, 其包括二维参照表格 1021, 所述二维参 照表格 1021 预先决定了与流 #1CQI、 流 #2CQI 的值对应的流 #1、 #2 之间的最佳的 MCS 的组 合, MCS 选择单元 102 根据从 CQI 信息解码单元 101 输入的流 #1CQI、 流 #2CQI 而选择对各 流最佳的 MCS。此后, 将所选择的 MCS 输出给后述的与各流对应的信道编码单元 104 以及 数据调制单元 105。此外, 在 MCS 选择单元 102 选择的 MCS 被通知给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 元, 并包含在由该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生成的下行控制信号中而通过下行链路通知给移 动台 200。
另外, 在图 1 所示的基站 100 中, 由于通过两个天线的两个流进行无线通信, 因此 表示了 MCS 选择单元 102 具有二维参照表格 1021 的情况, 但当流数为三个以上的情况下, 置换为与其对应的维数的参照表格。例如, 当流数为 N(N 为正整数 ) 的情况下, MCS 选择单元 102 具有 N 维参照表格。即, MCS 选择单元 102 具有对应于流数 N 的 N 维的、 决定了与发 送流的 CQI 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 MCS 的组合的表格。
图 3 是表示实施方式 1 的基站 100 的 MCS 选择单元 102 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 1021 的一例的示意图。这里, 为了便于说明, 表示了根据流 #1CQI、 流 #2CQI 来决定数据调制方 式 ( 调制方式 ) 由 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g : 正交相移键控 ) 以及 16QAM( 正 交幅度调制 :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构成而且信道编码率 ( 编码率 ) 由 1/3、 1/2、 以及 3/4 构成的 MCS#1 ~ #6 的情况, 但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并非限定于此。在图 3 所 示的二维参照表格 1021 中, MCS#1 ~ #3 的调制方式由 QPSK 构成而且编码率分别由 1/3、 1/2 以及 3/4 构成。另一方面, MCS# ~ #6 的调制方式由 16QAM 构成而且编码率分别由 1/3、 1/2 以及 3/4 构成。
如图 3 所示, 在二维参照表格 1021 中, 具有指定了根据来自移动台 2 的对于流 #1、 #2 的 CQI( 流 #1CQI、 流 #2CQI) 的值, 应对流 #1、 #2 分别选择的 MCS 的多个区域。尤其在二 维参照表格 1021 中, 具有用于决定调制方式的组合不同的流 #1、 #2 之间的 MCS 的组合的 多个区域 ( 以下, 适当称为 “表格区域” )。然后, 该表格区域被分割为用于决定编码率的组 合不同的流 #1、 #2 之间的 MCS 的组合的多个区域 ( 以下, 适当称为 “分割区域” )。这里, 为 了便于说明, 对这些多个分割区域附加了 (1, 1) ~ (6, 6) 的号码。上述的表格区域例如由 以下区域构成 : 由调制方式为在流 #1、 #2 两者中为 QPSK 的区域 (1, 1) ~ (1, 3)、 (2, 1) ~ (2, 3) 以及 (3, 1) ~ (3, 3) 构成的区域 ; 以及由调试方式在流 #1 中为 16QAM 且在流 #2 中 为 QPSK 的区域 (4, 1) ~ (4, 3)、 (5, 1) ~ (5, 3) 以及 (6, 1) ~ (6, 3) 构成的区域。MCS 选 择单元 102 选择在根据关于来自移动台 200 的流 #1、 #2 的 CQI( 流 #1CQI、 流 #2CQI) 的值 来确定的分割区域中指定的 MCS 作为流 #1、 #2 中的 MCS。
例如, 当流 #1CQI 以及流 #2CQI 的值属于区域 (1, 1) 内的情况下 ( 由图 3 所示的点 X 来表示 ), MCS 选择单元 102 对流 #1 选择 MCS#1, 另一方面, 对流 #2 选择 MCS#1。此时, 流 #1CQI 以及流 #2CQI 的值相对低, 判定为流 #1、 #2 的接收质量状态并不良好, 从而在流 #1、 #2 中作为调制方式选择 QPSK, 并作为编码率而选择 1/3。
此外, 当流 #1CQI 以及流 #2CQI 的值属于区域 (6, 1) 内的情况下 ( 由图 3 所示的点 Y 表示 ), MCS 选择单元 102 对流 #1 选择 MCS#6, 另一方面, 对流 #2 选择 MCS#1。此时, 判定 为虽然流 #1CQI 的值相对高, 流 #1 的接收质量状态良好, 但流 #2CQI 的值相对低, 流 #2 的 接收质量状态并不良好, 从而在流 #1 中, 作为调制方式选择 16QAM, 并作为编码率选择 3/4, 在流 #2 中, 作为调制方式选择 QPSK, 并作为编码率选择 1/3。
此外, 当流 #1CQI 以及流 #2CQI 的值属于区域 (6, 6) 内的情况下 ( 由图 3 所示的 Z 表示 ), MCS 选择单元 102 对流 #1 选择 MCS#6, 并对 MCS#2 选择 MCS#6。此时, 判定为流 #1CQI 以及流 #2CQI 的值相对高, 流 #1、 #2 的接收质量状态良好, 从而在流 #1、 #2 中作为调 制方式而选择 16QAM, 并作为编码率而选择 3/4。
另外, 在图 3 所示的二维参照表格 1021 中, 在上述的表格区域中, 对在相邻的表格 区域之间选择 MCS 的组合时的 CQI 的阈值设置差异。然后, 对于属于表格区域的分割区域, 也对在属于相邻的表格区域的分割区域之间选择 MCS 的组合时的 CQI 的阈值设置差异。例 如, 在二维参照表格 1021 中, 在区域 (1, 1) ~ (1, 3) 中的流 #1CQI 的上限值 ( 阈值 ) 与区 域 (1, 4) ~ (1, 6) 中的流 #1CQI 的上限值 ( 阈值 ) 之间, 将后者相对设定得较高。这是为了避免由于流 #1MCS 与流 #2MCS 互相依赖而产生的弊端而设定的, 更具体来说, 是为了避免 由于在流 #1CQI 以及流 #2CQI 中选择的调制方式不同, 在移动台 200 中的接收信号的分离 处理时不能适当地估计被发送的多个码元的事态而设定的。 即, 为了明确地识别在区域 (1, 4) ~ (1, 6) 中通过流 #1 的 MCS 指定的 QPSK 的码元、 以及通过流 #2 的 MCS 指定的 16QAM 的 码元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 并能够适当地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元, 将其上限值设定为比 区域 (1, 1) ~ (1, 3) 中的流 #1CQI 的上限值还高。区域 (2, 1) ~ (2, 3)、 区域 (3, 1) ~ (3, 3)、 区域 (4, 1) ~ (4, 3)、 区域 (5, 1) ~ (5, 3) 以及区域 (6, 1) ~ (6, 3) 中的流 #1CQI 的上 限值、 与区域 (2, 4) ~ (2, 6)、 区域 (3, 4) ~ (3, 6)、 区域 (4, 4) ~ (4, 6)、 区域 (5, 4) ~ (5, 6) 以及区域 (6, 4) ~ (6, 6) 中的流 #1CQI 的上限值之间的关系也相同。
同样, 在图 3 所示的二维参照表格 1021 中, 在区域 (1, 1) ~ (3, 1) 中的流 #2 的 CQI 的上限值、 与区域 (4, 1) ~ (6, 1) 中的流 #2CQI 的上限值之间, 将后者设定得较高。这是为 了避免由于在流 #1CQI 以及流 #2CQI 中选择的调制方式不同, 在移动台 200 中的接收信号 的分离处理时不能适当地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元的事态。 即, 为了明确地识别在区域 (4, 1) ~ (6, 1) 中通过流 #1 的 MCS 指定的 16QAM 的码元、 以及通过流 #2 的 MCS 指定的 QPSK 的 码元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 并能够适当地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元, 将其上限值设定为比 区域 (1, 1) ~ (3, 1) 中的流 #2CQI 的上限值还高。区域 (1, 2) ~ (3, 2)、 区域 (1, 3) ~ (3, 3)、 区域 (1, 4) ~ (3, 4)、 区域 (1, 5) ~ (3, 5) 以及区域 (1, 6) ~ (3, 6) 中的流 #2CQI 的上 限值、 与区域 (4, 2) ~ (6, 2)、 区域 (4, 3) ~ (6, 3)、 区域 (4, 4) ~ (6, 4)、 区域 (4, 5) ~ (6, 5) 以及区域 (4, 6) ~ (6, 6) 中的流 #2CQI 的上限值之间的关系也相同。
返回图 1, 继续说明基站 100 的结构。 调度器 103 从用于处理发送信号的未图示的 上层装置输入发送数据。此外, 调度器 103 被输入在 CQI 信息解码单元 101 已解码的 CQI、 以及在未图示的信道估计单元基于来自移动台 200 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状态而估计的上行 链路的信道估计值。调度器 103 参照这些 CQI 以及信道估计值而进行发送数据的调度。
信道编码单元 104A 以及数据调制单元 105A 构成有关流 #1 的下行共享信道信 号 ( 用户数据 ) 生成单元的一部分, 该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单元基于由调度器 103 决定 的调度信息, 利用来自上述的上层装置的发送数据而生成下行共享信道信号。在该下行共 享信道信号生成单元中, 信道编码单元 104A 基于由关于来自 MCS 选择单元 102 的流 #1 的 MCS( 流 #1MCS) 指定的编码率, 进行发送数据的信道编码。数据调制单元 105A 基于由来自 MCS 选择单元 102 的流 #1MCS 指定的调制方式, 对在信道编码单元 104A 进行了编码后的发 送数据进行调制。被数据调制单元 105A 进行了调制的发送数据在未图示的离散傅立叶变 换单元中进行傅立叶反变换, 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 从而输出到副载波映射单 元 106。
另一方面, 信道编码单元 104B 以及数据调制单元 105B 构成有关流 #2 的下行共 享信道信号 ( 用户数据 ) 生成单元, 该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单元基于由调度器 103 决定 的调度信息, 利用来自上述的上层装置的发送数据而生成下行共享信道信号。在该下行共 享信道信号生成单元中, 信道编码单元 104B 基于由有关来自 MCS 选择单元 102 的流 #2 的 MCS( 流 #2MCS) 指定的编码率, 进行发送数据的信道编码。数据调制单元 105B 基于由来自 MCS 选择单元 102 的流 #2MCS 指定的调制方式, 对在信道编码单元 104B 进行了编码后的发 送数据进行调制。被数据调制单元 105B 进行了调制的发送数据被输出到副载波映射单元106。 副载波映射单元 106 根据上述的调度信息, 将有关被信道编码单元 104A 以及数据 调制单元 105A 处理后的流 #1 的发送数据、 以及有关被信道编码单元 104B 以及数据调制单 元 105B 处理后的流 #2 的发送数据映射到副载波上。
有关通过副载波映射单元 106 被映射的流 #1 的发送数据在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 元 (IFFT 单元 )107A 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 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后, 在循环前 缀附加单元 (CP 附加单元 )108A 附加循环前缀。另外, 循环前缀起到用于吸收多路径传播 延迟之差的保护间隔的作用。被附加了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在无线频率 (RF) 电路 109A 被 施加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并被放大后, 经由天线 110A 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给移 动台 200。
另一方面, 被副载波映射单元 106 映射的有关流 #2 的发送数据被 IFFT 单元 107B 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 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后, 被循环前缀附加单元 (CP 附 加单元 )108B 附加循环前缀。 然后, 附加了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在 RF 电路 109B 被施加变换 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并被放大后, 经由天线 110B 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给移动台 200。
接着, 参照图 2 说明实施方式 1 的移动台 200 的结构。在图 2 所示的移动台 200 中, 从基站 100 发送来的发送信号被天线 201A 接收, 并通过双工器 (Duplexer)202A 电分离 为发送路径与接收路径后, 输出到 RF 接收电路 203A。然后, 在 RF 接收电路 203A, 实施从无 线频率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处理。然后, 通过未图示 CP 除去单元除去对接收信 号附加了的循环前缀后, 输出到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 (FFT 单元 )204A。
同 样, 从 基 站 100 发 送 的 发 送 信 号 被 天 线 201B 接 收, 并通过双工器 (Duplexer)202B 电分离为发送路径与接收路径后, 输出到 RF 接收电路 203B。 然后, 通过 RF 接收电路 203B, 实施从无线频率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处理。 然后, 通过未图示的 CP 除去单元除去对接收信号附加的循环前缀后, 输出到 FFT 单元 204B。
接收定时估计单元 209 取得从 RF 接收电路 203A、 203B 输出的接收信号, 例如根据 该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 ( 参照信号 ) 估计接收定时 (FFT 处理定时 ), 并通知给 FFT 单元 204A、 204B。
来自 RF 接收电路 203A 的接收信号在 FFT204A 中, 根据从接收定时估计单元 209 通知的接收定时进行傅立叶变换, 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后, 输出到信号分离单 元 205。同样, 来自 RF 接收电路 203B 的接收信号在 FFT204B 中, 根据从接收定时估计单元 209 通知的接收定时而进行傅立叶变换, 并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后, 输出给信号 分离单元 205。
信号分离单元 205 将从 FFT 单元 204A、 204B 输入的接收信号通过 MLD 信号分离法 进行分离。由此, 来自基站 100 的接收信号被分离为有关流 #1 的接收信号、 以及有关流 #2 的接收信号。通过信号分离单元 205 分离的有关流 #1、 #2 的接收信号分别通过未图示的副 载波解映射单元解映射从而回到时序的信号后, 有关流 #1 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数据解调单 元 206A, 有关流 #2 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数据解调单元 206B。
有关流 #1 的接收信号在数据解调单元 206A 中, 基于从基站 100 通知的 MCS 中包 含的调制方式, 进行数据解调后, 在信道解码单元 207A 中, 基于从基站 100 通知的 MCS 中包 含的编码率进行信道解码, 从而再现发送数据。同样, 有关流 #2 的接收信号在数据解调单
元 206B, 基于从基站 100 通知的 MCS 包含的调制方式而数据解调后, 在信道解码单元 207B, 基于从基站 100 通知的 MCS 中包含的编码率而进行信道解码, 从而再现发送数据。另外, 来 自基站 100 的 MCS 从通过未图示的控制信号解调单元解调后的控制信号取得。
CQI 测定单元 208 根据从 FFT 单元 204A 输出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的接收 状态, 测定接收质量, 并根据从 FFT 单元 204B 输出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状 态, 测定接收质量。通过 CQI 测定单元 208 测定的各传输路径中的 CQI 信息被通知给未图 示的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并包含在由该控制信号生成单元生成的控制信号而通过上行链路 发送给基站 100。
这样, 在实施方式 1 的基站 100 中, MCS 选择单元 102 具有预先决定了与流 #1CQI、 流 #2CQI 的值对应的流 #1、 #2 之间的最佳的 MCS 组合的二维参照表格 1021, 并根据从 CQI 信息解码单元 101 输入的路 #1CQI、 流 #2CQI, 选择在各流之间最佳的 MCS 的组合, 从而能够 一并选择对各流最佳的 MCS, 因此能够简单地选择对各流最佳的 MCS。其结果, 能够避免不 能估计在移动台 200 中发送的多个码元而需要重发发送数据的事态, 因此能够提高系统整 体的吞吐量。
尤其在上述的说明中, 表示在基站 100 与移动台 200 之间, 通过两个流进行无线通 信的情况, 但在通过三个以上的流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 其效果更显著。一般来说, 在通 过三个以上的流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 用于构成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的码元数增加, 因 此难以明确识别其码元组, 并适当地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元。但是, 根据本发明的基站 100, 通过具有与三个以上的流数量对应的多维参照表格 1021, 并根据从 CQI 信息解码单元 101 输入的多个流的各 CQI, 在各流之间选择最佳的 MCS 的组合, 从而简单地一并选择对各 流最佳的 MCS。
( 实施方式 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基站 300 在相当于 MCS 选择单元 102 的 MCS 选择单元 302 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 3021 的结构中与实施方式 1 的基站 100 不同。其他的基站 300 的结 构、 以及与基站 300 进行无线通信的移动台 200 的结构与实施方式 1 的基站 100 与移动台 200 通用, 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 4 是表示实施方式 2 的基站 300 的 MCS 选择单元 302 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 3021 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 4 中, 与图 3 相同, 表示根据流 #1CQI、 流 #2CQI 决定了调制方式由 QPSK 以及 16QAM 构成且编码率由 1/3、 1/2 以及 3/4 构成的 MCS#1 ~ #6 的情况, 但调制方式 以及编码率并不限定于此。此外, 在图 4 所示的二维参照表格 3021 中, MCS#1 ~ #6 的调制 方式以及编码率的结构与图 3 相同。
在实施方式 2 的 MCS 选择单元 302 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 3021 中, 与实施方式 1 的 二维参照表格 1021 的不同点在于, 选择流 #1、 #2 的 CQI 相对低的一部分的分割区域中的 MCS 的组合时的 CQI 的阈值在相邻的表格区域之间相同。具体来说, 区域 (1, 1) ~ (1, 3) 中 的流 #1CQI 的上限值与区域 (1, 4) ~ (1, 6) 中的流 #1CQI 的上限值相同, 且区域 (2, 1) ~ (2, 3) 中的流 #1CQI 的上限值与区域 (2, 4) ~ (2, 6) 中的流 #1CQI 的上限值相同, 这一点与 实施方式 1 的二维参照表格 1021 不同。而且, 在二维参照表格 3021 中, 区域 (1, 1) ~ (3, 1) 中的流 #2CQI 的上限值与区域 (4, 1) ~ (6, 1) 中的流 #2CQI 的上限值相同, 且区域 (1, 2) ~ (3, 2) 中的流 #2CQI 的上限值与区域 (4, 2) ~ (6, 2) 中的流 #2CQI 的上限值相同, 这一点与实施方式 1 的二维参照表格 1021 不同。
在图 4 所示的二维参照表格 3021 中, 在移动台 200 中的信号分离时, 在对各流选 择的调制方式互相难以依赖的区域之间, 换言之, 在难以发生不能适当确定发送了的多个 码元的事态的区域之间, 流 #1CQI 以及流 #2CQI 的阈值相同。 例如, 针对在区域 (1, 4) ~ (1, 6) 中由流 #1 的 MCS 指定的 QPSK 的码元以及由流 #2 的 MCS 指定的 16QAM 的码元集中为一 个的码元组, 在移动台 200 中的信号分离时能够识别, 且可估计发送了的多个码元。因此, 在实施方式 2 中的二维参照码元 3021 中, 使这样对移动台 200 中的信号分离不带来障碍的 区域之间的流 #1CQI 以及流 #2CQI 的阈值相同, 并减少在二维参照表格 3021 中的流 #1CQI 以及流 #2CQI 的阈值的设定数。
这样在实施方式 2 的基站 300 中, MCS 选择单元 302 具有二维参照表格 3021, 所述 二维参照表格 3021 中, 使在选择流 #1、 #2 的 CQI 相对低的一部分的分割区域中的 MCS 的组 合时的 CQI 的阈值在相邻的表格区域之间相同, 基于此, 选择对各流最佳的 MCS, 从而能够 减少二维参照表格 3021 中的流 #1CQI 以及流 #2CQI 的上限值的设定值, 减少生成二维参照 表格 3021 的负担, 并能够减少移动台 200 中的信号分离时的处理。
( 实施方式 3)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 的基站 400 与实施方式 1 的基站 100 的不同点在于, 根据用 于无线通信的流数而设定相当于 MCS 选择单元 102 的 MCS 选择单元 402。对于除此之外的 基站 400 的结构, 根据流数而包括信道编码单元 104、 数据调制单元 105、 IFFT 单元 107、 CP 附加单元 108、 RF 电路 109 以及天线 110, 基本上与实施方式 1 的无线基站 100 相同, 因此 以其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 对于与基站 400 进行无线通信的移动台 200, 也根据流 数包括天线 201、 双工器 202、 RF 接收电路 203、 FFT 单元 204、 数据解调单元 206 以及信道解 码单元 207, 基本上与实施方式 1 的移动台 200 相同, 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 5 是表示实施方式 3 的基站 400 的发送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 5 所示的基 站 400 的发送单元中, 与实施方式 1 的基站 100 的发送单元不同, 表示具有三个以上的发送 接收天线, 且与具有三个以上的发送接收天线的移动台 200 进行无线通信的方式。尤其在 图 5 中, 表示具有 N 个 (N 为正整数 ) 发送接收天线的基站 400。另外, 在图 5 中, 对于与图 1 通用的结构, 附加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图 5 所示的基站 400 中, 具有与 N 个流对应的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对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 分别输入对于对应的流的 CQI。这里, 设 MCS 选择单元 402A 对 应于流 #1, MCS 选择单元 402B 对应于流 #2, ..., MCS 选择单元 402N 对应于流 #N。从而, 对 MCS 选择单元 402A 输入流 #1CQI, 对 MCS 选择单元 402B 输入流 #2CQI, ..., 对 MCS 选择单 元 402N 输入流 #NCQI。
对这些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 输出 CQI 的 CQI 信息解码单元 401 对从移动台 200 反馈的对于流 #1 ~流 #N 的 CQI( 流 #1CQI ~流 #NCQI) 进行解码, 并按照升序进行排列 而输出给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将对于流 #1 ~ #N 的 CQI 按照升序进行排列是因为 如后所述那样无需考虑其他的流中的 MCS 的选择, 从 CQI 的值小的流起进行 MCS 选择。另 外, 这里为了便于说明, 设 CQI 的值按照流 #1CQI、 流 #2CQI、 ...、 流 #NCQI 的顺序变大, 并分 别输入到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
MCS 选择单元 402A 具有一个一维参照表格 4021, 所述一维参照表格 4021 根据最
小的 CQI( 这里为流 #1CQI) 的值预先决定了最佳的 MCS, MCS 选择单元 402A 根据从 CQI 信 息解码单元 401 输入的流 #1CQI 选择对流 #1 最佳的 MCS( 流 #1MCS)。然后, 将所选择的流 #1MCS 输出给对应于流 #1 的信道编码单元 104 以及数据调制单元 105。
MCS 选择单元 402B 具有多个 ( 图 5 中为 X 个 ) 一维参照表格 4022, 所述多个一维 参照表格 4022 以在 MCS 选择单元 402A 中选择的 MCS 的种类为前提, 根据第二小的 CQI( 这 里为流 #2CQI) 的值预先决定了最佳的 MCS, 且 MCS 选择单元 402B 根据从 MCS 选择单元 402A 通知的流 #1MCS 以及从 CQI 信息解码单元 401 输入的流 #2CQI, 选择对流 #2 最佳的 MCS( 流 #2MCS)。然后, 将所选择的流 #2MCS 输出给对应于流 #2 的信道编码单元 104 以及数据调制 单元 105。
MCS 选择单元 402N 具有多个 ( 图 5 中为 Y 个 ) 一维参照表格 402n, 所述多个一维 参照表格 402n 以在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1) 选择的 MCS 的种类为前提, 根据最大的 CQI( 这里为流 #NCQI) 的值, 预先决定了最佳的 MCS, MCS 选择单元 402N 根据从 MCS 选择单 元 402A ~ 402(N-1) 通知的流 #1MCS ~流 #(N-1)MCS、 以及从 CQI 信息解码单元 401 输入的 流 #NCQI, 选择对流 #N 最佳的 MCS( 流 #NMCS)。然后, 将所选择的流 #NMCS 输出给对应于流 #N 的信道编码单元 104 以及数据调制单元 105。 在实施方式 3 的基站 400 中, MCS 选择单元 402 中的 MCS 的选择从在 CQI 信息解 码单元 401 解码的 CQI 小的流开始进行。这样通过从 CQI 小的流开始选择 MCS, 从而当其 他流的调制方式与本流的调制方式相同或者是与其相比多值的调制方式的情况下, 与其他 流的调制方式无关地, 对于 CQI 的接收质量 ( 错误率 ) 特性几乎一致, 因此无需考虑与 CQI 大的其他的流的 MCS 的依赖关系就能够进行 MCS 的选择处理。然后, 后续的 MCS 选择单元 402 中选择 MCS 时利用先选择的 MCS。在上述的例子中, 在 MCS 选择单元 402A 中, 首先选择 流 #1MCS, 在 MCS 选择单元 402B 中, 利用该流 #1MCS 选择流 #2MCS。通过在后续的 MCS 选择 单元 402 中选择 MCS 时利用这样先选择的 MCS, 从而能够减少在选择后续的 MCS 时的选择分 支的数量, 能够简化 MCS 的选择所需的处理。
另外, 在从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 接受了对应的流 #1MCS ~流 #NMCS 的信道编 码单元 104 以及数据调制单元 105 中, 根据由流 #1MCS ~流 #NMCS 指定的编码率以及调制 方式, 对来自上层装置的发送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以及数据调制。由此, 反映来自移动台 200 的 CQI, 并以互相不依赖的调制方式进行数据调制, 因此能够避免在移动台 200 不能估计发 送了的多个码元而需要重发发送数据的事态, 因此能够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此外, 在这些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 选择的流 #1MCS ~流 #NMCS 被通知给下 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并包含在由该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生成的下行控制信号而通过下 行链路通知给移动台 200。这些流 #1MCS ~流 #NMCS 用于在移动台 200 中对关于流 #1 ~ #N 的接收信号进行的数据解调以及信道解码。
另外, 在图 5 所示的基站 400 的发送单元的结构中, 表示了具有与流数 N 对应的 N 个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 且各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 具有一个或多个一维参照表 格 4021 ~ 402n 的情况, 但也可以以能够实现上述那样的 N 个 MCS 选择单元 402A ~ 402N 的功能为前提, 通过一个 MCS 选择单元 402 实现其。此时, 也可以无需进行将由 CQI 信息解 码单元 401 解码的各流的 CQI 按照升序排列的处理, 在 MCS 选择单元 402 进行排列的处理。
这里, 利用图 6 以及图 7 说明实施方式 3 的移动台 400 的 MCS 选择单元 402 具有
的一维参照表格的内容。图 6 以及图 7 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 3 的基站 400 的 MCS 选择单元 402 具有的一维参照表格的内容的示意图。在图 6 中, 表示利用两个流进行无线通信的情 况, 在图 7 中, 表示利用三个流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另外, 在图 6 以及图 7 中, 将流 #1CQI、 流 #2CQI 以及流 #3CQI 分别表示为 CQI1、 CQI2 以及 CQI3。
此外, 在图 6 以及图 7 中, 与图 3 与图 4 相同, 表示根据 CQI 决定调制方式决定由 QPSK 以及 16QAM 构成且编码率由 1/3、 1/2 以及 3/4 构成的 MCS#1 ~ #6 的情况, 但调制方式 以及编码率并不限定于此。此外, 在图 6 以及图 7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中, MCS#1 ~ #6 的 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的结构与图 3、 图 4 相同。
图 6(a) 表示 MCS 选择单元 402A 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1 的一个例子。在图 6(a) 所 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1 中, 根据流 #1CQI 的值决定 MCS#1 ~ MCS#6。根据图 6(a) 所示的一 维参照表格 4021, 当流 #1CQI 的值比 CQId 小的情况下, 选择调制方式为 QPSK 的 MCS#1 ~ #3, 当流 #1CQI 的值为 CQId 以上的情况下, 选择调制方式为 16QAM 的 MCS#4 ~ #6。
图 6(b) 以及图 6(c) 表示 MCS 选择单元 402B 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2 的一例。在图 6(b) 中, 表示在作为流 #1MCS 而选择包含 QPSK 的 MCS#1 ~ #3 的情况下参照的一维参照表 格 4022, 在图 6(c) 中, 表示在作为流 #1MCS 而选择包含 16QAM 的 MCS#4 ~ #6 的情况下按照 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2。 在图 6(a)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2 中, 根据流 #2CQI 的值决定 MCS#1 ~ #6。根 据图 6(b)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2, 当流 #2CQI 的值比 CQId’ 小的情况下, 选择调制方式 为 QPSK 的 MCS#1 ~ #3, 当流 #2CQI 的值为 CQId’ 以上的情况下, 选择调制方式为 16QAM 的 MCS#4 ~ #6。
另外, 图 6(b) 所示的 CQId’ 、 CQIe’ 、 CQIf’ 、 CQIg’ 分别被设定为比图 6(a) 所示的 CQId、 CQIe、 CQIf、 CQIg 小的值。这是因为以流 #2CQI 的值比流 #1CQI 大, 且选择与流 #1 相 同的调制方式, 或者比其高的调制方式作为前提, 另一方面, 在流 #1 中选择 QPSK, 从而与流 #1 相比, 积极地选择 16QAM 的余地多。
另一方面, 在图 6(c) 所示的一维参照数据 4022 中, 根据流 #2CQI 的值而决定 MCS#4 ~ #6。根据图 6(c)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2, 当流 #2CQI 的值为 CQId 以上的情况 下, 选择调制方式为 16QAM 的 MCS#4 ~ #6。此时, 作为流 #1MCS 选择包含 16QAM 的 MCS#4 ~ #6 中的其中一个, 从而无需制作有关包含比 16QAM 低的调制方式及 QPSK 的 MCS#1 ~ #3 的 表格。这样根据先选择的 MCS 的种类而省略有关包含不能选择的调制方式的 MCS 的表格, 从而能够简化一维表格 4022 的内容。
此外, 图 7(a) ~图 7(c) 的内容与图 6(a) ~图 6(c) 的内容相同。 图 7(d) ~图 7(f) 表示 MCS 选择单元 402C 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3 的一例。在图 7(d) 中, 表示当作为流 #1MCS 以及流 #2MCS, 都选择了包含 QPSK 的 MCS#1 ~ #3 的情况下参照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3。在 图 7(e) 中, 表示在作为流 #1MCS 而选择包含 QPSK 的 MCS#1 ~ #3, 另一方面, 作为流 #2MCS 而选择包含 16QAM 的 MCS#4 ~ #6 的情况下参照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3。在图 7(f) 中, 表示 在作为流 #1MCS 以及流 #2MCS 均选择包含 16QAM 的 MCS#4 ~ #6 的情况下参照的一维参照 表格 4023。
在图 7(d)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3 中, 根据流 #3CQI 的值而决定 MCS#1 ~ #6。 根据图 7(d)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3, 在流 #3CQI 的值比 CQId” 小的情况下, 选择调制方
式为 QPSK 的 MCS#1 ~ #3, 在流 #3CQI 的值为 CQId” 以上的情况下, 选择调制方式为 16QAM 的 MCS#4 ~ #6。另外, 图 7(d) 所示的 CQId” 、 CQIe” 、 CQIf” 、 CQIg” 分别被设定为比图 7(b) 所示的 CQId’ 、 CQIe’ 、 CQIf’ 、 CQIg’ 小的值。
在图 7(e)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3 中, 根据流 #3CQI 的值决定 MCS#4 ~ #6。根 据图 7(e)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3, 在流 #3CQI 的值为 CQId’ 以上的情况下, 选择调制方 式为 16QAM 的 MCS#4 ~ #6。此时, 作为流 #2MCS 而选择包含 16QAM 的 MCS#4 ~ #6 中的其中 一个, 从而与图 7(c) 同样, 无需生成有关包含 QPSK 的 MCS#1 ~ #3 的表格。
在图 7(f)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3 中, 根据流 #3CQI 的值决定 MCS#4 ~ #6。根 据图 7(f) 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 4023, 当流 #3CQI 的值为 CQId 以上的情况下, 选择调制方式 为 16QAM 的 MCS#4 ~ #6。此时, 也由于作为流 #2MCS 而选择包含 16QAM 的 MCS#4 ~ #6 中的 其中一个, 从而与图 7(c) 以及图 7(e) 同样地, 无需制作有关包含 QPSK 的 MCS#1 ~ #3 的表 格。这样根据先选择的 MCS 的种类而省略有关包含不可能选择的调制方式的 MCS 的表格, 从而能够简化一维表格 4023 的内容。
这样, 在实施方式 3 的基站 400 中, 基于决定了与各流的 CQI 对应的 MCS 的一维表 格, 从在 CQI 信息解码单元 401 中解码了的 CQI 小的流开始进行 MCS 的选择, 从而能够不考 虑与 CQI 大的其他的流的 MCS 的依赖关系而进行 MCS 的选择处理, 因此与考虑这样的依赖 关系的情况相比, 能够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调制 / 编码方式。
尤其在实施方式 3 的基站 400 中, 根据先选择的流的 MCS、 以及在 CQI 信息解码单 元 401 解码了的 CQI, 选择后续的流的 MCS, 从而能够减少在选择后续的 MCS 时的选项 ( 一 维表格上的选项 ) 的数量, 能够简化选择 MCS 所需的处理。
此外, 在实施方式 3 的基站 400 中, 后续的 MCS 选择单元 402( 例如 MCS 选择单元 402B) 具有决定了与在先行的 MCS 选择单元 402( 例如 MCS 选择单元 402A) 先选择的流的 MCS 的种类对应的 MCS 的多个一维表格, 根据先选择的流的 MCS 的种类, 选择一维表格而选 择后续的流的 MCS, 从而能够从一维表格省略有关不可能选择的 MCS 的信息, 因此能够简化 一维参照表格的内容, 并减少生成一维参照表格的负担, 并能够减少移动台 200 中的信号 分离时的处理。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可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例如, 在上述实施方式 中, 说明了对于共享数据, 在发送侧交织而发送, 并在接受侧交织的情况, 但本发明并不限 定于此, 在针对共享数据不交织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适用。此外, 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 围, 对于上述说明中的数据块分配模式、 处理单元的数量、 处理步骤、 分量载波 (component carrier) 的数量或数据块的数量、 数据块范围, 可适当进行变更而实施。此外, 不脱离本发 明的范围就能够适当进行变更而实施。
本申请基于 2009 年 2 月 27 日申请的 ( 日本 ) 特愿 2009-045316。其内容全部包 含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