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组成物.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4754004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05270.X

申请日:

2011.09.30

公开号:

CN103030929A

公开日:

2013.04.1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08L 63/00申请公布日:2013041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8L 63/00申请日:20110930|||公开

IPC分类号:

C08L63/00; C08L101/00; C08L21/00; C08K3/22; C08K3/28; C08K3/38; C08K3/34; C08K3/40; H01L23/373; H05K7/20(2006.01)N

主分类号:

C08L63/00

申请人:

联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子瑜

地址:

中国台湾桃园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常大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树脂组成物,包含:合成树脂、导热粉体A及导热粉体B,其中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混合后形成粒径大小为0.05微米至1000微米的一导热粉体C。此树脂组成物有用于散热基层板,可提高散热基层板的耐高电压达至少AC 5kV/100μm,以及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合成树脂;一导热粉体A;及一导热粉体B;其中该导热粉体A与该导热粉体B混合后形成粒径大小为0.05微米至1000微米的一导热粉体C。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粉体A与该导热粉体B混合后,该导热粉体A的含量为两者总重量的1至99.9wt.%。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粉体A与该导热粉体B的任意比例组合占该树脂组成物总重量的5至99wt.%。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粉体A为未经造粒。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粉体B为经造粒或未经造粒。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合成树脂是由环氧树脂、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增韧树脂及橡胶树脂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粉体A是由氧化铝、氮化铝、氮化硼、氧化镁、碳化硅、氢氧化铝及钻石粉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粉体B是由硅氧烷基偶合剂、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橡胶及变性橡胶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粉体B是由氮化硼、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硅化合物、硅酸盐物、玻璃、陶瓷材料及釉料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粉体A与该导热粉体B的混合方法为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喷雾热分解法、喷雾干燥造粒法、喷雾烧结造粒法、沸腾造粒法、搅拌造粒法、压模造粒法、挤压造粒法、黏结造粒法、热熔融成型法或压力成型造粒法。

说明书

说明书树脂组成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散热基层板的树脂组成物,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电子元件散热基板的树脂组成物。
背景技术
目前电路板所应用的层面及领域相当广泛,一般电子产品内的电子元件都插设在电路板中,而现今的电路板为了符合高功率及高热量的元件的应用范围,故在电路板的散热功效上进行开发及研究,以提高电路板的散热效率及高功率。
在传统的电路板构造上,由于插设于其上的电子元件数量及消耗功率较低,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大都可通过电路板中的铜箔层进行热传导并向外散热,将热直接散逸至环境,利用空气的对流达到电子元件温度的控制。然而,随着信息量及运算速度的提高,现今电路板上所布设的电子元件功率高且数量又多,伴随而来的问题便是所消耗的电功率增加,导致在局部耗电元件上产生大量的热,致使电路板温度升高,直接或间接影响元件的功能及产品的可靠度。
为了避免电路板的聚热现象使元件功能无法正常运作,电路板的制作技术不断演进,例如提升耐热性及高热传导等议题的发展,其中一种广为应用的电路板散热技术是将单层或多层印刷电路板利用一绝缘散热贴合层与散热金属板(如铝板)进行压合(贴合),藉用铝板的良好散热效果以散逸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其中绝缘散热贴合层是以环氧树脂及一般粉体为基底的材料,其导热性不佳、拉力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脂组成物,此树脂组成物有用于散热基层板,可提高散热基层板的耐高电压达至少AC 5kV/100μm,以及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
为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树脂组成物包含:合成树脂、导热粉体A及导热粉体B,其中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混合后形成粒径大小为0.05微米至1000微米的一导热粉体C。导热粉体A可未经造粒,而导热粉体B可经造粒或未经造粒。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的混合方法是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喷雾热分解法、喷雾干燥造粒法、喷雾烧结造粒法、沸腾造粒法、搅拌造粒法、压模造粒法、挤压造粒法、黏结造粒法、热熔融成型法或压力成型造粒法。
由于导热粉体C相较于导热粉体A及导热粉体B的单位重量下的表面积降低,导热粉体C与铜箔的接触面积减少,于是树脂组成物中的合成树脂与铜箔的接触面积增加而提升拉力值。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显示导热粉体A与该导热粉体B混合造粒的显微组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是有关一种用于散热基层板的树脂组成物,为了改善现有以环氧树脂及一般粉体为基底的材料的散热层,其导热性不佳及拉力性差的缺点而设计。
本实施例是采用合成树脂例如环氧树脂,添加通过造粒成形的高导热粉体而成,本发明可针对上述缺点达到下列进步功效:本发明的树脂组成物可提高散热基层板的耐高电压至少AC 5kV/100μm或以上,而相较于传统的FR4玻璃纤维可大幅提升其散热效率,以及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树脂组成物包含:合成树脂、导热粉体A及导热粉体B,其中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混合后形成粒径大小为0.05微米至1000微米的一导热粉体C。导热粉体A可未经造粒,而导热粉体B是经造粒或未经造粒。图1显示导热粉体A与该导热粉体B混合造粒的显微组织结构拍摄图。
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的混合方法可为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喷雾热分解法、喷雾干燥造粒法、喷雾烧结造粒法、沸腾造粒法、搅拌造粒法、压模造粒法、挤压造粒法、黏结造粒法、热熔融成型法或压力成型造粒法。
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混合后,导热粉体A的含量可为两者总重量的1至99.9wt.%。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的任意比例组合可占树脂组成物总重量的5至99wt.%。
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合成树脂可由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增韧树脂及橡胶树脂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导热粉体A可由氧化铝、氮化铝、氮化硼、氧化镁、碳化硅、氢氧化铝及钻石粉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导热粉体B可由硅氧烷基偶合剂、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橡胶及变性橡胶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或者,导热粉体B可由氮化硼、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硅化合物、硅酸盐物、玻璃、陶瓷材料及釉料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本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还可包含硬化剂、添加剂及塑化剂。
以下说明实施例1至5的树脂组成物的成分含量及其使用在铜箔基板上接受各种测试的结果。如表一所示,实施例1与2使用的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均为未预先造粒,而实施例3至5是使用未预先造粒的导热粉体A与预先造粒的导热粉体B。实施例1至4的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的总含量均为70wt.%,环氧树脂、硬化剂、添加剂与塑化剂总含量均为30wt.%。实施例5的导热粉体的总含量为80wt.%,环氧树脂、硬化剂、添加剂与塑化剂总含量为20wt.%。表一中,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的单位phr是指每小时添加量。
实施例1至4的环氧树脂含量、硬化剂与添加剂含量及塑化剂含量分别占环氧树脂、硬化剂与添加剂及塑化剂总含量的52wt.%、13.7wt.%及30wt.%,其余为溶剂。实施例5的环氧树脂含量、硬化剂与添加剂含量及塑化剂含量分别占环氧树脂、硬化剂与添加剂及塑化剂总含量的52wt.%、13.7wt.%及20wt.%,其余为溶剂。
表一

表二实施例1至5的树脂组成物使用在铜箔基板上接受各种测试的结果。实施例6至10的介电厚度分别为103微米、101微米、99微米、102微米及100微米。由表二中可看出使用实施例1至5的树脂组成物的铜箔基板的交流高压测试值均为5kV。剥离强度除了实施例7外,均高于7.0lbs/in可见使用实施例1至5的树脂组成物的铜箔基板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
表二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树脂组成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树脂组成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树脂组成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树脂组成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脂组成物.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3092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0 CN 103030929 A *CN103030929A* (21)申请号 201110305270.X (22)申请日 2011.09.30 C08L 63/00(2006.01) C08L 101/00(2006.01) C08L 21/00(2006.01) C08K 3/22(2006.01) C08K 3/28(2006.01) C08K 3/38(2006.01) C08K 3/34(2006.01) C08K 3/40(2006.01) H01L 23/373(2006.01) H05K 。

2、7/20(2006.01) (71)申请人 联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桃园县 (72)发明人 王子瑜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 常大军 (54) 发明名称 树脂组成物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树脂组成物, 包含 : 合成树 脂、 导热粉体 A 及导热粉体 B, 其中导热粉体 A 与 导热粉体 B 混合后形成粒径大小为 0.05 微米至 1000 微米的一导热粉体 C。此树脂组成物有用于 散热基层板, 可提高散热基层板的耐高电压达至 少 AC 5kV/100m, 以及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1 页 2 1. 一种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一合成树脂 ; 一导热粉体 A ; 及 一导热粉体 B ; 其中该导热粉体 A 与该导热粉体 B 混合后形成粒径大小为 0.05 微米至 1000 微米的一 导热粉体 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该导热粉体A与该导热粉体B混合 后, 该导热粉体 A 的含量为两者总重量的 1 至 99.9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该导热。

4、粉体A与该导热粉体B的任 意比例组合占该树脂组成物总重量的 5 至 99wt.。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该导热粉体 A 为未经造粒。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该导热粉体 B 为经造粒或未经造 粒。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该合成树脂是由环氧树脂、 热固性 树脂、 热塑性树脂、 增韧树脂及橡胶树脂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该导热粉体A是由氧化铝、 氮化铝、 氮化硼、 氧化镁、 碳化硅、 氢氧化铝及钻石粉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 8. 。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该导热粉体 B 是由硅氧烷基偶合 剂、 热固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 橡胶及变性橡胶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该导热粉体 B 是由氮化硼、 金属氧 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氮化物、 硅化合物、 硅酸盐物、 玻璃、 陶瓷材料及釉料构成的族群中选 出的一种物质。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树脂组成物, 其特征在于, 该导热粉体 A 与该导热粉体 B 的 混合方法为化学共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 喷雾热分解法、 喷雾干燥造粒法、 喷雾烧结造粒法、 沸腾造粒法、 搅拌造粒法、 压模造粒法。

6、、 挤压造粒法、 黏结造粒法、 热熔融成型法或压力成型 造粒法。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0929 A 2 1/4 页 3 树脂组成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散热基层板的树脂组成物, 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电子元件散 热基板的树脂组成物。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电路板所应用的层面及领域相当广泛, 一般电子产品内的电子元件都插设在 电路板中, 而现今的电路板为了符合高功率及高热量的元件的应用范围, 故在电路板的散 热功效上进行开发及研究, 以提高电路板的散热效率及高功率。 0003 在传统的电路板构造上, 由于插设于其上的电子元件数量及消耗功率较低, 电子 元件所产生的。

7、热量大都可通过电路板中的铜箔层进行热传导并向外散热, 将热直接散逸至 环境, 利用空气的对流达到电子元件温度的控制。然而, 随着信息量及运算速度的提高, 现 今电路板上所布设的电子元件功率高且数量又多, 伴随而来的问题便是所消耗的电功率增 加, 导致在局部耗电元件上产生大量的热, 致使电路板温度升高, 直接或间接影响元件的功 能及产品的可靠度。 0004 为了避免电路板的聚热现象使元件功能无法正常运作, 电路板的制作技术不断演 进, 例如提升耐热性及高热传导等议题的发展, 其中一种广为应用的电路板散热技术是将 单层或多层印刷电路板利用一绝缘散热贴合层与散热金属板(如铝板)进行压合(贴合), 藉。

8、用铝板的良好散热效果以散逸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 其中绝缘散热贴合层是以环氧树脂 及一般粉体为基底的材料, 其导热性不佳、 拉力性差。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脂组成物, 此树脂组成物有用于散热基层板, 可提 高散热基层板的耐高电压达至少 AC 5kV/100m, 以及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 0006 为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目的, 提出一种树脂组成物包含 : 合成树脂、 导热粉体 A 及导 热粉体B, 其中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混合后形成粒径大小为0.05微米至1000微米的一 导热粉体 C。导热粉体 A 可未经造粒, 而导热粉体 B 可经造粒或未经造粒。导热粉体 A 与导 热粉。

9、体 B 的混合方法是化学共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 喷雾热分解法、 喷雾干燥造粒法、 喷雾 烧结造粒法、 沸腾造粒法、 搅拌造粒法、 压模造粒法、 挤压造粒法、 黏结造粒法、 热熔融成型 法或压力成型造粒法。 0007 由于导热粉体 C 相较于导热粉体 A 及导热粉体 B 的单位重量下的表面积降低, 导 热粉体 C 与铜箔的接触面积减少, 于是树脂组成物中的合成树脂与铜箔的接触面积增加而 提升拉力值。 0008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09 图 1 显示导热粉体 A 与该导热粉体 B 混合造粒的显微组织结构图。 说 明 书 CN 1。

10、03030929 A 3 2/4 页 4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 0011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是有关一种用于散热基层板的树脂组成物, 为了改善现有以环 氧树脂及一般粉体为基底的材料的散热层, 其导热性不佳及拉力性差的缺点而设计。 0012 本实施例是采用合成树脂例如环氧树脂, 添加通过造粒成形的高导热粉体而成, 本发明可针对上述缺点达到下列进步功效 : 本发明的树脂组成物可提高散热基层板的耐高 电压至少AC 5kV/100m或以上, 而相较于传统的FR4玻璃纤维可大幅提升其散热效率, 以 及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 0013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11、提出一种树脂组成物包含 : 合成树脂、 导热粉体 A 及导热粉体 B, 其中导热粉体 A 与导热粉体 B 混合后形成粒径大小为 0.05 微米至 1000 微米的一导热粉 体 C。导热粉体 A 可未经造粒, 而导热粉体 B 是经造粒或未经造粒。图 1 显示导热粉体 A 与 该导热粉体 B 混合造粒的显微组织结构拍摄图。 0014 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导热粉体 A 与导热粉体 B 的混合方法可为化学共沉淀法、 溶胶 凝胶法、 喷雾热分解法、 喷雾干燥造粒法、 喷雾烧结造粒法、 沸腾造粒法、 搅拌造粒法、 压模 造粒法、 挤压造粒法、 黏结造粒法、 热熔融成型法或压力成型造粒法。 0015 导热粉体 。

12、A 与导热粉体 B 混合后, 导热粉体 A 的含量可为两者总重量的 1 至 99.9wt.。导热粉体 A 与导热粉体 B 的任意比例组合可占树脂组成物总重量的 5 至 99wt.。 0016 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合成树脂可由热固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 增韧树脂及橡胶树脂 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导热粉体 A 可由氧化铝、 氮化铝、 氮化硼、 氧化镁、 碳化硅、 氢氧化铝及钻石粉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导热粉体 B 可由硅氧烷基偶合剂、 热固 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 橡胶及变性橡胶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或者, 导热粉体 B 可 由氮化硼、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氮化物、 硅化合。

13、物、 硅酸盐物、 玻璃、 陶瓷材料及釉料 构成的族群中选出的一种物质。 本实施例的树脂组成物还可包含硬化剂、 添加剂及塑化剂。 0017 以下说明实施例1至5的树脂组成物的成分含量及其使用在铜箔基板上接受各种 测试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实施例 1 与 2 使用的导热粉体 A 与导热粉体 B 均为未预先造粒, 而实施例 3 至 5 是使用未预先造粒的导热粉体 A 与预先造粒的导热粉体 B。实施例 1 至 4 的导热粉体A与导热粉体B的总含量均为70wt., 环氧树脂、 硬化剂、 添加剂与塑化剂总含 量均为 30wt.。实施例 5 的导热粉体的总含量为 80wt., 环氧树脂、 硬化剂、 添加剂与。

14、塑 化剂总含量为 20wt.。表一中, 导热粉体 A 与导热粉体 B 的单位 phr 是指每小时添加量。 0018 实施例 1 至 4 的环氧树脂含量、 硬化剂与添加剂含量及塑化剂含量分别占环氧树 脂、 硬化剂与添加剂及塑化剂总含量的 52wt.、 13.7wt.及 30wt., 其余为溶剂。实施 例 5 的环氧树脂含量、 硬化剂与添加剂含量及塑化剂含量分别占环氧树脂、 硬化剂与添加 剂及塑化剂总含量的 52wt.、 13.7wt.及 20wt., 其余为溶剂。 0019 表一 0020 说 明 书 CN 103030929 A 4 3/4 页 5 0021 表二实施例 1 至 5 的树脂组成。

15、物使用在铜箔基板上接受各种测试的结果。实施例 6 至 10 的介电厚度分别为 103 微米、 101 微米、 99 微米、 102 微米及 100 微米。由表二中可 看出使用实施例 1 至 5 的树脂组成物的铜箔基板的交流高压测试值均为 5kV。剥离强度除 了实施例 7 外, 均高于 7.0lbs/in 可见使用实施例 1 至 5 的树脂组成物的铜箔基板具有良 好的抗拉强度。 0022 表二 0023 0024 说 明 书 CN 103030929 A 5 4/4 页 6 0025 当然, 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 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 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 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030929 A 6 1/1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0929 A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