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像镜头组.pdf(4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6362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9 CN 103163626 A *CN103163626A* (21)申请号 201210038959.5 (22)申请日 2012.02.21 100147160 2011.12.19 TW G02B 13/00(2006.01) G02B 13/18(2006.01) G02B 1/04(2006.01) (71)申请人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南屯区精科路 11 号 (72)发明人 蔡宗翰 周明达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 。
2、常大军 (54) 发明名称 成像镜头组 (57) 摘要 一种成像镜头组, 沿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 序包括有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一具有负 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及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 镜。 其中,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第二透镜的 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凹面, 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 像侧面至少其中的一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的物 侧面为凸面, 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第三透镜 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的一面为非球面, 第 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通过设计上 述所有透镜与调整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 镜之间的镜间距, 可使成像镜头组的空间配置更 适当、 有效修正佩兹伐和数及获得良好的成。
3、像品 质。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23 页 附图 1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23页 附图17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63626 A CN 103163626 A *CN103163626A* 1/2 页 2 1. 一种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沿着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的 物侧面与像侧面至少其中的一面为非球面 ; 以及 一。
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 面, 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的一面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至 少一反曲点 ; 其中, 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于该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 三透镜之间于该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23, 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 0.6 T12/T23 2.55。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一焦距 f1, 该成像 镜头组具有一焦距 f,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0.85 f/f1 1.65。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
5、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为 R3, 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 R4,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0.8 R3/R4 0。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为 R1, 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 R2,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2.0 (R1+R2)/(R1-R2) -0.5。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于 该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12, 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于该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23, 且 满足以下条件式 : 0.7 T12/T23 1.8。 6.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成。
6、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 R6, 该成像镜头组具有一焦距 f,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0.2 R6/f 0.8。 7.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成像镜头组具有一焦距 f, 该第 二透镜具有一焦距 f2, 且更满足下列条件式 : -1.05 f/f2 -0.1。 8.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 该 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以及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该第一透镜、 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材质均为塑胶。 9.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
7、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 V1, 该 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 V2, 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 29 V1-V2 50。 10.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一焦距 f1, 该成 像镜头组具有一焦距 f,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1.00 f/f1 1.47。 11.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一成像 面于该光轴上具有一距离 TTL, 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像高为 ImgH,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TTL/ ImgH 2.0。 12. 一种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沿着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8、 103163626 A 2 2/2 页 3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的凹面 ; 以及 一第三透镜, 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非球面的凸面, 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非球面的 凹面 ; 其中, 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于该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12, 该第二透镜与该第 三透镜之间于该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23, 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为 R3, 该第二透镜 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 R4, 该成像镜头组具有一焦距 f, 该第二透镜具有一焦距 f2, 该第三透 镜具有一焦距 f3, 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 0。
9、.6 T12/T23 2.55 ; -0.8 R3/R4 0 ; -1.05 f/f2 -0.1 ; 以及 0 |f/f3| 0.55。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材 质均为塑胶, 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成像镜头组具有一焦距 f, 该 第一透镜具有一焦距 f1,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1.00 f/f1 1.47。 15.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成像镜头组具有一焦距 f, 该 第三透镜具有一焦距 f3,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10、: 0 |f/f3| 0.45。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 于该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12, 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于该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23, 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 0.7 T12/T23 1.8。 17. 根据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 为 R3, 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 R4,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0.25 R3/R4 0.0。 18. 根据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19.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成像镜。
11、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 V1, 该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 V2, 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 29 V1-V2 50。 20.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透镜具有一折射率 N2, 该 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 V2, 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 N2 1.60 ; 以及 V2 25。 21.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成像镜头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一成像 面于该光轴上具有一距离 TTL, 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像高为 ImgH, 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 TTL/ ImgH 2.0。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63626 A 3 1。
12、/23 页 4 成像镜头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镜头组, 特别涉及一种由复合透镜所组成的成像镜头组。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 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 提高, 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 (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 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 两种, 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 使得感光元件的画素尺寸缩小, 如何在有效 的空间条件下提升微型化摄影镜头的成像品质成。
13、为业者关注的重点。 0003 现有的小型化摄影镜头, 为降低制造成本, 多采两片式透镜结构为主, 然而因仅具 两片透镜对像差的补正能力有限, 无法满足较高阶的摄影模块需求, 但配置过多透镜将造 成镜头总长度难以达成小型化。为了能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且兼具小型化的特性, 具备三 片透镜的摄影透镜系统为可行的方案。美国专利公告第 7,145,736 号揭露一种三片式透镜 组, 然而上述三片式透镜组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 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对修正 透镜组的佩兹伐和数 (Petzval Sum) 较为不利, 使得影像周边的成像品质较难控制。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1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组, 可有 效修正佩兹伐和数 (Petzval Sum), 减少场曲 (Field Curvature), 使周边像面变得更平。 0005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 由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 一具 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及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其中,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凹面, 且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 像侧面至少其中的一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第 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的一面为非球面, 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至少一反曲 点。 00。
15、06 其中, 于光轴上,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具有一镜间距T12,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 之间具有一镜间距 T23, 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 0007 ( 条件式 1) : 0.6 T12/T23 2.55 0008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另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 由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 一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及一第三透镜。 其中, 第一透镜的物 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的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非球面 的凸面, 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非球面的凹面。 0009 其中,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12,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 之。
16、间于光轴上具有一镜间距 T23, 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为 R3, 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 半径为 R4, 成像镜头组具有一焦距 f, 第二透镜具有一焦距 f2, 第三透镜具有一焦距 f3, 且满 足 ( 条件式 1) 与以下条件式 :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4 2/23 页 5 0010 ( 条件式 2) : -0.8 R3/R4 0 0011 ( 条件式 3) : -1.05 f/f2 -0.1 0012 ( 条件式 4) : 0 |f/f3| 0.55 0013 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提供成像镜头组所需 的部分屈折力, 有助于缩短成像镜。
17、头组的光学总长度。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有效加强 第一透镜的屈折力配置, 进而使得成像镜头组的光学总长度变得更短。第二透镜具有负屈 折力, 有效修正成像镜头组的像差。 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凹面, 有效修正成像镜 头组的佩兹伐和数 (Petzval Sum), 减少成像镜头组的场曲 (Field Curvature), 使周边像 面变得更平。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使成像镜头组的主点 (Principal Point) 远离成像 面, 有利于缩短成像镜头组的光学总长度, 以维持成像镜头组的小型化。 第三透镜的物侧面 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有利于修正成像镜头组的高阶像差,。
18、 以提升成像镜头 组的成像品质。 此外, 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以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 入射于成像面上的角度, 并且可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014 其中, 第二透镜的透镜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且第三透镜的透镜表面中至 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 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 用以消 减像差, 且可以有效降低成像镜头组的光学总长度。 0015 当成像镜头组满足上述 ( 条件式 1) 时, 第二透镜的空间配置更适当, 进而有效修 正成像镜头组的像差, 同时保持良好的光学总长度。此外, 当成像镜头组满足上述 ( 条件式 1) 时, 也更有利于每一。
19、透镜之间的组立。其中, 符合上述 ( 条件式 1) 的较佳范围可为 0.7 T12/T23 1.8。当成像镜头组满足上述 ( 条件式 2) 时, 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具 有合适的曲率半径, 更可有效修正佩兹伐和数。其中, 符合上述 ( 条件式 2) 的较佳范围可 为 -0.25 R3/R4 0.0。 0016 当成像镜头组满足上述 ( 条件式 3) 时, 更可有效修正成像镜头组的像差。当成像 镜头组满足上述(条件式4)时, 第三透镜的屈折力较合适, 可针对成像镜头组的需求, 修正 像差或更进一步缩短成像镜头组的光学总长度。其中, 符合上述 ( 条件式 4) 的较佳范围可 为 0 |f/f。
20、3| 0.45。 0017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8 图 1A 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组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 0019 图 1B 为波长 486.1nm、 587.6nm 与 656.3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1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 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 0020 图 1C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1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 意图 ; 0021 图 1D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1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畸变曲线示意 图 ; 0022 图 2A 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组的第二实施。
21、例结构示意图 ; 0023 图 2B 为波长 486.1nm、 587.6nm 与 656.3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2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 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5 3/23 页 6 0024 图 2C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2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 意图 ; 0025 图 2D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2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畸变曲线示意 图 ; 0026 图 3A 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组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 0027 图 3B 为波长 486.1nm、 587.6nm 与 656.3nm。
22、 的光线入射于图 3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 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 0028 图 3C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3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 意图 ; 0029 图 3D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3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畸变曲线示意 图 ; 0030 图 4A 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组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 0031 图 4B 为波长 486.1nm、 587.6nm 与 656.3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4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 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 0032 图 4C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4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像散场。
23、曲曲线示 意图 ; 0033 图 4D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4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畸变曲线示意 图 ; 0034 图 5A 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组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 0035 图 5B 为波长 486.1nm、 587.6nm 与 656.3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5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 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 0036 图 5C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5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 意图 ; 0037 图 5D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5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畸变曲线示意 图 ; 0038 图 6A 为本发明的成像。
24、镜头组的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 0039 图 6B 为波长 486.1nm、 587.6nm 与 656.3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6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 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 0040 图 6C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6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 意图 ; 0041 图 6D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6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畸变曲线示意 图 ; 0042 图 7A 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组的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 0043 图 7B 为波长 486.1nm、 587.6nm 与 656.3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7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 组的纵。
25、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 0044 图 7C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7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 意图 ; 0045 图 7D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7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畸变曲线示意 图 ;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6 4/23 页 7 0046 图 8A 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组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 0047 图 8B 为波长 486.1nm、 587.6nm 与 656.3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8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 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 0048 图 8C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8A 所揭露的成。
26、像镜头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 意图 ; 0049 图 8D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8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畸变曲线示意 图。 0050 其中, 附图标记 0051 1, 2, 3, 4, 5, 6, 7, 8 成像镜头组 0052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光圈 0053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第一透镜 0054 111, 211, 311, 411, 511, 611, 711, 811 第一透镜物侧面 0055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27、, 712, 812 第一透镜像侧面 0056 120, 220, 320, 420, 520, 620, 720, 820 第二透镜 0057 121, 221, 321, 421, 521, 621, 721, 821 第二透镜物侧面 0058 122, 222, 322, 422, 522, 622, 722, 822 第二透镜像侧面 0059 130, 230, 330, 430, 530, 630, 730, 830 第三透镜 0060 131, 231, 331, 431, 531, 631, 731, 831 第三透镜物侧面 0061 132, 232, 332, 432, 53。
28、2, 632, 732, 832 第三透镜像侧面 0062 140, 240, 340, 440, 540, 640, 740, 840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 0063 150, 250, 350, 450, 550, 650, 750, 850 成像面 0064 160, 260, 360, 460, 560, 660, 760, 860 影像感测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6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 0066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 先以图 1A 作一举例说明, 成像镜头组 1 由光 轴的物侧至像侧 ( 如图 1A 由左至右 ) 依序包括有一光圈 100。
29、、 一第一透镜 110、 一第二透 镜 120、 一第三透镜 130、 一红外线滤光片 140 及一配置于一成像面 150 上的影像感测元件 160。 0067 第一透镜110包括一第一透镜物侧面111及一第一透镜像侧面112。 第一透镜110 具有正屈折力, 提供成像镜头组 1 所需的部分屈折力, 且缩短光学总长度。再者, 第一透镜 物侧面 111 为一凸面, 更加强第一透镜 110 的正屈折力, 使成像镜头组 1 的总长度变得更 短。 0068 第二透镜120包括一第二透镜物侧面121及一第二透镜像侧面122。 第二透镜120 具有负屈折力, 有效修正成像镜头组1的像差。 第二透镜物侧面1。
30、21与第二透镜像侧面122 均为凹面, 有效修正成像镜头组 1 的佩兹伐和数 (Petzval Sum), 减少成像镜头组 1 的场曲 (Field Curvature), 使周边像面变得更平。 0069 第三透镜130包括一第三透镜物侧面131及一第三透镜像侧面132。 第三透镜130 具有负屈折力, 使成像镜头组 1 的主点 (Principal Point) 远离成像面 150, 有利于缩短成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7 5/23 页 8 像镜头组 1 的光学总长度, 以维持成像镜头组 1 的小型化。第三透镜物侧面 131 为凸面且 第三透镜像侧面 132 为凹面, 有。
31、利于修正成像镜头组 1 的高阶像差, 以提升成像镜头组 1 的 成像品质。此外, 第三透镜像侧面 132 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以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 射于成像面 150 上的角度, 并且可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070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 1 可满足以下条件式 : 0071 ( 条件式 1) : 0.6 T12/T23 2.55 0072 ( 条件式 2) : -0.8 R3/R4 0 0073 ( 条件式 3) : -1.05 f/f2 -0.1 0074 ( 条件式 4) : 0 |f/f3| 0.55 0075 其中, T12为第一透镜 110 与第二透镜 120 。
32、之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 T23为第二透镜 120 与第三透镜 130 之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离, 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 121 的曲率半径, R4为 第二透镜像侧面 122 的曲率半径, f 为成像镜头组 1 的焦距, f2为第二透镜 120 的焦距, f3 为第三透镜 130 的焦距。 0076 当成像镜头组1满足上述(条件式1)时, 第二透镜120的空间配置更适当, 进而有 效修正成像镜头组 1 的像差, 同时保持良好的光学总长度。此外, 当成像镜头组 1 满足上述 ( 条件式 1) 时, 也更有利于每一透镜之间的组立。其中, 符合上述 ( 条件式 1) 的较佳范围 可为 0.7 T12/T。
33、23 1.8。当成像镜头组 1 满足上述 ( 条件式 2) 时, 第二透镜物侧面 121 与第二透镜像侧面 122 均具有合适的曲率半径, 更可有效修正佩兹伐和数。其中, 符合上述 ( 条件式 2) 的较佳范围可为 -0.25 R3/R4 0.0。 0077 当成像镜头组 1 满足上述 ( 条件式 3) 时, 更可有效修正成像镜头组 1 的像差。当 成像镜头组 1 满足上述 ( 条件式 4) 时, 第三透镜 130 的屈折力较合适, 可针对成像镜头组 1 的需求, 修正像差或更进一步缩短成像镜头组 1 的光学总长度。其中, 符合上述 ( 条件式 4) 的较佳范围可为 0 |f/f3| 0.45。
34、。 0078 此外, 成像镜头组 1 也可满足下列条件式 : 0079 ( 条件式 5) : 0.85 f/f1 2.55 0080 ( 条件式 6) : -2.0 (R1+R2)/(R1-R2) -0.5 0081 ( 条件式 7) : 0.2 R6/f 0.8 0082 ( 条件式 8) : 29 V1-V2 50 0083 ( 条件式 9) : TTL/ImgH 2.0 0084 ( 条件式 10) : N2 1.60 0085 ( 条件式 11) : V2 25 0086 其中, f1为第一透镜 110 的焦距, 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 111 的曲率半径, R2为第一 透镜像侧面 11。
35、2 的曲率半径, R6为第三透镜像侧面 132 的曲率半径, V1为第一透镜 110 的 色散系数, V2为第二透镜 120 的色散系数, TTL 为第一透镜物侧面 111 至成像面 170 之间于 光轴上的距离, ImgH 为成像镜头组 1 的最大像高, 于此实施例中为影像感测元件 172 的有 效感测区域对角线的一半, N2为第二透镜 120 的折射率。 0087 当成像镜头组1满足(条件式5)时, 第一透镜110的屈折力大小配置较为平衡, 以 有效控制成像镜头组 1 的光学总长度, 维持薄型化的目标, 且可同时避免各种像差的过度 增大, 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其中, 符合上述(条件式5)的。
36、较佳范围可为1.00f/f11.47。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8 6/23 页 9 当成像镜头组 1 满足 ( 条件式 6) 时, 有助于修正成像镜头组 1 的球差。 0088 当成像镜头组1满足(条件式7)时, 可使成像镜头组1的主点更远离成像面150, 是有利于缩短成像镜头组 1 的光学总长度。当成像镜头组 1 满足 ( 条件式 8) 时, 可有利于 成像镜头组 1 中色差的修正。当成像镜头组 1 满足 ( 条件式 9) 时, 有利于维持成像镜头组 1 的小型化设计。当成像镜头组 1 满足 ( 条件式 10) 时, 第二透镜 120 可有效修正成像镜头 组 1 的像差。。
37、当成像镜头组 1 满足 ( 条件式 11) 时, 第二透镜 120 可有效修正成像镜头组 1 所产生的色差, 提高成像镜头组 1 的解像力。 0089 其中, 成像镜头组 1 中第一透镜 110、 第二透镜 120 与第三透镜 130 的材质可为塑 胶, 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 第二透镜 120 与第三透镜 130 的透镜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 球面, 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 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 用以消减像差, 且可 以有效降低成像镜头组 1 的光学总长度。 0090 此外, 在成像镜头组 1 中, 若透镜表面是为凸面, 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凸 面 ; 若透镜表面系为凹面,。
38、 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0091 再者, 应使用需求可在成像镜头组 1 中设置至少一光阑, 如耀光光阑 (Glare Stop)、 视场光阑 (Field Stop) 等光阑, 以排除杂散光并提高成像品质或限制其被摄物的 成像大小。且光阑可选择的设置在各透镜 110、 120、 130 之间, 或是设置在第一透镜物侧面 111 之前, 或是设置在第三透镜像侧面 132 之后。另外, 也可采用成像镜头组 1 来建构一三 维 (3D) 光学系统的镜头组配置。 0092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 将以下述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具体方案。其 中, 各实施例中参数的定义如下 : Fno 为成。
39、像镜头组的光圈值, HFOV 为成像镜头组中最大视 角的一半。此外, 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非球面可利用但不限于下列非球面方程式 ( 条件式 ASP) 表示 : 0093 0094 其中, X 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 Y 的点, Y 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距光轴的距离, R 为 曲率半径, k为锥面系数, 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在各实施例中i可为但不限于4、 6、 8、 10、 12、 14、 16。 0095 0096 请参照图 1A 所示, 为成像镜头组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成像镜头组 1 由物侧 至像侧 ( 也即沿着图 1A 的左侧至右侧 ) 依序包括有一光圈 100、 一第一透镜 110、。
40、 一第二透 镜 120、 一第三透镜 130、 一红外线红外线滤光片 140 及一设置于一成像面 150 上的影像感 测元件 160。 0097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透镜110为塑胶材质且具有正屈折力, 第一透镜物侧面111为 非球面的凸面, 第一透镜像侧面 112 为非球面的凹面。第二透镜 120 为塑胶材质且具有负 屈折力, 第二透镜物侧面 121 与第二透镜像侧面 122 均为非球面的凹面。第三透镜 130 为 塑胶材质且具有负屈折力, 第三透镜物侧面131为非球面的凸面, 第三透镜像侧面132为非 球面的凹面。第三透镜像侧面 132 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关于成像镜头组 1 的详细数据如下。
41、 列表 1-1 所示 : 0098 表 1-1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9 7/23 页 10 0099 0100 此外, 于表 1-1 中, 由第一透镜物侧面 111 至第三透镜像侧面 132 均可为非球面, 且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 ( 条件式 ASP) 的非球面,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 1-2 : 0101 表 1-2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10 8/23 页 11 0102 0103 此外, 从表 1-1 中可推算出表 1-3 所述的内容 : 0104 表 1-3 0105 0106 由表 1-3 可知, 在本实施例中, 成像镜头组 1 的。
42、 T12/T23为 0.95, 符合 ( 条件式 1) 所述的范围。成像镜头组 1 的 R3/R4为 -0.05, 符合 ( 条件式 2) 所述的范围。成像镜头组 1 的 f/f2为 -0.76, 符合 ( 条件式 3) 所述的范围。成像镜头组 1 的 |f/f3| 为 0.12, 符合 ( 条 件式 4) 所述的范围。成像镜头组 1 的 f/f1为 1.40, 符合 ( 条件式 5) 所述的范围。 0107 成像镜头组 1 的 (R1+R2)/(R1-R2) 为 -1.76, 符合 ( 条件式 6) 所述的范围。成像镜 头组 1 的 R6/f 为 0.64, 符合 ( 条件式 7) 所述的范。
43、围。成像镜头组 1 的 V1-V2为 32.6, 符合 ( 条件式 8) 所述的范围。成像镜头组 1 的 TTL/ImgH 为 1.74, 符合 ( 条件式 9) 所述的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11 9/23 页 12 成像镜头组 1 的 N2为 1.64, 符合 ( 条件式 10) 所述的范围。成像镜头组 1 的 V2为 23.3, 符 合 ( 条件式 11) 所述的范围。 0108 请参照图 1B 所示, 是为波长 486.1nm、 587.6nm 与 656.3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1A 所 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纵向球差 (Longitudinal Spheric。
44、al Aberration) 曲线示意图。 0109 再请参照图 1C 所示, 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1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 像散场曲 (Astigmatic Field Curves) 曲线示意图。 0110 再请参照图 1D 所示, 是为波长 587.6nm 的光线入射于图 1A 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 的畸变 (Distortion) 曲线示意图。在后述的第二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的相关示意图, 其标 示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为简洁篇幅, 故不再逐一赘述。 0111 0112 请参照图 2A 所示, 为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具体实施方式及。
45、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 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 为求简化说 明, 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 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0113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透镜210为塑胶材质且具有正屈折力, 第一透镜物侧面211与 第一透镜像侧面 212 均为非球面的凸面。第二透镜 220 为塑胶材质且具有负屈折力, 第二 透镜物侧面 221 与第二透镜像侧面 222 均为非球面的凹面。第三透镜 230 为塑胶材质且具 有负屈折力, 第三透镜物侧面 231 为非球面的凸面, 第三透镜像侧面 232 为非球面的凹面。 第三透镜像侧面 232 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0114 成像镜头组 2 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 2-。
46、1 所示 : 0115 表 2-1 0116 0117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12 10/23 页 13 0118 于表 2-1 中, 由第一透镜物侧面 211 至第三透镜像侧面 232 均可为非球面, 且可符 合但不限于上述 ( 条件式 ASP) 的非球面,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 2-2 : 0119 表 2-2 0120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13 11/23 页 14 0121 0122 此外, 从表 2-1 中可推算出表 2-3 所述的内容 : 0123 表 2-3 0124 0125 0126 请参照图 3A 所示, 为根据本发明所。
47、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具体实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 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 为求简化说 明, 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 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0127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透镜310为塑胶材质且具有正屈折力, 第一透镜物侧面311与 第一透镜像侧面 312 均为非球面的凸面。第二透镜 320 为塑胶材质且具有负屈折力, 第二 透镜物侧面 321 与第二透镜像侧面 322 均为非球面的凹面。第三透镜 330 为塑胶材质且具 有负屈折力, 第三透镜物侧面 331 为非球面的凸面, 第三透镜像侧面 332 为非球面的凹面。 第三透镜像侧面 332 具有至少一反。
48、曲点。光圈 300 配置于第一透镜 310 与第二透镜 320 之 间。 0128 成像镜头组 3 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 3-1 所示 : 0129 表 3-1 0130 0131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14 12/23 页 15 0132 于表 3-1 中, 由第一透镜物侧面 311 至第三透镜像侧面 332 均可为非球面, 且可符 合但不限于上述 ( 条件式 ASP) 的非球面,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 3-2 : 0133 表 3-2 0134 说 明 书 CN 103163626 A 15 13/23 页 16 0135 0136 此外, 从表 3-1 中可推算出表 3-3 所述的内容 : 0137 表 3-3 0138 0139 0140 请参照图 4A 所示, 为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组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具体实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 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 为求简化说 明, 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 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0141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透镜410为塑胶材质且具有正屈折力,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