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件、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4707275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89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68505.1

申请日:

2010.09.24

公开号:

CN103052812A

公开日:

2013.04.1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B 19/00申请日:20100924|||公开

IPC分类号:

F16B19/00; F16B21/04; F16B21/06

主分类号:

F16B19/00

申请人:

YKK株式会社

发明人:

长谷川建二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陈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固定件(100a、100b),用于将固定对象物(2)固定在被固定部件(1)上,具有:从被固定部件(1)上突出的凸部件(4、5);和配置在固定对象物(2)上且能够与凸部件(4、5)卡合的凹部件(3、6),凹部件(3、6)具有:筒状的壁部(311、711),其前端部(3a)与凸部件(4、5)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将凸部件(4、5)收纳于内部;和锁定机构(32、72),其限制壁部(311、711)的弹性变形,将凸部件(4、5)锁闭在壁部(311、711)的内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固定件(100a、100b),用于将固定对象物(2)固定在被固定部件(1)上,其特征在于,具有:
从所述被固定部件(1)上突出的凸部件(4、5);和
配置在所述固定对象物(2)上、能够与所述凸部件(4、5)卡合的凹部件(3、6),
所述凹部件(3、6)具有:
筒状的壁部(311、711),其前端部(3a)与所述凸部件(4、5)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将所述凸部件(4、5)收纳于内部;和
锁定机构(32、72),其限制所述壁部(311、711)的所述弹性变形,并将所述凸部件(4、5)锁闭在所述壁部(311、711)的内部。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对象物(2)具有:第1主面(2a)、与所述第1主面(2a)相对的第2主面(2b)、以及贯穿所述第1主面(2a)及所述第2主面(2b)的开口部(2c),
所述凹部件(3、6)具有:
外筒部(20、60),其固定在所述开口部(2c)内;和
内筒部(30、70),其具有能够沿所述外筒部(20)的内周面滑动的所述壁部(311、711)及所述锁定机构(32、72)。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使将所述凸部件(4)收纳于内部的所述内筒部(30)在所述外筒部(20)内沿周向旋转,通过所述锁定机构(32)进行所述内筒部(30)在所述外筒部(20)内的固定或固定解除,由此,进行被固定部件(1)与固定对象物(2)的固定或固定解除。
一种固定件(100a),用于将具有开口部(2c)的固定对象物(2)固定在被固定部件(1)上,其特征在于,具有:
从所述被固定部件(1)上突出的凸部件(4);和
配置在所述开口部(2c)上、能够与所述凸部件(4)卡合的凹部件(3),
所述凹部件(3)具有:
筒状的外筒部(20),其固定在所述开口部(2c)内,具有向所述开口部(2c)的中心突出的至少一个的突起(24);和
内筒部(30),其与所述至少一个的突起(24)连结,并能够沿所述外筒部(20)的内周面滑动,
所述内筒部(30)具有:
筒状的壁部(311),其前端部(3a)与所述凸部件(4)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将所述凸部件(4)收纳于内部;
至少一个的连结部(31),其配置在所述壁部(311)上,沿所述内筒部(3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至少一个的突起(24)连结;以及
锁定机构(32),其配置在所述壁部(311)上,与所述连结部(31)连续,沿所述壁部(311)的周向延伸,并接纳所述至少一个的突起(24)。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部(30)还具有:
底面部(312),其配置在所述壁部(311)的一端;和
凹槽(34),其设置在所述底面部(312)上,用于以能够在所述外筒部(20)内旋转的方式驱动所述内筒部(30)。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的连结部(31)为贯穿所述壁部(311)的多个纵槽(31a),
所述锁定机构(32)为贯穿所述壁部(311)的多个横槽(32a),
所述至少一个的突起(24)与所述多个纵槽(31a)及所述多个横槽(32a)对应地设置多个,
通过使所述突起(24)在所述纵槽(31a)内移动,所述内筒部(30)沿所述外筒部(20)的长度方向滑动,通过使所述突起(24)分别从所述纵槽(31a)移动至所述横槽(32a),所述内筒部(30)沿周向移动而使所述外筒部(20)和所述内筒部(30)锁定在所述开口部(2c)内。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件,
固定件(100a)用于将固定对象物(2)固定在被固定部件(1)上,所述固定对象物(2)具有:第1主面(2a)、与所述第1主面(2a)相对的第2主面(2b)、以及贯穿所述第1主面(2a)及所述第2主面(2b)的开口部(2c),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100a)具有:
从所述被固定部件(1)上突出的凸部件(4);和
配置在所述固定对象物(2)上、能够与所述凸部件(4)卡合的凹部件(3),
所述凹部件(3)具有:
外筒部(60),其配置在所述开口部(2c)中,在所述第1主面(2a)上具有与所述开口部(2c)连通的副开口部(6c);和
内筒部(70),其设有:筒状的壁部(711),其能够沿所述外筒部(20)的内周面滑动,与所述凸部件(4、5)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将所述凸部件(4、5)收纳于内部;以及凸状的所述锁定机构(72),其从所述壁部(711)的一端向所述副开口部(6c)突出,
通过将所述锁定机构(72)嵌入到所述副开口部(6c)内,所述外筒部(60)和所述内筒部(70)被锁闭在所述开口部(2c)内。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将所述锁定机构(72)固定在所述副开口部(6c)上的固定部件(8)。
一种锁定系统,用于将固定对象物(2)固定在被固定部件(1)上,其特征在于,具有:
从所述被固定部件(1)上突出的凸部件(4、5);
凹部件(3、6),其配置在所述固定对象物(2)上且能够与所述凸部件(4、5)卡合,具有:筒状的壁部(311、711),其前端部(3a)与所述凸部件(4、5)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将所述凸部件(4、5)收纳于内部;和锁定机构(32、72),其限制所述壁部(311、711)的所述弹性变形,并将所述凸部件(4、5)锁闭在所述壁部(311、711)的内部;
传感器(91),其用于检测所述凹部件(3、6)与所述凸部件(4、5)的卡合状态;和
警告机构(93),其根据所述传感器(91)的检测结果,在凸部件(4、5)与所述凹部件(3、6)的卡合被解除的情况下,针对所述固定对象物(2)的固定解除发出警告。
一种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用于将固定对象物(2)固定在被固定部件(1)上,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使从所述被固定部件(1)上突出的凸部件(4、5)与具有筒状的壁部(311、711)和锁定机构(32、72)的凹部件(3、6)的所述筒状的壁部(311、711)的前端部(3a、7a)接触,使所述前端部(3a、7a)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而将所述凸部件(4、5)压入到所述壁部(311、711)内,使所述凸部件(4、5)收纳在所述壁部(311、711)内;
使所述被固定部件(1)与所述固定对象物(2)接近,使收纳了所述凸部件(4、5)的所述壁部(311、711)收纳到所述固定对象物(2)内;
在收纳了所述凸部件(4、5)的状态下,使所述壁部(311、711)从第1位置移动至第2位置。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件(3)具有:
外筒部(20),其配置在将所述固定对象物(2)的第1主面(2a)及与所述第1主面(2a)相对的第2主面(2b)贯穿的开口部(2c)内;和
内筒部(30),其能够沿所述外筒部(20)的内周面滑动,并具有所述锁定机构(32),
将所述固定对象物(2)固定在所述被固定部件(1)上的步骤包括:
通过使所述内筒部(30)沿周向旋转而将所述外筒部(20)所具有的突起(24)插入到所述内筒部(30)的所述锁定机构(32)中,使所述内筒部(30)从所述第1位置移动至所述第2位置,在收纳了所述凸部件(4)的状态下将所述外筒部(20)和所述内筒部(30)锁闭在所述开口部(2c)内。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件(3)还具有设置在底面部(312)上的凹槽(34),所述底面部(312)配置在所述壁部(311)的一端,
将所述固定对象物(2)固定在所述被固定部件(1)上的步骤包括:
将驱动工具插入到所述凹槽(34)内,使所述内筒部(30)在所述外筒部(20)内旋转。

说明书

说明书固定件、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定件,尤其涉及能够将汽车等的地垫等固定对象物固定在底板上且根据需要能够解除该固定状态的固定件以及使用了该固定件的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报道有如下事故:汽车驾驶中,地垫(floor mat)错位而勾挂在加速踏板上,导致无法停车而与前面的车辆追尾。作为抑制这样的地垫错位的方法,公知有使用固定件来固定地垫和汽车的底板面的方法。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2‑277406号公报中,从垫子的下侧将下部闩部件插进金属孔眼(grommet),从垫子的上侧将上部闩部件插进金属孔眼,使上部闩部件和下部闩部件夹持垫子而形成贯穿的孔眼。然后,相对于形成的孔眼,从下插入固定在底板面上的柱部件,由此,能够拆卸地保持上部和下部两个闩部件。
在日本特开2002‑104049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固定件:通过旋转使用于夹持垫子的凹部件和凸部件嵌合或解除嵌合,从而能够将凹部件和凸部件从垫子拆下而进行再利用。
在日本特开2004‑268731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技术:使凹固定件覆盖在凸固定件上,并使凸固定件沿着凹固定件的开口部在水平方向滑动,由此,能够使地垫固定在底板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77406号公报(第3页左下栏第7~第15行)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040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687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固定件的情况下,在从底板面拆下垫子时,通过向上抬起垫子,将形成在垫子上的固定件从固定于底板面上的柱部件拆下。因此,存在如下情况:当驾驶中产生拉拽垫子那样的力而使得固定件附近的垫子从底板面脱离时,垫子从底板面自动拆下。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固定件适合于将配置在垫子两面的凹部件和凸部件拆下并进行再利用。但是,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存在如下情况:由于仅通过单将柱状的铆钉嵌入到垫子的孔眼(eye let)内的现有方法来进行垫子与底板面的固定,所以在由于垫子错位而导致垫子从底板面脱离的情况下,铆钉与固定部件的固定被解除。
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固定件在凹固定件的开口部设有大小不同的两个开口部,通过使凸固定件从大开口部侧滑动至小开口部侧来进行凸固定件与凹固定件的固定,因此,水平方向的固定力较弱。所以,存在如下情况:例如当由于驾驶员在垫子上强力蹭脚等而在垫子的水平方向上施加较大载荷时,垫子从底板面脱离。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件、使用了该固定件的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能够提高垫子等固定对象物与底板面的固定力,即使在对固定对象物施加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自动脱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容易将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拆下的固定件、使用了该固定件的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能够检测固定对象物与底板面的固定状态的锁定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在一方面为一种固定件,用于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具有:从被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和配置在固定对象物上且能够与凸部件卡合的凹部件,凹部件具有:筒状的壁部,其前端部与凸部件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将凸部件收纳于内部;和锁定机构,其限制壁部的弹性变形,将凸部件锁闭在壁部的内部。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固定对象物具有:第1主面、与第1主面相对的第2主面、以及贯穿第1主面及第2主面的开口部,凹部件具有:外筒部,其固定在开口部内;和内筒部,其具有能够沿外筒部的内周面滑动的上述壁部及上述锁定机构。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使将凸部件收纳于内部的内筒部在外筒部内沿周向旋转,通过锁定机构进行内筒部在外筒部内的固定或固定解除,由此进行被固定部件与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或固定解除。
本发明在另一方面为一种固定件,用于将具有开口部的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具有:从被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和配置在开口部且能够与凸部件卡合的凹部件,凹部件具有:筒状的外筒部,其固定在开口部内,具有向开口部的中心突出的至少一个的突起;和内筒部,其与至少一个的突起连结,并能够沿外筒部的内周面滑动,内筒部具有:筒状的壁部,其前端部与凸部件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将凸部件收纳于内部;至少一个的连结部,其配置在壁部上,沿内筒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至少一个的突起连结;以及锁定结构,其配置在壁部上,与连结部连续,沿壁部的周向延伸,并接纳至少一个的突起。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内筒部还具有:底面部,其配置在壁部的一端;和凹槽,其设置在底面部上,用于以能够在外筒部内旋转的方式驱动内筒部。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的连结部为贯穿壁部的多个纵槽,锁定机构为贯穿壁部的多个横槽,至少一个的突起与多个纵槽及多个横槽对应地设置多个,通过使突起在纵槽内移动,使内筒部沿外筒部的长度方向滑动,通过使突起分别从纵槽移动至横槽,使内筒部沿周向移动而使外筒部和内筒部锁定在开口部内。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为用于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的固定件,该固定对象物具有:第1主面、与第1主面相对的第2主面、以及贯穿第1主面及第2主面的开口部,固定件具有:从被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和配置在固定对象物上且能够与凸部件卡合的凹部件,凹部件具有:外筒部,其配置在开口部中,在第1主面上具有与开口部连通的副开口部;和内筒部,设有:筒状的壁部,其能够沿外筒部的内周面滑动,与凸部件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将凸部件收纳于内部;以及凸状的锁定机构,其从壁部的一端向副开口部突出,通过将锁定机构嵌入到副开口部内,外筒部和内筒部被锁闭在开口部内。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具有将锁定机构固定在副开口部上的固定部件。
本发明在另一方面为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的锁定系统,具有:从被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凹部件,其配置在固定对象物上且能够与凸部件卡合,具有:筒状的壁部,其前端部与凸部件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将凸部件收纳于内部;和锁定机构,其限制壁部的弹性变形,将凸部件锁闭在壁部的内部;传感器,其用于检测凹部件与凸部件的卡合状态;和警告机构,其根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在凸部件与凹部件的卡合解除的情况下针对固定对象物的固定解除发出警告。
本发明在另一方面为一种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用于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包括以下步骤:使从被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与具有筒状的壁部和锁定机构的凹部件的筒状的壁部的前端部接触,使前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而将凸部件压入到壁部内,由此,使凸部件收纳在壁部内;使被固定部件与固定对象物接近,使收纳了凸部件的壁部收纳在固定对象物内;在收纳了凸部件的状态下,使壁部从第1位置移动至第2位置。
在本发明的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凹部件具有:外筒部,其配置在将固定对象物的第1主面及与第1主面相对的第2主面贯穿的开口部内;和内筒部,其能够沿外筒部的内周面滑动,具有锁定机构,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所述被固定部件上的步骤包括:使内筒部沿周向旋转而将外筒部所具有的突起插入到内筒部的锁定机构中,由此,使内筒部从第1位置移动至第2位置,在收纳了凸部件的状态下将外筒部和内筒部锁闭在开口部内。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凹部件还具有设置在底面部上的凹槽,该底面部配置在壁部的一端,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的步骤包括:将驱动工具插入到凹槽内,使内筒部在外筒部内旋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固定件、及使用了该固定件的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其能够提高固定对象物与底板面的固定力,即使在对固定对象物施加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自动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凹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凹部件的、从图3的II‑II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凹部件的、从图2的III‑III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凸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使第1实施方式的凹部件和凸部件相对而进行连结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连结凹部件和凸部件的中途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凹部件和凸部件连结在一起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凹部件的内筒部向安装有凸部件的被固定部件移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凹部件的内筒部收纳在外筒部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使内筒部相对于外筒部绕轴线旋转而从第1位置移动至第2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使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凹部件和凸部件相对而进行连结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使第2实施方式的凹部件和凸部件相对而进行连结的中途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凹部件和凸部件连结在一起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凹部件的内筒部收纳在外筒部内、为了使内筒部不从外筒部脱出而用固定部件进行固定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内筒部被固定部件固定的状态的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锁定系统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锁定系统所使用的凹部件与凸部件的电接合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锁定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此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以及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将构成部件的构造、配置、材质等限定于下述内容。
(第1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件100a具有:从被固定部件1上突出的凸部件4;和配置在固定对象物2上且能够与凸部件4卡合的凹部件3。如图2所示,凹部件3具有由外筒部20和内筒部30构成的双层筒构造,其中,外筒部20配置在贯穿固定对象物2的第1主面2a及与第1主面2a相对的第2主面2b的开口部2c内,内筒部30具有能够沿外筒部20的内周面滑动的壁部311。从减少零部件数量来看,优选双层筒构造,但也可以使外筒部20或内筒部30为由多个筒体构成的多层筒构造。
外筒部20为金属制,如图2所示,具有:配置在固定对象物2的第1主面2a上的板状(从第1主面2a观察到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基部21;从基部21连续且沿开口部2c的缘配置的筒状的主体部22;在主体部22的前端向第2主面2b折弯的、从第2主面2b观察到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折弯部23;和从主体部22的前端向开口部2c的中心(内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的突起24。可以在折弯部23与固定对象物2之间配置环状的垫圈11,但也可以省略垫圈11。外筒部20以不会从开口部2c松动的方式固定在固定对象物2上。
如图1及图2所示,根据需要,能够使内筒部30从固定对象物2的第2主面2b突出。内筒部30为金属制,呈具有筒状的壁部311和配置在壁部311的一端的底面部312的有底筒状。壁部311在其外周面具有沿外筒部20的内周面滑动的表面,壁部311的前端部3a与凸部件4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从而将凸部件4收纳到内部。如图2所示,内筒部30具有:凸状的卡合部33,其设置在壁部311的前端部3a,在与凸部件4连结时与凸部件4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参照图6);至少一个的连结部31(参照图1),其配置在壁部311上并向内筒部30的长度方向延伸,经由至少一个的突起24与外筒部20连结;锁定机构32,其限制壁部311的弹性变形而将凸部件4锁闭在壁部311的内部;和凹槽34(参照图2),其设置在底面部312上。如图1所示,锁定机构32配置在壁部311上,沿壁部311的周向延伸,并以收纳至少一个的突起24的方式与连结部31连续地配置。
作为连结部31,能够利用沿内筒部30的长度方向(纵向)延伸且贯穿壁部311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至少一个的纵槽31a。作为锁定机构32,能够利用沿内筒部30的周向(横向)延伸且贯穿壁部311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至少一个的横槽32a。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沿圆周(轴线)方向分别以90度间隔形成有共计4个纵槽31a及横槽32a的例子,但纵槽31a及横槽32a的数量不限定于此。例如,纵槽31a及横槽32a也可以以72度间隔形成共计5个,还可以以60度间隔形成共计6个。另外,连结部31及锁定机构32不必是贯穿壁部311的孔,例如,也可以是形成在壁部311的外周面上的V状或凹状的槽。
如图2的剖视图及图3的俯视图所示,外筒部20的突起24与多个纵槽31a的位置对应地设置多个(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4个)。使突起24在纵槽31a(连结部31)内移动,由此,内筒部30沿外筒部20的长度方向滑动。使突起24从纵槽31a移动至横槽32a(锁定机构32),由此,限制内筒部30的上下方向的滑动,因此,内筒部30沿周向旋转而使外筒部20和内筒部30锁定在开口部2c内。
如图3所示,凹槽34为沿内筒部30的底面部312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槽。在凹槽34中插入硬币或一字螺丝刀(minus driver)等驱动工具(未图示)的前端,使内筒部30相对于外筒部20沿圆周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突起24在连结部31与锁定机构32之间移动。由此,操作者能够根据需要容易地进行固定对象物2与被固定部件1的固定及固定解除。
图4是表示从被固定部件1突出的凸部件4的立体图。凸部件4为金属制。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具有:配置在被固定部件1的底面1a上的板状(从底面1a观察到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基部41;从基部41经由被固定部件1的开口部1c从上表面1b突出的圆筒状的柱部42;在柱部42的前端部4a与柱部42的直径相比向半径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43;和配置在柱部42的中间部4b且从柱部42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片44。如图4所示,突片44沿柱部42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通过突片44和基部41来夹持被固定部件1。在图4中,示出了突片44沿周向以90度间隔设置4个的例子,但突片44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
作为被固定部件1,除汽车的底板面以外,还能够使用建筑物的底板面、衣物用品、鞋、包、军需用途等的各种部件。具体而言,例如,将用于安装燃料电池用电池的部分、或在电子设备、家具、办公用品等物体的上表面固定某些物品的部件总称为被固定部件1。同样地,固定对象物2除汽车的地垫以外,可包含绒毯、地毯(carpet)、布料、鞋、包、燃料电池用电池的电池盒、电子设备、家具、办公用品等各种部件。
接下来,参照图5~图10说明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固定方法的一例。
如图5所示,使配置有凸部件4的被固定部件1的上表面1b与配置有凹部件3的固定对象物2的第2主面2b相对。预先使凹部件3的内筒部30沿外筒部20的内周面向下方滑动而从第2主面2b上突出。然后,使凹部件3的内筒部30与凸部件4接近,使凸部件4的鼓出部43与壁部311的卡合部33接触。通过从内筒部30的底面部312上用手指(未图示)施加力,将凸部件4的鼓出部43压入到壁部311内。如图6所示,由于压入时的力,卡合部33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若继续压入,则如图7所示,卡合部33弹性复位而恢复到原状态,并且凸部件4的鼓出部43收纳在壁部311内。
如图8所示,在壁部311内收纳有凸部件4的状态下,逐渐缩小被固定部件1与固定对象物2的距离,从而使鼓出部43、柱部42、突片44收纳在内筒部30内。如图9所示,通过进一步缩小被固定部件1与固定对象物2的距离,能够将内筒部30收纳于外筒部20内。在该状态下,由于内筒部30的壁部311的大致整面与外筒部20的内周面相面对,所以供内筒部30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的空隙消失。即,在图9的状态下,内筒部30被外筒部20抑制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凸部件4与内筒部30的连结成为无法进行的状态。
此外,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收纳在凹部件3内的凸部件4处于其周围被外筒部20和内筒部30覆盖的状态(称为“第1位置”)。因此,在对固定对象物2在水平方向上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外筒部20和内筒部30来保护凸部件4,所以,能够使凸部件4从凹部件3脱离的可能性变得非常低。但是,在图9的状态下,由于内筒部30和外筒部20处于能够上下滑动的状态,所以对于使固定对象物2上浮那样的上下方向的外力较弱,凸部件4可能会从凹部件3脱离。在第1实施方式中,操作者将硬币或一字螺丝刀的前端等插入到图9所示的凹槽34中,如图10所示,使内筒部30沿周向(图10的逆时针)旋转。随着该旋转,外筒部20的插入在连结部31(纵槽31a)中的突起24如图10所示移动至锁定机构32(横槽32a)侧,因此,锁定在内筒部30的上下方向的滑动受到限制的位置(称为“第2位置”)。其结果为,由于在开口部2c内,内筒部30无法从外筒部20脱出,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凸部件4向凹部件3内的固定。
相反,在要解除凸部件4的固定状态的情况下,操作者将硬币或一字螺丝刀的前端等插入到凹槽34中,沿固定时的反方向使凹槽34旋转,使外筒部20的突起24从锁定机构32插入到连结部31侧,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该固定状态。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件,能够提供一种固定件,其能够提高固定对象物与底板面的固定力,即使在对固定对象物施加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脱离,并且也容易将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拆下。
(第2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件100b具有:从被固定部件1上突出的凸部件5;和配置在固定对象物2上且能够与凸部件5连结的筒状的凹部件6。凹部件6具有由外筒部60和内筒部70构成的多层筒构造,其中,外筒部60配置在将固定对象物2的第1主面2a及与第1主面2a相对的第2主面2b贯穿的开口部2c内,内筒部70具有能够沿外筒部60的内周面滑动的壁部711。
外筒部60为金属制,在第1主面2a上具有与固定对象物2的开口部2c连通的副开口部6c。外筒部60具有:配置在固定对象物2的第1主面2a上的板状(从第1主面2a观察到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基部61;与基部61连接且沿开口部2c的缘配置的筒状的主体部62;与主体部62和基部61连接,夹在主体部62与开口部2c的缘之间且用于夹持固定对象物2的压制部63;和从主体部62的前端向开口部2c的中心突出的至少一个的凸起64。压制部63具有: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向第1主面2a折弯的折弯部63a;和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向第2主面2b折弯的折弯部63b。关于折弯部63a,其上下被设置在主体部62的第1主面2a侧的周缘的折回部62a夹持。由此,压制部63固定于主体部62。另外,基部61具有将主体部62的折回部62a的上下夹入的折回部分61a。由此,基部61固定于主体部62。在折弯部63a与第1主面2a之间,配置有基部61的折回部分61a和主体部62的折回部62a。由此,在折弯部63a与折弯部63b之间夹入有主体部62的折回部62a、基部61的折回部分61a及固定对象物2。
如图11所示,根据需要,能够使内筒部70从固定对象物2的第2主面2b突出。内筒部70为金属制,在其外周面具有沿外筒部60的内周面在固定对象物2的厚度方向滑动的表面,内筒部70的前端部7c与凸部件5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呈由将凸部件5收纳于内部的壁部711和与壁部711连接的底面部712构成的有底筒状。内筒部70具有:凸状的卡合部73,其设置在壁部711的前端部7a,在与凸部件5连结时与凸部件5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至少一个的连结部71,其沿内筒部70的长度方向延伸,经由至少一个的突起64与外筒部60连结;和锁定机构72,其限制壁部711的弹性变形,将凸部件5锁闭在壁部711的内部。锁定机构72具有从壁部711(底面部712)的一端向副开口部6c突出的凸状。将锁定机构72嵌入到副开口部6c内,由此,能够将外筒部60和内筒部70锁闭在开口部2c内。
如图14所示,锁定机构72具有:配置在内筒部70的底面部712上的基部72a;从基部72a突出的颈部72b;和与颈部72b连续、且与颈部72b的直径相比向半径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72c。为了固定锁定机构72,设有将外筒部60和内筒部70固定在副开口部6c上的固定部件8。如图15所示,固定部件8的棒状的两条固定部件8a、8b的一端连结、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在中间部分具有用于夹入锁定机构72的隆起部分的卡夹形状,能够在固定部件8a、8b之间夹持锁定机构72的颈部72b。
如图11所示,作为内筒部70的连结部71,能够利用沿内筒部70的滑动方向(纵向)延伸、且贯穿壁部711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至少一个的纵槽71a。在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沿圆周方向分别以90度间隔形成共计4个纵槽71a的例子,但纵槽71a的数量不限定于此。另外,连结部71不必是贯穿壁部711的孔,例如,也可以是形成在壁部711的外周面上的V状或凹状的浅槽。突起64分别插入到纵槽71a内,能够沿纵槽71a上下(固定对象物2的厚度方向)移动。
凸部件5为金属制,具有用于夹入被固定部件1的第1凸部件5a和第2凸部件5b。第1凸部件5a具有:配置在被固定部件1的底面1a上的第1基部51;从第1基部51经由被固定部件1的开口部1c从上表面1b突出的筒状的第1柱部52;以及配置在第1柱部52的前端,与第1柱部52的直径相比向半径方向外侧鼓出的第1鼓出部53。第2凸部件5b具有:配置在被固定部件1的上表面1b上的第2基部54;与第2基部54连续,从上表面1b突出并覆盖第1柱部52的第2柱部55;以及配置在第2柱部55的前端并覆盖第1鼓出部53的第2鼓出部56。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5说明使用了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件100b的固定方法的一例。
如图11所示,使配置有凸部件5的被固定部件1的上表面1b与配置有凹部件6的固定对象物2的第2主面2b相对。预先使凹部件6的内筒部70沿外筒部60的内周面向下方滑动而从第2主面2b突出。然后,使凹部件6的内筒部70与凸部件5接近,使凸部件5的第2鼓出部56与壁部711的卡合部73接触。通过从内筒部70的锁定机构72上用手指(未图示)施加力等,将凸部件5的第2鼓出部56压入到壁部711内。如图12所示,由于压入时的力,卡合部73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若继续压入,则如图13所示,卡合部73弹性复位而返回到原状态,并且凸部件5的第1鼓出部53、第2鼓出部56收纳在壁部711内。
如图14所示,进一步缩小被固定部件1与固定对象物2的距离,将锁定机构72嵌入到外筒部60的副开口部6c内。在该状态下,由于内筒部70的壁部711的大致整面与外筒部60的主体部62的内周面相面对,所以供内筒部70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的空隙消失。即,在图14的状态下,内筒部70被外筒部60抑制弹性变形,因此,解除凸部件5与内筒部70的连结成为无法进行的状态。然后,如图15所示,用固定部件8夹持从外筒部60的副开口部6c突出的锁定机构72的颈部72b,从而将锁定机构72固定。其结果为,由于内筒部70在开口部2c内无法从外筒部60脱出,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凸部件5在凹部件6内的固定。
相反,在要解除凸部件5的固定状态的情况下,卸下固定部件8,对锁定机构72施加向下的力而从副开口部6c拆下,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该固定状态。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件100b,能够提高固定对象物2与底板面(被固定部件1)的固定力,即使在对固定对象物2施加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固定对象物2从底板面脱离。
(第3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锁定系统具有:固定件100a,其具有用于固定被固定部件1(未图示)和固定对象物2的凸部件4(未图示)及凹部件3(未图示);传感器85,其用于检测凸部件4与凹部件3的卡合状态;和控制装置9,其用于处理传感器85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9能够具有:实施各种处理的CPU90;经由I/O接口95接收来自操作者的输入输出的输入装置96及输出装置97;显示基于CPU90的处理结果的显示装置98;以及ROM、RAM等存储装置99,控制装置9例如能够组装到车辆控制装置内。
作为传感器85,没有特别限制,能够利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为,将传感器85安装在凸部件4上(例如突片44上或鼓出部43上等),能够通过压力或光等来检测与凹部件3的内筒部30的卡合状态(相互位置)。如图17所示,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在凸部件4和凹部件6中流通电流,由与凸部件4和凹部件6连接的传感器85分别对电流值的变化进行检测。CPU90例如具有:用于检测传感器85的检测结果的检测部91;根据检测部91的检测结果对凸部件4与凹部件3的卡合(连接)状态进行判断的判定部92;根据判定部92的判定结果,例如在凸部件4与凹部件2的卡和被解除而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对固定对象物2的固定解除发出警告的警告部93;和用于驱动传感器85及解除对传感器85的驱动的驱动部94。作为被固定部件1,除汽车的底板面以外,还能够使用燃料电池的燃料箱承载部、建筑物的底板面、衣物用品、鞋、包、军需用途等的各种部件。另外,作为固定对象物2,除上述垫子以外,还可以包含例如燃料电池的燃料箱、绒毯、地毯、布料、纸、鞋、包、军需用途等的各种部件。
接下来,使用图18的流程图来说明使用了第3实施方式的锁定系统的锁定方法的一例。在图18中要说明如下例子:使用图17所示的方案,在第1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固定件100a的凹部件3与凸部件4之间流通电流,由传感器85对在凹部件3与凸部件4之间流通的电流进行检测,但本发明不受以下内容限制。
如图18的步骤S 101所示,将固定件100a的凸部件4安装在被固定部件1上,将凹部件3安装在固定对象物2(例如地垫)上,通过固定件100a所具有的锁定机构32将固定对象物2固定到被固定部件1上。在步骤S103中,分别在图17所示的凸部件4及凹部件3中流通电流,并通过传感器85来检测电流值的状态。将传感器85的检测结果存储到存储装置99中。在步骤S105中,判定部92使用传感器85所检测出的电流值的检测结果来判断凸部件4与凹部件3的卡合状态。例如,在凹部件3和凸部件4脱离而使得被固定部件1与固定对象物2的固定状态解除的情况下,由于凹部件3和凸部件4没有相互电连接,所以成为断线状态,成为不向传感器85输出电信号的状态。判定部92根据输出到传感器85的电信号的变化,确定凸部件4与凹部件3的固定状态是否被解除。在判断成凸部件4与凹部件3的固定状态没有被解除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03,继续基于传感器85的状态检测。另一方面,在判定部92判断成凸部件4与凹部件3的固定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107,驱动部94解除向凹部件3和凸部件4的电流供给及传感器85的驱动,在步骤S109中,经由显示装置98对操作者发出表示由于固定对象物2脱离而应当确认的警告。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在警告时,经由显示装置98进行警告并通过未图示的语音部进行警告。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锁定系统,能够检测被固定部件1与固定对象物2的固定状态(卡合状态)并对操作者发出警告。因此,例如,在应用于汽车的地垫的情况下,能够在地垫错位时对驾驶员发出警告,因此能够提供更为安全的驾驶环境。
(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述那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记载,但不应当理解为成为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及附图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当然包含了在此未明示的各种方案,在实施阶段中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形而实现。
例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4所示,由于鼓出部72c的直径小于副开口部6c的直径,所以通过将固定部件8配置在副开口部6c上来进行锁定机构72的固定。但是,当然也可以使鼓出部72c的直径与副开口部6c的直径相等或为其以上,从而使外筒部60与锁定结构72子母扣式卡合。此时,通过使具有副开口部6c的基部61为树脂制,能够在与鼓出部72c子母扣式卡合时容易弹性变形。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固定件100a的例子,但是,当然也可以使用第2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固定件100b。
另外,凸部件4、5不限于像第1及第2实施方式所示那样从上下将被固定部件1夹入而固定,也可以使设置在凸部件4、5的下表面的锚固(anchor)部件(箭头状的突起)从被固定部件1的上表面向下表面刺入,进入到被固定部件1中而固定。另外,还可以使锚固部件与设置在被固定部件1上的孔子母扣式卡合而固定。另外,还可以在凸部件4、5上设置外螺纹、在被固定部件上设置内螺纹,相互旋入而固定。
附图标记说明
1…被固定部件
2…固定对象物(垫子)
3、6…凹部件
4、5…凸部件
8…固定部件
9…控制装置
20、60…外筒部
24、64…突起
30、70…内筒部
31、71…连结部
32、72…锁定机构
31a、71a…纵槽
32a、72a…横槽
33…卡合部
34…凹槽
85…传感器
90…CPU
91…检测部(传感器)
92…判定部
93…警告部(警告机构)
94…驱动部
95…I/O接口
96…输入装置
97…输出装置
98…显示装置
99…存储装置
100a、100b…固定件
311、711…壁部
312、712…底面部

固定件、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固定件、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固定件、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定件、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定件、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5281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7 CN 103052812 A *CN103052812A* (21)申请号 201080068505.1 (22)申请日 2010.09.24 F16B 19/00(2006.01) F16B 21/04(2006.01) F16B 21/06(2006.01) (71)申请人 YKK 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长谷川建二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陈伟 (54) 发明名称 固定件、 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57) 摘要 一种固定件 (1。

2、00a、 100b), 用于将固定对象 物 (2) 固定在被固定部件 (1) 上, 具有 : 从被固定 部件 (1) 上突出的凸部件 (4、 5) ; 和配置在固定 对象物 (2) 上且能够与凸部件 (4、 5) 卡合的凹部 件 (3、 6), 凹部件 (3、 6) 具有 : 筒状的壁部 (311、 711), 其前端部 (3a) 与凸部件 (4、 5) 接触而向半 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将凸部件 (4、 5) 收纳于内 部 ; 和锁定机构 (32、 72), 其限制壁部 (311、 711) 的弹性变形, 将凸部件 (4、 5) 锁闭在壁部 (311、 711) 的内部。 (85)PCT申请。

3、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02.05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0/066565 2010.09.24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039058 JA 2012.03.29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10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10 页 1/3 页 2 1. 一种固定件 (100a、 100b), 用于将固定对象物 (2) 固定在被固定部件 (1) 上, 其特征 在于, 具有 : 从所述被固定部件 (1) 上突出的凸部件 (4、 。

4、5) ; 和 配置在所述固定对象物 (2) 上、 能够与所述凸部件 (4、 5) 卡合的凹部件 (3、 6), 所述凹部件 (3、 6) 具有 : 筒状的壁部 (311、 711), 其前端部 (3a) 与所述凸部件 (4、 5) 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 性变形, 将所述凸部件 (4、 5) 收纳于内部 ; 和 锁定机构 (32、 72), 其限制所述壁部 (311、 711) 的所述弹性变形, 并将所述凸部件 (4、 5) 锁闭在所述壁部 (311、 711) 的内部。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固定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对象物(2)具有 : 第1主面(2a)、 与所述第1主面(2a。

5、)相对的第2主面(2b)、 以及贯穿所述第 1 主面 (2a) 及所述第 2 主面 (2b) 的开口部 (2c), 所述凹部件 (3、 6) 具有 : 外筒部 (20、 60), 其固定在所述开口部 (2c) 内 ; 和 内筒部 (30、 70), 其具有能够沿所述外筒部 (20) 的内周面滑动的所述壁部 (311、 711) 及所述锁定机构 (32、 7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件, 其特征在于, 使将所述凸部件(4)收纳于内部的所述内 筒部(30)在所述外筒部(20)内沿周向旋转, 通过所述锁定机构(32)进行所述内筒部(30) 在所述外筒部 (20) 内的固定或固定解除, 由此,。

6、 进行被固定部件 (1) 与固定对象物 (2) 的 固定或固定解除。 4. 一种固定件 (100a), 用于将具有开口部 (2c) 的固定对象物 (2) 固定在被固定部件 (1) 上,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从所述被固定部件 (1) 上突出的凸部件 (4) ; 和 配置在所述开口部 (2c) 上、 能够与所述凸部件 (4) 卡合的凹部件 (3), 所述凹部件 (3) 具有 : 筒状的外筒部(20), 其固定在所述开口部(2c)内, 具有向所述开口部(2c)的中心突出 的至少一个的突起 (24) ; 和 内筒部(30), 其与所述至少一个的突起(24)连结, 并能够沿所述外筒部(20)的内周面。

7、 滑动, 所述内筒部 (30) 具有 : 筒状的壁部(311), 其前端部(3a)与所述凸部件(4)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将所述凸部件 (4) 收纳于内部 ; 至少一个的连结部 (31), 其配置在所述壁部 (311) 上, 沿所述内筒部 (30) 的长度方向 延伸, 并与所述至少一个的突起 (24) 连结 ; 以及 锁定机构 (32), 其配置在所述壁部 (311) 上, 与所述连结部 (31) 连续, 沿所述壁部 (311) 的周向延伸, 并接纳所述至少一个的突起 (24)。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固定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部 (30) 还具有 : 底面部 (312)。

8、, 其配置在所述壁部 (311) 的一端 ; 和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52812 A 2 2/3 页 3 凹槽 (34), 其设置在所述底面部 (312) 上, 用于以能够在所述外筒部 (20) 内旋转的方 式驱动所述内筒部 (30)。 6. 如权利要求 4 或 5 所述的固定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的连结部 (31) 为贯穿所述壁部 (311) 的多个纵槽 (31a), 所述锁定机构 (32) 为贯穿所述壁部 (311) 的多个横槽 (32a), 所述至少一个的突起 (24) 与所述多个纵槽 (31a) 及所述多个横槽 (32a) 对应地设置 多个, 通过使所述突起 (。

9、24) 在所述纵槽 (31a) 内移动, 所述内筒部 (30) 沿所述外筒部 (20) 的长度方向滑动, 通过使所述突起(24)分别从所述纵槽(31a)移动至所述横槽(32a), 所述 内筒部 (30) 沿周向移动而使所述外筒部 (20) 和所述内筒部 (30) 锁定在所述开口部 (2c) 内。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固定件, 固定件 (100a) 用于将固定对象物 (2) 固定在被固定部件 (1) 上, 所述固定对象物 (2) 具有 : 第 1 主面 (2a)、 与所述第 1 主面 (2a) 相对的第 2 主面 (2b)、 以及贯穿所述第 1 主面 (2a) 及所述第 2 主面 (2b。

10、) 的开口部 (2c),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 (100a) 具有 : 从所述被固定部件 (1) 上突出的凸部件 (4) ; 和 配置在所述固定对象物 (2) 上、 能够与所述凸部件 (4) 卡合的凹部件 (3), 所述凹部件 (3) 具有 : 外筒部(60), 其配置在所述开口部(2c)中, 在所述第1主面(2a)上具有与所述开口部 (2c) 连通的副开口部 (6c) ; 和 内筒部 (70), 其设有 : 筒状的壁部 (711), 其能够沿所述外筒部 (20) 的内周面滑动, 与 所述凸部件(4、 5)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将所述凸部件(4、 5)收纳于内部 ; 以及 凸状的。

11、所述锁定机构 (72), 其从所述壁部 (711) 的一端向所述副开口部 (6c) 突出, 通过将所述锁定机构 (72) 嵌入到所述副开口部 (6c) 内, 所述外筒部 (60) 和所述内筒 部 (70) 被锁闭在所述开口部 (2c) 内。 8.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固定件, 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将所述锁定机构 (72) 固定在所述 副开口部 (6c) 上的固定部件 (8)。 9. 一种锁定系统, 用于将固定对象物 (2) 固定在被固定部件 (1) 上, 其特征在于, 具 有 : 从所述被固定部件 (1) 上突出的凸部件 (4、 5) ; 凹部件(3、 6), 其配置在所述固定对象物(2)上。

12、且能够与所述凸部件(4、 5)卡合, 具有 : 筒状的壁部 (311、 711), 其前端部 (3a) 与所述凸部件 (4、 5) 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 形, 将所述凸部件 (4、 5) 收纳于内部 ; 和锁定机构 (32、 72), 其限制所述壁部 (311、 711) 的 所述弹性变形, 并将所述凸部件 (4、 5) 锁闭在所述壁部 (311、 711) 的内部 ; 传感器 (91), 其用于检测所述凹部件 (3、 6) 与所述凸部件 (4、 5) 的卡合状态 ; 和 警告机构 (93), 其根据所述传感器 (91) 的检测结果, 在凸部件 (4、 5) 与所述凹部件 (3、 6) 。

13、的卡合被解除的情况下, 针对所述固定对象物 (2) 的固定解除发出警告。 10. 一种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用于将固定对象物 (2) 固定在被固定部件 (1) 上, 其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52812 A 3 3/3 页 4 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 通过使从所述被固定部件 (1) 上突出的凸部件 (4、 5) 与具有筒状的壁部 (311、 711) 和 锁定机构 (32、 72) 的凹部件 (3、 6) 的所述筒状的壁部 (311、 711) 的前端部 (3a、 7a) 接触, 使所述前端部 (3a、 7a) 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而将所述凸部件 (4、 5) 压入到所述。

14、壁部 (311、 711) 内, 使所述凸部件 (4、 5) 收纳在所述壁部 (311、 711) 内 ; 使所述被固定部件 (1) 与所述固定对象物 (2) 接近, 使收纳了所述凸部件 (4、 5) 的所 述壁部 (311、 711) 收纳到所述固定对象物 (2) 内 ; 在收纳了所述凸部件 (4、 5) 的状态下, 使所述壁部 (311、 711) 从第 1 位置移动至第 2 位置。 11.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件 (3) 具有 : 外筒部(20), 其配置在将所述固定对象物(2)的第1主面(2a)及与所述第1主面(2a) 相对的第 2 主。

15、面 (2b) 贯穿的开口部 (2c) 内 ; 和 内筒部 (30), 其能够沿所述外筒部 (20) 的内周面滑动, 并具有所述锁定机构 (32), 将所述固定对象物 (2) 固定在所述被固定部件 (1) 上的步骤包括 : 通过使所述内筒部 (30) 沿周向旋转而将所述外筒部 (20) 所具有的突起 (24) 插入到 所述内筒部 (30) 的所述锁定机构 (32) 中, 使所述内筒部 (30) 从所述第 1 位置移动至所述 第 2 位置, 在收纳了所述凸部件 (4) 的状态下将所述外筒部 (20) 和所述内筒部 (30) 锁闭 在所述开口部 (2c) 内。 12. 如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固定对。

16、象物的固定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件 (3) 还具有设置在底面部 (312) 上的凹槽 (34), 所述底面部 (312) 配置在 所述壁部 (311) 的一端, 将所述固定对象物 (2) 固定在所述被固定部件 (1) 上的步骤包括 : 将驱动工具插入到所述凹槽 (34) 内, 使所述内筒部 (30) 在所述外筒部 (20) 内旋转。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52812 A 4 1/10 页 5 固定件、 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固定件, 尤其涉及能够将汽车等的地垫等固定对象物固定在底板上且 根据需要能够解除该固定状态的固定件以及使用了该固。

17、定件的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 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报道有如下事故 : 汽车驾驶中, 地垫 (floor mat) 错位而勾挂在加速踏板 上, 导致无法停车而与前面的车辆追尾。 作为抑制这样的地垫错位的方法, 公知有使用固定 件来固定地垫和汽车的底板面的方法。 0003 例如, 在日本特开平 2-277406 号公报中, 从垫子的下侧将下部闩部件插进金属孔 眼 (grommet), 从垫子的上侧将上部闩部件插进金属孔眼, 使上部闩部件和下部闩部件夹持 垫子而形成贯穿的孔眼。然后, 相对于形成的孔眼, 从下插入固定在底板面上的柱部件, 由 此, 能够拆卸地保持上部和下部两个闩。

18、部件。 0004 在日本特开 2002-104049 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固定件 : 通过旋转使用于夹持垫 子的凹部件和凸部件嵌合或解除嵌合, 从而能够将凹部件和凸部件从垫子拆下而进行再利 用。 0005 在日本特开 2004-268731 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技术 : 使凹固定件覆盖在凸固定 件上, 并使凸固定件沿着凹固定件的开口部在水平方向滑动, 由此, 能够使地垫固定在底板 上。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2-277406 号公报 ( 第 3 页左下栏第 7 第 15 行 ) 0009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2-10404。

19、9 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 3 : 日本特开 2004-268731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但是, 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固定件的情况下, 在从底板面拆下垫子时, 通过向上抬 起垫子, 将形成在垫子上的固定件从固定于底板面上的柱部件拆下。因此, 存在如下情况 : 当驾驶中产生拉拽垫子那样的力而使得固定件附近的垫子从底板面脱离时, 垫子从底板面 自动拆下。 0012 专利文献 2 所记载的固定件适合于将配置在垫子两面的凹部件和凸部件拆下并 进行再利用。但是, 与专利文献 1 同样地, 存在如下情况 : 由于仅通过单将柱状的铆钉嵌入 到垫子的孔眼 (eye let) 内的现有方法来进行垫。

20、子与底板面的固定, 所以在由于垫子错位 而导致垫子从底板面脱离的情况下, 铆钉与固定部件的固定被解除。 0013 专利文献 3 所记载的固定件在凹固定件的开口部设有大小不同的两个开口部, 通 过使凸固定件从大开口部侧滑动至小开口部侧来进行凸固定件与凹固定件的固定, 因此, 说 明 书 CN 103052812 A 5 2/10 页 6 水平方向的固定力较弱。 所以, 存在如下情况 : 例如当由于驾驶员在垫子上强力蹭脚等而在 垫子的水平方向上施加较大载荷时, 垫子从底板面脱离。 0014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件、 使用了该固定件的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能够提高垫子等固定对象物与底板面的。

21、固定力, 即使在对固定对象物施加上下方向及水平 方向的力的情况下, 也能够抑制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自动脱离。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容易将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拆下的固定件、 使用了该固定件的 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能够检测固定对象物与底板面的固 定状态的锁定系统。 001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 本发明在一方面为一种固定件, 用于将固定对象物固定 在被固定部件上, 具有 : 从被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 ; 和配置在固定对象物上且能够与 凸部件卡合的凹部件, 凹部件具有 : 筒状的壁部, 其前端部与凸部件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 弹性变形, 将凸部件收纳于内部 ; 和锁。

22、定机构, 其限制壁部的弹性变形, 将凸部件锁闭在壁 部的内部。 0017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固定对象物具有 : 第 1 主面、 与第 1 主面相 对的第2主面、 以及贯穿第1主面及第2主面的开口部, 凹部件具有 : 外筒部, 其固定在开口 部内 ; 和内筒部, 其具有能够沿外筒部的内周面滑动的上述壁部及上述锁定机构。 0018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使将凸部件收纳于内部的内筒部在外筒部 内沿周向旋转, 通过锁定机构进行内筒部在外筒部内的固定或固定解除, 由此进行被固定 部件与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或固定解除。 0019 本发明在另一方面为一种固定件, 用于将具有开口部。

23、的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 部件上, 具有 : 从被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 ; 和配置在开口部且能够与凸部件卡合的凹 部件, 凹部件具有 : 筒状的外筒部, 其固定在开口部内, 具有向开口部的中心突出的至少一 个的突起 ; 和内筒部, 其与至少一个的突起连结, 并能够沿外筒部的内周面滑动, 内筒部具 有 : 筒状的壁部, 其前端部与凸部件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将凸部件收纳于内 部 ; 至少一个的连结部, 其配置在壁部上, 沿内筒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并与至少一个的突起 连结 ; 以及锁定结构, 其配置在壁部上, 与连结部连续, 沿壁部的周向延伸, 并接纳至少一个 的突起。 0020 在本。

24、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内筒部还具有 : 底面部, 其配置在壁部的一 端 ; 和凹槽, 其设置在底面部上, 用于以能够在外筒部内旋转的方式驱动内筒部。 0021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至少一个的连结部为贯穿壁部的多个纵 槽, 锁定机构为贯穿壁部的多个横槽, 至少一个的突起与多个纵槽及多个横槽对应地设置 多个, 通过使突起在纵槽内移动, 使内筒部沿外筒部的长度方向滑动, 通过使突起分别从纵 槽移动至横槽, 使内筒部沿周向移动而使外筒部和内筒部锁定在开口部内。 0022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为用于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 的固定件, 该固定对象物具有 :。

25、 第 1 主面、 与第 1 主面相对的第 2 主面、 以及贯穿第 1 主面及 第 2 主面的开口部, 固定件具有 : 从被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 ; 和配置在固定对象物上且 能够与凸部件卡合的凹部件, 凹部件具有 : 外筒部, 其配置在开口部中, 在第 1 主面上具有 与开口部连通的副开口部 ; 和内筒部, 设有 : 筒状的壁部, 其能够沿外筒部的内周面滑动, 与凸部件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将凸部件收纳于内部 ; 以及凸状的锁定机构, 其 说 明 书 CN 103052812 A 6 3/10 页 7 从壁部的一端向副开口部突出, 通过将锁定机构嵌入到副开口部内, 外筒部和内筒部被锁。

26、 闭在开口部内。 0023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还具有将锁定机构固定在副开口部上的固 定部件。 0024 本发明在另一方面为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的锁定系统, 具有 : 从被 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 ; 凹部件, 其配置在固定对象物上且能够与凸部件卡合, 具有 : 筒 状的壁部, 其前端部与凸部件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将凸部件收纳于内部 ; 和锁 定机构, 其限制壁部的弹性变形, 将凸部件锁闭在壁部的内部 ; 传感器, 其用于检测凹部件 与凸部件的卡合状态 ; 和警告机构, 其根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 在凸部件与凹部件的卡合解 除的情况下针对固定对象物的固定解除。

27、发出警告。 0025 本发明在另一方面为一种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用于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 定部件上, 包括以下步骤 : 使从被固定部件上突出的凸部件与具有筒状的壁部和锁定机构 的凹部件的筒状的壁部的前端部接触, 使前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而将凸部件压入 到壁部内, 由此, 使凸部件收纳在壁部内 ; 使被固定部件与固定对象物接近, 使收纳了凸部 件的壁部收纳在固定对象物内 ; 在收纳了凸部件的状态下, 使壁部从第1位置移动至第2位 置。 0026 在本发明的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凹部件具有 : 外筒部, 其配 置在将固定对象物的第1主面及与第1主面相对的第2主面贯穿的。

28、开口部内 ; 和内筒部, 其 能够沿外筒部的内周面滑动, 具有锁定机构, 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所述被固定部件上的步 骤包括 : 使内筒部沿周向旋转而将外筒部所具有的突起插入到内筒部的锁定机构中, 由此, 使内筒部从第 1 位置移动至第 2 位置, 在收纳了凸部件的状态下将外筒部和内筒部锁闭在 开口部内。 0027 在本发明的固定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凹部件还具有设置在底面部上的凹槽, 该 底面部配置在壁部的一端, 将固定对象物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的步骤包括 : 将驱动工具插 入到凹槽内, 使内筒部在外筒部内旋转。 0028 发明效果 0029 根据本发明, 能够提供一种固定件、 及使用了该固定件的。

29、锁定系统及固定对象物 的固定方法, 其能够提高固定对象物与底板面的固定力, 即使在对固定对象物施加上下方 向及水平方向的力的情况下, 也能够抑制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自动脱离。 附图说明 0030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 1 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凹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0031 图 2 是表示第 1 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凹部件的、 从图 3 的 II-II 方向观察到的剖 视图。 0032 图 3 是表示第 1 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凹部件的、 从图 2 的 III-III 方向观察到的 剖视图。 0033 图 4 是表示第 1 实施方式的凸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0034 图 5 是表示使第 1 实施方。

30、式的凹部件和凸部件相对而进行连结前的状态的剖视 图。 说 明 书 CN 103052812 A 7 4/10 页 8 0035 图 6 是表示连结凹部件和凸部件的中途状态的剖视图。 0036 图 7 是表示凹部件和凸部件连结在一起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0037 图 8 是表示凹部件的内筒部向安装有凸部件的被固定部件移动后的状态的剖视 图。 0038 图 9 是表示凹部件的内筒部收纳在外筒部内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9 图 10 是表示使内筒部相对于外筒部绕轴线旋转而从第 1 位置移动至第 2 位置的 状态的剖视图。 0040 图 11 是表示使本发明的第 2 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凹部件和凸部件相。

31、对而进行连 结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0041 图 12 是表示使第 2 实施方式的凹部件和凸部件相对而进行连结的中途状态的剖 视图。 0042 图 13 是表示凹部件和凸部件连结在一起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0043 图 14 是表示凹部件的内筒部收纳在外筒部内、 为了使内筒部不从外筒部脱出而 用固定部件进行固定的状态的剖视图。 0044 图 15 是表示内筒部被固定部件固定的状态的第 2 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俯视图。 0045 图 16 是表示第 3 实施方式的锁定系统的概略图。 0046 图 17 是表示第 3 实施方式的锁定系统所使用的凹部件与凸部件的电接合的概略 图。 0047 图 18 是。

32、表示第 3 实施方式的锁定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以下,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 对相同或类似的部 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此外, 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 想具体化的装置以及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将构成部件的构造、 配置、 材质等限定于下 述内容。 0049 ( 第 1 实施方式 ) 0050 如图 5 所示, 本发明的第 1 实施方式的固定件 100a 具有 : 从被固定部件 1 上突出 的凸部件 4 ; 和配置在固定对象物 2 上且能够与凸部件 4 卡合的凹部件 3。如图 2 所示, 凹 部件 3 具有。

33、由外筒部 20 和内筒部 30 构成的双层筒构造, 其中, 外筒部 20 配置在贯穿固定 对象物 2 的第 1 主面 2a 及与第 1 主面 2a 相对的第 2 主面 2b 的开口部 2c 内, 内筒部 30 具 有能够沿外筒部20的内周面滑动的壁部311。 从减少零部件数量来看, 优选双层筒构造, 但 也可以使外筒部 20 或内筒部 30 为由多个筒体构成的多层筒构造。 0051 外筒部 20 为金属制, 如图 2 所示, 具有 : 配置在固定对象物 2 的第 1 主面 2a 上的 板状 ( 从第 1 主面 2a 观察到的平面形状为环形 ) 的基部 21 ; 从基部 21 连续且沿开口部 2。

34、c 的缘配置的筒状的主体部 22 ; 在主体部 22 的前端向第 2 主面 2b 折弯的、 从第 2 主面 2b 观 察到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折弯部 23 ; 和从主体部 22 的前端向开口部 2c 的中心 ( 内侧 ) 突 出的至少一个的突起 24。可以在折弯部 23 与固定对象物 2 之间配置环状的垫圈 11, 但也 可以省略垫圈 11。外筒部 20 以不会从开口部 2c 松动的方式固定在固定对象物 2 上。 0052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根据需要, 能够使内筒部 30 从固定对象物 2 的第 2 主面 2b 突 说 明 书 CN 103052812 A 8 5/10 页 9 出。内。

35、筒部 30 为金属制, 呈具有筒状的壁部 311 和配置在壁部 311 的一端的底面部 312 的 有底筒状。壁部 311 在其外周面具有沿外筒部 20 的内周面滑动的表面, 壁部 311 的前端部 3a 与凸部件 4 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从而将凸部件 4 收纳到内部。如图 2 所示, 内筒部 30 具有 : 凸状的卡合部 33, 其设置在壁部 311 的前端部 3a, 在与凸部件 4 连结时与 凸部件 4 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 参照图 6) ; 至少一个的连结部 31( 参照图 1), 其配置在壁部 311 上并向内筒部 30 的长度方向延伸, 经由至少一个的突起 2。

36、4 与外筒部 20 连结 ; 锁定机构 32, 其限制壁部 311 的弹性变形而将凸部件 4 锁闭在壁部 311 的内部 ; 和凹 槽 34( 参照图 2), 其设置在底面部 312 上。如图 1 所示, 锁定机构 32 配置在壁部 311 上, 沿 壁部 311 的周向延伸, 并以收纳至少一个的突起 24 的方式与连结部 31 连续地配置。 0053 作为连结部 31, 能够利用沿内筒部 30 的长度方向 ( 纵向 ) 延伸且贯穿壁部 311 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至少一个的纵槽 31a。作为锁定机构 32, 能够利用沿内筒部 30 的周向 ( 横向 ) 延伸且贯穿壁部 311 的内周面及外周面。

37、的至少一个的横槽 32a。在第 1 实施方式 中, 示出了沿圆周 ( 轴线 ) 方向分别以 90 度间隔形成有共计 4 个纵槽 31a 及横槽 32a 的例 子, 但纵槽 31a 及横槽 32a 的数量不限定于此。例如, 纵槽 31a 及横槽 32a 也可以以 72 度 间隔形成共计 5 个, 还可以以 60 度间隔形成共计 6 个。另外, 连结部 31 及锁定机构 32 不 必是贯穿壁部 311 的孔, 例如, 也可以是形成在壁部 311 的外周面上的 V 状或凹状的槽。 0054 如图2的剖视图及图3的俯视图所示, 外筒部20的突起24与多个纵槽31a的位置 对应地设置多个 ( 在第 1 。

38、实施方式中为 4 个 )。使突起 24 在纵槽 31a( 连结部 31) 内移动, 由此, 内筒部 30 沿外筒部 20 的长度方向滑动。使突起 24 从纵槽 31a 移动至横槽 32a( 锁 定机构 32), 由此, 限制内筒部 30 的上下方向的滑动, 因此, 内筒部 30 沿周向旋转而使外筒 部 20 和内筒部 30 锁定在开口部 2c 内。 0055 如图 3 所示, 凹槽 34 为沿内筒部 30 的底面部 312 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槽。在凹槽 34 中插入硬币或一字螺丝刀 (minus driver) 等驱动工具 ( 未图示 ) 的前端, 使内筒部 30 相对于外筒部 20 沿圆周方向。

39、移动, 由此, 能够使突起 24 在连结部 31 与锁定机构 32 之间移 动。由此, 操作者能够根据需要容易地进行固定对象物 2 与被固定部件 1 的固定及固定解 除。 0056 图 4 是表示从被固定部件 1 突出的凸部件 4 的立体图。凸部件 4 为金属制。更具 体而言, 如图 5 所示, 具有 : 配置在被固定部件 1 的底面 1a 上的板状 ( 从底面 1a 观察到的 平面形状为环形 ) 的基部 41 ; 从基部 41 经由被固定部件 1 的开口部 1c 从上表面 1b 突出 的圆筒状的柱部 42 ; 在柱部 42 的前端部 4a 与柱部 42 的直径相比向半径方向外侧鼓出的 鼓出部。

40、 43 ; 和配置在柱部 42 的中间部 4b 且从柱部 42 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 个突片 44。如图 4 所示, 突片 44 沿柱部 42 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通过突片 44 和 基部 41 来夹持被固定部件 1。在图 4 中, 示出了突片 44 沿周向以 90 度间隔设置 4 个的例 子, 但突片 44 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 0057 作为被固定部件 1, 除汽车的底板面以外, 还能够使用建筑物的底板面、 衣物用品、 鞋、 包、 军需用途等的各种部件。具体而言, 例如, 将用于安装燃料电池用电池的部分、 或在 电子设备、 家具、 办公用品等物体的上表面固定某些物品的部件总。

41、称为被固定部件 1。同样 地, 固定对象物 2 除汽车的地垫以外, 可包含绒毯、 地毯 (carpet)、 布料、 鞋、 包、 燃料电池用 电池的电池盒、 电子设备、 家具、 办公用品等各种部件。 说 明 书 CN 103052812 A 9 6/10 页 10 0058 接下来, 参照图 5 图 10 说明使用了第 1 实施方式的固定件的固定方法的一例。 0059 如图 5 所示, 使配置有凸部件 4 的被固定部件 1 的上表面 1b 与配置有凹部件 3 的 固定对象物 2 的第 2 主面 2b 相对。预先使凹部件 3 的内筒部 30 沿外筒部 20 的内周面向 下方滑动而从第 2 主面 2。

42、b 上突出。然后, 使凹部件 3 的内筒部 30 与凸部件 4 接近, 使凸部 件 4 的鼓出部 43 与壁部 311 的卡合部 33 接触。通过从内筒部 30 的底面部 312 上用手指 ( 未图示 ) 施加力, 将凸部件 4 的鼓出部 43 压入到壁部 311 内。如图 6 所示, 由于压入时的 力, 卡合部 33 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若继续压入, 则如图 7 所示, 卡合部 33 弹性复位 而恢复到原状态, 并且凸部件 4 的鼓出部 43 收纳在壁部 311 内。 0060 如图 8 所示, 在壁部 311 内收纳有凸部件 4 的状态下, 逐渐缩小被固定部件 1 与固 定对象物 2 。

43、的距离, 从而使鼓出部 43、 柱部 42、 突片 44 收纳在内筒部 30 内。如图 9 所示, 通过进一步缩小被固定部件 1 与固定对象物 2 的距离, 能够将内筒部 30 收纳于外筒部 20 内。在该状态下, 由于内筒部 30 的壁部 311 的大致整面与外筒部 20 的内周面相面对, 所以 供内筒部 30 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的空隙消失。即, 在图 9 的状态下, 内筒部 30 被外筒 部 20 抑制弹性变形, 从而解除凸部件 4 与内筒部 30 的连结成为无法进行的状态。 0061 此外, 在图 9 所示的状态下, 收纳在凹部件 3 内的凸部件 4 处于其周围被外筒部 20 和内筒。

44、部 30 覆盖的状态 ( 称为 “第 1 位置” )。因此, 在对固定对象物 2 在水平方向上作 用有外力的情况下, 能够通过外筒部 20 和内筒部 30 来保护凸部件 4, 所以, 能够使凸部件 4 从凹部件 3 脱离的可能性变得非常低。但是, 在图 9 的状态下, 由于内筒部 30 和外筒部 20 处于能够上下滑动的状态, 所以对于使固定对象物 2 上浮那样的上下方向的外力较弱, 凸 部件 4 可能会从凹部件 3 脱离。在第 1 实施方式中, 操作者将硬币或一字螺丝刀的前端等 插入到图 9 所示的凹槽 34 中, 如图 10 所示, 使内筒部 30 沿周向 ( 图 10 的逆时针 ) 旋转。

45、。 随着该旋转, 外筒部 20 的插入在连结部 31( 纵槽 31a) 中的突起 24 如图 10 所示移动至锁 定机构 32( 横槽 32a) 侧, 因此, 锁定在内筒部 30 的上下方向的滑动受到限制的位置 ( 称为 “第 2 位置” )。其结果为, 由于在开口部 2c 内, 内筒部 30 无法从外筒部 20 脱出, 所以能够 更加可靠地进行凸部件 4 向凹部件 3 内的固定。 0062 相反, 在要解除凸部件 4 的固定状态的情况下, 操作者将硬币或一字螺丝刀的前 端等插入到凹槽 34 中, 沿固定时的反方向使凹槽 34 旋转, 使外筒部 20 的突起 24 从锁定机 构 32 插入到连。

46、结部 31 侧, 由此, 能够容易地解除该固定状态。根据第 1 实施方式的固定 件, 能够提供一种固定件, 其能够提高固定对象物与底板面的固定力, 即使在对固定对象物 施加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的力的情况下, 也能够抑制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脱离, 并且也容 易将固定对象物从底板面拆下。 0063 ( 第 2 实施方式 ) 0064 如图 11 所示, 第 2 实施方式的固定件 100b 具有 : 从被固定部件 1 上突出的凸部件 5 ; 和配置在固定对象物 2 上且能够与凸部件 5 连结的筒状的凹部件 6。凹部件 6 具有由外 筒部 60 和内筒部 70 构成的多层筒构造, 其中, 外筒部 60 配。

47、置在将固定对象物 2 的第 1 主 面 2a 及与第 1 主面 2a 相对的第 2 主面 2b 贯穿的开口部 2c 内, 内筒部 70 具有能够沿外筒 部 60 的内周面滑动的壁部 711。 0065 外筒部 60 为金属制, 在第 1 主面 2a 上具有与固定对象物 2 的开口部 2c 连通的副 开口部 6c。外筒部 60 具有 : 配置在固定对象物 2 的第 1 主面 2a 上的板状 ( 从第 1 主面 2a 说 明 书 CN 103052812 A 10 7/10 页 11 观察到的平面形状为环形 ) 的基部 61 ; 与基部 61 连接且沿开口部 2c 的缘配置的筒状的主 体部 62 。

48、; 与主体部 62 和基部 61 连接, 夹在主体部 62 与开口部 2c 的缘之间且用于夹持固 定对象物 2 的压制部 63 ; 和从主体部 62 的前端向开口部 2c 的中心突出的至少一个的凸起 64。压制部 63 具有 : 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向第 1 主面 2a 折弯的折弯部 63a ; 和在长度方向的 另一端向第 2 主面 2b 折弯的折弯部 63b。关于折弯部 63a, 其上下被设置在主体部 62 的第 1 主面 2a 侧的周缘的折回部 62a 夹持。由此, 压制部 63 固定于主体部 62。另外, 基部 61 具有将主体部 62 的折回部 62a 的上下夹入的折回部分 61a。由此,。

49、 基部 61 固定于主体部 62。在折弯部 63a 与第 1 主面 2a 之间, 配置有基部 61 的折回部分 61a 和主体部 62 的折回 部 62a。由此, 在折弯部 63a 与折弯部 63b 之间夹入有主体部 62 的折回部 62a、 基部 61 的 折回部分 61a 及固定对象物 2。 0066 如图11所示, 根据需要, 能够使内筒部70从固定对象物2的第2主面2b突出。 内 筒部 70 为金属制, 在其外周面具有沿外筒部 60 的内周面在固定对象物 2 的厚度方向滑动 的表面, 内筒部 70 的前端部 7c 与凸部件 5 接触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呈由将凸部件 5 收纳于内部的壁部 711 和与壁部 711 连接的底面部 712 构成的有底筒状。内筒部 70 具 有 : 凸状的卡合部 73, 其设置在壁部 711 的前端部 7a, 在与凸部件 5 连结时与凸部件 5 接触 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 至少一个的连结部 71, 其沿内筒部 70 的长度方向延伸, 经由 至少一个的突起 64 与外筒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