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4706281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359666.7

申请日:

2012.09.24

公开号:

CN103031660A

公开日:

2013.04.1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D04B 1/00申请日:20120924授权公告日:20141008终止日期:2017092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1/00申请日:20120924|||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00

主分类号:

D04B1/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发明人:

冈本一良; 山田尚男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和歌山市

优先权:

2011.10.03 JP 2011-21950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高培培;车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即使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利用放针形成增圈,也不会在该增圈缠绕针织纱。设朝向在一方的针床(FB)上排列的舌针的侧面设置的移圈用的翼所处的一侧的方向为第一方向(RS)、其相反方向为第二方向(LS)时,进行如下的工序:使给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对对象线圈进行放针(工序α);使给纱口向第二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利用工序α的放针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BB)的对象线圈即增圈的位置的位置(工序β);使该增圈移圈到一方的针床的空针(工序γ);使给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在工序γ中移圈的增圈的位置的位置(工序δ);与工序δ同时或在其之后在相比增圈靠第一方向侧形成新线圈(工序ε)。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在所述针床上排列多个的舌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形成与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即对象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并利用使该对象线圈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的舌针上的放针形成增圈,使该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一方的针床的长度方向中朝向在所述一方的针床上排列的舌针的侧面设置的移圈用的翼所处的一侧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其相反方向为第二方向时,进行如下的工序:
工序α,使所述给纱口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对所述对象线圈进行所述放针;
工序β,使所述给纱口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利用所述工序α的放针移圈到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对象线圈即增圈的位置的位置;
工序γ,使所述增圈移圈到所述一方的针床的空针;
工序δ,使所述给纱口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在所述工序γ中移圈的增圈的位置的位置;及
工序ε,与所述工序δ同时或在其之后,在相比所述增圈靠所述第一方向侧形成新线圈。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方的针床的长度方向的分离的位置形成成对的两个增圈的情况下,
以一方的增圈的插入方向与另一方的增圈的插入方向成为彼此相反的方向的方式,使所述一方的增圈和另一方的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连续地反复进行所述工序α~工序ε。

说明书

说明书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利用放针形成增圈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周知使用至少在前后一对针床上排列有多个舌针的横机,利用放针形成增圈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放针是使钩挂于前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对象线圈)移圈到相对的另一方的针床的舌针并供给新的针织纱,在一方的针床的舌针(被移圈的对象线圈本来钩挂的舌针)上形成从该对象线圈拉出的新线圈的过程。放针后,对象线圈被作为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732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利用放针形成增圈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作为增圈的对象线圈的根部会缠绕新线圈的针织纱,这有时损害针织物的美观。
舌针在其一方的侧面具备移圈用的翼,具有经由该翼在相对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161873号公报的图1~3等)。因此,相对的针床的舌针的针钩彼此沿针床的长度方向稍微偏移。该偏移是在对象线圈的根部缠绕新线圈的针织纱的原因。
图3(A)是将增圈3(本来是对象线圈1)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左侧插入时的增圈3附近的线圈图,图3(B)是将增圈3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右侧插入时的增圈3附近的线圈图。如该图3所示,可知,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进行放针时,在增圈3的根部缠绕有新线圈2的针织纱。而且,若将图3(A)和图3(B)比较,则线圈或针织纱的配置状态并不左右对称。因此,例如使针织物的编织宽度隔着针织物的中心线而左右对称地增加的情况下,还存在左右的增圈3附近的外观不同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创立,其目的是提供即使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利用放针形成增圈也不会在该增圈缠绕针织纱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在所述针床上排列多个的舌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形成与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即对象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并利用使该对象线圈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的舌针上的放针形成增圈,使该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设所述一方的针床的长度方向中朝向在所述一方的针床上排列的舌针的侧面设置的移圈用的翼所处的一侧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其相反方向为第二方向时,进行如下的工序α~ε:
[工序α]…使给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对对象线圈进行放针。
[工序β]…使给纱口向第二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利用工序α的放针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的对象线圈即增圈的位置的位置。
[工序γ]…使增圈移圈到一方的针床的空针。
[工序δ]…使给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在工序γ中移圈的增圈的位置的位置。
[工序ε]…与工序δ同时或在其之后,在相比增圈靠第一方向侧形成新线圈。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在一方的针床的长度方向的分离的位置形成成对的两个增圈的情况下,以一方的增圈的插入方向与另一方的增圈的插入方向成为彼此相反的方向的方式,使一方的增圈和另一方的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连续地反复进行上述工序α~工序ε的方式。该情况下,工序ε与工序δ同时进行,而且,第n‑1次的工序δ(包括工序ε)兼作第n次的工序α。即,成为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α)…。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在工序α中与现有技术同样地进行放针而形成增圈后,在编织下一个线圈之前进行工序β~工序ε从而解开缠绕于增圈的针织纱。其结果是,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图2(A)、(B)所示,不在增圈3的根部缠绕新线圈2的针织纱。在此处,上述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进行放针时的给纱口的移动方向非常重要。具体而言,在工序α中使给纱口向第二方向(即,朝向没有移圈用的翼一侧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放针后,即使进行工序β~工序ε,也不能解除对于增圈3的新线圈2的针织纱的缠绕。
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即使在左右形成成对的二个增圈,使它们的插入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也能够使两增圈及其附近的线圈的状态成为左右对称(参照图2(A)、(B))。相对于此,现有技术中,如图3(A)、(B)所示,不能利用使用舌针的放针形成左右对称的增圈。
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连续地反复进行工序α~工序ε,能够进行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从缺针编织变化到全针编织的不同隔距编织(参照实施方式2)。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的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的编织工序图。
图2中,(A)表示使利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形成的增圈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左侧插入时的增圈附近的线圈图,(B)表示使该增圈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右侧插入时的增圈附近的线圈图。
图3中,(A)表示使利用现有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形成的增圈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左侧插入时的增圈附近的线圈图,(B)表示使该增圈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右侧插入时的增圈附近的线圈图。
【标号说明】
1 对象线圈
2 新线圈
3 增圈
4~6 线圈
8 给纱口
10 编织线圈横列
RS 第一方向 LS 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编织,对使用两针床横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所述两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前针床(以下称为FB)和后针床(以下称为BB)。该横机上设置的织针是在织针的侧面具备移圈用的翼的舌针。此外,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另外,编织的针织物可以是筒状针织物或单层针织物,这些针织物在全针状态或缺针状态下都能够编织。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图1所示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利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对钩挂于FB的线圈进行放针而形成增圈的例子(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从编织的开始直至结束进行缺针编织)。图1的编织工序图中的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右栏的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给纱口8的移动方向,带“K”的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与给纱口8的移动一起进行编织。另外,表示实际的编织状态的中栏的黑点表示各针床上设置的舌针的针钩,A~L表示FB的舌针的位置,a~l表示BB的舌针的位置,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而且在中栏中,各编织工序中实际进行编织动作的部分以粗线表示,钩挂于舌针的线圈以细线表示。
首先,S1中,示出使给纱口8向纸面左方向移动,并在FB的舌针K、I、G、E、C上形成线圈的状态。以后的编织工序中,从该状态开始使给纱口8向纸面右方向移动,形成增圈。在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FB上排列的舌针在其右侧面具备移圈用的翼。因此,设朝向具有移圈用的翼的右侧的方向(纸面右方向)为“第一方向RS”,设其相反方向为“第二方向LS”。
S2中,使给纱口8向第一方向RS移动的期间,形成与在FB的舌针C、E上钩挂的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并且对在FB的舌针G上钩挂的线圈(对象线圈1)进行放针。放针是如下过程:使在S1中钩挂于FB的舌针G的对象线圈1移圈到BB的舌针g,并且在FB的舌针G上形成从该对象线圈1拉出的新线圈2。S1中从FB的舌针G移圈到BB的舌针g的对象线圈1在此以后称为增圈3。
S3中,使钩挂于FB的舌针C、E的线圈移圈到BB的舌针c、e。该S3是用于使之后的编织工序高效化的步骤,也可以没有。
S4中,使给纱口8向第二方向LS移动直至超过在S2中移圈到BB的舌针g上的增圈3的位置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β)。
S5中,使在S2中形成的增圈3移圈到FB的舌针H(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γ)。此外,增圈3的移动对象只要是FB的舌针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S6中,使给纱口8向第一方向RS移动直至超过在S5中移圈到FB的舌针H上的增圈3的位置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δ)。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给纱口8向第一方向RS移动时,形成与钩挂于FB的舌针I、K的线圈接续的新线圈(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ε)。通过在FB的舌针I上形成新线圈4,确定针织纱向增圈3的缠绕被解除的状态。此外,相当于工序ε的编织也可以与相当于工序δ的给纱口8的移动另行进行。
S7中,使增圈3从FB的舌针H移圈到BB的舌针g,S8中,使钩挂于BB的舌针c、e、g的线圈(舌针g的线圈是增圈3)移圈到FB的舌针A、C、E。
图2(A)示出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形成的增圈3附近的线圈图。此外,该图2(A)中,示出形成了与在图1的S8中钩挂于FB的线圈列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编织线圈横列10的状态。
参照图2(A)可知,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工序利用放针形成增圈3,则不会在该增圈3的根部缠绕新线圈2的针织纱,因此增圈3附近的外观良好(作为比较,参照图3(A)的现有图)。
另外,图2(A)中,使增圈3向编织宽度内的左侧插入,但若使该增圈3向编织宽度的右侧插入,则成为图2(B)的线圈图所示的状态。比较这些图2(A)、(B),可知,增圈3及其附近的针织纱的配置状态成为左右对称的关系。因此,即使在FB上的长度方向的分离的位置形成图2(A)所示的增圈3和图2(B)所示的增圈3,两增圈3、3附近也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外观良好。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进行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而进行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从缺针编织变化成全针编织的不同隔距编织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中,在形成增圈3前,为设置空针而每隔一针使用舌针的缺针状态(参照图1的S1),在形成增圈3后也成为缺针状态(参照图1的S8)。相对于此,在形成增圈3后,也可以使增圈3移动到FB的空针而成为全针状态。例如,在图1的S2中形成增圈3后,不进行S3而进行S4~S6。其结果是,向FB的舌针H的位置插入增圈3,不改变针织物的钩挂宽度,而能够增加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该情况下,使增圈3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之后编织下一个编织线圈横列(图2(B)的最上方的编织线圈横列10)时,若在新线圈2的位置不编织线圈5,则从增圈3起线圈2和线圈6不重叠而分支,因此能够改善增圈3附近的外观。
另外,也可以连续进行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工序α~工序ε。例如反复进行如下步骤:对于图1的S1中的舌针C的线圈进行放针(工序α)→进行S4的给纱口8的移动(工序β)→进行S5的增圈3的移圈(工序γ)→对于舌针E的线圈进行放针(工序δ:兼作工序ε和工序α)。由此,能够在线圈横列方向上连续进行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从缺针编织变化为全针编织的不同隔距编织。而且,能够美观地织成完成的针织物上的缺针编织的部分和全针编织的部分的边界部。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宜变更。例如,横机的给纱口可以是与三角座滑架连动的类型,也可以是自走式。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织物的编织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3166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0 CN 103031660 A *CN103031660A* (21)申请号 201210359666.7 (22)申请日 2012.09.24 2011-219501 2011.10.03 JP D04B 1/00(2006.01) (71)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和歌山市 (72)发明人 冈本一良 山田尚男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高培培 车文 (54) 发明名称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

2、方法, 即使使 用具备舌针的横机利用放针形成增圈, 也不会在 该增圈缠绕针织纱。设朝向在一方的针床 (FB) 上 排列的舌针的侧面设置的移圈用的翼所处的一侧 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RS) 、 其相反方向为第二方向 (LS) 时, 进行如下的工序 : 使给纱口向第一方向 移动, 对对象线圈进行放针 (工序 ) ; 使给纱口 向第二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利用工序 的放针移 圈到另一方的针床 (BB) 的对象线圈即增圈的位 置的位置 (工序 ) ; 使该增圈移圈到一方的针床 的空针 (工序 ) ; 使给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直至 超过在工序 中移圈的增圈的位置的位置 (工序 ) ; 与工序 同时或在其之后在相比。

3、增圈靠第 一方向侧形成新线圈 (工序 ) 。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1 页 2 1. 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在所述针床上排列多个的 舌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 形成与钩挂于一 方的针床的线圈即对象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并利用使该对象线圈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的舌 针上的放针形成增圈, 使该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 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一方的针床的。

4、长度方向中朝向在所述一方的针床上排列的舌针的侧面设置的 移圈用的翼所处的一侧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其相反方向为第二方向时, 进行如下的工序 : 工序 , 使所述给纱口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对所述对象线圈进行所述放针 ; 工序 , 使所述给纱口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利用所述工序 的放针移圈到 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对象线圈即增圈的位置的位置 ; 工序 , 使所述增圈移圈到所述一方的针床的空针 ; 工序 , 使所述给纱口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在所述工序 中移圈的增圈的 位置的位置 ; 及 工序 , 与所述工序 同时或在其之后, 在相比所述增圈靠所述第一方向侧形成新线 圈。 2. 根据权利要求 1。

5、 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方的针床的长度方向的分离的位置形成成对的两个增圈的情况下, 以一方的增圈的插入方向与另一方的增圈的插入方向成为彼此相反的方向的方式, 使 所述一方的增圈和另一方的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连续地反复进行所述工序 工序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1660 A 2 1/4 页 3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利用放针形成增圈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 周知使用至少在前后一对针床上排列有多个舌针的横机, 利。

6、用放针形 成增圈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 。放针是使钩挂于前后一方的针床的线 圈 (对象线圈) 移圈到相对的另一方的针床的舌针并供给新的针织纱, 在一方的针床的舌针 (被移圈的对象线圈本来钩挂的舌针) 上形成从该对象线圈拉出的新线圈的过程。放针后, 对象线圈被作为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平 4-73245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但是, 在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利用放针形成增圈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 在作为 增圈的对象线圈的根部会缠绕新线圈的针织纱, 这有时损害针织物的美观。 00。

7、07 舌针在其一方的侧面具备移圈用的翼, 具有经由该翼在相对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 移圈的结构 (例如参照日本特开 2009-161873 号公报的图 1 3 等) 。因此, 相对的针床的 舌针的针钩彼此沿针床的长度方向稍微偏移。 该偏移是在对象线圈的根部缠绕新线圈的针 织纱的原因。 0008 图 3(A) 是将增圈 3(本来是对象线圈 1) 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左侧插入时 的增圈 3 附近的线圈图, 图 3(B) 是将增圈 3 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右侧插入时的增 圈 3 附近的线圈图。如该图 3 所示, 可知, 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进行放针时, 在增圈 3 的根 部缠绕有新线圈 2 的针织。

8、纱。而且, 若将图 3(A) 和图 3(B) 比较, 则线圈或针织纱的配置 状态并不左右对称。因此, 例如使针织物的编织宽度隔着针织物的中心线而左右对称地增 加的情况下, 还存在左右的增圈 3 附近的外观不同的问题。 0009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创立, 其目的是提供即使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利用放针 形成增圈也不会在该增圈缠绕针织纱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0010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在所述针床 上排列多个的舌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 形 成与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即对象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并利用使该对象线圈移圈到另。

9、一 方的针床的舌针上的放针形成增圈, 使该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本发明针织物的 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设所述一方的针床的长度方向中朝向在所述一方的针床上排列的舌 针的侧面设置的移圈用的翼所处的一侧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其相反方向为第二方向时, 进 行如下的工序 : 0011 工序 使给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 对对象线圈进行放针。 说 明 书 CN 103031660 A 3 2/4 页 4 0012 工序使给纱口向第二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利用工序的放针移圈到另一方 的针床的对象线圈即增圈的位置的位置。 0013 工序 使增圈移圈到一方的针床的空针。 0014 工序使给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直至超过在。

10、工序中移圈的增圈的位置的 位置。 0015 工序 与工序 同时或在其之后, 在相比增圈靠第一方向侧形成新线圈。 0016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 优选, 在一方的针床的长度方向的分离 的位置形成成对的两个增圈的情况下, 以一方的增圈的插入方向与另一方的增圈的插入方 向成为彼此相反的方向的方式, 使一方的增圈和另一方的增圈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 0017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 可举出连续地反复进行上述工序 工序 的方式。该情况下, 工序 与工序 同时进行, 而且, 第 n-1 次的工序 (包括工 序 ) 兼作第 n 次的工序 。即, 成为工序 工序 工序 工序 (。

11、= 工序 ) 工序 工序 工序 (= 工序 )。 0018 【发明效果】 0019 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能够在工序 中与现有技术同样地进行放针而 形成增圈后, 在编织下一个线圈之前进行工序工序从而解开缠绕于增圈的针织纱。 其结果是, 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图 2(A) 、(B) 所示, 不在增圈 3 的根部缠绕新线圈 2 的针织 纱。在此处, 上述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 进行放针时的给纱口的移动方向非常重要。 具体而言, 在工序 中使给纱口向第二方向 (即, 朝向没有移圈用的翼一侧的方向) 移动而 进行放针后, 即使进行工序 工序 , 也不能解除对于增圈 3 的新线圈 2 的针织纱的。

12、缠 绕。 0020 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 即使在左右形成成对的二个增圈, 使它们的插入方 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 也能够使两增圈及其附近的线圈的状态成为左右对称 (参照图 2 (A) 、 (B) ) 。相对于此, 现有技术中, 如图 3(A) 、(B) 所示, 不能利用使用舌针的放针形成左右对 称的增圈。 0021 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连续地反复进行工序 工序 , 能够进行在针 织物的编织中途从缺针编织变化到全针编织的不同隔距编织 (参照实施方式 2) 。 附图说明 0022 图 1 是表示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的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的编织 工序图。 0023 图 2 中,(。

13、A) 表示使利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形成的增圈朝向针织物的编织 宽度内的左侧插入时的增圈附近的线圈图,(B) 表示使该增圈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 右侧插入时的增圈附近的线圈图。 0024 图 3 中,(A) 表示使利用现有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形成的增圈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 度内的左侧插入时的增圈附近的线圈图,(B) 表示使该增圈朝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右 侧插入时的增圈附近的线圈图。 0025 【标号说明】 0026 1 对象线圈 说 明 书 CN 103031660 A 4 3/4 页 5 0027 2 新线圈 0028 3 增圈 0029 4 6 线圈 0030 8 给纱口 0031 10 。

14、编织线圈横列 0032 RS 第一方向 LS 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编织, 对使用两针床横 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 所述两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前 针床 (以下称为 FB) 和后针床 (以下称为 BB) 。该横机上设置的织针是在织针的侧面具备移 圈用的翼的舌针。此外, 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另外, 编织的针织物可以是筒状 针织物或单层针织物, 这些针织物在全针状态或缺针状态下都能够编织。 0034 0035 本实施方式中, 基于图 1 所示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利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对 钩挂于 。

15、FB 的线圈进行放针而形成增圈的例子 (此外, 本实施方式中, 从编织的开始直至结 束进行缺针编织) 。图 1 的编织工序图中的左栏的 “S+ 数字” 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 右栏的 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给纱口 8 的移动方向, 带 “K” 的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与给纱口 8 的移 动一起进行编织。另外, 表示实际的编织状态的中栏的黑点表示各针床上设置的舌针的针 钩, A L 表示 FB 的舌针的位置, a l 表示 BB 的舌针的位置, 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而且 在中栏中, 各编织工序中实际进行编织动作的部分以粗线表示, 钩挂于舌针的线圈以细线 表示。 0036 首先, S1 中, 示出使给纱口 。

16、8 向纸面左方向移动, 并在 FB 的舌针 K、 I、 G、 E、 C 上形 成线圈的状态。以后的编织工序中, 从该状态开始使给纱口 8 向纸面右方向移动, 形成增 圈。在此处, 在本实施方式的 FB 上排列的舌针在其右侧面具备移圈用的翼。因此, 设朝向 具有移圈用的翼的右侧的方向 (纸面右方向) 为 “第一方向 RS” , 设其相反方向为 “第二方向 LS” 。 0037 S2 中, 使给纱口 8 向第一方向 RS 移动的期间, 形成与在 FB 的舌针 C、 E 上钩挂的 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并且对在 FB 的舌针 G 上钩挂的线圈 (对象线圈 1) 进行放针。放针是如 下过程 : 使在 S。

17、1 中钩挂于 FB 的舌针 G 的对象线圈 1 移圈到 BB 的舌针 g, 并且在 FB 的舌针 G 上形成从该对象线圈 1 拉出的新线圈 2。S1 中从 FB 的舌针 G 移圈到 BB 的舌针 g 的对象 线圈 1 在此以后称为增圈 3。 0038 S3 中, 使钩挂于 FB 的舌针 C、 E 的线圈移圈到 BB 的舌针 c、 e。该 S3 是用于使之后 的编织工序高效化的步骤, 也可以没有。 0039 S4 中, 使给纱口 8 向第二方向 LS 移动直至超过在 S2 中移圈到 BB 的舌针 g 上的增 圈 3 的位置的位置 (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 ) 。 0040 S5 中, 使在 S2 中。

18、形成的增圈 3 移圈到 FB 的舌针 H (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 ) 。此 外, 增圈 3 的移动对象只要是 FB 的舌针即可, 没有特别限定。 0041 S6 中, 使给纱口 8 向第一方向 RS 移动直至超过在 S5 中移圈到 FB 的舌针 H 上的增 说 明 书 CN 103031660 A 5 4/4 页 6 圈 3 的位置的位置 (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 ) 。本实施方式中, 在该给纱口 8 向第一方向 RS 移动时, 形成与钩挂于 FB 的舌针 I、 K 的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 ) 。通 过在 FB 的舌针 I 上形成新线圈 4, 确定针织纱向增圈 3 的缠绕被解除的状。

19、态。此外, 相当于 工序 的编织也可以与相当于工序 的给纱口 8 的移动另行进行。 0042 S7 中, 使增圈 3 从 FB 的舌针 H 移圈到 BB 的舌针 g, S8 中, 使钩挂于 BB 的舌针 c、 e、 g 的线圈 (舌针 g 的线圈是增圈 3) 移圈到 FB 的舌针 A、 C、 E。 0043 图 2(A) 示出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形成的增圈 3 附近的线圈图。此外, 该图 2 (A) 中, 示出形成了与在图 1 的 S8 中钩挂于 FB 的线圈列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编织线圈横列 10 的状态。 0044 参照图 2(A) 可知, 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工序利用放针形成增圈 3, 。

20、则不会在 该增圈 3 的根部缠绕新线圈 2 的针织纱, 因此增圈 3 附近的外观良好 (作为比较, 参照图 3 (A) 的现有图) 。 0045 另外, 图 2(A) 中, 使增圈 3 向编织宽度内的左侧插入, 但若使该增圈 3 向编织宽 度的右侧插入, 则成为图 2(B) 的线圈图所示的状态。比较这些图 2(A) 、(B) , 可知, 增圈 3 及其附近的针织纱的配置状态成为左右对称的关系。因此, 即使在 FB 上的长度方向的分 离的位置形成图 2(A) 所示的增圈 3 和图 2(B) 所示的增圈 3, 两增圈 3、 3 附近也成为左右 对称的形状, 因此外观良好。 0046 0047 本实。

21、施方式中, 对通过进行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而进行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 从缺针编织变化成全针编织的不同隔距编织进行说明。实施方式 1 中, 在形成增圈 3 前, 为 设置空针而每隔一针使用舌针的缺针状态 (参照图 1 的 S1) , 在形成增圈 3 后也成为缺针状 态 (参照图 1 的 S8) 。相对于此, 在形成增圈 3 后, 也可以使增圈 3 移动到 FB 的空针而成为 全针状态。例如, 在图 1 的 S2 中形成增圈 3 后, 不进行 S3 而进行 S4 S6。其结果是, 向 FB的舌针H的位置插入增圈3, 不改变针织物的钩挂宽度, 而能够增加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 向的线圈数。该情况下, 使。

22、增圈 3 插入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内之后编织下一个编织线圈横列 (图 2(B) 的最上方的编织线圈横列 10) 时, 若在新线圈 2 的位置不编织线圈 5, 则从增圈 3 起线圈 2 和线圈 6 不重叠而分支, 因此能够改善增圈 3 附近的外观。 0048 另外, 也可以连续进行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工序 工序 。例如反 复进行如下步骤 : 对于图 1 的 S1 中的舌针 C 的线圈进行放针 (工序 ) 进行 S4 的给纱口 8 的移动 (工序 ) 进行 S5 的增圈 3 的移圈 (工序 ) 对于舌针 E 的线圈进行放针 (工 序 : 兼作工序 和工序 ) 。由此, 能够在线圈横列方向上连续进。

23、行在针织物的编织中 途从缺针编织变化为全针编织的不同隔距编织。而且, 能够美观地织成完成的针织物上的 缺针编织的部分和全针编织的部分的边界部。 0049 此外,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 范围内进行适宜变更。 例如, 横机的给纱口可以是与三角座滑架连动的类型, 也可以是自走 式。 说 明 书 CN 103031660 A 6 1/3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1660 A 7 2/3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1660 A 8 3/3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1660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