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部件, 润滑剂供给装置, 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对金属板进行箱形件弯曲成形加工形成箱状的罩部件, 设有该罩 部件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 通过对金属板进行箱形件弯曲成形加工形成箱状的罩部件 ( 机械用壳体 ) 为人们所公知 (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2 等 )。详细地说, 罩部件系通过对金属板进行箱形 件弯曲成形加工, 将基体面的四边分别作为弯曲根部, 立起四个侧面形成。
又, 在专利文献 1, 2 等中, 在罩部件中, 邻接的二个侧面和基体面相交形成角部, 上述专利文献 1, 2 等公开了将覆盖角部用于保护的树脂制保护部件 ( 角部件 ) 设置在四个 角部的技术。
另一方面, 在复印机、 打印机、 上述复合机等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中, 使用向感光体鼓或中间转印带等像载置体供给润滑剂的润滑剂供给装置的技术, 为人 们所公知 (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3、 4 等 )。
详细地说, 润滑剂涂布装置由与感光体鼓 ( 像载置体 ) 滑接的刷辊 ( 刷状回转部 件 ), 与刷辊相接的固形润滑剂, 将固形润滑剂向着刷辊赋能的弹簧 ( 赋能部件 ) 等构成。 并且, 润滑剂由朝所定方向回转的刷辊从固形润滑剂逐渐削取, 由刷辊削取并运送的润滑 剂涂布 ( 供给 ) 到像载置体表面。
在这种润滑剂供给装置中, 为了简易地进行固形润滑剂的更换维护保养, 大多采 用将罩部件设置为能相对装置装卸, 以便通过弹簧使得固形润滑剂进入罩部件内部。
以往的罩部件用金属材料形成, 与用树脂材料形成的罩部件相比, 刚性强, 具有即 使施加大的载荷那样的场合变形也少的优点。 但是, 在罩部件中, 在邻接的二个侧面和基体 面相交的角部, 因箱形件弯曲成形加工, 产生锐利缘边或毛刺, 因此, 用户或作业者因此受 伤的可能性大。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 在专利文献 1, 2 中, 在罩部件中, 分别设置树脂制保护部件 ( 角部件 ), 以便覆盖四个角部, 但是, 保护部件的部件数多。在相对基体面立起的四个侧面 的立起角度不成为一定的罩部件中, 覆盖四个角部的保护部件的形状全部不同, 不能使得 保护部件通用零件化, 上述那样的课题尤其不能忽视。
又, 润滑剂供给装置使用的罩部件大多设置在装置内的省空间化的复杂形状的空 间, 如上所述, 大多采用相对基体面立起的四个侧面的立起角度不成为一定的罩部件, 因 此, 提高了简易地构成覆盖四个角部的保护部件的必要性。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 2003-86960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日本专利第 4299194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日本特开 2007-86321 号公报
【专利文献 4】 日本特开 2000-172119 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 其目的在于, 提供零件数比较少、 能覆盖 多个角部进行保护的罩部件, 润滑剂供给装置, 处理卡盒, 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
(1) 一种罩部件, 通过对金属板进行箱形件弯曲成形加工, 将基体面的四边分别作 为弯曲根部, 立起四个侧面形成, 其特征在于 :
在上述四个侧面之中对向的二个侧面中, 在邻接的二个侧面之中至少一方的侧面 侧, 形成二个角部, 设置嵌合部件进行嵌合, 从外侧覆盖上述二个角部。
(2) 在上述技术方案 (1) 所述的罩部件中, 其特征在于 :
上述嵌合部件设有凹部以及外缘部, 所述凹部从上述至少一方的侧面的内侧夹持 该侧面的两端部嵌合, 所述外缘部形成在超过上述一方的侧面宽度的范围, 从上述角部到 上述对向的二个侧面的各缘部, 从外侧覆盖。
(3) 在上述技术方案 (2) 所述的罩部件中, 其特征在于 :
上述嵌合部件的上述凹部形成凸起部, 该凸起部与形成在上述至少一方的侧面的 定位用孔部嵌合。
(4) 在上述技术方案 (3) 所述的罩部件中, 其特征在于 : 上述嵌合部件形成为使得上述形成凸起部的部分在该嵌合部件被悬臂支承。 (5) 在上述技术方案 (1)-(4) 任一个所述的罩部件中, 其特征在于 : 上述嵌合部件为由高分子系化合物形成的板状部件。 (6) 一种润滑剂供给装置, 将润滑剂供给到载置调色剂像的像载置体上, 其特征在于: 该润滑剂供给装置包括 :
上述技术方案 (1)-(5) 中任一个记载的罩部件 ;
刷状回转部件, 朝着所定方向回转, 周边设有与上述像载置体滑接的刷毛 ;
固形润滑剂, 与上述刷状回转部件的上述刷毛滑接 ; 以及
赋能部件, 对上述固形润滑剂向着上述刷状回转部件赋能 ;
上述罩部件设置为能相对装置装卸, 通过上述赋能部件使得上述固形润滑剂的一 部分或全部进入其内部。
(7) 一种处理卡盒, 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 设置为装卸自如, 其特征在于 :
设有上述技术方案 (6) 记载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以及上述像载置体。
(8)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设有上述技术方案 (6) 记载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以及上述像载置体。
在本说明书中, 所谓 “处理卡盒” 定义为如下单元 : 使得像载置体带电的充电部、 对 形成在像载置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部 ( 显影装置 )、 清洁像载置体的清洁部之中至 少一个和像载置体一体化, 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自如。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在罩部件设置嵌合部件, 从外侧覆盖二个角部嵌合, 因此, 能提供零件数比 较少、 能覆盖多个角部进行保护的罩部件, 润滑剂供给装置, 处理卡盒, 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图 2 是表示黑色用成像部的构成图。 图 3 是表示彩色用成像部的构成图。 图 4 是表示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 5 是表示罩部件的俯视图。 图 6 是表示嵌合部件取出状态的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 7 是表示另一形态的嵌合部件的正视图。 图 8 是表示图 7 的嵌合部件设置在罩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形态, 在以下实施形态中, 虽然对构成 要素, 种类, 组合, 位置, 形状, 数量, 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 但是, 这些仅仅是例举, 本发 明并不局限于此。
在各图中, 相同或相当部件用相同符号表示, 重复说明适当简化或省略。
首先参照图 1 说明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构成及动作。
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 1 是串列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多个成像部的处 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并列设置, 与中间转印带 17 对向。
在图 1 中, 符号 1 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复印机的装置本体, 符号 3 是将原稿 运送到原稿读入部 4 的原稿运送部, 符号 4 是读入原稿的图像信息的原稿读入部, 符号 6 是 发出基于输入图像信息的激光的写入部 ( 曝光部 ), 符号 7 是收纳转印纸等记录介质 P 的 供纸部, 符号 10Y、 10M、 10C、 10BK 是与各色 ( 黄色、 品红色、 青色、 黑色 ) 对应作为成像部的 处理卡盒, 符号 17 是多色的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 符号 18 是将形成在中间转印 带 17 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介质 P 的二次转印辊, 符号 20 是对记录介质 P 上的未定影 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部, 符号 28 是用于向各处理卡盒 ( 成像部 )10Y、 10M、 10C、 10BK 的显影 部补给各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
在此, 各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成像部 ) 系分别将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 鼓 11, 充电部 12, 显影部 13( 显影装置 ), 清洁部 15( 清洁装置 ), 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润滑 剂供给部 ) 一体化 ( 可以参照图 2 和图 3)。并且, 各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在达到寿 命时相对装置本体 1 更换。
在各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的感光体鼓 11( 像载置体 ) 上, 分别形成各色 ( 黄色、 品红色、 青色、 黑色 ) 的调色剂像。
下面, 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通常形成彩色图像时的动作。
首先, 原稿由原稿运送部 3 的运送辊从原稿台运送, 载置在原稿读入部 4 的稿台玻 璃上。接着, 在原稿读入部 4 光学读取载置在稿台玻璃上的原稿的图像信息。
详细地说, 原稿读入部 4 对于稿台玻璃上的原稿图像, 一边照射发自照明灯的光 一边扫描。 然后, 将在原稿反射的光通过反光镜群以及透镜成像在彩色传感器。 原稿的彩色 图像信息在彩色传感器按 RGB( 红色, 绿色, 蓝色 ) 的色分解光读取后, 变换为电图像信号。 接着, 根据 RGB 的色分解图像信号, 在图像处理部 ( 没有图示 ) 进行色变换处理, 色补正处理, 空间频率补正处理等处理, 得到黄色、 品红色、 青色、 黑色的彩色图像信息。
接着, 黄色、 品红色、 青色、 黑色的各色图像信息送信到写入部 6。然后, 从写入部 6 向着对应的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的感光体鼓 11 分别照射根据各色图像信息的激光 ( 曝光的光 )。
另一方面, 四个感光体鼓 11 分别朝图示顺时钟方向回转。并且, 感光体鼓 11 的表 面在与充电辊 12a( 充电部 12) 的对向位置均一带电 ( 充电工序 )。这样, 在感光体鼓 11 上 形成带电电位。此后, 带电的感光体鼓 11 表面到达激光照射位置。
在写入部 6, 与各色对应, 从光源射出与图像信号对应的激光。 图示省略, 激光入射 到多面镜反射后, 透过多个透镜。 透过多个透镜后的激光按黄色、 品红色、 青色、 黑色的各色 成份, 通过不同的光路 ( 曝光工序 )。
与黄色成份对应的激光照射在从纸面左侧第一个处理卡盒 10Y 的感光体鼓 11 表 面。这时, 黄色成份的激光因高速回转的多面镜 ( 没有图示 ) 沿着感光体鼓 11 的回转轴方 向 ( 主扫描方向 ) 扫描。这样, 在由充电辊 12a 充电后的感光体鼓 11 上形成与黄色成份对 应的静电潜像。
同样, 青色成份的激光照射在从纸面左侧第二个处理卡盒 10C 的感光体鼓 11 表 面, 形成青色成份的静电潜像。与品红色成份对应的激光照射在从纸面左侧第三个处理卡 盒 10M 的感光体鼓 11 表面, 形成与品红色成份对应的静电潜像。黑色成份的激光照射在从 纸面左侧第四个 ( 相对中间转印带 17 的移动方向最下游侧 ) 处理卡盒 10BK 的 ( 黑色用成 像部 ) 感光体鼓 11 表面, 形成黑色成份的静电潜像。 此后, 形成各色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 11 表面分别到达与显影部 13 的对向位置。 并 且, 从各显影部 13 各色调色剂供给到感光体鼓 11 上, 使得感光体鼓 11 上的潜像显影 ( 显 影工序 )。
此后, 显影工序后的感光体鼓 11 表面分别到达与中间转印带 17 的对向位置。在 此, 在各自对向位置, 设置一次转印辊 14, 与中间转印带 17 内周面相接。接着, 在一次转印 辊 14 位置, 形成在感光体鼓 11 的各色调色剂像顺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17 上 ( 第一转 印工序 )。
接着, 第一转印工序后的感光体鼓 11 表面分别到达与清洁部 15 对向位置。并且, 在清洁部 15, 残存在感光体鼓 11 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回收 ( 清洁工序 )。
此后, 感光体鼓 11 表面顺序通过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位置和消电部 ( 没有图示 ) 的位置, 结束感光体鼓 11 的一连串的成像处理。
另一方面, 感光体鼓 11 上各色图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 17 表面按照图示箭头 方向移动, 到达二次转印辊 18 位置。并且, 在二次转印辊 18 位置, 中间转印带 17 上的彩色 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 P 上 ( 第二转印工序 )。
此后, 中间转印带 17 表面到达中间转印带清洁部 ( 没有图示 ) 的位置。接着, 中 间转印带 17 上的未转印调色剂回收到中间转印带清洁部, 结束中间转印带 17 上一连串的 转印处理。
在此, 二次转印辊 18 位置的记录介质 P 从供纸部 7 经由运送导向件, 定位辊 19 等 运送。
详细地说, 从收纳记录介质 P 的供纸部 7 由供纸辊 8 供给转印纸 P, 通过运送导向
件后, 被导向定位辊 19。使得到达定位辊 19 的记录介质 P 与中间转印带 17 上的调色剂像 时间一致, 向着二次转印辊 18 位置运送。
此后, 转印有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 P 被导向定影部 20。在定影部 20 中, 在定影辊 和加压辊的夹持部, 彩色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 P 上。
接着, 定影工序后的记录介质 P 由排纸辊 29 作为输出图像排出到装置本体 1 外 后, 码放在排纸部 5 上, 结束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
虽然没有图示, 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 1 设有接离机构, 使得与彩色用处理 卡盒 10Y、 10M、 10C 的感光体鼓 11( 除黑白用处理卡盒 10BK 的感光体鼓 11 的三个彩色用感 光体鼓 11) 相接的一次转印辊 14 和中间转印带 17 一起相对感光体鼓 11 接离自如地可移 动。
并且, 当形成黑白图像时, 通过使得接离机构动作, 使得三个一次转印辊 14 离开 彩色用三个感光体鼓 11, 仅仅中间转印带 17 与黑白用处理卡盒 10Bk 的感光体鼓 11 相接。 这样, 黑白用处理卡盒 10Bk( 黑色用成像部 ) 无论在形成彩色图像时还是在形成黑白图像 时全运行, 且即使在形成彩色图像时, 大多在图像中黑色所占比例高, 一般, 与彩色用处理 卡盒 10Y、 10M、 10C 相比, 使用频度 ( 运转率 ) 高。 下面, 参照图 2 及图 3, 详细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部。
图 2 是表示作为黑色用成像部的处理卡盒 10Bk( 黑白用处理卡盒 ) 的构成图, 图3 是表示作为其他成像部的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彩色用处理卡 ) 的构成图。黑白用处理 卡盒 10Bk 以及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除了用于成像工艺的调色剂的色不同, 以及固 形润滑剂 16b 的大小不同等之外, 由大致相同构成部件构成。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中, 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 11, 使得感光体鼓 11 带电的充电部 12, 使得形成在感光体鼓 11 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 部 13, 回收感光体鼓 11 上未转印调色剂的清洁部 15, 向感光体鼓 11 上供给润滑剂的润滑 剂供给装置 16 一体地收纳在壳体中。
在此, 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 11 是带负电性的有机感光体, 在鼓状导电性支承 体上设有感光层等。
图示省略, 感光体鼓 11 在作为基层的导电性支承体上顺序叠层作为绝缘层的下 涂层, 作为感光层的电荷发生层以及电荷输送层, 保护层 ( 表面层 )。
作为感光体鼓 11 的导电性支承体 ( 基层 ), 可以使用体积电阻 1010Ωcm 以下的导 电性材料。
充电部 12 由充电辊 12a, 清洁辊 12b 等构成。充电辊 12a 是在导电性金属芯的外 周包覆中电阻的弹性层的辊部件, 相对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配设在感光体鼓 11 的沿回转方 向下游侧。又, 充电辊 12a 相对感光体鼓 11 配设为以非接触地对向, 以便不附着由润滑剂 供给装置 16 供给到感光体鼓 11 的润滑剂。又, 清洁辊 12b 用于除去充电辊 12a 上的污脏, 配设为与充电辊 12a 接触。
并且, 在这样构成的充电部 12 中, 从没有图示的电源部对充电辊 12a 施加所定的 电压, 由此, 使得对向的感光体鼓 11 表面均一带电。
显影部 ( 显影装置 )13 主要由与感光体鼓 11 对向的显影辊 13a, 与显影辊 13a 对 向的第一运送螺旋 13b1, 通过分隔部件与第一运送螺旋 13b1 对向的第二运送螺旋 13b2, 与
显影辊 13a 对向的刮板 13c 构成。显影辊 13a 由固定设置在内部、 在辊周面形成磁极的磁 铁, 以及沿磁铁周围回转的套构成。由磁铁在显影辊 13a( 套 ) 上形成多个磁极, 在显影辊 13a 上载置显影剂。
在显影部 13 内, 收纳由载体及调色剂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
为了提高画质, 调色剂使用圆形度为 0.98 以上的球形调色剂。 “圆形度” 为由液流 式粒子像分析装置 “FPIA-2000” ( 东亚医用电子公司制 ) 检测的平均圆形度。具体地说, 在容器中具有预先除去杂质固形物的水 100-150ml, 向该容器中加入作为分散剂的表面活 性剂 ( 优选烷基苯磺酸盐 )0.1-0.5ml, 再加入测定试料 ( 调色剂 )0.1-0.5g 左右。此后, 用超声波分散器对该调色剂分散的悬浮液进行约 1-3 分钟的分散处理, 将分散液浓度为 3000-10000 个 /μl 者设置在上述分析装置, 测定调色剂形状及分布。
作为球形调色剂, 可以对于以往广泛采用的粉碎法形成的形状歪曲的异形的调色 剂 ( 粉碎调色剂 ) 进行加热处理等使其球形化, 或者也可以通过聚合法制造等。
使用这种球形调色剂场合, 以往, 有时会发生进入清洁刮板 15a 和感光体鼓 11 之 间的极小间隙中, 挤过该间隙, 产生清洁不良。 但是, 在本实施形态中, 通过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将润滑剂涂布在感光体鼓 11 表面, 提高感光体鼓 11 上调色剂剥离性 ( 除去性 ), 因此, 能抑制发生清洁不良。 清洁部 15 相对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配置在感光体鼓 11 的回转方向上游侧。在清 洁部 15 设置与感光体鼓 11 相接的清洁刮板 15a, 以及运送螺旋 15b 等, 将回收到清洁部 15 内的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 向着废调色剂回收容器 ( 没有图示 ) 运送。清洁刮板 15a 由聚 氨酯橡胶等橡胶材料构成, 以所定角度且以所定压力与感光体鼓 11 表面相接。由此, 机械 刮取附着在感光体鼓 11 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等的附着物, 回收到清洁部 15 内。在此, 作为附 着在感光体鼓 11 上的附着物, 除了未转印调色剂, 还有从记录介质 P( 纸 ) 产生的纸粉, 充 电辊 12a 放电时在感光体鼓 11 上产生的放电生成物, 添加在调色剂的添加剂等。
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由固形润滑剂 16b, 与感光体鼓 11 及固形润滑剂 16b 滑接的周 边设有刷毛的刷状回转部件 16a, 将固形润滑剂 16b 向着刷状回转部件 16a 赋能的作为赋能 部件的压缩弹簧 16c, 使得通过刷状回转部件 16a 供给到感光体鼓 11 上的润滑剂薄层化的 板状部件 16d, 保持固形润滑剂 16b 的支架 16e, 在固形润滑剂 16b 的下游侧位置与刷状回 转部件 16a 对向的导向部 16f, 在固形润滑剂 16b 的上游侧位置与刷状回转部件 16a 相接的 颤动件 16g 等构成。板状部件 16d 相对刷状回转部件 16a, 在感光体鼓 11 的回转方向下游 侧位置, 相对感光体鼓 11 以逆向相接。
通过这样构成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向感光体鼓 11 上供给薄层化的润滑剂。关于 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构成及动作, 将在后文详细说明。
参照图 2 进一步详细说明上面所述的成像处理。
显影辊 13a 朝着图 2, 图 3 所示箭头方向 ( 逆时钟方向 ) 回转。 第一运送螺旋 13b1 和第二运送螺旋 13b2 之间介有分隔部件, 显影部 13 内的显影剂通过第一运送螺旋 13b1 和 第二运送螺旋 13b2 的回转, 一边与由没有图示的调色剂补给部从调色剂容器 28 补给的调 色剂搅拌混合, 一边沿长度方向 ( 图 2, 图 3 中与纸面垂直方向 ) 循环。
并且, 摩擦带电吸附在载体上的调色剂, 与载体一起载置在显影辊 13a 上。载置在 显影辊 13a 上的显影剂此后到达刮板 13c 的位置。接着, 显影辊 13a 上的显影剂在刮板 13c
的位置调整为适量后, 到达与感光体鼓 11 的对向位置 ( 显影位置 )。
此后, 在显影区域中, 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附着到形成在感光体鼓 11 表面的静电潜 像上。详细地说, 由照射激光 L 的图像部的潜像电位 ( 曝光电位 ) 和施加在显影辊 13a 的 显影偏压之间的电位差 ( 显影电位 ) 形成电场, 调色剂附着到潜像上 ( 形成调色剂像 )。
此后, 在显影工序附着到感光体鼓 11 的调色剂几乎全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17 上。 并且, 残存在感光体鼓 11 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刮板 15a 回收到清洁部 15 内。
在此, 图示省略, 设在装置本体 1 的调色剂补给部由更换自如地构成的瓶状调色 剂容器 28, 保持 / 驱动调色剂容器 28 回转、 同时向显影部 13 补给新调色剂的调色剂料斗部 构成。又, 在调色剂容器 28 内收纳新调色剂 ( 黄色、 品红色、 青色、 黑色之中某一种 )。又, 在调色剂容器 28( 调色剂瓶 ) 的内周面, 形成螺旋状突起。
随着显影部 13 内的调色剂 ( 现有调色剂 ) 的消耗, 调色剂容器 28 内的新调色剂 从调色剂补给口向显影部 13 内适当补给。图示省略, 显影部 13 内的调色剂消耗由与感光 体鼓 11 对向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 以及设置在显影部 13 的第二运送螺旋 13b2 下方的磁传 感器间接或直接检测。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润滑剂供给部 ) 的构成及动作。
如图 2, 图 3 所示, 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由固形润滑剂 16b, 与感光体鼓 11 及固形润 滑剂 16b 滑接的周边设有刷毛的刷状回转部件 16a( 刷状辊 ), 将固形润滑剂 16b 向着刷状 回转部件 16a 赋能的作为赋能部件的压缩弹簧 16c, 使得通过刷状回转部件 16a 供给到感光 体鼓 11 上的润滑剂薄层化的板状部件 16d, 保持固形润滑剂 16b 的支架 16e, 覆盖润滑剂供 给装置 16 局部的罩部件 16f 等构成。
刷 状 回 转 部 件 16a 是 在 金 属 芯 上 螺 旋 状 卷 绕 基 布 上 植 有 长 度 ( 毛 足 ) 为 0.2-20mm( 优选 0.5-10mm) 范围的刷毛。
若刷毛长度超过 20mm, 则经过长期间与感光体鼓 11 的反复滑擦, 刷毛朝所定方向 倒毛, 固形润滑剂 16b 的刮取性以及从感光体鼓 11 除去调色剂性降低。与此相反, 若刷毛 长度不足 0.2mm, 则相对固形润滑剂 16b 及感光体鼓 11 的物理的相接力不足。 因此, 较好的 是, 刷毛长度处于上述范围。
刷状回转部件 16a 相对图 2 及图 3 朝顺时钟方向回转的感光体鼓 11, 以逆向接触 回转 ( 图 2 及图 3 的顺时钟方向回转 )。又, 刷状回转部件 16a( 刷毛 ) 配置为与固形润滑 剂 16b 及感光体鼓 11 滑接, 刷状回转部件 16a 通过回转从固形润滑剂 16b 刮取润滑剂, 将 该刮取的润滑剂运送到与感光体鼓 11 的滑接位置后, 将该润滑剂涂布在感光体鼓 11 上。
在固形润滑剂 16b 的后方部, 为了消除刷状回转部件 16a 和固形润滑剂 16b 的接 触不匀, 配置压缩弹簧 16c( 赋能部件 ), 将固形润滑剂 16b 朝刷状回转部件 16a 赋能。该固 形润滑剂 16b 与压缩弹簧 16c 一起, 收纳 / 保持在支架 16e 内。
在本实施形态中, 主要由硬脂酸锌形成固形润滑剂 16b。详细地说, 固形润滑剂 16b 系溶解以硬脂酸锌为主成份的润滑剂添加剂, 过于涂敷没有副作用, 具有充分的润滑 性, 很合适。
硬脂酸锌是典型的层状晶体。层状结晶具有两亲水脂分子自组织化的层状结构, 若施加剪切力, 晶体易沿着层间裂开而滑动。因此, 能使得感光体鼓 11 表面低摩擦系数化。 即, 由于受到剪切力均一地覆盖感光体鼓 11 表面地层状晶体, 能通过少量润滑剂有效地覆盖感光体鼓 11 表面。
作为固形润滑剂 16b, 除了硬脂酸锌, 还可以使用硬脂酸钡, 硬脂酸铁, 硬脂酸镍, 硬脂酸钴, 硬脂酸铜, 硬脂酸锶, 硬脂酸钙等具有硬脂酸基的物质。 又, 也可以使用相同脂肪 酸基的油酸锌, 油酸钡, 油酸铅, 棕榈酸锌, 棕榈酸钡, 棕榈酸铅。此外, 作为脂肪酸基, 可以 使用辛酸, 亚麻酸等。 再有, 也可以使用小烛石, 巴西棕榈蜡, 米蜡, 木蜡, 大叶油, 密蜡, 羊毛 脂等蜡。上述物质易成为有机系的固形润滑剂, 与调色剂的相容性良好。
若将固形润滑剂 16b 通过刷状回转部件 16a 涂布在感光体鼓 11 表面, 粉体状的 润滑剂涂布在感光体鼓 11 表面, 但在该状态下润滑性不能充分发挥, 因此, 刮板状部件 16d( 薄层化刮板 ) 起着作为使得润滑剂均一化部件的功能。通过该刮板状部件 16d, 在感 光体鼓 11 上实行润滑剂的膜化, 润滑性能充分发挥其润滑性。
这时, 通过刷状回转部件 16a 涂布的粉体状的润滑剂为微粉末, 通过刮板状部件 16d 以分子膜水平在感光体鼓 11 上薄膜化。
下面, 详细说明在本实施形态中具有特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构成 / 动作。
参照图 2, 图 3, 在本实施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设置覆盖其局部的罩部件 16f( 也可以参照图 4, 图 5 等 )。罩部件 16f 设置为能相对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装卸, 通过压缩弹簧 16c 使得固形润滑剂 16b 的一部分进入罩部件 16f 内部。 详细地说, 罩部件 16f 构成为在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的下方, 相对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框体, 通过螺钉拧紧 / 拧松能简单地安装 / 脱离。在安 装在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状态下, 压缩弹簧 16c 一端保持在罩部件 16f 的基体面 16f1( 可 以参照图 4 等 ), 因压缩弹簧 16c 的赋能力, 固形润滑剂 16b 向着刷状回转部件 16a 被赋能。 与此相反, 解除没有图示的螺钉的拧合, 从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取出罩部件 16f, 取出压缩弹 簧 16c 及固形润滑剂 16b( 被消耗 ) 后, 重新安装新的固形润滑剂 16b, 实行固形润滑剂 16b 的更换保养作业。
这样, 通过相对润滑剂供给装置装卸自如地设置罩部件 16f, 固形润滑剂 16b 的更 换保养作业性变得非常容易。 再有, 罩部件 16f 用刚性高的金属材料 ( 金属板 ) 形成, 因此, 也不会因反抗压缩弹簧 16c 的反力 ( 将固形润滑剂 16b 向着刷状回转部件 16a 赋能的力的 反力 ) 而变形。
在此, 参照图 4 至图 6, 罩部件 16f 系通过对不锈钢等金属板进行箱形件弯曲成形 加工, 将基体面 16f1 的四边分别作为弯曲根部, 立起四个侧面 16f2 ~ 16f4( 与第三侧面 16f4 对向的第四侧面图示省略 )。
并且, 在罩部件 16f, 在四个侧面之中对向的二个侧面 16f2, 16f3 中, 在邻接的二 个侧面之中至少一方的侧面 16f4 侧, 形成二个角部 16f21, 16f31, 设置嵌合部件 16f6, 进行 嵌合, 以便从外侧覆盖上述二个角部 16f21, 16f31。
详细地说, 没有设置嵌合部件 16f6 状态的罩部件 16f 如图 6 所示, 将基体面 16f1 作为底面, 在四方立起侧面, 形成大致箱形状。 第一侧面 16f2 沿着长度方向 ( 图 2, 图 3 的纸 面垂直方向 ) 延伸, 对该第一侧面 16f2 施以弯曲加工, 使得其与基体面 16f1 形成的角度为 钝角, 在其长度方向端部, 在其与基体面 16f1 的交界处 ( 弯曲根部位置 ), 形成角部 16f21。 与第一侧面 16f2 对向的第二侧面 16f3 被施以弯曲加工, 使得其与基体面 16f1 形成的角度
大致为直角, 在其长度方向端部, 在其与基体面 16f1 的交界处 ( 弯曲根部位置 ), 形成角部 16f31。第三侧面 16f4 与第一侧面 16f2 及第二侧面 16f3 邻接, 沿着短边方向延伸, 对第三 侧面 16f4 施以弯曲加工, 使得其与基体面 16f1 形成的角度大致为直角, 在其两端部和第一 侧面 16f2、 第二侧面 16f3 之间, 设有间隙, 在其中央部设有定位用孔部 16f41( 贯通孔 )。
这样对金属板施以箱形件弯曲成形加工形成的罩部件 16f, 在其角部 16f21, 16f31 形成锐利缘边或毛刺, 在该状态下, 用户或作业者可能受伤, 或者在安装罩部件 16f 时, 伤及图像形成装置本体 1 或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成为上述受伤或损伤可能性高的状态。
在此, 如图 4, 图 5 所示, 在形成大致呈箱形状的罩部件 16f 的长度方向两端部, 分 别设置嵌合部件 16f6( 单侧端部图示省略 )。
详细地说, 在嵌合部件 16f6, 设有凹部 16f61 以及外缘部 16f62, 所述凹部 16f61 从第三侧面 16f4( 至少一方的侧面 ) 的内侧夹持第三侧面 16f4 的两端部嵌合, 所述外缘部 16f62 形成在超过第三侧面 16f4 宽度的范围, 从角部 16f21、 16f31 到第一侧面 16f2 的缘 部 16f22、 第二侧面 16f3 的缘部 16f32, 从外侧覆盖。即, 嵌合部件 16f6 设置为从内侧与第 三侧面 16f4 密接嵌合, 其两端部 ( 外缘部 16f62) 覆盖第一侧面 16f2 的角部 16f21 及缘部 16f22 的一部分, 以及第二侧面 16f3 的角部 16f31 及缘部 16f32 的一部分, 设置为夹在第三 侧面 16f4 的内侧面和缘部 16f22、 16f32 之间。 通过这样构成, 不需要为了取除形成在角部 16f21, 16f31 的锐利缘边或毛刺而施 以切削加工, 或研磨加工, 或焊接加工等高价的二次加工, 能确实抑制因用户或作业者接触 锐利缘边或毛刺引起受伤的不良状态等。再有, 嵌合部件 16f6 以一个零件同时覆盖二个角 部 16f21, 16f31 进行保护, 因此, 能使得罩部件 16f 的零件数比较少。 尤其, 对于在相对基体 面 16f1 立起的四个侧面的立起角度不成为一定的罩部件, 即使欲设置保护部件分别个别 覆盖四个角部, 但是, 不能使得上述保护部件通用零件化。从能减少零件数角度考虑, 上述 能以一个零件同时覆盖二个角部 16f21, 16f31 的嵌合部件 16f6 有用。而且, 在相对罩部件 16f 设置嵌合部件 16f6 时, 不使用螺钉或粘结剂等, 设置为与罩部件 16f 一致嵌合, 因此, 安 装性好, 且当再利用时进行卸下作业时, 也能提高其作业性。
在本实施形态中, 嵌合部件 16f6 为用高分子系化合物 ( 塑料 ) 形成的大致呈板状 部件。因此, 不会大大减少罩部件 16f 的内部容积, 且能提高嵌合部件 16f6 的加工性, 降低 制造成本。再有, 由于易于使得嵌合部件 16f6 弹性变形, 很容易一边使得嵌合部件 16f6 弹 性变形一边向罩部件 16f 进行设置。
在此, 在本实施形态中, 参照图 4, 图 5 等, 在嵌合部件 16f6 的凹部 16f61, 形成与 形成在第三侧面 16f4 的定位用孔部 16f41 嵌合的凸起部 16f61a。即, 在凸起部 16f61a 嵌 合在定位用孔部 16f41 的状态下, 嵌合部件 16f6 设置为夹在第三侧面 16f4 的内侧面和缘 部 16f22、 16f32 之间。
通过这种构成, 能确实设定罩部件 16f 的嵌合部件 16f6 的位置, 因此, 能抑制嵌合 部件 16f6 从罩部件 16f 脱落或位置偏移、 不能发挥覆盖角部 16f21, 16f31 功能的不良状 况。
参照图 7, 在本实施形态的嵌合部件 16f6 中, 也可以使得形成凸起部 16f61a 的部 分在嵌合部件 16f6 以悬臂支承。
详细地说, 如图 7 所示, 在嵌合部件 16f6 的凹部 16f61 中, 在凸起部 16f61a 的周
围形成切口, 设置凸起部 16f61a 的悬臂支承部 16f61b( 将单侧的外缘部 16f62 侧设为固定 端 )。
通过这种构成, 如图 8 所示, 当将嵌合部件 16f6 安装到罩部件 16f 时, 能一边使 得悬臂支承部 16f61b 朝着箭头方向弹性变形, 一边使得凸起部 16f61a 嵌合到定位用孔部 16f41, 因此, 提高嵌合部件 16f6 向罩部件 16f 的安装性 ( 或脱离性 )。
在此, 如上述图 1 所说明那样, 在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 1 中, 作为黑色用成 像部的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相对作为其他成像部的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配设在 中间转印带 17 的移动方向的最下游侧。再有,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黑色用成像部 ) 相对 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其他成像部 ), 构成为保持在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润滑剂的 容量多。
具体地说, 参照图 2 和图 3,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黑色用成像部 ) 的润滑剂供给 装置 16 的固形润滑剂 16b 大小构成为比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其他成像部 ) 的润 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固形润滑剂 16b 大。
这样, 通过加大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固形润滑剂 16b, 与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相比, 能使得将润滑剂供给感光体鼓 11 的总时间长, 因此, 能使得感光体鼓 11 劣化 时期推迟。因此, 与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相比, 能使得使用频度高的黑色用处理卡 盒 10BK 长寿命化。 另一方面, 这样, 通过加大固形润滑剂 16b,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垂直方向的高 度 H1 比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的垂直方向的高度 H2 大 (H1 > H2)。具体地说, 黑色 用处理卡盒 10BK 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向下方突出固形润滑剂 16b 增大部分。
但是, 在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 1 中, 多个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之中,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配设在端部位置 ( 最下游侧 )。由此, 在多个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的下方位置, 能确保集中空间。具体地说, 在本实施形态中, 参照图 1, 写入部 6 设置在 多个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的附近, 使得与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不干涉。
通过这种构成, 能使得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固形润滑剂 16b) 大尺寸化, 即使黑色 用处理卡盒 10BK 长寿命化场合, 也不会增大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垂直方向高度。
罩部件 16f 分别与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形状、 彩色用处 理卡盒 10Y、 10M、 10C 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形状一致形成。
又, 参照图 2 及图 3, 在本实施形态中,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黑色用成像部 ) 与彩 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其他成像部 ) 相比, 构成为刷状回转部件 16a 的外径大。具体 地说,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刷状回转部件 16a 和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的刷状回 转部件 16a 的刷毛长度都为 0.2-20mm, 卷状刷毛的金属芯的外径不同。
通过这样使得刷状回转部件 16a( 金属芯 ) 的外径大, 刷状回转部件 16a 难以产生 变形, 难以产生涂布在感光体鼓 11 上的润滑剂的涂布不匀 ( 偏差 ) 引起的不良状态。
并且, 通过构成为刷状回转部件 16a 外径大,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垂直方向的 高度 H1 比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的垂直方向的高度 H2 大 (H1 > H2)。但是, 在本实 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 1 中, 多个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之中,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配设在端部位置 ( 最下游侧 ), 因此, 图像形成装置 1 整体的垂直方向高度不会增大。
又, 参照图 2 及图 3, 在本实施形态中,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黑色用成像部 ) 与 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其他成像部 ) 相比, 形成为刮板状部件 16d 的相接角度 ( 连 接感光体鼓 11 的中心和与刮板状部件 16d 的相接位置的线段, 和刮板状部件 16d 形成的角 度 ) 大。
具体地说, 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的刮板状部件 16d 的相接角度 θ2 设定 为约 90 度,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刮板状部件 16d 的相接角度 θ1 设定为 91-160 度的范 围内。
这样, 在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中, 刮板状部件 16d 的相接角度 01 设定为钝角, 因 此, 刮板状部件 16d 相对感光体鼓 11 的摩擦阻力小。因此, 因刷状回转部件 16a 和感光体 鼓 11 的滑接引起的双方部件的磨耗劣化推迟, 且能减少感光体鼓 11 的驱动转矩。
并且, 通过将刮板状部件 16d 的相接角度设定为钝角,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垂 直方向高度比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的垂直方向高度大。但是, 在本实施形态的图 像形成装置 1 中, 多个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之中,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配设在端部 位置 ( 最下游侧 ), 因此, 图像形成装置 1 整体的垂直方向高度不会增大。
在此, 在本实施形态中,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黑色用成像部 ) 的固形润滑剂 16b 和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其他成像部 ) 的固形润滑剂 16b 可以分别使用种类不同 者。具体地说, 作为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的固形润滑剂 16b, 可以使用硬脂酸锌形 成, 作为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黑色用成像部 ) 的固形润滑剂 16b, 可以使用在硬脂酸锌中 至少混合氮化硼形成。
通过使用由硬脂酸锌构成的固形润滑剂 16b, 如上所述, 能得到感光体鼓 11 表面 的充分的润滑性。并且, 通过使用由混合有氮化硼的硬脂酸锌构成的固形润滑剂 16b, 能得 到感光体鼓 11 表面的更充分的润滑性。因此, 能进一步延长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感光 体鼓 11 的寿命。
又, 参照图 2 和图 3, 在本实施形态中,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黑色用成像部 ) 与彩 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其他成像部 ) 相比, 形成为充电辊 12a 和感光体鼓 11 之间的 间隙小。
具体地说, 与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的充电辊 12a 和感光体鼓 11 之间的间 隙 δ2,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充电辊 12a 和感光体鼓 11 之间的间隙 δ1 设定为小。
这样, 在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中, 设定为充电辊 12a 和感光体鼓 11 之间的间隙 δ1 比较小, 因此, 能减少充电辊 12a 放电时的臭氧发生量。 再有, 通过将充电辊 12a 和感光 体鼓 11 之间的间隙 δ1 设定为较小, 能降低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的垂直方向的高度。
如上所述, 按照本实施形态, 将嵌合部件 16f6 设置嵌合在罩部件 16f, 从外侧覆盖 二个角部 16f21, 16f31, 因此, 零件数比较少, 能覆盖多个角部 16f21, 16f31 保护。
在本实施形态中, 使得成像部各部 ( 感光体鼓 11, 充电部 12, 显影部 13, 清洁部 15, 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一体化, 构成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10BK, 实现成像部小型化, 提 高维修保养作业性。
与此相反, 也可以不将成像部各部 ( 感光体鼓 11, 充电部 12, 显影部 13, 清洁部 15, 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设为处理卡盒构成部件, 构成为分别以单体更换自如地设置在装 置本体 1 中。这种场合也能得到与本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又, 在本实施形态中, 将本发明适用于搭载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双组分显影方式 的显影部 13 的图像形成装置, 当然, 对于搭载使用单组分显影剂的单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 部 13 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能适用本发明。
又, 在本实施形态中,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黑色用成像部 ) 与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其他成像部 ) 相比, 相对中间转印带 17 的移动方向配设在最下游侧。 与此相 反, 黑色用处理卡盒 10BK 与彩色用处理卡盒 10Y、 10M、 10C 相比, 相对中间转印带 17 的移动 方向, 也可以配设在最上游侧。并且, 即使这种场合也能得到与本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
又, 在本实施形态中, 将本发明适用于向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 11 供给润滑剂 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但是, 当然, 对于感光体鼓 11 以外的像载置体供给润滑剂的润滑剂 供给装置 ( 例如向中间转印带 17 供给润滑剂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 也能适用本发明。
又, 在本实施形态中, 构成为通过压缩弹簧 16c 使得固形润滑剂 16b 的一部分进入 罩部件 16f 内部, 但是, 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压缩弹簧 16c 使得固形润滑剂 16b 全部进入罩部 件 16f 内部。
并且, 即使这种场合, 与本实施形态相同, 通过将嵌合部件 16f6 设置在罩部件 16f, 也能得到与本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
又, 在本实施形态中, 对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1 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的罩部件 16f 适用本发明, 但是, 即使对于润滑剂供给装置 16 以外或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1 以外的罩 部件, 当然也能适用本发明。 并且, 即使这种场合, 与本实施形态相同, 通过将嵌合部件 16f6 设置在罩部件 16f, 也能得到与本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 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 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