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迹结构.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4144688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6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80037297.1

申请日:

2015.07.15

公开号:

CN106795674A

公开日:

2017.05.3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5B 1/10申请日:20150715|||公开

IPC分类号:

D05B1/10; A41D27/24

主分类号:

D05B1/10

申请人:

株式会社金胜; 奥冠英技术中心株式会社

发明人:

伊藤怜太; 武波圭子; 间马和宏

地址:

日本国富山县

优先权:

2014.07.15 JP 2014-145443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刘影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肌肤触碰少且品质优异的线迹结构。本发明的线迹结构具有以下的构成。线迹结构(1)包括具有第一端部(4a)的第一布帛(4)、具有第二端部(5a)的第二布帛(5)、在与第一端部(4a)延伸的方向(D)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线迹(11)、在与第二端部(5a)延伸的方向(D)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线迹(12)、第三线迹(13)、以及带状构件(14),且线迹结构(1)具有第一面(2)以及第二面(3),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线迹(11)以及第二线迹(12)中,第一线(T1)以及第二线(T2)分别配置为,在第一布帛(4)以及第二布帛(5)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一布帛(4)以及至少第二布帛(5),在第三线迹(13)中,装饰线(T3)配置为,反复地架设在至少第一线(T1)与第二线(T2)之间,而且带状构件(14)粘接第一布帛(4)和第二布帛(5)。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线迹结构,其具备:
第一布帛,其具有第一端部;
第二布帛,其具有第二端部,且以该第二端部延伸的方向与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大致
平行的方式与第一布帛邻接配置;
第一线迹,其由第一线形成,且在与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线迹,其由第二线形成,且在与第二端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第三线迹,其由装饰线形成;以及
带状构件,其具有基部和粘接部,
并且,所述线迹结构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线迹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第一线迹中,第一线配置为,在第一布帛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一布
帛,
在第二线迹中,第二线配置为,在第二布帛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二布
帛,
第三线迹配置于第一面,而且在第三线迹中,所述装饰线配置为,反复架设在至少第一
线与第二线之间,
所述带状构件配置于第二面,而且所述带状构件的粘接部粘接第一布帛和第二布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迹结构,其中,
第一布帛的第一端部的端面存在于第一线迹与第二线迹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迹结构,其中,
第一布帛以及第二布帛以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沿所述线迹结构的厚度方向重叠的
状态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迹结构,其中,
第一布帛以及第二布帛以第一端部的端面与第二端部的端面对接的状态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迹结构,其中,
在第一线迹中,第一线配置为,在第一布帛以及所述带状构件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
地贯穿第一布帛以及所述带状构件,而且在第二线迹中,第二线配置为,在第二布帛以及所
述带状构件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二布帛以及所述带状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迹结构,其中,
所述基部为编织物。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迹结构,其中,
所述线迹结构在第一线迹与第二线迹之间具有靠第一线迹的第四线迹和靠第二线迹
的第五线迹,在第四线迹中,第三线配置为,在第一布帛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
第一布帛,在第五线迹中,第四线配置为,在第二布帛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
二布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迹结构,其中,
在第三线迹中,所述装饰线架设在从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以及第四线中选出的至少
两根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迹结构,其中,
所述线迹结构由平缝缝纫机、平双针缝纫机或者平三针缝纫机形成。
10.一种衣服,其中,
所述衣服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迹结构。

说明书

线迹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迹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将两片布料端彼此缝合的布料的缝制方法,已知有平缝(flat seamer)。平缝
是指例如使用四根针并利用面线四根、底线一根、上装饰线一根这六根线构成线迹、使缝边
成为扁平的缝制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需要说明的是,平缝用的缝纫机是
平缝缝纫机,而且,通过平缝形成的线迹称为平缝针。

通过平缝,在布料端彼此对接的状态下进行缝合,由此缝制部分柔软,凹凸少。因
此,通过平缝缝制出的衣服的布料背面没有缝边,因此,缝边不会接触到肌肤,给肌肤造成
的刺激减少。即,对穿着者提供了良好的舒适度。另外,平缝与通常的缝制方法相比,容易应
对布料的伸展性,缝制部的强度以及耐老化性非常优异。

因此,以内衣为代表,平缝在泳衣、各种竞赛的制服、以及潜水服等运动服中广泛
采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383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346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以上述平缝为代表,在平双针缝纫机等中,虽然没有缝边,但在穿着时的肌
肤侧存在具有装饰线的凸部,有时由于凸部以及装饰线触碰到肌肤而感觉到不舒服。另外,
当去掉肌肤侧的装饰线时,布料端露出于肌肤侧,品质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肌肤触碰少、且品质优异的线迹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发现了一种线迹结构,其具备:第一布帛,其具有第一端部;第二布帛,其
具有第二端部,且以该第二端部延伸的方向与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与第一
布帛邻接配置;第一线迹,其由第一线形成,且在与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
延伸;第二线迹,其由第二线形成,且在与第二端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第
三线迹,其由装饰线形成;以及带状构件,其具有基部和粘接部,并且,所述线迹结构具有第
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线迹结构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线迹中,第一线配置为,在第一布帛的厚
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一布帛,在第二线迹中,第二线配置为,在第二布帛的厚度
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二布帛,第三线迹配置于第一面,而且在第三线迹中,所述装
饰线配置为,反复架设在至少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所述带状构件配置于第二面,而且所述
带状构件的粘接部粘接第一布帛和第二布帛。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线迹结构肌肤触碰少,品质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1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1的第一面2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1的第二面3的示意俯视图。

图4是示出为了形成本发明的线迹结构而使用的缝纫机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缝纫机中的针夹以及各个针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针以及下弯针的移动路径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使用图4所示的缝纫机来缝合两片布帛的情形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1的图,图1是剖视图,图2是线迹
结构1的第一面2的俯视图,图3是线迹结构1的第二面3的俯视图。

本发明的线迹结构1具备:具有第一端部4a的第一布帛4;具有第二端部5a的第二
布帛5;由第一线T1形成、且在与第一端部4a延伸的方向D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线
迹11;由第二线T2形成、且在与第二端部5a延伸的方向D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线迹
12;由装饰线T3形成的第三线迹13;以及具有基部和粘接部的带状构件14,且具有第一面2
以及第二面3。第一线迹11和第二线迹12以隔开恒定的宽度W沿大致平行的方向(方向D)延
伸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帛4以及第二布帛5以第一端部4a延伸的方向与第二端部
5a延伸的方向在大致平行的方向(方向D)上延伸的方式邻接配置。另外,第一布帛4以及第
二布帛5以第一端部4a以及第二端部5a在线迹结构1的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状态配置。

在第一线迹11中,第一线T1配置为,在第一布帛4以及带状构件14的厚度方向T上
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一布帛4以及带状构件14。在第一线迹11中,第一线T1在第一布帛4的、线
迹结构1的第一面2侧的面4b与带状构件14的、线迹结构1的第二面3侧的面14a之间来回反
复。

在第二线迹12中,第二线T2配置为,在第二布帛5以及带状构件14的厚度方向T上
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二布帛5以及带状构件14。在第二线迹12中,第二线T2在第一布帛4的、线
迹结构1的第一面2侧的面4b与带状构件14的、线迹结构1的第二面3侧的面14a之间来回反
复。

第三线迹13配置在线迹结构1的第一面2侧,在第三线迹13中,装饰线T3配置为反
复架设在第一线T1与第二线T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线迹13在第一线T1与第二线T2
之间蜿蜒。

带状构件14配置在第二面3侧,而且带状构件14的粘接部将第一布帛4与第二布帛
5粘接起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帛4的第一端部4a的端面4c和第二布帛5的第二端部5a的
端面5c存在于第一线迹11与第二线迹12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线迹结构1的第二面3用于肌肤侧,难以使穿着者感到肌
肤触碰。另外,在第二面3,第一布帛4与第二布帛5的接合部被带状构件14覆盖,因此品质优
异。

在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布帛4的第一端部4a的端面4c和第二布帛5的
第二端部5a的端面5c存在于第一线迹11与第二线迹12之间,但在本发明中,通过至少第一
布帛的第一端部的端面存在于第一线迹与第二线迹之间,使第一端部的端面被第三线迹
(装饰线)覆盖,无法从外部直接进行视认,因此美观等品质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从品质的观点出发,第二布帛的第二端部的端面也可
以不存在于第一线迹与第二线迹之间。

在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布帛5的第二端部5a的端面5c存在于第一线
迹11与第二线迹12之间,但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中,第二布帛的第二端部
的端面存在于第一线迹的外侧(与第二线迹相反的一侧)。这是由于,若带状构件粘接第一
布帛以及第二布帛,即覆盖第二布帛的第二端部的端面,则难以产生因第二端部的端面引
起的肌肤触感的问题。另外,通过第二布帛的第二端部的端面存在于第一线迹的外侧,从而
第一线迹配置为在第一布帛以及第二布帛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一布帛以
及第二布帛,因此线迹结构的强度提高。

在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线迹11中,第一线T1配置为,在第一布帛4
以及带状构件14的厚度方向T上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一布帛4以及带状构件14,但在本发明
中,通过将第一线迹配置为在包含带状构件的构件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包含带状
构件的构件,由此线迹结构的强度提高。

第二线迹也同样,通过配置为在包含带状构件的构件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
穿包含带状构件的构件,使得线迹结构的强度提高。

在本发明中,作为第一布帛以及第二布帛,并未特别限定,举出在本技术领域中通
常使用的布帛,例如针织物、编织物、无纺布等。

作为第一线、第二线以及装饰线(以及后述的第三线以及第四线)等的线,举出在
本技术领域中例如通常用于平缝的线,优选容易伸展的线,以避免阻碍第一布帛以及第二
布帛的伸展。

作为带状构件的基部,并未特别限制,举出布帛,例如针织物、编织物、无纺布等,
若考虑直接接触到穿着者的肌肤的可能性,则优选柔软且容易伸展的材料,例如编织物。另
外,在带状构件的基部为编织物且第一线迹以及第二线迹露出于带状构件的表面的情况
下,构成第一线迹以及第二线迹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分别能够沉入作为编织物的基部,因
此第二面的肌肤触感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带状构件的基部为针织物的情况下,与编织物的情况相比,带状
构件的厚度薄,但第一线迹以及第二线迹难以沉入基部,穿着者在第二面上容易感觉到第
一线迹以及第二线迹,具有肌肤触感降低的趋势。

作为带状构件的粘接部,举出在本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构件,例如在室温中具
有粘接性的构件、通过加热具有粘接性的构件等。

作为上述带状构件,例如举出具有由聚酯系的编织物构成的基部和聚氨酯系的热
熔粘接剂的构件。通过在高温、例如150℃下对该带状构件进行冲压而粘接第一布帛以及第
二布帛。

从上述那样的观点出发,也优选带状构件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但当过厚时,带状
构件本身形成凸部,使肌肤触感、外观的品质等降低。因此,作为带状构件的厚度,未特别限
定,但优选例如为0.1mm~0.5mm左右。

图4是示出为了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1而使用的缝纫机50的一例的立体图。
该缝纫机50基本上具有与以往的四针平缝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往的平缝缝纫机中,在将四根针的外侧两根针以及面线和
上装饰线卸下的状态下,利用内侧两根面线形成第一线迹以及第二线迹,并且利用底线形
成第一面的装饰线。

缝纫机50包括:固定于基台51的缝纫机主体52、从缝纫机主体52延伸设置的针床
53。

缝纫机主体52具有:呈大致L字状且从基台51朝向上方立起的立起部54;从立起部
54的上端部呈大体直角地弯曲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55;以及设置在该水平部55的前
端部的针杆引导部56。针杆57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且使上端从针杆引导部56
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被收纳于针杆引导部56。针杆57被传递来自配备于基台51的未图示的马
达的动力,沿上下方向进行往复驱动。在针杆引导部56的下部,在针杆57的下端部设置有两
根针58。随着针杆57被驱动而上下移动,两根针58进行上下移动。

针床53从缝纫机主体52的立起部54沿大体水平方向延伸,且以其前端部与设于针
杆引导部56的两根针58面对的状态配置。在针床53的内部,在其前端部附近、即与针58的下
方面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下弯针61。下弯针61与针58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同步地以描绘椭圆
轨道的方式进行移动。经由第一线引导片62、第二线引导片63以及第三线引导片64从未图
示的卷线轴向两根针58供给面线T11。各面线T11通过夹设于第一线引导片62与未图示的卷
线轴之间的张力调整机构65分别独立地调整张力。另外,经由张力调整机构68并穿过缝纫
机主体52内从未图示的卷线轴向下弯针61供给装饰线T12。由此,简易地调整了向下弯针61
供给的装饰线T12的张力。

特别是,在缝纫机50中,设置有切断第一布帛的第一端部和第二布帛的第二端部
的布帛刀具90;以及朝向布帛刀具90和针58之间供给带状构件14的带状构件供给机构(未
图示)。带状构件14穿过引导孔91而层叠在第一布帛以及第二布帛上。

图5是示出针夹69和两根针58的分解立体图。针夹69的剖面形状呈大致长方形,且
具有供两根针58插入的插入孔70。

两根针58插入到插入孔70并通过安装螺栓72与螺纹孔71螺合而安装于针夹69。插
入孔70呈长方形,两根针58在针夹69的宽度方向上并排地被安装。

在针夹69上安装两根针58,通过将针夹69的、在与安装两根针58的一侧相反的一
侧形成的具有外螺纹的安装部74与针杆57螺合进行安装,从而将两根针58安装于针杆57。

图6是示出缝纫机50中的针58以及下弯针61的移动路径的立体图。在针58的前端
部附近形成有插通孔81,使面线T11穿过该插通孔81。针58沿上下往复运动而形成第一线迹
(以及第二线迹)。

下弯针61呈长条状,且前端部85尖锐地形成。在该下弯针61中,装饰线T12从后端
部86侧到前端部85附近为止穿过内部。由此,通过下弯针61操作装饰线T12而形成第三线
迹。下弯针61在与针58的上下方向大体正交的平面内以包围针58的通过路径的形式呈椭圆
状地移动。这样的下弯针61的椭圆轨道上的移动与针58的上下移动同步地进行。

通过针58以及下弯针61相互同步地分别进行移动,从而获得如上述那样的面线
T11与装饰线T12相互的卡合关系。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使用缝纫机50来缝合两片布帛的情形的图。

第一布帛4和第二布帛5在将形成第二面3的面朝向上侧而使第一端部4a以及第二
端部5a对齐的状态下,沿着成卷机92进入到缝纫机50。

利用布帛刀具90切断第一布帛4的缝边部分(第一端部4a的一部分)和第二布帛5
的缝边部分(第二端部5a的一部分)。

带状构件14从带状构件供给部(未图示)穿过引导孔91而供给至布帛刀具90与针
58之间。带状构件14被张力调整机构(未图示)施加有适当的张力。带状构件14以覆盖第一
布帛4的第一端部4a和第二布帛5的第二端部5a的方式配置。

利用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布帛4、第二布帛5以及带状构件14的两根面线T11来缝
合第一布帛4、第二布帛5以及带状构件14。同时,以交替地架设两根面线T11的方式使装饰
线T12卡合在两根面线T11之间。

然后,对包含带状构件14的部分进行加热,将带状构件14粘接于第一布帛4以及第
二布帛5。上述加热能够利用设于与缝纫机50不同的位置的热压装置而通过与缝制工序不
同的工序来进行。另外,能够紧接缝纫机50之后配置热压装置,接着缝制工序进行上述加
热。上述加热通过本技术领域中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主
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关于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迹结构1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帛4以及第二布帛5以第一端部4a的端面4c与第二端部5a
的端面5c对接的状态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线迹11中,第一线T1配置为,在第一布帛4以及带状
构件14的厚度方向T上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一布帛4以及带状构件14,而且在第二线迹12中,
第二线T2配置为,在第二布帛5以及带状构件14的厚度方向T上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二布帛5
以及带状构件14。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迹结构1的第二面3假定用于穿着者的肌肤侧,但在本实施方
式中,能够减薄线迹结构的厚度,使穿着时肌肤触感进一步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主
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关于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
方式的线迹结构1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线迹11中,第一线T1配置为,在第一布帛的厚度方向T上
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一布帛4,而且在第二线迹12中,第二线T2配置为,在第二布帛5的厚度方
向T上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二布帛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迹11以及第二线迹12未贯穿带状构件14,带状构件
14从第一线迹11以及第二线迹12之上粘接第一布帛4和第二布帛5。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迹结构1的第二面3假定用于穿着者的肌肤侧,但在本实施方
式中,在穿着时,穿着者难以感觉到第一线迹11以及第二线迹12,因此肌肤触感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主
要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关于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
施方式的线迹结构1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迹结构1在第一线迹11与第二线迹12之间具有靠第一线迹11
的第四线迹21和靠第二线迹12的第五线迹22。在第四线迹21中,第三线T4配置为,在第一布
帛4以及带状构件14的厚度方向T上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一布帛4以及带状构件14,而且第四
线迹21在与第一线迹11延伸的方向(未图示)大致平行的方向(未图示)上延伸。

另外,在第五线迹22中,第四线T5配置为,在第二布帛5以及带状构件14的厚度方
向T上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二布帛5以及带状构件14,而且第五线迹22在与第二线迹12延伸的
方向(未图示)大致平行的方向(未图示)上延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线迹13中,装饰线T3架设在第一线T1、第二线T2、第
三线T4以及第四线T5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线迹结构1,除了第一线迹11以及第二线迹12之外还具有第
四线迹21以及第五线迹22,在第三线迹13中,装饰线T3架设在第一线T1、第二线T2、第三线
T4以及第四线T5之间,因此线迹结构1的强度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平缝缝纫机形成这些线迹结构的例子,但不仅是
平缝缝纫机,本发明的线迹结构也能够通过其他的缝纫机、例如平双针缝纫机、平三针缝纫
机等形成。

在使用平双针缝纫机或者平三针缝纫机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线迹结构能够通过如
下方式形成:例如将第一布帛以及第二布帛配置于所希望的位置,并利用带状构件对它们
进行固定,接着,在第一布帛、第二布帛以及带状构件上形成第一线迹、第二线迹以及第三
线迹。

作为包含本发明的线迹结构的衣服,未特别限定,但举出直接与穿着者的肌肤接
触的衣服,例如运动用衣服,例如泳衣以及抗压耐磨衣服、内衣等。

[实施例]

以下,举例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例子。

[例1]

作为用于确认本发明的效果的实验例,制作出图1~图3所示的线迹结构的样本、
以往的基于平缝针的线迹结构的样本(利用面线四根、底线一根以及上装饰线一根这六根
线形成了线迹的样本)、以往的基于双针双面装饰(锁边后)的线迹结构的样本、以及基于单
刀双针双面装饰的线迹结构的样本,并比较了它们的厚度。

在全部的样本中,布帛(第一布帛以及第二布帛)是厚度为0.45mm的编织物。另外,
带状构件中,粘接部为热熔胶,基部为编织物,厚度为0.2mm。

在本发明的线迹结构的样本中,面线以及装饰线使用聚酯线(50号)。在其他的样
本中,面线使用聚酯线(50号),装饰线使用涤纶弹力线(110号)。

本发明的线迹结构的样本具有0.75mm的厚度,以往的基于平缝针的线迹结构的样
本具有1.44mm的厚度,双针双面装饰的线迹结构的样本具有1.93mm的厚度,而且单刀双针
双面装饰的样本具有1.44mm的厚度。

据此可知,在本发明的线迹结构中,与以往的线迹结构相比,能够大幅减薄线迹部
分的厚度。

另外,关于本发明的线迹结构的样本的带状构件侧的面,其表面光滑,与其他的样
本相比肌肤触碰少。

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以下的方案。

[方案1]

一种线迹结构,其具备:

第一布帛,其具有第一端部;

第二布帛,其具有第二端部,且以该第二端部延伸的方向与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
大致平行的方式与第一布帛邻接配置;

第一线迹,其由第一线形成,且在与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线迹,其由第二线形成,且在与第二端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第三线迹,其由装饰线形成;以及

带状构件,其具有基部和粘接部,

并且,所述线迹结构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线迹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第一线迹中,第一线配置为,在第一布帛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
一布帛,

在第二线迹中,第二线配置为,在第二布帛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
二布帛,

第三线迹配置于第一面,而且在第三线迹中,所述装饰线配置为,反复架设在至少
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

所述带状构件配置于第二面,而且所述带状构件的粘接部粘接第一布帛和第二布
帛。

[方案2]

在方案1所记载的线迹结构的基础上,第一布帛的第一端部的端面存在于第一线
迹与第二线迹之间。

[方案3]

在方案1或2所记载的线迹结构的基础上,第一布帛以及第二布帛以第一端部以及
第二端部沿所述线迹结构的厚度方向重叠的状态配置。

[方案4]

在方案1或2所记载的线迹结构的基础上,第一布帛以及第二布帛以第一端部的端
面与第二端部的端面对接的状态配置。

[方案5]

在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迹结构的基础上,在第一线迹中,第一线配置为,
在第一布帛以及所述带状构件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第一布帛以及所述带状构件,
而且在第二线迹中,第二线配置为,在第二布帛以及所述带状构件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
地贯穿第二布帛以及所述带状构件。

[方案6]

在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迹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基部为编织物。

[方案7]

在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迹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线迹结构在第一线迹与第
二线迹之间具有靠第一线迹的第四线迹和靠第二线迹的第五线迹,在第四线迹中,第三线
配置为,在第一布帛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一布帛,在第五线迹中,第四线配
置为,在第二布帛的厚度方向上来回反复地贯穿至少第二布帛。

[方案8]

在方案7所记载的线迹结构的基础上,在第三线迹中,所述装饰线架设在从第一
线、第二线、第三线以及第四线中选出的至少两根线之间。

[方案9]

在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迹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线迹结构由平缝缝纫机、
平双针缝纫机或者平三针缝纫机形成。

[方案10]

一种衣服,其中,所述衣服具备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迹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 线迹结构;

2 第一面

3 第二面;

4 第一布帛;

4a 第一端部;

4b 面;

4c 端面;

5 第二布帛;

5a 第二端部;

5c 端面;

11 第一线迹;

12 第二线迹;

13 第三线迹;

14 带状构件;

14a 面;

21 第四线迹;

22 第五线迹;

T1 第一线;

T2 第二线;

T3 装饰线;

T4 第三线;

T5 第四线;

W 宽度;

T 厚度方向;

D 方向。

线迹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线迹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线迹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迹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迹结构.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肌肤触碰少且品质优异的线迹结构。本发明的线迹结构具有以下的构成。线迹结构(1)包括具有第一端部(4a)的第一布帛(4)、具有第二端部(5a)的第二布帛(5)、在与第一端部(4a)延伸的方向(D)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线迹(11)、在与第二端部(5a)延伸的方向(D)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线迹(12)、第三线迹(13)、以及带状构件(14),且线迹结构(1)具有第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