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4094051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9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43726.7

申请日:

2011.05.31

公开号:

CN102806985A

公开日:

2012.12.0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B63H 1/3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浦东中试基地变更后:上海斯达瑞船舶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200124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三路2327号变更后:200124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三路2327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3H 1/36申请日:20110531|||公开

IPC分类号:

B63H1/36

主分类号:

B63H1/36

申请人: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浦东中试基地

发明人:

周妍; 张桂湘; 李俊; 刘亿

地址:

200124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三路232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代理人:

季申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船舶的一种结构,特别是涉及船舶航行的推进方式的革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包括仿生机器鱼,其特征在于;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多个仿生机器鱼。所述多个仿生机器鱼,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为转向仿生机器鱼(1),其余位于中间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2)。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2)为鱼尾(a)部分可左右两侧来回摆动的推进结构,中部有两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b)与船体连接;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1)是在推进仿生机器鱼(2)的尾部配置可旋转360度的螺旋桨(e)结构,中部有一个连接体(b)与船体连接,尾部多关节不摆动。本发明颠覆了传统螺旋桨推进方式,利用仿鱼尾摆动方式推进,具有水下多体推进、噪声低、环保、对海洋生物无危害等特点。

权利要求书

1: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包括由前部 (d) 为燃料舱, 中部 (c) 为连接系统, 尾部 (a) 为多关节鱼尾推进系统三部分组成的仿生机器鱼, 其特征在于 ; 在外船体的底部, 排列配置多个仿生机器鱼。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仿生机器鱼, 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为转向仿生机器鱼 (1), 其余位于中间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2)。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其特征在于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 置大于 8 个仿生机器鱼 , 其中位于左右两侧, 前后各 1 个, 合计 4 个为转向仿生机器鱼 (1), 其余位于中间大于 4 个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2)。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 (2) 为鱼尾 (a) 部分可左右两侧来回摆动的推进结构, 中部有两 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 (b) 与船体连接 ;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 (1) 是在推进仿生机器鱼 (2) 的尾部配置可旋转 360 度的螺旋桨 (e) 结构, 中部有一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 (b) 与船体连接, 尾部多关节不摆动。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其特征在于各推进仿生机器鱼 (2) 位于外船体底部的菱形网格交点, 菱形的前后夹角 (α) 为 40 至 20 度, 菱形的边长 (L) 为 1— 3 个推进仿生机器鱼 (2) 长度。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其特征在于转向仿生机器鱼 (1) 的长度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2) 长度的 0.5— 0.8 倍。
7: 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 (2) 的长度为 55 米, 最宽处宽度为 12.5 米, 最高处高度为 9 米 ;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 (1) 的长度为 27 米, 最宽处宽度为 6 米, 最高处高度为 4.5 米。
8: 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仿生机器 鱼 (1) 的内部有可伸缩的减摇鳍 (3)。

说明书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的一种结构, 特别是涉及船舶航行的推进方式的革新。背景技术 鱼类和鲸类等哺乳动物的游动方式具有高速、 高效、 灵活、 低噪等特点, 既可以在 持久游速下保持低能耗、 高效率 , 也可以在拉力游速或爆发游速下实现高机动性。依靠尾 和鳍的协调摆动 , 一方面 , 普通鱼类的游动推进效率可达 80% 以上 , 鱼参科鱼类的推进效 率超过 90% , 而普通的推进器的平均效率只有 40 ~ 50%; 另一方面 , 海豚可轻易地以 20 节的速度跟随船只游弋 , 黄鳍鲔鱼的速度可达 40 节, 接近每小时 80 公里 ; 而梭子鱼更可以 用 20g 的加速度迅速起动来掠取猎物。鱼类在水中运动的完美性吸引生物学家研究鱼类的 运动机理, 机器人学者则希望制造出和真鱼一样的人工机器鱼。近年来仿生水下机器人技 术已经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它基于仿生学原理, 通过对鱼类游动机理的研究, 利用机械 结构、 电子设备和功能材料来卡发模仿鱼类的操纵和推进方式, 并将其应用于水下机器人。 对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 一是对机器鱼本身的研究, 主要是其推进及摆动方 式研究 ; 二是对机器鱼的水动力研究。
     对机器鱼的推进及摆动方式研究已有较大成果, 例如 : 摆动式柔性关节的仿生机 器鱼 ( 申请号 : 200520068383.2), 波动仿生机器鱼 ( 申请号 : 200610051785.0) , 仿鱼尾推 进系统的机械传动装置 (申请号 : 200520020571.8) , 这些装置的动力源均为电机, 需要使用 运动机构, 因此带来振动、 噪声机械损耗等问题, 同时不可避免密封的问题。还有一种技术 为电磁驱动多关节仿生鱼尾推进装置 ( 申请号 : 200710072620.6) , 这种推进装置不需要电 机, 而采用永磁体产生的电磁场使鱼尾摆动, 它具有结构简单、 噪声低、 震动小, 不需要动密 封等优点。
     对机器鱼研究的另外一个方向是水动力性能研究, 对于以鱼参科模型和月牙尾推 进的情形 , 波状摆动主要集中于后体 , 而后体段逐渐缩小形成尾柄 , 然后连接展长较大 的尾鳍 , 波幅剧烈增大 . 基于线化理论的解体方法已不能处理 , 研究主要用实验方法 . 典型的工作是 MIT 的 Traintafyllow 等有关水翼 ( 二维翼剖面 ) 作的摆动的实验 , 表明 在一定的频率、 振幅等参数组合下 , 推进效率可以接近 90%; 他们还用物体在摆动水翼前 产生尾涡以模拟鱼身的尾迹 , 表明了摆动尾鳍可利用这些旋涡 , 进一步提高推力和推进 效率 , 使得人们对鱼类的高效推进机理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
     对于急剧激动 , 如爆发启动、 快速转弯的鱼类 , 也有了一些研究 Wolfgang 等人 1999 年用 DPIV 方法的流动显示方法 , 显示了产生快速机动时伴随有体涡与尾鳍的相互作 用。
     1996 年 MIT 的 Barrett 等对摆动鱼体的减阻进行了研究, 他们对自行研制的一
     条实验用的 6 由度仿生机器鱼在水槽中进行了拖曳实验。测试了阻力降低的效果对于五个 参数 ( 即相位角 , 波长 , 冲击角 , 尾迹宽度 ,Strouhal 数 ) 的变化所受的影响, 证明阻力 降低对两个因素敏感, 一个是身体的波动速度超过运动速度 U ; 另一个是 Strouhal 数只能 在一定范围内 (0.12— 0.35) 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阻力最大可以降低约 70%。他们同时运 用数字仿真对流场进行了仿真, 得到许多有用的结果, 对鱼体游动机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船舶通常使用常规螺旋桨作为推进方式, 常规螺旋桨存在能耗高、 综合效率低、 噪 音大等缺点, 对于豪华邮轮等对舒适性要求较高的船舶, 这样的缺陷尤为突出, 使得船舶的 推进方式急需改进, 如何将仿生鱼的先进技术应用在船舶上, 是摆在船舶科技工作者面前 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仿生先进技术应用在船舶上, 提供一种仿生机器鱼的船舶推进 结构, 以增大船舶在水中的推进力, 加快行速, 减少和节省能耗。
     为实现以上目的,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包括由前部为燃料舱, 中部为连接系统, 尾部为多关节鱼尾 推进系统三部分组成的仿生机器鱼, 其特征在于 ; 在外船体的底部, 排列配置多个仿生机器鱼。
     进一步, 所述多个仿生机器鱼, 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为转向仿生机器鱼, 其余位于 中间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进一步, 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大于 8 个仿生机器鱼 , 其中位于左右两侧, 前后 各 1 个, 合计 4 个为转向仿生机器鱼, 其余位于中间大于 4 个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再进一步,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为鱼尾部分可左右两侧来回摆动的推进结构, 中 部有两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与船体连接 ;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是在推进仿生机器鱼的尾部配置可旋转 360 度的螺旋桨结构, 中 部有一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与船体连接, 尾部多关节不摆动。
     再进一步, 各推进仿生机器鱼位于外船体底部的菱形网格交点, 菱形的前后夹角 为 40 至 20 度, 菱形的边长为 1— 3 个推进仿生机器鱼长度。
     再进一步, 转向仿生机器鱼的长度为推进仿生机器鱼长度的 0.5— 0.8 倍。
     再进一步,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的长度为 55 米, 最宽处宽度为 12.5 米, 最高处高 度为 9 米 ;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的长度为 27 米, 最宽处宽度为 6 米, 最高处高度为 4.5 米。
     再进一步,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的外侧有可伸缩的减摇鳍。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多个推进仿生机器鱼由鱼尾作为 推进系统, 通过鱼尾的摆动为船舶提供前进动力 ; 两侧的转向仿生机器鱼尾部装有螺旋桨, 可 360 度回转, 能为船舶倒驶、 转向提供动力 ; 各仿生机器鱼与水面以上船体连接部分, 每 个推进仿生机器鱼有两个中空连接体与船体连接, 每个转向仿生机器鱼有一个中空连接体 与船体连接, 可保证连接线路以及人员的上下走动, 同时保证了刚性强度 ; 仿生机器鱼群驱
     动可用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用于驱动鱼尾摆动, 并根据鱼体表明的感应体传达的波压 发出控制指令, 使鱼群的摆动有条不紊。
     推进仿生机器鱼鱼体的尺寸一致, 两侧转向仿生机器鱼鱼体的尺寸一致, 转向仿 生机器鱼鱼体的长度尺寸、 体积小于推进仿生机器鱼的鱼体, 所有仿生机器鱼鱼体的总排 水量足以提供水面以上的船体所需的浮力。
     多个推进仿生机器鱼以菱形风格的形式错开分布, 按本发明限定的几何长度距离 配置, 根据研究和试验表明, 这样的分布有利于减小仿生机器鱼群的阻力, 提高推进效率。
     推进仿生机器鱼的鱼尾为仿生鱼尾, 由多关节结构组成, 各关节段部可以装磁 铁, 通过永磁体的磁极变化使其左右摆动, 端部为月牙形尾鳍, 前 2/3 部分为刚体, 内 部放置驱动鱼尾摆动的永磁体, 可参照电磁驱动多关节仿生鱼尾推进装置 ( 申请号 : 200710072620.6), 从而使鱼尾的摆动幅度和频率得到调节。转向仿生机器鱼的内部, 即配 置成本发明的多个鱼群所处一侧的外侧有可伸缩的减摇鳍, 内有驱动螺旋桨的电机, 当船 舶需要较好的平衡时, 减摇鳍伸出, 当船舶在平静海域航行时, 减摇鳍可收回。
     本发明根据鱼群减阻的仿生学原理, 对船舶水下部分采用多体鱼推进方式, 这种 水下多体鱼群推进系统, 包括水下部分推进仿生机器鱼和两侧的转向仿生机器鱼, 鱼体通 过刚性中空链接结构与水面以上船体链接, 通过位于水面以上甲板内的鱼群控制驱动系统 进行驱动控制鱼群的游动。如今的计算机控制技术, 根据航行需要和海面情况控制推进仿 生机器鱼和转向仿生机器鱼的动作已是一项很成熟的可行技术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本发明颠覆了传统螺旋桨推进方式, 利用仿鱼尾摆动方式 推进, 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组合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使其可用于大型船舶, 具有高效率、 噪声低、 环保、 对海洋生物无危害等特点, 是传统螺旋桨所无法比拟的, 可用于对舒适性要 求较高的船型如客船、 豪华邮轮等, 本技术具有技术创新的特点, 填补了本领域国内外的技 术空白, 为今后大力发展仿生机器鱼在船舶推进中的应用开创和提供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 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 置多个仿生机器鱼水下配置的俯视图, 显示转向仿生机器鱼外侧减摇鳍展开的状态, 并显 示了网格配置的形式 ; 图 2 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推进仿生机器鱼的俯视图 ; 图 3 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推进仿生机器鱼的主视图, 也即水平观察图 ; 图 4 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向仿生机器鱼的俯视图 ; 图 5 为本发明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 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多 个仿生机器鱼水下配置的俯视图, 显示推进仿生机器鱼尾部摆动瞬间状态 ; 图 6 为本发明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 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多 个仿生机器鱼水下配置的俯视图, 显示转向仿生机器鱼呈向一侧旋转的状态。
     图中, 1 是转向仿生机器鱼, 2 是推进仿生机器鱼, 3 是减摇鳍, a 是鱼尾, b 是连接 体, c 是中部, d 是前部, e 是螺旋桨, α 是菱形网格的前后夹角, L 是菱形网格的边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详细地描述 :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包括由前部 d 为燃料舱, 中部 c 为连接系统, 尾部 a 为多关 节鱼尾推进系统三部分组成的仿生机器鱼, 在外船体的底部, 排列配置多个仿生机器鱼。
     所述多个仿生机器鱼, 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为转向仿生机器鱼 1, 其余位于中间的 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2。
     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大于 8 个仿生机器鱼 , 其中位于左右两侧, 前后各 1 个, 合计 4 个为转向仿生机器鱼 1, 其余位于中间大于 4 个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2。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 2 为鱼尾 a 部分可左右两侧来回摆动的推进结构, 中部有两 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 b 与船体连接 ;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 1 是在推进仿生机器鱼 2 的尾部配置可旋转 360 度的螺旋桨 e 结 构, 中部有一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 b 与船体连接, 尾部多关节不摆动, 可为刚性体。
     各推进仿生机器鱼 2 位于外船体底部的菱形网格交点, 菱形的前后夹角 α 为 40 至 20 度, 菱形的边长 L 为 1— 3 个推进仿生机器鱼 2 长度。
     转向仿生机器鱼 1 的长度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2 长度的 0.5— 0.8 倍。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 2 的长度为 55 米, 最宽处宽度为 12.5 米, 最高处高度为 9 米;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 1 的长度为 27 米, 最宽处宽度为 6 米, 最高处高度为 4.5 米。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 1 的外侧有可伸缩的减摇鳍 3。
     结合附图实施例,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由多个单个鱼体组成, 推进仿生机器 鱼 2 共 10 个相同尺寸的大鱼体, 长为 55 米, 最宽处宽度为 12.5 米, 高度最高为 9 米, 机器 鱼体的前部开始的 2/3 为刚性体, 中部中间通过中空连接结构与主船体相连, 尾部为可摆 动结构。转向仿生机器鱼 1 为小鱼体共 4 个, 尺度相同, 长为 27 米, 最宽处宽度为 6 米, 小 鱼体最高为 4.5 米。小鱼体为刚性体, 内置可伸缩减摇鳍, 尾部带有螺旋桨, 通过中空连接 结构与主船体相连, 可 360 度回转 ; 推进仿生机器鱼大鱼体和转向仿生机器鱼小鱼体总排 水量近 3 万吨。
     推进仿生机器鱼 2 大鱼体之间错开分布, 前后距离为 31 米, 左右间距为 9 米 ; 转向 仿生机器鱼 1 小鱼体位于推进仿生机器鱼 2 大鱼体的两侧 ; 小鱼体前后间距为 46 米 ; 推进 仿生机器鱼 2 与小鱼体之间横向间距为 2.5 米。根据研究表明, 这样的分布有利于减小鱼 体阻力, 提高推进效率。
     仿生机器鱼与水上主船体的前连接体, 为中空刚性结构, 长度为 10 米, 宽度为 7 米, 高度为 2 米左右, 外形根据水流做成流线形, 以减小阻力, 仿生机器鱼与水上主船体的 后连接体, 剖面近似圆形, 直径达 8 米, 高度为 2 米左右, 两个连接体内部有足够的空间供电 缆, 通风以及人通行。
     附图 5 为鱼尾摆动的瞬时图, 一半推进仿生机器鱼 2 大鱼体向左摆动的同时, 另一 半大鱼体向右摆动, 从而整个鱼群, 整条船舶向前运动。
     附图 6, 当船舶需要转向时, 推进仿生机器鱼 2 保持静止, 转向仿生机器鱼 1 以连接体为轴进行转动, 转动到所需角度后, 启动螺旋桨, 从而使主船体转向或调头。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0698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05 C N 1 0 2 8 0 6 9 8 5 A *CN102806985A* (21)申请号 201110143726.7 (22)申请日 2011.05.31 B63H 1/36(2006.01) (71)申请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浦东中试基地 地址 200124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三路2327 号 (72)发明人周妍 张桂湘 李俊 刘亿 (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31227 代理人季申清 (54) 发明名称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船舶的一种结构,特。

2、别是涉及船 舶航行的推进方式的革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 结构,包括仿生机器鱼,其特征在于;在外船体的 底部,排列配置多个仿生机器鱼。所述多个仿生 机器鱼,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为转向仿生机器鱼 (1),其余位于中间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2)。所 述推进仿生机器鱼(2)为鱼尾(a)部分可左右两 侧来回摆动的推进结构,中部有两个上下中空的 连接体(b)与船体连接;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1) 是在推进仿生机器鱼(2)的尾部配置可旋转360 度的螺旋桨(e)结构,中部有一个连接体(b)与船 体连接,尾部多关节不摆动。本发明颠覆了传统螺 旋桨推进方式,利用仿鱼尾摆动方式推进,具有水 下多体推进、噪声低、环保、对。

3、海洋生物无危害等 特点。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2 页 1/1页 2 1.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包括由前部(d)为燃料舱,中部(c)为连接系统,尾部 (a)为多关节鱼尾推进系统三部分组成的仿生机器鱼,其特征在于; 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多个仿生机器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仿生机器鱼, 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为转向仿生机器鱼(1),其余位于中间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

4、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 置大于8个仿生机器鱼,其中位于左右两侧,前后各1个,合计4个为转向仿生机器鱼(1), 其余位于中间大于4个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2)为鱼尾(a)部分可左右两侧来回摆动的推进结构,中部有两 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b)与船体连接;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1)是在推进仿生机器鱼(2)的尾部配置可旋转360度的螺旋桨 (e)结构,中部有一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b)与船体连接,尾部多关节不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推进仿生机器鱼 (2)位于。

5、外船体底部的菱形网格交点,菱形的前后夹角()为40至20度,菱形的边长(L) 为13个推进仿生机器鱼(2)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转向仿生机器鱼 (1)的长度为推进仿生机器鱼(2)长度的0.50.8倍。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2)的长度为55米,最宽处宽度为12.5米,最高处高度为9米;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1)的长度为27米,最宽处宽度为6米,最高处高度为4.5米。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仿生机器 鱼(1)的内部有可伸缩的减摇鳍(3)。 权 。

6、利 要 求 书CN 102806985 A 1/5页 3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船舶的一种结构,特别是涉及船舶航行的推进方式的革新。 0003 背景技术 0004 鱼类和鲸类等哺乳动物的游动方式具有高速、高效、灵活、低噪等特点,既可以在 持久游速下保持低能耗、高效率, 也可以在拉力游速或爆发游速下实现高机动性。依靠尾 和鳍的协调摆动,一方面,普通鱼类的游动推进效率可达80% 以上,鱼参科鱼类的推进效 率超过90% , 而普通的推进器的平均效率只有4050%; 另一方面,海豚可轻易地以20 节的速度跟随船只游弋,黄鳍鲔鱼的速度可达40节,接近每小时80公。

7、里;而梭子鱼更可以 用20g的加速度迅速起动来掠取猎物。鱼类在水中运动的完美性吸引生物学家研究鱼类的 运动机理,机器人学者则希望制造出和真鱼一样的人工机器鱼。近年来仿生水下机器人技 术已经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基于仿生学原理,通过对鱼类游动机理的研究,利用机械 结构、电子设备和功能材料来卡发模仿鱼类的操纵和推进方式,并将其应用于水下机器人。 对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对机器鱼本身的研究,主要是其推进及摆动方 式研究;二是对机器鱼的水动力研究。 0005 对机器鱼的推进及摆动方式研究已有较大成果,例如:摆动式柔性关节的仿生机 器鱼(申请号:200520068383.2),波动仿生机。

8、器鱼(申请号:200610051785.0),仿鱼尾推 进系统的机械传动装置(申请号:200520020571.8),这些装置的动力源均为电机,需要使用 运动机构,因此带来振动、噪声机械损耗等问题,同时不可避免密封的问题。还有一种技术 为电磁驱动多关节仿生鱼尾推进装置(申请号:200710072620.6),这种推进装置不需要电 机,而采用永磁体产生的电磁场使鱼尾摆动,它具有结构简单、噪声低、震动小,不需要动密 封等优点。 0006 对机器鱼研究的另外一个方向是水动力性能研究,对于以鱼参科模型和月牙尾推 进的情形, 波状摆动主要集中于后体, 而后体段逐渐缩小形成尾柄, 然后连接展长较大 的尾鳍。

9、, 波幅剧烈增大. 基于线化理论的解体方法已不能处理, 研究主要用实验方法. 典型的工作是MIT 的Traintafyllow 等有关水翼(二维翼剖面) 作的摆动的实验, 表明 在一定的频率、振幅等参数组合下, 推进效率可以接近90%; 他们还用物体在摆动水翼前 产生尾涡以模拟鱼身的尾迹, 表明了摆动尾鳍可利用这些旋涡,进一步提高推力和推进 效率,使得人们对鱼类的高效推进机理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 0007 对于急剧激动,如爆发启动、快速转弯的鱼类,也有了一些研究Wolfgang 等人 1999年用DPIV方法的流动显示方法, 显示了产生快速机动时伴随有体涡与尾鳍的相互作 用。 0008 199。

10、6 年MIT 的Barrett 等对摆动鱼体的减阻进行了研究,他们对自行研制的一 说 明 书CN 102806985 A 2/5页 4 条实验用的6由度仿生机器鱼在水槽中进行了拖曳实验。测试了阻力降低的效果对于五个 参数(即相位角,波长,冲击角,尾迹宽度,Strouhal数) 的变化所受的影响,证明阻力 降低对两个因素敏感,一个是身体的波动速度超过运动速度U;另一个是Strouhal数只能 在一定范围内(0.120.35)运动。在一定条件下,阻力最大可以降低约70%。他们同时运 用数字仿真对流场进行了仿真,得到许多有用的结果,对鱼体游动机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0009 船舶。

11、通常使用常规螺旋桨作为推进方式,常规螺旋桨存在能耗高、综合效率低、噪 音大等缺点,对于豪华邮轮等对舒适性要求较高的船舶,这样的缺陷尤为突出,使得船舶的 推进方式急需改进,如何将仿生鱼的先进技术应用在船舶上,是摆在船舶科技工作者面前 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0010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仿生先进技术应用在船舶上,提供一种仿生机器鱼的船舶推进 结构,以增大船舶在水中的推进力,加快行速,减少和节省能耗。 0012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包括由前部为燃料舱,中部为连接系统,尾部为多关节鱼尾 推进系统三部分组成的仿生机器鱼,其特征在于; 在外船。

12、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多个仿生机器鱼。 0013 进一步,所述多个仿生机器鱼,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为转向仿生机器鱼,其余位于 中间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0014 进一步,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大于8个仿生机器鱼,其中位于左右两侧,前后 各1个,合计4个为转向仿生机器鱼,其余位于中间大于4个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 0015 再进一步,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为鱼尾部分可左右两侧来回摆动的推进结构,中 部有两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与船体连接;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是在推进仿生机器鱼的尾部配置可旋转360度的螺旋桨结构,中 部有一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与船体连接,尾部多关节不摆动。 0016 再进一步,各推进仿生机器鱼位于。

13、外船体底部的菱形网格交点,菱形的前后夹角 为40至20度,菱形的边长为13个推进仿生机器鱼长度。 0017 再进一步,转向仿生机器鱼的长度为推进仿生机器鱼长度的0.50.8倍。 0018 再进一步,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的长度为55米,最宽处宽度为12.5米,最高处高 度为9米;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的长度为27米,最宽处宽度为6米,最高处高度为4.5米。 0019 再进一步,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的外侧有可伸缩的减摇鳍。 0020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多个推进仿生机器鱼由鱼尾作为 推进系统,通过鱼尾的摆动为船舶提供前进动力;两侧的转向仿生机器鱼尾部装有螺旋桨, 可360度回转,能。

14、为船舶倒驶、转向提供动力;各仿生机器鱼与水面以上船体连接部分,每 个推进仿生机器鱼有两个中空连接体与船体连接,每个转向仿生机器鱼有一个中空连接体 与船体连接,可保证连接线路以及人员的上下走动,同时保证了刚性强度;仿生机器鱼群驱 说 明 书CN 102806985 A 3/5页 5 动可用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用于驱动鱼尾摆动,并根据鱼体表明的感应体传达的波压 发出控制指令,使鱼群的摆动有条不紊。 0021 推进仿生机器鱼鱼体的尺寸一致,两侧转向仿生机器鱼鱼体的尺寸一致,转向仿 生机器鱼鱼体的长度尺寸、体积小于推进仿生机器鱼的鱼体,所有仿生机器鱼鱼体的总排 水量足以提供水面以上的船体所需的浮力。。

15、 0022 多个推进仿生机器鱼以菱形风格的形式错开分布,按本发明限定的几何长度距离 配置,根据研究和试验表明,这样的分布有利于减小仿生机器鱼群的阻力,提高推进效率。 0023 推进仿生机器鱼的鱼尾为仿生鱼尾,由多关节结构组成,各关节段部可以装磁 铁,通过永磁体的磁极变化使其左右摆动,端部为月牙形尾鳍,前2/3部分为刚体,内 部放置驱动鱼尾摆动的永磁体,可参照电磁驱动多关节仿生鱼尾推进装置(申请号: 200710072620.6),从而使鱼尾的摆动幅度和频率得到调节。转向仿生机器鱼的内部,即配 置成本发明的多个鱼群所处一侧的外侧有可伸缩的减摇鳍,内有驱动螺旋桨的电机,当船 舶需要较好的平衡时,减。

16、摇鳍伸出,当船舶在平静海域航行时,减摇鳍可收回。 0024 本发明根据鱼群减阻的仿生学原理,对船舶水下部分采用多体鱼推进方式,这种 水下多体鱼群推进系统,包括水下部分推进仿生机器鱼和两侧的转向仿生机器鱼,鱼体通 过刚性中空链接结构与水面以上船体链接,通过位于水面以上甲板内的鱼群控制驱动系统 进行驱动控制鱼群的游动。如今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根据航行需要和海面情况控制推进仿 生机器鱼和转向仿生机器鱼的动作已是一项很成熟的可行技术了。 002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颠覆了传统螺旋桨推进方式,利用仿鱼尾摆动方式 推进,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组合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其可用于大型船舶,具有高效率、 噪声。

17、低、环保、对海洋生物无危害等特点,是传统螺旋桨所无法比拟的,可用于对舒适性要 求较高的船型如客船、豪华邮轮等,本技术具有技术创新的特点,填补了本领域国内外的技 术空白,为今后大力发展仿生机器鱼在船舶推进中的应用开创和提供了基础。 0026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发明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 置多个仿生机器鱼水下配置的俯视图,显示转向仿生机器鱼外侧减摇鳍展开的状态,并显 示了网格配置的形式;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推进仿生机器鱼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推进仿生机器鱼的主视图,也即水平观察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向仿生机器鱼的俯视图; 图5为。

18、本发明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多 个仿生机器鱼水下配置的俯视图,显示推进仿生机器鱼尾部摆动瞬间状态; 图6为本发明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多 个仿生机器鱼水下配置的俯视图,显示转向仿生机器鱼呈向一侧旋转的状态。 0028 图中,1是转向仿生机器鱼,2是推进仿生机器鱼,3是减摇鳍,a是鱼尾,b是连接 体,c是中部,d是前部,e是螺旋桨,是菱形网格的前后夹角,L是菱形网格的边长。 0029 说 明 书CN 102806985 A 4/5页 6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详细地描述: 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

19、,包括由前部d为燃料舱,中部c为连接系统,尾部a为多关 节鱼尾推进系统三部分组成的仿生机器鱼, 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多个仿生机器鱼。 0031 所述多个仿生机器鱼,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为转向仿生机器鱼1,其余位于中间的 为推进仿生机器鱼2。 0032 在外船体的底部排列配置大于8个仿生机器鱼,其中位于左右两侧,前后各1个, 合计4个为转向仿生机器鱼1,其余位于中间大于4个的为推进仿生机器鱼2。 0033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2为鱼尾a部分可左右两侧来回摆动的推进结构,中部有两 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b与船体连接;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1是在推进仿生机器鱼2的尾部配置可旋转360度的螺旋桨e结 构,中。

20、部有一个上下中空的连接体b与船体连接,尾部多关节不摆动,可为刚性体。 0034 各推进仿生机器鱼2位于外船体底部的菱形网格交点,菱形的前后夹角为40 至20度,菱形的边长L为13个推进仿生机器鱼2长度。 0035 转向仿生机器鱼1的长度为推进仿生机器鱼2长度的0.50.8倍。 0036 所述推进仿生机器鱼2的长度为55米,最宽处宽度为12.5米,最高处高度为9 米;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1的长度为27米,最宽处宽度为6米,最高处高度为4.5米。 0037 所述转向仿生机器鱼1的外侧有可伸缩的减摇鳍3。 0038 结合附图实施例,仿生机器鱼船舶推进结构由多个单个鱼体组成,推进仿生机器 鱼2共10个。

21、相同尺寸的大鱼体,长为55米,最宽处宽度为12.5米,高度最高为9米,机器 鱼体的前部开始的2/3为刚性体,中部中间通过中空连接结构与主船体相连,尾部为可摆 动结构。转向仿生机器鱼1为小鱼体共4个,尺度相同,长为27米,最宽处宽度为6米,小 鱼体最高为4.5米。小鱼体为刚性体,内置可伸缩减摇鳍,尾部带有螺旋桨,通过中空连接 结构与主船体相连,可360度回转;推进仿生机器鱼大鱼体和转向仿生机器鱼小鱼体总排 水量近3万吨。 0039 推进仿生机器鱼2大鱼体之间错开分布,前后距离为31米,左右间距为9米;转向 仿生机器鱼1小鱼体位于推进仿生机器鱼2大鱼体的两侧;小鱼体前后间距为46米;推进 仿生机器。

22、鱼2与小鱼体之间横向间距为2.5米。根据研究表明,这样的分布有利于减小鱼 体阻力,提高推进效率。 0040 仿生机器鱼与水上主船体的前连接体,为中空刚性结构,长度为10米,宽度为7 米,高度为2米左右,外形根据水流做成流线形,以减小阻力,仿生机器鱼与水上主船体的 后连接体,剖面近似圆形,直径达8米,高度为2米左右,两个连接体内部有足够的空间供电 缆,通风以及人通行。 0041 附图5为鱼尾摆动的瞬时图,一半推进仿生机器鱼2大鱼体向左摆动的同时,另一 半大鱼体向右摆动,从而整个鱼群,整条船舶向前运动。 0042 附图6,当船舶需要转向时,推进仿生机器鱼2保持静止,转向仿生机器鱼1以连接 说 明 书CN 102806985 A 5/5页 7 体为轴进行转动,转动到所需角度后,启动螺旋桨,从而使主船体转向或调头。 说 明 书CN 102806985 A 1/2页 8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06985 A 2/2页 9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06985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船舶或其他水上船只;与船有关的设备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