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装置及车辆.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093060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80013634.5

申请日:

2011.03.11

公开号:

CN102811894A

公开日:

2012.12.0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T 11/20申请日:20110311|||公开

IPC分类号:

B60T11/20; B60T8/18

主分类号:

B60T11/20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刑部太郎; 金子孝之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10.03.12 JP 2010-05662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代理人:

柳春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车辆(10),具有车身(11)和使制动力作用于车身(11)的制动装置(20),制动装置(20)根据供应的油压的差、制动器性能的差异等机械构造、计算的式子的差异等电气设定,作为初始设定,在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在与车身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得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大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制动时的车身的偏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制动装置, 该制动装置是对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车身上的第一轮胎和第二轮胎 施加制动力的驱动装置, 所述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 : 主缸, 所述主缸包括供应液压的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 ; 活塞, 所述活塞对所述第一液压室和所述第二液压室施加外力 ; 第一油压制动部, 所述第一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一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 用于第一轮胎 ; 以及 第二油压制动部, 所述第二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二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 用于第二轮胎, 当所述主缸从所述活塞被施加外力时, 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与所述第一液压室的压 力成为不同的压力。
2: 一种车辆,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车身 ; 以及 制动装置, 所述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所述车身, 所述制动装置设定成 : 在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 在与所述车身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 上, 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大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车辆,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以比例关系设定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4: 如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的车辆,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具有 : 第一轮胎, 所述第一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远离重心 的那侧 ; 和第二轮胎, 所述第二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靠近重心的那侧, 所述制动装置具有 : 主缸, 所述主缸包括供应液压的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 ; 第一油压制动部, 所述第一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一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 用于第一轮胎 ; 以及 第二油压制动部, 所述第二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二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 用于第二轮胎, 所述车辆被构成为使得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液压室的压力。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车辆,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缸具有构成所述第一液压室的第一活塞和第一缸体、 支撑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一 弹簧、 构成所述第一液压室的第二活塞和第二缸体、 以及支撑所述第二活塞的第二弹簧, 所述车辆基于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负载、 各部分的滑动阻力、 以及第 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的面积中的至少一者, 使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液压室的 压力。
6: 如权利要求 4 或 5 所述的车辆,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轮胎和所述第二轮胎在所述车身的行进方向上位于前方。
7: 如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的车辆,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具有 : 第一轮胎, 所述第一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远离重心 的那侧 ; 和第二轮胎, 所述第二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靠近重心的那侧, 所述制动装置具有对所述第一轮胎施加制动力的第一制动盘和对所述第二轮胎施加 2 制动力的第二制动盘, 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盘径大于所述第一制动盘的盘径。
8: 如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的车辆,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计算对于在制动时被输入的输入值计算的制动力, 使得靠近重心的那侧 的制动力大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并且使计算出的制动力作用于所述车身。
9: 如权利要求 2 至 8 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基于在多个重心位置的条件下计算出的制动力的差将靠近所述重心的 那侧的制动力和远离所述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设定为产生的旋转力矩处于设定的范围内 的制动力的差。

说明书


制动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减速时使制动力作用的制动装置及车辆。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 为了在行驶中进行减速、 停止, 设置有制动器等制动装置。制动 装置通过在抑制旋转的方向上对旋转的轮胎、 车轴、 驱动机构施加负载, 来使车辆减速、 停 止。
     在此, 作为控制制动装置的制动力的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 1 中记载了车辆用转 向控制装置中的车辆的行驶控制装置, 所述车辆用转向控制装置具有改变车辆的侧倾刚度 的侧倾刚度可变单元和向车轮施加制动驱动力的制动驱动力施加单元, 所述车辆的行驶控 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单元, 当在所述侧倾刚度可变单元上发生了车辆的侧倾刚度 根据车辆的侧倾方向而不同的附着异常时,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车辆的侧倾刚度针对车辆的 侧倾方向的偏移量计算出对抗作用在车辆上的多余的横摆力矩所需要的横摆力矩, 并控制 左右轮的制动驱动力差, 以对车辆施加所述需要的横摆力矩。在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装置 根据需要调整左右轮的制动力, 能够提高直线行驶性。另外, 作为调整制动力的装置, 还存 在 ABS(Anti-lock Brake System, 防抱死制动系统 ) 控制、 VCS(Vehicle Control System, 车辆控制系统 ) 控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 2007-168694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 车辆有时在制动时发生偏转。即, 当施加制动时, 车辆有时出现在向一个方 向转弯的情况下停止的行为。在该情况下, 也可以通过利用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装置、 ABS 控制、 VCS 控制对制动力进行控制, 来抑制车辆的偏转。
     但是, 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控制装置基于检测值来进行控制, 因此在控制开始前, 在左右车轮上施加相同的制动力。 在此, 左右车轮与重心位置的距离是左右不同的距离。 因 此, 当在左右车轮上施加相同的制动力时, 会产生旋转力矩, 从而产生车身的偏转。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制动时的车身 的偏转的制动装置及车辆。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达到目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装置, 所述制动装置对可自由 旋转地配置在车身上的第一轮胎和第二轮胎施加制动力, 所述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 : 主缸, 所述主缸包括供应液压的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 ; 活塞, 所述活塞对所述第一液压
     室和所述第二液压室施加外力 ; 第一油压制动部, 所述第一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一液 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用于第一轮胎 ; 以及第二油压制动部, 所述第二油压制动部基 于从所述第二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用于第二轮胎, 当所述主缸从所述活塞被施加 外力时, 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与所述第一液压室的压力成为不同的压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达到目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车身 ; 以 及制动装置, 所述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所述车身, 所述制动装置设定成 : 在驾驶员乘车 的状态下, 在与所述车身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大于远离重 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
     在此, 优选的是, 所述制动装置以比例关系设定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与远离 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另外, 优选的是, 还具有 : 第一轮胎, 所述第一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 的远离重心的那侧 ; 和第二轮胎, 所述第二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靠近重心 的那侧, 所述制动装置具有 : 主缸, 所述主缸包括供应液压的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 ; 第 一油压制动部, 所述第一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一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用于第 一轮胎 ; 以及第二油压制动部, 所述第二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二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 制动力作用于第二轮胎, 所述车辆被构成为使得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液压 室的压力。 另外, 优选的是, 所述主缸具有构成所述第一液压室的第一活塞和第一缸体、 支撑 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一弹簧、 构成所述第二液压室的第二活塞和第二缸体、 以及支撑所述第 二活塞的第二弹簧, 所述车辆基于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负载、 各部分的滑 动阻力、 以及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的面积中的至少一者, 使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大于所 述第一液压室的压力。
     另外, 优选的是, 所述第一轮胎和所述第二轮胎在所述车身的行进方向上位于前 方。
     另外, 优选的是, 所述车辆还具有 : 第一轮胎, 所述第一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 所述车身的远离重心的那侧 ; 和第二轮胎, 所述第二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 靠近重心的那侧, 所述制动装置具有对所述第一轮胎施加制动力的第一制动盘和对所述第 二轮胎施加制动力的第二制动盘, 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盘径大于所述第一制动盘的盘径。
     另外, 优选的是, 所述制动装置计算对于在制动时被输入的输入值计算的制动力, 使得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大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并且使计算出的制动力作用 于所述车身。
     另外, 优选的是, 所述制动装置基于在多个重心位置的条件下计算出的制动力的 差将靠近所述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和远离所述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设定为产生的旋转力 矩处于设定的范围内的制动力的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制动装置及车辆起到能够有效地抑制制动时的车身的偏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 1 是示出了具有制动装置的车辆的大致构成的示意图 ;图 2 是示出了制动装置的主缸的大致构成的示意图 ; 图 3 是用于说明在制动时作用在车身上的力的说明图 ; 图 4 是示出了第一室液压与第二室液压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 图 5 是示出了第一室液压与第二室液压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 ; 图 6 是示出了旋转力矩与前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 ; 图 7 是示出了盘径与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 ; 图 8 是示出了活塞径与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 ; 图 9 是示出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此外, 本发明不受到下述的用于实施发 明的方式 ( 以下, 称作实施方式 ) 的限定。另外, 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 包含本 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要素、 实质相同的要素、 所谓同等的范围的要素。此外, 可 以对在下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的组合。以下, 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 明涉及的车辆的实施方式。此外, 本发明不受到所述实施方式的限定。
     ( 实施方式 )
     图 1 是示出了具有制动装置的车辆的大致构成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车辆 10 具 有车身 11、 左前轮胎 12、 右前轮胎 14、 左后轮胎 16、 右后轮胎 18、 以及制动装置 20。此外, 虽然省略了图示, 但是车辆 10 除了上述的构成之外, 还包括驱动源、 动力传送部、 操作部、 以及座席等车辆所必需的各种构成。
     车身 11 是车辆 10 的壳体, 即所谓车体。在车身 11 的内部, 设置有驱动源、 动力传 送部、 操作部、 以及座席等。
     左前轮胎 12、 右前轮胎 14、 左后轮胎 16、 以及右后轮胎 18 配置在车身 11 的四方, 并且与路面接触。左前轮胎 12、 右前轮胎 14、 左后轮胎 16、 以及右后轮胎 18 通过驱动源和 动力传送部旋转, 由此向路面传送驱动力, 使车身 11 相对于路面移动。
     制动装置 20 具有 : 由驾驶员操作的制动踏板 21、 使输入到制动踏板 21 的踏板踏 力增加的制动增力单元 ( 制动助力器 )22、 将利用所述制动增力单元 22 增加了的踏板踏力 转换成制动液的液压 ( 油压 ) 的主缸 23、 使从主缸 23 供应的油压流通的第一油压配管 24 和第二油压配管 26、 以及与各轮胎相对应地配置并利用从第一油压配管 24 和第二油压配 管 26 供应的油压产生制动力的油压制动部 28lf、 28rf、 28lr、 28rr。此外, 第一油压配管 24 与 油压制动部 28lf 和油压制动部 28rr 连接。另外, 第二油压配管 26 与油压制动部 28rf 和油压 制动部 28lr 连接。
     在此, 油压制动部 28lf 向左前轮胎 12 施加制动力, 油压制动部 28rf 向右前轮胎 14 施加制动力, 油压制动部 28lr 向左后轮胎 16 施加制动力, 油压制动部 28rr 向右后轮胎 18 施 加制动力。油压制动部 28lf 具有 : 轮缸 30lf, 所述轮缸 30lf 经由第一油压配管 24 被从主缸 23 供应油压 ; 制动盘 32lf, 所述制动盘 32lf 与车轮 ( 左前轮胎 12) 一起旋转 ; 以及制动块 34lf, 所述制动块 34lf 被不旋转地支撑在车身 11 上, 并且通过轮缸 30lf 改变位置, 当制动时, 所述制动块 34lf 与制动盘 32lf 接触。油压制动部 28lf 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 当更高的油压 ( 制动时的油压 ) 被从主缸 23 供应时, 轮缸 30lf 使制动块 34lf 向推压到制动盘 32lf 的方向移动。由此, 制动块 34lf 与制动盘 32lf 接触, 对制动盘 32lf 施加旋转停止的方向的力。这 样, 油压制动部 28lf 利用从主缸 23 供应的油压向对置地配置的轮胎施加制动力。
     接着, 油压制动部 28rf、 28lr、 28rr 只是配置位置 ( 对应地配置的轮胎 ) 不同, 而基 本上与油压制动部 28lf 具有相同的构成。在油压制动部 28rf 中, 通过从第二油压配管 26 供 应的油压, 来改变轮缸 30rf 的位置, 在制动时, 通过从第二油压配管 26 向轮缸 30rf 供应高油 压, 使制动块 34rf 与制动盘 32rf 接触, 由此向右前轮胎 14 施加制动力。在油压制动部 28lr 中, 通过从第二油压配管 26 供应的油压, 来改变轮缸 30lr 的位置, 在制动时, 通过从第二油 压配管 26 向轮缸 30lr 供应高油压, 使制动块 34lr 与制动盘 32lr 接触, 由此向左后轮胎 16 施 加制动力。在油压制动部 28rr 中, 通过从第一油压配管 24 供应的油压, 来改变轮缸 30rr 的 位置, 在制动时, 通过从第一油压配管 24 向轮缸 30rr 供应高油压, 使制动块 34rr 与制动盘 32rr 接触, 由此向右后轮胎 18 施加制动力。
     接着, 使用图 2 对主缸 23 进行说明。在此, 图 2 是示出了制动装置的主缸的大致 构成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主缸 23 具有缸体 112、 输入活塞 113、 加压活塞 115、 第一弹簧 138、 第二弹簧 139、 以及储存罐 146。
     缸体 112 呈基端部开口而顶端部封闭的圆筒状, 在所述缸体 112 的内部, 输入活塞 113 和加压活塞 115 被配置在同一根轴上, 并且以能够沿轴向自由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输入活塞 113 的外周面以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在缸体 112 的呈圆筒状的内 周面上。输入活塞 113 在基端部 ( 缸体 112 的基端部侧 ) 与制动增力单元 22 连结。另外, 输入活塞 113 在顶端侧配置有外周面与缸体 112 相接的圆筒部和配置在圆筒部的内部的第 一活塞 120。第一活塞 120 在顶端设置有直径比其他部分大的圆板。即, 第一活塞 120 具 有棒状的部件的一个端部与输入活塞 113 的基端部连结, 在另一个端部上设置有圆板的形 状。
     加压活塞 115 在缸体 112 内配置在输入活塞 113 的顶端部侧, 其外周面以能够自 由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在缸体 112 的内周面上。所述加压活塞 115 在输入活塞 113 侧设置有 第一缸体 122。 第一缸体 122 是圆筒状的部件, 其中插入有第一活塞 120 的顶端部、 即圆板。 另外, 第一缸体 122 的圆筒的内径与第一活塞 120 的圆板的直径大致相同, 另外, 第一缸体 122 的输入活塞 113 侧的端部的直径小于其他部分。 即, 第一缸体 122 具有不能够拔出第一 活塞 120 的顶端部的形状。这样, 第一缸体 122 的基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活塞 120 形成的空 间为第一室 R1。此外, 与第一室 R1 的轴正交的方向的面积、 即第一缸体 122 的开口面积为 开口面积 A1。另外, 第一室 R1 经由未图示的配管与第一油压配管 24 连接。
     接着, 加压活塞 115 的顶端侧的形状与输入活塞 113 的顶端部侧的形状大致相同, 并且配置有外周面与缸体 112 相接的圆筒部和配置在圆筒部的内部的第二活塞 124。第二 活塞 124 也在顶端设置有直径比其他部分大的圆板。
     接着, 在缸体 112 的圆筒形状的内部的基端部、 即面对加压活塞 115 的部分, 设置 有第二缸体 126。第二缸体 126 是圆筒状的部件, 其中插入有第二活塞 124 的顶端部、 即圆 板。此外, 第二缸体 126 被固定在缸体 112 上。另外, 同样地, 第二缸体 126 的圆筒的内径 与第二活塞 124 的圆板的直径大致相同, 另外, 第二缸体 126 的加压活塞 115 侧的端部的直 径小于其他部分。即, 第二缸体 126 呈不能够拔出第二活塞 124 的顶端部的形状。这样, 第 二缸体 126 的基端侧的区域与第二活塞 124 形成的空间为第二室 R2。此外, 与第二室 R2 的
     轴正交的方向的面积、 即第二缸体 126 的开口的面积为 A2。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开口面 积 A2 与开口面积 A1 为相同的面积。另外, 第二室 R2 经由未图示的配管与第二油压配管 26 连接。
     第一弹簧 138 配置在输入活塞 113 与加压活塞 115 之间。具体地说, 配置在输入 活塞 113 的圆筒部的内周与加压活塞 115 的第一缸体 122 的外周。第一弹簧 138 在轴向上 向输入活塞 113 与加压活塞 115 相远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第二弹簧 139 配置在加压活塞 115 与缸体 112 的基端部之间。具体地说, 配置在加压活塞 115 的圆筒部的内周与缸体 112 的第二缸体 126 的外周。第二弹簧 139 在轴向上向加压活塞 115 与缸体 112 的基端部相远 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储存罐 146 是贮存工作油的罐。另外, 在缸体 112 中, 形成有减压管 155 和减压管 159。减压管 155 连结输入活塞 113 与加压活塞 115 之间的空间 ( 配置有第一弹簧 138 的 空间 ) 和储存罐 146。另外, 减压管 159 连结加压活塞 115 与缸体 112 之间的空间 ( 配置有 第二弹簧 139 的空间 ) 和储存罐 146。由此, 工作油被供应到缸体 112 的内部的两个空间。
     另外, 在输入活塞 113 与缸体 112 的接触部配置有两个密封部件 163, 以在轴向上 夹持减压管 155 向上述空间供应工作油的部分。密封部件 163 抑制工作油从输入活塞 113 与缸体 112 之间泄漏的情况。在加压活塞 115 与缸体 112 的接触部配置有两个密封部件 162, 以在轴向上夹持减压管 159 向上述空间供应工作油的部分。密封部件 162 抑制工作油 从加压活塞 115 与缸体 112 之间泄漏的情况。 主缸 23 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 当司乘人员踩踏制动踏板 21 时, 该操作力 ( 踏力 ) 被传递至制动增力单元 22, 操作力在被增加后传递至主缸 23。在主缸 23 中, 当输入活塞 113 对抗第一弹簧 138 的作用力而前进时, 第一室 R1 被加压。于是, 第一室 R1 的油压排出 到第一油压配管 24。
     另外, 当输入活塞 113 前进时, 输入活塞 113 经由第一弹簧 138 和第一室 R1 推压 加压活塞 115, 加压活塞 115 对抗第二弹簧 139 的作用力而前进。于是, 第二室 R2 被加压, 第二室 R2 的油压排出到第二油压配管 26。
     车辆 10 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 当司乘人员踩踏制动踏板 21 时, 油压被从主缸 23 排出到第一油压配管 24 和第二油压配管 26。由此, 从主缸 23 的第一室 R1 排出的油压经由 第一油压配管 24 被供应到油压制动部 28lf 和油压制动部 28rr 从主缸 23 的第二室 R2 排出 的油压经由第二油压配管 26 被供应到油压制动部 28rf 和油压制动部 28lr。通过这样从主 缸 23 向各油压制动部排出油压, 制动块与各油压制动部的制动盘接触, 并向轮胎施加制动 力。由此, 车辆 10 减速、 停止。
     这样, 在车辆 10 中, 制动力通过制动装置 20 被施加到各轮胎。 在此, 图 3 是用于说 明在制动时作用在车身上的力的说明图。 即, 如图 3 所示, 制动力 Fxlf 通过油压制动部 28lf 被施加到左前轮胎 12, 制动力 Fxrf 通过油压制动部 28rf 被施加到右前轮胎 14, 制动力 Fxlr 通过油压制动部 28lr 被施加到左后轮胎 16, 制动力 Fxrr 通过油压制动部 28rr 被施加到右 后轮胎 18。此外, 在制动时, 在前轮上施加更大的制动力。即, 制动力 Fxlf 和制动力 Fxrf 是大于制动力 Fxlr 和制动力 Fxrr 的力。在此, 可以基于制动块的受压面积、 盘径 ( 制动盘 径 )、 摩擦系数 ( 制动块与制动盘的摩擦系数, μ)、 油压的大小、 轮胎径计算出制动力 F。具 体地说, 可以利用 F = (( 制动块的受压面积 )×( 盘径 )×( 摩擦系数 )×( 油压 )×2)/( 轮
     胎径 ) 计算出制动力 F。
     在此, 如图 3 所示, 在车辆 10 中, 在驾驶员 ( 司机 ) 乘车的状态下, 在与行驶方向正 交的方向上, 重心 g 位于与中心 ( 中央 ) 相比偏向右侧 ( 右轮胎侧 ) 的位置。因此, 在与行 驶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左侧轮胎 ( 左前轮胎 12 与左后轮胎 16) 与重心 g 的距离为 Lwl, 右 侧轮胎 ( 右前轮胎 14 与右后轮胎 18) 与重心 g 的距离为 Lwr。在此, 距离 Lwl 与距离 Lwr 的关系为 Lwr < Lwl。
     接着, 图 4 是示出了第一室液压与第二室液压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表。此外, 在 图 4 所示的图表中, 以第二室的液压 ( 油压 )(MPa) 为横轴, 以第一室的液压 ( 油压 )(MPa) 为纵轴。图 4 所示的图表是示出了当主缸 23 中输入有压力时在第一室 R1 和第二室 R2 产生 的液压、 即排出到第一油压配管 24 和第二油压配管 26 的油压的关系的图表。另外, 粗线示 出了在实际踩下制动踏板 21 后释放制动踏板 21 的情况下的压力变化的一个例子。图 4 所 示的图表设定在第一室 R1 产生的液压和在第二室 R2 产生的液压具有大致相等的压力。
     在此, 如图 3 所示, 当重心 g 不在中心的车辆 10、 即偏向一个方向的车辆 10 利用 产生图 4 所示的液压的主缸 23 来施加制动时, 产生旋转力矩 Mz。在此, 旋转力矩 Mz 为 Mz = (Fxlf+Fxlr)×Lwl-(Fxrf+Fxrr)×Lwr。在此, (Fxlf+Fxlr) = (Fxrf+Fxrr), 因此距离 长 (Fxlf+Fxlr)×Lwl 的分量更大, 产生旋转力矩。此外, 重心 g 偏移的距离越大, 产生的旋 转力矩越大。当这样产生旋转力矩时, 车辆 10 在制动时会发生偏转。即进行转弯。 与此相对,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 10 供应图 5 所示的液压。 在此, 图 5 是示出了第一室 液压与第二室液压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此外, 图 5 所示的图表以第二室的液压 ( 油 压 )(MPa) 为横轴, 以第一室的液压 ( 油压 )(MPa) 为纵轴。如图 5 所示, 车辆 10 采用向第 二室 R2 供应比第一室 R1 更高的液压的设定。如图 5 所示, 车辆 10 能够通过利用主缸 23 产 生油压, 来使制动力 Fxrf 和制动力 Fxlr 相对地大于制动力 Fxlf 和制动力 Fxrr。由此, 能 够使 (Fxrf+Fxrr)×Lwr 的分量增大, 并且使 (Fxlf+Fxlr)×Lwl 的分量减小, 因此能够减小 产生的旋转力矩 Mz。另外, 通过使液压差实现 (Fxrf+Fxrr)×Lwr = (Fxlf+Fxlr)×Lwl, 能 够减小旋转力矩 Mz, 在理想情况下, 使旋转力矩 Mz 为 0。
     这样, 车辆 10 和制动装置 20 通过使在第一室 R1 和第二室 R2 产生的液压出现液压 差, 能够减小在制动时产生的旋转力矩 Mz, 能够抑制车辆 10 在制动时发生偏转的情况。另 外, 车辆 10 和制动装置 20 使利用机械构造 ( 即, 作为基准设定、 初始设定 ) 产生的制动力产 生差。因此, 当使用传感器等调整制动力时, 在不能够进行控制的时间带、 即制动初期 ( 从 在制动开始时开始计算到开始制动力的控制之间 ) 也能够减小旋转力矩 Mz。
     此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根据构成车辆的四个车轮的制动力计算出了旋转力 矩 Mz, 并且计算出了抑制在司机乘车时产生的旋转力矩 Mz 的液压差, 但是, 也可以只利 用制动力更大的前轮计算出对旋转力矩 Mz 进行抑制的液压差。即, 也可以使用式 Mz = Fxlf×Lwl-Fxrf×Lwr, 计算出使 Fxlf×Lwl = Fxrf×Lwr 的制动力的关系, 并基于该关系 来设定液压差。
     此外, 若设第一弹簧 138 的弹簧负载为 G1、 第二弹簧 139 的弹簧负载为 G2、 加压活 塞 115 与缸体 112 的滑动阻力为 N2、 第一缸体 122 与第二缸体 126 的面积为 A, 则能够利用 液压差 (( 第一室的液压 )-( 第二室的液压 )) = (G2-G1+N2)/A 计算出第一室与第二室的液 压差。即, 能够利用第一弹簧 138、 第二弹簧 139 的弹簧负载和加压活塞 115 与缸体 112 的
     滑动阻力来调整液压差。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第一缸体 122 的开口面积 A1 与第二缸体 126 的开口面 积 A2 为相同的面积, 但是也可以根据两个开口面积来调整液压差。此外, 使在主缸 23 的第 一室 R1 产生的液压和在第二室 R2 产生的液压为不同的液压的方法除上述以外可以使用各 种方法。
     在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设想只有驾驶员 ( 司机 ) 乘坐在车辆上的状态, 即只有 一个人乘坐在车辆上的状态, 来决定在第一室和第二室产生的液压差、 即在车辆的右侧的 轮胎产生的制动力与在车辆的左侧的轮胎产生的制动力的差 ( 以下, 称作 “制动力差” 。), 但是优选设想各种重心位置来计算制动力差。 这样, 通过设想各种重心位置、 即各种使用状 态来设定制动力差, 能够在任一种使用状态下减小产生的旋转力矩。 在此, 当设想各种重心 位置来计算制动力差时, 优选以使得产生的旋转力矩处于经设定的范围内的方式设定制动 力差。 由此, 能够在任一种情况下, 使在制动时产生的旋转力矩在一定范围内 ( 大致相等 )。 由此, 能够不管使用状态, 而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行驶。
     以下, 使用图 6 具体地进行说明。图 6 是示出了旋转力矩与前制动力差的关系的 其他例子的图表。此外, 图 6 所示的图表以前制动力差 (% ) 为横轴, 以旋转力矩 (Nm) 为纵 轴。此外, 图 6 所示的例子处于乘车的两个人的体重为大致相等的体重的情况。另外, 在图 6 中, 针对在车辆 10 中有一个人乘车的情况 ( 驾驶员乘车的状态 ) 和有两个人乘车的情况 ( 驾驶员与同乘者乘车的状态 ), 计算出了前制动力差与由于各制动力差产生的旋转力矩 的关系。即, 在图 6 所示的图表中, 在一个人乘车的情况下, 通过使前制动力差为大约 C2%, 能够使产生的旋转力矩接近 0, 当使前制动力差为 0%时, 产生大于等于 DlNm 的旋转力矩。 另外, 在两个人乘车的情况下, 通过使前制动力差为 0%, 能够使产生的旋转力矩接近 0, 当 使前制动力差为 C3%时, 产生 D2Nm 附近的旋转力矩。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两 个人的体重为大致相等的体重, 因此, 在两个人乘车的情况下, 通过使制动力差为 0, 旋转力 矩为 0, 但是当两个人存在体重差时, 存在即使制动力差为 0 也产生旋转力矩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车辆 10 中, 优选将制动力差设定为 C1%。通过将制动力差设 定为 C1%, 无论在一个人 ( 只有司机 ) 乘车的状态下, 还是在两个人 ( 司机 + 一个人 ) 乘车 的状态下, 都能够使在制动时产生的旋转力矩大致相等。 由此, 能够在任一种车辆的使用状 态 ( 乘车状态 ) 下, 减少车辆的偏转的产生。即, 能够抑制由于一定的使用状态而产生大的 旋转力矩的情况。此外, C1%、 C2%、 C3%是根据司乘人员的体重、 车辆 ( 重量、 形状 ) 而变化 的值。此外, 在车辆 10 中, 优选设定为将司乘人员设定为标准体重时计算出的制动力差的 C1%。通过这样以标准状态为基准,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旋转力矩的产生量的变化。
     另外, 在车辆 10 中, 优选设定为在一个人乘车的情况下和两个人乘车的情况下旋 转力矩大致相等 ( 或者相同 ) 的制动力差。这样, 通过加入一个人乘车的情况和两个人乘 车的情况, 能够设想乘车人数在车辆的右侧和左侧相同的情况和乘车人数在车辆的右侧和 左侧相差一个人的情况。由此, 在三个人乘车的情况下、 四个人乘车的情况下, 重心平衡也 大致相同, 因此能够抑制产生大的旋转力矩的使用状态的产生。
     在此, 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 10 和制动装置 20 具有当输入有制动操作时在主缸 23 产生的第二室的液压大于第一室的液压的构成, 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车辆 10 和制动 装置 20 中, 当利用从主缸 23 供应的液压差、 油压差设置制动力差时, 优选连接各液室和油压制动部, 使得靠近输入活塞 113 的那侧的液室成为液压更高的液室。即, 优选将需要产生 更高的液压的液压室配置在靠近输入活塞的那侧。 由此, 在构造上, 能够使液压容易升高的 那侧的液压室成为产生更高的液压的液压室, 因此, 能够利用更简单的构成在适合的液压 室产生高的液压。此外, 产生更高的液压的液压室基本上是供应使制动力作用于车辆的前 轮中的靠近重心的那侧的轮胎的液压的液压室。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为了控制容易进行, 并且能够减小对车辆平衡的影响, 而利用从主缸供应的液压差、 油压差来设置制动力差, 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 可以通过左 右 ( 在与行驶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距离重心近的一者和距离重心远的一者 ) 不同地设定对 制动力存在影响的各种条件, 来产生制动力差。具体地说, 可以通过使制动块的受压面积、 盘径、 摩擦系数、 轮胎径具有左右不同的值, 来产生制动力差。 此外, 当轮胎径具有不同的轮 胎径时, 行驶性能下降, 因此优选调整轮胎径以外的对象。
     以下, 使用具体例进行说明。在此, 图 7 是示出了盘径与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 他例子的图表。此外, 在图 7 中示出的图表以左右制动力差 (% ) 为横轴, 以盘径 (mm) 为 纵轴。此外, 盘径是有效半径, E1 英寸的制动盘的有效半径为 Flmm。在此, 图 7 是示出了在 一个制动盘中使用了 E1 英寸的制动盘的情况下的、 盘径与产生的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图 表。此外, 在图 7 中, 分别以粗线示出了另一个制动盘为 E1 英寸 ( 盘径 Flmm)、 E2 英寸 ( 盘 径 F2mm)、 E3 英寸 ( 盘径 F3mm) 的盘径。如图 7 所示, 通过使盘径具有不同径, 能够产生制动 力差, 并且能够产生各种制动力差。
     例如, 如图 7 所示, 当设定产生 J1%的左右制动力差时, 只需设左右轮胎中的一个 轮胎 ( 的油压制动部 ) 的制动盘为 E1 英寸的制动盘、 左右轮胎中的另一个轮胎 ( 的油压制 动部 ) 的制动盘为 E2 英寸的制动盘即可。这样, 通过使制动盘具有左右不同径, 也能够产 生左右制动力差。
     接着, 图 8 是示出了活塞径与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此外, 在图 8 中示出的图表以左右制动力差 (% ) 为横轴, 以活塞径 (mm) 为纵轴。此外, 活塞径是指制 动块 ( 也可以是制动蹄 ) 的受压面积的径。在此, 图 8 是示出了在一个制动块中使用了活 塞径为 Hlmm 的制动块的情况下的、 活塞径与产生的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图表。如图 8 所 示, 通过使活塞径为不同径, 能够产生制动力差, 并且能够产生各种制动力差。
     例如, 如图 8 所示, 当设定产生 I1%的左右制动力差时, 只需设左右轮胎中的一个 轮胎 ( 的油压制动部 ) 的制动块的活塞径为 Hlmm, 左右轮胎中的另一个轮胎 ( 的油压制动 部 ) 的制动块的活塞径为 H2mm 即可。这样, 通过使制动块具有左右不同径, 也能够产生左 右制动力差。
     另外,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 可以通过使用作制动块的材质为左右不同的材质、 使 上式的摩擦系数具有不同的值, 来产生制动力差。另外, 当使供应的油压变化时, 并不限于 主缸, 也可以在第一油压配管 24、 第二油压配管 26、 例如主缸的出口、 轮缸的入口等设置 阀, 从而使供应至各油压制动部的油压产生差。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利用机械构造, 作为初始设定而产生制动力差, 但本发 明并不限于此。例如, 当基于输入的信号 ( 制动踏板的踩踏等量 ) 电气地控制制动器时, 只 需基于输入的信号使计算出的左右制动力具有不同的值即可。以下, 使用图 9 进行说明。 在此, 图 9 是示出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的图表。此外, 图 9 所示的图表以输入为横轴, 以输出为纵轴。此外, 作为输入, 存在踩踏制动踏板的力 ( 踏力 )、 制动踏板的移动量 ( 踏板行 程 )、 通过操作产生的油压 ( 油压 ) 等。另外, 作为输出, 存在作为制动力施加的转矩 ( 控制 转矩 )、 作为制动力施加的力 ( 控制力 )。
     在图 9 的图表所示的关系中, 即使在存在相同的输入的情况下, 左前轮胎的制动 力 ( 控制转矩 )Fxlf 与右前轮胎的制动力 ( 控制转矩 )Fxrf 也具有不同的值。另外, 与右 前轮胎的制动力 Fxr 相比, 左前轮胎的制动力 Fxlf 要小一定的比例。由此, 能够产生左右 制动力差。这样, 通过基于需要的制动力差, 在计算出的左右输出中设置差, 能够与上述相 同地, 抑制车辆在制动时发生偏转。另外, 当这样利用计算值控制制动力时, 也不基于传感 器等的检测值, 而是基于事先计算出的关系来进行计算, 即, 总是在存在制动力差的状态下 进行计算。因此, 在紧急制动等情况下, 也能够产生制动力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 本发明涉及的制动装置及车辆能够应用于使行驶中的车辆减速。
     符号说明
     10 : 车辆 ;
     11 : 车身 ;
     20 : 制动装置 ; 23 : 主缸 ; 24 : 第一油压配管 ; 26 : 第二油压配管 ; 28lf、 28rf、 28lr、 28rr : 油压制动部。

制动装置及车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制动装置及车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制动装置及车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动装置及车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动装置及车辆.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1189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05 C N 1 0 2 8 1 1 8 9 4 A *CN102811894A* (21)申请号 201180013634.5 (22)申请日 2011.03.11 2010-056625 2010.03.12 JP B60T 11/20(2006.01) B60T 8/18(2006.01) (71)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爱知县 (72)发明人刑部太郎 金子孝之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代理人柳春雷 (54) 发明名称 制动装置及车辆 (57) 。

2、摘要 一种车辆(10),具有车身(11)和使制动力作 用于车身(11)的制动装置(20),制动装置(20) 根据供应的油压的差、制动器性能的差异等机械 构造、计算的式子的差异等电气设定,作为初始设 定,在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在与车身的行进方向 正交的方向上,使得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大 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由此,能够有效地抑 制制动时的车身的偏转。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09.12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1/055840 2011.03.11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111840 JA 2011.09。

3、.15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 附图5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9 页 附图 5 页 1/2页 2 1.一种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是对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车身上的第一轮胎和第二轮胎 施加制动力的驱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主缸,所述主缸包括供应液压的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 活塞,所述活塞对所述第一液压室和所述第二液压室施加外力; 第一油压制动部,所述第一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一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 用于第一轮胎;以及 第二油压制动部,所述第二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二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

4、制动力作 用于第二轮胎, 当所述主缸从所述活塞被施加外力时,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与所述第一液压室的压 力成为不同的压力。 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车身;以及 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所述车身, 所述制动装置设定成:在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在与所述车身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 上,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大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以比例关系设定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具有:第一轮胎,所述第一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远离重心 的那侧;和第。

5、二轮胎,所述第二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靠近重心的那侧, 所述制动装置具有: 主缸,所述主缸包括供应液压的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 第一油压制动部,所述第一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一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 用于第一轮胎;以及 第二油压制动部,所述第二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二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 用于第二轮胎, 所述车辆被构成为使得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液压室的压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缸具有构成所述第一液压室的第一活塞和第一缸体、支撑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一 弹簧、构成所述第一液压室的第二活塞和第二缸体、以及支撑所述第二活塞的第二弹簧, 所述车。

6、辆基于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负载、各部分的滑动阻力、以及第 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的面积中的至少一者,使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液压室的 压力。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轮胎和所述第二轮胎在所述车身的行进方向上位于前方。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具有:第一轮胎,所述第一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远离重心 的那侧;和第二轮胎,所述第二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靠近重心的那侧, 所述制动装置具有对所述第一轮胎施加制动力的第一制动盘和对所述第二轮胎施加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11894 A 2/2页 3 。

7、制动力的第二制动盘, 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盘径大于所述第一制动盘的盘径。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计算对于在制动时被输入的输入值计算的制动力,使得靠近重心的那侧 的制动力大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并且使计算出的制动力作用于所述车身。 9.如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基于在多个重心位置的条件下计算出的制动力的差将靠近所述重心的 那侧的制动力和远离所述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设定为产生的旋转力矩处于设定的范围内 的制动力的差。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11894 A 1/9页 4 制动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

8、减速时使制动力作用的制动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在汽车等车辆中,为了在行驶中进行减速、停止,设置有制动器等制动装置。制动 装置通过在抑制旋转的方向上对旋转的轮胎、车轴、驱动机构施加负载,来使车辆减速、停 止。 0003 在此,作为控制制动装置的制动力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车辆用转 向控制装置中的车辆的行驶控制装置,所述车辆用转向控制装置具有改变车辆的侧倾刚度 的侧倾刚度可变单元和向车轮施加制动驱动力的制动驱动力施加单元,所述车辆的行驶控 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控制单元,当在所述侧倾刚度可变单元上发生了车辆的侧倾刚度 根据车辆的侧倾方向而不同的附着异常时,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车辆。

9、的侧倾刚度针对车辆的 侧倾方向的偏移量计算出对抗作用在车辆上的多余的横摆力矩所需要的横摆力矩,并控制 左右轮的制动驱动力差,以对车辆施加所述需要的横摆力矩。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 根据需要调整左右轮的制动力,能够提高直线行驶性。另外,作为调整制动力的装置,还存 在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VCS(Vehicle Control System, 车辆控制系统)控制。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1686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的概要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

10、09 在此,车辆有时在制动时发生偏转。即,当施加制动时,车辆有时出现在向一个方 向转弯的情况下停止的行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利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ABS 控制、VCS控制对制动力进行控制,来抑制车辆的偏转。 0010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控制装置基于检测值来进行控制,因此在控制开始前, 在左右车轮上施加相同的制动力。在此,左右车轮与重心位置的距离是左右不同的距离。因 此,当在左右车轮上施加相同的制动力时,会产生旋转力矩,从而产生车身的偏转。 0011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制动时的车身 的偏转的制动装置及车辆。 0012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

11、01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对可自由 旋转地配置在车身上的第一轮胎和第二轮胎施加制动力,所述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主缸,所述主缸包括供应液压的第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活塞,所述活塞对所述第一液压 说 明 书CN 102811894 A 2/9页 5 室和所述第二液压室施加外力;第一油压制动部,所述第一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一液 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用于第一轮胎;以及第二油压制动部,所述第二油压制动部基 于从所述第二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用于第二轮胎,当所述主缸从所述活塞被施加 外力时,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与所述第一液压室的压力成为不同的。

12、压力。 001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车身;以 及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所述车身,所述制动装置设定成:在驾驶员乘车 的状态下,在与所述车身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大于远离重 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0015 在此,优选的是,所述制动装置以比例关系设定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与远离 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 0016 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第一轮胎,所述第一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 的远离重心的那侧;和第二轮胎,所述第二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靠近重心 的那侧,所述制动装置具有:主缸,所述主缸包括供应液压的第。

13、一液压室和第二液压室;第 一油压制动部,所述第一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一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制动力作用于第 一轮胎;以及第二油压制动部,所述第二油压制动部基于从所述第二液压室供应的液压使 制动力作用于第二轮胎,所述车辆被构成为使得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液压 室的压力。 0017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主缸具有构成所述第一液压室的第一活塞和第一缸体、支撑 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一弹簧、构成所述第二液压室的第二活塞和第二缸体、以及支撑所述第 二活塞的第二弹簧,所述车辆基于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二弹簧的弹簧负载、各部分的滑 动阻力、以及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的面积中的至少一者,使所述第二液压室的压力大于所。

14、 述第一液压室的压力。 0018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轮胎和所述第二轮胎在所述车身的行进方向上位于前 方。 0019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车辆还具有:第一轮胎,所述第一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 所述车身的远离重心的那侧;和第二轮胎,所述第二轮胎可自由旋转地配置在所述车身的 靠近重心的那侧,所述制动装置具有对所述第一轮胎施加制动力的第一制动盘和对所述第 二轮胎施加制动力的第二制动盘,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盘径大于所述第一制动盘的盘径。 0020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制动装置计算对于在制动时被输入的输入值计算的制动力, 使得靠近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大于远离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并且使计算出的制动力作用 于。

15、所述车身。 0021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制动装置基于在多个重心位置的条件下计算出的制动力的 差将靠近所述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和远离所述重心的那侧的制动力设定为产生的旋转力 矩处于设定的范围内的制动力的差。 0022 发明的效果 0023 本发明涉及的制动装置及车辆起到能够有效地抑制制动时的车身的偏转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示出了具有制动装置的车辆的大致构成的示意图; 说 明 书CN 102811894 A 3/9页 6 0025 图2是示出了制动装置的主缸的大致构成的示意图; 0026 图3是用于说明在制动时作用在车身上的力的说明图; 0027 图4是示出了第一室液压与第二室液压的。

16、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0028 图5是示出了第一室液压与第二室液压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 0029 图6是示出了旋转力矩与前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 0030 图7是示出了盘径与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 0031 图8是示出了活塞径与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 0032 图9是示出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受到下述的用于实施发 明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的限定。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 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要素、实质相同的要素、所谓同等的范围的要素。此外。

17、,可 以对在下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的组合。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 明涉及的车辆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受到所述实施方式的限定。 0034 (实施方式) 0035 图1是示出了具有制动装置的车辆的大致构成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辆10具 有车身11、左前轮胎12、右前轮胎14、左后轮胎16、右后轮胎18、以及制动装置20。此外,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车辆10除了上述的构成之外,还包括驱动源、动力传送部、操作部、 以及座席等车辆所必需的各种构成。 0036 车身11是车辆10的壳体,即所谓车体。在车身11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源、动力传 送部、操作部、以及座席等。 0037 左前。

18、轮胎12、右前轮胎14、左后轮胎16、以及右后轮胎18配置在车身11的四方, 并且与路面接触。左前轮胎12、右前轮胎14、左后轮胎16、以及右后轮胎18通过驱动源和 动力传送部旋转,由此向路面传送驱动力,使车身11相对于路面移动。 0038 制动装置20具有:由驾驶员操作的制动踏板21、使输入到制动踏板21的踏板踏 力增加的制动增力单元(制动助力器)22、将利用所述制动增力单元22增加了的踏板踏力 转换成制动液的液压(油压)的主缸23、使从主缸23供应的油压流通的第一油压配管24 和第二油压配管26、以及与各轮胎相对应地配置并利用从第一油压配管24和第二油压配 管26供应的油压产生制动力的油压。

19、制动部28 lf 、28 rf 、28 lr 、28 rr 。此外,第一油压配管24与 油压制动部28 lf 和油压制动部28 rr 连接。另外,第二油压配管26与油压制动部28 rf 和油压 制动部28 lr 连接。 0039 在此,油压制动部28 lf 向左前轮胎12施加制动力,油压制动部28 rf 向右前轮胎14 施加制动力,油压制动部28 lr 向左后轮胎16施加制动力,油压制动部28 rr 向右后轮胎18施 加制动力。油压制动部28 lf 具有:轮缸30 lf ,所述轮缸30 lf 经由第一油压配管24被从主缸 23供应油压;制动盘32 lf ,所述制动盘32 lf 与车轮(左前轮胎。

20、12)一起旋转;以及制动块 34 lf ,所述制动块34 lf 被不旋转地支撑在车身11上,并且通过轮缸30 lf 改变位置,当制动时, 所述制动块34 lf 与制动盘32 lf 接触。油压制动部28 lf 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当更高的油压 (制动时的油压)被从主缸23供应时,轮缸30 lf 使制动块34 lf 向推压到制动盘32 lf 的方向 说 明 书CN 102811894 A 4/9页 7 移动。由此,制动块34 lf 与制动盘32 lf 接触,对制动盘32 lf 施加旋转停止的方向的力。这 样,油压制动部28 lf 利用从主缸23供应的油压向对置地配置的轮胎施加制动力。 0040 接。

21、着,油压制动部28 rf 、28 lr 、28 rr 只是配置位置(对应地配置的轮胎)不同,而基 本上与油压制动部28 lf 具有相同的构成。在油压制动部28 rf 中,通过从第二油压配管26供 应的油压,来改变轮缸30 rf 的位置,在制动时,通过从第二油压配管26向轮缸30 rf 供应高油 压,使制动块34 rf 与制动盘32 rf 接触,由此向右前轮胎14施加制动力。在油压制动部28 lr 中,通过从第二油压配管26供应的油压,来改变轮缸30 lr 的位置,在制动时,通过从第二油 压配管26向轮缸30 lr 供应高油压,使制动块34 lr 与制动盘32 lr 接触,由此向左后轮胎16施 。

22、加制动力。在油压制动部28 rr 中,通过从第一油压配管24供应的油压,来改变轮缸30 rr 的 位置,在制动时,通过从第一油压配管24向轮缸30 rr 供应高油压,使制动块34 rr 与制动盘 32 rr 接触,由此向右后轮胎18施加制动力。 0041 接着,使用图2对主缸23进行说明。在此,图2是示出了制动装置的主缸的大致 构成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主缸23具有缸体112、输入活塞113、加压活塞115、第一弹簧 138、第二弹簧139、以及储存罐146。 0042 缸体112呈基端部开口而顶端部封闭的圆筒状,在所述缸体112的内部,输入活塞 113和加压活塞115被配置在同一根轴上,并且。

23、以能够沿轴向自由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0043 输入活塞113的外周面以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在缸体112的呈圆筒状的内 周面上。输入活塞113在基端部(缸体112的基端部侧)与制动增力单元22连结。另外, 输入活塞113在顶端侧配置有外周面与缸体112相接的圆筒部和配置在圆筒部的内部的第 一活塞120。第一活塞120在顶端设置有直径比其他部分大的圆板。即,第一活塞120具 有棒状的部件的一个端部与输入活塞113的基端部连结,在另一个端部上设置有圆板的形 状。 0044 加压活塞115在缸体112内配置在输入活塞113的顶端部侧,其外周面以能够自 由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在缸体112的内周面上。所述。

24、加压活塞115在输入活塞113侧设置有 第一缸体122。第一缸体122是圆筒状的部件,其中插入有第一活塞120的顶端部、即圆板。 另外,第一缸体122的圆筒的内径与第一活塞120的圆板的直径大致相同,另外,第一缸体 122的输入活塞113侧的端部的直径小于其他部分。即,第一缸体122具有不能够拔出第一 活塞120的顶端部的形状。这样,第一缸体122的基端侧的区域与第一活塞120形成的空 间为第一室R 1 。此外,与第一室R 1 的轴正交的方向的面积、即第一缸体122的开口面积为 开口面积A 1 。另外,第一室R 1 经由未图示的配管与第一油压配管24连接。 0045 接着,加压活塞115的顶端。

25、侧的形状与输入活塞113的顶端部侧的形状大致相同, 并且配置有外周面与缸体112相接的圆筒部和配置在圆筒部的内部的第二活塞124。第二 活塞124也在顶端设置有直径比其他部分大的圆板。 0046 接着,在缸体112的圆筒形状的内部的基端部、即面对加压活塞115的部分,设置 有第二缸体126。第二缸体126是圆筒状的部件,其中插入有第二活塞124的顶端部、即圆 板。此外,第二缸体126被固定在缸体112上。另外,同样地,第二缸体126的圆筒的内径 与第二活塞124的圆板的直径大致相同,另外,第二缸体126的加压活塞115侧的端部的直 径小于其他部分。即,第二缸体126呈不能够拔出第二活塞124的。

26、顶端部的形状。这样,第 二缸体126的基端侧的区域与第二活塞124形成的空间为第二室R 2 。此外,与第二室R 2 的 说 明 书CN 102811894 A 5/9页 8 轴正交的方向的面积、即第二缸体126的开口的面积为A 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面 积A 2 与开口面积A 1 为相同的面积。另外,第二室R 2 经由未图示的配管与第二油压配管26 连接。 0047 第一弹簧138配置在输入活塞113与加压活塞115之间。具体地说,配置在输入 活塞113的圆筒部的内周与加压活塞115的第一缸体122的外周。第一弹簧138在轴向上 向输入活塞113与加压活塞115相远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27、。第二弹簧139配置在加压活塞 115与缸体112的基端部之间。具体地说,配置在加压活塞115的圆筒部的内周与缸体112 的第二缸体126的外周。第二弹簧139在轴向上向加压活塞115与缸体112的基端部相远 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0048 储存罐146是贮存工作油的罐。另外,在缸体112中,形成有减压管155和减压管 159。减压管155连结输入活塞113与加压活塞115之间的空间(配置有第一弹簧138的 空间)和储存罐146。另外,减压管159连结加压活塞115与缸体112之间的空间(配置有 第二弹簧139的空间)和储存罐146。由此,工作油被供应到缸体112的内部的两个空间。 0049 。

28、另外,在输入活塞113与缸体112的接触部配置有两个密封部件163,以在轴向上 夹持减压管155向上述空间供应工作油的部分。密封部件163抑制工作油从输入活塞113 与缸体112之间泄漏的情况。在加压活塞115与缸体112的接触部配置有两个密封部件 162,以在轴向上夹持减压管159向上述空间供应工作油的部分。密封部件162抑制工作油 从加压活塞115与缸体112之间泄漏的情况。 0050 主缸23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当司乘人员踩踏制动踏板21时,该操作力(踏力) 被传递至制动增力单元22,操作力在被增加后传递至主缸23。在主缸23中,当输入活塞 113对抗第一弹簧138的作用力而前进时,第一。

29、室R 1 被加压。于是,第一室R 1 的油压排出 到第一油压配管24。 0051 另外,当输入活塞113前进时,输入活塞113经由第一弹簧138和第一室R 1 推压 加压活塞115,加压活塞115对抗第二弹簧139的作用力而前进。于是,第二室R 2 被加压, 第二室R 2 的油压排出到第二油压配管26。 0052 车辆10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当司乘人员踩踏制动踏板21时,油压被从主缸23 排出到第一油压配管24和第二油压配管26。由此,从主缸23的第一室R 1 排出的油压经由 第一油压配管24被供应到油压制动部28 lf 和油压制动部28 rr 从主缸23的第二室R 2 排出 的油压经由第二油。

30、压配管26被供应到油压制动部28 rf 和油压制动部28 lr 。通过这样从主 缸23向各油压制动部排出油压,制动块与各油压制动部的制动盘接触,并向轮胎施加制动 力。由此,车辆10减速、停止。 0053 这样,在车辆10中,制动力通过制动装置20被施加到各轮胎。在此,图3是用于说 明在制动时作用在车身上的力的说明图。即,如图3所示,制动力Fxlf通过油压制动部28 lf 被施加到左前轮胎12,制动力Fxrf通过油压制动部28 rf 被施加到右前轮胎14,制动力Fxlr 通过油压制动部28 lr 被施加到左后轮胎16,制动力Fxrr通过油压制动部28 rr 被施加到右 后轮胎18。此外,在制动时。

31、,在前轮上施加更大的制动力。即,制动力Fxlf和制动力Fxrf 是大于制动力Fxlr和制动力Fxrr的力。在此,可以基于制动块的受压面积、盘径(制动盘 径)、摩擦系数(制动块与制动盘的摩擦系数,)、油压的大小、轮胎径计算出制动力F。具 体地说,可以利用F(制动块的受压面积)(盘径)(摩擦系数)(油压)2)/(轮 说 明 书CN 102811894 A 6/9页 9 胎径)计算出制动力F。 0054 在此,如图3所示,在车辆10中,在驾驶员(司机)乘车的状态下,在与行驶方向正 交的方向上,重心g位于与中心(中央)相比偏向右侧(右轮胎侧)的位置。因此,在与行 驶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左侧轮胎(左前轮胎。

32、12与左后轮胎16)与重心g的距离为Lwl,右 侧轮胎(右前轮胎14与右后轮胎18)与重心g的距离为Lwr。在此,距离Lwl与距离Lwr 的关系为LwrLwl。 0055 接着,图4是示出了第一室液压与第二室液压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表。此外,在 图4所示的图表中,以第二室的液压(油压)(MPa)为横轴,以第一室的液压(油压)(MPa) 为纵轴。图4所示的图表是示出了当主缸23中输入有压力时在第一室R 1 和第二室R 2 产生 的液压、即排出到第一油压配管24和第二油压配管26的油压的关系的图表。另外,粗线示 出了在实际踩下制动踏板21后释放制动踏板21的情况下的压力变化的一个例子。图4所 示的。

33、图表设定在第一室R 1 产生的液压和在第二室R 2 产生的液压具有大致相等的压力。 0056 在此,如图3所示,当重心g不在中心的车辆10、即偏向一个方向的车辆10利用 产生图4所示的液压的主缸23来施加制动时,产生旋转力矩Mz。在此,旋转力矩Mz为Mz (Fxlf+Fxlr)Lwl-(Fxrf+Fxrr)Lwr。在此,(Fxlf+Fxlr)(Fxrf+Fxrr),因此距离 长(Fxlf+Fxlr)Lwl的分量更大,产生旋转力矩。此外,重心g偏移的距离越大,产生的旋 转力矩越大。当这样产生旋转力矩时,车辆10在制动时会发生偏转。即进行转弯。 0057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供应图5所示。

34、的液压。在此,图5是示出了第一室 液压与第二室液压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此外,图5所示的图表以第二室的液压(油 压)(MPa)为横轴,以第一室的液压(油压)(MPa)为纵轴。如图5所示,车辆10采用向第 二室R 2 供应比第一室R 1 更高的液压的设定。如图5所示,车辆10能够通过利用主缸23产 生油压,来使制动力Fxrf和制动力Fxlr相对地大于制动力Fxlf和制动力Fxrr。由此,能 够使(Fxrf+Fxrr)Lwr的分量增大,并且使(Fxlf+Fxlr)Lwl的分量减小,因此能够减小 产生的旋转力矩Mz。另外,通过使液压差实现(Fxrf+Fxrr)Lwr(Fxlf+Fxlr)Lwl,能。

35、 够减小旋转力矩Mz,在理想情况下,使旋转力矩Mz为0。 0058 这样,车辆10和制动装置20通过使在第一室R 1 和第二室R 2 产生的液压出现液压 差,能够减小在制动时产生的旋转力矩Mz,能够抑制车辆10在制动时发生偏转的情况。另 外,车辆10和制动装置20使利用机械构造(即,作为基准设定、初始设定)产生的制动力产 生差。因此,当使用传感器等调整制动力时,在不能够进行控制的时间带、即制动初期(从 在制动开始时开始计算到开始制动力的控制之间)也能够减小旋转力矩Mz。 0059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构成车辆的四个车轮的制动力计算出了旋转力 矩Mz,并且计算出了抑制在司机乘车时产生的旋。

36、转力矩Mz的液压差,但是,也可以只利 用制动力更大的前轮计算出对旋转力矩Mz进行抑制的液压差。即,也可以使用式Mz FxlfLwl-FxrfLwr,计算出使FxlfLwlFxrfLwr的制动力的关系,并基于该关系 来设定液压差。 0060 此外,若设第一弹簧138的弹簧负载为G 1 、第二弹簧139的弹簧负载为G 2 、加压活 塞115与缸体112的滑动阻力为N 2 、第一缸体122与第二缸体126的面积为A,则能够利用 液压差(第一室的液压)-(第二室的液压)(G 2 -G 1 +N 2 )/A计算出第一室与第二室的液 压差。即,能够利用第一弹簧138、第二弹簧139的弹簧负载和加压活塞11。

37、5与缸体112的 说 明 书CN 102811894 A 7/9页 10 滑动阻力来调整液压差。 006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缸体122的开口面积A 1 与第二缸体126的开口面 积A 2 为相同的面积,但是也可以根据两个开口面积来调整液压差。此外,使在主缸23的第 一室R 1 产生的液压和在第二室R 2 产生的液压为不同的液压的方法除上述以外可以使用各 种方法。 0062 在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只有驾驶员(司机)乘坐在车辆上的状态,即只有 一个人乘坐在车辆上的状态,来决定在第一室和第二室产生的液压差、即在车辆的右侧的 轮胎产生的制动力与在车辆的左侧的轮胎产生的制动力的差(以下。

38、,称作“制动力差”。), 但是优选设想各种重心位置来计算制动力差。这样,通过设想各种重心位置、即各种使用状 态来设定制动力差,能够在任一种使用状态下减小产生的旋转力矩。在此,当设想各种重心 位置来计算制动力差时,优选以使得产生的旋转力矩处于经设定的范围内的方式设定制动 力差。由此,能够在任一种情况下,使在制动时产生的旋转力矩在一定范围内(大致相等)。 由此,能够不管使用状态,而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行驶。 0063 以下,使用图6具体地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了旋转力矩与前制动力差的关系的 其他例子的图表。此外,图6所示的图表以前制动力差()为横轴,以旋转力矩(Nm)为纵 轴。此外,图6所示的例子处于。

39、乘车的两个人的体重为大致相等的体重的情况。另外,在图 6中,针对在车辆10中有一个人乘车的情况(驾驶员乘车的状态)和有两个人乘车的情况 (驾驶员与同乘者乘车的状态),计算出了前制动力差与由于各制动力差产生的旋转力矩 的关系。即,在图6所示的图表中,在一个人乘车的情况下,通过使前制动力差为大约C 2 , 能够使产生的旋转力矩接近0,当使前制动力差为0时,产生大于等于D l Nm的旋转力矩。 另外,在两个人乘车的情况下,通过使前制动力差为0,能够使产生的旋转力矩接近0,当 使前制动力差为C 3 时,产生D 2 Nm附近的旋转力矩。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两 个人的体重为大致相等的体重,因此。

40、,在两个人乘车的情况下,通过使制动力差为0,旋转力 矩为0,但是当两个人存在体重差时,存在即使制动力差为0也产生旋转力矩的情况。 0064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车辆10中,优选将制动力差设定为C 1 。通过将制动力差设 定为C 1 ,无论在一个人(只有司机)乘车的状态下,还是在两个人(司机+一个人)乘车 的状态下,都能够使在制动时产生的旋转力矩大致相等。由此,能够在任一种车辆的使用状 态(乘车状态)下,减少车辆的偏转的产生。即,能够抑制由于一定的使用状态而产生大的 旋转力矩的情况。此外,C 1 、C 2 、C 3 是根据司乘人员的体重、车辆(重量、形状)而变化 的值。此外,在车辆10中,优选设定。

41、为将司乘人员设定为标准体重时计算出的制动力差的 C 1 。通过这样以标准状态为基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旋转力矩的产生量的变化。 0065 另外,在车辆10中,优选设定为在一个人乘车的情况下和两个人乘车的情况下旋 转力矩大致相等(或者相同)的制动力差。这样,通过加入一个人乘车的情况和两个人乘 车的情况,能够设想乘车人数在车辆的右侧和左侧相同的情况和乘车人数在车辆的右侧和 左侧相差一个人的情况。由此,在三个人乘车的情况下、四个人乘车的情况下,重心平衡也 大致相同,因此能够抑制产生大的旋转力矩的使用状态的产生。 0066 在此,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10和制动装置20具有当输入有制动操作时在主缸23 。

42、产生的第二室的液压大于第一室的液压的构成,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车辆10和制动 装置20中,当利用从主缸23供应的液压差、油压差设置制动力差时,优选连接各液室和油 说 明 书CN 102811894 A 10 8/9页 11 压制动部,使得靠近输入活塞113的那侧的液室成为液压更高的液室。即,优选将需要产生 更高的液压的液压室配置在靠近输入活塞的那侧。由此,在构造上,能够使液压容易升高的 那侧的液压室成为产生更高的液压的液压室,因此,能够利用更简单的构成在适合的液压 室产生高的液压。此外,产生更高的液压的液压室基本上是供应使制动力作用于车辆的前 轮中的靠近重心的那侧的轮胎的液压的液压室。 0。

43、06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控制容易进行,并且能够减小对车辆平衡的影响, 而利用从主缸供应的液压差、油压差来设置制动力差,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可以通过左 右(在与行驶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距离重心近的一者和距离重心远的一者)不同地设定对 制动力存在影响的各种条件,来产生制动力差。具体地说,可以通过使制动块的受压面积、 盘径、摩擦系数、轮胎径具有左右不同的值,来产生制动力差。此外,当轮胎径具有不同的轮 胎径时,行驶性能下降,因此优选调整轮胎径以外的对象。 0068 以下,使用具体例进行说明。在此,图7是示出了盘径与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 他例子的图表。此外,在图7中示出的图表以左右制动力差。

44、()为横轴,以盘径(mm)为 纵轴。此外,盘径是有效半径,E 1 英寸的制动盘的有效半径为F l mm。在此,图7是示出了在 一个制动盘中使用了E 1 英寸的制动盘的情况下的、盘径与产生的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图 表。此外,在图7中,分别以粗线示出了另一个制动盘为E 1 英寸(盘径F l mm)、E 2 英寸(盘 径F 2 mm)、E 3 英寸(盘径F 3 mm)的盘径。如图7所示,通过使盘径具有不同径,能够产生制动 力差,并且能够产生各种制动力差。 0069 例如,如图7所示,当设定产生J 1 的左右制动力差时,只需设左右轮胎中的一个 轮胎(的油压制动部)的制动盘为E 1 英寸的制动盘、左右轮。

45、胎中的另一个轮胎(的油压制 动部)的制动盘为E 2 英寸的制动盘即可。这样,通过使制动盘具有左右不同径,也能够产 生左右制动力差。 0070 接着,图8是示出了活塞径与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表。此外,在图 8中示出的图表以左右制动力差()为横轴,以活塞径(mm)为纵轴。此外,活塞径是指制 动块(也可以是制动蹄)的受压面积的径。在此,图8是示出了在一个制动块中使用了活 塞径为H l mm的制动块的情况下的、活塞径与产生的左右制动力差的关系的图表。如图8所 示,通过使活塞径为不同径,能够产生制动力差,并且能够产生各种制动力差。 0071 例如,如图8所示,当设定产生I 1 的左右制动力差。

46、时,只需设左右轮胎中的一个 轮胎(的油压制动部)的制动块的活塞径为H l mm,左右轮胎中的另一个轮胎(的油压制动 部)的制动块的活塞径为H 2 mm即可。这样,通过使制动块具有左右不同径,也能够产生左 右制动力差。 0072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可以通过使用作制动块的材质为左右不同的材质、使 上式的摩擦系数具有不同的值,来产生制动力差。另外,当使供应的油压变化时,并不限于 主缸,也可以在第一油压配管24、第二油压配管26、例如主缸的出口、轮缸的入口等设置 阀,从而使供应至各油压制动部的油压产生差。 007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机械构造,作为初始设定而产生制动力差,但本发 明并。

47、不限于此。例如,当基于输入的信号(制动踏板的踩踏等量)电气地控制制动器时,只 需基于输入的信号使计算出的左右制动力具有不同的值即可。以下,使用图9进行说明。 在此,图9是示出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的图表。此外,图9所示的图表以输入为横轴,以输 说 明 书CN 102811894 A 11 9/9页 12 出为纵轴。此外,作为输入,存在踩踏制动踏板的力(踏力)、制动踏板的移动量(踏板行 程)、通过操作产生的油压(油压)等。另外,作为输出,存在作为制动力施加的转矩(控制 转矩)、作为制动力施加的力(控制力)。 0074 在图9的图表所示的关系中,即使在存在相同的输入的情况下,左前轮胎的制动 力(控制转。

48、矩)Fxlf与右前轮胎的制动力(控制转矩)Fxrf也具有不同的值。另外,与右 前轮胎的制动力Fxr相比,左前轮胎的制动力Fxlf要小一定的比例。由此,能够产生左右 制动力差。这样,通过基于需要的制动力差,在计算出的左右输出中设置差,能够与上述相 同地,抑制车辆在制动时发生偏转。另外,当这样利用计算值控制制动力时,也不基于传感 器等的检测值,而是基于事先计算出的关系来进行计算,即,总是在存在制动力差的状态下 进行计算。因此,在紧急制动等情况下,也能够产生制动力差。 0075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76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制动装置及车辆能够应用于使行驶中的车辆减速。 0077 符号说明 007。

49、8 10:车辆; 0079 11:车身; 0080 20:制动装置; 0081 23:主缸; 0082 24:第一油压配管; 0083 26:第二油压配管; 0084 28 lf 、28 rf 、28 lr 、28 rr :油压制动部。 说 明 书CN 102811894 A 12 1/5页 13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11894 A 13 2/5页 14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11894 A 14 3/5页 15 图3 图4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11894 A 15 4/5页 16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11894 A 16 5/5页 17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11894 A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