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406925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88105776.2

申请日:

1988.09.26

公开号:

CN1041374A

公开日:

1990.04.1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审定||||||公开

IPC分类号:

C09B61/00; A23L1/275

主分类号:

C09B61/00; A23L1/275

申请人:

湖南省分析测试研究所

发明人:

谭哲; 张建华; 罗学兰; 谭菲

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代理人:

程桂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属食品添加剂范畴,其特点是采用山区野生植物苏木为原料,将苏木芯材刨花然后用热水浸取数次,最后将浸泡芯液浓缩、冷凝即得成品色素。该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泛,产品的各项理化性质及毒理学评价性能优良,无异味,对蛋白、淀粉、糖类具有良好的染着性,在酸性介质中呈黄色,碱性呈红色,已成功地试用于人造葡萄珠、糖果、汽水等食品着色,效果良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山区野生植物苏木为原料,将去皮后的苏木心材刨花,用热水浸泡提取,然后将浸泡液浓缩至浆状,经冷凝即得本发明产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浸泡水量为苏木原料的14~20倍,水温为70~100℃,每次浸泡1小时左右。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浸泡液浓缩至2~3B e °时,在酸性条件下加入为原料量0.03~0.035%倍的N a CL静置后加热,取出下层沉淀风干得固体产品,上层清液继续浓缩,冷凝得固体成品。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将浸泡液浓缩至2~3B e °时泵入石油醚罐(溶液与石油醚之比为1∶1),搅拌,分层,收集水相后继续浓缩至浆状,经冷凝得固体产品。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将上层清液泵入石油醚罐(溶液∶石油醚=1∶1),搅拌、分层,收集水相后继续浓缩至浆状,经冷凝得固体产品。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属食品添加剂技术领域。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合成色素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用作食品着色剂,其安全性已引起人们普遍忧虑。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天然色素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叶绿素、红曲米、紫胶、姜黄、甜菜红、玫瑰茄等等,但从天然植物苏木(豆科乔木)中提取苏木食用色素,目前尚未见报道。

    本发明目的指在克服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提出一条从苏木植物中制备苏木食用色素的工艺路线;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充分开发利用我国广阔的山区植物资源。

    本发明制备工艺是:采用山区野生植物苏木为原料,将去皮后的苏木心材刨花,用热水浸泡数次,然后捞去残渣并过滤,将几次滤液合并后浓缩至浆状,经冷却、粉碎即为本发明产品-苏木食用色素,收率为7~8%。

    本发明较理想的工艺是:用70~100℃的水分数次浸泡,总用水量为苏木重量的14~20倍,每次浸泡时间1小时左右。

    为了缩短上述浓缩过程所需时间,可以在滤液浓缩至2~3Be°时,在酸性条件下加入电解质NaCL,其加入量为原料重量的0.03%~0.035%左右。加入NaCL后,滤液中的絮状胶体马上开始沉淀到容器底部,静置,加热至50℃以上使沉淀凝聚。取出下层色素沉淀,经风干得成品色素(约占总产品的30%左右)。上层清液最好经石油醚除去其中所含的少量油类物等杂质,然后再次浓缩至浆状,经冷却、粉碎即得成品色素(约占总量的70%左右)。

    本发明产品的主要理化性质如下:

    1、性状:产品外观为棕红色粉末,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及乙醇等醇类溶剂,80℃时水中溶解度为0.747克;在酸性中呈黄色,碱性中呈红色。产品化学结构式为:

    C16H12O5M=284

    2、染着性:产品对蛋白、淀粉、糖类等物质均有较牢固地染着性。

    3、温度对色素颜色的影响:碱性水溶液中经100℃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吸光度下降9%,酸性溶液同样条件下吸光度无变化,说明本发明产品在酸性条件下热稳定性好(一般食品绝大部份为酸性)。

    4、光稳定性:本发明产品在酸性条件下露光5个月(未做最大值)吸光度不变;中(碱)性溶液中经露光2~3天色泽由红→棕红色。

    5、其它离子对产品颜色的影响:自来水中大量钙、镁、氮、钾钠等离子对色泽没有影响,但大量铁、铝可与色素形成紫色。因此,提取与蒸发浓缩过程应避免使用铁、铝制品容器,以玻璃、搪瓷制品为佳。

    6、重金属限量试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方法》测定,结果为7mg/kg(以Pb汁)。

    7、产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本发明产品经用小白鼠一次经口LD50(半致死量)试验,结果LD50大于10000mg/kg。

    根据国家毒性分级标准,为无毒物质。第二阶段毒理试验兼顾了体内、体外试验及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试验原则,选择了细菌致突变试验、小鼠骨髓PCE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变试验,三项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说明本发明产品无致突变作用。

    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泛,其产品的理化性质、毒理学评价等方面性能优良,无异味,适于食品加工,已成功地试用于糖果、人造葡萄珠、汽水等食品着色,效果良好。据资料记载,苏木本身具有抗菌消炎、解热止痛等药用,其原材料在祖国医药上早有应用。

    实施例1:

    取干燥的苏木心材刨花状原料500g,用18倍水量,在90℃下分三次浸泡,三次浸泡时间分别为2、1、1小时,三次用水量分别为原料量的8、6、4倍。浸泡完毕后捞去残渣,过滤,合并滤液在常压下浓缩至糖浆状,冷却、粉碎,得35克棕红色成品色素,经测定其E1/1001cm≥15。

    实施例2:

    取刨花状苏木心材原料(干燥)500克,用18倍水量在100℃温度下分四次浸泡,每次浸泡时间为2、1、1、1小时,每次用水量为原料重量的6、5、4、3倍,捞去残渣,过滤,合并滤液(最后一次浸泡液作为下一次的浸泡母液,依次循环),在常压下浓缩滤液至2Be°,冷却,在PH2~3条件下加入原料重量0.035%的食盐,放置过夜,加热至50℃以上,静置片刻,倾出上层清液,取出下层沉淀,经自然风干得12.5克固体色素,经测定其E1/1001cm≥20。上层清液再泵入石油醚罐(溶液∶石油醚=1∶1),搅拌10分钟,静置分层,收集水相,移入浓缩罐,常压下继续浓缩至糖浆状,冷却,得固体色素23.5克,经测定其E1/1001cm≥15。

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苏木食用色素的制备工艺属食品添加剂范畴,其特点是采用山区野生植物苏木为原料,将苏木芯材刨花然后用热水浸取数次,最后将浸泡芯液浓缩、冷凝即得成品色素。该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泛,产品的各项理化性质及毒理学评价性能优良,无异味,对蛋白、淀粉、糖类具有良好的染着性,在酸性介质中呈黄色,碱性呈红色,已成功地试用于人造葡萄珠、糖果、汽水等食品着色,效果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染料;涂料;抛光剂;天然树脂;黏合剂;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组合物;其他类目不包含的材料的应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