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环己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404601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PDF 页数:67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00250.6

申请日:

1996.04.26

公开号:

CN1138040A

公开日:

1996.12.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公告日:1996.12.18||||||公开

IPC分类号:

C07D303/02; C07D303/12; C07C271/62; A61K31/335

主分类号:

C07D303/02; C07D303/12; C07C271/62; A61K31/335

申请人:

阿迪尔公司;

发明人:

D·C·比林顿; I·皮卡德; G·阿塔西; A·皮勒; M·伯布里奇; N·吉鲍德

地址:

法国库伯瓦

优先权:

1995.04.27 FR 950505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全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公开了(I)化合物和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可能的几何异构体和/或非对映异构体和/或对映体:A、B、C、D、R2、R3和R4同说明书中定义,以及药物。

权利要求书

1: 通式(I)的化合物及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可能的几何异构 体,非对映异构体和对映体: 式中: ·R选自下列基团: ·A和B是这样的: A代表甲基而B代表-OR 1 基,或 仅在R代表(δ)基时,A代表氢而B选自-CH 2 -OH和 -CH 2 -OR 1 基或 A代表 基,而B选自羟基和-OR 1 基,或 A和B与连接它们的碳原子和-CH 2 -O-基一起形成环氧乙 烷环, ·C和D是这样的: C代表羟基而D选自氢和溴,或 仅在R代表(δ)基时,C代表OR 1 基而D选自氢和溴,或 仅在R代表(δ)基时,C和D同时代表氢,或 C和D,与连接它们的碳原子和-O-基一起形成环氧乙烷环, 或与连接它们的碳原子和-O-CO-O-基一起形成二氧杂环,或 C和D一起形成键, ·Y选自-CO-和-CH(OR 1 )-基, ·R 1 代表 基, ·R 2 选自氢、任意取代的烷基和任意取代的芳基, ·R 3 选自氢、任意取代的烷基和任意取代的芳烷基, ·R 4 选自任意取代的烷基、氨基、任意取代的烷基氨基、任意取 代的二烷基氨基、任意取代的芳基、任意取代的芳烷基、任意取代的 杂芳烷基和任意取代的链烯基, ·R 5 代表任意取代的烷基, ·R 6 选自任意取代的烷基、任意取代的芳基、任意取代的芳烷 基、任意取代的杂芳基和任意取代的杂芳烷基, 应理解的是: —术语“烷基”、“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芳烷基”和“杂芳烷 基”中的烷基链表示含有1至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的饱和烃链, —术语“芳基”表示选自苯基和萘基的基团, —术语“杂芳基”表示选自吡啶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咪唑基、吲 哚基和异氮杂茚基的基团, —术语“链烯基”表示选自乙烯基和异丙烯基的基团, —与烷基、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芳基、芳烷基、杂芳基、杂芳烷 基和链烯基联系起来的术语“任意取代的”表示这些基团在非环部分 和/或在合适时在环部分可以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下列的化学个体任 意取代: —羟基, —卤素,选自氟、氯、溴和碘, —三卤代甲基, —硝基, —氨基、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 —含有1至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 —羧基, —含有1至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氧羰基,和 —含有1至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酰基。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和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可能的几 何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和对映体,其特征在于Y代表-CH(OR 1 ) -基。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和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可能的几 何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对映体,其特征在于Y代表-CO-基。
4: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和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可能的几 何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和对映体,其特征在于A和B与连接它们 的碳原子和-CH 2 -O-基一起形成环氧乙烷环。
5: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是(3S,4R,6R)-2,6-二氯 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 烷,其纯的和混合物形式的(3S,4R,6S),(3S,4S,6R)和(3S,4S, 6S)非对映异构体和对映体。
6: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是(3S,4S,6S)-2,6-二氯乙 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己基-1-氧杂-螺[2.5]辛烷,其纯的或 混合物形式的(3S,4S,6R),(3S,4R,6R)和(3S,4R,6R)非对映异 构体和对映体。
7: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是(3S,4S,6R)-2,6-二氯 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异丙基-1-氧杂-螺[2.5]辛烷,其纯 的或混合物形式的(3S,4S,6S),(3S,4R,6R)和(3S,4R,6S)非对 映异构体和对映体。
8: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是5-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 -2-(2-螺-环氧乙烷基)-1-(4-甲基戊基)-7-氧杂二环[4. 1.0]庚烷,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非对映异构体和对映体。
9: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是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 酰氧基-4-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非对映异构体和对映体。
10: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是(3S,4R)-4-氯乙酰基氨 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 -6-酮,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3S,4S)非对映异构体和对映体。
11: 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需要的式(I) 化合物,式(II)化合物: 进行一个或多个下列反应: a)引入式(I)定义的R基 在丁基锂存在下,在无水极性溶剂中,在惰性气氛和在温度- 78℃至0℃下,加入式(III)或式(IV)化合物: 式中R 2 和R 3 同式(I)定义,X代表卤原子,得到R分别代表(β)或 (α)的化合物, 可以将上面定义的R代表(α)或(β)的化合物进行催化加氢,得 到R代表式(I)定义的δ的化合物, 可将R代表式(I)定义的(α)的化合物受氧化剂作用,得到R 代表式(I)定义的(γ)的化合物, b)引入式(I)定义的Y基 在如上所述引入R基时将式(II)化合物的甲氧基官能团转化 为酮官能团, 在需要时,可以将Y代表-CO-的化合物受还原剂作用,得 到相应的醇,再将其与式(V)的异氰酸酯作用: R 4 -CONCO                   (V) 式中R 4 同式(I)定义, 以便得到Y代表-CH(OR 1 )-,R 1 同式(I)定义的化合物, c)引入A和B的各个基团 对于A和B与连接它们的碳原子和-CH 2 -O-基一起形成环 氧乙烷环的式(I)化合物,不需进行任何转化,因为在上面定义的式 (II)的起始物料中已经存在环氧乙烷环, —对于A代表甲基和B代表-OR 1 基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 述反应使上面定义的式(II)化合物中存在的环氧乙烷环反应: —对于R代表上面定义的(δ)基,A代表氢和B选自 -CH 2 -OH和-CH 2 -OR 1 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应使上面定义的 式(II)中存在的环氧乙烷环反应: 式中R 4 同式(I)定义, —对于A代表 基和B选自羟基和-OR 1 基的式 (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应使上面定义的式(II)中存在的环氧乙烷 环反应: 式中R 4 、R 5 和R 6 同式(I)定义,X代表卤原子, d)引入C和D的各个基团 —对于C代表羟基和D代表溴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 应,将在引入R基时得到的式(VIII)合成中间体(参见上面a)节)与 溴化剂反应: 式中R同上面定义, —对于C代表羟基和D代表氢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应 使上面定义的式(VIII)合成中间体反应: 式中R同上面定义, 可以将上面定义的式(IX)和式(X)化合物的羟基官能团通过与 式R 4 -CONCO(R 4 同上面定义)的异氰酸酯作用甲氨酰化,得到D 选自氢和溴和C代表OR 1 基的式(I)化合物, —C和D不是上面定义的那些取代基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 述反应方案由式(VIII)化合物得到: 式中R和R 4 同上面定义, 可以任意将全部合成中间体和式(I)化合物用通用的提纯方法 提纯,在需要和合适时用通用的分离方法分离成几何异构体和/或 非对映异构体和/或对映体。
12: 药物组合物,包括仅仅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 一项的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或所述活性组分与一个或多个可药用 的惰性无毒载体的组合。
13: 根据权利要求12的药物组合物,其具有血管生成抑制活 性,用于治疗由血管生成疾病引起或与血管生成疾病有关的症状。

说明书


新的环己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 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涉及新的环己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由于本发明的化合物的抑制血管生成活性,所以其具有重要的治疗用途。

    血管生成(或新血管形成)定义为新的毛细血管的发育和生长。血管生成过程在许多生理状况中是心需的,这些状况包括胚胎发育,创伤的正常治愈,月经后子宫内膜的发育。除了在这些状况中的血管生成外,正常成年人的血管生成很稀少,生成血管壁的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很慢,细胞再生周期以年计算。

    异常的血管生成(也就是说由于致病综合症刺激新血管的生长)是许多疾病如明显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瘤(haemangiomas)和固体瘤生长的既定特征。在其他疾病如冠状动脉疾病中血管生成也可以起重要的作用。

    在肿瘤学领域中已经证明固体瘤的生长完全取决于经常的新血管地发育,对于一些癌的转移,该发育与原发性瘤的生长大小有关系(J.Folkman,New Engl.Med.,285(1971),1182-1185)。

    药物治疗(即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终止原发性瘤的生长,阻碍或减少形成转移,阻碍继发性生长的出现。所述血管生成抑制剂也可以用于治疗上述的存在血管生产活性的非肿瘤疾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在文献中描述。本发明化合物的现有技术特别由专利申请EP-A-357061和JP-A-01-233275说明,其中分别描述烟曲霉素(fumagillol)化合物(式(A))和卵假散囊菌素(o-valicine)化合物(式(B)):

    本发明的化合物与现有技术的化合物的不同是它们完全由合成得到,由于2-位碳原子上的取代基不是甲氧基和3-位碳原子上的取代基与上述式(A)和(B)中所述的取代基不同,因而使不对称中心得到彻底控制和得到全新的分子。

    为了得到活性较高、更有特效、同时毒性又较低的活性组分,治疗要求需要新的抑制血管生成化合物的不断开发这一事实支配了新结构的研究。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通式(I)的化合物和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可能的几何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和对映体:

    式中:

    ·R选自下列基团:

    ·A和B是这样的:

    A代表甲基而B代表-OR1基,或

    仅在R代表(δ)基时,A代表氢而B选自-CH2-OH和-CH2-OR1基或

    A代表基,而B选自羟基和-OR1基,或

    A和B与连接它们的碳原子和-CH2-O-基一起形成环氧乙烷环,

    ·C和D是这样的:

    C代表羟基而D选自氢和溴,或

    仅在R代表(δ)基时,C代表OR1基而D选自氢和溴,或

    仅在R代表(δ)基时,C和D同时代表氢,或

    C和D,与连接它们的碳原子和-O-基一起形成环氧乙烷环,或与连接它们的碳原子和-O-CO-O-基一起形成二氧杂环,或C和D一起形成键,

    ·Y选自-CO-和-CH(OR1)-基,

    ·R1代表基,

    ·R2选自氢、任意取代的烷基和任意取代的芳基,

    ·R3代表氢,任意取代的烷基和任意取代的芳烷基,

    ·R4选自任意取代的烷基、氨基、任意取代的烷基氨基、任意取代的二烷基氨基、任意取代的芳基、任意取代的芳烷基、任意取代的杂芳烷基和任意取代的链烯基,

    ·R5代表任意取代的烷基,

    ·R6选自任意取代的烷基、任意取代的芳基、任意取代的芳烷基、任意取代的杂芳基和任意取代的杂芳烷基,

    应理解的是:

    —术语“烷基”、“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芳烷基”和“杂芳烷基”中的烷基链表示含有1至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的饱和烃链,

    —术语“芳基”表示选自苯基和萘基的基团,

    —术语“杂芳基”表示选自吡啶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咪唑基、吲哚基和异氮杂茚基的基团,

    —术语“链烯基”表示选自乙烯基和异丙烯基的基团,  

    —与烷基、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芳基、芳烷基、杂芳基、杂芳烷基和链烯基联系起来的术语“任意取代的”表示这些基团在非环部分和/或在合适时在环部分可以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下列的化学个体任意取代:

    —羟基,

    —卤素,选自氟、氯、溴和碘,

    —三卤代甲基,

    —硝基,

    —氨基、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

    —含有1至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

    —羧基,

    —含有1至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氧羰基,和

    —含有1至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酰基。

    本发明还涉及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根据E.J.Corey和J.P.Dittami,J.A.C.S.,(1985),107,256-257描述的操作方法得到的式(II)化合物:

    根据需要的式(I)化合物,进行一个或多个下列反应:

    a)引入式(I)定义的R基

    在丁基锂存在下,在无水极性溶剂如甲苯或乙醚或其混合物中,在惰性气氛和在温度-78℃至0℃下,加入式(III)或式(IV)化合物:式中R2和R3同式(I)定义,X代表卤原子,得到R分别代表(β)或(α)的化合物,

    可将上面定义的R代表(α)或(β)的化合物进行催化加氢,得到R代表式(I)定义的(δ)的化合物。

    可将R代表式(I)定义的(α)的化合物受氧化剂如间氯过苯甲酸或二甲基二氧杂丙环作用,得到R代表式(I)定义的(γ)的化合物,

    b)引入式(I)定义的Y基

    在如上所述引入R基时将式(II)化合物的甲氧基官能团转化为酮官能团,

    在需要时,可以将Y代表-CO-的化合物受还原剂如硼氢化钠作用,得到相应的醇,再将其与式(V)的异氰酸酯作用:

    R4-CONCO                  (V)式中R4同式(I)定义,

    以便得到Y代表-CH(OR1)-,R1同式(I)定义的化合物,

    c)引入A和B的各个基团

    对于A和B与连接它们的碳原子和-CH2-O-基一起形成环氧乙烷环的式(I)化合物,不需进行任何转化,因为在上面定义的式(II)的起始物料中已经存在环氧乙烷环,

    —对于A代表甲基和B代表-OR1基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应使上面定义的式(II)化合物中存在的环氧乙烷环反应:

    —对于R代表上面定义的(δ)基,A代表氢和B选自-CH2-OH和-CH2-OR1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应使上面定义的式(II)中存在的环氧乙烷环反应:式中R4同式(I)定-

    —对于A代表基和B选自羟基和-OR1基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应使上面定义的式(II)中存在的环氧乙烷环反应:式中R4、R5和R6同式(I)定义,X代表卤原子,

    d)引入C和D的各个基团

    —对于C代表羟基和D代表溴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应,将在引入R基时得到的式(VIII)合成中间体(参见上面a)节)与溴化剂如N-溴代琥珀酰亚胺反应:式中R同上面定义,

    —对于C代表羟基和D代表氢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应使上面定义的式(VIII)合成中间体反应:式中R同上面定义,

    可以将上面定义的式(IX)和式(X)化合物的羟基官能团通过与式R4-CONCO(R4同上面定义)的异氰酸酯作用甲氨酰化,得到D选自氢和溴和C代表OR1基的式(I)化合物,

    —C和D不是上面定义的那些取代基的式(I)化合物,按照下述反应方案由式(VIII)化合物得到:式中R和R4同上面定义,

    可以任意将全部合成中间体和式(I)化合物用通用的提纯方法提纯,在需要和合适时用通用的分离方法分离成几何异构体和/或非对映异构体和/或对映体。

    C和D与连接它们的碳原子和-O-基一起形成环氧乙烷环的式(I)化合物也可以按照下述反应得到:式中R同上面定义,

    R代表上面定义的(δ)基的式(I)化合物优选通过在氯化铈(III)存在下,在四氢呋喃中,在合适温度如-78℃下,式(XI)化合物与式(II)化合物作用得到:

    式中R2和R3同上面定义。

    上面说明的本发明方法中描述的各个反应应以本技术领域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后面描述的实施例决定的化学上合适的顺序进行。通常,R基在合成开始时引入,甲氨酰化反应在合成过程的最后阶段进行。

    式(I)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理性质。实际上这些化合物是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其具有比参照化合物低得多的毒性。因此,它们具有优良的治疗指数。

    这些化合物在治疗上用作抗肿瘤剂,用于抑制转移的形成和生长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瘤和冠状动脉疾病,更一般的是治疗由血管生成疾病引起的或与血管生成疾病有关的症状。

    本发明还涉及药物组合物,包括仅仅式(I)化合物,其可能的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几何异构体和/或非对映异构体和/或对映体,或所述化合物与一种或多种惰性无毒的赋形剂或载体的组合。

    在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中,可以特别提及的是适用于经口、肠胃外、经鼻、经直肠、经舌、经皮、经眼或经呼吸给药的制剂,特别是片剂或糖锭剂、舌下片剂、明胶胶囊剂、栓剂、乳膏、软膏、皮肤胶、贴剂(patches)、可注射或可饮用制剂、气溶胶和眼或鼻滴剂。

    使用的剂量根据病人的年龄和体重、给药途径、治疗征候的性质和可能的有关治疗而变化,每天0.01至1g,以一次和多次剂量给药。

    下列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是无论如何不限制本发明。起始物料是已知的或用已知的操作方法制备的。

    实施例1:(3S*,4S*,5R*,6R*)-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1-甲基丙烯-1-基)-1-氧杂-螺[2.5]辛烷

    步骤A:4-羟基-6-甲氧基-4-(1-甲基丙烯-1-基)-1-氧杂-螺[2.5]辛-5-烯

    将54ml叔丁基锂(1.7M戊烷溶液,91.89mmol)在氮气氛下滴加入冷却到-78℃的4.62ml(45.41mmol)(顺,反)-2-溴-2-丁烯在140ml无水乙醚中的溶液中。然后将混合物在-78℃搅拌5分钟,随后在0℃搅拌1小时。向该溶液中滴加冷却到-78℃的6-甲氧基-1-氧杂-螺[2.5]辛-5-烯-4-酮(根据E.J.Corey和J.P.Dittami(J.A.C.S.(1985),107,256-257)描述的操作方法制备)(4g;25.94mmol)在40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在-78℃搅拌1小时后,反应混合物倒入10%氯化铵水溶液(400ml)中。反应混合物用乙醚(400ml)稀释,并萃取。有机相经一般处理产生油状剩余物,用硅胶进行色谱分离(洗脱:戊烷/乙酸乙酯,7∶1),得到3.4g(16.17mmol)预期产物。收率:60%。

    步骤B:5-溴-6,6-二甲氧基-4-羟基-4-(1-甲基丙烯-1-基)-1-氧杂-螺[2.5]辛烷

    将3.4g(19.32mmol)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冷却到0℃的3.4g(16.17mmol)在步骤中A得到的化合物在160ml甲醇中的溶液中。在0℃搅拌15分钟后将反应混合物蒸发。将油状剩余物溶于可乙酸乙酯中。有机相经处理后用硅胶色谱提纯(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8∶1),得到3.2g(9.96mmol)预期产物。收率:62%。

    步骤C:5-溴-4-羟基-4-(1-甲基丙烯-1-基)-1-氧杂-螺[2.5]辛-6-酮

    在室温将1.9g(9.96mmol)对甲苯磺酸加入3.2g(9.96mmol)在步骤B中得到的化合物在120ml丙酮/水混合物(3∶2)中的溶液中。薄层色谱分析之后反应完全时,蒸发出丙酮。剩余的的水相用乙酸乙酯中(200ml)萃取。有机相经一般处理后得到2.23g(8.1mmol)预期产物。收率:81%。

    步骤D:5-溴-4,6-二羟基-4-(1-甲基丙烯-1-基)-1-氧杂-螺[2.5]辛烷

    在室温将137mg(3.6mmol)硼氢化钠分成小份加入1g(3.63mmol)步骤C中得到的化合物在110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中。在用薄层色谱分析之后反应完全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溶于甲醇中,再浓缩。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4∶1)分离后,得到0.46g(1.66mmol)预期产物。收率46%。

    步骤E:(3S*,4S*,5R*,6R*)-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1-甲基丙烯-1-基)-1-氧杂-螺[2.5]辛烷

    在氮气氛下将0.26ml(3.087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滴加入冷却至0℃的0.46g(1.66mmol)步骤D中得到的化合物在10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中。在0℃搅拌30分钟后将10ml水加入反应混合物中,搅拌1小时。有机相经一般的处理后,得到0.46g(1.16mmol)乳脂冻状的预期产物。收率:70%。

    实施例2:(3S*,4R*,5R*,6R*)-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2,3-二甲基环氧乙烷-2-基)-1-氧杂-螺[2.5]辛烷

    将1.12g(4.74mmol)72%3-氯过苯甲酸加入0.46g(1.16mmol)实施例1中得到的化合物在30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中。反应混合物在室温搅拌5小时。过滤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固体。有机相经一般处理和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己烷/乙酸乙酯,3∶2)提纯两次后,得到0.146g(0.354mmol)乳脂冻状预期化合物。收率:48%。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4H19BrClNO6        分子量:412.66)

                 C           H          N         Br         Cl实验值%        40.76         4.78         3.42        19.00         8.00计算值%        40.75         4.64         3.39        19.36         8.60

    实施例3:(3S*,4S*,5R*,6R*)-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丙烯-2-基)-1-氧杂-螺[2.5]辛烷

    步骤A:4-羟基-6-甲氧基-4-(丙烯-2-基)-1-氧杂-螺[2.5]-5-辛-5-烯

    按照实施例1步骤A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9.2ml(0.104mmol)2-溴-1-丙烯,115ml叔丁基锂(1.7M的戊烷溶液,0.196mol)在335ml无水乙醚中的溶液和7.88g(51.2mmol)6-甲氧基-1-氧杂-螺[2.5]辛-5-烯-4-酮在80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7∶1)分离后,得到0.94g(4.79mmol)异构体A和5.82g(19.24mmol)异构体B。收率:67%。

    步骤B:5-溴-6,6-二甲氧基-4-羟基-4-(丙烯-2-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B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8.37g(42.67mmol)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B和8.25g(46.97mmol)N-溴代琥珀酰亚胺在420ml甲醇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石油醚/乙酸乙酯,9∶1)分离两次后,得到10.01g(32.52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76%。

    步骤C:5-溴-4-羟基-4-(丙烯-2-基)-1-氧杂-螺[2.5]辛-6-酮

    按照实施例1步骤C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4.58g(14.89mmol)步骤B中得到的化合物和4.25g(22.33mmol)对甲苯磺酸在400ml丙酮/水混合物(3∶2)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3.54g(13.56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91%。

    步骤D:5-溴-4,6-二羟基-4-羟基-4-(丙烯-2-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4.34g(16mmol)步骤C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64g(16mmol)硼氢化钠在550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3.2g(12.16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73%。

    步骤E:(3S*,4S*,5R*,6R*)-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丙烯-2-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03g(3.9mmol)步骤D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62ml(7.3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20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2.14g(5.6mmol)预期化合物。

    实施例4:(3S*,4S*,5R*,6R*)-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2-甲基-2-环氧乙烷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2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2.14g(5.6mmol)实施例3中得到的粗化合物和1.93g(11.2mmol)72%3-氯过苯甲酸在55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己烷/乙酸乙酯,3∶1)分离两次后,得到0.99g(2.26mmol)两种预期的非对映异构体的乳脂冻状混合物(73/27)。收率:84%。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3H17BrClNO6           分子量:398.64)

                    C           H         N         Br         Cl实验值%          40.30         4.20        3.67        19.00         9.50计算值%          39.17         4.30        3.51        20.04         8.89

    实施例5:(3S*,4S*,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1-甲基丙烯-1-基)-1-氧杂-螺[2.5]辛烷

    步骤A:4,6-二羟基-4-(1-甲基丙烯-1-基)-1-氧杂-螺[2.5]辛烷

    将1.8ml(6.78mmol)三丁基氢化锡加入0.94g(3.39mmol)实施例1步骤D中得到的化合物在35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中。反应混合物进行搅拌并加热至回流。在薄层色谱分析之后反应完全时,混合物冷却后蒸发。油状剩余物溶于乙酸乙酯中,加入在15ml水中的3g氟化钾。搅拌15分钟后过滤出生成的三丁基氟化锡。有机相经一般的处理和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2∶1)提纯后,得到0.32g(1.61mmol)预期的反式化合物和0.31g(1.56mmol)预期的顺式化合物。收率:94%。

    步骤B:(3S*,4S*,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1-甲基丙烯-1-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32g(1.61mmol)步骤A中得到的反式化合物和0.245ml(2.91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10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0.5g(1.57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97%。

    实施例6:(3S*,4R*,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2,3-二甲基环氧乙烷-2-基)-1-氧杂-螺[2.5]辛烷(反式异构体)

    按照实施例2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5g(1.57mmol)实施例5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38g(3.14mmol)72%3-氯过苯甲酸在25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1∶1)分离后,得到0.33g(0.99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63%。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4H20ClNO6          分子量:333.77)

                C           H          N        Cl实验值%        50.88        6.45        4.01       10.45计算值%        50.38        6.04        4.20       10.62

    实施例7:(3S*,4R*,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2,3-二甲基-2-环氧乙烷基)-1-氧杂-螺[2.5]辛烷(顺式异构体)

    按照实施例6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实施例5步骤A中得到的顺式异构体开始进行制备,按照实施例5步骤B中描述的操作方法处理,得到0.145g(0.43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64%。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4H20ClNO6    分子量333.77)

                    C          H         N         Cl

    实验值%       50.73        6.40       4.13        10.76

    计算值%       50.38        6.04       4.20        10.62

    实施例8:(3S*,4S*,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丙烯-2-基)-1-氧杂-螺[2.5]辛烷

    步骤A:4,6-二羟基-4-(丙烯-2-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5步骤A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2.16g(8.2mmol)实施例3步骤D中得到的化合物和4.4ml(16.4mmol)三丁基氢化锡在85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1.74g(9.44mmol)预期化合物。

    步骤B:(3S*,4S*,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丙烯-2-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74g(9.44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粗化合物和1.5ml(17.6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45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1.87g(6.15mmol)预期化合物。

    实施例9:(3S*,4S*,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2-甲基环氧乙烷-2-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2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66g(5.5mmol)实施例8中得到的化合物和1.9g(11.0mmol)72%3-氯过苯甲酸在60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己烷/乙酸乙酯,3∶2)分离两次后,得到1.4g(4.38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80%。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3H18ClNO6       分子量:319.74)

                   C          H         N          Cl

    实验值%      48.73        5.79       4.42        11.53

    计算值%      48.83        5.67       4.38        11.09

    实施例10:(3S*,4S*,5R*,6R*)-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步骤A:5-溴-4-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6-酮

    在氮气氛下将74ml(0.118mol)正丁基锂(1.6M己烷溶液)滴加入冷却至-78℃的25ml(0.157mol)5-苯基戊炔在400ml无水乙醚中的溶液中。该溶液在-78℃搅拌15分钟,然后在0℃搅拌75分钟。将冷却至-78℃的6-甲氧基-1-氧杂-螺[2.5]辛-5-烯-4-酮(11g,71.33mmol)在80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滴加到上述溶液中。在-78℃搅拌1小时后,反应混合物倒入10%氯化铵水溶液(1000ml)中。有机相经一般处理,得到22g(74mmol)4-羟基-6-甲氧基-4-(5-苯基戊烯-1-基)-1-氧杂-螺[2.5]辛烯(2个异构体)油状剩余物,其不提纯直接用于下面步骤中。

    在10gLindlar催化剂存在下,将22g(74mmol)上述异构体混合物在610ml苯中的溶液加氢7小时,过滤和蒸发后,得到22g(73m-mol)4-羟基-6-甲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5-烯油状剩余物,其不提纯直接用于下面步骤中。

    将13.94g(78.32mmol)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冷却至0℃的22g(73mmol)上述混合物在100ml甲醇中的溶液中。在0℃搅拌30分钟后反应混合物蒸发。油状剩余物溶于乙酸乙酯中。有机相经一般处理和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3∶1)提纯后,得到5个下述比例的异构体:8.62g(20.85mmol)异构体A,5.19g(12.55mmol)异构体B,6.89g(16.67mmol)异构体C和E的混合物和3.1g(7.5mmol)异构体D。

    按照实施例1步骤C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8.62g(20.9mmol)异构体A、B、C或D和4g(21mmol)对甲苯磺酸在250ml丙酮/水混合物(3∶2)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5.06g(13.78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66%。

    步骤B:5-溴-4,6-二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5.06g(13.78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29g(7.66mmol)硼氢化钠在550m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4∶1)分离后,得到3.85g(10.42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76%。

    步骤C: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g(2.7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42ml(5.03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30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5∶2)分离后,得到0.497g(1.017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38%。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1H27BrClNO5           分子量:488.81)

                 C          H         N         Cl         Br实验值%        53.07        5.58        2.93        6.00         8.00计算值%        51.60        5.57        2.87        16.35        7.2

    实施例11:(3S*,4R*,6S*)-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步骤A:(3S*,4R*,6S*)-4,6-二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5步骤A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02g(2.77mmol)实施例10步骤B中得到的异构体C和1.2ml(4.52mmol)三丁基氢化锡在25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3∶1)分离后,得到0.54g(1.86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67%。

    步骤B:(3S*,4R*,6S*)-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54g(1.86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29ml(3.5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18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2∶1)提纯后,得到0.24g(0.59mmol)预期化合物和0.38g(0.72mmol)实施例12的化合物。收率:32%。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1H28ClNO5         分子量:409.91)

                     C          H         N

    实验值%        62.79        7.18        3.32

    计算值%        61.53        6.89        3.42

    实施例12:(3S*,4R*,6S*)-4,6-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该二甲氨酰化的化合物按照实施例11中描述的操作方法得到。收率:39%。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4H30Cl2N2O7       分子量:529.42)

                   C              H             N实验值%          54.25            5.94            5.47计算值%          54.45            5.71            5.29

    实施例13:(3S*,4R*,5S*,6S*)-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3-(3-苯基戊基)环氧乙烷-2-基]-1-氧杂-螺[2.5]辛烷

    步骤A:5-溴-4-羟基-4-(5-苯基戊烯-1-基)-1-氧杂-螺[2.5]辛-6-酮

    在5gLindlar催化剂存在下,将4-羟基-6-甲氧基-4-(5-苯基戊炔-1-基)-1-氧杂-螺[2.5]辛烯-按照实施例10的步骤A中描述的操作方法得到的粗异构体混合物(10.67g;35.52mmol)在300ml苯中的溶液加氢1小时,在过滤和蒸发后,得到10.67g(35.5mmol)4-羟基-6-甲氧基-4-(5-苯基戊烯-1-基)-1-氧杂-螺[2.5]辛-5-烯(2个异构体)油状剩余物,其不提纯直接用于下面步骤中。将7.58g(42.6mmol)N-溴代琥珀酰亚胺加入冷却至0℃的10.67g(35.5mmol)上述混合物在360ml甲醇中的溶液中。在0℃搅拌15分钟后将反应混合物蒸发。油状剩余物溶于乙酸乙酯中。有机相经一般处理和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5∶1)提纯后,得到下述比例的2个异构体:1.5g(3.65mmol)异构体A和3.14g(7.63mmol)异构体B。

    按照实施例1步骤C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5g(3.65mmol)上面得到的异构体A和0.84g(4.4mmol)对甲苯磺酸在125ml丙酮/水混合物(3∶2)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甲苯/乙酸乙酯,9∶1)分离后,得到0.9g(2.46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78%。

    步骤B:5-溴-4,6-二羟基-4-(5-苯基戊烯-1-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9g(2.46mmol)上述步骤A中得到的化合物和45mg(1.19mmol)硼氢化钠在100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3∶1)分离后,得到0.26g(0.71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21%。

    步骤C:5-溴-4,6-二羟基-4-[3-(3-苯基戊基)环氧乙烷-2-基]-1-氧杂-螺[2.5]辛烷

    将0.26g(0.71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溶于30ml冷却至-20℃的二甲基二氧杂丙环中。反应混合物从-20℃至室温搅拌几小时,然后浓缩。得到的油状剩余物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4∶1)分离。得到26mg(0.068mmol)非对映异构体A和93mg(0.24mmol)非对映异构体B。收率:44%。

    步骤D:(3S*,4R*,5S*,6S*)-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3-(3-苯基戊基)环氧乙烷-2-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93mg(0.24mmol)上述步骤C中得到的化合物和40ml(0.45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5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1.2∶1)分离后,得到50mg(0.1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41%。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1H25BrClNO6      分子量:502.79)

                     C          H         N

    实验值%        50.47        5.12        2.84

    计算值%        50.17        5.01        2.79

    实施例14: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β-苯乙烯基)-1-氧杂-螺[2.5]辛-4-烯

    步骤A:4-(β-苯乙烯基)-1-氧杂-螺[2.5]辛-4-烯-6-酮

    按照实施例1步骤A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7ml(13mmol)β-溴代苯乙烯,15.3ml叔丁基锂(1.7M戊烷溶液,26mmol)在40ml无水乙醚中的溶液和1g(6.5mmol)6-甲氧基-1-氧杂-螺[2.5]辛-5-烯-4-酮在10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5∶1,和甲苯/乙酸乙酯,95∶5)分离两次后,得到0.24g(0.93mmol)异构体A,0.42g(1.63mmol)异构体B和0.18g(0.8mmol)预期产物。收率:12%。

    步骤B:6-羟基-4-(β-苯乙烯基)-1-氧杂-螺[2.5]辛-4-烯

    按照实施例l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16g(0.71mmol)步骤A中得到的化合物和30mg(0.75mmol)硼氢化钠在22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1∶1)分离后,得到0.14g(0.61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87%。

    步骤C: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β-苯乙烯基)-1-氧杂-螺[2.5]辛-4-烯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14g(0.61mmol)步骤B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1ml(1.14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10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0.25g(0.73mmol)预期化合物。

    实施例15: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2-苯基环氧乙烷-2-基)-1-氧杂-螺[2.5]辛-4-烯

    按照实施例13步骤C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25g(0.73mmol)实施例14中得到的粗化合物在25ml二甲基二氧杂丙环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2∶1)分离后,得到90mg(0.25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39%。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8H18ClNO5       分子量:363.80)

                      C          H         N

    实验值%        59.21        4.98        3.84

    计算值%        59.43        4.99        3.85

    实施例16:(1S*,2S*,5S*,6S*)-5-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1-异丙烯基-2-(2-螺-环氧乙烷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步骤A:5-羟基-1-异丙烯基-2-(2-螺-环氧乙烷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2g(7.65mmol)实施例3步骤C中得到的5-溴-4-羟基-4-异丙烯基-1-氧杂-螺[2.5]辛-6-酮(异构体A)和0.29g(7.66mmol)硼氢化钠在220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4∶1)分离后,得到0.69g(3.79mmol)预期异构体1和1.2g(6.59mmol)预期异构体2。

    步骤B:(1S*,2S*,5S*,6S*)-5-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1-异丙烯基-2-(2-螺-环氧乙烷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53g(2.91mmol)上述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1和0.46ml(5.41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30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2∶1)分离后,得到0.77g(2.54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87%。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3H16ClNO5          分子量:301.73)

                     C          H        N          Cl

    实验值%        51.72        5.58       4.61        11.90

    计算值%        51.75        5.35       4.64        11.75

    用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2在相同操作条件下进行合成,得到实施例29的化合物。

    实施例17:(1R*,2S*,5S*,6S*)-5-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1-[(2S*和2R*)-(2-甲基环氧乙烷-2-基)]-2-(2-螺-环氧乙烷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2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61g(2.01mmol)实施例16中得到的化合物和1.96g(16.1mmol)72%3-氯过苯甲酸在50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1∶1)和用RP18HPLC(洗脱剂:乙腈/水,20∶80)分离后,得到0.13g(0.41mmol)非对映异构体A和0.08g(0.25mmol)非对映异构体B。收率:32%。

    非对映异构体A和B的元素分析:

          (实验式:C13H16ClNO6         分子量:317.73)非对映异构体A

                   C           H        N         Cl

    实验值%      49.10        5.04       4.36        11.21

    计算值%      49.14        5.08       4.41        11.16非对映异构体B

                    C           H        N         Cl

    实验值%      49.18        4.98       4.48        11.52

    计算值%      49.14        5.08       4.41        11.16

    从实施例16中得到的异构体2开始,在相同的操作条件进行合成,得到实施30中描述的两个非对映异构体。

    实施例18:(1S*,2S*,5R*,6S*)-5-氯乙酰氨基甲酰氧基-2-(2-螺-环氧乙烷基)-1-(5-苯基戊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步骤A:5-羟基-2-(2-螺-环氧乙烷基)-1-(5-苯基戊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4.2g(11.5mmol)实施例10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C和0.22g(5.8mmol)硼氢化钠在440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1.6g(5.45mmol)预期化合物。

    步骤B:5-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2-(2-螺-环氧乙烷基)-1-(5-苯基戊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6g(5.45mmol)上述步骤A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85ml(10.14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2∶1)分离两次后,得到0.16g(0.39mmol)预期化合物。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1H26ClNO5           分子量:407.90)

                     C          H         N        Cl

    实验值%        61.81        6.48        3.34       8.64

    计算值%        61.84        6.42        3.43       8.69

    实施例19:(1S*,2R*,5R*,6S*)-2,5-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2-甲基-1-(5-苯基戊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步骤A:2,5-二羟基-2-甲基-1-(5-苯基戊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4.2g(11.5mmol)实施例10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E和0.22g(5.8mmol)硼氢化钠在440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1.6g(5.45mmol)预期化合物。

    步骤B:(1S*,2R*,5R*,6S*)-2,5-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2-甲基-1-(5-苯基戊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6g(5.45mmol)上述步骤A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85ml(10.14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2∶1)分离两次后,得到0.17g(0.32mmol)预期化合物。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4H30Cl2N2O7    分子量:529.42)

                     C          H        N         Cl

    实验值%        54.87        5.90       4.95        13.00

    计算值%        54.45        5.71       5.29        13.39

    实施例20: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4-甲基戊基)-1-氧杂-螺[2.5]辛-4-烯

    步骤A:4-(4-甲基戊炔-1-基)-1-氧杂-螺[2.5]辛-4-烯-6-酮

    在氮气氛下将16ml(25.5mmol)正丁基锂(1.6M己烷溶液)滴加入冷却至-78℃的2g(24.34mmol)4-甲基戊炔在80ml无水乙醚中的溶液中。溶液在-78℃搅拌15分钟,然后在0℃搅拌50分钟。向该溶液中滴加冷却至-78℃的6-甲氧基-1-氧杂-螺[2.5]辛-5-烯-4-酮(2.5g,16.21mmol)在30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在-78℃搅拌1小时后,反应混合物倒入10%氯化铵水溶液中。有机相经一般处理,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4∶1)分离后,得到1g(4.25mmol)异构体1和1g(4.25mmol)异构体2和移位异构体3的混合物,其不提纯直接用于下面步骤中。

    步骤B:4-(4-甲基戊基)-1-氧杂-螺[2.5]辛-4-烯-6-酮

    在0.28gLindlar催化剂存在下,将1g(4.25mmol)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2和异构体3的混合物在140ml苯中的溶液加氢90分钟,过滤和蒸发,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7∶1)分离后,得到0.4g(1.92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45%。

    步骤C:6-羟基-4-(4-甲基戊基)-1-氧杂-螺[2.5]辛-4-烯

    按照实施例1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36g(1.75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和68ml(1.8mmol)硼氢化钠在55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3∶1)分离后,得到0.17g(0.82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76%。

    步骤D: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4-甲基戊基)-1-氧杂-螺[2.5]辛-4-烯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17g(0.82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14ml(1.55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10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0.3g(0.91mmol)预期化合物。

    实施例21:5-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2-(2-螺-环氧乙烷基)-1-(4-苯基戊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13步骤C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3g(0.91mmol)实施例20中得到的化合物在20ml二甲基二氧杂丙环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甲苯/乙酸乙酯,9∶1)分离两次后,得到22mg(0.063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7%。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6H24ClNO5      分子量:345.82)

                     C          H          N

    实验值%        55.83        7.17         3.78

    计算值%        55.57        7.00         4.05

    实施例22:(3S*,4R*,5R*,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异丙烯基-1-氧杂-螺[2.5]六氢苯并[1.3]二氧杂环戊二烯-2-酮

    步骤A:4,5-二羟基-4-异丙烯基-1-氧杂-螺[2.5]辛-6-酮

    按照实施例13步骤C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8g(9.2mmol)实施例3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B在100ml二甲基二氧杂丙环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4∶1)分离后,得到1.7g(8.6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93%。

    步骤B:4,5,6-三羟基-4-异丙烯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59g(2.89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和0.11g(2.98mmol))硼氢化钠在66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0∶1)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0.48g(2.4mmol)预期粗化合物。收率:80%。

    步骤C:5,6-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异丙烯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48g(2.4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粗化合物和0.76ml(8.89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40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1.3g(2.96mmol)预期粗化合物。

    步骤D:(3S*,4R*,5R*,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异丙烯基-1-氧杂-螺[2.5]六氢苯并[1.3]二氧杂环戊二烯-2-酮

    将40g硅胶加入1.3g(2.96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粗化合物在100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中。在室温搅拌2天后,将反应混合物过滤和蒸发。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2∶1)分离后,得到0.18g(0.52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18%。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4H16ClNO7       分子量:345.74)

                   C         H         N        Cl

    实验值%      49.08       4.99        3.82        10.06

    计算值%      48.64       4.66        4.05        10.25

    实施例23:(3S*,4S*,5R*,6R*)-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2-甲基环氧乙烷-2-基)-1-氧杂-螺[2.8]苯并[1.3]二氧杂环戊二烯-2-酮

    按照实施例2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78g(1.78mmol)实施例22中步骤D中得到的粗化合物和0.84g(3.42mmol)72%3-氯过苯甲酸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己烷/乙酸乙酯,1∶1)分离两次和用RP18 HPLC(洗脱剂:乙腈/水,30∶70)分离后,得到0.1g(0.28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15%。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4H16ClNO8       分子量:361.74)

                   C          H         N

    实验值%      46.03        4.17        4.07

    计算值%      46.49        4.46        3.87

    下列三个化合物分别用与制备实施例12,27和28的化合物类似的方法得到。

    实施例24(1):(3S*,4R*,6S*)-4,6-二氯乙酰基  氨基甲酰氧基-4-己基-1-氧杂-螺[2.5]辛烷

    实施例24(2):(3S*,4R*,6R*)-4,6-二氯乙酰基  氨基甲酰氧基-4-己基-1-氧杂-螺[2.5]辛烷

    实施例24(3):(3S*,4S*,6S*)-4,6-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己基-1-氧杂-螺[2.5]辛烷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9H28Cl2N2O7  分子量:467.35)

                   C           H         N

    实验值%      49.08        6.26        5.60

    计算值%      48.83        6.04        5.99

    化合物25(1)至25(3)也用相同的方法得到。

    实施例25(1):(3S*,4S*,6S*)-4,6-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异丙基-1-氧杂-螺[2.5]辛烷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6H22Cl2N2O7     分子量:425.27)

                     C          H         N

    实验值%        45.92        5.44        6.06

    计算值%        45.19        5.21        6.59

    实施例25(2):(3S*,4S*,6R*)-4,6-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异丙基-1-氧杂-螺[2.5]辛烷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6H22Cl2N2O7    分子量:425.27)

                   C           H         N

    实验值%      45.97        5.39        6.27

    计算值%      45.19        5.21        6.59

    实施例25(3):(3S*,4R*,6S*)-4,6-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异丙基-1-氧杂-螺[2.5]辛烷

    实施例26:(3S*,4S*,6S*)-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1中描述的方法,从实施例10步骤B中得到的异构体B开始进行制备,得到标题化合物。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1H28ClNO5    分子量:409.91)

                  C           H         N

    实验值%     61.24        7.07        3.42

    计算值%     61.53        6.89        3.42

    实施例27:(3S*,4R*,6R*)-4,6-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2中描述的方法,从实施例10步骤B中得到的异构体A开始进行制备,得到标题化合物。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4H30Cl2N2O7      分子量:529.42)

                     C            H        N         Cl

    实验值%        54.18         5.72        5.41        13.59

    计算值%        54.45         5.71        5.29        13.39

    实施例28:(3S*,4S*,6S*)-4,6-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2中描述的方法,从实施例10步骤B中得到的异构体B开始进行制备,得到标题化合物。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4H30Cl2N2O7   分子量:529.42)

                     C          H         N

    实验值%        54.27        6.04        4.77

    计算值%        54.45        5.71        5.29

    实施例29:(1S*,2S*,5R*,6S*)-5-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1-异丙烯基-2-(2-螺-环氧乙烷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16中描述的方法,从异构体2开始进行制备,得到标题化合物。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3H16ClNO5     分子量:301.73)

                     C          H        N         Cl

    实验值%        51.72        5.58       4.61        11.90

    计算值%        51.75        5.35       4.64        11.75

    实施例30:(1R*,2S*,5R*,6S*)-5-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1-[(2S*和2R*)-(2-甲基环氧乙烷-2-基)]-2-(2-螺-环氧乙烷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实施例17中描述的方法,从实施例16的异构体2开始进行制备,得到两个预期非对映异构体。

    质谱:(分子量:317)     DCI(NH3):M+NH4+=335

    实施例31:(3S*,4S*)-4-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6-酮

    步骤A:4-羟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6-酮

    按照实施例5步骤A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5.2g(14.16mmol)实施例10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C和D的混合物在与对甲苯磺酸作用后的酮形式的化合物,和5.8ml(21.84mmol)三丁基氢化锡在75ml无水甲苯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2∶1)分离后,得到3.18g(11.03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78%。

    步骤B:(3S*,4S*)-4-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6-酮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3.13g(10.85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和1.82g(20.19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在100ml无水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接着用硅胶RP18液相色谱(洗脱剂:乙腈/水,575∶425)提纯,得到3.68g(9.02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83%。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1H26ClNO5       分子量:407.90)

                     C          H         N

    实验值%        61.87        6.47        3.12

    计算值%        61.84        6.42        3.43

    实施例32:(3S*,4R*)-4-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6-酮

    按照实施例31中描述的方法,用实施例10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A和B的混合物与对甲苯磺酸作用后的酮形式的化合物进行制备,得到标题化合物。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1H26ClNO5     分子量:407.90)

                     C          H         N

    实验值%        61.81        6.34        3.30

    计算值%        61.84        6.42        3.43

    实施例33: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4-烯-6-酮

    用硫酸镁处理实施例32中得到的化合物的乙酸乙酯溶液,得到标题化合物。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8H22O2       分子量:270.37)

                     C          H

    实验值%        79.37        8.17

    计算值%        79.96        8.20

    实施例34:(1S*,2S*,4S*)-1-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甲基-4-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2-(5-苯基戊基)环己烷

    步骤A:4-羟基-6-甲氧基-4-(5-苯基戊-1-炔基)-1-氧杂-螺[2.5]辛-5-烯

    按照实施例10步骤A中描术述的操作方法,从存在有100ml(0.150mol)正丁基锂的25ml(0.157mol)5-苯基戊炔在600ml乙醚中的溶液,和15g(0.097mol)6-甲氧基-1-氧杂-螺[2.5]辛-5-烯-4-酮在80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26.94g预期化合物。收率:93%。

    步骤B:4-羟甲基-3-(5-苯基戊基)环己-2-烯酮

    在7.5g Pearlmann催化剂存在下,将24.9g(83.45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在1l苯中的溶液加氢75分钟,在过滤和蒸发溶剂后,用硅胶色谱(洗脱剂:庚烷/乙酸乙酯,4∶1)分离,得到9.67g(35.50mmol)预期产物和2.83g(10.46mmol)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4-烯-5-酮。收率:55%。

    步骤C:4-羟甲基-3-(5-苯基戊基)环己-2-烯醇(A和B)和4-羟甲基-3-(5-苯基戊基)环己醇(C)

    按照实施例1步骤D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1.6g(42.58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和1.6g(42.28mmol)硼氢化钠在100ml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17∶3)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化合物A、B和C的混合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剂:甲苯/乙酸乙酯,15∶1)分离,得到:

    A:3.57g(13.01mmol)

    B:4.5g(16.28mmol)

    C:0.88g(3.18mmol)

    总收率:76%。

    步骤D:(1S*,2S*,4S*)-1-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甲基-4-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2-(5-苯基戊基)环己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E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0.7g(2.5mmol)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化合物C在25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和0.76ml(5.96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开始进行制备,有机相经一般处理,接着在乙酸乙酯/戊烷/乙醚混合物中沉淀,得到0.98g(1.9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75%。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4H32Cl2N2O6      分子量:515.44)

                      C          H          N         Cl

    实验值%        55.31        6.28        5.33        13.69

    计算值%        55.93        6.26        5.43        13.76

    实施例35:(1S*,4S*)-1-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甲基-4-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2-(5-苯基戊基)环己-2-烯

    按照上述实施中描述的操作方法,1g(3.64mmol)上述实施例步骤C中得到的化合物A在36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和1.11ml(13.56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开始进行制备,得到1g(1.95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53%。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4H30Cl2N2O6     分子量:513.42)

                     C           H          N         Cl

    实验值%        56.11        6.04        5.42        14.14

    计算值%        56.15        5.89        5.46        13.81

    实施例36:(1R*,4S*)-1-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甲基-4-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2-(5-苯基戊基)环己-2-烯

    按照上述实施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62g(5.90mmol)上述实施例步骤C中得到的化合物B在32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和1.87ml(21.96mmol)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开始进行制备,得到2.4g(4.67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80%。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4H30Cl2N2O6     分子量:513.42)

                     C          H         N         Cl 

    实验值%        56.27        5.89        5.45        13.99

    计算值%        56.15        5.89        5.46        13.81

    实施例37:(2S*,5S*)-2-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甲基-5-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1-(5-苯基戊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

    按照上述实施例13步骤C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lg(1.95mmol)实施例36的化合物和200ml二甲基二氧杂丙环开始进行制备,用反相HPLC(接枝二氧化硅C18)(洗脱剂:乙腈/水,60∶40)分离后,得到0.611g(11.45mmol)预期化合物。收率:59%。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4H30Cl2N2O7     分子量:529.42)

                     C          H         N         Cl

    实验值%        54.57        5.80        5.24        13.39

    计算值%        54.45        5.71        5.29        13.39

    实施例38:(3S*,4S*,5R*,6S*)-5-溴-6-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羟基-4-(2-甲基-2-环氧乙烷基)-1-氧杂-螺[2.5]辛烷

    在实施例4化合物合成过程中得到的非对映异构体。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3H17BrClNO6        分子量:398.64)

                   C               H            N

    实验值%      39.02            4.23          3.69

    计算值%      39.17            4.30          3.51

    实施例39:(3S*,4S*,6R*)-4,6-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2中描述的方法,从实施例10步骤B中得到的异构体D开始进行制备,得到标题化合物。

    元素分析:

        (实验式:C24H30Cl2N2O7     分子量:529.42)

                     C           H         N

    实验值%        54.25        5.94        5.47

    计算值%        54.45        5.71        5.29

    实施例40:(3S*,4R*,6R*)-4,6-二(2-氯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4-(5-苯基戊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2中描述的方法,从实施例10步骤B中得到的异构体A开始进行制备,并用2-氯丙酰基异氰酸酯代替氯乙酰基异氰酸酯,得到标题化合物。

    实施例41:苄基-[(1R*,4S*)-(1,4-二氯乙酰基氨基甲酰氧基-2-(5-苯基戊基)-环己-2-烯基)甲基]甲基锍

    实施例42:(3S*,4S*)-4-[(1E)-己-1-烯基]-4-羟基-1-氧杂-螺[2.5]辛-6-酮

    步骤A:4-(己-1-炔基)-4-羟基-6-甲氧基-1-氧杂-螺[2.5]辛-5-烯

    在氮气氛下,将130ml(207mmol)正丁基锂(1.6M己烷溶液)滴加入冷却至-78℃的17.16g(208mmol)1-己炔在800ml无水乙醚中的溶液中。该溶液在-78℃搅拌15分钟,然后在0℃搅拌1小时。向该溶液中滴加冷却至-78℃的16g 6-甲氧基-1-氧杂-1-螺[2.5]辛-5-烯-4-酮(104mmol)在100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在-78℃搅拌4小时后,反应混合物倒入10%氯化铵水溶液中。有机相经一般处理,用硅胶色谱(洗脱剂:戊烷/乙酸乙酯,4∶1)分离后,得到10.4g(44.01mmol)异构体1和13g(55.01mmol)异构体2。收率:95%。

    步骤B:4-(己-1-烯基)-4-羟基-6-甲氧基-1-氧杂-螺[2.5]辛-5-烯

    在7.5g Lindlar催化剂下,将13g(55.01mmol)步骤A中得到的异构体2在500ml苯中的溶液加氢7小时,在过滤和浓缩后,得到13g(54.09mmol)标题化合物和产物α的混合物,其不提纯直接用于下面步骤中。

    步骤C:5-溴-6,6-二甲氧基-4-(己-1-烯基)-4-羟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1步骤B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3g(54.09mmol)步骤B中得到的产物混合物和9.6g(54.66mmol)N-溴代琥珀酰亚胺在500ml甲醇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17.3g(49.25mmol)标题化合物和产物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不提纯直接用于下面步骤中。

    步骤D:6,6-二甲氧基-4-(己-1-烯基)-4-羟基-1-氧杂-螺[2.5]辛烷

    按照实施例5步骤A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7.3g(49.25mmol)步骤C中得到的产物混合物和23.6ml(88.89mmol)三丁基氢化锡在23.6ml无水甲苯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得到13.4g(49.56mmol)标题化合物和产物γ的混合物,其不提纯直接用于下面步骤中。

    步骤E:(3S*,4S*)-4-[(1E)-己-1-烯基]-4-羟基-1-氧杂-螺[2.5]辛-6-酮

    按照实施例1步骤C中描述的操作方法,从13.4g(49.56mmol)步骤D中得到的产物混合物和9.4g(49.27mmol)对甲苯磺酸在500ml丙酮/水混合物(3∶2)中的溶液开始进行制备,用反相色谱(HPLC)(洗脱剂:乙腈/水,40∶60)分离后,得到1.19g(5.3mmol)标题化合物和1.7g(7.51mmol)产物δ。收率:11%。

    元素分析:

        (实验式:C13H20O3        分子量:224.30)

                     C                    H

    实验值%        68.93                 8.96

    计算值%        69.91                 8.99

    实施例43:(3S*,4R*)-4-己基-4-羟基-1-氧杂-螺[2.5]辛-6-酮

    该化合物是实施例42中描述的合成过程中得到的产物δ。

    药理学研究

    实施例A:本发明化合物的抗增生研究

    使用三种细胞系:

    —鼠白血病L1210

    —人表皮癌,A431

    —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初级培养物,CEAP

    细胞在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所述培养基含有10%胎牛血清,2mM谷氨酰胺,50单位/ml青霉素,50μg/ml链霉素和10mM HEPES(pH=7.4)。

    将细胞分在微培养板上并受细胞毒性化合物作用。然后温育细胞2天(L1210),3天(CEAP),和4天(A431)。用比色分析,Micro-culture Tetrazolium Assay(Carmichael J.,DeGraff W.G.,Gazdar A.F.,Minna J.D.and Michell J.R.,Evaluation of a tetrazolium-basedsemiautomated colorimetric assay:assessment of chemosensitivity test-ing,Cancer Res.,47,936-942,(1987))测定存活细胞数目。

    本发明化合物表现出对这三种细胞系有抗增生活性。

    根据实施例,IC50(抑制处理细胞50%增生的化合物浓度)比烟曲霉素低3-10倍,这取决于细胞系。

    实施例B:鸡胚胎绒膜尿囊膜的新血管形成抑制

    用上述方法(Crum R.,Szabo S.and Folkman J.,Science,(1985),230,1375-1378)用鸡胚胎进行该实验。受精卵在37℃温育(D0)。通过除去1ml白蛋白(D3)形成腔。然后在壳(D4)上切口,除去卵黄膜以便分离绒膜尿囊膜(CAM)。

    将试验的产品溶于乙醇中,放在干燥的甲基纤维素圆盘上,在第6天放在CAM上。每组使用8至16个蛋。48小时后检验位于圆盘周围的区域。计算无血管区直径大于4mm的卵的数目,结果用具有无血管区卵的百分数表示。本发明每个化合物得到的结果在下列表1中表示。

    表1  鸡胚胎绒膜尿囊膜的新血管形成抑制

        化合物  具有无血管区卵的%    实施例6    79±9    实施例7    81±10    实施例10    73±11    实施例13    70±16    实施例17非对映异构体A    74±7    实施例18    69±6    实施例19    76±9    实施例21    76±6    实施例23    78±7    实施例28    90+4    实施例29    66±6    实施例30非对映异构体A非对映异构体B    75±7    68±5

    实施例C:抗肿瘤活性

    根据R.I.Geran等在Cancer Chemotherapy Reports,(1972),第3部分第3页以及下列等描述的程序研究本发明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将小鼠随机分为处理组(每组11只小鼠)和对照组(40只小鼠)。

    在第0天植入肿瘤碎片(皮下植入)。试验化合物经腹膜内途径给药12天(第1天至第12天)。

    在植入后第13天测定肿瘤平均重量。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百分数:    

    作为例子,实施例27的化合物得到下面结果:

    剂量(mg/kg)  抑制%    30    56    60    82

    实施例D:药物组合物:片剂

    制备1000片每片含有50mg活性组分的配方:实施例12的化合物                  50g麦淀粉                            15g玉米淀粉                          15g乳糖                              65g硬脂酸镁                          2g二氧化硅                          1g羟丙基纤维素                 2g

新的环己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新的环己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新的环己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的环己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的环己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pdf(6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公开了(I)化合物和其纯的或混合物形式的可能的几何异构体和/或非对映异构体和/或对映体:A、B、C、D、R2、R3和R4同说明书中定义,以及药物。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