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的后部结构.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61625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32298.0

申请日:

2009.04.30

公开号:

CN101574980A

公开日:

2009.11.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1/15

主分类号:

B62D21/15

申请人: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山田正和; 野村幸芳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08.5.9 JP 123423/08; 2009.2.17 JP 033710/0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王景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即使在偏移碰撞时后侧部件也不会在来自于车辆后部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朝向内侧落下,并且后部结构能够充分地吸收碰撞能量。车身的后部结构包括第一后侧部件(1)、第二后侧部件(2)、用于沿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第一和第二后侧部件(1)和(2)的后横梁部件(4)以及后中心部件(5),该后中心部件连接至第一后侧部件(1)与第二后侧部件(2)之间的后横梁部件(4)并且大概平行于后侧部件。此外,由来自于车辆后方向的输入载荷压碎的可溃缩部分安装在后中心部件(5)中。该可溃缩部分由两点处的凸出部分(14)和(15)以及横截面减小部分(16)形成,该横截面减小部分的横截面随着接近与第二后横梁部件(4)连接的连接部分而减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身的后部结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车身的第一侧上的第一后侧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车身的第二侧上的第二后侧部件,所述第一后侧部件和第二后侧部件朝向车辆的后方向延伸;
后横梁部件,所述后横梁部件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一后侧部件的第一端和连接至所述第二后侧部件的第二端;
后中心部件,所述后中心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连接到所述后横梁部件上的连接部分,所述后中心部件大概平行于所述第一后侧部件和第二后侧部件延伸;
其中,所述后中心部件包括可溃缩部分,当从所述车辆的后部朝向所述车辆的前部施加载荷时,所述可溃缩部分可被压碎。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可溃缩部分包括构造成由所述输入载荷首先压碎的第一可变形部分,以及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可变形部分被压碎之后再被压碎的第二可变形部分,所述第二可变形部分设置成比所述第一可变形部分更接近所述车辆的前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可变形部分包括印压凸出部分。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后中心部件包括底表面和局部地环绕所述底表面的侧壁;
并且其中,所述凸出部分包括形成在所述底表面的第一凸出部以及形成在所述侧壁中的第二凸出部。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可变形部分包括横截面减小部分,所述横截面减小部分从开始点到所述连接部分减小所述后中心部件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开始点位于所述连接部分的后面以及所述第一可变形部分的前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横截面减小部分由倾斜面形成,所述倾斜面从所述开始点到所述连接部分阶段沿所述车辆的向上向前方向倾斜。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
当所述载荷从所述车辆的向后方向施加在所述后中心部件上,并且所述后中心部件的可溃缩部分被压碎时,所述后中心部件构造成接触并且提升所述车辆的后地板。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可溃缩部分由所述后中心部件的一部分中的凸出部分形成。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可溃缩部分设置在所述后中心部件与所述后横梁部件的连接部分处并且由从开始点到所述连接部分减小所述后中心部件的横截面面积的横截面减小部分形成,所述开始点位于所述连接部分的后面以及所述第一可变形部分的前面。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横截面减小部分由沿着所述车辆的向上方向和向前方向从所述开始点向所述连接部分倾斜的斜坡部分形成。

说明书

车身的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车身的后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吸收后部撞击的技术。
背景技术
日本待审公开实用新型出版物No.7-7265(“专利文档1”)公开一种用于吸收撞击能量的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在后侧部件中形成多个凸出部分,后侧部件朝向车辆的后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右侧和左侧。这样,当来自于车辆后部的冲击施加至后侧部件的后端时,凸出部分被压缩和破坏。这导致后侧部件扣入,吸收撞击能量。
[专利文档1]日本待审实用新型出版物No.7-7265
但是,在日本文档1中公开的技术中,当出现偏移撞击时(即,当撞击载荷施加至车辆后部同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被偏移至任何一侧时),撞击载荷仅由一侧的后侧部件接收。如此,在专利文档1中,由于后侧部件没有扣回而是朝向车辆内侧或外侧弯折,所以撞击能量无法被充分地吸收。尤其地,对于车辆舱后部到后侧部件后端的长度较短的短悬挂类型的车辆来说难于充分地吸收后部撞击能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的后部结构,其中即使在偏移碰撞时后侧部件也不会在来自于车辆后部的撞击载荷的作用下朝向内侧或外侧弯折,并且后部结构能够充分地吸收撞击能量。
在本发明的车身的后部结构中,后横梁部件安装在车辆的向后方向。该后横梁部件连接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左侧和右侧处的第一后侧部件和第二后侧部件。此外,后中心部件连接至第一与第二后侧部件之间的后横梁部件,并且大概平行于后侧部件。同样,可溃缩部分形成在后中心部件中。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后中心部件安装在第一与第二后侧部件之间,并且大概平行于后侧部件。此外,其连接至后横梁部件。因此,即使在偏移碰撞时,输入载荷施加至任一侧的后侧部件和后中心部件。根据本发明,由于由输入载荷压碎的可溃缩部分形成在后中心部件中,后中心部件从可溃缩部分开始被压碎,由此充分地吸收施加在车辆后部上的碰撞能量。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特征将从优选实施例的下述说明并结合附图而变得清楚明了。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车体的后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后部结构的底部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当输入载荷施加在车辆后部上时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后中心部件的透视图;
图6是后中心部件的侧视图;
图7(A)是沿着图6中所示的线A-A所作的每个位置的剖视图;
图7(B)是沿着图6中所示的线B-B所作的每个位置的剖视图;
图7(C)是沿着图6中所示的线C-C所作的每个位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
[车体后部结构的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车体的后部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后部结构的底部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当输入载荷施加在车辆后部上时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后中心部件的透视图。图6是后中心部件的侧视图。图7(A)、7(B)和7(C)是分别沿着在图6中所示的线A-A、B-B和C-C所作的每个位置的剖视图。
在图2中,轴线X示出车辆的前和后方向,轴线Y示出车辆的宽度方向。此外,箭头FR示出车辆的前方向,箭头RR示出车辆的后方向。在图3中,轴线Z示出车辆的高度方向。
如图1至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体的后部结构包括第一后侧部件1、第二后侧部件2、第一后横梁部件3、第二后横梁部件4(对应于本发明的后横梁部件),和后中心部件5。
第一后侧部件1和第二后侧部件2形成车辆的后部的主框架并且朝向车辆的后方向RR延伸。它们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以理想的距离布置在右侧和左侧。延伸部件6和7分别安装在第一后侧部件1和第二后侧部件2的后部远端上。延伸部件6和7当接收输入载荷时被挤压,由此吸收撞击能量。
为了改善车辆后部的刚性,第一后横梁部件3安装在第一后侧部件1与第二后侧部件2之间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车辆后部的刚性通过将第一后横梁部件3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后侧部件1以及将第一后横梁部件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后侧部件2而改善。
第二后横梁部件4安装在第一后横梁部件3的车辆后部方向处并且以类似于第一后横梁部件3的方式连接第一后侧部件1和第二后侧部件2。即,第二后横梁部件4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后侧部件1,第二后横梁部件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后侧部件2。第二后横梁部件4对应于本发明的后横梁部件。第二后横梁部件4布置成平行于第一后横梁部件3,由此形成当从上方观看的梯子形状的车体后部。用于保持备胎8的备胎保持部件9安装在第二后横梁部件4的下表面4a。备胎8由备胎保持部件9和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备胎吊架(未示出)保持。
后中心部件5连接至第二后横梁部件4的后侧,位于第一后侧部件1与第二后侧部件2之间,并且大概平行于后侧部件1和2。如图5至7所示,后中心部件5具有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11。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11相互连接从而环绕一部分后中心部件5处的内部空间,由此形成封闭的横截面结构。此外,可溃缩部分(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部分)形成在后中心部件5。可溃缩部分由从车辆后部方向朝向车辆前部施加的输入载荷破坏。
第一部件10具有主体部分12和边缘部分13。主体部分12例如通过在平板金属上执行压制操作以沿车辆的向下方向凹入从而形成为凹入形状并且具有从上方观看的大概矩形形状,并且包括底表面12a和至少局部地环绕底表面12a的侧壁12b。边缘部分13形成在主体部分12的外周处。一凸出部分形成在主体部分12上。具体地说,该凸出部分包括第一凸出部14,形成为从底表面12a朝向车辆的向上方向凸出。第一凸出部14用作第一可变形部分,成为由来自于车辆后方的输入载荷破坏的动量(开始点),并且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凸起形状。
此外,该凸出部分包括第二凸出部15,该第二凸出部也可用作一部分第一可变形部分。第二凸出部15形成在主体部分12的内侧壁部分12b。第二凸出部15所形成的位置与形成第一凸出部14的位置相比更接近于车辆的前方向。第二凸出部15具有朝向底表面12a沿竖直方向拉长跨越一部分边缘部分13的V形状。多个第二凸出部15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形成在内侧壁表面12b两侧。
同样,第二可变形部分安装在第一部件10中。第二可变形部分是形成在后中心部件5的连接部分23处的横截面减小部分16。如图7(A)、7(B)和7(C)所示,当从后中心部件5的后部方向朝向连接部分23移动时,主体部分12的横截面面积减小。横街面减小部分16形成为沿着车辆的向上方向和向前方向从车辆的向后方向朝向连接部分23倾斜的斜坡部分。图7(A)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7(B)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B-B的横截面。图7(C)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C-C的横截面。如图6所示,第一部件10的前端形成为横截面减小部分16。横截面减小部分16是沿着车辆向上方向朝向连接部分23倾斜的斜坡部分。
第一部件10与第二后横梁部件4之间的连接部分23在第一部件10的连接侧出形成有边缘部分13。边缘部分13焊接并且固定至第二后横梁部件4。
第二部件11的尺寸大约为第一部件10尺寸的1/3或1/2,并且沿着第一部件10的车辆后方向安装。第二部件11通过按照所需形状在平板金属上执行压制操作来形成并且通过重叠和焊接至第一部件10的边缘部分13而形成整体。
用于吊挂备胎吊架一端的钩子(未示出)的通孔17和18形成在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11中。形成在第一部件10中的通孔18形成为大于第二部件11中的通孔17。由于形成大的通孔18,所以这一区域的刚性被削弱,使得通孔促进由输入载荷压碎后中心部件5。
在上述结构的车体的后部结构中,如图4所示,当冲击器19在输入载荷F的作用下完全地从车辆的向后方向朝向向前方向碰撞,输入载荷F施加在第一后侧部件1与第二后侧部件2的延伸部件6和7上和它们之间的后中心部件5上。完全碰撞意味着冲击器19碰撞第一后侧部件1、第二后侧部件2和后中心部件5。延伸部件6和7被输入载荷F压碎。此外,后中心部件5从凸出部分(第一凸出部14和第二凸出部15)开始被压碎(扣入),其为第一可变形部分并且首先由输入载荷F压碎。
此外,从凸出部分的压碎开始(第一凸出部14和第二凸出部15),具有第二部件11的后端区域被压碎。然后,作为第二可变形部分的横截面减小部分16被压碎。由于横截面减小部分16由沿着车辆朝向连接部分23的向上方向倾斜的斜坡部分形成,所以横截面减小部分16被压碎,后中心部件5的后端被向上推动并且导致接触车辆的地板20。这使得后地板20沿着车辆的向上方向被向上推动。后中心部件5的后端的向上移动允许冲击器19在备胎8上施加冲击力F,然后备胎围绕备胎保持部件9枢转,使得备胎8的后端向上升起,同时备胎8的前端被向下推动。因此,备胎前端与容器21(位于车辆相对于备胎8的前部)之间的接触和干涉得以避免。因此,可以防止备胎8和容器21被向下推动以压碎油箱22的情况,油箱布置在车辆的相对于备胎8和容器21的前部。
这样,由于从压碎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部分开始而压碎后中心部件5,所以由冲击器19产生的撞击能量由后中心部件5吸收。输入载荷F由于后中心部件5被压碎而已经被吸收和弱化的能量经由第二后横梁部件4传递至安装在其两端的第一后侧部件1和第二后侧部件2。输入载荷F通过由第一后横梁部件3连接的第一后侧部件1和第二后侧部件2的高刚性区域减小。
在偏移碰撞的情况下,由于后中心部件5安装在第一后侧部件1与第二后侧部件2之间并且平行于后侧部件1和2,所以输入载荷F施加在后中心部件5以及第一后侧部件1和第二后侧部件2其中的一个上。这样,由于输入载荷F由后中心部件5以及第一后侧部件1和第二后侧部件2其中的一个接收,而不是仅由第一后侧部件1和第二后侧部件2其中的一个接收,所以可避免后侧部件1和2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弯折至内侧的情况。因此,可以充分地吸收撞击能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后中心部件5安装在第一后侧部件1与第二后侧部件2之间并且平行于部件1和2,所以输入载荷施加在后中心部件以及后侧部件1和2的任何一个上。因此,碰撞能量可被有效地吸收。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由输入载荷F从车辆后方向压碎的可溃缩部分安装在后中心部件5中,所以当载荷从车辆后方向输入时,后中心部件5开始从这一可溃缩部分被压碎,由此充分地吸收撞击能量。
同样,根据本发明,由于本发明设置成在后中心部件5被压碎之后输入载荷F经由第二后横梁部件5传递至第一后侧部件1和第二后侧部件2,所以输入载荷F(其能量被后中心部件5吸收并由此被削弱)可被传送至后侧部件1和2。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可压部分由初始受到输入载荷F压碎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在第一可变形部分被压碎之后被压碎的第二可变形部分形成,所以撞击能量可顺序地被吸收,后中心部件5可被完全压碎从而高效地吸收输入载荷F并且控制将输入载荷F传递至后侧部件1和2。
同样,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第一可变形部分由第一凸出部14和第二凸出部15在一部分后中心部件5的两点处形成,所以可溃缩部分可采用简单的结构形成。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第二可变形部分由横截面减小部分16形成并且当从后中心部件5的后方向朝向连接部分23移动时减小主体部分12的横截面面积,所以第二可变形部分可被有效地压碎。
同样,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横截面减小部分16由沿车辆朝向连接部分23的向上方向倾斜的斜坡部分形成,所以后地板20可随着其沿着车辆向上方向在输入载荷F的作用下被向上推动而被压碎。因此,可以避免备胎8和容器21被向下推动至车辆的前部方向而压碎油箱22。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后中心部件5的可溃缩部分被压碎以朝向车辆的向上方向推动后地板20,所以安装在车辆下表面处的容器21和油箱22可在碰撞时受到保护。
虽然已经如上所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题或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还可包括其他实施例和改进方案。
例如,后中心部件5处的横截面减小部分16的前端可固定在第二后横梁部件4的下表面4a,而不是在上表面。这样,可增加通过压碎后中心部件5吸收撞击能量的量。

车身的后部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车身的后部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车身的后部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身的后部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身的后部结构.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即使在偏移碰撞时后侧部件也不会在来自于车辆后部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朝向内侧落下,并且后部结构能够充分地吸收碰撞能量。车身的后部结构包括第一后侧部件(1)、第二后侧部件(2)、用于沿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第一和第二后侧部件(1)和(2)的后横梁部件(4)以及后中心部件(5),该后中心部件连接至第一后侧部件(1)与第二后侧部件(2)之间的后横梁部件(4)并且大概平行于后侧部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