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栽培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栽培容器, 其与由底部与从该底部的外周立起的侧壁部形成 可贮存植物栽培用水的贮水部, 并在所述侧壁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使所述贮水部的植物栽 培用水向外部溢流的用水出口。
背景技术 以往, 植物栽培用水只是从上述植物栽培容器的用水出口直接向植物栽培容器的 设置地面流下排出, 并不知道将从用水出口溢流的排水引导到植物栽培容器之外的特殊的 手段。
例如在建筑物的屋顶等地面上设置多个上述的现有植物栽培容器而绿化屋顶时, 从植物栽培容器的用水出口排出的植物栽培用水直接流到屋顶的地面上。此时, 由于地面 或者成为淋湿的状态, 而且, 该植物栽培用水包含肥料等养分的情况较多, 因此考虑到有时 还会因直接流到地面上的植物栽培用水而在地面上藻类繁殖或者长霉, 有可能外观变差。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栽培容器, 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将来自植 物栽培容器的排水引导到规定的场所, 易于维持美观。
本发明的植物栽培容器的第 1 特征结构为,
具备 :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由底部与从该底部的外周立起的侧壁部形成可贮存植 物栽培用水的贮水部, 在所述侧壁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使所述贮水部的植物栽培用水向外 部溢流的用水出口 ; 及侧壁罩, 从外侧至少覆盖所述植物栽培容器本体的所述侧壁部当中 的一个,
所述侧壁罩沿着所述侧壁部的外周具备 : 安装在所述侧壁部的固定部 ; 接受从所 述用水出口溢流的植物栽培用水并向植物栽培容器外排出的槽部 ; 及在 连接所述固定部 与所述槽部的同时, 从上方与所述槽部的开口部相对的罩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 1 特征结构, 只是将侧壁罩的固定部抵接安装于植物栽培容器本 体的侧壁部, 则贮存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的贮水部的植物栽培用水的剩余部分从用水出口 溢流而被侧壁罩的槽部接住, 从形成在槽部的一端部的流出部被引导到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之外。
因此, 例如, 通过将设置在槽部的流出部以位于形成在地板上的规定的集水部的 形式进行设置, 或者从槽部使用其他的配水管等而引导到所述集水部, 从而可以避免配置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的地面由于藻类、 霉等的繁殖而外观变差。
而且, 由于槽部的开放的上部被罩部所遮盖, 因此外观变佳。由此, 能够将来自植 物栽培容器本体的排水引导到规定的场所, 维持花坛的美观。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结构为, 在所述罩部的内侧, 设有支撑用于向所述贮水部供 给植物栽培用水的给水配管的支撑部。根据该特征结构, 如果通过固定部将本发明的植物栽培容器的侧壁罩安装在植物 栽培容器本体的上游侧的侧壁部, 则能够将相对于用水入口的给水配管支撑于支撑部, 所 以使给水配管被罩部所遮盖, 由此, 可以将给水配管在未露出外部的情况下稳定地安装。 因 此, 美观得到提高。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结构为, 在所述罩部的内侧, 上下邻接设有具备所述支撑部 的上方的给水用空间与具备所述槽部的下方的排水用空间,
所述给水用空间与所述排水用空间在全长跨度上通过所述槽部的所述开口部而 相互连通。
根据该结构, 上下邻接设有用于给水配管的支撑部与槽部, 因此能够较小地抑制 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中的关于植物栽培用水流向的侧壁罩的尺寸 ( 宽度 ), 进一步提高作 为花坛的美观。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结构为, 所述槽部具备与铅垂方向相比更向所述植物栽培容 器本体侧向内倾斜而延伸的悬伸部, 所述支撑部从所述悬伸部的一部分向斜上方朝外延伸 设置。
根据该结构, 具备悬伸部, 因此即使在从用水出口的槽口流出的植物栽培用水的 水势较强时, 植物栽培用水也不会溅回到植物栽培容器本体侧, 比较平稳地收容在槽部中。 另外, 支撑部通过悬伸部的一部分被槽部支撑, 因此可以 得到用于支撑给水配管的充分的 机械强度。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结构为, 所述罩部具备 : 从所述固定部相对于所述植物栽培 容器本体向外延伸的顶棚部 ; 及从所述顶棚部的顶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向壁部,
通过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纵向壁部的内面与所述悬伸部。
根据该结构, 支撑给水配管的支撑部也连接于罩部的纵向壁部, 因此可以得到更 高的机械强度。 另外, 不仅槽部的开口部, 而且包括槽部的外周面的整体与支撑部的全部都 配置在罩部的内侧, 因此可进一步提高作为花坛的美观。
附图说明
图 1 是将植物栽培容器设置在户外的状态下的部分断裂立体图。 图 2 是植物栽培容器的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植物栽培容器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 4 是沿植物栽培容器的给排水流路的纵剖视图。 图 5 是配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的下游侧的纵剖视图。 图 6 是配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的上游侧的纵剖视图。 图 7 是侧壁罩的使用状态的切除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 8 是侧壁罩的其他使用状态的切除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 9 是侧壁罩的其他使用状态的切除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 10 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侧壁罩的与图 5 对应的纵剖视图。 图 11 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侧壁罩的与图 5 对应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 植物栽培容器的一部分 ) ; 2A- 用水入口 ( 贮水容器 ) ;2B- 用水出口 ( 贮水容器 ) ; 5- 贮水部 ( 贮水容器 ) ; 5a- 底面 ( 底部 ) ; 5b- 壁面 ( 侧壁 部); 31- 给水配管 ; 40- 槽部 ; 40A- 接受口 ( 开口部 ) ; 40C- 悬伸部 ; 42- 固定部 ; 43- 罩 部; 43A- 顶棚部 ; 43B- 纵向壁部 ; 49- 支撑部 ; 54- 侧罩 ( 植物栽培容器的一部分, 侧壁罩 ) ; E- 侧壁部 ; S1- 排水用空间 ; S2- 给水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 1 表示可设置在包括大楼屋顶等在内的户外的一例花坛, 其具有通过树脂一体 成形制成的多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设置于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植物栽培床 20、 用于向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供给植物栽培用水的给水设备 30。
各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外形在俯视时大致呈正方形, 由底面 5a( 底部的一例 ) 与从该底面 5a 的外周立起的侧壁部 E 的内壁面 5b 形成可贮存植物栽培用水的贮水部 5。
另外, 关于植物栽培用水的流向, 在用于上游侧的第 1 侧壁部 E1 的一部分上, 形成 有向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中接受植物栽培用水的用水入口 2A, 在用于下游侧的第 2 侧壁部 E2 的一部分上, 形成有使贮水部 5 的植物栽培用水向外部溢流的用水出口 2B。
如图 1 所例示,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大致呈正方形的外形, 因此通过将多个植物栽 培容器本体 1 在纵横向上砖块状排列, 从而可以形成整体呈矩形的花坛, 通过调整植物栽 培容器本体 1 的个数, 也可以对该矩形的纵横比进行变更。
在图 1 的例中, 覆盖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侧面的侧罩 54( 侧壁罩的一例 ), 设置 在矩形花坛的 4 边当中的用水入口 2A 所处的上游侧的边上与用水出口 2B 所处的下游侧的 边上。其结果, 特别在将植物植入到后述的植物栽培区域 4 后, 能有如下的外观效果 : 作为 整体呈矩形排列的多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和设置在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边的侧罩 54 互 相协作, 构成一个植物栽培容器。
通过如此应用侧罩 54, 尤其可以使从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出口 2B 溢流而排 出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流路、 位于用水入口 2A 附近的给水配管 31 等器具难以进入花坛观赏 者的视线中。但是, 也可以以将矩形花坛的 4 边全部包围的形式设置侧罩 54。
(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的结构 )
如果详细说明所述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则如图 2 所示, 在构成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上游侧的侧壁部 E 的第 1 侧壁部 E1 的中央, 配设有用于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中接受 植物栽培用水的用水入口 2A, 在与此对峙的下游侧的第 2 侧壁部 E2 的中央, 配置有用于使 多余的植物栽培用水从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溢流 而排出的用水出口 2B。
连接两个侧壁部 E1、 E2 的彼此各中点的轴心 X 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中央与剩 余的第 3 侧壁部 E3 及第 4 侧壁部 E4 平行地延伸, 沿着该轴心 X, 延伸设置有直线状的给排 水流路 3。用水入口 2A 及用水出口 2B 位于该给排水流路 3 的两端, 嘴状的水槽口 2F 从用 水出口 2B 被横向突出设置。
在图 2 的给排水流路 3 的右侧和左侧, 沿给排水流路 3, 分别并列配置有两个大概 呈正方形的植物栽培区域 4, 由于合计四个植物栽培区域 4 集合为一体, 所以植物栽培容器 本体 1 本身作为整体在俯视时也具备大致正方形的外形。
植物栽培床 20 由多孔质材料构成, 其具有既允许根的发育又支撑植物的功能以及供给并保持发育所需的植物栽培用水的功能, 如图 1 所示, 在此由下栽培床 20A 和上栽培 床 20B 构成, 下栽培床 20A 对所供给的植物栽培用水进行吸水, 上栽培床 20B 放置在下栽培 床 20A 之上支撑植物。在上栽培床 20B 上形成有用于种植花卉等的苗的凹部 21。此处使用 的植物栽培床 20(20A、 20B) 由聚氨酯和粉碎的木屑等的混合物构成, 从上部到下部几乎可 以均衡保持均匀的水分和空气, 而且, 易于保持根的生长所需的空气。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各个植物栽培区域 4 具有一个可贮存植物栽培用水的贮水容 器 5( 贮水部的一例 )。因此, 给排水流路 3 为与各贮水容器 5 的一个侧面相邻配置的沟状 给排水流路, 两个贮水容器 5 左右相邻配置为夹着给排水流路 3 的状态。 贮水容器 5 具备八 个内壁面 5b( 侧壁部的一例 ), 八个内壁面 5b 从大致八角形的底面 5a( 底部的一例 ) 的最 外周部向斜上方呈擂钵状延伸。在 8 个内壁面 5b 中, 贮水容器 5 只通过与四个侧壁部 E1、 E2、 E3、 E4 中的任一个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四个内壁面 5b 的上端, 与侧壁部 E1、 E2、 E3、 E4 连 结。
在与贮水容器 5 的底面 5a 的最外周部相比靠近中央规定长度的地方, 朝上直立设 置有四个较低的板状突起 6。
板状突起 6 内侧的大致八角形的区域构成了用于设置下栽培床 20A 的栽培床收容 部 7。板状突起 6 的作用之一是通过下栽培床 20A 的下端部大致以嵌合状固定于这些板状 突起 6 的内侧, 从而将下栽培床 20A 以正确姿势固定在底面 5a 中央的正确位置。 板状突起 6 的外侧构成了包围下栽培床 20A 下端部整周的环绕给水路 8。 环绕给 水路 8 中不存在下栽培床 20A, 是植物栽培用水基本上便于自由往来流动的区域。
另外, 在俯视时, 上栽培床 20B 具备比下栽培床 20A 更大的外径, 当在下栽培床 20A 上放置上栽培床 20B 后, 上栽培床 20B 的外周面在大致与贮水容器 5 的八个内壁面 5b 的内 面配合的状态下得到定位。
因此, 在上栽培床 20B 的下方则形成在整周上包围下栽培床 20A 的隧道状的用水 流路。
如图 4 所示, 在给排水流路 3 的流水方向上的中间部, 形成有第 2 堰构件 3D, 其用 于将给排水流路 3 分割为上游侧的第 1 流路 3A 和下游侧的第 2 流路 3B 的两个部分, 并在 第 1 流路 3A 内以规定的深度贮存植物栽培用水。
另外, 如图 2 至 4 所示, 在给排水流路 3 和贮水容器 5 之间, 具备将两个区域彼此 隔开的平板状隔壁 10。在隔壁 10 上呈缺口状地形成有 : 第 1 开口部 10A, 使给排水流路 3 的第 1 流路 3A 与上游侧的植物栽培区域 4 的环绕给水路 8 连通 ; 及第 2 开口部 10B, 使给排 水流路 3 的第 2 流路 3B 与下游侧的植物栽培区域 4 的环绕给水路 8 连通。第 2 堰构件 3D 从第 1 开口部 10A 的下游侧端部开始至第 2 开口部 10B 的上游侧端部为止呈直线状较长地 延伸设置。
如图 2 所示, 在沿给排水流路 3 并列设置的上游侧贮水容器 5 和下游侧贮水容器 5 之间, 形成有可使植物栽培用水往来流动的连接设置的开口部 11, 在该连接设置的开口部 11 设置有能够以规定的深度贮存植物栽培用水的第 3 堰构件 11D。
在各环绕给水路 8 的一部分上, 设置有控制从用水入口 2A 经过第 1 开口部 10A、 第 2 开口部 10B 进入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旋转方向等的第 1 堰构件 8D。
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各贮水容器 5 的环绕给水路 8 上设置的两个第 1 堰构件 8D,
夹着第 3 堰构件 11D 在前后方向上同等地与轴心 X 平行延伸, 在俯视时, 以第 3 堰构件 11D 为中心呈对称状配置。
如图 3 所示, 如果仅讨论轴心 X 右侧的植物栽培区域 4, 则设置于上游侧贮水容器 5 的第 1 堰构件 8D 以如下形状设置, 将位于图左下方的板状突起 6 的下游侧端部附近与最 接近的内壁面 5b 连结。设置于下游侧贮水容器 5 的第 1 堰构件 8D 以如下形状设置, 将位 于图左上方的板状突起 6 的上游侧端部附近与最 接近的上游侧的内壁面 5b 连结。
另外, 第 1 堰构件 8D 的位置只要可以控制植物栽培用水的旋转即可, 没有特殊限 定。例如, 将第 1 堰构件 8D 配置在与图 3 所例示的位置相比更接近第 1 开口部 10A、 第2开 口部 10B 的位置也无妨。
在各植物栽培区域 4 的四个角的上端, 大概呈三角形的法兰 13 水平地延伸设置, 埋上四个角的角部。法兰 13 的下面通过与上栽培床 20B 上面的四个短边配合, 起到将上栽 培床 20B 保持于正确位置的作用。
另外, 在将非常多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在前后左右连结的情况下等, 为了进行 培育中的花卉维护, 工作人员至少可以在一部分法兰 13 上扶着走。给排水流路 3 也可以在 用装拆自如的矩形盖 ( 未图示 ) 盖上的状态下使用。 在各法兰 13 上, 长圆形的通孔 13H 与底面 5a 的倾斜短边平行地延伸设置。另外, 法兰 13 配置在比贮水容器 5 的内壁面 5b 的上端更高的位置, 在法兰 13 与内壁面 5b 之间, 形成有与通孔 13H 平行延伸的间隙。从这些间隙以及通孔 13H 可以透视放置有植物栽培容 器本体 1 的建筑物的地面等。
( 连结方法 )
图 1 中示出了用于实现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彼此连结的 2 种连结帽 24、 25。圆形 的连结帽 24 用于将四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一体化, 半圆形的连结帽 25 用于将两个植物 栽培容器本体 1 一体化。为了将这些连结帽 24、 25 的下端部等卡定, 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四个角部形成有扇型的配合孔或配合突起等。
例如, 四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整体上呈正方形排列后, 在其正方形的中心, 由于 四个配合孔整体上排列为圆形, 所以当将圆形的连结帽 24 沿着该圆外嵌状地卡定后, 四个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则形成为一体。 另外, 在前后或者左右排列的两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之间, 由于两个配合孔整体上排列为形成一个半圆, 所以当将半圆形的连结帽 25 沿着该半 圆卡定后, 两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则形成为一体。
如图 4 所示, 将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彼此在前后方向上即给排水流路 3 呈直列状 连结时, 在植物栽培用水的流动上, 以设置于上游侧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出口 2B 的水槽口 2F 进入下游侧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入口 2A 的方式进行连结。
另外, 将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放置于水平面上时, 各堰构件和板状突起 6 以及水槽 口 2F 之间的高度关系被设定为 : 第 2 堰构件 3D >水槽口 2F >第 3 堰构件 11D =用水入口 2A >板状突起 6 >第 1 堰构件 8D。
如图 1 所示, 给水设备 30 可以由以下部分构成 : 给水配管 31, 用于向配置在最上 游侧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入口 2A 供给植物栽培用水 ; 电磁阀 32, 安装在上水道和 配管 31 之间 ; 水分传感器 S, 插入位于最下游侧的上栽培床 20B 内 ; 及控制装置 33, 根据水 分传感器 S 的检测结果, 对电磁阀 32 进行开 / 闭切换。
各侧壁部 E1、 E2、 E3、 E4 具有 : 从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最下部朝上呈直线状延伸 的主外周面 fa ; 从主外周面 fa 的上端向内侧延伸的肩部 fb ; 从肩部 fb 朝上呈直线状延伸 的副外周面 fc ; 及从该副外周面 fc 的上端朝下方延伸的前述的内壁面 5b。副外周面 fc 比 主外周面 fa 略微位于内侧。
即, 通过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彼此在前后方向 ( 给排水流路 3 彼此呈直列状 ) 上 的连结, 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第 1 侧壁部 E1 和第 2 侧壁部 E2 的主外周面 fa 彼此相互 接触或邻接。另一方面, 通过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彼此在左右方向 ( 给排水流路 3 彼此呈 并列状 ) 上的连结, 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第 3 侧壁部 E3 与第 4 侧壁部 E4 的主外周面 fa 彼此相互接触或邻接。
因此, 在连结两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情况下, 夹着各侧壁部 E1、 E2 或各侧壁部 E3、 E4 而邻接的贮水容器 5 彼此被配置为至少具有肩部 fb 的宽度 ×2 的间隔。
由于该肩部 fb 的宽度 ×2 的间隔设定为与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中间隔前后左 右排列的贮水容器 5 彼此的给排水流路 3 等的宽度基本相同, 因此, 在将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彼此前后左右连结起来使用的情况下, 配置在各植物栽培区域 4 的上栽培床 20B 彼此在前 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没有区别, 具有与肩部 fb 的宽度 ×2 近似的大致一定的间隔而排列。 (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的作用 )
如图 3 所示, 当利用给水设备 30 开始向配置于最上游侧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 用水入口 2A 供给植物栽培用水时, 首先, 植物栽培用水进入给排水流路 3 的第 1 流路 3A, 冲 击到第 2 堰构件 3D 后左右分开, 经过左右的第 1 开口部 10A, 进入左右的上游侧植物栽培 区域 4 的环绕给水路 8( 贮水容器 5)。进入环绕给水路 8 的植物栽培用水根据设置面的倾 斜度流向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任一侧或者两侧, 但是, 在流向下游侧的植物栽培用水到达 配置于环绕给水路 8 的第 1 堰构件 8D 以后, 流向上游侧的水流将成为主体, 沿环绕给水路 8 在顺时针方向上流过下栽培床 20A 及各板状突起 6 的外周, 由于到达第 1 堰构件 8D 的跟 前, 所以下栽培床 20A 的整周迅速被植物栽培用水包围。如此, 板状突起 6 还具有将植物栽 培用水引导到一定旋转方向的导向构件的作用。下栽培床 20A 虽然立即开始对该植物栽培 用水进行吸水, 但是, 在植物栽培用水以超过下栽培床 20A 的吸水速度而被供给的状态下, 将从第 3 堰构件 11D 溢流, 从连接设置的开口部 11 移动至下游侧的植物栽培区域 4。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虽然在单一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中设置有四个贮水容 器 5( 贮水部 ), 但是, 与轴心 X 平行地并列设置的左右各两个贮水容器 5( 贮水部 ) 能够看 作是通过连接设置的开口部 11 连接的一个贮水容器 5( 贮水部 )。 因此, 将植物栽培用水从 外部供给到贮水容器 5( 贮水部 ) 并将贮水容器 5( 贮水部 ) 的植物栽培用水向外部排出的 给排水流路 3 可以说是与环绕给水路 8 呈连通状设置的结构。
进入下游侧植物栽培区域 4 的环绕给水路 8 的植物栽培用水在配置于此的第 1 堰 构件 8D 的作用下, 沿环绕给水路 8 在顺时针方向上流过下栽培床 20A 及各板状突起 6 的外 周, 由于到达第 1 堰构件 8D 的跟前, 所以下栽培床 20A 的整周迅速被植物栽培用水包围。 包 围下栽培床 20A 的植物栽培用水的一部分进入第 2 流路 3B。下栽培床 20A 虽然立即开始对 该植物栽培用水进行吸水, 但是, 在植物栽培用水从上游侧的植物栽培区域 4 以超过下栽 培床 20A 的吸水速度而被供给的状态下, 将从用水出口 2B 的水槽口 2F 溢流, 流入下游侧的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入口 2A。
这样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流动将在夹着给排水流路 3 的左右各植物栽培区域 4 中大 致对称地进行。
另外, 为了避免从配置在最下游侧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水槽口 2F 排出多余的 植物栽培用水, 可以对控制装置 33 进行设定。但是根据需要, 也可以采用专用的塞子构件 堵塞配置在最下游侧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出口 2B。
( 侧罩 )
如图 4 至图 6 所示, 侧罩 54 具备 : 安装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侧壁部 E 的固定 部 42 ; 及接受从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出口 2B 溢流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槽部 40。在将 侧罩 54 安装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侧壁部 E 的状态下, 固定部 42 与槽部 40 处于沿着侧 壁部 E 的外周被延伸设置的状态。通过从上方与槽部 40 的开口部 40A 相对的罩部 43 来连 接固定部 42 与槽部 40。
在罩部 43 的内侧, 除了槽部 40 之外还设有支撑用于向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贮 水部 5 供给植物栽培用水的给水配管 31 的支撑部 49。
在将侧罩 54 安装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下游侧的第 2 侧壁部 E2 上时, 是有效 使用槽部 40。另一方面, 在将侧罩 54 安装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上游侧的第 1 侧壁部 E1 上时, 是有效使用支撑给水配管 31 的支撑部 49。
罩部 43 具备 : 从固定部 42 相对于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朝外横向延伸的顶棚部 43A ; 及从顶棚部 43A 的顶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向壁部 43B, 整体大致具有呈倒 L 字形的截面。 为了方便起见, 由罩部 43、 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侧壁部 E 与地面所包围的大致呈矩形的空 间内侧被划分为 : 具备槽部 44 的下方排水用空间 S1 ; 及具备支撑部 49 的上方给水用空间 S2。排水用空间 S1 与给水用空间 S2 被设置成相互上下邻接, 并且, 在侧罩 54 的全长跨度 上通过槽部 44 的开口部 40A 相互连通。
槽部 40 具备 : 具备朝上方开口的半圆形截面的流通部 40B ; 及从流通部 40B 的外 侧上端进一步一体地延伸出来的悬伸部 40C。悬伸部 40C 与铅垂方向相比更向植物栽培容 器本体 1 侧向内倾斜而延伸, 因此即使在从用水出口 2B 的槽口 2F 流出的植物栽培用水的 水势较强时, 植物栽培用水也不会溅回到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侧, 比较平稳地收容在流通 部 40B 中。支撑部 49 从悬伸部 40C 的上端向斜上方朝外延伸设置。
通过大致水平延伸的板状的第 1 横向筋 58a, 支撑部 49 的上端附近与纵向壁部 43B 的内面一体连结。另外, 通过大致水平延伸的板状的第 2 横向筋 58b, 槽部 40 的下端附 近也与纵向壁部 43B 的下端一体连结。从第 2 横向筋 58b 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设置有脚部 58c。
脚部 58c 下端的接地部位于槽部 40 下端的下方, 因此槽部 40 不会与地面 接触。 另外, 悬伸部 40C、 支撑部 49、 纵向筋 58a、 第 1 横向筋 58a、 纵向壁部 43B 的下半部分与第 2 横向筋 58b 相互协作而形成封闭空间 V1。
在通过螺钉 ( 未图示 ) 等将侧罩 54 的固定部 42 安装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侧 壁部 E1(E2) 时, 固定部 42 的背面大致无间隙地与侧壁部 E1(E2) 的副外周面 fc 相对, 从固 定部 42 的上端向内侧突出的卡定片 64A 卡定在侧壁部 E1(E2) 的上端, 而且, 在固定部 42 的下端 42B 放置在侧壁部 E1(E2) 的肩部 fb 的形态下被安装。
从图 4 及图 5 能理解到, 当将侧罩 54 设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下游侧的侧壁部 E2 时, 形成为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出口 2B 的槽口 2F 与槽部 40 的接受口 40A 在 俯视时一部分重合, 换言之, 槽部 40 的顶端进入接受口 40A 中。
另一方面, 如图 4 及图 6 所示, 当将侧罩 54 设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上游侧 的侧壁部 E1 时, 给水配管 31 支撑于侧罩 54 的内面的支撑部 49, 给水配管 31 沿着植物栽培 容器本体 1 的侧壁部 E1 被配置。更具体而言, 通过截面大致呈矩形的分支用接头 47 将分 支给水阀 46 安装于给水配管 31 的适当位置, 通过该分支用接头 47 将给水配管 31 支撑于 支撑部 49, 分支给水阀 46 具备向用水入口 2A 给水的给水喷嘴 45。
当分支用接头 47 被支撑于支撑部 49 的正确位置时, 给水配管 31 的整体被收容于 给水用空间 S2 的内部, 只有具备给水喷嘴 45 的分支给水阀 46 向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侧突 出, 给水喷嘴 45 配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入口 2A 上方的适当位置。
侧罩 54 的标准长度被设定成比 1 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宽度长数倍, 因此可以 将 1 个侧罩 54 沿着多个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侧壁部 E 连续设置。但是, 如图 7 ~图 9 所 示, 也可以通过连结接头 55 将多个侧罩 54 在长度方向上彼此连结。
连结接头 55 具备与侧罩 54 的罩部 43 呈大致相同形状的罩部 55C, 因此外观上在 连结接头 55 夹在 2 个侧罩 54 之间的状态下进行连结。在罩部 55C 的内侧上方形成有接受 给水配管 31 的空间, 从内侧下部向左右突出形成有筒状嵌合部 59。 筒状嵌合部 59 的外径具有与槽部 40 的内周面大致相同的圆周率。 因此, 2 个侧罩 54 以这些槽部 40 外嵌于连结接头 55 的筒状嵌合部 59 的形式相互被连结。由一个侧罩 54 的槽部 40 所接受的植物栽培用水通过连结接头 55 的筒状嵌合部 59 而排出到另一个侧罩 54 的槽部 40。
本发明的侧罩 54、 连结接头 55 与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相同地基本由合成树脂一体 成形制作, 可以利用粘结剂来固定侧罩 54 的罩部 43 与连结接头 55 的罩部 55C。
在图 7 与图 8 中例示了将从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水出口 2B 排出到侧罩 54 的 槽部 40 的植物栽培用水排出到侧罩 54 之外的具体方法。
在图 7 的例子中, 利用端盖 56 来封闭侧罩 54 的两端, 在一个端盖 56 上预先设有 通孔。通过将穿通该通孔的排水管 52 内嵌于槽部 40 的流出部 41, 将排出到槽部 40 的植物 栽培用水排出到侧罩 54 之外。在另一个端盖 56 上未设有通孔, 防止由槽部 40 所接受的植 物栽培用水泄漏。
在图 8 的例子中, 利用不存在通孔的端盖 56 来封闭侧罩 54 的两端, 另一方面, 在 侧罩 54 的纵向壁部 43B 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排水用的贯通口 51。在此, 在内嵌于槽部 40 的 流出部 41 的较短接合用排水管 52 上连接弯管 53 的一端, 将弯管 53 的另一端从排水用的 贯通口 51 延伸到侧罩 54 之外, 从该另一端通过其他排水管 52 将植物栽培用水排出到侧罩 54 之外。
在侧罩 54 的纵向壁部 43B 的所希望的位置, 能够一边顶住带有旋转刀具的砂轮机 一边进行孔加工而形成上述的排水用的贯通口 51。在该孔加工时, 作为带有旋转刀具的砂 轮机应该顶住的位置的导向单元, 在纵向壁部 43B 的上下中间部位, 沿着侧罩 54 的长度方 向形成有向第 1 封闭空间 V1 凹入的沟 50。
在图 9 中例示了从支撑于侧罩 54 内面的给水配管 31 向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用 水出口 2A 供给植物栽培用水的具体方法。在此, 利用端盖 56 来封闭侧罩 54 的两端, 在一
个端盖 56 的上方预先设有通孔。在侧罩 54 内部由支撑部 49 来支撑穿通该通孔的给水配 管 31。在另一个端盖 56 上未设有通孔, 另外, 利用端帽 57 来封闭给水配管 31 的顶端。
( 其他实施方式 )
<1> 在图 10 及图 11 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 通过纵向筋 58d 将支撑部 4 9 的上端 与上方的顶棚部 43A 的下面一体连结, 纵向筋 58d 从支撑部 49 的上端倾斜地向内侧延伸。 该纵向筋 58d 以大致可以与给水配管 31 的背面呈面接触的角度形成, 给水配管 31 被支撑 部 49 支撑。
槽部 40 的流通部 40A 的外侧部位、 悬伸部 40C、 支撑部 49 与纵向筋 58d 相互协作 而在与纵向壁部 43B 的内面之间形成封闭空间。
该封闭空间被前述的第 1 横向筋 58a 分割成下方的第 1 封闭空间 V1 与上方的第 2 封闭空间 V2。
在该方式中, 支撑给水配管 31 的支撑部 49 被由第 2 横向筋 58b 支撑的槽部 40 从 下方支撑, 同时, 被纵向筋 58d 从上方支撑。
<2> 并不需要一定以 4 个植物栽培区域 4 连结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的方式进行 实施, 也可以对单一的植物栽培区域 4 的贮水容器 5 与给排水流路 3 的一个侧面邻接配置 的方式的植物栽培容器本体 1 应用侧罩 54。
<3> 也可以在排水引导件 54 上只设置槽部 40, 而不设置给水配管 31 的配管空间48。
并且, 如上所述, 为了便于对照附图而标注了符号, 但本发明并非由于该标记而局 限于附图的结构。另外, 不言自明, 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以各种形态进行实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