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344330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1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40045.8

申请日:

2011.02.17

公开号:

CN102077715A

公开日:

2011.06.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B 79/02申请日:20110217|||公开

IPC分类号:

A01B79/02

主分类号:

A01B79/02

申请人:

山东大学

发明人:

张建; 任延刚; 任亮; 张成禄; 王金鹤; 亓鹏玉; 李聪

地址: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2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代理人:

于冠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盐碱地中挖出深坑,在挖好的深坑底部填埋的填料,形成排盐碱填料层;(2)挖出在地下排盐碱填料层上方和与地下排盐碱填料层相通的排盐碱沟,并在排盐碱沟进行护坡砌石;(3)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整个盐碱地进行排盐碱。本发明通过设置排盐碱沟护坡砌石和排盐碱填料层,使排盐碱沟既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又具有护坡防止耕作土壤流失的特性,可以长期有效使用,排盐碱填料层有效的破坏了土壤中毛细管的形成,防止浅层地下水的蒸发,借助填料层切断蒸发渠道以控制蒸发实现的盐分上移的方法,使盐分难以上移聚集,彻底解决了地表水蒸发成盐的问题,达到长期有效改善土质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其特征是, 包括如下步骤 : (1) 在盐碱地中, 沿东西方向挖出一条条宽度 1.0m、 深度 1.1m 且高于地下水埋深的深 沟, 所有深沟的面积占盐碱地总面积的 20% -30%, 将挖出的生土和熟土分别集中放置, 以 备用 ; (2) 在盐碱地中, 沿南北方向挖出上宽下窄、 深度为 70cm-80cm 的主排盐碱沟, 所有主 排盐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面积的 5% ; 环绕整块盐碱地外围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相通 的上宽下窄、 深度为 1.4m-1.6m 的次排盐碱沟 ; (3) 在主排盐碱沟和次排盐碱沟的斜坡和沟底砌石, 使斜坡和沟底分别具有防冲和防 渗的效果, 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导致的排盐碱沟堵塞 ; (4) 在步骤 (1) 中挖好的深沟内填埋高度 30cm-60cm、 粒径 4cm-6cm 的填料, 形成排盐 碱填料层 ; 将步骤 (1) 中集中放置的生土和熟土分别回填, 形成耕作层 ; (5) 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排盐碱, 初次排盐碱后在耕作层上种植耐盐碱植物, 在植 物生长过程中再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至少两次排盐碱, 一年之后种植当地非盐碱地植 物; 排盐碱时, 一部分水溶解地表的盐碱成分后流入到主排盐碱沟, 最后汇入次排盐碱沟, 达到初步排盐碱的目的 ; 一部分水溶解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后向下渗透, 当到达排盐碱填料 层后, 由于填料层的良好通透性, 水通过排盐碱填料层流动到次排盐碱沟, 达到二次排盐碱 的目的 ; 同时由于对排盐碱沟采取了具有防渗效果的砌石措施, 有效的减少了地下水的补 给, 促使地下水位降低, 解决了地表返盐的问题 ; 并且排盐碱填料层的存在, 有效的破坏了 土壤中毛细管的形成, 防止浅层地下水的蒸发, 彻底解决了地表水蒸发成盐的问题, 达到长 期有效改善土质的目的。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其特征是, 所述主 排盐碱沟上下宽度分别是 1.4m-1.6m, 0.5-0.6m。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其特征是, 所述次 排盐碱沟上下宽度分别是 3.0m-3.2m, 1.5m-1.6m。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其特征是, 所述排 盐碱填料层中的填料填埋方式为混合布料, 是将 4cm-6cm 不同粒径及形状的填料混合搭 配。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其特征是, 所述主 排盐碱沟和次排盐碱沟护坡砌石的方式为干砌、 浆砌或干砌和浆砌结合 ; 干砌是将坡面和 沟底直接铺码砌体, 然后用不含腐殖土的泥浆灌缝 ; 浆砌是将坡面四周和沟底用水泥砌筑 石材, 坡面中间不作处理 ; 干砌和浆砌结合是将坡面四周和沟底用水泥砌筑石材, 坡面中间 直接铺码砌体。

说明书


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改良的新方法, 尤其是一种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 地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盐碱土因含有过量的盐 分、 有毒物质, 以及碱度过大、 土壤性质较差, 导致盐碱地土地发生板结, 只生长一些盐碱 草, 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我国有盐碱地面积 3630 万公顷, 而且由于不合理的活 动, 有些地方盐碱地面积不断扩大, 盐碱化程度逐渐加剧, 这严重违背了我国保证最少耕地 面积的国家重要战略方针, 同时盐碱地也成为制约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最大障碍因子, 使得盐碱地治理改造已成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目前治理改造盐碱地主要有生物、 化学、 物理三大技术方法。生物方法 : 通过种植 耐盐碱植物, 人工建立枯草层, 增施有机肥和翻压绿肥等方式, 改善土壤条件。 该方法中, 在 盐碱斑上种植耐盐碱植物是一种成本低, 易推广的治理措施, 但是依靠自然演替形成抗盐 碱植物群落需要漫长的岁月 ; 由于枯草、 有机肥和绿肥的来源受到限制, 使得人工建立枯草 层, 增施有机肥和翻压绿肥的措施不适用于大面积的盐碱地改良。 化学方法 : 通过使用硫酸 亚铁和磷石膏等含钙物质、 含酸物质和保水剂等化学改良剂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该方法 中, 仅靠一次性施用化学改良剂难以达到改良的目的和效果, 因为盐碱地表层盐碱化与地 下水含盐碱有关, 地下水中的盐碱会不断地补给土壤, 这种情况下要不断的投加化学改良 剂, 使改良盐碱地的成本巨大。物理方法 : 通过水利工程措施 ( 大水压盐碱、 冲洗排盐碱 )、 置换表层盐碱土和压沙等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该方法中, 这些水利工程措施普遍存在淡 水用量大和土地反渗现象严重, 盐碱地难以彻底改良等问题 ; 由于新鲜土壤和沙土的来源 受到限制, 使得置换表层盐碱土和压沙等措施在大面积的盐碱地改良时难以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各种盐碱地治理改造方法存在的不足, 提供一种治理成本低, 效 果好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本发明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1) 在盐碱地中, 沿东西方向挖出一条条宽度 1.0m、 深度 1.1m 且高于地下水埋深 的深沟, 所有深沟的面积占盐碱地总面积的 20% -30%, 将挖出的生土和熟土分别集中放 置, 以备用 ;
     (2) 在盐碱地中, 沿南北方向挖出上宽下窄、 深度为 70cm-80cm 的主排盐碱沟, 所 有主排盐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面积的 5% ; 环绕整块盐碱地外围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 相通的上宽下窄、 深度为 1.4m-1.6m 的次排盐碱沟 ;
     (3) 在主排盐碱沟和次排盐碱沟的斜坡和沟底砌石, 使斜坡和沟底分别具有防冲 和防渗的效果, 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导致的排盐碱沟堵塞 ;
     砌筑用的石材主要是成本低廉、 易获得的大型建筑垃圾和固体废料, 包括砼体、 毛 石和卵石等。
     (4) 在步骤 (1) 中挖好的深沟内填埋高度 30cm-60cm、 粒径 4cm-6cm 的填料, 形成 排盐碱填料层 ; 将步骤 (1) 中集中放置的生土和熟土分别回填, 形成耕作层 ;
     填料为成本低廉、 易获得的建筑垃圾和一些固体废料, 包括碎砖瓦、 陶瓷碎片、 石 子和砾石等。
     (5) 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排盐碱, 初次排盐碱后在耕作层上种植耐盐碱植物 ( 如紫薇、 玉米、 枣树、 三春柳等 ),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再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至少两次 排盐碱, 一年之后可种植当地非盐碱地植物 ( 如杏树、 马铃薯、 花生和桃树 ) ; 排盐碱时, 一 部分水溶解地表的盐碱成分后流入到主排盐碱沟, 最后汇入次排盐碱沟, 达到初步排盐碱 的目的 ; 一部分水溶解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后向下渗透, 当到达排盐碱填料层后, 由于填料层 的良好通透性, 水通过排盐碱填料层流动到次排盐碱沟, 达到二次排盐碱的目的 ; 同时由于 对排盐碱沟采取了具有防渗效果的砌石措施, 有效的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 促使地下水位 降低, 解决了地表返盐的问题 ; 并且排盐碱填料层的存在, 有效的破坏了土壤中毛细管的形 成, 防止浅层地下水的蒸发, 彻底解决了地表水蒸发成盐的问题, 达到长期有效改善土质的 目的。 主排盐碱沟上下宽度分别是 1.4m-1.6m, 0.5-0.6m ; 次排盐碱沟上下宽度分别是 3.0m-3.2m, 1.5m-1.6m。
     排盐碱填料层中的填料填埋方式为混合布料, 即将 4cm-6cm 不同粒径及形状的填 料混合搭配。
     主排盐碱沟和次排盐碱沟护坡砌石的方式为干砌、 浆砌或干砌和浆砌结合 ; 干砌 是将坡面和沟底直接铺码砌体, 然后用不含腐殖土的泥浆灌缝 ; 浆砌是将坡面四周和沟底 用水泥砌筑石材, 坡面中间不作处理 ; 干砌和浆砌结合是将坡面四周和沟底用水泥砌筑石 材, 坡面中间直接铺码砌体。
     本发明通过设置排盐碱沟护坡砌石和排盐碱填料层, 利用沟底砌石防渗和盐随水 来, 盐随水去的原理, 使排盐碱沟既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又具有护坡防止耕作土壤流失的 特性, 可以长期有效使用, 排盐碱填料层有效的破坏了土壤中毛细管的形成, 防止浅层地下 水的蒸发, 借助填料层切断蒸发渠道以控制蒸发实现的盐分上移的方法, 使盐分难以上移 聚集, 彻底解决了地表水蒸发成盐的问题, 达到长期有效改善土质的目的。 本发明主要用于 重度盐碱地的改良, 尤其适用于地下水埋深大于 1.1m 的地区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
     图 1 是本发明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 2 是本发明方法中实施例 1 的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
     图 3 是本发明方法中实施例 2 的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
     图 4 是本发明方法中实施例 3 的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
     图 5 是本发明方法的南北方向剖面示意图。
     图中 : 1、 主排盐碱沟, 2、 耕作层, 3、 填料层, 4、 次排盐碱沟。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本实施例阐述的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大于 1.1m, 盐碱地面积小于等于 5 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 如图 1、 图 2 和图 5 所示, 具体方法是 :
     (1) 在盐碱地中, 沿东西方向通过机械设备挖出若干条宽度为 1.0m、 深度为 1.1m 的深沟, 各深沟之间的间距为 6m, 所有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总面积的 20%。将挖出的 地面以下 30cm 厚的熟土集中放置, 再向下 80cm 厚的生土集中放置。
     (2) 沿南北方向挖出上下宽度分别为 1.4m-1.6m 和 0.5m-0.6m、 深度为 70cm 的主 排盐碱沟 1, 各条主排盐碱沟 1 之间间距为 15m-20m, 所有主排盐碱沟 1 的面积占整个盐 碱地面积的 5%。环绕整块盐碱地的外围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 3 相通的、 上下宽度分别为 3.0m-3.2m, 1.5m-1.6m、 深度为 1.4m-1.6m 的次排盐碱沟 4。
     (3) 采用浆砌的方式在主排盐碱沟 1 和次排盐碱沟 4 的斜坡四周和沟底砌石, 石材 主要是卵石, 勾缝砂浆为 1 ∶ 3 的水泥砂浆, 斜坡上方砌石与地面相平, 以使溶解了盐碱的 水分顺利流入主排盐碱沟 1 ; 然后采用干砌的方式在斜坡中间砌石, 石材主要包括毛石和 砼体, 砌石完工后用长条形或薄片形的小石片卡缝, 以增加斜坡的抗冲能力。
     (4) 在每条主排盐碱沟 1 与每条深沟交叉的区域填埋宽度为 50cm-60cm( 主排盐碱 沟 1 的下部宽度 )、 高度为 40cm( 深沟与主排盐碱沟 1 的高度差 )、 粒径为 4cm-6cm 的填料, 填料包括碎砖瓦和陶瓷碎片, 形成高度为 35cm 的主排盐碱沟 1 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 ; 在每 条深沟其余部分填埋高度为 60cm、 粒径为 4-6cm 的填料, 填料包括碎砖瓦和陶瓷碎片, 形成 高度为 60cm 的耕作层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 3。
     (5) 在耕作层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 3 上先回填 20cm 厚的生土, 再在生土层上回填 30cm 厚的熟土, 厚度为 50cm 的土壤作为耕作层 2。采用精平的方式将耕作层 2 平整, 以使 灌溉均匀并提高灌溉效率。
     (6) 引水灌溉整个盐碱地, 水分溶解掉土壤中盐碱, 一部分直接流入到主排盐碱沟 1, 最终汇入到次排盐碱沟 4, 被排出土地 ; 另一部分通过耕作层 2 继续向下渗透, 但由于填 料层的良好通透性, 水分在填料层横向流动, 最终流入次排盐碱沟, 被排出土地。
     (7) 在耕作层 2 上种植耐盐碱植物向日葵、 大麦, 植物生长过程中自然降雨或灌溉 多次排碱。作物收获后, 秸秆粉碎后在耕地时埋入土地, 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随后种植当 地非盐碱地植物花生、 马铃薯、 水稻等。
     本实施例所述的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适用于地下水埋深深于 1.1m, 盐碱地面 积小于等于 5 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通过改良后, 填料层可有效的破坏土壤毛细管, 从而减 弱含盐水分由下至上的渗透性能, 使土壤保持肥沃 ; 而具有良好防冲能力的干、 浆砌结合的 砌石方式, 可有效地防止耕作土壤的流失, 特别适用于需要多次灌溉的农作物如花生、 水稻 的种植, 通过一次治理可保持至少约 20 年的使用时间。
     实施例 2
     本实施例阐述的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大于 1.1m, 盐碱地面积大于 5 亩小于等于 20 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 如图 1、 图 3 和图 5 所示, 具体 方法是 :
     (1) 在盐碱地中, 沿东西方向挖出若干条宽度为 1.0m, 深度为 1.1m 的深沟, 各深沟之间的间距为 6m, 所有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总面积的 25%。将挖出的地面以下 30cm 厚的熟土集中放置, 再向下 80cm 厚的生土集中放置。
     (2) 沿南北方向挖出上下宽度分别为 1.4m-1.6m 和 0.5m-0.6m、 深度为 75cm 的主 排盐碱沟 1, 各主排盐碱沟 1 之间间距为 15m-20m, 所有主排盐碱沟 1 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 面积的 5%; 环绕整块盐碱地外围开挖与排盐碱填料层 3 相通的上下宽度分别为 3.0m-3.2m 和 1.5-1.6m、 深度为 1.4-1.6m 的次排盐碱沟 4。
     (3) 采用干砌的方式在排盐碱沟的斜坡和沟底砌石, 石材包括砼体和毛石, 斜坡上 方的砌石与耕作层地面相平, 以使溶解了盐碱的水分顺利流入主排盐碱沟。砌石完毕后用 不含腐殖土的泥浆灌缝, 以增强砌石的防渗效果。
     (4) 在每条主排盐碱沟 1 与每条深沟交叉的区域填埋宽度为 50cm-60cm( 主排盐 碱沟 1 的下部宽度 )、 高度为 35cm( 深沟与主排盐碱沟 1 的高度差 )、 粒径为 4cm-6cm 的填 料, 填料包括砾石和石子, 形成高度为 35cm 的主排盐碱沟 1 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 3 ; 在每条 深沟其余部分先回填 25cm 厚的生土, 在生土上方填埋高度为高度为 35cm、 粒径为 4-6cm 的 填料, 填料包括砾石和石子, 形成高度为 35cm 的耕作层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
     (5) 在耕作层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 3 上先回填 20cm 厚的生土, 再在生土层上回填 30cm 的熟土, 厚度为 50cm 的土壤作为耕作层 2。采用精平的方式将耕作层 2 平整, 以使灌 溉均匀并提高灌溉效率。 (6) 引水灌溉整个盐碱地, 水分溶解掉土壤中盐碱, 一部分直接流入到主排盐碱 沟, 最终汇入到次排盐碱沟, 被排除土地 ; 另一部分通过耕作层 2 继续向下渗透, 但由于填 料层 3 的良好通透性, 水分在填料层 3 横向流动, 最终流入次排盐碱沟 4, 被排出土地。
     (7) 在耕作层 2 上种植耐盐碱植物玉米、 大麦, 植物生长过程中自然降雨或灌溉多 次排碱。作物收获后, 秸秆粉碎后在耕地时埋入土地, 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随后种植当地 非盐碱地植物花生、 马铃薯等。
     本实施例所述的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适用于地下水埋深深于 1.1m, 盐碱地面 积大于 5 亩小于等于 20 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通过改良后, 具有良好通透性的填料层 3 可 作为廉价的暗管排水通道, 使含盐碱的水通过填料层进入次排盐碱沟 4 而排除土壤 ; 而具 有良好抗挤压性能的干砌的砌石方式, 可有效地减少耕作层 2 机械操作造成的砌石破坏, 特别适用于需要经常大型机械作业的小麦、 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 通过一次治理可保持至 少约 20 年的使用时间。
     实施例 3
     本实施例阐述的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大于 1.1m, 盐碱地面积大于 20 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 如图 1、 图 4 和图 5 所示, 具体方法是 :
     (1) 在盐碱地中, 沿东西方向挖出若干个宽度为 1.0m、 深度为 1.1m 的深沟, 各深沟 之间的间距为 6m, 所有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总面积的 30%。将挖出的地面以下 30cm 的熟土集中放置, 再向下 80cm 的生土集中放置。
     (2) 沿南北方向挖出上下宽度分别为 1.4m-1.6m 和 0.5m-0.6m、 深度为 75cm 的主 排盐碱沟 1, 各主排盐碱沟之间间距为 15m-20m, 所有主排盐碱沟 1 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面 积的 5%。环绕整块盐碱地外围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 3 相通的上下宽度分别为 3.0m-3.2m 和 1.5m-1.6m、 深度为 1.4-1.6m 的次排盐碱沟 4。
     (3) 采用浆砌的方式在排盐碱沟的斜坡四周和沟底砌石, 石材主要是卵石和毛石, 勾缝砂浆为 1 ∶ 3 的水泥砂浆, 斜坡上方砌石与地面相平, 以使溶解了盐碱的水分顺利流入 主排盐碱沟。斜坡中间不做砌石, 以节省成本。
     (4) 在挖好的深沟底部填埋高度为 30cm、 粒径为 4-6cm 的填料, 填料包括陶瓷碎片 和石子, 形成高度为 30cm 的排盐碱填料层 3。
     (5) 在排盐碱填料层 3 上先回填 50cm 厚的生土, 再在生土层上回填 30cm 的熟土, 厚度为 80cm 的土壤作为耕作层 2。采用精平的方式将耕作层平整, 以使灌溉均匀并提高灌 溉效率。
     (6) 引水灌溉整个盐碱地, 水分溶解掉土壤中盐碱, 一部分直接流入到主排盐碱 沟, 最终汇入到次排盐碱沟, 被排除土地 ; 另一部分通过耕作层继续向下渗透, 但由于填料 层的良好通透性, 水分在填料层横向流动, 最终流入次排盐碱沟, 被排出土地。
     (7) 在耕作层 2 上种植耐盐碱植物枣树、 紫薇、 三春柳, 植物生长过程中自然降雨 或灌溉多次排碱。每年秋冬季节在树木之间挖 15-20cm 的沟将植物落叶填埋, 以提高土壤 的通透性和腐殖质含量。
     本实施例所述的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适用于地下水埋深深于 1.1m, 盐碱地面 积大于 20 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通过改良后, 填料层可以有效的阻止地下水直接上升到地 表, 从而抑制 “返盐的发生 ; 而具有良好防渗能力的浆砌的砌石方式, 可有效地减少地下水 的供给, 降低地下水位, 防止土壤盐碱化反复, 但该砌石方式防冲能力较差, 所以特别适用 于灌溉量较少的植物的种植, 通过一次治理可保持至少约 15 年的使用时间。

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77715A43申请公布日20110601CN102077715ACN102077715A21申请号201110040045822申请日20110217A01B79/0220060171申请人山东大学地址250100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27号72发明人张建任延刚任亮张成禄王金鹤亓鹏玉李聪74专利代理机构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19代理人于冠军54发明名称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盐碱地中挖出深坑,在挖好的深坑底部填埋的填料,形成排盐碱填料层;2挖出在地下排盐碱填料层上。

2、方和与地下排盐碱填料层相通的排盐碱沟,并在排盐碱沟进行护坡砌石;3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整个盐碱地进行排盐碱。本发明通过设置排盐碱沟护坡砌石和排盐碱填料层,使排盐碱沟既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又具有护坡防止耕作土壤流失的特性,可以长期有效使用,排盐碱填料层有效的破坏了土壤中毛细管的形成,防止浅层地下水的蒸发,借助填料层切断蒸发渠道以控制蒸发实现的盐分上移的方法,使盐分难以上移聚集,彻底解决了地表水蒸发成盐的问题,达到长期有效改善土质的目的。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2页CN102077718A1/1页21一种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

3、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1在盐碱地中,沿东西方向挖出一条条宽度10M、深度11M且高于地下水埋深的深沟,所有深沟的面积占盐碱地总面积的2030,将挖出的生土和熟土分别集中放置,以备用;2在盐碱地中,沿南北方向挖出上宽下窄、深度为70CM80CM的主排盐碱沟,所有主排盐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面积的5;环绕整块盐碱地外围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相通的上宽下窄、深度为14M16M的次排盐碱沟;3在主排盐碱沟和次排盐碱沟的斜坡和沟底砌石,使斜坡和沟底分别具有防冲和防渗的效果,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导致的排盐碱沟堵塞;4在步骤1中挖好的深沟内填埋高度30CM60CM、粒径4CM6CM的填料,形成排盐碱填料层。

4、;将步骤1中集中放置的生土和熟土分别回填,形成耕作层;5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排盐碱,初次排盐碱后在耕作层上种植耐盐碱植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再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至少两次排盐碱,一年之后种植当地非盐碱地植物;排盐碱时,一部分水溶解地表的盐碱成分后流入到主排盐碱沟,最后汇入次排盐碱沟,达到初步排盐碱的目的;一部分水溶解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后向下渗透,当到达排盐碱填料层后,由于填料层的良好通透性,水通过排盐碱填料层流动到次排盐碱沟,达到二次排盐碱的目的;同时由于对排盐碱沟采取了具有防渗效果的砌石措施,有效的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促使地下水位降低,解决了地表返盐的问题;并且排盐碱填料层的存在,有效的破坏。

5、了土壤中毛细管的形成,防止浅层地下水的蒸发,彻底解决了地表水蒸发成盐的问题,达到长期有效改善土质的目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主排盐碱沟上下宽度分别是14M16M,0506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次排盐碱沟上下宽度分别是30M32M,15M16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排盐碱填料层中的填料填埋方式为混合布料,是将4CM6CM不同粒径及形状的填料混合搭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主排盐碱沟和次排盐碱。

6、沟护坡砌石的方式为干砌、浆砌或干砌和浆砌结合;干砌是将坡面和沟底直接铺码砌体,然后用不含腐殖土的泥浆灌缝;浆砌是将坡面四周和沟底用水泥砌筑石材,坡面中间不作处理;干砌和浆砌结合是将坡面四周和沟底用水泥砌筑石材,坡面中间直接铺码砌体。权利要求书CN102077715ACN102077718A1/5页3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改良的新方法,尤其是一种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盐碱土因含有过量的盐分、有毒物质,以及碱度过大、土壤性质较差,导致盐碱地土地发生板结,只生长一些盐碱草。

7、,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我国有盐碱地面积3630万公顷,而且由于不合理的活动,有些地方盐碱地面积不断扩大,盐碱化程度逐渐加剧,这严重违背了我国保证最少耕地面积的国家重要战略方针,同时盐碱地也成为制约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子,使得盐碱地治理改造已成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0003目前治理改造盐碱地主要有生物、化学、物理三大技术方法。生物方法通过种植耐盐碱植物,人工建立枯草层,增施有机肥和翻压绿肥等方式,改善土壤条件。该方法中,在盐碱斑上种植耐盐碱植物是一种成本低,易推广的治理措施,但是依靠自然演替形成抗盐碱植物群落需要漫长的岁月;由于枯草、有机肥和绿肥的来源受到限制,使得。

8、人工建立枯草层,增施有机肥和翻压绿肥的措施不适用于大面积的盐碱地改良。化学方法通过使用硫酸亚铁和磷石膏等含钙物质、含酸物质和保水剂等化学改良剂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该方法中,仅靠一次性施用化学改良剂难以达到改良的目的和效果,因为盐碱地表层盐碱化与地下水含盐碱有关,地下水中的盐碱会不断地补给土壤,这种情况下要不断的投加化学改良剂,使改良盐碱地的成本巨大。物理方法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大水压盐碱、冲洗排盐碱、置换表层盐碱土和压沙等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该方法中,这些水利工程措施普遍存在淡水用量大和土地反渗现象严重,盐碱地难以彻底改良等问题;由于新鲜土壤和沙土的来源受到限制,使得置换表层盐碱土和压沙等措施在大。

9、面积的盐碱地改良时难以推广。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针对现有各种盐碱地治理改造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理成本低,效果好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0005本发明的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061在盐碱地中,沿东西方向挖出一条条宽度10M、深度11M且高于地下水埋深的深沟,所有深沟的面积占盐碱地总面积的2030,将挖出的生土和熟土分别集中放置,以备用;00072在盐碱地中,沿南北方向挖出上宽下窄、深度为70CM80CM的主排盐碱沟,所有主排盐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面积的5;环绕整块盐碱地外围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相通的上宽下窄、深度为14M16M的次排盐碱沟;。

10、00083在主排盐碱沟和次排盐碱沟的斜坡和沟底砌石,使斜坡和沟底分别具有防冲和防渗的效果,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导致的排盐碱沟堵塞;说明书CN102077715ACN102077718A2/5页40009砌筑用的石材主要是成本低廉、易获得的大型建筑垃圾和固体废料,包括砼体、毛石和卵石等。00104在步骤1中挖好的深沟内填埋高度30CM60CM、粒径4CM6CM的填料,形成排盐碱填料层;将步骤1中集中放置的生土和熟土分别回填,形成耕作层;0011填料为成本低廉、易获得的建筑垃圾和一些固体废料,包括碎砖瓦、陶瓷碎片、石子和砾石等。00125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排盐碱,初次排盐碱后在耕作层上种植耐盐。

11、碱植物如紫薇、玉米、枣树、三春柳等,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再通过自然降雨或灌溉进行至少两次排盐碱,一年之后可种植当地非盐碱地植物如杏树、马铃薯、花生和桃树;排盐碱时,一部分水溶解地表的盐碱成分后流入到主排盐碱沟,最后汇入次排盐碱沟,达到初步排盐碱的目的;一部分水溶解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后向下渗透,当到达排盐碱填料层后,由于填料层的良好通透性,水通过排盐碱填料层流动到次排盐碱沟,达到二次排盐碱的目的;同时由于对排盐碱沟采取了具有防渗效果的砌石措施,有效的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促使地下水位降低,解决了地表返盐的问题;并且排盐碱填料层的存在,有效的破坏了土壤中毛细管的形成,防止浅层地下水的蒸发,彻底解决了地表水。

12、蒸发成盐的问题,达到长期有效改善土质的目的。0013主排盐碱沟上下宽度分别是14M16M,0506M;次排盐碱沟上下宽度分别是30M32M,15M16M。0014排盐碱填料层中的填料填埋方式为混合布料,即将4CM6CM不同粒径及形状的填料混合搭配。0015主排盐碱沟和次排盐碱沟护坡砌石的方式为干砌、浆砌或干砌和浆砌结合;干砌是将坡面和沟底直接铺码砌体,然后用不含腐殖土的泥浆灌缝;浆砌是将坡面四周和沟底用水泥砌筑石材,坡面中间不作处理;干砌和浆砌结合是将坡面四周和沟底用水泥砌筑石材,坡面中间直接铺码砌体。0016本发明通过设置排盐碱沟护坡砌石和排盐碱填料层,利用沟底砌石防渗和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

13、原理,使排盐碱沟既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又具有护坡防止耕作土壤流失的特性,可以长期有效使用,排盐碱填料层有效的破坏了土壤中毛细管的形成,防止浅层地下水的蒸发,借助填料层切断蒸发渠道以控制蒸发实现的盐分上移的方法,使盐分难以上移聚集,彻底解决了地表水蒸发成盐的问题,达到长期有效改善土质的目的。本发明主要用于重度盐碱地的改良,尤其适用于地下水埋深大于11M的地区大面积推广。附图说明0017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原理示意图。0018图2是本发明方法中实施例1的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0019图3是本发明方法中实施例2的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0020图4是本发明方法中实施例3的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0021图5是本发。

14、明方法的南北方向剖面示意图。0022图中1、主排盐碱沟,2、耕作层,3、填料层,4、次排盐碱沟。说明书CN102077715ACN102077718A3/5页5具体实施方式0023实施例10024本实施例阐述的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大于11M,盐碱地面积小于等于5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具体方法是00251在盐碱地中,沿东西方向通过机械设备挖出若干条宽度为10M、深度为11M的深沟,各深沟之间的间距为6M,所有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总面积的20。将挖出的地面以下30CM厚的熟土集中放置,再向下80CM厚的生土集中放置。00262沿南北方向挖出上下宽。

15、度分别为14M16M和05M06M、深度为70CM的主排盐碱沟1,各条主排盐碱沟1之间间距为15M20M,所有主排盐碱沟1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面积的5。环绕整块盐碱地的外围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3相通的、上下宽度分别为30M32M,15M16M、深度为14M16M的次排盐碱沟4。00273采用浆砌的方式在主排盐碱沟1和次排盐碱沟4的斜坡四周和沟底砌石,石材主要是卵石,勾缝砂浆为13的水泥砂浆,斜坡上方砌石与地面相平,以使溶解了盐碱的水分顺利流入主排盐碱沟1;然后采用干砌的方式在斜坡中间砌石,石材主要包括毛石和砼体,砌石完工后用长条形或薄片形的小石片卡缝,以增加斜坡的抗冲能力。00284在每条主排盐碱。

16、沟1与每条深沟交叉的区域填埋宽度为50CM60CM主排盐碱沟1的下部宽度、高度为40CM深沟与主排盐碱沟1的高度差、粒径为4CM6CM的填料,填料包括碎砖瓦和陶瓷碎片,形成高度为35CM的主排盐碱沟1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在每条深沟其余部分填埋高度为60CM、粒径为46CM的填料,填料包括碎砖瓦和陶瓷碎片,形成高度为60CM的耕作层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3。00295在耕作层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3上先回填20CM厚的生土,再在生土层上回填30CM厚的熟土,厚度为50CM的土壤作为耕作层2。采用精平的方式将耕作层2平整,以使灌溉均匀并提高灌溉效率。00306引水灌溉整个盐碱地,水分溶解掉土壤中盐碱,一部。

17、分直接流入到主排盐碱沟1,最终汇入到次排盐碱沟4,被排出土地;另一部分通过耕作层2继续向下渗透,但由于填料层的良好通透性,水分在填料层横向流动,最终流入次排盐碱沟,被排出土地。00317在耕作层2上种植耐盐碱植物向日葵、大麦,植物生长过程中自然降雨或灌溉多次排碱。作物收获后,秸秆粉碎后在耕地时埋入土地,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随后种植当地非盐碱地植物花生、马铃薯、水稻等。0032本实施例所述的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深于11M,盐碱地面积小于等于5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通过改良后,填料层可有效的破坏土壤毛细管,从而减弱含盐水分由下至上的渗透性能,使土壤保持肥沃;而具有良好防冲能力的干、。

18、浆砌结合的砌石方式,可有效地防止耕作土壤的流失,特别适用于需要多次灌溉的农作物如花生、水稻的种植,通过一次治理可保持至少约20年的使用时间。0033实施例20034本实施例阐述的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大于11M,盐碱地面积大于5亩小于等于20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如图1、图3和图5所示,具体方法是00351在盐碱地中,沿东西方向挖出若干条宽度为10M,深度为11M的深沟,各深沟说明书CN102077715ACN102077718A4/5页6之间的间距为6M,所有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总面积的25。将挖出的地面以下30CM厚的熟土集中放置,再向下80CM厚的生土集中放置。。

19、00362沿南北方向挖出上下宽度分别为14M16M和05M06M、深度为75CM的主排盐碱沟1,各主排盐碱沟1之间间距为15M20M,所有主排盐碱沟1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面积的5;环绕整块盐碱地外围开挖与排盐碱填料层3相通的上下宽度分别为30M32M和1516M、深度为1416M的次排盐碱沟4。00373采用干砌的方式在排盐碱沟的斜坡和沟底砌石,石材包括砼体和毛石,斜坡上方的砌石与耕作层地面相平,以使溶解了盐碱的水分顺利流入主排盐碱沟。砌石完毕后用不含腐殖土的泥浆灌缝,以增强砌石的防渗效果。00384在每条主排盐碱沟1与每条深沟交叉的区域填埋宽度为50CM60CM主排盐碱沟1的下部宽度、高度为3。

20、5CM深沟与主排盐碱沟1的高度差、粒径为4CM6CM的填料,填料包括砾石和石子,形成高度为35CM的主排盐碱沟1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3;在每条深沟其余部分先回填25CM厚的生土,在生土上方填埋高度为高度为35CM、粒径为46CM的填料,填料包括砾石和石子,形成高度为35CM的耕作层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00395在耕作层下方的排盐碱填料层3上先回填20CM厚的生土,再在生土层上回填30CM的熟土,厚度为50CM的土壤作为耕作层2。采用精平的方式将耕作层2平整,以使灌溉均匀并提高灌溉效率。00406引水灌溉整个盐碱地,水分溶解掉土壤中盐碱,一部分直接流入到主排盐碱沟,最终汇入到次排盐碱沟,被排除土地。

21、;另一部分通过耕作层2继续向下渗透,但由于填料层3的良好通透性,水分在填料层3横向流动,最终流入次排盐碱沟4,被排出土地。00417在耕作层2上种植耐盐碱植物玉米、大麦,植物生长过程中自然降雨或灌溉多次排碱。作物收获后,秸秆粉碎后在耕地时埋入土地,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随后种植当地非盐碱地植物花生、马铃薯等。0042本实施例所述的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深于11M,盐碱地面积大于5亩小于等于20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通过改良后,具有良好通透性的填料层3可作为廉价的暗管排水通道,使含盐碱的水通过填料层进入次排盐碱沟4而排除土壤;而具有良好抗挤压性能的干砌的砌石方式,可有效地减少耕作层2。

22、机械操作造成的砌石破坏,特别适用于需要经常大型机械作业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通过一次治理可保持至少约20年的使用时间。0043实施例30044本实施例阐述的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大于11M,盐碱地面积大于20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具体方法是00451在盐碱地中,沿东西方向挖出若干个宽度为10M、深度为11M的深沟,各深沟之间的间距为6M,所有深沟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总面积的30。将挖出的地面以下30CM的熟土集中放置,再向下80CM的生土集中放置。00462沿南北方向挖出上下宽度分别为14M16M和05M06M、深度为75CM的主排盐碱沟1,。

23、各主排盐碱沟之间间距为15M20M,所有主排盐碱沟1的面积占整个盐碱地面积的5。环绕整块盐碱地外围挖出与排盐碱填料层3相通的上下宽度分别为30M32M和15M16M、深度为1416M的次排盐碱沟4。说明书CN102077715ACN102077718A5/5页700473采用浆砌的方式在排盐碱沟的斜坡四周和沟底砌石,石材主要是卵石和毛石,勾缝砂浆为13的水泥砂浆,斜坡上方砌石与地面相平,以使溶解了盐碱的水分顺利流入主排盐碱沟。斜坡中间不做砌石,以节省成本。00484在挖好的深沟底部填埋高度为30CM、粒径为46CM的填料,填料包括陶瓷碎片和石子,形成高度为30CM的排盐碱填料层3。00495在。

24、排盐碱填料层3上先回填50CM厚的生土,再在生土层上回填30CM的熟土,厚度为80CM的土壤作为耕作层2。采用精平的方式将耕作层平整,以使灌溉均匀并提高灌溉效率。00506引水灌溉整个盐碱地,水分溶解掉土壤中盐碱,一部分直接流入到主排盐碱沟,最终汇入到次排盐碱沟,被排除土地;另一部分通过耕作层继续向下渗透,但由于填料层的良好通透性,水分在填料层横向流动,最终流入次排盐碱沟,被排出土地。00517在耕作层2上种植耐盐碱植物枣树、紫薇、三春柳,植物生长过程中自然降雨或灌溉多次排碱。每年秋冬季节在树木之间挖1520CM的沟将植物落叶填埋,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腐殖质含量。0052本实施例所述的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深于11M,盐碱地面积大于20亩的重度盐碱地改造。通过改良后,填料层可以有效的阻止地下水直接上升到地表,从而抑制“返盐的发生;而具有良好防渗能力的浆砌的砌石方式,可有效地减少地下水的供给,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反复,但该砌石方式防冲能力较差,所以特别适用于灌溉量较少的植物的种植,通过一次治理可保持至少约15年的使用时间。说明书CN102077715ACN102077718A1/2页8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77715ACN102077718A2/2页9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7771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