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27772 上传时间:2018-01-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99888.0

申请日:

2015.04.25

公开号:

CN104784467A

公开日:

2015.07.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968申请日:20150425|||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968; A61P29/00; A61K33/06(2006.01)N

主分类号:

A61K36/8968

申请人:

张志红

发明人:

张志红

地址:

264400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天沐路张家产镇卫生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的技术领域,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的:知母15-18g、生石膏22-24g、桂枝3-6g、炙甘草5-8g、丹皮5-6g、麦冬6-8g、五味子3-6g、丝瓜皮10-12g、茯苓9-12g、赤芍14-16g、栀子10-15g、茵陈15-20g、败酱草15-20g。本发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治疗时间短,不宜复发,总有效率96%,治愈率84%。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的:知母15-18g、生石膏22-24g、桂枝3-6g、炙甘草5-8g、丹皮5-6g、麦冬6-8g、五味子3-6g、丝瓜皮10-12g、茯苓9-12g、赤芍14-16g、栀子10-15g、茵陈15-20g、败酱草15-20g。

说明书

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
背景技术
临床上创伤患者早期会持续低热,夜间较重,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化验血象一般正常。治疗上应用解热镇痛药、激素类药物、一般物理降温等控制体温治疗,但治标不治本,且治疗过程较为被动,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精神上的负担。吸收热是指创伤早期或无菌手术后,体温38.5°以内的轻度发热,机体自身吸收局部的积液或积血而产生的无菌性的炎症反应。生理病理阐述:主要是无菌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创伤应激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
中医大家吴鞠通《温病条辨》记载“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亡也”。《灵枢·贼风》篇云:“若有所堕坠, 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伤痛, 形伤肿”。故治疗必须针对其“血气凝结”的病机。清·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明确指出:“内治之法, 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 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数年的药物筛选和反复临床验证,提供一种成本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养阴生津,活血化瘀,通络祛痛功能的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的:知母15-18g、生石膏22-24g、桂枝3-6g、炙甘草5-8g、丹皮5-6g、麦冬6-8g、五味子3-6g、丝瓜皮10-12g、茯苓9-12g、赤芍14-16g、栀子10-15g、茵陈15-20g、败酱草15-20g。
取本发明原料药物,加水至800-1000ml,浸泡4小时,武火先煮沸单包生石膏,后改文火将余下12种中草药加入煎熬至60-100分钟左右,去渣得滤液100ml,药渣再加水300-400ml,煎熬30-40分钟,去渣得滤液100ml,两遍共煎熬药汤200ml。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口服,每次空腹服100ml,三天一疗程,服用至临床症状消失,再巩固疗效服用一疗程,一般用两个疗程。
本发明中的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热病烦渴、骨蒸潮热,西医药理示本品根茎含多种甾体皂甙,并含多量的粘液质,有明显的解热、祛痰、利尿作用;生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用于热病烦渴,西医药理示石膏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果并可减轻其口渴状态;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功效,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西医药理示本品所含桂皮醛有降温解热作用,桂皮油有利尿、强心作用;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西医药理示甘草根含甘草甜素,有抗炎、抗过敏作用;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邪伤阴,阴虚发热,西医药理示本品含丹皮酚、糖甙成分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用于肺、胃阴虚等热伤阴病,西医药理示本品含多量葡萄糖及其葡萄糖甙等,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用于津伤口渴,西医药理示本品与人参有相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丝瓜皮,甘,凉。入心,肺,脾经,清热化痰,凉血解毒,解暑除烦,通经活络,用于肺阴亏虚等热伤阴病,本品含皂甙、植物粘液、木糖胶等,有消肿等作用;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用于各种水肿,西医药理示其含茯苓聚糖、组胺酸、胆碱等,具利尿作用;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斑疹吐衄,西医药理示本品含芍药甙,具有镇静、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茵陈: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败酱草:微寒;辛、苦;归胃、大肠、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腹痛,肺痈吐脓,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上述13味中药巧妙组方,养阴生津,活血化瘀,通络祛痛。药物之间达到相须、相使的作用,使药物疗效增强,提高主药功效,以达到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之特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的:知母15-18g、生石膏22-24g、桂枝3-6g、炙甘草5-8g、丹皮5-6g、麦冬6-8g、五味子3-6g、丝瓜皮10-12g、茯苓9-12g、赤芍14-16g、栀子10-15g、茵陈15-20g、败酱草15-20g。
实施例2: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的:知母15g、生石膏24g、桂枝6g、炙甘草5g、丹皮6g、麦冬8g、五味子6g、丝瓜皮11g、茯苓10g、赤芍15g、栀子10g、茵陈18g、败酱草18g。
实施例3: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的:知母16g、生石膏23g、桂枝5g、炙甘草6g、丹皮5g、麦冬7g、五味子5g、丝瓜皮10g、茯苓9g、赤芍16g、栀子12g、茵陈20g、败酱草15g。
实施例4: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的:知母18g、生石膏22g、桂枝3g、炙甘草7g、丹皮5g、麦冬6g、五味子3g、丝瓜皮12g、茯苓12g、赤芍14g、栀子15g、茵陈15g、败酱草20g
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临床疗效总结:
一、一般资料:共收治病人52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最长者12天,最短者1天,平均6天。
二、诊断标准:患肢大腿肿胀,压痛(+),可触及明显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远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好,足背动脉搏动好。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夜间较重,血细胞分析检查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正常。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为防止其他因素影响,本研究的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60 岁之间;②闭合性骨折;③不符合排除标准者。拟定的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 岁以下或60 岁以上;②开放性骨折;③其他器官或全身感染病史未愈者; ④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三、剂型及用法:取上述方药加水至800-1000ml,浸泡4小时,武火先煮沸单包生石膏,后改文火将余下12种中草药加入煎熬至60-100分钟左右,去渣得滤液100ml,药渣再加水300-400ml,煎熬30-40分钟,去渣得滤液100ml,两遍共煎熬药汤200ml。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口服,每次空腹服100ml,三天一疗程,服用至临床症状消失,再巩固疗效服用一疗程,一般用两个疗程。
四、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发热消退。
好转:自觉症状消失,发热明显降低。
未愈:服药后病情无变化。
五、治疗效果
服药3天为一疗程,轻者1天痊愈,重者10-12天痊愈。总有效率96%,治愈率84%,好转率12%,无效4%。
六、典型病例:
1、邓某,女,42岁,2014年1月初诊。自述因入院就诊前务农时不慎摔倒,伤及右大腿,经医院诊为“右股骨干粉碎骨折”并转入骨科病房治疗,伤后8小时,持续低热不退,体温在37.°5~38.5°之间波动,患者自诉难以忍受低热状态,给予“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用药后体温明显下降,但1小时后体温再次上升。查体:右大腿肿胀,可见明显皮下瘀斑,压痛(+),可触及明显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远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好,足背动脉搏动好,白细胞示5X10^9/L、中性粒细胞示4X10^9/L、淋巴细胞示3 *10^9/L。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据其症状体征,辨证为血瘀气滞,津液亏虚,给予活血化瘀,养阴清热。用本方药服用1天,症状明显减轻,继服1天,诸症消失而痊愈。
2、黄某,男,56岁,2014年1月初诊。自述入院就诊前因雪天路滑从坡上摔倒,伤及右大腿,经骨科医院查体诊为“右股骨远端粉碎骨折”,入院治疗,查体:右大腿远端肿胀,可见明显皮下瘀斑,压痛(+),可触及明显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远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好,足背动脉搏动好,浮髌试验阳性,白细胞示5.5X10^9/L、中性粒细胞示6X10^9/L、淋巴细胞示3.2X10^9/L。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因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病基础病情况较重,以及患者本人要求保守治疗,故给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并骨牵引治疗,患者入院第一天夜间体温较高,给予一般物理降温、吲哚美辛栓降温,体温维持正常范围约1小时,避免因发热加重患者基础疾病,诊为瘀热互结,阴液亏虚,给予活血化瘀,养阴清热,用本方药服用1天,症状明显减轻,继服2天,诸症消失而痊愈。

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中药的技术领域,一种治疗创伤后早期吸收热的中药,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的:知母15-18g、生石膏22-24g、桂枝3-6g、炙甘草5-8g、丹皮5-6g、麦冬6-8g、五味子3-6g、丝瓜皮10-12g、茯苓9-12g、赤芍14-16g、栀子10-15g、茵陈15-20g、败酱草15-20g。本发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治疗时间短,不宜复发,总有效率96%,治愈率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